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碩士論文行動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論文名稱: 高二低成就學生學習適應之混合方法研究----以馬來西亞巴生興華中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 A Mixed Methods Study of Underachieving 11th Grade Students'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78.128.221.219)您好!臺灣時間:2021/12/2817:20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黃燕娣研究生(外文):Wong,Yin-Tai論文名稱:高二低成就學生學習適應之混合方法研究----以馬來西亞巴生興華中學為例論文名稱(外文):AMixedMethodsStudyofUnderachieving11thGradeStudents’LearningAdjustmentinHinHuaHighSchool,Klang,Malaysia.指導教授:吳璧如指導教授(外文):Wu,Pi-Ju口試委員:黃淑玲、吳璧如、陳聰文口試委員(外文):Huang.Shu-Ling、Wu.Pi-Ju、Chen.TsongWen口試日期:2016-03-15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系所名稱:教育研究所學門:教育學門學類:綜合教育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6畢業學年度:104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98中文關鍵詞:學習適應、低成就學生、高中學生、混合方法研究外文關鍵詞:learningadjustment、underachievingstudent、highschoolstudent、mixedmethodsresearch相關次數:
被引用:3點閱:1359評分:下載:250書目收藏:1
本研究旨在探討馬來西亞巴生興華中學高二低成就學生學習適應之研究。
為達成研究目的,本研究採用混合方法研究設計,以質性研究為主,量化研究為輔。
量化研究部分採取問卷調查法,抽取295位高二生為研究樣本,採用描述統計、t檢定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資料分析。
質性研究部分採取個案研究法,以四位高二學生為研究參與者,透過深入訪談、實地觀察與文件分析等方法蒐集資料,並參考模版分析與分析性抽象階梯兩種策略分析資料。
本研究歸納出下列五項結論:(一)一般高二學生的學習適應情形普通,其中以學習動機與人際關係較佳。
(二)一般高二女生的學習適應優於男生。
(三)家長教育程度並不影響一般高二學生的學習適應。
(四)高二低成就學生的學習適應呈現多樣且動態的面貌。
(五)高二低成就學生的學習適應受到個人、家庭和學校因素的影響。
Themainpurposeofthisstudywastoexploreunderachieving11thgradestudents’learningadjustmentintheHinHuaHighSchool,Klang,Malaysia.Aconcurrentmixedmethodsapproachwasutilizedwithagreateremphasisonthequalitativecomponentthanthequantitativeone.Quantitatively,surveydatawerecollectedfrom29511thgradersandanalyzedusingdescriptivestatistics,ttest,andone-wayANOVA.Qualitatively,casestudymethodwasusedtocollectdatafromfourunderachieving11thgradersthroughsemi-structuredinterviews,fieldobservation,andrelevantdocuments.Thedatawerecodedusingthetemplateorganizingstyleandtheladderofanalyticalabstraction.Thequantitativeresearchfoundthat11thgradestudentsgenerallyattainmid-leveloflearningadjustment;however,theadjustmentintheirlearningmotivationand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arebetterthantheirlearningattitudesandhabitsandtheuseoflearningstrategies.Girlshavebetterlearningadjustmentthanboys.Parents’educationalbackgrounddoesnotinfluencetheirchildren’slearningadjustment.Thequalitativeresultsindicatedthatunderachieving11thgradestudents’learningadjustmentisdiverseanddynamic.Theirlearningadjustmentisinfluencedbypersonalfactors,familyfactors,andschoolfactors.
