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心理學:我們爲什麼會主動幫助別人?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述案例主動救人,實際上就是利他行爲。

爲什麼同樣是扶老人,利他 ... 幫助他人是一種親社會行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助人行爲在心理學中有着不同的理論解釋。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社會心理學:我們爲什麼會主動幫助別人? 2020-11-02黃乾隆Roger 文|菜鳥原創+首發圖|網絡閱讀時間:約4分鐘利他行爲的定義:對別人有好處,沒有明顯自私動機的自願自覺的行爲。

前幾年比較火的一個詞「扶不扶」,相信大家都知道,原本路過的好心人想幫助摔倒的老人,反倒變成了老人口中的「肇事者」,此案層出不窮,可以說是涼透了大衆的心。

倘若現在你面前有一個老頭子躺在地上,周圍人比較少,你是上前救他,還是假裝沒看見?根據各種監控資料可見,大多數人都會漠視,總認爲我不救,不還有其他人嗎?萬一救了,他賴上我怎麼辦?於是一系列的心理活動,阻止一個又一個人的利他行爲。

然而,如果周圍的人比較多,又是在交通要道上,一定會圍來一圈人,每個人都幫把手,把老人送上救護車,即便得不到什麼好處和感謝。

上述案例主動救人,實際上就是利他行爲。

爲什麼同樣是扶老人,利他行爲卻時有時無呢?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了解,利他行爲產生的原因和動機,搞清楚我們爲什麼會幫助人。

三個基本動機:1、助人是一種本能反應,以促進那些與我們基因近似者的福利要說人類基因中天生存在利他行爲,恐怕有些人會略帶懷疑,但是當你看到一位名叫張麗莉的老師,爲救學生奮不顧身,而受重傷,致使雙腿截肢後,你就會明白,人是有天性利他行爲的。

外國做過一個實驗:給猩猩和小孩食物,同時向他們索要,猩猩會立馬走開,而小孩會把食物遞研究員,願意分享自己的食物。

難道小孩是考慮到了什麼利益,希望能夠價值交換,才把自己的東西,分享給研究員的?肯定不是的,那時孩子還沒有那麼多思慮,原因就在於,經過萬年的進化,人類中有利他行爲的存活了下來,再經過無數代的優勝劣汰,最終讓人類基因里鑲嵌了利他基因,這些天性的利他,讓人在感情作用時,會毫不猶豫地做出利他行爲。

古人的「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其實也屬於利他行爲,英雄們沒想那麼多,只是覺得「我要救人」。

當然,這只是根據《人類簡史》,結合西方研究員的調查結果進行的演繹,人類基因中到底哪些片段能導致人的利他行爲,還有待專家們的研究。

2、助人的收益常常超過成本,助人在利己之內天性的利他,如果夾雜了理性之後,往往不堪一擊,理性會戰勝情感。

就像之前對摔倒老人採取漠視態度,一旦當事人認爲自己提供幫助後,會給自己帶來損失,而且得不到任何回報,他就會假定別人可能幫助他,然後匆匆離開。

千年前司馬遷說的:「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

」到現在仍然能夠在人性中起作用。

假設你家新搬來一個鄰居,他一個人沒辦法把柜子搬到樓上,他想請你幫忙,並承諾給予5元回報,你干不干?肯定不干,因爲我要費很多勁,才得到這點回報。

如果鄰居把回報提到200元,估計你會搶着做。

因爲你認爲搬個東西就能得到那麼多回報,收益遠超成本,爲什麼不干呢?另一例,商業地位高的人,往往更願意結識更好的人脈,在那些人遇到困難時,會主動提供幫助。

羅永浩做錘子手機失敗,負債6個億,孫宇晨公開表示願意花100萬,招聘羅永浩,幫助其還債。

因爲這可能給他帶來巨大的商業回報。

強者雖然嘴上不說,但是強者一般不願意去接觸那些個人能力太差,或者爛泥扶不上牆的人,覺得自己完全沒必要把時間花費在這種低價值的人脈關係上,利他與否,全看自己的心情。

3、對他人的移情和憐憫會促使無私奉獻生活中我們會發現,有些女生看個電視也能因爲聯想到自己身世,或者單純的感動而淚流滿面,內心迫切想要給傷病者、貧困者捐款,包括我自己,在遇到教育類的捐款時,更傾向於採取利他行爲,並不求回報。

