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魚忘筌-教育部國語辭典公眾授權網《成語典》資料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dé yú wàng quán · 筌,捕魚用的竹器。

「得魚忘筌」指捕到魚後,便忘掉了捕魚的器具。

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

語出《莊子.外物》。

後亦用「得魚忘筌」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 ... 得魚忘筌-教育部國語辭典公眾授權網《成語典》資料 編號 1468 成語 得魚忘筌 注音 ㄉㄜˊ ㄩˊ ㄨㄤˋ ㄑㄩㄢˊ 漢語拼音 déyúwàngquán 釋義 筌,捕魚用的竹器。

「得魚忘筌」指捕到魚後,便忘掉了捕魚的器具。

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

語出《莊子.外物》。

後亦用「得魚忘筌」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

△「得兔忘蹄」、「得意忘言」 典源 《莊子.外物》荃1>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2>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3>。

吾安4>得夫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注解〕(1)荃:音ㄑㄩㄢˊ,通「筌」。

捕魚的竹器。

(2)蹄:捕兔的器具。

(3)得意而忘言:不拘泥於字句言辭,既得其意,則忘其言。

見「得意忘言」。

(4)安:何處、哪裡。

典故說明 筌,是竹編的魚籠,用以捕魚。

蹄,是捕兔用的網子,即是兔罝。

莊子用筌和蹄比喻為了達成目的而採取的手段,捕捉魚和兔才是獵人真正的目的。

如果已經捕捉到魚,那筌就沒有用處,已經捉到兔子,那蹄也失去了作用,這兩者就可以拋棄不用了。

同樣的,言論和著作是用以闡明道理的工具,道家認為天地間的至理,並非言語文字所能傳示,所以主張人不可拘泥於語言文字之中,一旦通達道理,就應該捨棄這些外在的形式。

後來「得魚忘筌」這句成語被用來比喻悟道者忘其形骸。

亦用來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有背義忘恩之意。

書證 01.《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源)02.三國魏.嵇康〈贈秀才入軍〉詩一九首之一四:「嘉彼釣叟,得魚忘筌。

」03.《景德傳燈錄.卷二八.越州大珠慧海和尚》:「悟理而遺教,亦猶得魚忘筌得兔忘蹄也。

」04.宋.華岳〈訴董寺丞〉詩:「投鼠固知當忌器,得魚誰敢便忘筌。

」05.明.朱權《荊釵記》第一五齣:「願他獨占魁選,榮顯。

母妻封贈受皇宣,門楣顯,姓名傳。

得魚後,怎忘筌?」06.清.袁枚《隨園詩話》卷二:「後之人未有不學古人而能為詩者也。

然而善學者,得魚忘筌;不善學者,刻舟求劍。

」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比喻人在達到目的成功後就忘掉賴以成功的手段或憑藉物。

【使用類別】用在「背信忘義」的表述上。

【例  句】<01>我們要懂得感恩,不能得魚忘筌,過河拆橋。

<02>他早已得魚忘筌,別妄想會念舊日恩德,給你任何幫助。

<03>他功成名就後,竟得魚忘筌,不承認曾經帶他入行的師父。

<04>老王發財後,每年捐錢回饋鄉里,不是那種得魚忘筌的人物。

<05>你出的兩本書,都是我們幫忙校對完稿的,現在竟然得魚忘筌,不理會我們這些人了。

近義 忘恩負義,卸磨殺驢,兔死狗烹,得兔忘蹄,過河拆橋 反義 飲水思源 辨識 參考語詞 忘筌得魚,魚得忘筌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