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讀10分鐘: 科學跟你想的不一樣(附閱讀素養題本) | 誠品線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書透過許多不同主題的精采科學文章集結,不說教、不八股,每天十分鐘,建構你精采的科學世界觀。

」──中正大學通識中心教授、「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主持人 ... 誠品線上 中文出版 青少年 知識類 晨讀10分鐘:科學跟你想的不一樣(附閱讀素養題本) 晨讀10分鐘:科學跟你想的不一樣(附閱讀素養題本) 作者 李鍾旻、吳培安、歐柏昇…等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描述 晨讀10分鐘:科學跟你想的不一樣(附閱讀素養題本):科學,是檢視世界的透鏡運用觀察、提問、假設等科學研究步驟,透過大量實驗及數據來驗證各種可能的假設,你會發現所謂 相關類別 科學實驗 物理實驗 生物實驗 物理數學 生物科學 心理實驗 天文物理 科學科普 生物物理 數學實驗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科學,是檢視世界的透鏡運用觀察、提問、假設等科學研究步驟,透過大量實驗及數據來驗證各種可能的假設,你會發現所謂的真理不一定為真,權威其實破綻百出,真相原來還有多重解釋的可能……◎本書四大特色特色一臺灣最大的科學網站──PanSci泛科學精選20篇科普好文,訓練科學思辨力特色二囊括數學、生物、天文、物理、心理、化學、地科領域,滿足所有的好奇心特色三每篇選文特設「假掰科青的實驗室」,提供討論辯證觀點,教你如何破解偽科學特色四特別配備由品學堂針對選文編寫的《閱讀素養題本》,幫助你秒懂108課綱的長文閱讀策略昆蟲其實是住在你家的親密室友?海鳥竟然也有嚴重的食安危機?熒惑守心的天文異象與政治陰謀有關?長頸鹿的長脖子其實是最具爭議的演化議題?男女朋友的速配指數竟然可用貝氏定理解析?看日劇也可以學心理分析!原來「逃避雖可恥但有用」這麼有道理......這些問題是不是超級吸引你的眼球?讓人好想趕快破解其中的「為什麼」!好奇心其實就是養成科學思辨力的第一步。

一起跟著臺灣最熱血的科普網站與社群──PanSci泛科學,運用科學研究方法,探看生活中超有趣問題的背後真相,從而建立科學思辨力,學習運用科學觀點去挑戰未知,勇踏前人的未至之境。

四大章節激發好奇心X辨識科學問題X建立科學素養●科學觀察和你想的不一樣:經常對眼前的事物視而不見?一起養成觀察事物的好習慣。

●科學問題和你想的不一樣:如何提出問題然後試圖解釋?試著提出別人不會問的問題。

●科學解釋和你想的不一樣:怎麼用科學回答眼前的問題?一同聽聽科學怎麼解釋!●科學思辨和你想的不一樣:偽科學、假新聞該怎麼區辨?科學方法讓它無所遁形!★隨書配備「閱讀素養題本」一本,由《閱讀理解》學習誌編輯團隊為書中選文量身設計,每道提問均有清楚具體的評量目標,分為擷取訊息、統整解釋、省思評鑑三層次,搭配最後的詳解,期待讀者透過對文本的再次探訪,有效提升閱讀理解與思考探究,從閱讀素養獲得面對生活各種問題的關鍵能力!◎本書關鍵字:科學、科普、科普閱讀、科普寫作、科普素養、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無注音,13歲以上適讀◎教育議題分類:海洋、環境、資訊◎學習領域分類:數學、自然科學【晨讀十分鐘】系列簡介透過知名的作家、選編人,為讀者編選類型多元、有益有趣的好文章。

每日定時定量的閱讀,不僅是要讓學習力加分,更重要的是讓心靈茁壯、成長。

在學校,晨讀就像是吃學習的早餐,為一天的學習熱身醒腦;在家裡,不一定是早晨,任何時段,每天不間斷、固定的家庭閱讀時間,也會為全家累積生命中最豐美的記憶。

【晨讀十分鐘】系列特色★臺灣第一套針對「晨讀十分鐘」運動策劃編選的讀物。

★倚重不同領域大師的人生及閱讀經驗進行選編,選文包羅各種文類,觀點橫跨不同世代。

★十分鐘內能完整讀完的短篇故事,最能帶給孩子閱讀的自信和堅持到底的成就感。

★附編者導言、選編人物小檔案、延伸問題等,深具解釋和學習附加價值功能。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此書是一本有效教育中學生科學概念、科學知識與科學原理的作品,閱讀此書能激發讀者好奇心、辨識科學問題、理性客觀、尊重證據,型塑應用科學思考的習慣與態度。

