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時辰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南京、西安、天津等城市也建有鼓樓,每夜有更夫根據鼓樓上指示的時間打更報時,可說是保存舊習的表現。

十二時辰. 時段對照表. 十二時辰和現代時段對照表夜半雞嗚 ... 十二時辰 古人把一晝夜劃分成十二個時段,每一個時段叫一個時辰。

十二時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個時辰。

十二時辰是古人根據一日間太陽出沒的自然規律、天色的變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產活動、生活習慣而歸納總結、獨創於世的。

基本信息名稱:十二時辰最早使用時期:西周標籤:中國簡介古人計時,只根據天色把一日劃分為若干時段,如天將亮時為昧旦,日出為晨,太陽正中時為日中,日落之後為黃昏,夜晚叫宵或夕等等。

後來,又將一晝夜分為十二等份,即十二個時辰。

《左傳•昭公五年》杜預《注》,載有十二時辰的完整名日為:夜半、雞嗚、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十二時辰始於何時?據考證所得,是始於漠代。

漢武帝時,以十二地支代表十二時辰,代替了原先的夜半、雞嗚、平旦……。

每一時辰又分為兩個小時段,如子時為子初、子正,丑時為醜初、醜正……。

這樣,一晝夜十二時細分為二十四小時,和現在的用法完全一致了。

例如:子時為夜間十一時至一時,丑時為一時至三時,寅時為三時至五時,餘此類推。

不過十二時的概念,後世仍常沿用。

人們又常提到五更天。

究竟五更又是甚麽呢?古人常以五更為計時單位,將一夜分五更,每更約為一個時辰。

初更(一更)相當於戌時,二更相當於亥時,三更相當於子時,四更相當於丑時,五更相當於寅時。

往時北京紫禁城中有更鼓樓,黃昏後鼓樓嗚鍾108聲然後起更。

南京、西安、天津等城市也建有鼓樓,每夜有更夫根據鼓樓上指示的時間打更報時,可說是保存舊習的表現。

十二時辰時段對照表十二時辰和現代時段對照表夜半雞嗚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十二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初子正醜初醜正寅初寅正卯初卯正辰初辰正巳初巳正午初午正未初未正申初申正酉初酉正戌初戌正亥初亥正現代時段23時24時1時2時3時4時5時6時7時8時9時10時11時12時13時14時15時16時17時18時19時20時21時22時24時1時2時3時4時5時6時7時8時9時10時11時12時13時14時15時16時17時18時19時20時21時22時23時夜半“夜半”所指的時間是前日夜11時~當日凌晨1時(台北時間,24小時制,下同)。

這個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子時。

孔穎達在為《春秋·莊公七年》中“夏四月辛卯夜,恆星不見”一句作疏云:“夜者,自昏至旦之總名。

”天色由黑到亮的這段,都稱為夜。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這一自然現象變化的中間時段,而人們平素所說的“半夜”則是籠統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時間,其時間往往超出夜半的那兩個小時。

一年之始為正;一月之始為朔。

中國現在的農曆是以十一月為正,以夜半為朔的起點的。

儘管古代典籍中對於“朔之始”還有以“平旦”或“雞鳴”等為起點的多種不同說法,但是,人們總是用夜半子時合朔作為起始點來計算曆法的。

“夜半”一詞常被文人用於詩詞之中。

如:“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張繼《楓橋夜泊》)“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李商隱《賈生》)不勝枚舉。

子時讀音:【zĭshí】子時是指內丹術大小周天功法中,可以開始起火的時機,又稱冬至。

所以用十二地支中的子時,因為子時是六陽時(子、醜、寅、卯、辰、巳)的開始.所以《類經圖翼》上說:“子者陽生之初。

”冬至也是指這個意思,如《通諱·孝經援神契》上說:“大雪後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

陰極而陽始至。

”陽始至稱為一陽生,或一陽來復,在《易經》卦象上則用復卦來表示。

因為復卦上五爻是陰“—,而初爻(最下一爻)已成為陽“一”.這個卦象常為氣功古籍所採用。

但這只是個比擬,正如《金丹四百字》中說的,“火候不作時,冬至不在子,及其沐浴法,卯酉亦虛比”。

所以什麼時候到了該起火的子時,要按照練功過程中的景象來掌握。

也如《還丹復命篇》中說的,“練丹不用尋冬至,身中自有一陽生”。

可以起火的子時,在內丹術中分為兩種,即活子時與正子時。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23點整至凌晨1點整)。

