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怎麼上:誰是台大學生2.0 | 白經濟
文章推薦指數: 80 %
2. 個人申請的來原地區平均加戶所得最高,已及低收入戶比例低,這兩者因為個人申請先於指考,無法排除觀察到的這兩個現象是因為原有制度下本來就會上台大 ...
台大怎麼上:誰是台大學生2.0
教育經濟學所得分配
呱牛
2016-04-01
PTT鄉民最常引用的學術論文是哪篇?毫無疑問是台大經濟駱明慶老師2002年發表的〈誰是台大學生?〉。
聯考時代怎麼上台大?〈誰是台大學生?〉拿出數據證明,投胎投在台北市大安區就贏在起跑點!那在廢除聯考後的過去十多年呢?那就要看本篇介紹的續集:駱老師今年加碼推出的〈誰是台大學生〉2.0版。
誰是台大學生1.0:聯考沒有多公平
過去14年,所有扯上教育的戰文如果想引用個研究來打臉對手,起手式必然未看先猜〈誰是台大學生?〉。
然而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未看先猜,1.0版雖然傳唱PTT八卦版與台大版,大多數的人還是「未看」。
我們就先來複習一下1.0版說些什麼。
1.0版有個暱稱叫作〈誰是台大學生?──性別、省籍與城鄉差異〉,顧名思義就是探討在台大學生中,不同的性別、省籍和居住地區的學生上台大的機率有什麼不同。
1.0版出版於2002年,使用的資料是1954-2000的台大學生學籍資料。
這段期間的主要入學方法就是一試定終生「大學聯招」。
對於懷念聯考那個看起來好像比較公平、三級貧戶可以翻身選總統的時代的人來說,1.0版分析的期間就是他們的黃金歲月。
然而這段黃金歲月真的有比較公平嗎?這就是1.0不只有經濟學家在看,而是PTT鄉民也會引用的威力所在。
1.0檢視近50年的資料後發現,原來號稱最公平的聯考只是騙人的童話故事:
男女比:1960年代末期,女性佔台大學生比例就已到4到5成之間,但學院之間的分配比例懸殊(而且看起來學院男女比和2016現在沒差多少);
省籍:外省人上台大的機率比較大;
高中集中度:台大學生集中來自明星學校,1982-2000年間大約82%的台大學生來自考試前20名的高中;
城鄉差距:台北市的18歲人口上台大的機率比省轄縣的人口高2.15%。
覺得這數字很小嗎?這是省轄縣上台大的機率的7.3倍!
[(0.0215+0.0034)÷0.0034=7.32]
然而天龍國這7.3倍的優勢裡,縣市平均的父、母大學畢業比例、公務員家庭比例、以及平均家庭所得等變數,只能解釋這優勢不到五分之一的成分;
台大生的家庭背景:以法學院為例
因為學籍資料不包含個別學生的家庭背景,所以只能粗略的用縣市平均代替。
但是1.0還是逐一登錄2000年台大法學院(當時為政治、經濟、社會和法律4系)大一到大四學生入學時填寫的基本資料,來看看考台大在家庭背景上的篩選效果。
結果42.42%的法學院學生的父親教育程度在大學以上。
這樣算多嗎?1998年18-22歲的大學生中這個比例是17.19%,如果範圍擴大到該年全部的18-22歲人口,這比例只剩5.85%。
如果看學生的母親的話,這數字分別是26.69%、7.53%、以及2.23%。
另外有個傳說是以前經濟起飛的年代,公務員家庭的收入比較低。
那麼他們的子女上台大法學院的機率如何呢?在2000年的台大法學院,父母之一是公教人員的比例是41.69%,對1998年的全國大學生來說這比例是21.73%,對全國18-22歲的人口來說則是11.5%。
咦啊不是三級貧戶都可以變總統?怎麼投胎投在台北市或是公務員家庭就可以贏在起跑點?這顯現如果只拿一些不世出的練武奇才當例子,其實無助於討論聯考的真實現象。
1.0分析之下的聯考就像打棒球,只是其他人從本壘揮棒開始,天龍國的小朋友則是從三壘起跑。
就算有些人天生神力,腳上綁個30公斤的鉛球還是可以在30個外野手的夾殺下擊出全壘打跑回本壘,那也不代表在他腳上掛鉛球還有放30個外野手抓他是合理的規則。
其實如果認真想一下,不難理解看起來很公平的聯考為什麼獨厚天龍人。
假如有兩個天資相仿的小孩小智與小茂:小茂出身書香世家,爺爺還是地方上的學術角頭;小智出身一般家庭,偶爾還要去夜市幫忙擺攤維持家計。
就算考試考的東西有唸就有分,但小智下課還要去擺攤,小茂可以在家好好學習認真向上,考試出來小茂要是考輸小智,那大概就是小茂把多出來的時間都拿去把妹了。
以上是〈誰是台大學生?〉1.0的研究結果。
