15年了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做起來了嗎? | 信傳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無論何人執政,政府都大力支持文化創意產業,但除了各地的各種文創園區加上創意市集之外,文創的結果又到哪裡去了呢? 2002年開始,行政院就擬定了發展 ... 15年了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做起來了嗎?產業動態李伯彥2017-12-2910:00小中大台灣從很久之前就想發展文創產業,但為何總是比其他國家還遜色一些呢?(圖片來源/Pinkoi臉書)如果郭董說的沒錯,韓國今年前三季,光靠OLED就賺了三兆。

再加上文化創意產業,又賺了三兆,總共六兆。

如果不是中國抵制韓流,恐怕金額還要再往上升,全年憑一個螢幕加上文創,剛好八兆。

但這也是台灣政府(曾經)大力推動的重點產業,不是嗎?如果說文化創意產業做不起來,恐怕很多人不服氣,但如果時序回到十五年前,恐怕沒人能預料到有一天台韓之間會有如此巨大的差距。

兩兆雙星,就不必談了。

無論何人執政,政府都大力支持文化創意產業,但除了各地的各種文創園區加上創意市集之外,文創的結果又到哪裡去了呢?2002年開始,行政院就擬定了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計畫,如今正好十五年。

十五年過去了,連文創夜市都出來了(也倒了),到底我們文創了什麼?除了有企業經營與支持的公司之外,讓大部分人有感的文創,應該都是和生活相關的用品與服務吧。

許多人逛文創市集,都會有一種感覺:就是創意不錯,但實用性不是太高;東西很有風格、但也有些似曾相識。

最後看到價目表,又常常倒抽一口涼氣。

除了拿來送人,很難常常買回去自用。

而這樣的感覺,也與我在輔導創業團隊時的感受,很類似。

你說得出「台灣的文化」是什麼嗎?文化創意產業,如果分拆來看,就是文化、創意、產業,三個元素。

第一個關鍵要素,是文化。

如果在台灣,請大家描述一下,什麼是台灣文化,或者要找出台灣文化的代表性符號,恐怕十個人,會有十個不同的答案。

文化當然不需要誰來定義,但台灣走到今天,的確進入了一個矛盾與尷尬的路口。

台灣文化身受華夏文明影響,自不待言。

除了原住民語之外,不管是客家、閩南、國語,讀音用法習慣與傳統的中華文化根本分割不開。

但談到中華文化,許多人噤聲不語,彷彿中華文化是國民黨及共產黨專屬特權,談起來政治不正確。

想太多了。

就像台灣人是不是中國人的問題一樣,你喜歡哪個答案,就是哪個答案。

台灣文化是否和中華文化,本質上也是如此,不必然一定要脫鉤才代表擁有自主性。

難以承認台灣文化的血脈裡有中華文化的因子,就像難以高舉南島文明和原住民文化一樣,其實都只是狹隘的觀點限制了想像力。

台灣文化很大部分蛻變自中華文化,水火同源,但經過了幾十年政治制度的演進,傳統中華文化強調階級、倫常、身分、門第的部分被打破,變得更尊重個人、更尊重彼此,不同的語言、不同的族群,互相尊重的生活態度與社會共識,變得遠遠比傳統中華文化更好,就是答案。

對於自己的文化有足夠的認識與自信、認同與肯定自己的生活方式,相信自己能提供別人更好的選擇,才有機會透過文創包裝商業行為,將自己的理念推廣出去。

只是自身的文化認同、還有能感動別人的生活方式與態度,還不夠。

什麼是創意?第二個關鍵要素,是創意。

把一個生活用品印上住民的圖騰和在地色彩的印花,讓人感到別出心裁,算不算創意?把生活用品做得很有風格,讓人樂於收藏,算不算創意?把咖啡店的裝潢做到很有特色,讓人流連忘返,算不算創意?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你說算是創意,當然也算,但是卻多了幾分可惜。

可惜什麼?可惜在於沒有重新定義。

如果一個更好的包裝算是創意,就很難大規模製造與銷售,生產與推廣的成本不會少。

當生產與推廣的成本不會少時,就會變成許多在誠品架上那些看起來精美,但是很難常常買回家使用的東西。

如果一個創意的想法,能讓人一眼就看懂、一下就想要、而且負擔的起,買回家以後還大呼可惜,為什麼以前沒人做出來?這樣才有可能大規模銷售出去。

有可能大規模銷售,才有可能大規模製造,才有可能降低成本,一環扣著一環,才有可能產生真正具影響力的商品與品牌。

但是什麼樣的東西,能讓人一看就懂、一下就想要、買回家以後還大呼可惜為什麼以前沒有人想到呢?他必須符合幾個要素:找到一個大家覺得不夠好用、但卻已經習以為常的潛在需求過去之所以沒人做,是因為傳統或行之有年的方式解決不了徹底理解一般人的使用情境,找出新的解決方式產生解決方案找出問題的核心,用顛覆性的方式找出解答用合理的成本及製造方式生產出來聽起來很饒舌嗎?能否舉個例子呢?很簡單,你有過不碰到杯子,就想喝到水的情境嗎?想邊走邊喝?不想碰到杯緣?都算吧?你想出答案了嗎?很簡單,就是吸管。

