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納基督徒對基督教福音派的幾大誤解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為《對福音派的誤解》的書摘。

鑑於美國社會大眾對福音派基督徒的看法常出現偏差。

刊登此文的主要目的,是要讓讀者瞭解:「福音派」的概念其實十分 ...  聯繫我們廣告發佈投稿EnglishEdition手機版首頁總覽國際非洲/中東|美洲|亞太|歐洲|普世教會宗派|宗派聯合|教會發展|佈道牧養|社關|證道|活動|其他事工組織團體|人物|教牧人員|神學理論|中國事工|其他宣教臺灣|中國大陸|港澳|海外宣教|其他教育教牧|神學院校|青少年教育|其他社會倫理/人權|社會服務|宗教環境|時事文化音樂|書刊|影像視頻|人物中國基督教|宗教|社會|人權/宗教自由|觀點社論/專欄編者的話|牧者的話|時事天下|愛妻部落|科學與信仰|深靈博客|讀者有話說|當年今日生活家庭|科技|生活故事|每日靜修|信仰漫畫|健康娛樂 設為首頁|收藏本站|索取Banner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

[太5:9] 首頁>社論/專欄>牧者的話歸納基督徒對基督教福音派的幾大誤解改變字體大小[-][+]編輯室(美國)2014年02月18日05時19分上午Posted.本文為《對福音派的誤解》(EverythingYouKnowaboutEvangelicalsIsWrong)的書摘。

鑑於美國社會大眾對福音派基督徒的看法常出現偏差,該書兩位作者撰文說明,這些看法與實況究竟有何差異。

由於福音派包括不同宗派,不能用特定的神學系統來加以定義,所以他們將一些標幟性的看法列出,加以解析,同時也藉此方式對福音派的範疇作出界定。

編按:刊登此文的主要目的,是要讓讀者瞭解:「福音派」的概念其實十分寬泛,在一些重要議題上,其成員彼此之間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然而《恩福》的立場是主張聖經無誤論;我們偏向以智能設計來解釋宇宙的形成,反對純自然主義原則的達爾文進化論;我們亦不贊成同性婚姻;對末世論則採取包容的態度。

什麼是「福音主義」(evangelicalism)?许多人各有不同的定義。

由於過去二十多年,福音派(evangelicals)在美國選舉上頗具影響力,因此這個問題頗引人注目。

本書從第二章起,評析了八種看法,指出一般美國人對福音主義的這些印象,其實並非其核心信念。

其中一些看法確實反映出福音主義陣營中不少團體的主張,例如:聖經無誤、前千禧年、加爾文主義;還有些標籤也许適用於個別人士,包括:種族歧視、智能低弱、以惡意待人、共和黨等。

然而,作者強調,這些看法並不真正反映福音主義的基本精神,因此,不能把它們視為定義的一部分。

福音主義的歷史現代福音運動的起始,可以追溯到愛德華茲(JonathanEdwards)、懷特腓(GeorgeWhitefield)、以及衛斯理兄弟(John&CharlesWesley)。

