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民俗與教育釋義第二節教育的定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於是年長的一代便將自己的所知所能隨時隨地教給下一代,以便應付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這就開始了人類的教育。

如同民俗的定義一般,古往今來也有不少專家學者對「教育」這兩 ... 第二章 民俗與教育釋義 本章擬先解釋民俗的定義,接著界定本研究對於「教育」一詞的範圍與用法,最後探討民俗與教育的關係。

第二節教育的定義   教育活動在人類生活史上已經存在很久了。

在正式的學校教育創立以前,教育的事實其實早就存在了。

  在原始的時代裡,人類的祖先為了謀生必須與大自然和其他動物搏鬥以爭取食物,其中不只要依靠體力,還必須有相當的技巧才能達成。

於是年長的一代便將自己的所知所能隨時隨地教給下一代,以便應付生活中的種種問題,這就開始了人類的教育。

  如同民俗的定義一般,古往今來也有不少專家學者對「教育」這兩個字下過定義。

根據歐陽教的分析,大約可從:一、規範性;二、功能性;三、內涵性;四、時代性等四方面來歸納這些定義。

但是,也有一些當代的學者基於教育定義的紛歧難定;或是形式化的教育概念不符教育實務,而放棄了界定標準化定義,改以較易著手的教育規準來代替。

(見黃光雄主編之《教育概論》,頁7-11)   然而最廣為大家所接受的教育意義,大都從中西文「教育」的原始意義,及廣義與狹義的教育兩方面談起。

  就中文教育的字義來看:按《說文解字》的解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養子使作善也 。

」而在中國的古籍中,最先將「教」與「育」兩字合用的大概是孟子,他在《孟子》á 盡心篇ñ 中提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大致上來說,中國傳統的教育觀念,是指長者對於下一代有形、無形的教導,其中又以品德的陶冶為要。

  其次,就西方的教育字義來看:無論是英文的Education,法文的Education,或是德文的Erziehung,都是從拉丁字Educere演變而來,含有「引出」的意思。

亦即是以引導或啟發的方式,使兒童的身心得到發展。

  由此可見,無論中外,都將教育看做是感化和培養人的活動,是促進新生代身心發展的一種手段。

(見83年8月教育百科辭典編輯部主編之《教育百科辭典》,頁406-407)   至於教育的範圍,一般都分成廣義的教育和狹義的教育。

  根據《教育百科辭典》的定義,廣義的教育是指:   一切增進人們的知識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意識的活動。

(頁406)   也就是說,人類生活的全部活動都可視為教育活動,生活的經驗就是教育的材料。

而這種廣義的教育是無形的、漸進的、漫長的,是習而不察且根深蒂固的,經由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髮揮潛移默化的效果。

(林玉體,《教育概論》,頁24-25)   而狹義的教育是指:   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年輕一代身心發展的規律,對受教者所進行一種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的傳授知識技能、培養思想品德、發展智力和體力的活動,亦即是學校教育。

(見《教育百科辭典》,頁406)   綜上所述可以得知,其實學校教育只是教育中的一部份,是人一生中學習的一個段落。

尤其在現今這個知識爆炸,經濟、技術與職業變遷快速的社會中,個人所擁有的知能必須不斷更新;個人的壽命也普遍延長,休閒時間也比以往增加了許多;再加上教育機會均等觀念的普及、政治民主化的影響。

除了學校的正規教育之外,強調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隨時都可以接受教育,也可同時從事職業工作,這種教育不受任何階段的限制,個人可以在教室內或教室外學習,也可利用各種傳播媒介來學習。

也就是說強調在人生的不同階段與生活領域中,以正式、非正式的學習方式,獲得與充實知識,促進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統合教育理念既是終身教育。

(李建興,見《社區學校化》中á 建立終身學習社區的初步構想ñ,頁13-19)此種終身教育理念的落實是很重要的。

  而本研究所採用的教育定義,即是這種強調終身學習的廣義教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