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簡史】從必死無疑開始說起–雖死猶生的器官移植(1)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上個世紀初,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開始推廣無菌手術,外科醫學的發展一日千里。

... 至2018 總計執行了6211 例的肝臟移植,其中活體肝臟移植就佔了其中的4915 例。

0 0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0 0 0 來自台灣 生命奧祕 醫療健康 【科學簡史】從必死無疑開始說起–雖死猶生的器官移植(1) miss9 ・2015/10/29 ・2552字 ・閱讀時間約5分鐘 ・SR值555 ・八年級 +追蹤 相關標籤: 器官移植(20) 捐贈(6) 排斥(3) 洗腎(6) 腎(4) 諾貝爾(13)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我們將諾貝爾醫學獎授予亞歷克西·卡雷爾(AlexisCarrel)先生,以表彰他對血管縫合的開發,以及器官、血管的移植研究貢獻。

」--1912年 「我們將諾貝爾醫學獎授予約瑟夫·穆雷(JosephMurray)先生,以表彰他對器官移植的努力來治療疾病的貢獻。

」--1990年[註1] 對當時的腎衰竭病人來說,死亡是一種慈悲 60年前,當醫師下了腎衰竭的診斷,就等於宣判了死刑,以洗腎延長患者的性命,只是一種凌遲而已。

當時的洗腎必須用手術刀割開血管,再插入塑膠管,慢慢讓鮮血從手臂流出。

這道維繫生命的切口慢慢一刀、一刀地向上移動,直到沒有血管可切為止。

垂危的病人,四肢佈滿了象徵死亡的十字傷痕,此時死神才會緩緩地取走他的生命。

上個世紀初,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開始推廣無菌手術,外科醫學的發展一日千里。

而1900年卡爾·蘭德施泰納(KarlLandsteiner)發現人類的血型,讓輸血變成可能,外科手術中患者的存活率從此增加。

1912年,發展出血管接合的技術,讓被摘除的臟器能夠重新恢復血流的供應。

接續還有抗生素及生理學的進展,終於讓醫師備齊了手中的武器,去挑戰外科醫學的最後一塊拼圖-「移植」。

用綿羊輸血給患者,在無菌、麻醉技術尚未普及的年代,外科醫師就是一群有膽識將身邊的事物插進病人體內的勇士。

Fromwikimedia 其實早在一戰之前,就有法國、德國的醫師陸續將猴、狗或兔子的腎臟移植到病人體內,但是將動物器官異體移植至人體會產生嚴重的排斥,植入的器官很快就被白血球攻擊而失去功能,病人自然無法存活。

1936年,俄國醫師渥若諾(Voronoy)執行了歷史上首例人和人之間的腎臟捐贈手術,預期植入同樣來自人類的器官就能夠逃過免疫細胞的攻擊。

但可惜的是,即便是同種的臟器,身體對於新的外來物似乎也不太領情,啟動免疫細胞攻擊新的腎臟,在無法排出尿液的情況之下,受贈的病人在術後兩天就死亡。

儘管免疫細胞的排斥反應已經證據確鑿,但在當時,藥界尚未發現能夠壓制免疫系統的抗排斥藥,學界也不明瞭組織相容性的原理,整個器官移植的領域,面對未知的敵人,彷彿是在打一場毫無勝算的硬仗。

那顆縫在大腿內的腎臟 1948年,一名34歲的外科醫生匆匆地趕往哈佛醫院-布萊甘分院就任,他是法蘭西斯·摩爾(FrancisD.Moore)醫師。

從規模來看,位於波士頓的布萊甘分院(Brigham)比麻州總醫院小得多,但它優越的外科血統可追朔到腦神經之父-哈維庫欣(HarveyCushing)。

但恐怕連哈維庫欣都意想不到的是,他身後的布萊甘分院即將在年輕的摩爾主任領導之下,成為器官移植界的燈塔之一。

哈維庫欣,出身於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專長為腦神經、內分泌,晚年所撰寫的「威廉•歐斯勒爵士的一生」獲得普立茲獎,當時極具媒體魅力。

from:wikimedia 二戰結束後不久,來自荷蘭的洗腎之父-科爾夫(WilhelmKolff)先生來訪,將洗腎技術傳入哈佛布萊甘分院,讓病人在機器的幫助之下,能有時間嘗試創新的手術(此時腎衰竭仍是必死的絕症,即便是創新的手術也僅能稍稍延長患者的生命)。