這幾位先驅者都熱衷於傳福音,但他們的神學觀點差異頗大。

愛德華茲和懷特腓都是加爾文的信徒,而衛斯理兄弟則帶亞米念的色彩。

其實再往前推,傳福音的觀念可以溯源至改教時期,包括馬丁路德、加爾文,以及其他的改教者。

福音運動在歷史中持續發展,然而這些先驅之間的差異不但沒有減少,還加入了其他成分。

例如,路德宗的敬虔主義、對抗政府的浸信會、拒絕聖禮的貴格會、不抵抗主義的重洗派、以及講方言的靈恩派。

教派立場既然這樣複雜多元,要合成一股運動,似乎不可能;但许多人卻能超越宗派,一起建立孤兒院、收容所、差傳機構、甚至大學(其中包括最早錄取黑人與婦女的學府)。

在英美推動廢奴制度的,是福音運動人士。

他們也是首先鼓勵予以婦女平等權與教育權的一群人。

他們成立了美國聖經公會、主日學運動、基督教青年會,又在葛培理(BillyGraham)佈道會攜手合作,領人歸主。

在這樣紛雜的歷史中,作者發現,還有三個具爭議的因素,使福音主義更難定義。

(1)聖經無誤論:到了二十世紀中葉,這個教義成為福音派之間的爭論。

(2)前千禧年派:這是時代主義提出的主張,而在二十世紀以前很少有人相信。

(3)加爾文主義:在十九世紀時,多數人並不是加爾文的信徒。

作者指出,若不查考歷史,也许有人會以為某個信念是福音運動的常數。

其實,在該信念成為主流之前,福音運動業已蓬勃發展。

現在美國的福音派常被貼上富人的標籤,但其實早期福音派常遭人詬病,批評他們過度關心窮人及弱勢族群。

現代福音主義源自英國,目前已向整個世界開展。

從全球來看,將來勢必有更多亞洲與非洲人士參與這個運動。

雙重身份在寬泛的「福音派」陣營中,不少團體對於自己的神學信念及社會政治立場有更嚴謹的定義。

因此,许多福音派信徒自認有「雙重身份」。

就神學而言,如:改革宗福音派、靈恩福音派、聖潔福音派、浸信會福音派、天主教福音派等。

雖然大家都是福音派,但卻堅守各自的神學信念。

由於「福音主義」具模糊性,所以不能成為教會禮儀或作法的準則。

以洗禮(或浸禮)為例,有關如何施洗、何時可以施洗、洗禮是否具救恩果效等,福音派旗下的各宗派看法分歧。

其他教會傳統,如:可否按立婦女、能否自聘牧師、崇拜時是否使用信經、是否允许說方言、堅振禮和聖的性質等,都不是單憑福音派的身份就能決定的,必須依循宗派的定規。

還有一些雙重身份與社會及政治立場有關,如:共和黨福音派、創造論福音派、反同性戀福音派等。

然而,這些立場不應該模糊福音主義的核心。

為什麼在表明自己宗派或立場的名稱之外,還需要加上「福音派」的名號?许多人認為,福音主義是代表一個最低公約數,再降低就不能接受。

但這看法的問題是:沒有一個信仰體系或實踐方式,可以被公認為福音主義的核心因素。

有些人努力去組建與福音主義相關的最基本信念,如:聖經的權威性、十字架的中心性、耶穌的神性與人性、基督的大使命等。

但是,這幾項信念並不足以建立一套完整的信仰實踐體系。

由於想從正面去為福音主義下定義十分困難,作者認為,不妨從「福音派不都是……」的角度,針對一些特色來解析,以呈現福音派的真貌。

正統信仰、正確實踐、正向情感福音主義雖然有一些核心信念,但是,除了信念之外,還需要再加上「正向情感」(orthopathy),才能成為福音主義。

這種情感有時被稱為「敬虔主義」。

十七世紀歐洲的敬虔主義強調個人的經歷,這是福音主義的開端。

愛德華茲提出「宗教熱情」(religiousaffections),約翰衛斯理提出「虔心的宗教「(heartreligion);雖然兩人的神學立場差異極大,但正向情感卻相仿。

