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轉速度比預期的快,史無前例的「負閏秒」會出現嗎?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地球自轉的些微加速,讓UTC 已經超過五年沒有加入閏秒,而目前科學家也還不能確定地球自轉些微加速的趨勢會持續多久,會加速到多快。

如果地球的轉速持續變快,代表一日的 ... 3 11 5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繁| 简 3 11 5 地球脈動 太空天文 活得科學 地球自轉速度比預期的快,史無前例的「負閏秒」會出現嗎? EASY天文地科小站 ・2022/02/04 ・2755字 ・閱讀時間約5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UTC(2) 分鐘(1) 地球自轉速度(1) 小時(1) 時間(37) 科學生(392) 秒(1) 負閏秒(1) 閏秒(5)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作者/陳子翔|師大地科系,師大科教所,EASY天文地科團隊創辦者 「一分鐘是60秒」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時間單位換算。

然而過去其實曾出現過許多次「一分鐘有61秒」的情形,原因是我們在曆法中加入了「閏秒」。

自1972年至今,協調世界時(UTC)總共加入過27個閏秒,大約平均兩年就會插入一個閏秒。

不過有趣的是,UTC上一次加入閏秒已經是六年前的事了,最近甚至還有是否要「減去閏秒」的討論,這是怎麼一回事?閏秒為什麼會出現,它的功能又是什麼呢? 在討論閏秒前,先看「一秒鐘」是如何被定義的 「一日有24小時,一小時有60分鐘,一分鐘有60秒」,在這些時間單位中,「日」的概念是最天然而直覺的。

在一天當中會有日出與日落、白晝與黑夜,地球上大多數的動物即便不會使用曆法與計時工具,也都依著一天一天的循環生活著。

而要如何定義一天到底有多長呢?過去的人們以中午竿影達到最短的時間為基準,測量兩次竿影達最短的時間間隔來得出一日的長度,這樣定義出的一日就叫做一個「太陽日」。

而有了一日的長度,就可以在以這個基準去切分成「小時」、「分鐘」和「秒」,或是「時辰」和「刻」等時間單位了。

然而隨著觀測與計時工具的技術提升,人們發現太陽每次達到最高點的時間間隔並不是完全一致的,而是會隨著季節有數十秒的差距,代表每一個太陽日的長度並不是固定的。

但如果「一日」的長度是不固定的,那麼以「日」為基準定義的時、分、秒等時間單位,長度也當然會跟著每天的長度不同而變化,這樣「今天的一秒,不是明天的一秒」的奇怪狀況想必會產生許多問題。

一年當中太陽日長度的變化。

圖/wikipedia 因此「平均太陽日」就被定義出來以解決這樣的問題。

顧名思義,「平均太陽日」就是把一年當中所有太陽日長度取平均,定義出的時間長度就是一個平均太陽日,如此一來一日的長度就能固定下來,也就不用擔心時間單位的長度會不斷變化的問題啦! 但,真的是這樣嗎? 平均太陽日的出現沒有讓時間的基本定義就此定下來,因為不論是太陽日或是平均太陽日,它們的長度都是決定於地球自轉的轉速,然而地球的轉速卻不是完全穩定的。

因此又有一段時間,秒的定義改成以地球公轉的週期為基準訂定,但任何以天體運行為基礎定義出來的時間單位,都會有相似的問題:天體運行的週期不會是完全穩定不變的。

後來隨著原子鐘的發展,也為了盡可能讓時間的基本單位是一個不會變動的定值,1967年世界度量衡大會決議將一秒鐘重新定義為「銫133原子於基態之兩個超精細能階間躍遷時所對應輻射的9192631770個週期的持續時間」,而以這個定義進行計時的時間則稱作「原子時間」。

美國的NIST-F1銫原子鐘。

圖/wikimedia 為什麼會要加入閏秒,而閏秒又會帶來什麼困擾 改成以原子鐘為基準後,時間基本單位的定義變得更加精確而穩定。

不過這麼一來,一秒的長度就與地球自轉沒有關係了。

但「日」的概念終究還是地球自轉形成的,「一日有86400秒」這樣的單位換算也依然成立,如果長久下來都只以原子時間計時,我們使用的時間就會慢慢偏離實際的平均太陽日,也就是偏離地球的自轉週期。

