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重锦官城”中“重”读什么音?_云逸大千 - 博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因此,综上所述,“花重锦官城”中“重”应该读“chong”(第二声)。
加载中…
http://blog.sina.com.cn/u/2995917634
首页
博文目录
关于我
个人资料
云逸大千
微博
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博客等级:
博客积分:0
博客访问:45,267
关注人气:14
获赠金笔:0支
赠出金笔:0支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大中小
“花重锦官城”中“重”读什么音?
(2013-05-1522:23:57)
分类:
艺无止境
杜甫的《春夜喜雨》是咏春的名篇,传诵千年。
但在语文教学中,包括在出版界,特别是在日常人们的认识里,对“花重锦官城”中的“重”读音有不同读法。
笔者试以此文作一探讨,供大家指导。
首先从诗意入手分析。
阅读教材,书上注解赫然醒目——重:沉重,沉甸甸的。
《现代汉语词典》[1]关于“重”的读音和解释:
一、〖chong(第二声)〗[2]
①重复:书买重复了。
②再:久别重逢│旧地重游③层:云山万重│突破一重又一重的困难。
④<方>使重叠在一起;摞:把两领席重在一起。
二、〖zhong(第四声)〗[3]①重量;分量:举重│这条鱼有几斤重?②重量大;比重大(跟‘轻’相对):体积相等时,铁比木头重◇工作很重│脚步很轻│话说得太重了。
③程度深:情意很重│病势很重│受了重伤。
④重要:军事重地│身负重任。
⑤重视:敬重│尊重│看重│器重│为人所重│重男轻女是错误的。
⑥不轻率:自重│慎重│老成持重。
阅读分析这两个读音:“chong”音(第二声)与大多与“多”有关,可以有层层叠叠的意思;“zhong”(第四声)与重量沉,程度深有关(仅一个“重彩”与色彩有关,但这“重”还是强调的是程度)。
按照教材注解的的解释,应该读zhong”(第四声)。
再读配套教材的《语文教学参考资料》[4]中对尾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的解释:
“这样的好雨,明天早上一定要到锦官城去看一看,那儿一定是花团锦簇,红花带雨,别有韵致。
”
读到这,不觉为编者的解释感到有点不妥。
因为一场雨使得诗人杜甫下定决心第二天要到锦官城去赏花,为什么呢?因为那花多——“花团锦簇”;还因为花上有水——“红花带雨”,成了一个“别有韵致”的风景。
撇开这语句解释本身是否有问题,根据杜甫当时作诗的情况不应有如此潇洒的想法和举动啊?(可参看同样这本教材教参等有关该诗的写作背景资料,对于写作背景的阐释在关于探讨本诗意境时展开)
又因为这个“重”字,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的《初中古诗文讲解与训练·六年级(与上海现行二期课改教材同步》[5]中,又别有新解:“待到明天早晨起来一看,红艳而湿润的鲜花,是那么的饱满、沉重,妆点着美丽的锦官城,一定更加可爱了。
”
很通畅,但仔细推敲,这样的理解拘泥于字眼的组合,似乎此句是在突出花开的美丽,还是脱离了诗句营造的意境。
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初中文言文精译精讲精练(六年级)》[6]中,此句的解释就有提高:“待到天亮时看那鲜艳红湿的地方,沉甸甸的繁花开满了整个锦官城。
”
显然,这样的解释比上面的版本是个进步:注意到了“花重锦官城”是以广阔视野为背景,对雨后鲜花盛开意象的赞美。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7]中指出:“第三联所写[8],分明是看见的。
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
其无限喜悦的心情,又表现得多么生动。
”
诚然,稍具文学欣赏能力的读者都能理解这句尾联是诗人想象中景象:雨后天明,艳丽的繁花开满了整个锦官城!
这里我们还得对明朝的谭元春,那个把“重”解释为“沉重”的始作俑者,对那段原文进行引用评析。
原文是在他的《唐诗归》中说“‘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
‘重’字尤妙,不湿不重。
”
[9]
笔者认为,“重(沉甸甸)”在文句上与“红湿”事实上有一种生活常识上的对应关系:雨水滋润花瓣,花朵自然有沉甸甸地垂下的现象。
认为“重”字写出了雨水使得花沉是巧妙,此言不错。
但却值得推敲。
何为“妙”?三个解释:①美,好;②奇巧、神奇;③青春年少。
根据上述原文,相信各位都会选择第二个解释:奇巧、神奇。
即有出人意料的佳处。
那么,什么是大家应该意料的,应该共同认可的佳处呢?