目次第一章緒論----------------------------------------------------------------1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2第二節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10第三節重要名詞釋義-----------------------------------------------------11第四節研究範圍與限制--------------------------------------------------12第二章文獻探討---------------------------------------------------------15第一節學習適應-----------------------------------------------------------15第二節低成就學生--------------------------------------------------------31第三節低成就學生的學習適應-----------------------------------------39第三章研究設計與實施------------------------------------------------54第一節研究方法-----------------------------------------------------------54第二節研究場域與研究參與者-----------------------------------------60第三節資料蒐集-----------------------------------------------------------65第四節資料分析-----------------------------------------------------------79第五節研究品質與研究倫理--------------------------------------------84第六節實施程序-----------------------------------------------------------88第四章問卷調查結果與討論------------------------------------------91第一節高二學生學習適應之現況分析與討論-----------------------91第二節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二學生學習適應之差異分析與討論--95第五章個案研究結果與討論---------------------------------------103第一節順國的學習適應-------------------------------------------------103第二節靜善的學習適應-------------------------------------------------117第三節薩克的學習適應-------------------------------------------------129第四節藝樂的學習適應-------------------------------------------------141第五節跨個案分析與討論----------------------------------------------152第六章結論、建議與省思---------------------------------------------162第一節結論----------------------------------------------------------------162第二節建議----------------------------------------------------------------166第三節研究省思----------------------------------------------------------171後記--------------------------------------------------------------------------173參考文獻-------------------------------------------------------------------177壹、中文部分---------------------------------------------------------------177貳、英文部分--------------------------------------------------------------189附錄一2014年高二學生學習經驗調查問卷----------------------193附錄二訪談大綱----------------------------------------------------195附錄三研究說明及邀請函-------------------------------------------197附錄四研究參與同意書----------------------------------------------198
壹、中文部分王光輝(2008)。
台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振孫(2000)。
國中學生學習適應統整模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王書雲(2008)。
對取消留級制的思考。
跨世紀(學術版),16(2),206‒207。
中國報(2013.09.19)。
馬大:環境管理家庭影響老師個性導致學生逃學。
中國報新聞網。
取自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459205石文宜(2006)。
國中生人格特質、師生互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政治大學,臺北市。
石中英(2006)。
教育哲學導論。
中國北京市:北京師範大學。
田瀾(2010)。
小學生學習習慣問卷的編制。
心理學探新,30(5),89‒94。
江月嬌(2011)。
國中國文科補救教學基礎概念、班級經營、教學實作。
新北市國教輔導團總網。
取自:http://tesag.ntpc.edu.tw/mediafile/13800018/news/35/2011-12/2011-12-14-11-13-13-nf1.pdf江南發(2007)。
學習動機。
載於林生傳(編),教育心理學(頁239‒283)。
臺北市:五南圖書。
牟中原(1995)。
中學小班制議題初探。
教改通訊,13,17–21。
杜永泰(2005)。
華人師生關係測量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
余民寧(2006)。
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
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
吳武典(1985)。
青少年問題與對策。
臺北市:張老師。
吳佩娟、郭丁熒(2012)。
教師投入教學與師生關係的關聯性之探討。