如果誤差無限制的累積下去,或許就會出現明明時鐘指著中午十二點,外頭卻是夜黑風高的景象。

為了追求更加精確的時間單位,卻讓人類的計時計日與自然脫節,似乎就本末倒置了。

為了讓UTC中的一秒符合定義,又不要讓其與實際地球自轉週期漸行漸遠,1972年世界時間局決定讓UTC使用標準定義的秒來計時,並以「閏秒」來修正偏離太陽日的問題。

每當UTC與平均太陽日的時間差距達到約0.6秒時,就會以閏秒修正,好讓UTC與平均太陽日不會出現超過0.9秒的差距。

閏秒通常會插入在UTC12月31日或是6月30日的最後一秒後面,而且每次插入閏秒都要提前半年公告。

當閏秒插入時,UTC就會出現「23時59分60秒」,然而很多電腦系統並「不認得」這樣奇怪的時間格式,因此插入閏秒可說是讓許多電信、導航等系統工程師相當頭痛的噩夢。

為什麼過去閏秒都是加秒而沒有減秒? 從1972年UTC總共插入了27個閏秒,但從來沒有扣除過任何一秒。

主要的原因是由於原子時間中的一秒被定義時,本就略短於當時平均太陽日定義的一秒,也代表原子時間是走得比較快一些的,因此UTC會需要透過加秒來對齊平均太陽日。

另外,由於地球長期受月球的潮汐力作用,使自轉轉速逐漸減慢,一個太陽日的長度就會越來越長,像是化石證據就顯示四億年前地球上的一天大約是現在的22小時。

因此如果地球自轉轉速的趨勢持續,未來UTC加入閏秒的頻率應該會越來越高,也更不會有需要扣除閏秒的需求。

近年地球自轉速度比預期還快,讓「負閏秒」成為可能選項 然而事情沒有這麼簡單,根據近年的觀測發現,地球自轉轉速有略為上升的跡象,而目前地球的轉速比過去50年都來的快!地球自轉速度為何會有這樣的變化,目前也還沒有確定的答案。

不過像是大地震和冰川融化等事件,都是可能提高地球自轉轉速的因子。

因為這些現象能夠改變地球內部或表面的質量分布。

當質量向地球中心移動,由於角動量守恆定律,地球轉速就會提升,就如同花式滑冰的選手在旋轉時收起手臂,就可以加速旋轉是一樣的原理。

地球自轉的些微加速,讓UTC已經超過五年沒有加入閏秒,而目前科學家也還不能確定地球自轉些微加速的趨勢會持續多久,會加速到多快。

如果地球的轉速持續變快,代表一日的長度會持續縮短,未來就可能會遇到原子時間超前太陽日的現象,而若是原子時間比太陽日還快上0.9秒時,如果相關單位沒有以其他方式解決,史上首次的負閏秒就有可能出現,不過想必這應該不是系統的工程師會樂於見到的事情。

大家不妨猜猜看,下一次UTC進行閏秒修正時,會是增加一秒還是扣除一秒呢?如果負閏秒真的出現了,可別忘了見證史上第一個只有59秒的一分鐘呀! 參考資料 EarthIsSpinningFasterNowThanItWas50YearsAgo|DiscoverMagazine時間的單位:秒(s)https://www.nml.org.tw/measurement/new-knowledge/3668-時間的單位:秒-s.html 延伸閱讀 到底是GMT+8還是UTC+8?–PanSci泛科學你的正午不是你的正午日晷與均時差-科學月刊ScienceMonthly一天24小時不夠用?再等等,地球自轉越來越慢…… 發表意見 文章難易度 剛好 太難 所有討論 3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fierycloud 2022/02/05 回覆 究竟這類的快一點慢一點,大概地球表面哪個緯度的表面,比較會需要應對變化?就是整體變得橢圓點一、或是圓一點的時候? #2 鄭國威Portnoy 2022/03/09 回覆 竟然可能跟地球過熱有關! #3 sci-1 2022/03/10 回覆 真是有趣的文章 EASY天文地科小站 20篇文章 ・ 623位粉絲 +追蹤 EASY是由一群熱愛地科的學生於2017年創立的團隊,目前主要由研究生與大學生組成。