1953年,一名瀕死的南美醫生來到波士頓,尋求摩爾醫師的協助以延長他的生命。

外科團隊裡由年輕的休姆醫師(DavidHume)執刀,他將大愛的腎臟用塑膠袋包好後,小心地縫在病人的大腿內[註3]。

出乎意外的是,那顆大腿內的腎臟居然讓病人順利出院且飛回了故鄉南美洲,免疫排斥的巨人,似乎從輕發落,放過了這個患者,他會是首位在歷史上留名的手術成功案例嗎? 科爾夫先生和他開發的早期洗腎機。

from:wikimedia 五個月後,新的腎臟逐漸失去功能,自知死期不遠的他從南美飛回到波士頓,感謝醫療團隊額外賦予了他五個月的生命,並静靜地等待死亡。

他,最終未能在器官移植史上留下名字。

死後的腎臟解剖,竟沒有發現免疫排斥的跡象,摩爾和休姆醫師等人討論,這可能是個隨機移植,卻恰好配對成功的案例,而此例一出,也讓波士頓的團隊順勢推理出,現階段的醫學雖然無法跨越免疫排斥的高牆,但若是病人剛好有個同卵雙胞胎的兄弟,那將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因為同卵雙胞胎就是天生的複製人,在免疫細胞的眼中,同卵雙胞胎兄弟的腎臟是完全一樣的!不久,休姆醫師入伍當兵[註4],由約瑟夫穆雷(JosephMurray)醫師接下手術刀,而令波士頓團隊沒料到的是,他們口中的千載難逢機會,這麼快就讓他們在隔年遇到了…… 下一章:奇蹟的聖誕節 二戰初期,正在替傷兵輸血的英軍醫護兵,兩次大戰雖然奪去了許多生命,但發展出的感染控制、外傷照護等技術,都促進了後世的醫學發展。

Fromwikimedia 【科學簡史】雖死猶生的器官移植系列: 第一章:從必死無疑開始說起 第二章:奇蹟的聖誕節 第三章:用器官拼圖的人 最終章:那台灣呢? 註1:1990年諾貝爾生理獎,由約瑟夫·穆雷和唐納爾·托馬斯(E.DonnallThomas)共享,後者和穆雷醫師同在波士頓共事,其貢獻在於骨髓移植領域。

註2:為求書寫流利和情節起伏,本文所出現的對話皆為模擬情境 註3:使用塑膠袋包裹腎臟,是企圖減少讓腎臟接觸到白血球的機會,以降低免疫排斥反應。

而縫在大腿內側的原因,是因為腎臟在人體內的位置較為隱密,手術上較為困難。

當時還可以使用的藥物是抗生素和促腎上腺皮質素,抗生素能對抗細菌,而促腎上腺皮質素可提高類固醇濃度,抑制免疫反應。

註4:休姆醫師1953-1955在美國海軍服役,恰好錯過了那個「奇蹟的聖誕節」。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miss9 170篇文章 ・ 647位粉絲 +追蹤 蔣維倫。

很喜歡貓貓。

曾意外地收集到台、清、交三間學校的畢業證書。

泛科學作家、科學月刊作家、故事作家、udn鳴人堂作家、前國衛院衛生福利政策研究學者。

商業邀稿:[email protected]文章作品:http://pansci.asia/archives/author/miss9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鑑識故事系列:對花粉過敏,卻吞桃自盡?! 1 21小時前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3 2天前 你知道「地圈」嗎?承載無數生命的「地圈」是如何形成與變動的?——《丈量人類世》 1 4天前 桶裝酒和瓶裝酒不可或缺的材料!淺談木材如何增添酒香——《飲食的香氣科學》 1 5天前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3 2天前 燕麥奶為什麼這麼好喝?如牛奶般微甜、絲滑的口感是怎麼來的?——解析燕麥奶的加工原理 2 2022/09/25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2022/09/27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器官移植新技術───37度保存三天的肝臟 器官移植里程碑!豬心移植成功了,然後呢? 拋開世俗枷鎖的科學先驅者:《科學詭案調查局》導讀——2021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科普書籍閱讀寫作競賽」優選導讀文 器官移植者接種COVID-19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項? 甚麼樣的人需要換腎?術後有哪些注意事項?關於換腎你應該知道的事! 0 3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3 0 器官移植新技術───37度保存三天的肝臟 Charlotte熊 ・2022/06/24 ・2697字 ・閱讀時間約5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保存(3) 保存方式(3) 受贈者(1) 器官捐贈(8) 器官移植(20) 肝臟(12) 肝臟移植(2) 肝臟組織(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哪些人會需要換肝呢? 需要換肝的族群年齡分佈大致上呈兩大族群,一邊是剛出生帶有先天疾病的小朋友,一邊是後天罹病的成年人[1]。

譬如說小兒科會見到的膽道閉鎖,這些小朋友天生膽道就發育不良,膽汁無法順利排到膽管,而淤積在肝臟。

如果不處置,會在數個月後快速進展成肝衰竭而有生命危險。

天生膽道就發育不良的小朋友,膽汁無法順利排到膽管,而淤積在肝臟。

如果不處置,會在數個月後快速進展成肝衰竭而有生命危險。

圖/Pexels 成年人需要換肝的在在台灣以前常見的是因為HBV或HCV造成的猛爆性肝炎,現在可能就屬肝癌、酒精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藥物中毒等最為大宗。

依照巴賽隆納小細胞肝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治療指引[2],在肝功能還未受損太嚴重時,若腫瘤數目、大小、位置理想,肝癌病人是可以接受換肝手術,「治癒」肝癌的。