黑格尔说:“真正的创造就是艺术想象的活动(美学)”
。
我们不能说教参等的“雨水使得花朵变重”这样的理解没有想象力,但这样的“妙处”何来想象?更有什么意境欣赏?
这句诗句的理解,就牵涉诗歌形象和意境的鉴赏问题。
重视诗歌的形象和意境一直是中国诗歌创造和鉴赏的传统。
古人曾经说过关于诗歌及其文学作品的形象问题:“夫象者,出意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
”
大意如下:
(文艺作品的)形象是出自创作者的思想。
语言是表现(作品)形象的。
能尽力表现思想的比不上形象,能尽力表现形象的比不上语言。
语言是由形象产生,所以可以循沿语言达到感受、观察形象的艺术效果,形象是由(诗人)的思想创造的,因此可以通过感受形象而达到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和情感。
所以语言是用来达到表现形象的,感受了形象可以不再在乎语言;形象是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把握了思想情感那就可以不在乎形象了。
虽然原文出自《庄子》的得意忘言论,但却是中国诗歌创作和鉴赏(批判)传统中的意境理论基础。
“所谓意境,是指由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环境交融而形成的一种意蕴或形象。
其主要特点是描绘如画、意蕴丰富,启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具有超越具体形象的,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
”
“欣赏诗歌时,意境主要是思想感情和艺术境界的结合。
”[10]因此,我们这里结合杜甫创作《春夜喜雨》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和思想品格来谈这首诗可能蕴含的主题思想情感,从而结合诗句谈谈这诗句的意境。
大家知道,杜甫作为“诗史”,不仅用诗体去写历史,而是深刻反映现实的同时,通过独特的风格表达诗人的情怀。
这首诗创作在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是杜甫逃出长安,辗转进入蜀川,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草堂的第二年。
而恰恰在肃宗上元元年(760)温州大旱而饥荒。
杜甫又是“诗圣”,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他的诗歌创作,忧国忧民这条主线始终贯穿着。
正如他在《春夜喜雨》之后而作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诗人在大旱之后,见到一场及时春雨自然触景生情,喜极而作。
因为春雨润物,滋润万物,万物生机勃发,自然想到鲜花盛开,自然想到明天欣欣向荣,自然想到了城里的百姓,因此诗人缘情绘景:让春花盛开在锦官城里吧!让百姓迎接一场好雨,一场及时雨,一场给人带来安定富足的幸福雨。
我们读到这里自然也和诗人一样心花怒放!
这里的“重”
自然是繁多的意思。
由于诗句的组合——“花重锦官城”,这“重”而且有了层层叠叠,掩映的意思。
“花重锦官城”,多么富有形象而又凝练的意境!
此时,我们再联系谭元春的那句话:“‘红湿’字已妙于说雨矣。
‘重’字尤妙,不湿不重。
”
只是从“重”字的多音多义出发,说了个人读诗时另外一个心得而已!