鼠在這時間最活躍。

早子時與夜子時早子時與夜子時(“早子時(也稱‘子正時’)”和“夜子時(也稱‘子初時’)”)的出處研究中國曆法的人都很清楚,子時是自古以來也是在中間換日的。

李淳風在唐朝制定《麟德歷》時,就在《新唐書·歷表》中明確指出:“古歷分日,起於子半”,以子時的中點,即零時十二點,為一日之始。

歷史觀念漢初伏生的《尚書大傳》中也指出:“周以十一月為正,色尚赤,以夜半為朔。

”在明朝時,就有“夜子時”這個觀念。

王逵著《蠡海集·歷數》(見:“四庫全書子部雜家類"”或“古今圖書集成曆象典漏刻部總論”):百刻之說,眾說紛紛,莫有定論,惟一說類優。

以為每刻得六十分,百刻共得六千分,散於十二時該五百分,如此則一時占八刻零二十分。

將八刻截作初正各四刻,卻將二十分零數分作初初正初微刻各一十分也……又趙緣督一說,將十二時各分八刻,計刻九十六刻為大刻,卻將餘四刻每刻分作六十分,四刻作二百四十分,每一時中又得二十分為小刻,如此則一時之中得八大刻,復有二十分小刻,截作初初正初,各得一十分為微刻也。