我們透過創作圖文專欄、文章以及舉辦實體活動,分享天文、太空與地球科學的大小事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小時前 【2022年搞笑諾貝爾獎】10項怪奇獲獎研究出爐:你賺多少其實跟你的才華沒有關係?蠍子斷尾求生,反而讓自己從此便秘? 1 1天前 太陽能光電板就是一大堆曝曬在外的電池、會污染土壤與水質?關於太陽能板的迷思全破解 2 2天前 氣溫越高,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就越低?——還得考慮日照量的變化! 1 2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小時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全球熱浪災情頻傳!臺灣熱成這樣,竟然不符合「熱浪」的定義? 3 2天前 RELATED 相關文章 一天24小時不夠用?再等等,地球自轉越來越慢…… 第27次閏秒來了!2017年元旦多一秒 到底是GMT+8還是UTC+8? 閏秒的誕生│科學史上的今天:06/30 【闢謠科普兩不誤】「mRNA疫苗爭議浮現,MIT:自然免疫系統失靈」這篇文到底有多少錯?上篇:破解有疑慮的引用文獻及判斷文獻可信度小技巧分享 1 1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1 1 1 相輔相成的數學與科學,誰才真的是「科學的起點」?或許,它們都不是最好的答案——《教出科學探究力》 親子天下 ・2022/08/12 ・3626字 ・閱讀時間約7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孩子(2) 學生(5) 教出科學探究力(3) 教學(8) 教案(1) 數學(194) 數學教育(3) 科學(134) 科學家(47) 科學教育(31) 科學生(392)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數學絕對是科學上非常重要的工具,當科學面對重大疑難雜症時,往往確實是由數學來解決問題。

歷史上有很多例子,可以用來說明科學家遇到科學問題時,發明數學工具來解決問題。

例如我們知道,一個物體如果維持每秒鐘30公尺的速度前進,那麼100秒之後,它會前進3,000公尺。

但如果這個物體的速度是會穩定減少,平均每一秒鐘還會穩定的減少每秒10公尺,也就是一秒後它的速度就變成20m/s、兩秒之後變成10m/s,以此類推。

這樣的話,我們知道它3秒之後會停下來,但你能知道它前進的距離總共有多少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牛頓發明「微積分」這個數學工具。

現代微積分是由牛頓與萊布尼茲所發展而成的重要工具。

圖/Pixabay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先有科學還是先有數學? 物理學家為了要處理像是「位移」、「力」、「速度」這類問題,也發明「向量」這樣的數學工具來幫助物理學家解決問題。

這樣看起來,好像應該說「科學是數學之母」才對? 也有的時候,科學家為了精準簡潔的描述自然界規則,運用數學語言來作為描述的方式。

例如我們知道,兩物體之間永遠存在一個互相吸引的萬有引力,萬有引力的大小和兩物體的質量大小乘積成正比,和兩物體的距離平方成反比。

這麼一大段落落長的描述,如果用數學符號來表達,就會變成: \(F=G\frac{m_{1}m_{2}}{r^{2}}\) 這樣的表達既簡潔又精準,當然是很不錯的描述方式,很受科學人的喜愛。

數學是科學中重要的工具,可以幫助科學解決很多問題。

在學習科學或發展科學的某些階段,數學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沒有數學便跨越不了某些門檻。

即便如此,數學好像也說不上是「科學之母」。

科學始於好奇心,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學家 我總覺得「科學之母」的意思,應該是科學的產生者。