這比起許多以延長幾個月的餘命為目標的癌症治療而言,是很難得的。

台灣其實是特例?國際肝臟移植的現況 據衛福部2020年統計數據,台灣2005至2018總計執行了6211例的肝臟移植,其中活體肝臟移植就佔了其中的4915例[3]。

所謂的「活體」移植就是在幾乎相同的時間內,兩個開刀房、兩組醫護人馬,同時開刀,一邊把受贈者有問題的肝臟取下,一邊把捐贈者的部分肝臟擷取,最後接到受贈者體內。

這也常常躍升至媒體,如「捐肝救父」、「捐肝救子」的佳話。

活體移植不僅考驗主刀者的技術、也考驗醫護團隊的默契。

開刀只是其中一關,開刀前的配對、開刀後的術後照顧、抗排斥治療等等,皆是重重的考驗。

不過台灣日本等國家活體移植的盛行,其實是國際移植界的特例。

台灣活體移植的盛行,其實在國際移植界是特例。

圖/envato 活體移植牽涉到的倫理議題,也讓台灣目前活體移植只限於親屬。

若非親屬捐贈,則只能排隊,等意外死亡者的肝臟捐贈。

所以在國際上行之有年、且更常見的其實是大體捐贈,一般上會是來自因意外或因疾病而腦死的病人。

肝臟從捐贈者體內被取出後,會在2-5°C的液態保存液中暫存,並且在數小時內必須移植到受贈者體內。

這黃金數小時,是沒有血液灌流的,換句話說,肝臟組織無法有效率的得到生存所需的氧氣,以及排泄代謝廢物,所以一般來說會把這段黃金時間限縮在12小時內。

如果算上捐贈肝臟組織的運輸以及兩個手術(捐贈以及受贈者)的時間,整個移植是一個跟時間賽跑的過程。

如果到目前為止,這個任務還不夠艱鉅的話,我們可以看看美國的統計數字。

在美國大約有17,000人在等肝臟捐贈,但實際上每年只有約6,500個肝臟被捐贈[4]。

所以肝臟捐贈目前還是非常短缺的,而需要換肝的人在等待過程中,存活機率也一點一滴的流失。

全新的方向:瑞士的跨領域研究 在大體捐贈以及活體移植各有其限制的狀況下,一組在瑞士的人馬開始了一個全新的肝臟移植方式[5]。

這群人結合了工程、生物化學以及醫學專業,一起研發了一台機器,可以在體外模擬許多類似人體內的環境,讓肝臟在移植過程中,有最小的轉換過程。

可能的環境衝擊包括溶血、血行動力學不穩、溫度控制、血糖控制、肝醣消耗、以及物理壓力造成的組織壞死。

而在今年,他們發表了第一個使用此機器的人體肝臟移植案例。

肝臟組織是來自一個29歲的年輕病人,因為腹部硬纖維黏液瘤(desmoidfibromatosis),併發長期感染以及敗血症,為了要控制病情而必須切除部分肝臟組織。

一般來說,這樣的肝臟組織是不會再捐出去的,不只因為有腫瘤病史,而且又有進行中的感染,如果腫瘤細胞在受贈者體內繼續生長,或是感染持續進行,那麼受贈者的預後一定也很慘淡。

但是這組瑞士人馬,在經過捐贈、受贈者兩方同意後,決定利用手術後剩下的肝臟組織。

於是這個被取下來的肝臟組織,在肝門靜脈、肝動脈、下大靜脈、以及總膽管都被恰當的接到機器上後,就開始了這個神奇的體外之旅。

一切的變因都盡量模擬體內環境,包括溫度(37度)、血液灌流速度、脈衝式血壓,並且持續抗生素(因為捐贈者有細菌以及真菌感染)。

三天後,這個肝臟再重回人體中,是位62歲的受贈者。

瑞士的跨領域研究團隊研發了一台機器,可以在體外模擬許多類似人體內的環境,讓肝臟在移植過程中延長保存時間。

圖/Pixabay 這個嘗試特別的地方在於,雖然肝臟在體外保存了三天,卻沒有在大體捐贈常見的組織再灌流傷害(是指經過一段缺血的時間後,血管重新被打通,血液帶來充足的氧氣,但同時也產生很多自由基),這是只有活體捐贈才比較能看到的優點。

而且可能因為肝臟先天免疫功能的保留,後續的排斥反應並不明顯,病人術後的抗排斥藥用量逐步地降低。

與此同時,體外保存期間還可以持續治療,譬如在這個例子中的抗生素治療,讓一些本來無法使用的組織,變成可以捐贈的祝福。

肝臟移植的一線曙光光 雖然在台灣大體肝臟捐贈比較不常見,反而活體肝臟移植是比較盛行的做法,但活體移植仍存有道德辯證、危害健康捐贈者健康等等的疑慮。

畢竟捐贈者一般都是健康人,而捐肝的大手術也是有一定的風險的。

在這個器官需求者眾、捐贈者匱乏的社會中,這個體外保存的技術絕對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新發明。

