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Science》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PanSci 泛科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轉眼就來到2021 年的尾聲。
今年,《Science》雜誌評選的「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橫跨眾多領域,包括AI、天文、物理、生物、醫學,以及備受矚目的能源議題 ...
1910文字分享友善列印1910化學物語地球脈動太空天文文明足跡環境生態科學傳播編輯精選自然生態萬物之理醫療健康2021年《Science》年度十大科學突破PanSci・2021/12/29・5282字・閱讀時間約11分鐘+追蹤轉眼就來到2021年的尾聲。
今年,《Science》雜誌評選的「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橫跨眾多領域,包括AI、天文、物理、生物、醫學,以及備受矚目的能源議題,趕快來看看究竟是哪十項突破吧!文/劉品萱本文編譯自《Science’s2021BreakthroughoftheYear:AIbringsproteinstructurestoall》十大突破之首——利用AI預測蛋白質結構AI預測兩種蛋白質如何在酵母菌中形成參與修復DNA的複合物。
圖/SCIENCE蛋白質是組成生物體不可或缺的分子。
在1950年代,科學家透過分析X射線繪製蛋白質結構。
然而,既有的方法在繪製成本上過於高昂,往往得耗費數年時間,因此在1970年代,科學家開始運用計算機建模,預測蛋白質的折疊方式。
直到2018年,Google旗下的DeepMind團隊開發了AI軟體「阿爾法摺疊」(AlphaFold),使得該領域研究取得突破性進展。
多虧這項AI技術,科學家得以精準、快速、大量繪製蛋白質結構。
今年7月,DeepMind團隊宣布他們成功分析了350,000種人體蛋白質,佔所有已知人體蛋白質的44%,更預計在明年發布所有已知物種的蛋白質結構,約莫1億個。
團隊也正在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預測這些蛋白質如何在生物體內相互作用,用來製作新型抗病毒藥物。
在這COVID-19肆虐的大疫之年,科學家更利用阿爾法摺疊模擬Omicron變種病毒,研究棘蛋白突變帶來的影響,試圖找出中和抗體失效的原因。
AI預測蛋白質結構的技術不僅徹底革新分子生物學領域,也勢必在醫學領域大放異彩!延伸閱讀:AI預測蛋白質結構贏過科學家,科學家也要失業了?才不會呢!探勘古代洞穴,解鎖DNA寶庫在墨西哥Chiquihuite洞穴記錄沉積物樣本的研究員。
圖/SCIENCE誰說沒有化石就不能研究古生物?科學家今年踏足古代洞穴,採集土壤裡的人類細胞核DNA,藉此重建古代生態系,釐清世界各地穴居人的身份。
在美國,Satsurblia洞穴存有尼安德塔人未知譜系的女性DNA;在西班牙,Estatuas洞穴中的土壤DNA揭露8萬至11.3萬年前人類的遺傳特徵,證實在10萬年前的冰河時期結束後,某個尼安德塔人譜系取代了其他眾多人類譜系。
除了人類以外,這種研究方法還可以運用在其他生物上,比如在墨西哥Chiquihuite洞穴中,有研究員採集到1.2萬年前的黑熊DNA。
與現代熊DNA比對後,科學家發現黑熊在上個冰河時期結束後,向北遷徙到阿拉斯加。
延伸閱讀:沒有化石沒關係,從泥土也能取得尼安德塔人DNA!「核融合反應」的歷史性突破192道雷射光聚在微小的燃料芯塊周圍,準備進行融合反應。
圖/SCIENCE太陽之所以能發光發熱,供給地球能量,都要歸功於太陽內部不斷進行著的核融合反應。
長期以來,科學家為了解決地球能源不足的問題,不斷嘗試人工進行核融合反應,可是要達到足夠產生融合反應的壓力和溫度非常困難(請參考:融合能量增益因子/維基百科)。
今年,美國國家點火設施(NIF)運用1.9兆焦耳的雷射脈衝,壓縮胡椒粒大小的氘(氫的同位素),產出1.35兆焦耳的能量,遠高於先前實驗獲得的17萬焦耳。
