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知道你在想什麼:兒童心智理論能力的發展 - 科普寫作網路平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依「心智理論」定義,第一個基礎是需要知道對方跟自己一樣擁有信念、欲望等心理狀態;第二個是要能在眾多訊息中(例如眼神、語氣等)排除或抑制不正確的訊息,如此才能反應 ... 首頁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官網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相關聯結 徵稿介紹 最新消息 熱門文章 寫作技巧 線上徵稿 桂冠獎精選 2013年文章 2014年文章-1 2015專題入選文章 2014年文章-2 2015年文章 2016年文章 2017年文章 2018年文章 2019年文章 2020年文章 2021年文章 2022年文章 首頁 >熱門文章>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兒童心智理論能力的發展 熱門指數: 16297 作者: Michael 中文名稱: 我知道你在想什麼:兒童心智理論能力的發展   |第二版|第一版| 關鍵字: 心智理論,意圖,抑制系統,發展心理學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莊子 小學生阿寶放學回家就開始玩電動,過了一會兒,媽媽開始忍無可忍,卻不想當小孩面大發雷霆,於是笑著臉說:「你再打電動試試看啊!」阿寶一聽到就立即收拾好電玩,讀書去。

上述是家中經常發生的例子。

在心理學家眼中,它則隱含有趣且重要的科學議題。

從媽媽的表情與字面上的意思看來,媽媽是允許阿寶繼續玩電玩的,為何阿寶會停止打電玩去念書呢?這是阿寶「心智理論(theoryofmind)」能力3,7正在運作的關係。

學者意識到,人類通常會在心中建構出對於他人內心狀態的假設或理論,進而據此理論與他人互動,因此將此能力命名為「心智理論」能力3,7,其正式定義為:人類能夠了解他人與自己相同,擁有心智或思考能力,進而推論出他人心理狀態,例如:想法、欲望等,並據此做出適當的反應;有時對方會藉由表情或語言來掩飾真正意圖(intention),但人類卻很擅長理解其弦外之音。

」1,3,6,7以上述例子來說,阿寶能夠排除媽媽表面看似可掬的笑容與語表上同意的訊息,意識到媽媽內心真正的想法(媽媽已經生氣了),因而要趕緊去念書。

演化心理學家認為,人類是團體生活的動物,擁有複雜的社交結構,時常需要合力打獵、禦敵、分食。

要生存其中,就必須與他人應對得宜、防騙;慢慢地,這種能力被演化的力量給保留下來,形成「心智理論」能力6。

至此,我們已了解「心智理論」能力對於生存的重要性,研究小孩認知發展的科學家則進一步地想了解,人類從小到大是何時開始展現「心智理論」能力呢?依我們平常跟小朋友互動的印象來說,小孩子是率直的、無心機的,俗話也用天真無邪來形容小孩,這與「心智理論」好像相互駁斥;然而這僅是生活經驗與現象的描述,我們必須利用實驗來驗證之。

圖一。

莎莉與小安測驗的故事圖卡。

實驗者會帶領小朋友觀看圖卡,最後詢問小朋友莎莉會在哪裡找球。

本圖根據Wimmer&Perner(1983)4之圖重繪。

  其中最著名的實驗作業為莎莉與小安測驗(Sally-Annetest),實驗步驟大致如下。

實驗者分別帶領三到五歲的小孩觀賞莎莉與小安的故事圖卡(如圖一)5,並進行故事的講解: 莎莉將心愛的球放進方盒子裡頭後,離開了房間;小安此時偷偷將莎莉的球從方盒子裡頭拿出來放進圓筒裡頭後,也跟著離開房間;過了一會,莎莉回來了… 此時,實驗者詢問受試小朋友:莎莉會在哪裡找球呢?並請他們指出來。

結果發現,四、五歲的小孩能夠通過測驗,他們知道莎莉只知道球在方盒子裡頭;換句話說,四、五歲的小孩能夠知道莎莉對於球的認知與自己的不同。

三歲的小孩則是指著圓筒,認為莎莉跟他們一樣,已經知道球被放在圓筒了。

學者因此推論,小孩子在四歲之前尚未擁有「心智理論」能力。

然而,後進學者回頭檢視三歲小孩在莎莉與小安測驗的情況發現,三歲小孩手指著圓筒時,眼睛會不時地看著方盒子5。

這引發了一個可能性:三歲小孩可能已具有「心智理論」能力的一些基礎,只是尚無法表現出來。

為了釐清這個疑問,學者首先分析個體在運作「心智理論」能力時,會需要用到哪些基本認知能力。

依「心智理論」定義,第一個基礎是需要知道對方跟自己一樣擁有信念、欲望等心理狀態;第二個是要能在眾多訊息中(例如眼神、語氣等)排除或抑制不正確的訊息,如此才能反應得宜;換句話說,「心智理論」能力要有篩選訊息的抑制系統(inhibitorysystem)作為基礎1,6。