只是就像任何新的醫學發明,臨床的資料需要長期而且大量病患的累積,才能有足夠的證據支持。

這個幸運的受贈者已經持續被追蹤了一年,也許再五年、十年,再百個、千個病人,而有了世代研究,體外保存技術將會變成移植醫學的顯學。

在這個器官需求者眾、捐贈者匱乏的社會中,肝臟體外保存的技術絕對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新發明,幫助更多人。

圖/Pexels 參考資料 Kasper,D.L.,Fauci,A.S.,Hauser,S.L.,Longo,D.L.1.,Jameson,J.L.,&Loscalzo,J.(2015).Harrison’sprinciplesofinternalmedicine(19thedition.).NewYork:McGrawHillEducation.Llovet,J.M.,Fuster,J.andBruix,J.(2004),TheBarcelonaapproach:Diagnosis,staging,andtreatmentofhepatocellularcarcinoma.LiverTranspl,10:S115-S120. 衛福部公布:我肝移植成功率逾八成高雄長庚雙冠王https://hospital.uillinois.edu/primary-and-specialty-care/transplantation-program/liver-transplantation/your-liver-transplant-options/cadaver-liver-transplantClavien,PA.,Dutkowski,P.,Mueller,M.etal.Transplantationofahumanliverfollowing3daysofexsitunormothermicpreservation.NatBiotechnol(2022).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Charlotte熊 5篇文章 ・ 5位粉絲 +追蹤 著迷於世界的多彩,也希望帶給人對生命的熱愛。

現任美國愛因斯坦醫學中心小兒科住院醫師,畢業於台大醫學系。

目前最希望成為小兒心臟科醫師,也沒忘從高中就想去無國界醫生當臨時醫師的夢想。

https://www.instagram.com/charlottethesunbear/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鑑識故事系列:對花粉過敏,卻吞桃自盡?! 1 21小時前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3 2天前 你知道「地圈」嗎?承載無數生命的「地圈」是如何形成與變動的?——《丈量人類世》 1 4天前 桶裝酒和瓶裝酒不可或缺的材料!淺談木材如何增添酒香——《飲食的香氣科學》 1 5天前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3 2天前 燕麥奶為什麼這麼好喝?如牛奶般微甜、絲滑的口感是怎麼來的?——解析燕麥奶的加工原理 2 2022/09/25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2022/09/27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器官移植里程碑!豬心移植成功了,然後呢? 拋開世俗枷鎖的科學先驅者:《科學詭案調查局》導讀——2021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科普書籍閱讀寫作競賽」優選導讀文 器官移植者接種COVID-19疫苗,有哪些注意事項? 肝臟是個沉默的器官——關於肝癌,你應該知道的事 沒病毒、不喝酒也得肝炎?認識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5 4 3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5 4 3 器官移植里程碑!豬心移植成功了,然後呢? TingWei ・2022/02/13 ・4185字 ・閱讀時間約8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器官移植(20) 基因改造(25) 異種移植(1) 科學生(395)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2022/3/10更新:雖然本次案例中的豬心移植並未發生超級排斥反應,可謂跨過一大門檻。

有了豬心,甚至讓貝內特得以回家與家人共度時光。

但在進行手術兩個月後,他的病情仍舊惡化,近日報導傳出貝內特於2022年3月8日死亡。

目前確切的死因仍舊不明,尚待團隊發表調查結果。

新聞連結:https://www.bbc.com/news/health-60681493 2022年1月,COVID-19疫情陰影之下,器官移植的技術翻過了重大的一頁。

美國馬里蘭大學宣布完成首例基改豬心移植人體的手術,至目前為止,患者尚未出現排斥現象,也創下心臟「異種移植」(Xenotransplantation)在人類身上成功的首例。

救人性命的「器官移植」面臨哪些挑戰?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這是我們在學習人體構造的時候就耳熟能詳的層級概念。

如果將動物體視作一個密切協作的機械,那麼各個器官就會像是其中的關鍵零件:心臟主要輸送血液到全身上下,肺臟從事氣體交換,腎臟將血液的雜質濾出製成尿液,肝臟則主司代謝調控身體中的各種物質。

這些器官只要有一個失去功能,就會導致生物體的死亡。

但既然是「零件」,現今的醫學已經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做到「更換零件」,讓生命延續下去──也就是「器官移植」。

圖/Pexels 在台灣,自從1968年台大醫學院李俊仁教授完成亞洲第一例活體腎臟移植手術,開啟器官移植的新頁迄今,器官的捐贈與移植已經一路擴展到心臟、肺臟、肝臟、胰臟、腸。