目前,NIF仍持續進行實驗,試圖藉由更換燃料或調整雷射脈衝數值來提高能量產出,找出能夠最大化能量轉換比例的組合。
未來,或許融合反應能夠成為供給地球能源的主流方法!延伸閱讀:托克馬克反應爐:地球上創造的人造太陽——成功大學電漿所向克強教授專訪COVID-19口服藥「莫納皮拉韋」問世默克藥廠研發的COVID-19口服藥「莫納皮拉韋」。
圖/SCIENCECOVID-19口服藥終於問世啦!今年秋季,美國默克(Merck)藥廠發布數據,證明其研發的COVID-19口服藥「莫納皮拉韋」(Molnupiravir)可將未接種疫苗者的重症和死亡率降低30%;如果在出現症狀的3日內服用輝瑞開發的口服藥PF-07321332,則可降低89%住院率。
雖然口服藥無法取代疫苗接種,卻扮演非常關鍵的角色。
若是Omicron變異株造成大量突破性感染,或許口服藥就能接棒,防堵病毒擴散。
延伸閱讀:新冠口服藥即將問世!——為何它不能取代疫苗?嗑完藥就好棒棒嗎?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新興療法——搖頭丸正在進行MDMA治療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患者。
圖/SCIENCE什麼?搖頭丸還能治病?沒錯!這份發表在《NatureMedicine》的研究證實搖頭丸的主要成分「3,4-亞甲基二氧基甲基苯丙胺」(MDMA)可以減輕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患者的症狀,而且效果十分顯著。
該研究將76名受試者分成MDMA組和安慰劑組,接受3次療程,發現MDMA組有67%的病患試後不再符合PTSD的診斷標準,而安慰劑組僅有32%。
可是這項結果也引起了對於雙盲實驗的質疑,因為試後有高達90%的受試者表示他們其實知道自己的組別,這可能大幅影響症狀改善的機率。
目前正在進行更大型的實驗,若實驗結果確定MDMA能治療PTSD,預計將在2023年提交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
延伸閱讀:美國狙擊手:淺談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延伸閱讀:自己真的不夠好嗎?——長期被否定下的「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開發單株抗體,對抗各類傳染性疾病單株抗體(紅色和藍色)對抗COVID-19病毒(紫色球狀物)假想圖。
圖/SCIENCE單株抗體(mAb,簡稱單抗)是融合腫瘤細胞與免疫細胞製造而成的人工抗體,不但有腫瘤細胞不斷分裂的能力,也有免疫細胞產生抗體的能力——簡單來說,單抗可以大量製造相同的抗體,更有效地打擊病毒。
除了往年的伊波拉病毒、炭疽病、狂犬病單抗以外,今年也順利合成了瘧疾、愛滋病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單抗。
目前,科學家正在積極開發更多種類的單抗,首要目標是打擊流感、茲卡病毒和巨細胞病毒(CMV),使得這項新技術有望成為打擊傳染病的「標配」。
延伸閱讀:「Delta變種病毒」對中和抗體的敏感度降低,那會影響疫苗保護力嗎?「洞察號」揭密火星內部結構地震波顯示火星有一層薄薄的地殼、地函和液態核心。
圖/SCIENCE自2018年「洞察號」(InSight)登陸火星至今,科學家蒐集35筆地震數據,藉以估計火星的地殼厚度、地函結構和地核大小。
今年的數據分析結果出爐後,發現這顆紅色行星的平均地殼厚度不到40公里,地函非常淺,而且只有一層(不像地球有上、下兩層地函),地核特別巨大,佔了火星體積一半,主要組成元素是低密度的液態鐵和液態鎳,以及硫、氧、碳和氫等較輕元素。
這是人類首次使用地震數據探測其他行星的內部結構,也是探索神秘火星的一大步。
延伸閱讀:「洞察號」成功登陸火星,NASA展開深度探索延伸閱讀:風聲、手臂聲、地震聲?洞察號在火星上聽到的震波訊號代表了什麼?改寫粒子物理學模型的繆子實驗繆子在美國費米實驗室的磁場中旋轉。
圖/SCIENCE在1960年代,粒子物理學家提出理論解釋強核力、弱核力和電磁力,這三種理論被稱為標準模型。