這就是移情,此時感情佔上風,只要自己出錢出力,就能夠讓自己心安。

除去以上原因,能夠激發人們利他行爲的因素還有教育程度、個人經歷、當天心情等等。

搞清楚了一些原因,就要明辨利他行爲的好壞,然後取捨。

以前看過甄子丹演的《葉問》,他說:「現在是困難時期,能幫忙就幫忙嘛,你幫我我幫你,幫來幫去,困難就過去了。

」如此看來,利他行爲應該是好的,對於受助者來講,更希望別人的利他行爲多多益善。

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培養利他行爲的方法論:1、兒童時期的同情心教育,會成爲孩子成年後利他行爲的關鍵影響因素人類學家瑪克利特·米德,曾經研究了不同社會,對早期兒童品格培養,會對孩子未來的利他行爲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其中一個社會的家長比較傾向縱容和疼愛自己的孩子,這種情感一直伴隨着孩子長大,因此培養了孩子彼此親密和同情他人的品格。

而另一個社會的家長比較注重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對待孩子比較淡漠,很少培養兒童的同情心,因此該社會的兒童不太願意利他,只想謀求自己發展。

因此,瑪克利特·米德認爲:兒童時期養成的同情心,很可能是影響孩子未來利他行爲的重要因素。

這就像是用愛喚醒愛,向孩子灌輸愛的意識,愛就會在他的身心中生根發芽。

家長們應該用言傳身教,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加富有人情味,這對他未來生活的影響是可預見的,我相信誰都不能拒絕一個熱愛幫助他人的人。

2、利用「互惠原理」促使利他行爲產生在《影響力》這本書中,提到了互惠原理這一概念,作者認爲:人都有用相同方式回報他人的幫助這一傾向。

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利用這一心理情感,激發利他行爲的產生。

銷售員慣用互惠原理,在找到潛在目標用戶後,會主動提供優質的服務,放低身姿,給予贈品,來讓用戶產生絲絲歉意,銷售員付出的越多,用戶越可能掏錢買下東西,即便這樣東西可能並不怎麼實用。

《影響力》給我一個啓示,如果我需要某人的幫助,我只需要向他提供恩惠,大到給予機會,小到簡簡單單幾句話,那麼,我就可能收穫他的幫助。

反過來,我們也需要防止自己跌入互惠原理的影響,不可被壞人牽着鼻子走,必須要知道自己應不應該互惠,能不能互惠。

假如你的內心是不願意的,要果斷拒絕,保持理性。

雖然這麼做太功利性,不老實,但如果能夠雙贏,爲什麼不去做呢?互惠原理同時也不失爲一個激起他人利他行爲的有效手法。

3、利用「羊羣效應」激起利他行爲在開頭講到,當圍觀摔倒老人的人多了,往往會有更多人會主動提供幫助,這是因爲人們認定需求者的能力較低,沒辦法自助,而自己恰好有幫助的能力,身邊那麼多人都在提供幫助時,個體就容易喪失理性,轉爲感性,產生利他行爲。

如何製造「羊羣」?那就需要道德力量的浸潤。

「學雷鋒做好事」「助人爲樂」等諸多道德層面的耳濡目染,營造助人的氛圍,這樣能夠在潛移默化當中,讓人們擁有利他行爲的欲望。

一個擁有同情心和利他助人文化的民族,一定是一個可親可熱的大家族。

用優秀的社會文化去薰陶感化人,就能夠創造出一個有着積極心理的「羊羣」,身處羊羣中的我們,在看到別人有困難,又有那麼多人想幫助他時,會不爲所動、麻木不仁嗎?結語:我認爲沒有純粹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他,只要你幫助人,一定會帶來心理上的積極回應,可以說利他是利多而害少,除非你的運氣真的很爛。

利他行爲之取捨,雖說有道可循,但還是需要臨機應變,明知有詐還去利他,終將損己利他;明知情況緊急無動於衷,便喪失了起碼的人性。

參考:社會心理學 相關焦點 社會心理學讀書筆記(14) *幫助行爲*●利他主義:在無利可圖或不期待任何回報的情況下仍會關心和幫助別人。

幫助行爲(利他行爲)發生的原因:●社會交換*幫助行爲可以獲得獎賞和內部回報。

*幫助行爲是由對代價最小化和收益最大化的追求所驅動的,其收益也可以是內部的。

*人們在做錯事後,通常會更願意爲他人提供幫助;悲傷的人也傾向於做出幫助行爲。

我們爲何會幫助他人? 在過去的一個月里,我們是否給別人提供了什麼幫助呢?抑或是,別人在哪些方面對我們提供了幫助呢?相信此刻我們的腦中已經浮現了一些暖心的畫面。

幫助他人是一種親社會行爲,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助人行爲在心理學中有着不同的理論解釋。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 如果我們有一種強烈的歸屬需要,以及被喜歡、被接納的需要,我們還會不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嗎?最好的友誼不正是發生在相互欽慕的社會交往中嗎?一個人喜歡他人的程度可以反過來預測對方喜歡他的程度。