其它或以子午二時各得十刻者,或以子午卯酉各得九刻者,或以夜子時得四刻者,皆非也……然夜子時之說,只是在夜半之前,故稱夜子正。

如冬至為起歷之端而居中氣,其前亦系十一月也。

是以夜子正在亥時之後,故只有初刻而無正刻;(早)子時卻只有正刻而無初刻,其意可見也。

(這幾段文字記載古代如何用“漏刻”計時的方法。

“漏刻”是一種計時的工具,以銅壺儲水,漏水滴看刻度來測量時辰。

“漏刻”的構造可以參見“古今圖書集成”。

第一段與第二段文字只是定義一個時辰等於八刻零二十分。

第三段講其它時辰定義的方法有誤,第四段是講子時的定法,由第四段的文字可知,亥時過後的一小時(有初刻,無正刻)為“夜子時”,即23:00-24:00這一小時。

既然有夜子時的觀念,便隱含一日始於“夜半”的意思,即始於0:00。

否則,何必將子時分割為兩部分?是以古人換日應該不是以23:00為分界。

這裡的古人究竟是多古?據“四庫總目提要”中的記載,前人認為王逵是宋朝人,但是據紀昀他們推測,王逵應該是明朝人,其思想受邵雍影響很大。

總之,在明朝以前,“夜子時”這個術語就已經存在。

到底“夜子時”更早出現於何朝代?目前尚未找到直接證據,有待考證。

)命理探源命理探源【卷五】論時刻及夜子時與子時正不同 萬育吾曰:晝夜十二時,均分百刻,一時有八大刻,二小刻。

大刻總九十六,小刻總二十四,小刻六,準大刻一,故共為百刻也。

上半時之大刻四,始曰初,初次初一,次初二,次初三,最後為小刻為初四。

下半時之大刻亦曰四,始曰正,初次正一,次正二,次正三,最後小刻正四。

若子時,則上半時在夜半前,屬作日,下半時在夜半後,屬今日。

亦猶冬至得十一月中氣,一陽來後,為天道之初耳。

古歷每時以二小時為始,乃各繼以四大刻,然不若今歷之便於籌策也。

世謂子午卯酉各九刻,余皆八刻,非是。

《星平大成》云:余初不明一夜字,詢諸監中友人始知。

子正者,今日之早,非作日之晚也。

夜子者,今日之夜,非今日之早也。

觀十二生肖陰陽可知,牛兔羊雞豬屬陰,其蹄爪雙偶,蛇陰甚,不見足。

虎龍馬猴犬屬陽,其蹄爪單奇,獨鼠前兩隻腳屬陰,四爪,後兩隻腳屬陽,五爪,故夜子時屬陰,而子時正屬陽。

如康熙辛未年十二月十七夜子時立春,十七亥時末刻,尚未立春,若不知此,必差訛一年矣。

按:假如甲寅年,正月初十,辛酉,夜子時立春,其人正月初十日,午後九點後,十一點前,亥時生,即作癸丑年,乙丑月,辛酉日,己亥時推。

如在初十日,午後十點後,十二點前,夜子時生,即作甲寅年,丙寅月,辛酉日,庚子時推。

(用壬日起庚子時。

)所謂今日之夜,非今日之早也。

如在初十日,午後十二點後,一點前子時正生,即作甲寅年,丙寅月,壬戌日,庚子時推,所謂今日之早,非昨日之晚也。

若夫推行運之零借,命宮之過氣,尤當知此。

雞鳴“雞鳴”,《辭源》注為:“兵器名。

”《辭海》則注道:“《詩經·齊風》篇名。

樂府《相和歌》曲名。

戈的別稱。

”這兩部工具書都缺注了十二時中的“雞鳴”的詞義。

從字面上來看,“雞鳴”確有“雞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時中卻是特指夜半之後、平旦以前的那一時段,即深夜過後的1~3時,以地支來稱其名則為丑時。

雞被古人褒稱作“知時畜也”。

《韓詩外傳》中讚頌雞云:“守夜不失時,信也。

”曙光初現,雄雞啼鳴,拂曉來臨,人們起身。

“雞鳴”一詞,源於《春秋左傳正義》中“雞鳴而食,唯命是聽”之句。

早於此例的句子裡,即或有“雞鳴”,也均非特指時間,而僅僅是表示“雞叫了”這種情況。

如:“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詩經·風雨》)等。

丑時拼音:【chǒushí】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

相傳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

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夜半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一至三點為丑時,三至五點為寅時,依次遞推。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

(上午1時正至上午3時正)。

牛在這時候吃完草,準備耕田。

詞典解釋anancientdivisionoftimefrom1a.m.to3a.m.平旦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蒙蒙亮的一段時候稱“平旦”,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黎明之時。

用地支表示這個時段則為寅時,即每天清晨的3~5時。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日之氣”,四是我們所見到的“平旦”一詞的最早用例。

這句里的“氣”,系指“天空的雲氣”。

後來的《史記·李將軍傳》一文也用了“平旦”這個詞。

如:“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

”至於後來的詩詞中就用得更多了。

日出這個詞最初見於《詩經·檜風·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

”“日出”是指太陽升出地平線之時。

用地支命名,為卯時。

這個時段指每天清早的5~7時。

此時,旭日東升,光耀大地,給人以勃勃生機之感。

在古代詩文中,人們使用“日出”這個時間名詞的例子很多。

例如:《史記·封禪書》載:“以遞日出。

”再如晉代皇甫謐《高士傳》卷上:“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壤父年八十而擊壤於道中。

觀者曰:‘大哉帝之德也。

’壤父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於我哉!’”食時食時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飯)之時,即每天的7~9時。

以地支命名,稱之為辰時。

“食時”一詞,早在《禮記》中就出現了。

例如:“故君子仕則不稼,田則不漁,食時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

”(《禮記·坊記》)另外,《管子·弟子職》里也有運用“食時”的句子。

如:“至於食時,先生將食。

”還有,《文選》中任昉的《齊竟陵文宣王行狀》一文說:“淮南取貴於食時。

”劉良註:“漢淮南王安好書,天子為使《離騷傳》,朝受詔,至食時進之。

”隅中臨近中午的時候為隅中,即上午的9~11時,用地支表示為巳時。

《淮南子·天文訓》最早出現“隅中”一詞:“日出於暘谷,……至於桑野,是謂晏食;至於衡陽,是謂隅中;至於昆吾,是謂正中。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角為隅”,那么這個隅(即斜角)與時間有什麼聯繫呢?如果以《淮南子》的作者,西漢淮南王劉安及其門客蘇非等人的著書之地長安(今陝西西安)為觀測點,人們在巳時觀察,衡陽、昆吾兩山皆在南方,當太陽運行到衡陽上方,還沒有運轉到昆吾上空時,長安觀測點與衡陽上方的太陽的連線,同觀測點與昆吾上空的太陽的連線形成一個夾角。

這個夾角就是以長安為基準測位測得的巳時與午時這兩個時辰形成的交角。

這個交角就是太陽在隅中初臨時與其在正中時所形成的東傾斜角,因此,人們稱這個時段為“隅中”。

《春秋左傳·昭公五年》載:“‘日之數十,故有十時。

’(西晉杜預)註:‘日昳為台,隅中日出,闕不在弟。

’”這條注釋也可作運用“隅中”一詞的古文例證。

日中太陽已經運行到中天,即為正午的時辰。

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時。

這一時段用地支命名,稱作午時。

上古時期,人們把太陽行至正中天空時作為到集市去交易的時間標誌,這樣的商品交換的初期活動,就在日中時辰進行。

有例為證:“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易·繫辭下》)《列子·湯問》:“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另外,《史記·司馬穰苴列傳》:“與莊賈約,旦日日中,會于軍門。