」──臺中市大墩國中生物科兼教育部閱讀推動教師童師薇「自然科學是人類近代文明裡的一項重要產物,與大時代的進展及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如果從年輕的時候就能夠透過閱讀來培養科學的視野,並與科學保持一個長遠的友好關係,無論在自我邏輯思維的鍛鍊上,或是對於世界脈動的體察上,都會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穫。

本書透過許多不同主題的精采科學文章集結,不說教、不八股,每天十分鐘,建構你精采的科學世界觀。

」──中正大學通識中心教授、「科學傳播教育研究室」主持人黃俊儒「人類是需要原因的動物,當我們在一堆無法控制的人生當中找到一點理由,或許這些好難好難的生命困境,也都有了可能的出口。

這本書是你生活的放大鏡,小至你身邊的昆蟲,大至你周遭的人際關係,都可能藏著一些你所不知道的祕密。

當你開始能夠用不同的方式來思考你所生活的環境,或許你也有機會重新去體驗,你所存在的人生。

」──科普心理作家程威銓(海苔熊)「身為大人,我們可能一整天下來接收了起碼十萬字以上的資訊;與此同時,班上卻仍有多數孩子向我反映試卷上題目的敘述,因為超過三行而無法理解。

這絕對是問題所在。

隨著考試題型不斷推陳出新,跨領域的中、長篇文章已是各科都有的趨勢,因此,文字閱讀的能力更應該即早培養。

我建議每位家長都試著透過大量的時間,陪著孩子一同閱讀,找尋字裡行間的細節所在,為什麼作者這樣鋪陳、文章的架構又是什麼、重點又在哪邊?而從本書中,又能學習科學探究的邏輯與理論推演,從中找回孩子面對大自然與科學的初衷與好奇心,讓科學不再限於課本生硬的內容中。

其實,科學也可以這麼有趣,這般地充滿未知,就等著你我一同去探尋嘍!」──臺北市修德國小自然教師曾文宣「此書的選文,把複雜艱澀的科學期刊,轉譯成大眾也能開心閱讀的文章。

甚至還搭配流行實事哏,讓人看了會心一笑,又能讀到正確的訊息。

更重要的是,這些文章真的能刺激思考,讓我們的大腦再次好奇心滿溢,重新學會去問『為什麼』。

」──臺北市龍山國中理化教師鄭志鵬(小p老師)「小時候總以為要在實驗室裡透過燒杯、線圈做實驗才叫做科學,事實上在生活周遭就有著許許多多科學的現象,透過觀察與思索就會看見世界是如此的神奇。

科學家擁有的不是比別人多的知識,而是巨大的好奇心、觀察與思考。

透過閱讀此書,獲得的不只是知識,更多的是指引對各種事物與現象的觀察與思考,來培養出對世界有大大好奇心的科學人。

」──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臺灣應用心理學會副理事長蔡宇哲「我們太常專注在科學成為定理的那一瞬間,忽略了從猜想到驗證的奮鬥。

『科學或數學就在你我日常生活中』這句話不單指,生活中可以看見貝式定理,更是鼓勵我們活用數理思維於日常生活,不輕易相信事物的表象,讓邏輯與數字成為你的放大鏡,檢驗真相。

科學不是科學家的專利,是每一位現代人都該具備的思考利器。

」──臺灣師範大學電機系助理教授、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賴以威「科學,就是對現象進行觀察後提出假說,隨後進行實驗,最後統計和檢視測量結果,並重新思索假說。

而這每一個步驟,都有可能出錯:觀察可能遺漏、假說可能偏頗、實驗可能忽略變因、測量可能偏差、統計結果可能是僥倖的偽陽性,重新思索時也可能百密一疏。

所幸的是,科學方法允許我們一再試驗和思辨以揪出各種錯誤,最後逼近真相。

此書將帶我們從各種有趣的現象出發,展開一趟又一趟精采的科學思辨之旅!」──腦科學家謝伯讓「這本書不只能在晨讀時閱讀,我更推薦教師們帶領學生在科學探究的課程上使用這本書,或是讀者們想鍛鍊自己科學思考能力時使用。