屏東教育大學學報,38,165‒198。
吳佳陵(2010)。
高二學生的同儕關係與憂鬱情緒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吳明隆(2011)。
班級經營—理論與實務。
臺北市:五南圖書。
吳明隆(2014)。
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二版)。
臺北市:五南圖書。
吳清山(2012)。
教育幸福的理念與實踐策略。
教育研究月刋,220,5–15。
吳梓明(2010)。
小班教學與心靈教育:機遇與反思。
教育曙光,58(1),134。
吳淑珠(1998)。
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吳統雄(1984)。
電話調查:理論與方法。
臺北市:聯經。
吳裕益(1983)。
低成就資優學生的教育。
資優教育季刊,9,1‒5。
李詠吟(1984)。
教學理論與策略。
臺北市:大洋。
李詠吟(2001)。
學習輔導―學習心理學的應用。
臺北市:心理。
李坤崇(1990)。
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臺南師院學報,23,133‒159。
李坤崇(1992)。
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賡續研究。
臺南師院學報,25,83‒122。
李坤崇(1994)。
國中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臺南師院學報,27,75‒94。
李旻樺(2002)。
高中學生之自我效能、成功期望、學習任務價值與課業學習動機調整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珀(1998)。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師天地,96,25‒31。
何琦瑜、賓靜蓀、張雅慧(2013)。
翻轉教育。
臺北市:天下雜誌。
沈惠君(2004)。
花蓮地區原住民國中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宋曜廷(2011)。
調查研究法在數位學習的應用。
載於宋曜廷(編),數位學習研究方法(頁73-108)。
臺北市:高等教育。
宋曜廷、潘佩妤(2011)。
混合方法研究在教育研究的應用。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4),97‒130。
邱上真(1991)。
學習策略教學的理論與實際。
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1‒49。
邱上真、詹士宜、王惠川、吳建志(1995)。
解題歷程導向教學對國小四年級數學科低成就學生解題表現之成效研究。
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4,75‒108。
邱上真(2003)。
Bandura社會學習理論與教學應用。
載於張新仁(編),學習與教學新趨勢(頁53‒79)。
臺北市:心理。
邱皓政(2015)。
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PASW)資料分析範例(五版)。
臺北市:五南圖書。
邱憶惠(1999)。
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
教育研究,7,113‒127。
林生傳(2003)。
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計與分析。
臺北市:心理。
林佩璿(2000)。
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
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頁239‒262)。
高雄市:麗文文化。
林建平(1997)。
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
臺北市:五南圖書。
林建平(2010a)。
低成就學童的家庭環境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
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7,1,93‒126。
林建平(2010b)。
低成就學童的心理特徵與原因之探討。
國教新知,57(1),43‒51。
林清江(1980)。
國中畢業生升學與就業意願之影響因素。
教育研究所集刊,22,87‒115。
柯永河(2004)。
習慣心理學。
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柯永河(2005)。
習慣心理學之應用於測驗與評量。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3),1‒25。
星洲日報(2013.09.20)。
中學生逃學研究報告—逃學多因不喜歡教師。
星洲日報網站。
取自:http://news.sinchew.com.my/node/324011?tid=1施信華(2001)。
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洪蘭(譯)(2006)。
養男育女調不同。
臺北市:遠流。
洪蘭(譯)(2011)。
棉花糖女孩。
臺北市:遠流。
袁方(編)(2002)。
社會研究方法。
臺北市:五南圖書。
高申春(2001)。
人性輝煌之路―班杜拉的社會學習理論。
臺北市:貓頭鷹。
席汝楫(1997)。
社會與行為科學研究方法。
臺北市:五南圖書。
孫和(2010)。
培養孩子的學習和閱讀能力。
中國北京市:海豚。
馬來西亞華教董事聯合會總會(2009)。
董教總簡介。
取自http://www.dongzong.my/infobook/book/djzjianjie.pdf馬來西亞華校校友會聯合會總會、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編)(2015)。
馬來西亞華教常識手冊(第八版)。
馬來西亞加影市:董總。
馬錦華(2002)。
人本主義教學觀與素質教育。
教育探索雜誌,10,25‒26。
涂金堂(2012)。
量表編製與SPSS。
臺北市:五南圖書。
郭生玉(1972)。
國中低成就學生心理特質之分析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集刊,15,451‒534。
郭生玉(1999)。
心理與教育研究法。
臺北市:精華書局。
郭生玉(2005)。
心理與教育研究法。
臺北市:精華書局。
郭榮澤(1985)。
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師生互動關係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郭麗玲(2002)。
成功自我導向學習與五行。
臺北市:秀威。
陳正昌(2013)。
SPSS與統計分析。
臺北市:五南圖書。
陳奎伯、顏思瑜(譯)(2009)。
教育心理學―為行動而反思。