然而,科學家今年發現「繆子」(Muon)——一種比電子更重、更不穩定的粒子——其實際測得的g值(自旋角動量與磁性大小之間的關係)比標準模型所預測的還要大,且兩者的誤差範圍沒有交集。
目前,眾多科學家正在美國費米實驗室(FNAL)進一步分析實驗數據。
假如繆子實驗沒有任何閃失,這樣的結果將撼動物理學界,徹底改寫擁有50年歷史的標準模型。
延伸閱讀:物理學又出現裂縫?!Muong-2實驗結果與「標準模型」的預測不符CRISPR基因編輯——確實能在體內發揮療效!RNA(藍色)將DNA切割酶(白色)引導至目標(橙色)。
圖/SCIENCE去年,科學家運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在實驗室修改造血幹細胞,治癒鐮刀型貧血和乙型(β型)地中海貧血。
今年,科學家更大膽了,直接在人體內部署CRISPR!研究結果顯示,這種基因編輯技術可以有效減少一種有毒的肝臟蛋白質數量,甚至改善遺傳性失明患者的視力,讓兩名幾乎完全失明的患者能夠感覺到光線,並且在昏暗的光線下避開障礙物。
延伸閱讀:人體基因編輯是在編什麼?五分鐘搞懂基因神剪CRISPR延伸閱讀:【快訊】生命密碼的剪刀手!CRISPR/Cas9──2020諾貝爾化學獎體外胚胎培養——研究生命體早期發育歷程在罐中成長的小鼠胚胎可以幫助科學家更了解人類發育的早期階段。
圖/SCIENCE透過研究胚胎,科學家得以找出先天性缺陷和流產的原因,但礙於倫理學和法律規範,目前對於體外胚胎培養的了解並不多。
今年,有團隊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nducedpluripotentstemcell,簡稱iPS細胞)成功複製人類的囊胚(受精後準備孵化及著床的胚胎),另外有團隊發現皮膚細胞經iPS細胞誘導、轉化後,也可以產生類似囊胚的結構,作為體外胚胎實驗的替代品。
延伸閱讀:著床即開啟的恆久忍耐:胚胎如何逃過母體免疫系統追殺?除了十大科學突破以外……《SCIENCE》今年也特別列出三項影響科學發展的重大阻礙,包括難解的氣候議題、備受爭議的癌症新藥,以及在疫情之下遭受猛烈砲火抨擊的科學家。
越來越熱!減碳目標恐難以達成這座位於德國博克斯貝格(Boxberg)的燃煤電廠預計2038年才會關閉。
圖/SCIENCE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全球氣溫升幅達到了1.2°C,近年極端氣候事件更是層出不窮。
對此,今年的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達成多項協議,包括將全球氣溫升幅限制在1.5°C以內、確立碳交易市場架構,以及減少碳排放量。
然而,全球經濟現在依然大幅仰賴化石燃料,況且聯合國協議不具約束力,是否能達成減碳目標,必須取決於各國政策制訂。
延伸閱讀:IPCC報告揭示全球氣候危機,解方是:2050年溫室氣體零排放——《科學月刊》充滿爭議的阿茲海默症新藥「Aduhelm」正子斷層掃描(PET)顯示Aduhelm能有效清除β類澱粉蛋白斑塊。
圖/SCIENCE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近20年來首次核准阿茲海默症藥物,即百健(Biogen)藥廠開發的Aduhelm。
經臨床實驗證實,這種藥物能清除異常堆積在患者腦內的「β類澱粉蛋白斑塊」,也就是失智症發病和惡化的原因。
照理說,這是患者和家屬期盼以久的好消息,卻被不少大型醫院和醫學中心拒絕採用,因為在兩項大型臨床實驗中,只有一項實驗證明其改善認知功能的療效勝過安慰劑,卻沒有證據顯示Aduhelm有顯著的改善效果。
延伸閱讀:阿茲海默症新藥Aduhelm,為阿茲海默治療帶來更多可能?當疫情碰上政治形態——夾縫中求生存的科學家比利時病毒學家範蘭斯特(MarcVanRanst)收到來自極右派狙擊手柯寧斯(JürgenConings)的死亡威脅後躲避自保。
圖/SCIENCE長期以來,科學家遭受攻擊的事件層出不窮,但在今年,對於COVID-19的政治分歧引發大眾對科學家前所未有的敵意,包括各種形式的恐嚇、抗議和死亡威脅。
遭受威脅的有美國首席防疫專家佛奇(AnthonyFauci)、英國首席醫療官惠提(ChrisWhitty),以及世界各地的學者和防疫工作者。
