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盛年之後,就是滑向墳墓的漫長下坡? - 閱讀最前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流質智力不受過往知識所限,是在推理與解決新問題,辨識抽象模式,運用邏輯來歸納與演繹,這種智力在人生早年達到高峰。

晶體智力則是運用技能、知識和經驗 ... 電子書 分享書 閱讀最前線 犢創 mooPub Togglenavigation 首頁 閱讀 閱讀好好玩 書單 閱讀意見 好書秒讀 雜誌精選 活動訊息 排行榜 專欄 不定時專欄 陳夏民用功讀世界 譚光磊灰鷹巢城 閱樂書店書沙龍 楊勝博上街讀小說 瞿欣怡的小貓之流 康文炳的編輯檯上,和檯下 歷史檔案 elek之真是個顯而易見的圈套 施寄青的當頭棒喝 黃子欽的設計嘴,泡 葉佳怡讀字作夢 陳柏青之大人的廚房 三大叔的樂活相談室 維斯塔愛看書 鄭宗弦少年小說創作經驗談 寺島言之掰不停的那一刻鐘 裴凡強的人我生活 老貓出版偵查課 周浩正的編輯畢旅 GENE思書軒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 閱讀夏LaLa 果子離群索書 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 冬陽一直推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 故事工廠的戲裡戲外 法律白話文運動 吳曉樂:有時流離 說書SpeakingofBooks 陳培瑜睡醒活在繪本裡 評書青鳥 外邊世界 每月專題 世界就是我們 張耀升之黑是最溫暖的顏色 伊格言之虛構的萬物論 陳栢青之壞品味 專訪/記錄 專訪 活動記錄 產業 華文市場 國際風向 讀犢看出版 更新 犢叔扭扭 版本紀錄 聯絡我們 訂閱閱讀最前線 讀者投稿 活動合作 讀者遞麥 Readmoo電子書 Thefollowingtwotabschangecontentbelow.作者最新文章 Readmoo編輯團隊 閱讀最前線編輯群。

Readmoo編輯團隊的最新文章(more...) 【經典也青春】另一種「質數的孤獨」——小歐談馬克.海登的《深夜小狗神祕習題》-2022-08-22 【經典也青春】歷史小說與歷史的距離——吳佩珍談森鷗外的《澀江抽齋》-2022-08-22 台灣冠軍侍酒師出任美國BV酒莊年度代言人!-2022-08-22 文/里奇.卡爾加德;譯/林力敏 研究指出,年紀和經驗其實能提升神經連結和認知能力,我們隨著年紀的增長會變得更聰明、更有創意。

與矽谷的迷思完全相反,年長員工也許會比年輕員工更能幹、更創新,也更擅長合作。

有些人認為,認知能力在年輕時就會達到高峰,之後每況愈下,或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索爾.貝婁在小說《洪堡的禮物》所說的「滑向墳墓的漫長下坡」,但這種想法是錯誤的。

事實上,大多數人在不同的人生階段能夠多次達到不同的認知高峰。

這個別開生面的發現出自麻省總醫院的博士後研究員蘿拉.吉兒曼,以及麻省理工學院的博士後研究員約書亞.哈茨霍恩。

二○一五年,他們利用「testmybrain.org」和「gameswithwords.org」等網站,對將近五萬名網友進行了頭腦測驗,發現我們在不同年齡會達到不同的認知高峰。

哈茨霍恩說:「無論你處在哪個年齡,都有某些能力在上升或下降,也有某些能力持平。

大概沒有哪個年齡是大多數能力都處在高峰的,所有能力全處在高峰更是不可能。

」 數據顯示,我們的各種認知能力是在不同的年齡層達到高峰。

舉例來說,資訊處理速度達到高峰的時間比較早,約在十八歲或十九歲;短期記憶力則要到二十五歲左右,然後維持到三十五歲前後;評估複雜模式(如他人情緒)的能力晚得多,四、五十歲才達到高峰。

吉兒曼和哈茨霍恩以字彙測驗衡量晶體智力(crystallizedintelligence),亦即後天累積的知識。

結果如他們所料,晶體智力達到高峰的時間比較晚,但晚的程度卻大出他們意料之外,居然要到七十歲前後才達到高峰。

吉兒曼說,這項研究「有別以往,呈現我們在不同年齡的轉變」。

而不僅他們的研究導出這種結果,還有其他也證實了人腦能夠適應不同人生階段的其他研究。

一九五○年代初期,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大學生瓦爾納.沙依展開了一項探討成人發展的研究。