臺北市:雙葉書廊。
陳淑娟(2003)。
臺北市高職學生職業自我概念與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市。
陳密桃(2007)。
行為取向的學習。
載於林生傳(編),教育心理學(頁79‒108)。
臺北市:五南圖書。
陳瑋婷(2011)。
自我效能、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結合後設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
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4(2),83‒96。
陳翠紋(2013)。
高中職普通班情緒行為障礙學生學習適應現況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張芬芬(2010)。
質性資料分析的五步驟:在抽象階梯上爬升。
初等教育學刊,35,87‒120。
張美玲(2000)。
以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市。
張春興(1989)。
張氏心理學辭典。
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7)。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
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林清山(1981)。
教育心理學。
臺北市:東華書局。
張景媛(1991)。
大學生認知風格、動機與自我調整因素、後設認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24,145‒161。
張新仁(1982)。
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與學習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新仁(1990)。
從資訊處理談有效的學習策略。
教育學刊,9,47‒66。
張新仁(2001)。
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
教育學刊,17,85-106。
張新仁(2006)。
學習策略的知識管理。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2),19‒42。
張德銳(1986)。
臺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次級文化與違規犯過行為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慶勳(2013)。
論文寫作手冊(增訂四版)。
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13)。
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二版)。
臺北市:心理。
鈕文英(2014)。
質性研究方法與論文寫作(修訂版)。
臺北市:心理。
單玉安、鄭其嘉、孫鳳卿(2008)。
高中職學生性溝通、性態度及其受同儕關係類型影響研究―以高雄市為例。
台灣性學學刊,14(1),23‒36。
葉玉珠、高源令、修慧蘭、陳世芬、曾慧敏、王佩玲、陳惠萍(2010)。
教育心理學(第二版)。
臺北市:心理。
葉俐君(2008)。
扭轉資優低成就的因素與方案。
國小特殊教育,46,110‒118。
葉新田(2014.11.29)。
2014年全國華文獨中董事校長交流會的開幕詞。
取自http://www.dongzong.my/detail-declare.php?id=439黃光玉、劉念夏、陳清文(譯)(2004)。
媒介與傳播研究方法:質化與量話研究途徑。
臺北市:風雲論壇。
黃永和(2013)。
低成就學生的特質與輔導。
取自:http://te.ntpc.edu.tw/ezfiles/6/1006/img/86/09-04.pdf黃萬益(1975)。
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問題之研究。
新竹師專學報,2,184-254。
黃湘淳(2001)。
國中生英語學習適應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成功大學,臺南市。
黃德祥(2008)。
青少年發展與輔導。
臺北市:五南圖書。
黃燕娣(2014.10.15)。
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東方日報。
取自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columns/bl51883黃韻如(2005)。
高雄市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學習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黃鬱倫(譯)(2013)。
學習共同體—構想與實踐。
臺北市:天下雜誌。
彭純子、龔耀先(2006)。
學業低成就的研究進展。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14,359‒361。
馮莉雅(2003)。
影響國中數學科低成就學生學習之因素調查研究。
教育學刊,20,79‒99。
游勝宏、廖年淼(2007)。
後期中等學校會計課程學生學習適應之探討。
商業職業教育,107,37‒48。
詹文宏、周台傑(2006)。
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和一般學生學校適應模式之研究。
特殊教育學報,24,113‒134。
詹秀雯、張芳全(2014)。
影響國中生學習成就因素之研究。
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8(1),49‒76。
詹盛如(2013)。
個案研究法。
載於蔡清田(編),社會科學研究方法新論(頁1‒25)。
臺北市;五南圖書。
楊坤堂(1997)。
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輔導策略。
教育實習輔導季刊,3,53‒60。
楊坤堂(2008)。
情緒障礙與行為異常。
臺北市:五南圖書。
楊承勳(2012)。
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未來升學意願相關研究―以臺北市高中體育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鄒壽漢(編)(2014)。
董總60年會慶特刊1954-2014(頁76–92)。
馬來西亞:董總。
趙均、李祚山(2009)。
初中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學習適應性相關研究。
重慶師範大學學報。
26(1)。
趙碧華、朱美珍(編譯)(1995)。
研究方法―社會工作暨人文科學領域的運用。