使用方式是慢慢讀,讀一段後停下來想一想。

讓自己跟著作者群描述的故事脈絡,用科學家的眼睛,從不同的角度觀察現象,如果你能比作者更快想到這些現象背後的科學問題,那就更好了。

」──新竹市光華國中生物教師簡志祥(阿簡老師)(以上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李鍾旻、吳培安、歐柏昇…等PanSci泛科學臺灣最大的科學網站及社群,致力成為提供科學討論的最佳場合,廣邀研究者、教育者等所有受科學影響的人們,用理性思考社會議題中的科學面向,提升科學在各種面向的能見度。

認為科學應該面向大眾,要能解決大眾的問題,也要讓解決問題本身變成一種樂趣。

也認為「科學太重要,不能只交給科學家」,同時「科學家太重要,不能只留給科學」,因此熱切鼓勵更多人來參與科學傳播,包括第一線的科學家。

品學堂(題本設計團隊)2013年,品學堂《閱讀理解》學習誌創刊,全力投入閱讀評量與文本的研發,以國際閱讀教育趨勢與PISA閱讀素養為規範,團隊設計的每一篇文本與評量組合,即為一次完整的閱讀素養學習。

為孩子與教學者,提供跨領域閱讀素養教學教材及線上、線下整合的學習評量系統。

為推動全面性的閱讀素養教育,品學堂也走向教學現場,與各級學校和教育主管單位合作,持續為教師提供閱讀教育增能研習,同時為學生開辦營隊。

期望讓下一代能閱讀生活、理解世界、創造未來!林韋達(封面)林韋達出生於臺北,小時候住在臺中,喜歡畫畫,希望用畫畫讓世界更美好。

web:www.behance.netdarlingdarlingartFB:DarlingDarlingartstudio|林韋達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編選人的話〉「這不科學啊!」但為什麼呢?Chapter1科學觀察和你想的不一樣〈引言〉科學是探索世界的過程十種一直在你身邊的昆蟲室友海鳥食安大危機──不死的塑膠垃圾「熒惑守心」與歷史上的政治陰謀長頸鹿啊長頸鹿,你的脖子怎麼那麼長?森林大火發生時,動物們在做什麼?Chapter2科學問題和你想的不一樣〈引言〉試著什麼事都問問為什麼吧!為什麼我們愛吃辣?那些關於辣椒的二三事閏年怎麼來?為什麼是二月二十九日?寶可夢風速狗,是會讓主人傾家蕩產的神獸?為什麼樹懶要大費周章爬下樹排便?不需要測速照相機就能抓超速?區間測速原理大解析Chapter3科學解釋和你想的不一樣〈引言〉科學讓你有一雙不一樣的眼睛為什麼我一關電視看球賽就掉分、關電視就得分?逃避雖可恥但有用?心理學解析《月薪嬌妻》煮熟的湯圓為什麼會浮起來?情人的加分扣分,請遵守貝氏定理「這根本不是給人吃的!」大腦面對食物時的內心吶喊Chapter3科學思辨和你想的不一樣〈引言〉用科學去思辨這個世界你看過「狗狗不喜歡被抱」的新聞,但你發現問題了嗎?跨年夜的捷運改變了地球磁場?那真是比萬磁王還要狂啊!外星人新聞釀成雙重災難為什麼比起數據,人們更容易相信個案?我們容易受騙,是因為大腦漏洞百出〈企畫源起〉成長與學習必備的元氣晨讀〈推薦序〉我們與科學的距離 商品規格 書名/ 晨讀10分鐘:科學跟你想的不一樣(附閱讀素養題本) 作者/ 李鍾旻、吳培安、歐柏昇…等 簡介/ 晨讀10分鐘:科學跟你想的不一樣(附閱讀素養題本):科學,是檢視世界的透鏡運用觀察、提問、假設等科學研究步驟,透過大量實驗及數據來驗證各種可能的假設,你會發現所謂 出版社/ 大和書報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ISBN13/ 4717211025956 ISBN10/ 7211025956 EAN/ 4717211025956 誠品26碼/ 2681763313002 裝訂/ 平裝 頁數/ 240 語言/ 中文繁體 級別/ 無 開數/ 25K 最佳賣點 最佳賣點:臺灣最大的科學網站及社群──PanSci泛科學精選20篇超有梗又絕不冷場的科普好文帶領你探究真相,養成科學思辨力隨書配備超級強大的閱讀素養題本幫助你秒懂PISA和108課綱的閱讀策略 試閱文字 內文:【內文試閱】你看過「狗狗不喜歡被抱」的新聞,但你發現問題了嗎?/鄭國威(2016/04/30原刊載於泛科學網站https://pansci.asia/archives/97793)二○一六年四月十三日,《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Today)雜誌的網站上,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心理系退休教授史丹利‧科倫(StanleyCoren)發表了一篇專欄文章〈數據說:「別抱狗!」〉(TheDataSays“Don’tHugtheDog!"),表示有充分證據顯示狗狗討厭被擁抱。