現年九十歲的沙依表示,當年他選擇這項研究的原因有二,一是這讓他晚上還有空在舊金山灣對岸的影印店打工,二是他的家庭醫師有在替老年人看診。

無論年輕的沙依究竟為什麼會對人腦和老化產生興趣,總之他選對了研究領域,讓他以二十一歲之齡就在老年醫學的國際研討會上發表演說。

後來沙依在華盛頓大學讀研究所,開始了他投入一生的研究:「西雅圖縱貫性研究」。

「縱貫性研究」是指追蹤研究對象的整個人生。

該研究想探討的是,諸如伴侶過世或重大疾病等人生變故,如何影響不同年齡的認知能力。

沙依發現,有很多因子會加速認知能力的下降,但這種下降也可以減緩甚至反轉;例如接受伴侶死亡的事實、繼續受教育、保有好奇心,都能減緩下降的速度。

沙依向《西雅圖時報》表示道: 怎麼生活會影響你怎麼變老⋯⋯你不會一老就突然變成另一個物種。

思緒敏捷和思考靈活的益處顯而易見。

雖然人會變老,但如果你先前擅長解決問題或成功揮別變故,這些能力在年老之後大概不太會改變。

對於人腦的適應能力,西雅圖縱貫性研究持續有新發現。

該研究現任負責人雪莉.威利斯發現,雖然航空管制員的認知處理速度和短期記憶力會隨年齡而穩定緩降,但是他們的工作表現卻能夠保持不變。

這怎麼可能呢?原因在於航空管制員的兩個關鍵能力—空間推理和冷靜情緒,會在中年階段逐漸提升。

美國心理學會說: 頭腦在中年不僅保有很多年輕時的能力,還能得到許多新的能力,如同重新布線,統合數十年的經驗和行為。

舉例而言,研究顯示中年的頭腦更冷靜、較不神經質,能妥善因應不同狀況。

有些人的認知能力甚至在中年還會有所提升。

密西根大學神經科學家派翠西亞.瑞特─洛倫茨說:「人腦始終能保持彈性,重新組織,維持能力。

」 這對所有大器晚成的人來說是個好消息。

重點是,我們要樂於付出心力,必須投資在健康與學習上,保持對周遭事物的好奇。

這樣一來,我們終其一生便能在許多階段達到不同腦力的高峰,連番大放異采。

認知研究發現,我們每個人都有兩種智力:流質智力(fluid intelligence)和晶體智力。

流質智力不受過往知識所限,是在推理與解決新問題,辨識抽象模式,運用邏輯來歸納與演繹,這種智力在人生早年達到高峰。

晶體智力則是運用技能、知識和經驗,多數成人的這種智力包括職業知識和業餘知識(如嗜好、音樂、藝術和大眾文化等),而且與流質智力不同,中年之後晶體智力仍會持續上升。

喬治亞理工學院心理學教授菲利浦.阿克曼和他的同事發現,年紀和知識密切相關,中老年人確實比年輕人更有知識。

阿克曼指出,為了彌補流質智力的下降,最佳策略是選對工作和目標,充分善用晶體智力,也就是既有知識與能力。

再以航空管制員的工作為例。

我們會認為年輕人思緒敏捷,流質智力高,對從事這份工作有利。

根據美國聯邦法律,超過三十一歲就不能接受航空管制的訓練,三十一歲已經是流質智力逐漸下降的年紀。

而即如前述的西雅圖縱貫性研究所指出,三十到五十多歲的航空管制員儘管流質智力逐漸下降,他們卻能藉由日益提升的空間推理和冷靜情緒加以彌補。

美國聯邦航空總署強制要求航空管制員退休的年紀是五十六歲,也就是在空間推理等能力下降的時候。

然而,諸如教學、法律、政治、寫作或顧問等依賴晶體智力和知識的工作則不然,從事這類工作的人,其能力在整個職涯多保持穩定。

當然,大多數的工作要有最佳表現,流質智力和晶體智力就需要平衡,手術開刀和財務分析就是好例子。