研究表明,有魅力的人真的喜歡你,似乎能喚起一種浪漫的情感,實驗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吿知某些人他們被別人喜歡或仰慕時,他們就會產生一種回饋的情感,而且一項速配研究也表明,當某些人尤其喜歡你而不是別人時,這種情況回饋會更好,一點點不確定性也能燃起渴望,某人可能喜歡你,但你不太確定,這種情況下,你往往更會對他念念不忘,覺得他很有吸引力。

《社會心理學》:人生有一種智慧,叫換個角度 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不管你從事什麼職業,過着什麼樣的生活,就一定避免不了跟人打交道。

而人際關係的好壞,會很大程度上影響你生活的幸福程度。

學點心理學,可以幫助你更好地理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明白如何與別人更好地相處。

好心幫助別人,未必能收穫別人感激?不!幫助別人是一門藝術 她渴望獲得別人的接納和認可,不停地主動幫助別人。

在宿舍里,她經常主動替室友們打飯回來吃,平日裏,她也將宿舍打掃得一塵不染。

每次,室友們提出幫助,她總是第一個站出來幫助她們完成了所有任務。

表面上,她和室友的關係相當融洽,然而,都說善有善報,這位善良的姑娘,卻未曾得到應有的回報。

好心幫助別人,依然感覺內心缺失?不!幫助別人是一門藝術 她渴望獲得別人的接納和認可,不停地主動幫助別人。

在宿舍里,她經常主動替室友們打飯回來吃,平日裏,她也將宿舍打掃得一塵不染。

每次,室友們提出幫助,她總是第一個站出來幫助她們完成了所有任務。

表面上,她和室友的關係相當融洽,然而,都說善有善報,這位善良的姑娘,卻未曾得到應有的回報。

說服力:讓別人信任你、喜歡你、幫助你的21個方法 心理學實驗表明:公開、自由的給予行爲會觸發互惠規範。

互惠規範是指交換過程中的一系列準則,即一方爲另一方提供幫助或給予資源時,後者有義務回報給予其幫助的人。

爲什麼商家常常提供免費樣品或者免費試用?因爲即使這不能說服每個人都購買,但是能吸引足夠多的人購買,遠遠超過免費「禮物」的初始成本。

我們怎麼越來越不願意幫助別人了,是什麼改變了我們 ——佚名小時候,《學習雷鋒好榜樣》這首歌人人都會唱,沒事就會哼上幾句;老師和家長也是經常教育我們要多多幫助別人在這樣的氛圍下,我們毫不吝嗇的幫助別人。

可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我卻越來越不願意幫助別人了。

今晚八點半接孩子回家的時候碰到一位大叔,他把車停靠在路邊向我們走過來,我很害怕,加緊腳步快走,他也跟了上來,邊走邊說,姊妹幫個忙,開錯方向了,能不能給重新設置一下導航。

我小聲說了一句我不知道,可能他聽不到,把他的求助又說了一遍。

我不想幫他可看他着急火燎的樣子又硬不下心腸,沒法子,只得停下給他設置了導航。

「曝光效應」,爲什麼別人日久生情,而我們相互討厭? 研究發現我們見到某個人的次數越多,也就越容易喜歡上他,放在感情中你想要吸引某個人,那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對方面前的熟悉度,這樣就可以增加他喜歡你的程度。

曝光效應是一種心理現象,又稱爲多看效應、暴露效應或者接觸效應,它指的是一件事物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眼裏,我們就會增加對他的喜好程度。

因爲我們會更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社會心理學又把這種效應叫做熟悉定律。

靜夜思丨我們爲什麼要幫助別人?這是我見過最真實的答案 ,也不是把興趣發展成爲第二職業,而是這些瞬間:有讀者說:「謝謝你的文章,在我最迷茫、最孤獨、最不被理解時,給我支持和堅定,也給了我一束希望的光。

」有讀者說:「因爲受你的影響,我漸漸養成了早睡早起的好習慣,漸漸地學會了自律,生活也變得越來越規律。

」還有讀者說:「我以前都不愛看書,但自從認識了你,我也強迫自己每天看,果然看書比看手機更能治癒我的焦慮。

」提到這些,並不是爲了炫耀自己有多厲害。

爲什麼讓大家不要混日子,而要盡力工作給別人提供反饋和幫助 我們很容易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這是很自然的。