關於第一點,有一系列的研究4想探討三歲小孩是否能利用關於信念的字眼來詮釋他人的動作與意圖。

研究人員首先告訴三歲小孩,他的朋友在找貓並且正在看桌下,隨後讓三歲小孩解釋這位朋友看桌下的動作。

三歲小孩會解釋說,這位朋友想要找貓,並認為貓在桌下。

想要與認為皆是關於欲望、信念的字詞,三歲小孩即能順利地利用這些字詞來詮釋研究人員的動作,表示他們已能理解他人的信念和慾望了;另一系列的研究則觀察三歲小孩是否能根據他人的眼神來判斷他人的內心狀態,稱之為眼神測驗(theeyetest),研究人員讓小孩觀看僅有眼神部份的照片,例如,疑惑、不安等眼神,再讓他們描述照片的情況,結果發現三歲小孩可以正確地描述。

這兩項關於信念的實驗證實,三歲小孩已有「心智理論」能力的一些潛能1,4,6。

圖二。

棉花糖實驗示意圖。

網路影片可參閱:http://www.youtube.com/watch?v=QX_oy9614HQ   那為何三歲小孩無法通過莎莉與小安測驗呢?這可能是因為三歲小孩在「心智理論」另一個基礎能力-抑制系統-出了問題。

關於這點,知名的棉花糖實驗2(如圖二)已得證實。

實驗者首先帶領小孩進入研究室,並告訴他說:「我待會要出去辦事情,這裡有一顆棉花糖,我將它放在桌上,你可以選擇馬上吃掉它;或者先不吃它,等我15分鐘後回來,我會再給你另一顆,到時你就會有兩顆棉花糖吃。

」研究人員隨後離開房間,並利用影藏攝影機觀察小孩子的行為。

研究發現,小孩子要到四、五歲左右才能抑制自己當下想吃糖的慾望,選擇等待,以獲得較多的棉花糖;三歲小孩通常克制不了眼前的棉花糖,就吃下去了!證明三歲小孩在抑制系統上尚未發展成熟。

再回到莎莉與小安測驗,我們即可根據上述兩個基礎能力的研究結果,重新詮釋三歲小孩為何無法通過此測驗。

在測驗中,受試小孩所接收的訊息大致有二個:「莎莉將球放進方盒子」與「小安將球放進圓筒」。

其中,「莎莉將球放進方盒子」是莎莉已知,「小安將球放進圓筒」的訊息是自己已知但莎莉未知;然而,由於三歲小孩的抑制系統尚未純熟,使得無法壓抑自己已知(但莎莉未知)的訊息,進而讓三歲小孩在回答時較容易想到「球在圓筒」1,6。

據此,我們應修改上述的結論:四到五歲的小孩能通過莎莉與小安測驗,證實人類在四、五歲時已開始擁有「心智理論」能力;三歲小孩雖無法通過測驗,但有很大的原因是他們的抑制系統尚未發展好,無法排除強烈但無關的訊息,然而他們早已有理解他人內心信念與慾望的能力了1,6。

 暫無圖片   創作分享 心智理論是讓我們能推論他人內心狀態的高階認知能力。

兒童何時會發展出心智理論一直是心理學家關注的議題,10幾年來,學者已利用許多實驗設計來證明心智理論的發展歷程;然而,實驗所得結果並非鐵律,其中亦有許多干擾變項是必須被排除、精煉;因此,本文除了介紹心智理論的發展之外,亦希望能提供排除實驗中干擾變項的辯思。

科普文章除了提供科學知識外,更是需要強調科學的思考邏輯。

希望本文有達到這個目的。

  線上留言版 Copyright©2013財團法人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文教基金會版權所有│地址:40453台中市北區館前路一號│電話:04-23226940#232│傳真:04-23266824│隱私權宣告 建議使用I.E.6.0或Firefox1.0以上1024x768Pixels解析度瀏覽本網站 |E-mail:[email protected]|瀏覽人數:28875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