其三,按照西方现代影像画面蒙太奇(衔接、剪接)的艺术处理角度分析,这句诗联本来在画面组合上是合乎逻辑,条理顺畅的:俯视雨后鲜花朵朵盛开,红艳湿润;放眼整个原野,红花处处掩映了锦官城。
但按照“沉甸甸的繁花开满了整个锦官城。
”这样的理解,在视野广阔中突然有一处微观的画面,好比是电视画面中开启了“画中画”的效果,是破坏整个画面的协调性的;而且沉甸甸的花朵给人感觉是下垂的,与“花重锦官城”的一句蓬勃向上的诗意是不吻合的。
这时我们才发现,这“沉甸甸”的意思的出现,是与诗句的理解,诗意的形成无关;恰恰与“重”的读音有关。
“沉甸甸”的意思在尾联里不仅不是必不可少的,相反可以说是多余的,破坏整个意境美。
那么诗句中该读“zhong”(第四声)吗?——这是一个核心问题。
那么我们现在从这首诗的样式和作者去分析。
这首诗公认为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属于格律诗,格律诗究竟有哪些格律呢?“可以概括为12字:限篇幅,讲音韵,论平仄,用对句。
”[11]
在这里我们谈牵涉“重”读音的主要问题——平仄。
五言律诗的平仄节奏实际主要是四种类型[12]:
平平仄仄平(平脚)
仄仄平平仄(仄脚)
平平平仄仄(仄脚)
仄仄仄平平(平脚)
格律诗使用平仄的三条规则:[13]
其一,相重相间。
相重,指诗句里除了最末一字单独成为一节,其余每个节奏单位的平仄,总是相重叠的。
具体请参见以上四种类型。
相间,指一个诗句里,平声字和仄声字轮流出现,交替出现。
上一节为平,则下一节必用仄;反之亦然。
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可以看出,五言律句的第二字和第四字,七言律句的第四字和第六字,其平仄是不能相同的。
我们再看第二条规则。
其二,要对要粘。
所谓‘对’指平仄对立。
一联诗句中,上下句同一位置的字平声和仄声两两相对。
如上句是‘平平—平—仄仄’,下句则应当是‘仄仄—仄—平平’。
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未联中,如果按“重”读“chóng”是十分符合这“相间”、“要对”的平仄规则的。
对应关系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要按“重”读“zhòng”,此联的平仄如下:
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
加点字处是违背上文“相间”和“要对”的两大原则;我们还要注意到此书特别提到:“不论五言句或七言句,第二字是不能拗的!因为它处在节奏点上,决定着全诗的平仄格局。
”,(关于“拗”我们在平仄规则第三条展开),也就是说,把“重”在这里读“zhòng”是不仅违反平仄三条规则的两条,而且是不能犯的严重错误!关于平仄的这一规律,古人的两句概括性口诀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是针对七言律诗的,五言律诗就变成“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具体说,诗句奇数字的平仄可以不拘,有灵活性;而偶数字的平仄则一定要合乎规定的格式要求。
)
关于“粘”,指相同声调的字相粘连,使得全篇在声律上成为一个整体。
具体说,两联诗句之间,后联上句第二字与前联下句第二字,平仄要一致。
这是两联之间的关系,本句是尾联。
因此在这里暂且不讨论。
其三,有拗有救。
诗句因思想内容的需要,可以对平仄格式作个别变更。
产生不顺的结果,就是“拗”,拗了平仄的句子叫“拗句”。
全部或大部分是拗句的律诗或绝句叫“拗体诗”。
格律诗出现拗句也是经常的,但要补救,以求声律和谐。
我们注意到在赵仲才先生所著的《诗词写作概论》中三种补救方法里,有种种例句,但没有一句例句是对第二字的补救说明。
也就是说,“重”在这里不应该读“zhong”(第四声)
是不是这《春夜喜雨》的诗人杜甫,由于“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昔人之所独专”,独步诗坛,故作惊人的“壮举”呢?
我们还是看看诗歌格律的演变历史和杜甫个人作诗风格吧。
诗歌的格律是由在魏晋五言、七言古体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约在曹植时期才形成五言古体格律,至六朝鲍照才形成七言古体。
直到初唐四杰才完成七言古律,并完成五言近体格律。
格律是从沈约等人的四声二元化,乐府体的多回往复,再由对立转化,出现“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律联为标志,经历了500多年的诗歌实践和诗律探索,声律又向往复、对立相间的粘、对形式发展。
“据何伟棠对齐梁至初唐的诗作统计,自永明到隋末的诗中,粘式体出现率从0%~9%之间;入唐以后,也还保持这样的比例;直到初唐王卢骆开始,粘式体才逐渐增至15%~35.6%。
而到杨炯、沈栓其、宋之问、杜审言、李峤等的诗作,则粘式体猛增到88%~90%。
”[14]宣告近体五律才得以完成,七言古体则逐渐成熟定型。
这里不应该不注意到一个人物,格律诗发展到成熟时期的一个代表人物:杜审言——杜甫的祖父。
我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曾经是以家庭方式进行文化承继的,在杜甫身上我们也看到这个特点。
在杜甫的诗作中,五言、七言律诗占其一半,功力深湛。
而且五言律诗是他早期成熟的文体[15]。
而《春夜喜雨》是他后期到达成都后写。
杜甫而且把诗歌创作看成自己的终生事业,自称“诗是吾家事”。
家学渊源、作诗敬业的态度、长期作诗的才华功力这三方面是不可能让杜甫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目前,无论哪部诗书都把《春夜喜雨》当作杜甫诗作中五律的代表[16],在赵仲才先生著写的《诗词写作概论》中还把它作为五言律诗平仄的规范代表。
因此,综上所述,“花重锦官城”中“重”应该读“chong”(第二声)。
最后,从“重”字古音与今音的区别也来一次初步探求。
说来也巧,笔者生活上海郊区金山多年。
在金山方言中,“重”的读音只有一个类似“虫”字的读音,比如“格么事虫来。
”(这东西很重;也可以理解这件事重新来);“格勿来三,要虫做一遍哦。