這樣做的後果很少會像上面的例子那樣可怕,但類似的局面每天都會在很多組織中出現。

我們參加的會議常常無法取得任何進展。

當我們發現某項工作沒有人去做時,我們可能會假裝沒有看見,繼續去做領導交待給我們的任務。

我們認爲別人會有所行動,他們認爲我們會有所行動,結果誰都沒有行動。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歸屬感爲什麼那麼重要 人與人之間終生的相互依賴,使得人際關係成爲我們生存的核心。

開天闢地依賴就存在吸引——男人與女人之間的相互吸引,我們應該爲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擁有它之心存感激。

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確實,我們有一種強烈的歸屬需要——與他人建立持續而親密的關係的需要。

讓別人高興能夠幫助我們擺脫困難 通常我們遇到某一個人,會有一種高人一等的優越感,所以有必要讓他明白,我們承認他的優勢並肯定他的存在,並且真誠地承認和肯定,這是打開對方心扉的鑰匙。

如果我們足夠重視這條準則,它不僅能夠幫助我們贏得大家的喜愛,而且也能夠幫助我們擺脫困難。

小曹在家裏,任何時候都不批評妻子不太會做家務,更不把她是否擅長做某項家務同他的母親做對比。

他總是誇獎妻子,並爲自己娶了這樣的妻子而感到驕傲。

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面臨着天堂或地獄的選擇。

當我們懂得付出、幫助、愛、分享時,我們就生活在天堂里;若只爲自己,自私自利、損人利己,實質就等於生活在地獄裏。

地獄和天堂其實就在我們每個人的心裏。

幫助別人的時候,同時也就是在幫助我們自己。

銘科教育:爲什麼我們會對陌生人說心裏話,卻不願意吿訴身邊的人 對於所有的關係,爲了增加彼此的親密程度,我們會主動向對方表達自己的一些情緒,態度,觀念,感受,站台上的人們會聊天氣,可飯桌上的人還是要聊聊人生。

在心理學上,我們又把這個過程叫做自我暴露(self-disclosure),社會心理學上又可以包含於社會滲透(socialpenetration)。

推己及人,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仁愛的人,自己決定對人建立仁愛之心,別人才會對你仁愛,自己決定對人豁達,別人才會對你豁達。

儒家,仁的學說與太極中的包容,寬和非常相似,都講究仁愛泛衆,推己及人。

當然,要想做到推己及人,首先要有利他主義的意識,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能夠及時提供幫助,幫助對方渡過難關。

那麼,在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對方也會伸出援手,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助人助己。

在心裏一直喜歡你的男人,會在你遇到麻煩時,能夠主動幫助你 我們大家都知道,有的男人不喜歡你,當你遇到麻煩時,他或許就不會幫助你,有的男人喜歡你,當你遇到麻煩時,他會想辦法主動幫助你。

會主動找你而不是等你找他大家都知道幫助一個人是需要給另一個人一些尊重和體面的,即使另一個人是在困難中他也需要。

社會心理學閱讀筆記:相似性與互補性 當我們逐漸了解了對方後,其他的因素也會影響到熟人是否可以變成朋友。

 物以類聚嗎?對於這一點我們深信不疑,朋友、訂婚的情侶以及夫妻,會比那些隨即配對的人更可能擁有相同的態度、信仰和價值觀。

此外,丈夫和妻子間的相似性越大,他們就越幸福而且越不容易離婚,這種相關關係是有趣的,但是它們之間孰因孰果卻還是個謎。

到底是相似性導致了喜歡,還是喜歡導致了相似性。

心裏學:我們幫助別人的時候,受益的常常是自己 但是在你的眼睛裏,我看到了同情、愛和熱心,因此,我知道你會樂意幫我。

」「很感激你剛才說的話,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

」騎馬人謙恭的說。

正是帶着這句話,這個騎馬的人後來住進了白宮,開始了他的執政生涯。

而這個人,就是美利堅合衆國第三任統總統——托馬斯.傑裴遜。

反思錄|3、別人幫助你是應該的?你幫助別人就是施捨? 不知爲什麼,現在的我,變得爲什麼如此冷血?是誰的教導,讓我不管什麼情況,都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的確,幫助他人,要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救急不救窮」。

可是,明明是一件舉手之勞、微不足道的事情,我爲什麼會本能性的,條件反射性的選擇推託呢?早上,老師Nang問我還記不記得辦公室無線網密碼。

我手機中當然保存的有,但是我卻本能地反應說,我沒有。

這麼一件小事,我竟然都能做出最差勁的選擇。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