那什麼才是科學的產生者?我認為是「觀察」。

觀察與好奇心促成科學的動機觀察的意思不是觀看,不是說用眼睛看到些什麼東西就是觀察。

觀察是會產生疑問的,會勾起你的好奇心。

看到一些「怪怪的」、好像跟平常不一樣的事物時,你可能會留心的多看個兩眼,腦袋裡想著:「昨天跟今天看到的太陽升起位置,是不是有什麼不一樣?」、「上次釀的酒跟這一次喝起來好像不一樣?」 察覺這些差異之後,你的好奇心可能就會接手,開始思考如何解釋這樣的差異。

如果你認真一點的話,可能會對現象進行系統化的描述記錄,將那些雜亂的事物根據相同處、相異處進行比較並分類,有時候或許能從中發現一些現象的規律性或者因果性。

例如我們的祖先們長期觀看著海,把每天看的海水高度做了記錄,時間一長就慢慢看出一些規律性,發現每天海水高度變化跟月亮的位置有關:滿月的那天,當潮水最高的時候就是在正中午。

我們的祖先們長期觀看著海,把每天看的海水高度做了記錄,時間一長就慢慢看出一些規律性。

圖/Pexels 進而發現不同的月相和漲退潮的時間,有某種特定的關係。

等蒐集到夠多的事實之後,很可能就可以發現規律性。

察覺這些規律性、相同處、相異處之後,有些人會興起強烈的好奇心,想要一探這些現象背後的完整詳細規則,或是探詢造成這些規則背後的原因,這時,科學的動機就出現了。

自文明誕生以來,有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只是用神話的方式來解釋自然,直到近幾百年才發展出有系統的科學方法,以極端嚴謹的態度來檢視心中的答案。

雖然科學是近代產物,但產生科學的動機卻是每個人都天生具備的,那就是「觀察」和「好奇心」。

每個孩子天生就很愛問問題,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科學家會說:「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學家」,不過這句話的下一句是:「直到XX歲為止」。

為什麼等到我們長大以後,就不會提問了呢? 身為老師的我們都曾發現,學生到了國中之後,似乎就變得很不愛問問題。

我相信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我們的科學教材教法往往是去情境化、去脈絡化的;我們的考題有許多是脫離現實的;我們的課程也經常不是以學生親身觀察而產生的探究問題作為出發點。

此外,大量意義不明的數學練習,恐怕也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天生的科學家們為什麼長大後就不發問了呢?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有很多。

圖/Pexels 既然數學題目難以避免,我們該怎麼讓這些練習對學生而言,變得更有意義、更具有科學教育的價值呢? 數學在科學課堂上扮演的角色在科學的學習中,數學作為一種工具,其存在是必要且適當的。

但我們應該注意的是:工具的使用必有其特定的使用動機和情境。

如何讓學生知道自己在幹嘛?以燃素說、氧化說為例 例如拉瓦節(AntoineLavoisier)並不是一開始就在實驗室裡面計算數學,因而發現燃燒的本質是物質的氧化。