流質智力隨著年齡下降,工作上的知識(晶體智力)則上升,抵銷流質智力的衰減,讓人在中年之後有更出色的表現。

工作不同,流質智力和晶體智力的平衡就會不同。

在醫學領域,肝臟移植由於涉及周邊許多細小血管,比其他器官的移植更為複雜、棘手。

一位梅奧診所的肝臟移植專家坦言道,他的手術功力在五十歲出頭達到巔峰:「肝臟移植就像打地鼠遊戲,到處都在冒血,你的動作必須要快。

」雖然他的手眼協調能力(流質智力)下降,診斷能力(晶體智力)卻有所提升,而且能一直提升到七十多歲。

那麼醫院該如何因應他逐年增減的能力呢?梅奧診所的解決之道是讓年長和年輕的外科手術醫師搭配,相輔相成,截長補短。

寫程式等工作更重視流質智力,這是Google和亞馬遜擁有許多年輕員工的關鍵原因。

然而軟體專案與軟體商務的管理工作則更需要晶體智力,所以你會看到Google把最重要的雲端服務事業交由六十歲出頭的黛安.格林負責;六十五歲前後的湯瑪斯.希伯也老當益壯,帶領他最新的軟體公司C3,投入競爭激烈的人工智慧和物聯網領域。

就某方面來說,頭腦會持續形成神經連結,提升模式辨識能力,但我們年輕時儘管突觸反應迅速,卻不見得具備這能力。

隨著年紀增長,我們會發展新的能力、磨利舊的能力,諸如社會意識、情緒管理、同理心、幽默感、傾聽能力、調適型智能以及風險報酬評估力等。

這些能力都有助於我們實現潛能,甚至一再發光發熱。

那創造力呢?別開蹊徑的能力呢?答案是,我們同樣遠比原先所想的更能保有創造力。

瑞典卡羅琳學院動態演算實驗室共同負責人赫克托.澤尼爾,二○○八年針對三千四百位四到九十一歲受試者,探討他們隨意思考的能力。

研究的構想在於,隨意思考是超脫明顯的表象,跟創意息息相關。

有創造力的人看到蘋果從樹上掉下來,不只會想到蘋果成熟了,還能像牛頓一樣想像看不見的重力。

那麼澤尼爾和他的同事怎麼測出隨意思考呢?他們設計了以電腦呈現的十二次虛擬擲硬幣、十次虛擬擲骰子以及網格上的排盒子等五個簡短的「隨機物品生成」測驗,受測者必須盡量提供出乎意料的答案。

研究人員發現,一如他們所預料,隨意回答(以及隱含的創造力)的高峰出現在二十五歲;但出人意料的是,隨意思考能力(以及隱含的創造力)直到六十多歲仍卻幾乎都沒有什麼下降。

紐約大學醫學院神經科臨床教授埃爾克諾恩.高德伯,在其二○一八年的新書《創造力》中表示,我們的創造產能會隨著年齡增加。

根據他的看法,左腦和右腦是由「警覺網絡」(saliencenetwork)所連結,該網絡會把右腦的新鮮感受拿出來,跟左腦儲存的影像與模式相比較,彼此衡量評估。

因此,與中年人相比,小孩子雖然擁有更多新鮮的感受,但卻缺乏把新鮮感化為創新想法或創造產能的背景脈絡。

可是這個見解合乎現實嗎?人在年歲增長後還是具有創新能力嗎?在這方面,還有另一件出乎意料的事──至少令我感到很意外。

那就是:儘管現今社會無比崇尚年輕,獲獎的科學家、創新者和企業家的年紀,卻多半比以前要來得大。

一個世紀以前,愛因斯坦和英國理論物理學家保羅.狄拉克,憑藉著他們在二十五歲左右的研究分別獲得諾貝爾獎。

一九一五年,二十五歲的威廉.羅倫茲.布拉格憑藉他二十二歲時的研究奪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率先以X光研究水晶的原子結構)。