”“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當頻繁。

日昳“昳”,《說文》釋為“日昃也。

”“昃,日在西方時,側也。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時,指每日的13~15時。

這個時間名詞,最初見於《史記·天官書》:“旦至食,為麥;食至日昳,為稷。

”又《漢書·遊俠傳》:“諸客奔走市買,至日昳皆會。

”“日昳”的意義是,太陽過了中天偏斜向西邊。

以中天為界,這時的太陽與隅中之日相對。

晡時古人進餐習慣,吃第二頓飯是在晡時。

因此,“晡時”之義即“第二次進餐之時”。

這一時段以地支命名為申時,它指每天的15~17時。

古時“晡”與“餺”相通。

《說文段注》:“餺,申時食也。

……‘餺’,一作‘晡’引申之義。

凡食,皆曰餺。

又以食食人謂之晡。

”“晡”(餺)時”,始見於《淮南子·天文訓》篇:“(日)至於悲谷,是謂晡時。

”《資治通鑑·唐紀》里有使用“晡時”的例子:“晡時,門壞。

無濟於城上請罪,進誠梯而下之。

”古人還常常以“晡”這個字來代替“晡時”而寫入作品中,如杜甫的《徐步》:“整履步青蕪,荒庭日欲晡。

”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將晚,寧愁日漸晡。

”日入顧名思義,“日入”即為太陽落山,這是夕陽西下的時候。

古人用地支稱這一時段為酉時。

它指每日的17~19時。

雞在此時歸巢。

“日入”一詞似始見於《春秋左傳正義》:“日入而說,許偃御右廣。

養由基為右,彭名御左廣。

”在《莊子·讓王》中有這樣一段話:“善卷曰:‘余立於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烯;春耕種,形足以勞動;秋收斂,身足以休食。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為哉!’”古時,人們又將“日出”和“日入”分別作為白天和黑夜到來的標誌。

《元史·日曆志》云:“日出為晝,日入為夜。

”當時人們生產勞動、休養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為基本的簡易時間表的。

黃昏指太陽落去,天色慾黑而未黑之時,即19~21時。

用地支表示為戌時。

人們為什麼要用“黃昏”來表示這一時辰呢?《說文》曰:“黃,地之色也。

”又說:“昏,日冥也。

”夕陽沉沒,萬物朦朧,天地昏黃,“黃昏”一詞形象地反映出了這一時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最早使用“黃昏”一詞的是大詩人屈原。

他在《離騷》中寫道:“昔君與我誠言兮,曰黃昏以為期,羌中道而改路。

”“黃昏”這個詞,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尤其是詩詞里經常出現。

如:“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歐陽修《生查子》)詞人在這詞句中把“黃昏”作為青年男女幽會的美好時刻來使用,是極確切的。

歷來膾炙人口的名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則流露了作者李商隱對自己年華遲暮的慨嘆。

人定這是一晝夜中十二時的最末一個時辰,它指當夜的21~23時,地支命名是亥時。

“人定”的意思為:夜已很深,人們停止活動、安歇睡眠的時候。

“人定”最早見於《後漢書·來歙傳》:“臣夜人定後,為何人所賊傷,中臣要害。

”中國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有“晻晻黃昏後,寂寂人定初”的詩句。

宋代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中有這樣一句話:“熙寧二年十一月,京師每夕有赤氣,見西南隅,如火,至人定乃滅。

”了解了“人定”的時間概念,就可以正確理解這句話的意思了。

王充《論衡》卷23《?時篇》說:“一日之中分為十二時,平旦寅,日出卯也。

”大約在公元一世紀初,十二支名與十二時名已配合運用,排定次序。

之後,在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各種類型的《十二時》歌。

在莫高窟發現的敦煌遺書中,大量地保存了這類作品,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去翻翻最近出版的《敦煌歌辭總編》。