雖然我們將器官移植比喻為換零件,然而實質上器官移植所要克服的難關,遠比機械換零件要嚴苛、複雜許多。

延伸閱讀:【科學簡史】那台灣呢?–雖死猶生的器官移植(終章) 首先第一道難關,就是「器官排斥」。

人體的免疫系統會辨識外來物質。

在大多數的情況下,這些外來物屬於會讓身體生病的「病原體」,而免疫系統的工作便是不管是細菌、病毒、寄生蟲,一律加以攻擊,避免進一步感染。

因此,移植時放入的器官,也會被免疫系統視作「外來物」攻擊。

這樣的反應,就是一般所說的「移植排斥」(transplantrejection)或是器官排斥。

一般來說,器官移植之前,會進行幾項配對檢測,包括ABO血型、組織抗原(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交叉試驗,以盡可能找到合適的配對、減少免疫反應發生的機率與嚴重程度[註1]。

而即使經過這些配對檢測,器官的受贈者也需終身服用「抗排斥藥物」免疫抑制劑,抑制原有的免疫反應,在器官排斥與外來感染間取得平衡。

此外,器官移植的另一道難關,就是如何取得合適的器官。

隨著器官移植的技術發展,肝臟與腎臟尚有機會接受活體捐贈,但如心臟等器官,卻必須來自腦死判定的捐贈者,數量稀少且不穩定。

以台灣2020年統計,共有79例心臟捐贈,然而全台等待移植者接近200人,許多患者只能坐等時間流逝,寄望大愛的遺贈能有機會降臨,拯救自己一命。

捐贈的器官不夠,以至於許多病人在等待的過程中逐步邁向死亡,這也是為什麼人們把腦筋動到其他動物身上,尤其是豬。

使用豬作為器官來源有哪些缺優點? 事實上,異種移植完全不是什麼新概念,人類利用動物製劑作為醫療材料已經超過百年。

早在1930年代,我們就使用豬胰島素治療糖尿病;而使用豬的心臟瓣膜來修補瓣膜出現問題的人心,也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

然而,如前面所述,人與人之間的器官尚且有排斥的情況,更何況來自豬或者狒狒的器官,其表面的組織抗原跟人體差異更大,排斥反應會更劇烈、更難以抑制。

可是,使用豬隻作為器官來源,仍有許多優點。

靈長類動物(如黑猩猩或狒狒)與人的親緣較為接近,但其飼養與繁殖相對於豬困難許多,而且靈長類多為保育類,存在更多倫理上的限制。

此外,豬在生理與解剖結構上與人類足夠接近,扣除排斥的問題,豬隻的器官相當有機會勝任維繫人體功能的角色。

豬在生理與解剖結構上與人類接近,其器官有機會勝任維繫人體功能的角色。

圖/Pexels 因此,長久以來豬隻基因改造(geneticmodification,GM)的一個重要議題,就是如何使其更「人類化」,以避免排斥[註2]。

隨著對基因體表現的瞭解逐年深入,加上近十年來CRISPR技術發展,因應器官移植需求而打造的「基因編輯豬」,從科幻構想,一躍而成為發展中的現實。

使用CRISPR-Cas9培育出基因改造豬,登上2017年《Science》封面。

圖/《Science》 現階段,有許多團隊都在發展供器官移植的基因改造豬,除了聯合治療公司(UnitedTherapeutics)以外,還包括eGenesis研發的無豬內源性反轉錄病毒(PERV)豬、紐西蘭NZeno的迷你豬等,或許還有更多尚未浮現檯面的團隊。

第一例豬心移植可以告訴我們的事 2022年1月7日,57歲的大衛.貝內特(DavidBennett)在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UMMC)成功獲移植了一顆經基因改造的豬心,這顆豬心來自聯合治療公司旗下的生技公司Revivicor的基因改造豬。

這個系列的基因改造豬有10個基因位點經過改造,其中剔除了3個豬原有的基因,以免引發人體免疫反應,然後加入6個人類基因,讓身體願意接受外來器官,最後一個改造則讓豬心不會對生長激素持續反應,讓心臟可以維持在人體所需的大小。

在此之前(2021年),紐約大學朗格尼醫學中心(NYULangoneMedicalCenter)曾將同系列豬隻的腎臟接到兩位已被判定腦死的病人身上,確認了豬腎可以在人身上運作,不但沒有發生排斥反應,而且代謝運作良好。

相關研究人員曾進一步向美國FDA申請進行豬心的臨床試驗,但是遭到駁回。

根據馬里蘭大學醫學中心移植小組外科醫師曼蘇爾.莫希丁(MuhammadMohiuddin)的說法,團隊被要求先完成10次豬心移植到狒狒身上的實驗,才可以進一步進行人體試驗。

以靈長類動物如狒狒作為移植模型,以瞭解潛在的副作用與改進之道,是這類研究常見的作法。

2000年國際心肺移植學會(ISHLT)曾提出綱要,認為接受移植的靈長類動物需有60%存活超過3個月,存活個體至少10隻,且顯然有機會繼續活下去,才能考慮進入臨床試驗。