這種衝勁是敬虔主義的中心,也是每次宗教復興的動力。

「正向情感」是有別於「正統信仰」與「正確實踐」以外的一種「正」。

「正統信仰」與「正確實踐」的查驗,需要保持距離、秉持中立,作分析審察,講究是否符合外在的真理標準。

但是「正向情感」乃是指關係上的肯定。

這是屬於個人的事,且富動力,是我們與那有位格、能回應之神的互動。

由於它不像「正統信仰」與「正確實踐」有客觀標準,所以很難衡量;但是只要一看到,就立刻可以認出。

我們可以從福音派與基要派及自由派的關係,來看「正統信仰」、「正確實踐」與「正向情感」。

在「正統信仰」與「正確實踐」方面,福音派與基要派沒有什麼差異,但在「正向情感」上卻有區別。

福音派與自由派可說都有「正向情感」,但在「正統信仰」與「正確實踐」方面卻有很大的差異。

福音主義是要尋求頭、手、心三者之間的平衡。

如果在信仰及實踐上不努力追求正確性,信心就可能會流失。

而如果沒有向著神的熱心,「正統信仰」就會變成冰冷、缺乏人性的信條,「正確實踐」也會成了律法主義與空洞的儀式。

因此,我們不能只把福音主義視為一個不能再降的最低公約數──除非我們以為,在信仰上,熱情不如教義和實踐重要。

本書的目的正是要證明這點。

從歷史來看,一種發自心底、願意向全世界傳福音的願望(不論其展現何等不完全或不精確),一直是福音主義的核心價值。

我們無法用信仰體系、社會政治理念、或宗派的聯合來解釋福音主義。

不錯,福音主義必須面對旗下之人種種不同的挑戰,但我們所以能夠減低差異所帶來的困難,就是因為我們都有想要以福音改變生命的衝勁。

保持雙重身份有其優點。

當我們承認,不同神學傳統的人都有福音主義的衝勁,就可以避免將自己的看法絕對化的傲慢。

同時,福音主義的身份可以提醒我們,神學主張會隨時間而改變。

例如,在十九世紀前半,很難找到相信前千禧年的福音派基督徒,這些人甚至會被視為異端;但在今天,福音派與前千禧年派這兩個名詞幾乎可以通用。

保持雙重身份的第二個需要是:前半宗派或目的稱呼,顯出彼此的不同,而後半相同的「福音派」稱呼,保持了彼此的融合與團結。

福音派的身份跨越了社會階層和宗派的界限,符合聖經對於保持基督身體合一的教導。

福音派有一個常被忽略的用,就是它能促成超越宗派的合作。

不是將不同的宗派組合在一起,而是組成超宗派的機構,如:差會、教育機構、福音團體、政治團體、社會公義團體以及門徒訓練等。

這些機構往往由會眾組成,不是出於教會領袖。

他們所成就的,不只是超宗派,更是跨宗派的合作。

醜化與澄清數年前有一項民意測驗,調查非基督徒如何看十一個群體,結果「福音派基督徒」排在演員、律師、甚至女同性戀者之後,居第十位,只比妓女好。

不過,在該測驗中,「重生的基督徒」則排在第三位。

福音派予人的負面印象,主要為:種族歧視、反同性戀、以惡意待人、死守教條、反對科學等。

這是作者採用「福音主義不都是……」的方式來界定福音派運動的一個原因。

醜化的出現,往往是由於福音派錯失了「正向情感」的特徵,擴大彼此的差異,甚至將持不同意見的人妖魔化。

當然,福音主義是有所堅持的,對聖經的權威、基督的神性人性、傳福音的大使命,都沒有打折扣的餘地。

但是,當福音主義必須說「不」的時候,「正向情感」應該主導我們的行為。

換言之,福音派基督徒要想改變別人的負面印象,就應該活出真正福音派的樣式。

由於福音派並沒有正式的組織,所以,任何一小群人的言行都可能被認作代表整個福音運動。

因此,本書將福音主義(evangelicalism)與福音派人士(evangelicals)作區分,以免少數福音派人士的言行殃及池魚。