但這是真的嗎?首先,無庸置疑的,科倫教授是資深的心理學家,特別在跟狗有關的動物心理學上耕耘許久,著作等身。

他在文章開頭先講個故事,提到他帶著他的六個月大的狗(品種是新斯科舍誘鴨尋回犬,原名為NovaScotiaDuckTollingRetriever)到附近的大學某學院參加「狗狗舒壓日」,這活動蠻有趣,是為了讓期中考或期末考地獄中煎熬、壓力爆表的大學生可以透過跟狗抱抱來抒壓。

而有一位嬌小的女性把科倫教授的狗抱起來,他立刻發現狗把頭轉開避開眼神接觸,耳朵垂下,嘴巴張開發出些微的嗷嗷聲。

於是科倫教授靠過去跟這位女孩說:「你真的不該抱狗,他們並不喜歡這樣,會讓他們有壓力。

」結果這女孩有眼不識泰山,說自己正在唸發展心理學,學到對人類來說,擁抱非常重要,而且讓人愉悅。

當媽媽抱小孩的時候,會讓代表愛與連結、分別分泌在母子身上的催產素(oxytocin)都升高,如果父母不常擁抱或觸摸小孩,小孩之後可能會缺乏同理心,無法與他人產生情感連結。

當然,科倫教授也就直說了:「啊狗就不是人啊!」文中提到,由於狗類是善於奔跑的動物,透過迅速移動來躲避威脅,行為學家認為,當我們擁抱狗狗時,其實是剝奪了他們的移動能力,增加牠們的壓力,如果真的受不了,牠們甚至可能咬人。

科倫教授認為這應該是常識,但他卻只找到兩篇研究談類似的事,而且兩篇的焦點都放在「若人把臉跟狗靠得太近會被咬」,而不是在於「抱著狗會被咬」。

於是他決定自己做個「調查」,他在網路上找了二百五十張人與狗狗的擁抱照片,然後先篩選過一輪,剔除那些明顯會造成狗壓力的行為(例如把大型狗抱起來)。

爾後,科倫教授「自己分析」後發現,八一點六%的狗狗,在照片上看起來很不舒服,並表現出如下的情形:财 耳朵下垂财 眼白露出(翻白眼)财 轉頭避免與擁抱者眼神接觸财 舔舌頭财 因屈從而閉起眼睛而只有七點六%的照片顯示狗狗當下是舒服的,剩下十點八%的照片,則是看不太出來或屬於中性表情。

科倫教授認為他找到的照片,應該大多是飼主想展示自己多麼愛狗狗,以及他們之間的感情有多好,才會將照片放上網路。

但是,分析結果卻顯示另一回事:大部分的狗狗並不愛被抱。

然後這篇文章就結束了。

等等,狗狗真的討厭被抱嗎?首先,這並不是完整的研究,頂多算是一篇由專業人士寫的專欄文章。

文章中提到的二百五十張照片的分析資料,並沒有經過同儕審查,除了科倫教授自己之外,沒有人知道他到底挑了哪些照片,自己選照片、自己評斷、自己下結論的「研究方法」也稱不上合理,總之根本不能算是嚴謹的研究。

任何一個念過研究方法,或知道什麼叫做「同儕審查」的人,都知道這過程不太合理,但為何全臺媒體都在報導,而且完全沒提到這盲點?好加在還是有媒體發現這問題,華盛頓郵報的科學部落客瑞秋‧菲爾曼(RachelFeltman)就訪問了科倫教授,而他誠實的表示這「只是一個隨興的觀察結果」,並沒有經過嚴謹的同儕審查。