《Nature》訪問321名研究人員,發現有超過50%的人信譽受到攻擊,15%的人收到死亡威脅,甚至有許多人從此辭去他們熱愛的研究工作。
數感實驗室即將開設「數感宇宙探索課程」,填寫調查問卷就能優先收到早鳥優惠!填寫調查問卷,即可收到早鳥優惠!相關標籤:AduhelmAlphaFoldCOVID-19CRISPRDNAScience人工智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單株抗體尼安德塔人搖頭丸標準模型氣候變遷洞察號火星繆子胚胎莫奈拉韋蛋白質阿茲海默症熱門標籤:大麻NASA女科學家量子力學CT值文章難易度剛好太難所有討論
1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1windmill2021/12/29回覆非常想將最新一期的科科聊聊放給共匪聽,建議全國各地的共匪都去就讀航宇程式教育學苑,認真培養一下解決問題的能力。
並非給失去全部家當的失主播放一部影片就能召喚回來遺失的物品,想要裝裝樣子對人民應付了事,請改行去做街頭藝人謝謝。
PanSci986篇文章・
620位粉絲+追蹤PanSci的編輯部帳號,會發自產內容跟各種消息喔。
RELATED相關文章料理系動畫神前激戰鯛魚料理!卻沒告訴你吃魚肝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石蕊試紙的「石蕊」是什麼東西?為什麼碰到酸鹼會變色?奠下製冷技術基礎的功臣——瑪麗.恩格爾.彭寧頓的生平穿越時空遇見手搖飲的前世今生feat.配配飲Evan、公益創投Amiko【科科聊聊EP82】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糞便不但能入藥,還能治病!將糞便微菌叢植入體內會發生什麼事?23小時前料理系動畫神前激戰鯛魚料理!卻沒告訴你吃魚肝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18小時前你是哪位女科學家189小時前疫苗分配平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輝瑞登月任務:拯救人類的疫苗研發計畫》21天前千萬別說《千萬別抬頭》有幫科學說了什麼——《科學月刊》122022/04/10學術研究既燒腦又燒錢,經費從何而來?——《疫苗先鋒》32022/03/30面對新聞媒體,科學家該如何溝通?——《疫苗先鋒》22022/03/30真菌與藻類的共生體,有著「陸上的珊瑚」之稱——地衣22022/03/23132文字分享友善列印132健康養生化學物語專欄醫療健康料理系動畫神前激戰鯛魚料理!卻沒告訴你吃魚肝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Evelyn食品技師・2022/03/31・3694字・閱讀時間約7分鐘+追蹤作者/Evelyn食品技師《中華一番》小當家與七星刀雷恩為了爭奪傳說中的廚具永靈刀,進行了一場精采的神前刀工對決。
雷恩做了4道鯛魚料理,分別為「新奇生魚片」以魚背鰭週邊腹筋、尾鰭所做成;「什錦蔬菜紅燒下巴」、「特製清蒸下巴」兩道皆取自魚頭;最後一道則用魚身製成「生魚薄片」,還另外搭配鯛魚高湯(估計用魚骨熬煮)做涮涮鍋。
整條魚都沒有浪費任何一個部位,雷恩真是位非常善用食材、減少剩食的優秀廚師。
小當家做的「真鯛大陸圖」一樣也有4道料理,分別作出4個不同省份的特色,北京使用麵皮包大蔥和魚背肉;四川是採用魚皮包魚身肉油炸,並淋上紅油醬汁;上海是以鯛尾生魚片包蟹黃;廣東則是蠔油時蔬魚肚肉。
不過你注意到了嗎?兩位大廚師都沒有使用到「魚肝」來做料理。
因為魚肝會累積高量維生素A或其他毒素,不適合食用,我國於2007年就曾發生過食用笛鯛魚肝臟,導致急性維生素A中毒的案例。
中華一番!。
圖/IMDb吃魚肝、吃營養補充膠囊,都發生過維生素A中毒!該事件是世界第一起吃笛鯛魚肝,導致急性維生素A中毒的案例。
有一名年約40歲的男子於基隆八斗子漁港購買一種大型笛鯛——濱鯛(Eteliscarbunculus),是體長可達127公分的大型魚類。