福音主義並不告訴信徒,在重要的神學、或社會與政治議題上採取什麼立場。

而福音主義的可貴之處,就在於它涵賒悸獐e廣。

由於福音派的努力,在學校團契、婦女大會、救濟場所、奮興大會以及無數的差會中,數以百萬計的人們經歷到耶穌基督的救恩。

人類歷史上為宗教而戰的例子比比皆是,由此觀之,福音派的包容性倒值得大書特書。

衛斯理說:「如果你的心像我的心,愛神並愛世人,請你向我伸出你的手。

」這句話總結了福音主義的「正向情感」。

福音派不都是:惡意待人、智能低弱、死守教條福音派信徒惡意待人嗎?其實,如何評估是否惡意待人,並不容易。

或许家庭和睦與否可作指標。

有個研究發現,與沒有宗教信仰的父親相比,保守的基督徒父親每星期多花3.8小時參與孩子學校的活動,課外活動及教會青少年團契等組織。

他們更多擁抱及讚美孩子。

福音派男人的妻子覺得丈夫比較看重她們。

有個長達23年的研究發現,有信仰的母親,在母子關係上更親密。

快樂與否或许是另一指標。

常去教會的人68%對自己的生活表示滿意,而很少或不上教堂的人,只有38%對自己的生活滿意。

從捐款來看,「對自己靈命付出很多」的人,慈善捐款幾乎兩倍於「對自己靈命沒有什麼付出」的人(88%對46%)。

即使只算非宗教性的慈善機構,前者還是比後者多9%。

以上統計可見,福音派信徒惡意待人的指責並無實據。

福音派智能低弱嗎?在美國,大學畢業的福音派信徒確實比平均數略低(13%及16%),但主要是因財力不足,而不是輕視追求知識。

從畢業率來看,父母上教堂的大學生比父母不上教堂的,畢業率高出一倍;由此可見,福音派的父母對孩子受高等教育非常重視。

福音派死守教條嗎?以福音派全國協會(NationalAssociationofEvangelicals)為例,它的信仰告白與《使徒信經》和《尼西亞信經》相較,雖然三者在文字上有所不同,但內容非常相近。

因此,若說福音派是教條主義,那麼所有的基督徒都應該是教條主義。

此外,福音派包括不同的宗派,各個宗派其實對自己的教義更加堅持。

2004年的民意調查顯示,福音派信徒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好感,比媒體公認的福音派發言人法爾維爾(JerryFalwell)和羅伯遜(PatRobertson)還要高。

所以,福音派其實是基督徒中最不堅持個別教義的一群。

不過,有時候福音派圈子內不免會出現愚昧傷人之事。

例如,因意見不同而質問別人的靈性,甚至胡亂給人戴異端的帽子。

根據社會學,剛成年的人最有可能決定投身信仰。

但是,「教外」的年輕人(16到29歲)竟有38%對基督教的印象不好,35%對重生的基督徒印象不佳,對福音派的反感更高達48%。

為什麼呢?按《論盡基督徒》(unChristian)一書,不信主的年輕人認為福音派是:假冒為善、過份熱衷勸人歸主、反對同性戀、龜縮於屏障之內、太過政治化,又過於論斷。

有關反對同性戀以及太過政治化,本書在稍後談。

至於其他四方面,作者的反省如下:有些福音派信徒確實會論斷。

福音派之所以被認為會論斷人,是因有些人把教義(doctrine)「教條化」(dogmatic)。

「教條」(dogma)是很好的名詞,指不可妥協的核心信仰內容;教義則是對教條的特定解釋。

一旦把教義提高到教條的地位,就成了教條主義,帶有論斷性。

许多信徒的心裡有濾網(如:前千禧年、反進化論、共和黨等),甚至會用某些字詞(如「醫治」、「天主教」、「女權」、「學校禱告」、「哈利波特」、「開放神論」等)來作信仰的「石蕊試紙」,以致產生「惡意待人、智能低弱及死守教條」的態度。