時辰別稱1.夜半【yèbàn】:子夜 夜分 中夜 未旦 宵分2.雞鳴【jīmíng】:荒雞3、平旦【píngdàn】:平明 旦明 黎明 早旦 日旦 昧旦 早晨 早夜 早朝 昧爽 旦日 旦時4.日出【rìchū】:日上 日生 日始 日晞 旭日 破曉5.食時【shíshí】:早食 宴食 蚤食6.隅中【yúzhōng】:日禺 禺中 日禺7.日中【rìzhōng】:日正 日午 日高 正午 亭午 日當午8.日昳【rìdié】:日昃 日仄 日側 日跌 日斜9.晡時【būshí】:餺時 日餺 日稷 夕食10.日入【rìrù】:日沒 日沉 日西 日落 日逝 日晏 日旴 日晦 傍晚11.黃昏【huánghūn】:日夕 日末 日暮 日晚 日闇 日墮 日曛 曛黃12.人定【réndìng】:定昏 夤夜①據顧炎武《日知錄》卷20“古無一日分為十二時”一則考證,在先秦、西漢時,用十二名與地支配合來記十二時,還沒有確定出一個系統,使用上比較紊亂。

出生關係晝夜分為十二個時辰:子(zǐ)、醜(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1、子:為。

像孩子在襁褓之中。

子的本義為:幼小的、卵。

古代指兒女。

二十三點至一點為子時,正是夜深人靜的午夜時分,正是今明兩天的臨界,也可以說「明天」這個「產兒」就要誕生,或者已在襁褓之中。

子時,是孕含著什麼孵化著什麼的時刻。

2、醜:為。

「扭」的本字,像手指抓住一物而扭動。

扭,也作轉動講。

子時過後,一點至三點為丑時。

夜正深,但「第二天」已經開始了。

無形之中,似乎有一隻大手在轉動天體--夜幕即將被轉過去,白天即將被扭過來。

3、寅:為。

有說像黃泉欲出,又說像雙手捧矢,即「引」的古字。

引,可釋為牽引、引導、引起、離開。

黎明前的三點至五點為寅時,正是黑夜即將離開,熹微即被牽引而來的時刻。

4、卯:為、。

有說為冒,像開門之形,又有之體,又說像斷物形,為劉的本字。

黎明時分的五點至七點為卯時,天亮了,太陽冒出來了,人家的門該打開了。

卯時,黑、白不再混淆,而是斷然分開的。

5、辰:為。

有說像貝殼形,「」的本字;又說為「」,有之體。

我以為它有托出雲氣之意。

雲氣之上有日,為「晨」;無日,則雲氣瀰漫。

夏日的早晨,七點至九點,大霧茫茫。

6、巳:為、。

有說像胎兒形突出頭部和蜷曲的身體;又說為蛇的象形。

上午九點至十一點,霧氣消失,正是暖融融的時刻,蛇從洞穴中爬出來了。

7、午:為、。

有說像木杵之形,「杵」的本字;又說為「牾」,牴牾為矛盾。

將一木杵立在日光下,木杵沒有影子,因為日光是從頭頂之上照射下來的。

古人依形造字,又依形取義,以形、義命物。

由此,日中的時候,即十一點至十三點為午時。

8、未:為、。

像樹木枝葉重疊,物長成後才有滋味。

「味」的本字。

午後十三點至十五點未時,示意只有經過陽光的強烈照射,樹木才會枝繁葉茂、果子才能成熟。

成熟的果子,才會有滋有味。

9、申:為、。

有說像閃電形,又說為「神」。

十五點至十七點,風雨帶著閃電和雷鳴來了。

古人不知閃電和雷鳴為何物,以為神在天上為之。

10、酉:為、。

像裝酒的罈子,「酒」的本字。

十七點至十九點,傍晚時分,勞作了一天,此時正是吃飯的時候,就簡稱「酒時」吧。

11、戌:為、。

人、戈會意,指人持戈(武器)守護。

十九點至二十一點,酒足飯飽以後,一家老小該入睡了。

但是不能大意,還要預防外敵或野獸的侵害,所以要手持武器進行護衛。

12、亥:、。

有說像豬,「豕」字的變體。

有草根-說。

二十一點至二十三點,主人被豬拱槽的聲音攪醒了--要想豬肥,就得夜半起身給它添食。

此外,草根與植物的塊莖有關,那是豬的飼料。

時辰由來觀天象的最佳時機應是夜深人靜、繁星滿天的時候。

子夜時分(二十三點至一點),古人(天文學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聽得周圍有細碎的聲音,低頭一看,原來是老鼠在活動。

天長日久,古人發現鼠類出沒頻繁的時刻是子時。

於是,子時便與鼠聯繫在一起,成了「子鼠」,並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屬相的第一位。