年輕是研究科學的一大優勢,狄拉克以詩道盡: 年齡自是發燒後的作寒, 物理學家盡皆害怕。

等到老過三十歲, 與其苟活不如死罷。

然而如今做出獲獎研究或其他創新的學者,年紀卻愈來愈大。

西北大學學者班傑明.瓊斯和布魯斯.溫伯格在二○○八年的研究指出,諾貝爾獎得主平均是在三十九歲時提出獲獎的研究。

如今二十五歲的人(跟愛因斯坦、狄拉克和布拉葛歲數相當)能提出重大的科學突破,五十五歲的人也能提出重大的科學突破。

瓊斯推測,這也許是因為現在各個科學領域都更為艱深,你就是得花更多時間、學更多東西,然後才能做研究。

就神經科學來說,你既需要年輕時的流質智力,也需要年長時的晶體智力,兩者兼備才能做出諾貝爾獎級的研究。

美國資訊科技暨創新基金會最近的研究指出,最為創新的年齡其實是在四十多歲末,幾乎比瓊斯和溫伯格得出的平均年齡還高出十歲。

而在美國,專利申請的平均年齡是四十七歲,似乎符合這項研究的看法。

對並非從事科學研究或創新的多數人而言,更重要的問題是:我們的認知能力在達到高峰後能維持多久?最新的研究也激勵人心。

根據澤尼爾的隨意思考研究,創意高峰期會延續到六十多歲,符合吉兒曼、哈茨霍恩與西雅圖縱貫性研究的結果。

有些人的創意高峰期還延續到八十多歲,甚至更高歲數,下面這個驚人故事正屬一例。

智慧型手機和電動車都不能缺少一個東西:鋰離子電池。

雖然你大概聽過賈伯斯和馬斯克的大名,但大概沒聽過約翰.古迪納夫。

古迪納夫是出身芝加哥大學的物理學家,五十七歲時共同發明了鋰離子電池。

過了幾十年,他在二○一七年提出另一種新電池的專利申請,《紐約時報》盛讚道:「便宜輕巧,安全可靠,將為電動車掀起革命,把燃油車踢出市場。

」他申請這項專利的時候已經高齡九十四歲了!而且他不是在養老院做這項創新研究,而是在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跟研究團隊攜手合作。

堪薩斯市的考夫曼基金會以「創業」為研究主題:為什麼我們會跨出腳步,打造自己的事業?根據他們的研究,創業的平均年齡為四十七歲。

在醫學和資訊科技等日新月異的產業,創業的平均年齡比較低,但也還是有四十歲,而非二十多歲。

驚人的是,五十歲以上的創業者比二十五歲以下的創業者多出一倍。

發展心理學家與心理分析學者愛利克.艾瑞克森的研究也顯示,創業高峰多在四十多歲。

艾瑞克森認為,四十到六十四歲是一段特殊的年紀,此時創意和經驗兩相結合,還有想獲得人生意義的普遍人類渴望。

創業就是人們在追尋艾瑞克森所謂的「積極生產」(generativity)的方式,他們想要做出在死後仍會繼續留傳的正面貢獻。

◆◆◆◆◆ 所有關於人腦和年老的研究都顯示,我們年歲增長後仍大有創新的能耐。

然而這也表示職涯的概念有待修正。

我們需要可以選擇更晚進入職場,在職涯中場時需要有更多彈性,在職涯尾聲也需要有以自身步調慢慢離場的餘裕。

可惜的是,今天的職場反映的是二十世紀初的生產線思維:我們找個工作、往上升遷、責任變重、薪水變多,然後在六十歲左右斷然被迫退休或資遣;法律事務所和會計師事務所以「變老就淘汰」描述這種情形。