臺北市:雙葉書廊。
潘正德(1993)。
如何建立良好的師生互動關係。
學生輔導通訊,25,24‒31。
鄭采玉(2008)。
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
鄭芬蘭(1999)學習動機目標導向在學習輔導上的應用。
學生輔導,62,90‒99。
鄭翠娟(1997)。
國小學童學習適應、焦慮人格特質及其相關背景變項之研究。
嘉義師院學報,11,119‒156。
鄭增財(1995)。
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習態度與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麗玉(1993)。
認知心理學。
臺北市:五南圖書。
蔡幸君(2011)。
多元智慧探索課程對國中八年級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蔡啟達(2015)。
圖解教育學。
臺北市:五南圖書。
劉貞宜、王曼娜、范成芳、顏靖芳、呂芳慈、潘威歷…鄭景文(編)(2006)。
協助低成就資優生突破困境。
資源教育簡訊,32。
取自http://trcgt.ck.tp.edu.tw/publishupload/message/%E8%B3%87%E5%84%AA%E6%95%99%E8%82%B2%E7%B0%A1%E8%A8%8A--32%E6%9C%9F.pdf劉焜煇(1987)。
青少年不良適應行為—形成原因及輔導策略。
臺北市:天馬文化。
劉慧君(2006)。
家庭內社會資本、自我概念、族群認同對台東縣原漢學童學習適應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臺東大學,臺東市。
劉霖、鄧姣婧、閣光才(2011)。
世界各國留級制度現狀分析報告。
取自:http://www.edum.org.mo/download/171.pdf劉靜宜(2003)。
高中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求助行為與學業成就(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機秀玲(2012)。
學習適應之探討。
教育研究論壇,3(2),141‒155。
賴鑫城(1992)。
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學業成就、師生關係對學校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錫福(2010)。
課外活動。
載於興華中學(編),興華中學2010年教育研討會會議紀實(頁60)。
馬來西亞巴生市:編者。
鍾倫納(1993)。
應用社會科學研究法。
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簡文興(2006)。
臺北縣市公立高職資訊科高一學生學習適應問題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簡茂發(1978)。
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
教育心理學報,11,63‒84。
簡茂發(1986)。
大學生適應問題及其相關因素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28,1‒90。
聶衍剛、鄭雪、張衛(2004)。
中學生學習適應性狀況的研究。
心理發展與教育,1,27。
顏瑞隆、張正芬(2012)。
從生態系統理論談自閉症學生的學校適應。
特殊教育季刊,124,11‒19。
羅品欣、陳李綢(2005)。
國小學童的家庭結構、親子互動關係、情緒智力與同儕互動關係之研究。
教育心理學報,36(3),221‒240。
貳、英文部分Baum,S.M.,Renzulli,J.S.,&Hebert,T.P.(1995).Reversingunderachievement:Creativeproductivityasasystematicintervention.GiftedChildQuarterly,39,224‒235.doi:10.1177/001698629503900406Bronfenbrenner,U.(1979).Theecologyofhumandevelopment.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Bronfenbrenner,U.(2001).Thebioecologicaltheoryofhumandevelopment.InN.J.Smelser&P.B.Baltes(Eds.),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the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Vol.19,pp.6963‒6970).NewYork,NY:Elsevier.Brophy,J.E.(1988).Onmotivatingstudents.InD.Berliner&B.Rosenshine(Eds),Talksofteachers(pp.201‒245).NewYork,NY:RandomHouse.Cabtree,B.F,&Miller,W.L.(1999).Usingcodesandcodingmanuals:Atemplateorganizingstyleofinterpretation.InB.F.Cabtree&W.L.Miller(Eds.),Doingqualitativeresearch(pp.163‒177).ThousandOaks,CA:Sage.Carroll,J.B.(1989).TheCarrollModel:A25-yearretrospectiveandprospectiveview.EducationalResearcher,18(1),26‒31.Retrievedfromhttp://www.jstor.org/stable/1176007Coleman,J.(1988).Socialcapitalinthecreationofhumancapital.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94,S94‒S120.Retrievedfromhttp://www.jstor.org/stable/2780243Creswell,J.(2014).Researchdesign:Qualitative,quantitative,andmixedmethodsapproaches(4thed.).LosAngeles,CA:Sage.Glick,O.(1970).Sixthgraders'attitudestowardschoolandinterpersonalconditionsintheclassroom.JournalofExperimentalEducation,38(4),17‒22.Retrievedfromhttp://www.jstor.org/stable/20157130Henderson,A.,&Berla,N.(1994).Anewgenerationofevidence:Thefamilyiscriticaltostudentachievement.RetrievedfromERICdatabase.