針對這個現象有三個解藥:(1)學習教會歷史:明白教義的改變過程。

(2)與教義不同的人談話,理解他愛主的心,以致體會:聯合神子民的是教條,而不是教義。

(3)努力去傳福音。

只要切記:基督徒的生活是與上帝建立關係而得到改變與能力,就可避免落入論斷人的陷阱。

有些福音派信徒確實龜縮於自己設立的屏障之內。

他們認為現今的社會極其危險:媒體提供各種不堪入目的事,高中毒品唾手可得,犯法的事層出不窮,基督教被排擠到邊緣。

他們設立屏障,將危險排除在外。

而外面的人則認為,福音派只會龜縮在基督徒的「貧民窟」內,避免面對世界,因此視這群人為智能低弱,對世事無知。

譬如,基督徒反對同性戀,只因為「聖經如此說」;認為幹細胞研究不道德,但對研究內容卻毫不瞭解。

恐懼與憤怒是使福音派信徒把頭埋在沙灘裡的原因。

但這樣一來,我們就是只顧自己的安全,不去照顧受傷的人。

愛與悲傷卻是另外兩種動力,可以使我們走出屏障,去正視罪的毀壞面,也對他人保持開放。

我們應該挺身而出,或去當義工,或去認真研究某個熱門話題,與持不同意見的人對話。

有些福音派信徒過份熱衷勸人歸主。

在分享福音時,總難免冒犯人;但是,有時我們也確實操之過急。

例如探訪新人時,只簡略地作些開場白,就直接進入「診斷性問題」,讓受訪者覺得教會的關心太表面化,而福音的內容又太簡單化。

福音派信徒的假冒為善。

人們最不滿的,是基督徒的表裡不一。

例如,我們選擇性的認定什麼是罪:只要求星期天上教堂,譴責「抽煙、喝酒及玩女人」,又常定罪與自己看法不同的人,但是對於抱怨的態度或種族歧視等,卻視若無睹。

又如,我們營造不誠實的氛圍,隱藏自己的生活。

教外人士也许願意容忍我們的缺點,但是對我們的不誠實與不真實,則完全無法容忍。

還有,我們缺乏恩典。

陷在罪中的人,常看到基督徒以律法主義的高姿態來定罪他們,卻很少有信徒以充滿恩典的謙卑來俯就他們。

倘若不能活出基督的恩典,我們被稱為假冒為善,乃是罪有應得。

針對福音派「以惡意待人、智能低弱、死守教條」的評語,最好的藥方無他,就是活出聖靈的果實。

福音派不都是:等候被提的人「信徒被提」的神學,從十九世紀下半葉開始在福音派中流傳,取代了從前的觀點:以為這世界會逐漸好轉,以致所有人都得救。

1967年以阿六日戰爭發生,主張世界末日的人成為熱門人物,到處都在講基督即將再來。

不過,福音派裡仍有些人沒有接受這種末世觀。

雖然福音派裡並非所有人都接受前千禧年派的末世論,但是絕大多數都同意耶穌會再來。

至於這事將在何時、何地、如何發生,無千禧年派不談細節;而主張千禧年派的人,對大災難也有不同的看法。

福音主義的先鋒,包括路德、加爾文、衛斯理、懷特腓及愛德華茲,都極少提到前千禧年與被提。

與今天福音派相關的前千禧年派,屬於時代主義的災前被提說。

此學說是十九世紀下半葉,弟兄會的達比(JohnDarby)所提出的,後來加入時代主義,認定啟示錄20章所記的千禧年是最後一個「時代」,且以字面的意義來解釋「千禧年」。

(前千禧年派還有災後被提及災中被提的不同看法)。

雖然對末世有不同的理論,但是福音派信徒似乎沒有思想這教義對社會與政經的影響。

而一些熱心宣告耶穌即將再來的人,言行也不一致:他們仍貸款買房子,為退休做準備,建造可以維持百年以上的教堂。

如果從他們的生活來看,很難讓人相信,他們所謂的耶穌再來真是近在眼前的事。

絕大多數福音派基督徒都盼望耶穌基督再來。

如果我們真的相信耶穌即將再來,應當深切反省:自己該如何生活?對經濟、社會、政治、軍事要採取什麼態度?我們必須強調,要活出像基督的生命,同時要靠著聖靈為基督的國度努力。

福音派不都是:反對進化論者1633年,天主教審判伽利略,要他收回地球環繞太陽旋轉的「異端」的說法。

直到1992年,教皇才將他平反。

從二十一世紀看,我們難免會問,為什麼當年教會認為他的看法有危險?其實,這觀點與現今進化論的辯論有相似之處,即挑戰了人類在創造次序中的特殊地位。

在伽利略時代,絕大多數基督徒都反對以太陽為中心的理論。

時間証明他們是錯誤的。

今天大多數的福音派信徒也反對進化論。

當然,過去的記錄並不表示反對進化論就一定是錯的。

但是,我們要記住,死守一個錯誤的觀念曾經讓基督教的聲譽受到損害。

作者想要澄清的,是在反對進化論時可能出現的誤解。

首先,進化論是否摧毀了人類的尊嚴及獨特性的根基?聖經清楚指出,只有人類必須對自己的行為負道德責任;神也只與人立約。

即使從生物學或基因學看,其他的哺乳類雖與人類接近,人類所具有的能力是無法用漸進的進化過程來解釋的。

進化論到底對聖經的權威有什麼影響?福音派信徒都承認聖經是神的真理。

而聖經最基本的真理就是神創造了宇宙萬物。

有些進化論的說法把神排除在外,我們當然無法接受。

雖然對堅持進化論或創造論的人來說,兩者的區別非常明顯,但也有人以為,這兩者的界線並不絕對。

創造論相信聖經記載的創造,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如「年輕地球創造論」、「年老地球創造論」。