他是因為用定性分析方式無法成功反駁當時主流的「燃素說」,才進一步使用量化實驗、測量精準的數據,得到足以駁倒「燃素說」的證據。

讓學生具備動機和情境後,在適當的難度下,引進必要的數學就會覺得理所當然。

如果學生知道自己正在處理什麼問題,也知道為什麼需要運用這個工具的情況下,那麼在自然科裡面學習數學是沒有問題的。

需要透過有設計的教學,才可以激發學生思考、知道自己在處理什麼問題。

圖/Pixabay 於是我在燃燒的單元中,設計了讓學生閱讀並比較史塔爾(GeorgErnstStahl)提出的「燃素說」和拉瓦節的「氧化說」。

兩個學說都是在描述學生熟悉的燃燒現象,但卻有著截然不同的解釋方式。

史塔爾的「燃素說」認為: 因為物質燃燒時,物質裡面的可燃成分(燃素),會從物質內逃逸出來與空氣結合,從而發光發熱,這就是火。

並且因為燃素從物質中釋放出來,重量就變輕了,釋放燃素的物質只剩下灰。

但有些物質,像是金屬,它們內部的空隙就像容器一樣,裡面充滿燃素。

燃素與金屬分離後,空出來的容器會被空氣填滿,容器裝著比燃素重的空氣,重量自然就變重了。

而且物質在加熱時,燃素並不能自動分解出來,必須藉空氣來吸收燃素,才能將燃素釋放出來,而且愈好的空氣吸收燃素的效果愈好。

拉瓦節的「氧化說」則主張: 物質燃燒時,不是物質內部的燃素釋放出來,而是物質和空氣中的氧氣結合。

結合的過程中會發光發熱。

結合之後的物質,稱為氧化物。

氧化物如果是氣體或者變成飛灰離開了物體本身,質量就會變小,就像紙張燃燒一樣。

如果物質氧化物和物質是依附在一起的,那就會看到質量變重,就像金屬的燃燒一樣。

你會發現兩者的說法看起來都能完美的解釋燃燒現象,如果只是觀察各種燃燒的現象,並不足以判別誰說的才對。

這時,用量化方式精準測量燃燒過程中各階段物質的質量變化,就變成判別是非的關鍵所在。

量化實驗當然是比定性實驗更加困難,但當我們對於某個事件產生興趣時,這些困難就會瞬間變成讓人興致高昂、願意去挑戰和克服的關卡。

「燃素說」和「氧化說」的說法看起來都能完美的解釋燃燒現象,這時便需要科學的力量。

圖/Pexels 數學的工具也是如此,所以我在運動學的課程設計中,利用交通安全宣導影片中常出現的「未維持安全距離」下產生的交通事故,讓學生感受到危險,並且產生「安全距離是怎麼計算出來的」的疑惑,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動機。

動機產生之後,我們就可以把待解問題轉化為比較嚴謹的文字敘述:「車子以108km/hr的速度行駛在高速公路上,因前方發生事故而緊急煞車。

若車子能在X秒鐘之內停下來,我們的煞車距離有多少?」這就變成大家熟悉的考題了。

此時不管是使用公式也好,圖形法也好,學習起來就會比較自然而然、順理成章。

在課堂上營造動機與脈絡,讓解決這些數學問題變成必要的過程,就是我們在課程設計上可以努力的方向。

——本文摘自《教出科學探究力》,2021年8月,親子天下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1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1 狐禪 2022/08/12 回覆 數學只是把對自然現象的描述,用有嚴格邏輯結構的語言翻譯出來。

所以最根本的起源還是觀察現象,看出不同因素間的關係後,再做翻譯。

親子天下 24篇文章 ・ 20位粉絲 +追蹤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www.parenting.com.tw。

我們希望,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和學校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小時前 【2022年搞笑諾貝爾獎】10項怪奇獲獎研究出爐:你賺多少其實跟你的才華沒有關係?蠍子斷尾求生,反而讓自己從此便秘? 1 1天前 太陽能光電板就是一大堆曝曬在外的電池、會污染土壤與水質?關於太陽能板的迷思全破解 2 2天前 氣溫越高,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就越低?——還得考慮日照量的變化! 1 2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小時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全球熱浪災情頻傳!臺灣熱成這樣,竟然不符合「熱浪」的定義? 3 2天前 RELATED 相關文章 凡事都想知道「為什麼」,是踏入科學探究的第一步——《教出科學探究力》 不要過度指導!如何兼顧規矩與探索,才不會扼殺孩子的與生俱來的探究之心?——《教出科學探究力》 肉眼可見的「微生物」!科學家發現有史以來的最大細菌,平均長度大於0.9公分 「故事力」加上「科普力」,半導體素養也能很有趣——《掀起晶片革命的天才怪咖:蕭克利與八叛徒》 計算機先驅:巴貝奇與他的小型差分計算機——《資訊大歷史》 0 3 1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3 1 可愛的品客蜘蛛!我真的可以這麼叫你嗎? 李鍾旻 ・2022/08/09 ・2444字 ・閱讀時間約5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品客(1) 學名(2) 科學生(392) 蜘蛛(31) 黑綠鬼蛛(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在亞洲有一種蜘蛛,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說,牠身上的圖案像極了知名洋芋片品牌「品客」(Pringles)的招牌標誌——圓臉留著兩撇八字鬍的大叔。