「同儕審查」這個步驟,是為了讓同領域的其他科學家來檢視、討論該研究,也是科學上建立研究可信度的重要基礎。

缺少此步驟的研究,也就是沒有經過他人的檢驗,可信度令人存疑;更何況就算文章通過同儕審查,在同領域的其他研究出現前,無法互相印證,也很難看出這個研究真正的侷限,因此要從一個單一研究得出具體結論,其實是很困難的。

要說科倫教授的結論到底對不對,其實是辦不到的;但科倫教授得到這結論的方式,的確是不夠科學。

因為我們不確定資料從何而來,到底採樣有多隨機?我們不知道每張照片的拍攝脈絡、狗狗在拍照前的心理狀態,也就無法客觀判斷狗狗在被抱之前跟被抱之後的差異。

研究狗狗心理狀態的人,只有科倫一位嗎?別忘了他本來就期待看見某種結果。

或者,我們能請多位不知道實驗目的的人,來對狗狗照片進行編碼,通常這樣就能比較客觀。

菲爾曼的觀察結果,會不會是:比起狗狗可愛的模樣照,狗主人更喜歡將狗狗的怪表情照放到網路上,儘管那代表著狗有壓力?然而,照片中比較糟糕的抱狗方式,跟一般自然抱狗的方式接近嗎?另外,照片中抱狗的小孩跟成人比例如何?如果我們要求這個是「科學研究」,就要考慮更多可能影響實驗的因素,而前述的試問,都有可能影響實驗的結果。

杜克大學狗類認知研究中心的共同主任伊凡‧麥克連(EvanMacLean)回覆菲爾曼時則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麥克連提到,這個研究中用來評斷狗狗壓力的指標,大多是可以接受的,不過有些可能會引起爭議。

例如,研究用耳朵下垂程度判斷狗狗受壓力的程度,在某些狗類天生耳朵就下垂的情況中,可能造成誤判;另一個例子是關於狗狗們眼白的大小,這也會因為牠們看的方向不同而有所差異。

舔舌頭也是一樣,其意義因時而異。

科倫教授說,他很開心能得到這麼多人關注,因為他就是希望人們對於擁抱狗狗這件事更為謹慎;至於文章被媒體當成一個完整的研究來報導,他不太意外,認為可能是因為標題中用了「數據」(data)這個字。

科倫強調,人們會因為看到科學名詞,對這則訊息更為重視,而這位二○○七年就退休的教授,避重就輕的接著說這只是提出一個疑問,爾後嘗試觀察與測量罷了。

他期待其他科學家接手研究,但他自己沒打算重披戰袍。

說了這麼多,下回看到可愛的狗狗時,該不該抱牠?對於這個問題,麥克連對華盛頓郵報說,他還是建議避免用人類的方式擁抱狗狗,因為這其實是一個「屬於靈長類才有的行為」,畢竟要對狗狗表達愛意其實有很多種方法。

總之,別把狗抱得太緊。

如果不是緊緊的擁抱,只是摟抱或是撫抱呢?科學有答案嗎?還沒。

或許你可以把這當作研究主題,但別只是隨意在網路上找照片來評斷了。

感謝D.I.N.G.O.認證犬訓練師黃媛欣提供資料。

試閱文字 推薦序:【推薦序一】我們與科學的距離/童師薇(臺中市大墩國中生物科兼教育部閱讀推動教師)根據一項針對「國中生科普讀物閱讀行為之研究」顯示,國中生閱讀科普讀物頻率偏低。

曾經,在一場科普閱讀研習中詢問老師:「平時會主動閱讀科普讀物嗎?」結果現場近百位教師只有不到五位舉手。

是什麼原因造成學生或老師都不愛閱讀科普呢?我們試著拿起中學教科書會發現,在科學的發明演進史中,人?觀察研究自然界各種現象與變化,巧妙的運用科學來解決問題、適應環境及改善生活。

於是乎,科學在文明演進過程中持續累積,成為人類文化中重要的內涵。

但教科書裡只告訴我們最後的結論,真正精采的背後探索過程卻被忽略了。

教師為了「有效」傳播前人的知識和經驗,往往以條列式、表格式的精簡定義或公式做為教學主要內容,碎片式的科學知識讓學生習慣快捷的應付考試獲取分數,卻也漸漸帶領我們「遠離」科學!科普閱讀當然不只是為了解題與升學,科學學習應當從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與主動學習的意願為起點。