後者又有幾種形態:「間隔說」認為創世記1:1與1:2之間有極大的間隔(可能上億年)。

原來的創造被毀壞,從1:3開始重新創造。

「時代說」則認為創世記的「日」不是24小時,而是一個時代。

主張「神導進化論」的人,相信神是萬物的創造者,而神也命定進化的過程。

他們當中有人相信神介入的創造,也有人相信人是由沒有干擾的進化過程形成的。

有一種進化論的世界觀與基督教相抗衡,是福音主義無法接受的。

這種進化論有兩個大特點:(1)它認為進化是完全自足的架構,可以用來解釋所有生物的活動、特徵及能量。

(2)它主張只有物質才存在的自然論。

有些福音派信徒將進化分成微進化及宏進化。

微進化是在物種之內的演化,宏進化則是超越物種的演化。

不論是年輕地球論或是年老地球論的倡導者,都拒絕宏進化的存在;而神導進化論則接受宏進化的存在。

達爾文在1859年的《物種起源論》中提出「物競天擇」的說法。

所謂「天擇」是完全自然的過程呢?還是神所創並管理的一個機制?有些福音派信徒認為,後者在神學上是可以接受的。

本書指出科學的限制:它無法界定價值與目的。

進化論若宣稱,它是建立於科學之上的完整世界觀,便是誤導。

我們在護衛真理時,不要只在乎辯論的輸贏,而要追求真相。

福音派不都是:聖經無誤論者「聖經無誤」是認定聖經沒有任何錯誤的教義。

在教會歷史上,這是许多基督徒默認的。

到歷史批判運動興起後,此教義才受到重視。

十九世紀末,普林斯頓神學院的華腓德(B.B.Warfield)及霍奇(A.A.Hodge)教授正式提出這個名詞。

二十世紀初,基要主義與現代主義對聖經的可信性發生爭論。

有些基要派提出「文字完全出於默示」(verbalplenaryinspiration),主張聖經每個字都是由神感動寫出。

许多基要派與福音派的教會也認為聖經「無誤」(inerrant)。

1942年,福音派全國協會成立,剛開始只有15個會員教會,今天已超過50個。

他們的信仰告白說:「我們相信聖經是神的話──出於默示、不會有錯、獨具權威」。

他們用「無謬」(infallible)而不是「無誤」。

1646年的《西敏寺信仰宣言》也用此詞。

因為NAE會員中只有三分之一採用「無誤」一詞。

無誤的重要性:雖然有些福音派信徒不認為聖經無誤是福音主義的核心價值,但是對基要派來說,這教義毫無討論的餘地,是與現代主義分割最清楚的觀念。

對一部分福音派來說,這也是定界限的碑石。

重視末世的教會也重視聖經無誤,因為他們看重字面解經。

什麼是「誤」:聖經有不精確的地方並不代表有誤。

對自然現象的觀察也不算有誤。

主張聖經無誤的人認為,聖經在它的用法與目的上是不會有錯誤的。

但是,與歷史及科學相關的部分是否包含在聖經的目之內呢?認為聖經絕對無誤的人認為包含在內;但有些人卻認為,科學與歷史的記述不在其內,因此可能有錯誤。

問題在於,從歷史或科學看,有些經文的記載似乎不精確。

聖經「無誤」的支持者認為,這類問題一定有合理的解釋。

而主張聖經「無謬」的人,則以為這類問題對神學的目的無關緊要,是救贖大計以外的事。

「無誤」與「無謬」:1977年代,芝加哥聖經無誤宣言認為,「無誤」與「無謬」並沒有實質的差異。

但歷史上並非如此。

無誤論有兩個要點:(1)由於默示聖經的神是完美的,所以,祂所默示的聖經也必然完美。

聖經因此是無誤的。