什麼蜘蛛長得這麼特別?牠叫作「黑綠鬼蛛」(Bijoaraneusmitificus;英文俗名為KidneyGardenSpider)[註]。

這種蜘蛛體長約在0.5~1公分上下,渾圓的腹部背面呈白色調,常可見近似「V字」的深色條紋,以及兩個凹陷的深色小圓點,構成一張類似長著眼睛與鬍子人臉,顯得相當逗趣。

黑綠鬼蛛腹部背面的圖案,有如一張人臉。

圖/作者提供 官方發起活動:千人連署改名「品客蜘蛛」 蜘蛛與商標形象「撞臉」,意外成為非官方吉祥物,這檔事傳來傳去,終於有一天,品客這家來自美國的品牌決定「認真」看待這件事。

2022年6月底,品客的官方網站上發布了一項前所未有的連署活動:為蜘蛛請願改名。

據《CNN》報導,品客美國經銷負責人詹金斯(MauricioJenkins)表示:「此前我們不曉得,原來有個生物一直默默散播對品客的愛。

」 品客洋芋片罐子上的招牌圖案。

圖/作者提供 這項活動的主旨,就是希望能讓這種蜘蛛的英文俗名正式更改為「品客蜘蛛」(PringlesSpider),同時獲得國際上蛛形綱相關的學術研究團體認可。

官網上也做出承諾,如果在當年10月31日前至少有任一個研究團體表示認同接納「品客蜘蛛」之名,作為回報,參與這項連署的前1500名民眾將可以免費獲得一罐品客洋芋片。

在同年8月初時,已經有超過7300人響應參與連署。

不僅如此,品客官網還同步舉辦了蜘蛛的「領養活動」,大眾可以在他們的網站上領養虛擬的黑綠鬼蛛,並下載「領養證書」。

當然,全球各地的媒體紛紛報導了品客洋芋片為蜘蛛連署改名的消息。

有些國內新聞報導也指出,身為主角的黑綠鬼蛛「分布在東南亞國家,例如泰國、新加坡和越南等」。

看來,有些人顯然忽略了牠近在眼前的事實呢! 我們不用虛擬認養,台灣就有原生的黑綠鬼蛛 事實上這種蜘蛛可見於亞洲多個國家,在台灣也有分布。

台灣的低海拔環境,從北到南都有牠的蹤跡,一些郊山、都會區的公園便有機會找到牠。

所以身在台灣的我們,哪裡需要透過網路去領養什麼虛擬的個體?如果想看這種蜘蛛,還不如到戶外走走吧! 公園裡的黑綠鬼蛛網,表面碰巧黏了一些行道樹木棉花的棉絮。

圖/作者提供 黑綠鬼蛛通常會在樹木間造網,同時在網附近的枝葉上另造一個供自身躲藏的薄紗狀巢,網與巢之間有細絲線相連接。

通常,依靠結網捕捉獵物的蜘蛛視力普遍不佳,黑綠鬼蛛也不例外,不過牠們對於震動相當敏感。

一旦有昆蟲等獵物撞上其所結的網,察覺到震動的黑綠鬼蛛便會從巢裡衝出,將獵物拖進巢內,再慢慢取食。

黑綠鬼蛛在樹木葉片上所構築的薄紗狀巢。

圖/作者提供 筆者便曾在台北市羅斯福路上的公園見過這黑綠鬼蛛。

而且,與一些常見的中小型蜘蛛相比,黑綠鬼蛛分泌製造出的絲,手指摸起來的觸感真是讓人感到意外的堅韌且黏。

生物學名用嚴謹的方式替生物命名 其實,關於幫蜘蛛改名這件事,或許製造歡樂、替品牌形象宣傳,才是活動的主要用意。

畢竟,所謂「約定俗成」,不管是英文還是中文,俗名本身便是民間所流傳的非正式名稱。

在生物學上,拉丁文所組成的「生物學名」,才是不能隨意更改,而是需要遵守嚴格學術規範的國際正式名稱。

黑綠鬼蛛的腹部末端有大塊黑斑及放射狀的深色細條紋。

圖/作者提供 黑綠鬼蛛不可怕,甚至還有點可愛 話說,有些人看到可愛的黑綠鬼蛛,內心仍然會有點怕怕的吧?確實,許多人對蜘蛛的印象就是「有毒」、「恐怖」,可是人們往往過度高估了蜘蛛的危險性。