該男子想以魚肝湯替4歲女兒補眼睛,將魚肝煮湯後與女兒共食,結果食用完魚肝3至4小時後出現噁心、嘔吐、腹部不適、頭痛、眼窩痛、全身痠痛、臉部脫皮及紅斑等急性維生素A中毒症狀,就醫後不適症狀便改善[2]。
濱鯛(Eteliscarbunculus)。
圖/台灣魚資料庫其實不只魚肝,西元1943年有北極探險家吃了北極熊肝臟後,出現嗜睡、頭痛及嘔吐等,隔天出現皮膚脫落症狀,亦是急性維生素A中毒症狀之現象[3]。
此外,不只有急性中毒,慢性維生素A中毒的案例其實較常見,例如香港就發生過,一家庭三姐妹從2000年開始每日攝取約8,000,000IU[註1]的魚肝油膠囊長達8年,就醫診斷後三姐妹確認罹患肝肺症候群(hepatopulmonarysyndrome;HPS)[註2][4]。
明明維生素A為人類必需營養素之一,為何還會中毒呢?脂溶性維生素易累積在體內,過多一樣會中毒!還是老話一句——「劑量決定毒性」。
因維生素A是脂溶性化合物,外觀為呈現淡黃到紅黃色的油狀物質,對空氣及光線敏感。
雖有維護視覺功能、維持上皮細胞完整性、維持骨骼生長與細胞生長等許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但其代謝速度慢,不像水溶性維生素可藉由尿液快速代謝排出,所以服用過量很容易累積在體內(尤其是肝臟),中毒風險便增加。
此外,它並不是一種單一成分,維生素A(retinoids)是一個總稱,主要係由視黃醇(retinol)、視黃醛(retinal)與視黃酸(retinoicacid)等所構成,為一群具有β-紫羅蘭酮(β-ionone)結構之脂溶性物質,並根據其側鏈終端的官能基的不同而有多種異構型態。
其中「視黃醇」是維生素A在食品中為最普遍存在的形式,其分子式為C20H30O;分子量為286.46,其他形式的維生素A都是透過它經過各種代謝而產生[5]。
維生素A及其衍生物的分子結構圖。
圖/參考資料5維生素A於人體中代謝的示意圖,從視黃醇(retinol)向右反應,為氧化代謝產生視黃醛(retinal),視黃醛再氧化代謝成視黃酸(retinoicacid);從視黃醇(retinol)向左反應,為經長鏈脂肪酸酯化產生視黃酯(retinylesters),而視黃醛和視黃酯皆可再轉換回視黃醇。
圖/參考資料5而就毒性大小來看,視黃醇、視黃醇酯最具顯著毒性,故一般探討維生素A之過量危害、毒性指標,均是指視黃醇、視黃醇酯。
那麼我們日常應攝取多少劑量?而多少劑量又是過量的呢?注意維生素A上限攝取量,中毒還分急性與慢性根據我國所訂定的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及其說明第七版[6],維生素A的建議攝取量(recommendeddietaryallowance;RDA)是以視黃醇當量(retinolequivalent;RE)表示,1RE等於1微克視黃醇,也相當於3.33IU[註1]。
一般成人建議攝取量為500~600RE/日,成人上限攝取量(tolerableupperintakelevels;UL)為3,000RE/日(約等於10,000IU),所以前面提到香港三姐妹每天吃的劑量,大約是「上限攝取量」的800倍,還整整吃了8年…所以建議消費者在購買維生素A營養補充品食用時,一定要先確認清楚食品標示上的使用單位及每日建議攝取量喔!另外,這種維生素A食用過量所導致的不適症狀,又可稱為維生素A過多症(hypervitaminosisA),依中毒狀況分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一、急性中毒成人短時間內(數小時或數天內)攝取維生素A超過500,000IU即可能造成急性中毒,幼童則是為攝取超過100,000IU。
症狀包括噁心、嘔吐、頭痛、腦脊髓液壓力增大、暈眩、視力模糊及肌肉不協調。
二、慢性中毒人體每日攝取超過25,000IU持續6年以上,或每日攝取100,000IU持續6個月以上,即可能導致慢性中毒。
症狀可能會出現畸胎、肝異常、骨質密度改變、脫皮、指甲脆化、口裂、脫髮、發燒、頭痛、嗜睡、易怒、體重減少及嘔吐等[5]。
維生素A有「建議攝取量」與「上限攝取量」,中毒還分急性與慢性中毒。