如同十二年國民教育自然科學領域核心素養所強調:提供學生探究學習、問題解決的機會並養成相關知能的「探究能力」;協助學生了解科學知識產生方式和養成應用科學思考與探究習慣的「科學的態度與本質」;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核心概念」。

很開心看到親子天下出版《晨讀10分鐘:科學和你想的不一樣》,這本由泛科學選文的書籍有別於傳統的教科書充滿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與通俗性,在詞彙難易度、背景知識亦符合中學生的先備知識與學科概念,二十篇引人入勝的科普文章從「科學觀察」、「科學問題」、「科學解釋」、「科學思辨」等四大面向,一步步引導我們從閱讀中探索科學,而文末所附的參考資料更可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延伸閱讀或檢證。

更特別是結合生活情境與脈絡「假掰科青的實驗室」,極具巧思的引導讀者主動觀察周遭人、事、物及環境,從中探索現象、尋求關係、解決問題,將所學內容轉化為實踐性的知識,並落實於生活中。

作為一位長期推動科普閱讀的自然科學教師,我常常鼓勵學生延伸閱讀科普書籍、報章、期刊、視聽媒體和數位資源,以提升對於自然科學的理解,並建立發現問題、獨立自主、深度討論及在生活中應用的能力。

此外,我也透過不同的機會,鼓勵教師在教學時運用多元的「科學文本」作為學生學習科學探究、科學推理以及科學論證的資訊,活用教學活動與教學策略,教導學生學會有效的閱讀理解策略,包括:學科詞彙、摘要、推論、圖像組織、文本結構分析、自我提問、理解監控等,並使學生能運用科學的「技巧」,嘗試思考相關「假設」、「證據」與「結論」,成為一位主動閱讀者,如科學家般閱讀。

《晨讀10分鐘:科學和你想的不一樣》是一本有效教育中學生科學概念、科學知識與科學原理的作品,閱讀此書能激發讀者好奇心、辨識科學問題、理性客觀、尊重證據,型塑應用科學思考的習慣與態度。

真心期待,透過這本書,縮短我們與科學的距離。

【推薦序二】重啟大腦,讓好奇心再現/鄭志鵬(小P老師、臺北市龍山國中理化教師)記得自己小時候觀察各種現象,感到好奇,並且問「為什麼」,是很常見且自然的事。

而這也是,人類科學發展的原動力。

為了要回應心中的那個好奇心,我們一直努力不懈的探索答案。

但隨著年紀漸長,我們在學校裡學會了越來越多的答案,似乎科學已經解答了一切,慢慢的就忘了怎麼問為什麼,這世界也慢慢變得無趣了。

但只要看一下泛科學網站裡的文章,就會發現原來有這麼多有趣的提問,這麼多不同的觀點。

本書挑選了二十篇文章,每篇文章都讓我心中跳出一個聲音:「我怎麼沒想到這個問題?」有些文章則讓我驚呼道,原來我以為的標準答案,還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例如在本書的〈長頸鹿啊長頸鹿,你的脖子怎麼那麼長?〉中,提到了我國中時候就學會、長時間深信不疑的「標準答案」:長頸鹿的脖子之所以這麼長,是因為脖子越長就能吃到越多食物,生存的優勢也越大。

於是,經過天擇的結果,長脖子的長頸鹿就淘汰了短脖子的長頸鹿。

這個「標準答案」,跟了我幾十年,直到看了泛科學網站裡的這篇文章才驚覺──原來這很可能不是正確答案,也不是科學界有高度共識的標準答案,而是多方提出異議、持續論證、依舊未解的問題。

從一開始的「覓食優勢」到「擇偶優勢」再到「散熱優勢」,科學家們各自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找到支持自己的證據與反駁對方的證據。

從文章中就可以看到科學家要論辯科學問題,可不是路人吵架。

從文章裡面,可以讀到科學家對於A觀點提出了什麼質疑、疑點何在,而自己的觀點和證據又是什麼。

這個基於事實而提出觀點與思辨的過程,是基本的科學精神與態度,珍貴無比。

原來生活中有這麼多有趣的問題,有這麼多科學家投入探討。

經過泛科學編輯群及諸位專欄作者的努力,他們把許多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找出研究這些主題但生硬嚴肅的期刊文章,轉譯成大家容易閱讀的網民體,同時又嚴守文章內容的正確性,我覺得這實在是很厲害的事情。