然而,貝內特的特殊狀況讓此次的豬心移植成為可能。

貝內特患有心律不整,無法外接機械式的心臟輔助裝置,加上有過不遵醫囑的醫療紀錄,使其獲准得到心臟的機會微乎極微[註3]。

而貝內特的心臟狀況若不移植就只能等死,因此FDA特別通過了本次的豬心使用。

貝內特獲得的是死中求生的機會,而對研究人員來說,則是獲得了豬心在人類患者身上如何運作的臨床資料。

使用靈長類動物進行研究一舉,讓科學家獲得許多異種移植的重要資訊,比如從針對狒狒的研究中,獲得了不少異種移植的用藥資訊,更發現早期接受移植的狒狒,都由於豬心快速生長而死亡。

然而,許多研究人員或許已經非常期待將動物實驗逐步轉向臨床,因為將豬心放到健康狒狒身上所得到的數據,仍與重病纏身的人類有很大的不同。

無論是免疫或藥理方面,研究人員當然更希望獲得與人體有直接關聯的資訊。

豬心移植創下先河,進入臨床仍待研究 然而,要看到豬隻的器官正式被納入臨床移植使用,恐怕還有許多問題有待釐清。

這些問題包括(但不限於)使用異種器官潛藏的感染風險,縱使這些基因改造豬可以被養在高規格的飼養環境,避開一般豬隻帶有的病毒與細菌,豬隻基因體內的「內源病毒」對人體的風險仍有待釐清[註4]。

即使豬隻經過多種基因編輯,並且順利熬過異種移植的急性排斥期後,是否還有潛在的問題需要克服,目前尚無人得以逆料。

圖/Science 此外,隨著醫療設備近二十年的發展,使用血液透析(替代腎臟)或機械輔助設備協助血液運行(替代心臟)的方法亦越來越常見。

或許,在等待豬心獲得臨床認可,加入器官庫的行列的同時,醫學技術亦會有所發展,使得器官需求不再如今日這般迫切。

由於腎臟或肝臟可由活體移植、不似心臟需求極端迫切;因此肝腎兩者的異種移植研發進展或許將較為緩慢。

目前,豬隻的器官移植還處在動物實驗的階段,尚未步入臨床,在人體的研究資料尚且闕如的情況下,相關單位應如何考量患者需求、判斷移植風險,亦將成為倫理與制度需要克服之一大考驗。

醫療技術進展,本就來自於在各種未知中承擔風險、勇敢做出前人未曾做過的事。

我們感念這其中的各種參與者,不管是技術研發人員、受試者或是醫師的參與,也希望未來在器官移植的領域,能有更多的好消息,讓那些苦苦等待的人們,盡早獲得救贖。

註解 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通常分成超急排斥反應(hyperacuterejection),發生在器官接上血管後的數分鐘到數小時內;急性排斥反應(acuterejection),發生在數周到一年內;慢性排斥反應(chronicrejeaction),發生在移植數月甚至數年之後。

因此貝內特此案例之「成功」僅代表現階段並未發生排斥反應,且豬心基本上可在人體運作,未來是否可能發生慢性排斥反應尚未可知。

異種移植的排斥反應通常更劇烈也更複雜。

器官移植排序的規定各國、各州不同,有些地方的規範會考量患者遵循醫囑的程度或求生意志等。

臺灣的規範可見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附表(各器官分配辦法) 2017年已有團隊培育出內源病毒去活化的豬寶寶(詳見:豬隻器官移植新突破:CRISPR技術攻破了「豬內源病毒」的瑪利亞之牆!),但本次的移植豬心應無經過相關的處理。

參考資料 醫學與倫理:美國首例豬心器官移植面臨的三大倫理爭議–BBCNews中文全球首例!豬心移植人體手術完成,可望解決器官短缺問題–INSIDEFirstpig-to-humanhearttransplant:whatcanscientistslearn?(nature.com)InaFirst,ManReceivesaHeartFromaGeneticallyAlteredPig–TheNewYorkTimes(nytimes.com)豬腎成功移植人體,異種移植會成為救命稻草嗎?|GeneOnlineNews《基因編輯大革命》:「基因編輯豬」是器官移植新希望?TheNewsLens關鍵評論網豬隻器官移植新突破:CRISPR技術攻破了「豬內源病毒」的瑪利亞之牆!–PanSci泛科學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5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fierycloud 2022/02/13 回覆 被這篇一提,才突然覺得,那豬血之類的,是差異很大? #2 e22531576 2022/02/20 回覆 細胞、組織、器官、系統,這是我們在學習人體構造的時候就耳熟能詳的層級概念。

如果將動物體視作一個密切協作的機械,那麼各個器官就會像是其中的關鍵零件:心臟主要輸送血液到全身上下,肺臟從事氣體交換,腎臟將血液的雜質濾出製成尿液,肝臟則主司代謝調控身體中的各種物質。

這些器官只要有一個失去功能,就會導致生物體的死亡。

但既然是「零件」,現今的醫學已經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做到「更換零件」,讓生命延續下去──也就是「器官移植」。