(ED375968)Heynes,W.H.(2003).Thelearninghabitsoftwelfthgradersattendingreligiousandnon-religiousschools.InternationalJournalofEducationandReligion,4,145‒167.Retrievedfromhttp://content.ebscohost.com/ContentServer.asp?EbscoContent=dGJyMMTo50SeqLA4y9f3OLCmr02eprZSs6a4SLSWxWXS&ContentCustomer=dGJyMPGstEqurbRNuePfgeyx43zx1%2B6B&T=P&P=AN&S=R&D=tfh&K=12406737Huang,H.,Chern,C.,&Lin,C.(2006).EFLstudents’onlinereadingstrategies:AcomparisonbetweenhighandlowEFLproficientreaders.EnglishTeaching&Learning,30(4S),1‒22.doi:10.6330/ETLLansford,J.E.,Yu,T.,Pettit,G.S.,Bates,J.E.,&Dodge,K.A.(2014).Pathwaysofpeerrelationshipsfromchildhoodtoyoungadulthood.JournalofAppliedDevelopmentalPsychology,35,111‒117.doi:10.1016/j.appdev.2013.12.002Lepper,M.R.(1985).Microcomputersineducation:Motivationalandsocialissues.AmericanPsychologist,40,1‒18.doi:10.1037/0003-066X.40.1.1Lincoln,Y.S.,&Guba,E.G.(1999).Establishingtrustworthiness.InA.Bryman&R.Burgess(Eds.),Qualitativeresearch(Vol.III,pp.397‒444).London,UK:Sage.Locke,E.A.,&Latham,G.P.(2013).Goalsettingtheory,1990.InE.A.Locke&G.P.Latham(Eds.),Newdevelopmentsingoalseetingandtaskperformance(pp.3‒15).NewYork,NY:Routledge.Lumsden,L.S.(1994).Studentmotivationtolearn.RetrievedfromERICdatabase.(ED370200)Marjoribanks,K.(2002).Familyandschoolcapital:Towardsacontexttheoryofstudents’schooloutcomes.Dordrecht,TheNetherlands:KluwerAcademicPublishers.Merriam-WebsterOnlineDictionary.(2015).Retrievedfromhttp://www.merriam-webster.com/dictionary/peerNaylor,J.M.(2011).Peerrelationships.InS.Goldstein&J.A.Naglieri(Eds.),Encyclopediaofchildbehavioranddevelopment(Vol.2,pp.1075‒1076).NewYork,NY:Springer.Ormrod,J.E.(2011).Educationalpsychology:Developinglearners.Boston,MA:Pearson.Ringness,T.(1975).Theeffectivedomainineducation.Boston,MA:Little,Brown,andCompany.Stipek,D.(1995).Effectsofdifferentinstructionalapproachesonyoungchildren’sachievementandmotivation.ChildDevelopment,66,209‒223.doi:10.2307/1131201Smith,E.(2005).Analysingunderachievementinschools.London,UK:ContimuumInternationalPublishing.West,A.,&Pennell,H.(2003).Underachievementinschools.London,UK:RoutledgeFalmer.Witkins,D.,&Hattie,J.(1981).ThelearningprocessesofAustralianUniversitystudents:Investigationsofcontextualandpersonologicalfactors.British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51,384‒393.doi:10.1111/j.2044-8279.1981.tb02494.xWiltmore,J.R.(1980).Giftedness,conflict,andunderachievement.Boston,MA:AllynandBacon.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註: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國中學生學習行為--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學習態度之研究
2.
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
3.
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
4.
國小學生社會領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5.
以專題為基礎之教學與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
6.
臺北市國中技藝教育班學生學習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7.
台北市國民中學三年級學生次級文化與違規犯過行為的關係
8.
高中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求助行為與學業成就之研究
9.
高中學生之自我效能、成功期望、學習任務價值與課業學習動機調整策略之研究
10.
國中生英語學習適應之相關因素研究--以台南地區為例
11.
台中縣高中體育班學生學習適應與升學意願之相關研究
12.
國中生人格特質、師生互動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
13.
高雄市高中職學習障礙學生學習適應與學校支持系統之研究
14.
家庭內社會資本、自我概念、族群認同對台東縣原漢學童學習適應之影響
15.