科學的文獻整理,往往最怕失真,提供了錯誤的訊息。

但極度強調訊息的正確性和完整性,就必然犧牲易讀性,以至於這些文章只能封在象牙塔裡,給少數人閱讀。

不過,泛科學的編輯群和諸位專欄作者,似乎總是能把複雜艱澀的科學期刊,轉譯成大眾也能閱讀的文章,甚至還能搭配流行實事哏,讓人看了會心一笑,又能讀到正確的訊息。

更重要的是,這些文章真的能刺激思考,讓我們的大腦再次好奇心滿溢,重新學會去問「為什麼」。

說了這麼多,各位中學生,是不是要趕緊拿起此書,來一場科學探究的暢飲饗宴呢?【閱讀素養題本推薦序】透過閱讀,成為更新更好的自己/黃國珍(品學堂創辦人、《閱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大海的另一端是什麼?星光距離我們多遠?為什麼月亮會有圓缺的變化?人類對這世界好奇所開展的探究與理解歷程,讓人類逐步認識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同時也開展對自身的了解,並且成就人類的文明發展。

認識世界的過程是段漫長的歷史,人類對世界萬象的解釋,從充滿眾神間恩怨情仇的神話中,發展到以神的話語為主,作為知識威權與生活教條的宗教年代,再到相信理性能發展知識以解決人類問題的啟蒙時代。

這過程中基於好奇或質疑,勇於求知的精神,將人類的心靈從原始的狀態中逐步解放出來。

從未知到已知,這探究思考的過程,從有問題到有答案,問題成為打開世界的鑰匙,而答案往往就在問題裡。

人類文明之所以能開展,其源頭並不是因為擁有答案,而是發現問題,面對問題的能力。

當前素養教育很重要的一個目標,就是讓孩子能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成為終身的學習者。

談到學習,我們在一般認知上看待「學習」的面向,著眼於認識新事物。

但是有越來越多的情況,學習並非「從頭是了解未曾認知的事」,而是要「更新自己以為知道的事」。

這觀念在當前這時代更顯重要。

我想這種更新已知或認知的學習,應該能說明《晨讀10分鐘:世界和你想的不一樣》與《晨讀10分鐘:科學和你想的不一樣》這兩本書的意義。

這兩本書中的選文,提供多元主題在新研究中的事證與反思,提醒現今世界跟過往所想已經有所不同。

同時,也由書中閱讀的文本,理解看似科學的觀察和報導,本身可能就是一個待釐清,需要再學習的判斷。

而要給予下一代什麼內容,才能讓他們具備理解文本、學習判斷的能力?我認為閱讀理解和素養,是最重要的學習。

過去一篇網路報導提出養成閱讀理解與素養的幾點建議,像是「大量閱讀」、「培養閱讀習慣」等。

這些你我早就熟悉的論點看似合理,卻是導致大眾對閱讀教育認知偏差的片面性觀點──空有大量閱讀就像是擁有頂級食材,卻沒有基本料理技能的廚師;擁有閱讀習慣也不一定會形成閱讀能力,這就像是有運動習慣的人,不必然能成為運動健將。

從PISA國際閱讀素養評量來看,以普世生活共有的生活情境為文本形式與議題內容,學生以平常培養的能力及素養來作答。

而每個學生評量結果的差異,就可視為素養上的差別。

這樣子藉由文本訊息建立客觀的理解脈絡,更符合閱讀理解的需求。

這次品學堂《閱讀理解》學習誌與親子天下合作推出《科學和你想的不一樣:閱讀素養題本》,期待透過我們設計的閱讀理解提問,帶領孩子建構對於文本的理解,解決閱讀中發現的問題,並以自身經驗探究思考文本內容。

每個時代,學習都是重要的事,但是每個時代的學習內涵,都會受時代面貌的主題影響。

在這個事事更新的年代,或許學習的時代意義,就在於學習不被自己所限,不盲目相信,不人云亦云,學習發現自己可能是錯誤的,時時更新自己,超越自己,成為更新更好的自己。

活動 【買書送米】圖書滿千贈米一包(海外訂單恕不參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