”(这不行的,要重新做一次的)。
现代的金山方言与千年前的唐朝的杜甫语言有什么渊源吗?笔者目前无法确切考证。
但记得1998年学习语言学时,上海师大的一位语言学老师曾与金山漕泾中学的老师一起走访民间采风,原因是当地方言保留了一些古音。
学过点中国历史的也知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北方人口大量流落到南方,带来了北方当时先进的文化和技术,深刻影响了南方的生产和生活诸多方面。
因此,在南方地区的某些区域保留一些古音也是有一定可能性的。
在金山的不同乡镇,我记得都有一些语言上的差异,即使从目前看地理间隔并不遥远,有的仅仅相距2、3公里而已。
至此可以说这么一句,如果确实是这样——杜甫那时期发“重”字只有一个读音chong(第二声)的话,杜甫要在这里拗也难啊。
其他参考书籍:
1.
杨星映
著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纲要》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2版
2006年1月
第3次印刷
2.
[前苏联]C.M.爱森斯坦著
(富澜译)《蒙太奇论》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年2月第1版
2001年3月北京第2次印刷
3.
袁庆述编著《声律启蒙与诗词格律详解》海南出版社2005年9月第1版
[1]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刷馆
2002年增补本
书号
ISBN7-100-03477-9/H·893
[2]
《现代汉语词典》同1 第174页
[3]
《现代汉语词典》同1 第1634页
[4]
《语文·教学参考资料(六年级第二学期)(试用本)》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12月第3次印刷
[5]2004年9月新1版,
2005年9月第4次印刷
书号 ISBN
7-80681-245-8/G·066
第47页
[6]2006年7月第1版,2007年12月第6次印刷
书号ISBN978-313-04369-6/G·799
第48页
[7]
未在书页上找到出版日期和书号,仅有上海辞书出版社在1983年6月撰写的《出版说明》印刷于凡例前。
第523页
[8]
是指“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
[9]
陈才智
编著
《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杜甫》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5年10月第一版
第109页
[10]
孟昭毅
李武红
著
《中外诗词欣赏入门》
吉林出版社2001年1月
第2版
第44页
[11]
赵仲才
著《诗词写作概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3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第23页
[12]
同上
第36页
[13]
赵仲才
著《诗词写作概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年3月第一版
39页到46页
[14]
吴洁敏
朱宏达
著
《汉语节律学》
语文出版社2001年2月第一版
231页到232页
[15]
陈才智
编著
《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杜甫》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5年10月第一版
第13页
[16]
陈才智
编著
《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杜甫》
五洲传播出版社
2005年10月第一版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收藏
┊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农加贵老师
后一篇:感受时尚语言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About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English|产品答疑
Copyright©1996-2022SINACorporation,AllRights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
延伸文章資訊
- 1花重锦官城的读音 - 百度知道
应该是:花重锦官城。用拼音输入时输“重”,应该读“重chon”,即重重叠叠的意思,花色无边,写出了春天 ...
- 2花重錦官城的正確讀音 - 可樂小說網
《花重錦官城的正確讀音》作者:凝隴, 【注意】:文名雖叫花重錦官城,但與成都無關。 【閱讀提示】: 長安街頭巷尾的各類詭異故事,一卷一個妖怪。 男主傲嬌世子, ...
- 3「花重錦官城」的「重」字讀音和意義你確定你明白了嗎?中國 ...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 ·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 綜上所述,此處的「重」字如果按古韻,應讀上聲,類「仲」, ...
- 4“花重锦官城”中“重”字的读音解析 - 参考网
《春夜喜雨》尾联“花重锦官城”一句中“重”的读音,按照现代汉语的读音为chong,即方言里的chong,意为“重重叠叠”。 参考文献:. [1]陈伯海,唐诗汇评增订本 ...
- 5花重锦官城的重的读音 - 初三网
花重锦官城”里的“重”读作zhòng,沉重。花因为饱含雨水而显得沉重。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夜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