事實上,蜘蛛的口器都具有用來攻擊獵物的毒牙,當咬住獵物時,毒牙能注射蛋白質毒液讓對方失去行動力或死亡。

不過我們並不需要對這類節肢動物過度害怕,因為大部分蜘蛛的毒液對人類幾乎不會造成影響,在未遭受人為騷擾的情況下,蜘蛛更不會主動去攻擊人。

當然,黑綠鬼蛛本身便不會對人體造成威脅,屬於無害的動物。

黑綠鬼蛛的頭胸部可見8個黑色的單眼。

圖/作者提供 台灣目前已知的蜘蛛種類至少超過了700種,不光是外觀滑稽有趣的「品客蜘蛛」,本土蜘蛛中還有許多外觀特殊、引人注目的種類。

不管是住家周圍,還是山林野地,有機會不妨多觀察看看身邊有哪些特殊的蜘蛛吧!附帶一提,2006年的美國電影《夏綠蒂的網》(Charlotte’sWeb),劇中身為主角的蜘蛛夏綠蒂,在現實中是俗稱「穀倉蜘蛛」(Araneuscavaticus;英文俗名為BarnSpider)的一種北美洲常見蜘蛛,牠與本文介紹的黑綠鬼蛛同為金蛛科的種類。

備註 黑綠鬼蛛以往被歸類在金蛛科鬼蛛屬(Araneus),然而2021年分類學者主張將之移入媛圓蛛屬(Bijoaraneus),本文仍使用其在台灣較普遍的中文俗名「黑綠鬼蛛」。

本種亦可稱「黑斑媛圓蛛」、「黑綠圓蛛」,在中國則通常稱其為「黑斑園蛛」。

幾種生活在台灣低海拔山區,外表特別的金蛛科蜘蛛。

(左)尖鼻蛛(Poltyssp.)、(右上)紅鳥糞蛛(Cyrtarachneyunoharuensis)、(右下)對馬瓢蛛(Paraplectanatsushimensis)。

圖/作者提供 參考資料 PringleswantsaspidernamedafteritMAKETHEPRINGLES®SPIDEROFFICIAL陳世煌。

2001。

臺灣常見蜘蛛圖鑑。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李鍾旻 7篇文章 ・ 8位粉絲 +追蹤 目前大部分時間都在觀察、寫作和拍照,曾獲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獎、世界華人科普新秀獎、人與自然科普寫作桂冠獎等。

著作:《台灣常見室內節肢動物圖鑑》(2021)、《自然老師沒教的事6:都市昆蟲記》(2015)。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小時前 【2022年搞笑諾貝爾獎】10項怪奇獲獎研究出爐:你賺多少其實跟你的才華沒有關係?蠍子斷尾求生,反而讓自己從此便秘? 1 1天前 太陽能光電板就是一大堆曝曬在外的電池、會污染土壤與水質?關於太陽能板的迷思全破解 2 2天前 氣溫越高,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就越低?——還得考慮日照量的變化! 1 2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小時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全球熱浪災情頻傳!臺灣熱成這樣,竟然不符合「熱浪」的定義? 3 2天前 RELATED 相關文章 「你不要過來啊!」蜘蛛為了在交配中保命,竟然把自己給射出去了! 揭露蜘蛛結網的「五大SOP」——它們是隱身牆角的紡織專家! 安德遜蠅虎:不會結網的「迷你蚊蠅殺手」!——《台灣常見室內節肢動物圖鑑》 防彈衣跟T恤一樣輕?用了蜘蛛絲就可能!———《追光之旅:你所不知道的同步輻射》 沒有菜市場名這回事,分類學只允許一個「家豪」的存在!——分類學家偵探事件簿(二) 0 1 0 文字 分享 友善列印 0 1 0 搖滾響起來,人就嗨起來──音樂關鍵字|EP8:搖滾夢想 音樂關鍵字UnlockingMusic ・2022/07/22 ・517字 ・閱讀時間約1分鐘 +追蹤 相關標籤: 客家電視台(8) 搖滾樂(3) 泛音(2) 科學生(392) 雜質(1) 音樂關鍵字(11) 熱門標籤: 量子力學(46) CT值(8) 後遺症(3) 快篩(7) 時間(37) 宇宙(81) 國小高年級科普文,素養閱讀就從今天就開始!! 我們日常中無處不在的音樂,除了療癒身心,更可以透過聲音的特性,找出藏在背後的科學小知識!由客家電視製作的《音樂關鍵字》系列動畫因此誕生,是臺灣首部原創音樂科普動畫劇集。