然而比較好的方式是容許個人發展的多元步調,把職涯看作弧線。

雖然我們在某些方面(突觸速度和短期記憶)衰退,在某些方面(實際模式辨識力、情商和智慧)卻有提升,而且創造力還不太會隨著年華老去而下降。

我相信,若雇主有此認知,便很有機會對職涯採取創新的觀點。

我在媒體業接觸過數千位企業主管,他們異口同聲地說:招募人才並好好留住他們是第一要務。

哪間公司要是沒做到、哪間公司要是在員工達到特定年齡前就資遣他們,就是沒讓員工充分發揮能力。

如果你希望公司有最好的員工、他們能夠發揮最好的表現,現在就是反思「變老就淘汰」的時候了。

年長員工的問題不在自身,而在多數組織的典型職涯規畫。

企業會給好員工更高的職位、權力和薪水,直到這樣做不再有意義的那天──而那天終究會到來。

無論是運動員、外科醫師、程式設計師、機師或老師,我們都會在某個時候達到能力、薪水以及願意長時間工作的高峰。

當一個人的效率和產能臻於高峰,再要求雇主繼續加薪並不公平,除了太花錢之外,也擋住了年輕員工的升遷之路。

因此,雇主會想踢走這些員工。

然而這樣做對員工和雇主都是損失。

雇主失去多年培育的出色員工,但明明他們對工作駕輕就熟,仍能做出莫大貢獻。

如果他們依然表現出色且願意工作,資遣他們不啻為人力資本的浪費。

「變老就淘汰」在許多層面都不利於我們發光發熱。

與其採取「變老就淘汰」的單向思維,何不把職涯看作弧線? 為了方便討論,讓我們假設某個產業的人是在四、五十歲達到高峰。

這裡的高峰包含專業技能、團隊協調、管理技巧、溝通能力、工作產出以及長時間工作的意願,例如整週搭機四處拉業務,諸如此類。

「變老就淘汰」的傳統做法也許會說:你到了五十五歲就滾吧,公司沒那麼多錢聘你。

然而我們可以把職涯看作弧線,承認幾乎所有員工都會在某個時候達到高峰,但連「高峰之後」的資深員工都能做出長足貢獻。

所以企業何不改變做法,例如在員工達到某個年齡後便不再加薪甚至是減薪,不再調升其職銜,從「部門副總監」改為「資深顧問」等。

這種弧線職涯不包含強制退休的年齡。

如果某個六十五歲或七十二歲的員工想工作、對公司能做出可貴的貢獻、所領薪資又合理,那麼讓他繼續工作又何樂而不為?(給企業執行長的建議:如果貴公司的人資或法務部門想不通這一點,就換成想得通的人吧!) 這樣做的另一個好理由是促進年齡多元。

在下彎弧線的年長員工不必再為自己辯護,能自由給出獨到的建議或提醒:「這主意很好,但我們一定得先討論你對銷售的基本預設,而且要從頭到尾討論過,以免犯下慘重的錯誤。

」如果年長員工不受重視,很難像這樣單刀直入。

公司所能犯下的糟糕決定,位居第一的是扼殺年輕員工的創意,其次就是讓他們得不到資深員工的協助,盲目犯下明明能避免的錯誤。

◆◆◆◆◆ 我們每個人都該有機會以自己的步調發光發熱。

在此我要再說一次:我認為現在是容許個人發展其多元步調,不過度強調標準化測驗,讓每個人把潛能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時刻。

我們需要給自己一點空檔,我們需要體認到天生我材必有用,人各不同,有相異的能力、背景和發展,循不同道路走向成功。

然而如今我們反其道而行,大幅偏袒早慧的年少英才,要求腦部還在發展的學子和年輕人「證明」自己──考取對的學校、修對的科目、做對的工作。

至於另有專才的人,路可難走了。

那我們其他人該怎麼辦?如果我們在身體、認知或情緒上發展得比較慢,沒有及早成功,到底該怎麼辦?請開心點,如下一章將要說的,我們自有獨特的優勢。

本文介紹:《大器可以晚成:當世界沉迷年少得志,耐心是你成功的本事》。

本書作者/里奇.卡爾加德;譯者/林力敏;出版社/先覺出版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端粒效應》《超腦零極限》   大器可以晚成大器晚成晶體智力洪堡的禮物流質智力縱貫性研究老化認知能力諾貝爾獎退休里奇.卡爾加德 ←長照不必追求完美,剛剛好的照護最好 失眠嗎?在生活中練習安睡的小技巧→ 您可能還想看... 「包子」正式誕生於宋代,包子家族史由此開展 252月,2019 都是你的錯,我才會對你不好──這是霸凌者常用的起手式 239月,2021 醫師預設病人主訴是真實的,若否,主訴即是疾病的一部分 138月,2021 我們正迎來一個全球疫情發生率只會愈來愈高的時代 157月,2022 Copyright©2020群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加入粉絲團,天天帶給你有趣的閱讀新聞 Readmoo電子書店 加入Line好友 訂閱電子報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