#3 wu-yj97 2022/03/06 回覆 搞不好其他動物的器官也能用?! #4 AudiLu 2022/03/10 回覆 然後就GG了……QQ #5 sufen 2022/03/11 回覆 這真的是天大的好消息!幾年前我的祖母第二次接受換心臟瓣膜的手術,當時在考慮要換金屬還是豬的瓣膜,後來決定換豬的,雖然豬的瓣膜比較不會有排斥的現象,但它有使用的年限,也就是說幾年後要再接受手術,風險比較高。

TingWei 13篇文章 ・ 10位粉絲 +追蹤 據說一生科科的生科中人,不務正業嗜好以書櫃堆滿房間,努力養活雙貓為近期的主要人生目標。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鑑識故事系列:對花粉過敏,卻吞桃自盡?! 1 21小時前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3 2天前 你知道「地圈」嗎?承載無數生命的「地圈」是如何形成與變動的?——《丈量人類世》 1 4天前 桶裝酒和瓶裝酒不可或缺的材料!淺談木材如何增添酒香——《飲食的香氣科學》 1 5天前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3 2天前 燕麥奶為什麼這麼好喝?如牛奶般微甜、絲滑的口感是怎麼來的?——解析燕麥奶的加工原理 2 2022/09/25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2022/09/27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你知道基因改造,那知道「基因編輯」技術嗎?讓專家一次告訴你! 器官移植新技術───37度保存三天的肝臟 基因改造的實例「友善蚊」,友善的對象是?——《竄改基因:改寫人類未來的CRISPR和基因編輯》 想吃牠卻反被殺!如何解決甘蔗蟾蜍對澳洲的威脅?——《在大滅絕來臨前》 拋開世俗枷鎖的科學先驅者:《科學詭案調查局》導讀——2021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科普書籍閱讀寫作競賽」優選導讀文 0 3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3 0 拋開世俗枷鎖的科學先驅者:《科學詭案調查局》導讀——2021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科普書籍閱讀寫作競賽」優選導讀文 青年尬科學 ・2021/12/26 ・2145字 ・閱讀時間約4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器官移植(20) 好奇心(13) 導讀(8) 法醫(16) 科學詭案調查局(8) 科普書籍閱讀寫作競賽(8) 青年尬科學(9)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7)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2) 「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是臺灣大學科學教育發展中心於2012年主辦「青年尬科學」競賽,自2013年起獲得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

期望藉由競賽提升15至18歲、國三到高三青年的科普表達能力。

本文為2021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科普書籍閱讀寫作競賽」優選導讀文,為盡量完整呈現學生之作品樣貌,本文除首圖及標點符號、錯字之外並未進行其他大幅度編修。

撰文:呂宇迪|國立師大附中 世界上總存在著一些想法,過於創新,在我們眼中難以理解。

但不可否認,有許多我們早就習以為常的科學觀念,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竟與世俗觀念相違背,並遭受唾棄。

那麼換個角度想,有沒有可能現在我們不屑一顧、充滿爭議的研究主題,也將在未來成為普遍且廣被接受的理論呢? 哥白尼臨終前發表了《天體運行論》,被當時的神學勢力斥為異端邪說,卻被後世認為是現代天文學的起點。

圖/Pixabay 與死亡相伴,在倫理的邊界工作——法醫 本書作者曾提到:基於自身的好奇心,她到了全美最大的法醫事務局,參加一場凶殺調查的專題研討會,並參觀了許多屍體解剖檢查的經驗。

在這之中,迎面而來的屍臭和慘不忍睹的屍體令她印象深刻,卻也驚恐萬分,但反觀同行的法醫卻表現得冷靜又深思熟慮,即便是旁人看來再噁心的事情,也不曾見他們皺一下眉頭,彷若清楚地知曉如何善盡自己的工作義務,就是查清屍體的死因為何。

這使我想起文藝復興時的藝術家與科學家,在宗教明文禁止的情況下,仍然秘密進行不為人知的屍體解剖,只為一探在當時不被神學接受的人體內部構造。

看似違背當代的規範,卻為後世留下不朽的曠世巨作和醫學基礎。

在埃及、瑪雅等許多傳統習俗中,會在死者去世後保留其屍體,不僅僅是因為宗教,也表達了生者對於亡者的懷念。

也有如同西藏的天葬,他們認為人死了就應該回歸大自然,讓禿鷹啃食屍體。

儘管不同宗教、習俗在對待逝者有不同的方法,但無非都是為了緬懷祂們,並祈求亡者的靈魂在死後也能受到完善的對待。

傳統的中華文化是屬於在下葬前讓屍體保持完整的那一類,因此,許多人對屍體解剖還是充滿著恐懼與不解。

我們往往認為法醫和科學家解剖屍體的行為是在褻瀆死者。

但在我看來,他們非但沒有對死者不敬,反而還使死者的生命得以安息。

試想,若不是為了查明凶殺案的原委,還死者與家屬公道,有誰願意每天在衣服上染下不可抹滅的鮮紅刻印?若不是為了查清難以辨認的疾病,給予生者與亡者真相,有誰願意每日沉浸在福馬林的刺鼻味中,用區區肉身遺留的線索去探索死者生前的故事?假使有天,意外驟降在我們身上,離去之際,竟有人認真尋找我們生命終結的原因,用真相給予摯愛的家人們接受的動力,那麼其實法醫與科學家並非褻瀆死者,而是最尊重死者的一群,是最撫慰人心的一類。