1.0分析的資料最晚到2000年,而大學聯招在2002年由「大學多元入學方案」取代,傳統的「一試定終身」走入歷史。
這個號稱等於「多錢入學」的萬惡多元入學制度,表現又是如何呢?在1.0稱霸八卦版論文引用次數14年後,這就是2.0:〈誰是台大學生?(2001-2014)──多元入學的影響〉要回答的問題了。
多元入學的設計
圖1:台大採行多元入學時間軸
說明:與教育部推動多元入學之進程不完全相同。
來源:按駱明慶(forthcoming)中之說明繪製。
過去幾年的多元入學制度經歷數次變革,即使是廢除聯考後的讀者,印象中的多元入學應該也和現狀有些落差。
雖然聯考要到2002年才正式廢除,從1994年教育部就已主導辦理「推薦甄選」,1998年也開放大學自定招生規則辦理「個人申請」,因此全面性的「一試定終生」只持續到1993年。
1.0分析的台大招生年間,聯考分發的入學比例都還是佔了超過90%;實際上的制度變化,要到2007年教育部以「照顧弱勢、區域平衡」為目的增設「繁星計劃」招生管道,然後在2011年將「繁星計劃」和「學校推薦」合併為「繁星推薦」。
而個人申請雖然比例是新增管道中最高的,但因為實際效果可能只是讓本來在「考試入學」就會上台大的學生提早放暑假,所以很難說對學生組成有什麼明顯的影響。
2.0的分析主軸,也就放在繁星是否真的「照顧弱勢、區域平衡」,而繁星推薦可以視為規模擴大的繁星計劃,因此比較的基準就定於2011年繁星改制前後的對照。
「繁星推薦」的設計是將大學的科系分入7個學群,每間高中都可以對各大學的所有學群各推薦2名學生,但每個學生都只能被推薦給一間大學的一個學群。
以台大共3個學群為例,就是每間高中最多可以推薦6個學生給台大。
在這個方法之下,明星高中和地方高中都只能推薦6個,相對於最會考試的建國中學一年大約3成的學生會進台大,在繁星推薦的名額內所有高中的機會都一樣,藉此將機會分散到明星高中之外。
多元入學後,誰是台大生?
接續1.0的分析,2.0以2001-2014的台大學生學籍資料分析不同入學管道的學生組成。
在2000年,當時90.4%的學生透過聯考入學(對比考試入學)、5.4%的學生來自推薦甄選(之後的學校推薦)、4.2%的學生來自申請入學(之後的個人申請),在2014年考試入學僅佔50.3%、個人申請佔40%、而繁星推薦則佔9.6%。
就入學管道來說確實有變得比較多元,但實際上對學生背景的組成來說有沒有影響呢?還是本來的既得利益者重新分配到不同的入學管道而已?一些結果如下:
性別比:個人申請的學生組成有助平衡各系性別比:男生多的系在個人申請會多招到一些女生,女生多的系會多招到一些男生,整體而言台大學生的女性比例降低;
高中集中度:繁星推薦有效分散台大生畢業的高中:台大生畢業高中的總數從2001-2003的183所、2007-2010的206所,增加至2011-2014的298所,在繁星推薦下成長了44.7%;
地區分佈:繁星計劃和繁星推薦顯著改變了台大學生的區域分佈,降低台北縣市和其他都市學生成為台大生的機率,也提高其他地區的機會;
居住地區所得水準:繁星
延伸文章資訊
- 1弱勢生難進頂大?教育部計畫提高到2% | ETtoday生活新聞
立委鄭麗君今提出全台低收入戶學生僅佔公立大學9%,弱勢生在台大的比例更只有0.42%,有6成都是雙北學生,更直說台大都可以改名為台北大學了!
- 21001低收入及中低收入學生佔全校學生比率- *RICELOHAS
台大清大窮學生比率少國立大學不如職校挨批「階級化」 (2012年06月11日)蘋果日報【連線報導】 教育階級化嚴重!立委林淑芬昨指出,全國大專院校中, ...
- 3教育M 型化:統計數據告訴你,台灣的窮人真的唸不起台清交
根據教育部的資料,101 學年度就讀台大的弱勢學生數僅351 人,在全體三萬 ... 而中低收入學生就讀國立學校,特別是普通大學的比例遠遠低於私立技職院 ...
- 4臺灣高等教育的假羅盤與真迷行
些人,在他走進考場以前就已經被決定了,如台大經濟系駱明慶教. 授,他長期在研究所謂「誰來念台大」 ... 中,學生來自低收入戶跟中低收入戶的比例,國立跟私立大學差距懸.
- 5校12.學雜費減免人數-以「校」統計
係指學校各類就學優待減免學雜費補助對象,包括【低收入戶學生、中低收入戶學生、身心障礙學生及身心障礙人士子女、特殊境遇家庭之子女及原住民學生】等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