(2)聖靈在默示人寫聖經時,雖然不是以掌控思想的方式口授作者,但卻能讓每個字都是神所要寫出來的字。

相信聖經「無謬」的人認為,聖經雖然完全成就屬靈的目的,但其中難免有歷史與科學方面的錯誤。

有些福音派學者認為,堅持聖經無誤對福音派的發展有障礙。

他們寧願用「無謬」一詞。

現代主義,自由派與聖經無誤的起源:十九世紀興起的現代主義不再將聖經視為至高的權威,而以理性與科學為追尋真理的依據。

現代主義高抬個人主義,將過去的傳統視為未啟蒙時期殘留的遺跡,聖經被看為是過去時代的文物。

當時的歷史批判如火如荼,使聖經不再擁有神默示的權威地位。

在這種衝擊下,基督教產生了自由派。

自由派同意現代主義對聖經的結論,但是反對因此拒絕基督教的說法。

他們認為,基督教與聖經都需要有重新的解釋。

施萊馬赫(FriedrichSchleiermacher)主張,人與神要有直接接觸的經歷,這經歷是神學反思最可靠的出發點,而不是聖經。

福音派的基督徒無法接受對聖經權威的降低。

因此,就更注重聖經的獨特性與權威性,以對抗現代主義及自由派的說法。

後現代主義與聖經:「後現代主義」在一些福音派人士的眼中具極度腐蝕性。

但是,另有些人則認為,它有助於矯正現代主義的偏差。

它質疑理性、科學、甚至知識的確定性。

對於基督教,它則是以相對的社會文化互動來作觀察。

有些後現代主義懷疑一切真理,然而,還有一些比較不極端的後現代主義,它們的懷疑不是針對真理,而是針對人。

他們認為,神的話語或许是真理,但是由於人的有限與罪,解釋聖經受到限制;而人的「知」受社會背景的影響,好像戴著眼鏡,而有不同的觀點。

福音派對後現代主義基本上有三種的反應。

一種認為,聖經是超越文化影響的,故聖經無誤是唯一的有效防線。

另一種認為,聖經是藉许多故事來講述神願意與背叛的人建立關係。

第三種認為,我們需要避免以自己的文化觀點來解釋聖經。

福音派不都是:加爾文的信徒加爾文(1509-1564)是位法國基督徒,主要在瑞士事奉。

他與馬丁路德同為新教改革的重要推手。

他的《基督教要義》是新教最完整的系統信仰巨著,該書廣為流傳,對重洗派、浸信會、及清教徒等都有深刻影響。

加爾文主義在福音運動中地位突出,是由於幾個原因:加爾文神學的說服力、歷史的悠久,以及人們對加爾文主義的熟悉度。

加爾文的改革宗的確對福音主義有很大的貢獻,但卻不是福音運動的唯一派別。

在福音派的大帳篷下還有许多其他宗派,如衛理宗、聖潔派、五旬節派、靈恩派等。

這顯明了福音派的寬廣與多元性,也同時表明,對神的預定及人的自由意志在救恩上的作用,經過幾百年的辯論,仍有不同的觀點。

我們應當謙卑承認,有限的人是無法充分明白無限之神的救恩計劃。

懷特腓與約翰衛斯理是很好的例子,他們雖然也曾為了教義問題產生矛盾,但兩人的友誼卻一直沒有改變,衛斯理還在懷特腓的追思禮拜上證道。

福音派的寬廣與深度,是值得我們珍惜的。

福音派不都是:種族歧視、性別歧視、恐同症雖然今天還有些宗派不允许姐妹在講台上教導,但基本上,性別歧視與種族歧視在福音派中並非大問題。

近年來最大的挑戰是同性戀。

這問題其實相當複雜,同性戀傾向、同性戀者、同性戀行為乃是三重問題。

福音派當中有些人認為,聖經明明指出同性戀是罪。

但另有些人提出,難道同性戀一定會下地獄嗎?如果同性戀者接受了耶穌又如何?難道一定要把同性戀者排除在大使命之外嗎?為什麼對同性戀的反對要比其他性方面的罪更強烈?歧視是一種不公義的行為。