更換了身體後,我還是同個人嗎?——器官移植技術 另一則故事是一位叫卡納維洛的神經外科醫師,取得脊髓性肌肉萎縮症的病患之同意後,想要進行頭部移植手術,雖然手術過程困難重重,至今仍無法進行,但卡納維洛和他的團隊在前幾年成功移植了死者的頭顱,為這項不可能的任務帶來一絲希望。

但這項挑戰無異於開啟了禁忌的大門,也引起了許多爭議。

贊成的人認為腦部移植與其他的器官移植無異,都能拯救生命,卻慘遭世俗的批評。

反對者不乏宗教團體和學術機構,他們認為此已完全違反了倫理道德。

長久以來,器官移植飽受爭議,不僅僅是因為手術風險高,更是因為觸犯了人體禁忌。

試想,當我們看到至親至愛的四肢或器官在他人身上,就足以令人感到難受和思念,更遑論頭部移植?況且,接受頭部移植的人,是否還能保有原來的自我意識呢? 器官移植雖能拯救生命,但也挑動著倫理道德的底線。

圖/Pixabay 科學發展和傳統倫理道德本就相互牴觸,傳統倫理總會因科學發展而更新,但若科學發展太過迅速,又會受到倫理道德的牽制。

當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說,雖被視為異端,慘遭迫害,但卻在百年後成為探索宇宙的基本常識。

曾經有人質疑蘋果手機,但它卻變為人們不可或缺的生活物品。

由此可知,人們總是趨於待在舒適圈,並對不可思議、超乎常理的想法感到疑慮,殊不知所謂的舒適圈,或許也是前人們眼中「超乎常理」的事物所發展成的。

但現實層面中,科學進展也常與傳統倫理道德產生衝突,就如同自駕車若發生事故,誰要負責?乘客?或是汽車公司?抑或是立法讓自駕車上路的政府?也因此,究竟是科學的發展太過新穎,還是傳統的倫理道德太過陳舊?我想,每個人心中都應有一把尺,時時刻刻尋找著兩者之間的平衡點。

作品評語 敘述通順,並將主題類推為科學與倫理間的衝突,觸及不少延伸議題,是很好的嘗試。

書名:科學詭案調查局:離奇現象與噁爛實驗的科學研究報告作者:艾莉卡・恩格豪伯(ErikaEngelhaupt)譯者:姚若潔出版社:大石國際文化出版年:2020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青年尬科學 9篇文章 ・ 2位粉絲 +追蹤 「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是為提升高中生科學素養與表達能力的全國性競賽,自2013年起獲得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贊助。

「科普書籍閱讀寫作競賽」:閱讀科普好書並撰寫導讀文。

「科學創意表達競賽」:撰寫科學影片報告並重新演示影片中的知識。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鑑識故事系列:對花粉過敏,卻吞桃自盡?! 1 21小時前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3 2天前 你知道「地圈」嗎?承載無數生命的「地圈」是如何形成與變動的?——《丈量人類世》 1 4天前 桶裝酒和瓶裝酒不可或缺的材料!淺談木材如何增添酒香——《飲食的香氣科學》 1 5天前 使用「藍碳」捕捉二氧化碳的速度比森林快四倍!這個方法可行嗎?——《圖解全球碳年鑑》 3 2天前 燕麥奶為什麼這麼好喝?如牛奶般微甜、絲滑的口感是怎麼來的?——解析燕麥奶的加工原理 2 2022/09/25 【2022年搞笑諾貝爾藝術史獎】浣腸也搞儀式感!藥理學家的馬雅考古 2 2022/09/27 熱帶雨林如何自食其力?——《熱帶雨林:多樣、美麗而稀少的熱帶生命》 2 2022/09/19 RELATED 相關文章 蟻群是流體還是固體?:《破解動物忍術》導讀——2021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科普書籍閱讀寫作競賽」優選導讀文 當詭異案件遇上科學分析,破案之旅開始了!:《科學詭案調查局》導讀——2021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科普書籍閱讀寫作競賽」優選導讀文 冷知識沒路用?誰說的?:《科學詭案調查局》導讀——2021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科普書籍閱讀寫作競賽」優選導讀文 為什麼小孩跟成人的排尿時間差不多?:《破解動物忍術》導讀——2021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科普書籍閱讀寫作競賽」優選導讀文 蚊子為什麼不會被雨滴打死?:《破解動物忍術》導讀——2021台積電盃青年尬科學/「科普書籍閱讀寫作競賽」優選導讀文 繁 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