圖/Pexels吃太多紅蘿蔔也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除了認識維生素A過多會造成中毒之外,也需要理解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食物會讓我們攝取到維生素A,主要是分為動物及植物來源。
一、動物來源主要以視黃酯如棕櫚酸視黃酯(retinylpalmitate)的形式存在於動物體內中,包括肝臟、魚肝油、奶油、起士及蛋黃等,食用後可立刻被人體利用。
二、植物來源可合成維生素A的前驅物(provitaminA),也就是常聽見的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如β-胡蘿蔔素(β-carotene),其在小腸或肝臟被轉化成視黃醛才能被人體利用。
類胡蘿蔔素主要存在於深綠色蔬菜、深黃色或橘色之蔬菜及水果當中,如青花菜、菠菜、葡萄柚、胡蘿蔔或南瓜等。
此外,攝取過量的類胡蘿蔔素並不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因為類胡蘿蔔素主要是經小腸內的酵素作用形成視黃醛,不會完全轉化成視黃醇[5]。
所以「吃太多紅蘿蔔,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是謠言,短期食用大量動物肝臟,或長期食用高劑量魚肝油、營養補充劑才是造成維生素A中毒之主因。
「吃太多紅蘿蔔,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是謠言。
圖/Pexels補充劑服用前應詳閱產品說明,不自行添加劑量許多人都抱持著多吃維生素,讓身體更健康的觀念,常常服用過量導致不必要的後果。
面對市面上琳琅滿目的營養補充劑,消費者購買前應先瞭解自身所需,並請教專業醫師、藥師或營養師等,完整評估自己的身體狀況,再決定是否要購買。
也要注意不同產品的營養素,會因種類與劑量而有所不同,服用需仔細閱讀產品說明,千萬不要擅自添加劑量。
不過話說回來,幸好雷恩和小當家兩位大廚都沒有料理魚肝給長老評審們吃,不然長老們要是因食物中毒而鬧出人命的話,神前刀工對決直接變成「神前下毒對決」,永靈刀絕對會直接放棄兩位廚師。
註解:1.國際單位(Internationalunit;IU):是用生物活性或生物效價來表示某些維生素、激素、藥物類似的生物活性物質的藥理計量單位。
例如食物中含有多種維生素A的前驅物(precursors),在人體內轉化為生物有效性的維生素A,這些前驅物的活性便可以國際單位表示並比較其效價。
2.肝肺症候群(hepatopulmonarysyndrome;HPS):診斷的主要三個特徵分別為肝臟疾病、動脈血氧合功能障礙和肺內血管擴張。
在肝臟衰竭的患者,其內生性的血管擴張物質增加,進而導致肺血管擴張,氣體交換變差,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和發紺。
參考資料:1.Muse木棉花,2021。
中華一番(舊版小當家)第31話【囊括四大中華!真鯛大陸圖】。
2.呂曜丞,2012。
臺灣大型笛鯛魚之肝臟維生素A含量及其肌肉蛋白質電泳分析。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所碩士學位論文。
基隆。
3.Rodahl,K.andMoore,T.1943.ThevitaminAcontentandtoxicityofbearandsealliver.JournalofBiochemistry37:166-168.4.Lau,V.W.S.,Lau,D.C.Y.andHuen,K.F.2008.Hepatopulmonarysyndrome:AnunusualpresentationofchronichypervitaminosisA.HongKongJournalofPaediatrics13:46-52.5.黃育琳,2019。
以小鼠神經N2a細胞模式探討視黃醇之細胞毒性。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食品科學所碩士學位論文。
基隆。
6.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1。