當吸管的概念在1895年前第一次被提出之前,人類已經經歷幾萬年沒有辦法隔空喝水的麻煩了。

當吸管的概念出來以後,你覺得有人需要看說明書才知道怎樣操作嗎?看一次就會操作,以後又會常常用到,唯一的問題就是如何降低成本大量製造。

又經過塑膠大量製造降低成本,你知道一年人類會用掉多少根吸管嗎?以上的描述,是否完全符合關於以上關於顛覆式創新的幾個定義呢?當然,塑膠對地球不好。

但反過來說,這樣的不足,剛好也是下一個巨大創新的溫床。

但是只是敢去做夢也不行,夢想人人都有,只怕離現實太遠。

創新的點子如果不經過市場的反覆驗證,往往淪於設計令人自嗨的產品,當產品設計完成、錢花光了、錢花光了、事業也結束了。

遠大的夢想,要靠一點一滴現實的歷練與反省,才能逐步累積。

但持續的累積要能累積出結果,而不只是累積一堆無言的勞累與疲憊,就需要切合實際的商業面的考量了。

要賺錢就要有商業計劃,但台灣學生卻想不到第三個關鍵要素,產業。

有產業,就是要創造利益,也就是要賺錢。

要賺錢,就要有商業計畫。

商業計畫要幹嘛?要瞄準遠大的目標,按部就班地前進,運用每個階段的成果,交換外部資源,例如資本、技術、市場、通路、客戶、品牌,一步一步壯大。

但這樣的基本觀念,又有多少台灣的孩子理解呢?過往我們的教育,提倡的都是做好自已的本分,以後前途不用擔心。

許多學生到了畢業以後,對商業的理解,還是非常粗淺。

政府除了大力提倡選擇權、期貨、權證等這些坑死別人小孩不償命的金融商品,又有花多少時間真正推廣商業基本概念呢?不只是就學的孩子,連很多成年人都有這樣的迷思。

以我自己輔導小商家的經驗,大部分商家,都想賺錢。

但是一到商業計畫這一關,往往就卡住了。

當大家遇到瓶頸,不想繼續思考商業計畫,最常提出來理由的,你猜是什麼?你一定猜不到,但我講出來你一定也似曾相似。

答案揭曉:我最常聽到的理由是老師,我不想做這麼大的計畫,因為我做事業不只是為了錢。

你相信嗎?這樣的理由我在不同場合聽到無數次。

其實這句話反過來說,就是因為我不是特別愛錢,所以不需要商業計畫。

沒有計畫,你隨時可以去爬象山、大肚山、柴山,你高興就好。

但沒有計畫,你想上玉山,絕對是門都沒有,更別說出國比賽,去爬喜馬拉雅山了。

更重要的是,沒有夠高夠遠的目標,感動不了別人,更說服不了自己。

到最後,每個人都很可能渾渾噩噩過日子。

不是我們決定了目標,而是目標決定了我們。

台灣發展文創不難,難的是重新定義自己做個總結。

台灣文化,有很大部分源自華夏文明,我們可以對自己很有自信,因為我們早就脫胎換骨,讓台灣成為一個和諧共榮,也很好生活的地方。

可惜,近幾年來回擺盪的政治光譜和經濟疲弱,讓我們自己放棄論述與肯定自己的權利。

華夏文明中,最重要的,就是易經中天火同人,以及火天大有的觀念,也是禮運大同篇裡描述的社會。

你有的,我也有;我尊重你,你尊重我;沒能力的,有能力的來幫忙;各種團體都能公平發聲、政治要為民眾服務、政治利益不能世襲、商業利益要與眾人分享、階級之間的界線要打破。

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基本的生活,社會都要提供保障。

大家每天看著台灣政局的紛亂,都忘記了在台灣,我們一步步走向華夏文明巔峰的事實。

當然,我們不夠完美,但我們的生活及人權的保障,卻是幾千年來華人世界從沒到達的高度。

這些,難道是錢換得來的嗎?現在,應該是幾千年來,我們最有自信的時刻。

台灣彼此尊重、和諧共存,的生活方式,就是台灣文化之所在。

至於顛覆性的創意,以及商業計畫的部分,我們可以,也應該更努力。

過去幾十年,許多產業靠著為人代工,而得到一定的經濟利益。

未來,新的科技與新的國際關係,對我們的考驗接踵而來,未來的世代,無法再靠為人代工而繼續發展,我們的環境以及年輕世代的自主性,也讓各種產業到了轉型的時刻。

理解自己,也反思自己從事的事業,觀察、沈澱的找出潛藏的需求,再透過反覆驗證,爭取重新定義產品與服務標準的契機,是第一步。

結合商業計畫,目標放遠,按部就班的做出讓人驚豔、一下就能理解、又深嘆為何這麼晚才出來的商品,重新定義市場,是第二步。

為什麼要這麼累?小小的做不行嗎?不是不行,只是做事業,一旦沒有夠大的目標、就不會瞄準夠大的市場區隔、做出來的東西很可能都是量少價高,推廣不了,不然就是難逃短視近利,隨波逐流的命運。

勇敢設想、定義規格、創造利益、勇敢去賺,才能一步步做大,一點都不需要不好意思。

利者,義之和也。

讓別人實現自已的夢想與志願,就能創造最大利益,讓越多人開心付錢給你,商業就不只是賺錢。

到這個階段,商業的成功,就是利益眾生。

大家應該勇敢挑戰自己,更應該勇敢去創造別人的利益,讓自己得到更大的報酬。

勇敢去設想更大的問題、勇敢去定義新的生活方式、透過商業的手段去實踐,不妥協於眼前的小小困難與小小利益,透過自己的付出讓別人的生活更好,就是文化創意產業未來發展的契機。

朋友啊,你願意重新定義自己嗎?社群評論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