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師生互動關係之分析研究
1.
牟中原(1995)。
中學小班制議題初探。
教改通訊,13,17–21。
2.
余民寧(2006)。
影響學習成就因素的探討。
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73,11‒24。
3.
吳清山(2012)。
教育幸福的理念與實踐策略。
教育研究月刋,220,5–15。
4.
吳裕益(1983)。
低成就資優學生的教育。
資優教育季刊,9,1‒5。
5.
李坤崇(1990)。
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
臺南師院學報,23,133‒159。
6.
李坤崇(1992)。
我國國小學生學習適應及其相關因素之賡續研究。
臺南師院學報,25,83‒122。
7.
宋曜廷、潘佩妤(2011)。
混合方法研究在教育研究的應用。
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5(4),97‒130。
8.
林建平(2010a)。
低成就學童的家庭環境與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
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學報,27,1,93‒126。
9.
林建平(2010b)。
低成就學童的心理特徵與原因之探討。
國教新知,57(1),43‒51。
10.
柯永河(2005)。
習慣心理學之應用於測驗與評量。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1(3),1‒25。
11.
陳瑋婷(2011)。
自我效能、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結合後設分析與結構方程模式。
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期刊,4(2),83‒96。
12.
張新仁(1990)。
從資訊處理談有效的學習策略。
教育學刊,9,47‒66。
13.
張新仁(2001)。
實施補救教學之課程與教學設計。
教育學刊,17,85-106。
14.
張新仁(2006)。
學習策略的知識管理。
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2),19‒42。
15.
葉俐君(2008)。
扭轉資優低成就的因素與方案。
國小特殊教育,46,110‒118。
1.
馬來西亞吉隆坡循人中學學生聯課活動涉入之調查研究
2.
新北市七年級學生國文學習適應情形之探究
3.
高職工業類科技優保送科技大學學生學習適應問題與因應方式個案研究
4.
馬來西亞吉隆坡中華獨立中學學生的聯課活動價值之調查研究
5.
臺南市國中學生父母管教方式、學習適應與復原力之相關研究
6.
屏東縣原住民地區國小學童文化認同與學習適應關係之探討
7.
兩位資深高中數學教師專門內容知識之嵌入式設計的混合方法研究
8.
臺灣國小學生閱讀動機與閱讀理解的關係:以PIRLS2011為例
9.
臺北市國民小學攜手班教師教學風格、學生學習適應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
10.
國小專任輔導教師角色認同之探究
11.
合作學習對國中學生地理學業成就與學習滿意度的影響
12.
藝術治療團體對青少年自我概念與同儕關係之影響
13.
新移民子女人際關係與學習適應之研究-以高雄市一所國小為例
14.
彰化縣國中英語科教師班級經營類型與學生學習興趣之關係
15.
馬來西亞華文獨立中學教育的發展:興華中學瑞玉校長的傳記研究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壹、混合研究的意義、功能與發展
混合研究應用於教育. 近20 年來,混合研究(mixed-methods research)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愈來愈受重視,研究. 者稱混合研究為「研究方法的第三勢力」(the third ...
- 2混合研究論文計畫書範例 - 研究生2.0
混合研究(mixed methods) 是近年來愈來愈受到重視的研究方法。混合研究,簡單地說,就是在研究裡面,同時有質化資料與量化資料,希望藉由兩種資料不同 ...
- 3圖書資訊學的混合研究法/ Are we there yet? Mixed methods ...
圖書資訊學的混合研究法/ Are we there yet? Mixed methods research i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5/17/20...
- 4教育研究典範的未來趨勢混合方法論(Mixed Methodology)介紹
混合方法研究(mixed method studies)與混合模式研究(mixed ... 混合方法論文所佔的比例,共計量化研究71 篇(68%)、質性研究5 篇(5%)、混合方法研究28 篇(...
- 5混合研究在教育研究的應用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近20 年來,混合研究(mixed-methods research)在社會科學研究中愈來愈受 ... 等(1989)探討教育評鑑的論文為例,發現在使用混合研究的論文中,僅有19%是以多重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