世界上有许多人因為信仰不同、價值不同、生活習慣不同而被歧視。

事實上,近來不少福音派信徒也成為遭歧視的對象。

基督徒應當如何去面對歧視呢?首先,我們應當多聽不同的聲音,開闊視野。

其次,我們應該不斷自我省察,看我們有沒有什麼態度與言語反映出刻板的印象或惡意。

第三,我們要學習三思而後回應,不要直接反應,也不要讓憤怒控制我們的情緒。

第四,我們要能分辨輕重,確認什麼是核心問題,什麼是次要問題,不要本末倒置。

十七世紀一位信義宗的牧師梅爾德紐(PeterMeldenius)說得好:「在核心問題上要團結,在次要問題上要讓人有自由,在所有事上都要存著愛心。

」結論:傳承大使命的人1976年《時代雜誌》封面宣稱,那一年是「福音派之年」,代表人物是美國總統當選人卡特(JimmyCarter),他曾長年在美南浸信會擔任主日學老師。

該文講到福音派不斷在增長,但一般人對於其教義、價值及宣言並不清楚。

本書列出外界對福音派基督徒的觀感,加以分析和評價,發現這些看法有许多是出於誤傳。

最早嘗試對「福音派基督徒」下定義的,是白秉頓(DavidBebbington)。

他在《現代英國的福音運動》中指出,福音主義的四大內涵是:勸人歸信、積極行動、聖經為本、基督代死。

美國的福音派全國協會在信仰宣言中列出七個重點,與歷史上的信經內容相差不大。

著名佈道家葛培理寫道:「我們不是為自己而活。

基督命令我們去告訴人有關祂的救恩與改變的能力,所以福音派信徒要努力傳福音。

福音派信徒也许在神學與實行上意見略有不同,但是在傳福音的獻身上,則是合一的。

」因此,本書的結論為:福音派就是傳承大使命的一群人。

(注,本文轉自《恩福》雜誌,獲准轉載。

作者StevWilkens為AzusaPacificUniversity的哲學與倫理學教授;DonThorsen亦是該校的神學教授。

賀宗寧摘譯)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基督日報所有。

未經基督日報授權,不得轉載。

如需轉載,請向本報申請。

[申請轉載]標籤: 觀看所有標籤      沒有相關標籤 最新新聞猶太新年:悔罪兼傳遞人類文化信息世界移民與難民日全球流離人數:19000萬首屆「天下華人唱出好詩歌」大賽:福音樂韻飄揚場館能源價格飆升英教堂聯合解市民寒冬社會關懷有違政教分離?《十誡》如此說……伯神研究:青年信徒活在數碼巴比倫逆境助成熟大馬非穆斯林用「願死者安息」惹起爭議華福調查:逾6成青年躺平生活疲累職場使命難行 最新專欄十字軍東征歷史解密:教徒當僱傭兵抗突厥東正教解構五旬節聖靈神學評論:遠神論傷害比無神論時代更甚一人一守護天使?迷信!研究指受商品文化影響 最新生活子宮嬰兒有沒有生命?3D超聲波圖片揭開秘密世俗社會欠寬容基督徒自我審查避談信仰普世教協籲教會有效應對氣候緊急情況亞洲基督教議會發聲明促教會提高意識改善環境  證道牧養職場信徒潘怡蓉籲對話同行放下權威香港社會急速變化,教會怎樣牧養新一代信徒?中國神學研究院實踐科助理教授潘怡蓉,出席商區福音使團舉辦的聚會時提出,職場神學發揮的影響、互信對話同行代替權威。

2022卡城培靈會楊慶球:行善為顯示基督能力中神講座探究初期教會發展張略:10年增長40%圖片新聞首屆「天下華人唱出好詩歌」大賽:福音樂韻飄揚場館 伯神研究:青年信徒活在數碼巴比倫逆境助成熟華福調查:逾6成青年躺平生活疲累職場使命難行 基督教天主教合辦藝展籲緊張時代重拾心靈和諧英女王國葬坎特伯雷大主教:活在永恆的人再「見」女王 俄烏戰爭非洲慘變「人質」聖公會掃盲行動煞停漫畫>真理蔡園香港之路如何走?牧者籲聖經價值同建上帝新城 華人福音戒賭會議蕭如發:屬靈五官助戒賭  禮賢會香港堂增設週六崇拜第一屆趙天恩學術研討會 免費刊登活動消息 更多   關於我們|聯繫我們|廣告發佈|聯繫編輯|投稿Copyright©2022Gospelherald.com.hkAllRightsReserved.電郵推廣軟件及服務由《思齊Spread》贊助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