以校園生活為背景,透過生動幽默、溫馨感人的故事劇情,運用3D動畫串起聲音與音樂的物理學、心理學、生理學,並量身訂做原創客語歌曲。

讓音樂成為你生活中,最浪漫的科學! 音樂關鍵字:泛音、雜質、搖滾樂 嗨起來!年輕就是要搖滾、要反叛! 舞台上,電吉他手激動地彈著吉他,汗如雨下,整個會場轟耳欲聾,聽眾們沈溺其中,這音樂真是太爽了啦。

沒錯,搖滾樂的暢快淋漓,完全背離穩定純淨的美聲路線,充滿爆發力的搖滾樂,追求的是嘈雜的渲染力。

而嘈雜的渲染力從哪裡來? 為了達到更刺激、更有渲染力的效果,電吉他手們除了特別練就有力度感的同音推弦等技巧,也會加上效果器的輔助才能達到嘈雜效果。

這背後的原理得從「泛音」說起。

最終章,讓勇於追夢的阿棋和我們細細說明。

發表意見 所有討論 0 登入與大家一起討論 音樂關鍵字UnlockingMusic 8篇文章 ・ 5位粉絲 +追蹤 生活裡無處不在的聲音,其實是最浪漫的科學—換個方式「尞/聊」音樂。

提到音樂,多數人總以為那是右腦的事,是抽象的知覺、感性的領悟,但其實音樂也有它很左腦、很理性、很科學的一面,生活裡無處不在的聲音,其實是最浪漫的科學。

https://www.instagram.com/unlockingmusic2022/https://hakkatvmar100.wixsite.com/unlockingmusic TRENDING 熱門討論 即時 熱門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小時前 【2022年搞笑諾貝爾獎】10項怪奇獲獎研究出爐:你賺多少其實跟你的才華沒有關係?蠍子斷尾求生,反而讓自己從此便秘? 1 1天前 太陽能光電板就是一大堆曝曬在外的電池、會污染土壤與水質?關於太陽能板的迷思全破解 2 2天前 氣溫越高,太陽能板的發電效率就越低?——還得考慮日照量的變化! 1 2天前 鑑識故事系列:被植入的性侵記憶 5 2小時前 你認為閱讀只需要用眼嗎?先聽懂,才能讀懂! 5 2022/09/01 不用數學就可以解釋——相對論的著名想像實驗「雙胞胎悖論」 4 2022/09/02 全球熱浪災情頻傳!臺灣熱成這樣,竟然不符合「熱浪」的定義? 3 2天前 RELATED 相關文章 運動聽音樂,讓你越動越活躍! 同樣都是「中央DO」,為什麼我們能聽出是哪種樂器的聲音? 音樂不只仰賴感性,理性的科學知識是認知的基礎。

——新銳節目《音樂關鍵字》 令人羨慕的絕對音感怎麼來?──音樂關鍵字|EP7:阿皮的黑白鍵 音樂不只治癒心靈,也可以治療大腦──音樂關鍵字|EP6:你好!我叫江東平 繁 简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