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修訂第七版(DietaryReferenceIntakes,DRIs)。
數感實驗室即將開設「數感宇宙探索課程」,填寫調查問卷就能優先收到早鳥優惠!填寫調查問卷,即可收到早鳥優惠!相關標籤:中華一番劑量動畫小當家料理料理科學維生素A食物中毒魚肝熱門標籤:大麻NASA女科學家量子力學CT值所有討論
1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1sci-12022/04/18回覆重要(?)參考資料闕漏。
關於北極熊肝的毒性請參閱《黑暗元素三部曲》(HisDarkMaterials),作者為英國作家菲力普·普曼(PhilipPullman)。
首部曲《黃金羅盤》中,妮可·基嫚,不,我是說考爾特夫人(MarisaCoulter)與萊拉·貝拉克(LyraBelacqua)的對話中有提及相關內容。
雖然是平行宇宙,但仍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Evelyn食品技師2篇文章・
4位粉絲+追蹤一名食品技師兼研發專員,對食品科學充滿熱忱。
有鑒於近年發生許多食安風暴,大眾對於食品安全的關注越來越高,網路上卻充斥著不實資訊或謠言。
希望能貢獻微薄之力寫些文章,讓更多人有機會認識食品科學的正確知識!想獲得更多食品營養資訊可追蹤作者的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66016756421或是到作者經營的食品科普網站https://foodedu8110.com喔!RELATED相關文章糞便不但能入藥,還能治病!將糞便微菌叢植入體內會發生什麼事?跟著醫師動次動——做對「棒式」好處多!吃早餐,會更瘦——淺談早餐的功能周邊動脈阻塞不能拖——應及早治療,避免截肢!TRENDING熱門討論即時熱門糞便不但能入藥,還能治病!將糞便微菌叢植入體內會發生什麼事?23小時前料理系動畫神前激戰鯛魚料理!卻沒告訴你吃魚肝會導致維生素A中毒?!18小時前你是哪位女科學家189小時前疫苗分配平等: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輝瑞登月任務:拯救人類的疫苗研發計畫》21天前千萬別說《千萬別抬頭》有幫科學說了什麼——《科學月刊》122022/04/10學術研究既燒腦又燒錢,經費從何而來?——《疫苗先鋒》32022/03/30面對新聞媒體,科學家該如何溝通?——《疫苗先鋒》22022/03/30真菌與藻類的共生體,有著「陸上的珊瑚」之稱——地衣22022/03/23
延伸文章資訊
- 1「科學」 - 相關新聞- 自由時報電子報
「科學」相關新聞 · 政治 2022/02/09 · 生活 2022/01/28 16:19 · 國際 2021/09/10 12:24 · 生活 2021/08/28 06:39 · 生活 2...
- 2自然科學 - TechNews 科技新報
粉絲團按讚: 在臉書上追蹤我們的訊息. 自然科學 ... 室內室外要分清,環境科學建議別把髒鞋子穿進屋內. 2022 年04 月16 日. Facebook Telegram Line Twit...
- 3科學新知頻道|風傳媒
風傳媒科學新知頻道,介紹最新的科學知識及相關新聞。人類大腦的血液容量比古代增加600%─你不知道的血液冷知識:比爾.蓋茲評《九品脫》2022-03-16 05:10:01在死亡的 ...
- 4重磅!Science公布2021十大突破,Nature公布十大科學新聞
Science 2021十大科學突破。2021 年11 月17 日,Science 雜誌公布了2021 年的年度科學突破榜單,AlphaFold 和RoseTTA-fold 兩種基於人工智慧預測...
- 52021 年《Science》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PanSci 泛科學
轉眼就來到2021 年的尾聲。今年,《Science》雜誌評選的「年度十大科學突破」橫跨眾多領域,包括AI、天文、物理、生物、醫學,以及備受矚目的能源議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