「馬無夜草不肥」,牛當然也是如此。

農家以牛耕田,餵好牛是農家的大事。

丑時(一點至三點),農家自會起身餵牛。

牛與丑時聯繫在一起,便成了「醜牛」。

凌晨三點至五點,晝伏夜行的虎最兇猛,農家常常會在此時聽到不遠處傳來虎嘯聲。

於是,虎與寅時相聯繫,有了「寅虎」。

五點至七點,天亮了,兔子跑出窩,去吃帶著露水的青草。

於是,兔子與卯時相聯繫,便有了「卯兔」。

七點至九點,是容易起霧的時刻。

據說龍能騰雲駕霧,大霧之中才會「神龍見尾不見首」。

不過龍是傳說中的動物,或者說是人用幾種動物的「零件」拼湊起來的「人造動物」,在現實中看不到,只有大霧蒙蒙之中,人們才會產生龍的幻象。

如此,龍才會在辰時的霧中「出現」。

龍和辰時相聯繫,便有了「辰龍」。

九點至十一點,大霧散去,艷陽當空。

體溫不恆定的蛇從洞穴中爬出來曬太陽。

無論有毒還是沒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躍的時刻,便是「巳時」。

在造字時,「巳」被畫成了一條蛇的象形。

「巳蛇」,是天然地聯繫在一起的。

十一點至十三點,烈日當頭。

這「烈」,使人想到了人類「得力助手之一」的馬。

紅鬃烈馬是良駒,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時的太陽一樣火烈。

馬與午時相聯繫,就有了「午馬」。

十三點至十五點,未時,驕陽已把草上的露珠曬乾,可別忘了這正是放羊的好時光。

於是,「未羊」應運而生。

十五點至十七點,申時,太陽偏西,或者雨過天晴,天氣顯得清爽起來。

這時候,猴子最喜歡在樹林裡玩耍啼叫,人們聽到了,記在心裡,便把這一時刻與猴子聯繫在一起,於是有了「申猴」。

十七點至十九點,酉時,太陽快落山了,家養的雞該回窩了;再不回窩,天一黑就會找不見。

農婦著急了,四處呼喚著,轟雞入窩。

這吃飯喝酒的時刻,也與家雞入窩相連,於是就有了「酉雞」。

十九點至二十一點,戌時,人們在臨睡之前要巡視一番;跟隨他們的,是人類的另一個「助手」--狗。

巡視的時刻與狗聯繫起來成為「戌狗」,恰到好處。

二十一點至二十三點,深夜可以聽到肥豬拱槽的聲音,主人很高興。

不過要想豬長得肥壯,還得起身為它添食。

亥時,自然與豬相連,於是有了「亥豬」。

表示十二時辰的十二個字與十二生肖相結合,便有了: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時辰換算【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

(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

(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

(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

(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

(09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

(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時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

(17時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

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

(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靜。

(21時至23時)。

時辰屬性十二時辰。

十二個時辰: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兩個小時為一時辰。

23-1子時屬於水1-3丑時屬於土3-5寅時屬於木5-7卯時屬於木7-9辰時屬於土9-11巳時屬於火11-13午時屬於火13-15未時屬於土15-17申時屬於金17-19酉時屬於金19-21戌時屬於土21-23亥時屬於水一日有十二時辰(一時辰合現代2小時),一時辰有八刻(一刻合現代15分鐘),一刻有三盞茶(一盞茶合現代5分鐘),一盞茶有兩炷香(一炷香合現代2分30秒),一炷香有五分(一分合現代30秒),一分有六彈指(一彈指合現代5秒),一彈指有十剎那(一剎那合現代0.5秒)。

相關詞條 十二時辰養生法 十二時辰養生法是指按照每天各時段進行養生,維護身體健康。

該養生法源於《黃帝內經》,書中提到人的健康養生也是有規律可循的,提出了養生與十二時辰關係密切。

由... 養生方法   五行調養   相關著作 古代十二時辰 中國古時把一天劃分為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相等於現在的兩小時。

相傳古人根據中國十二生肖中的動物的出沒時間來命名各個時辰。

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

漢代命... 古代十二時辰   晝夜時辰   晝夜的劃分方法   【編輯】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 《黃帝內經十二時辰養生法》從日常生活著手,幫助我們解讀《黃帝內經》里的養生智慧。

年有十二月,日有十二時,五臟六腑有神明。

只要我們每天按照人體的本性好好生...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編輯推薦 十二時辰制 十二時辰制。

西周時就已使用。

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時辰簡介   時辰換算   時辰屬性 長安十二時辰 《長安十二時辰》改編自作家馬伯庸的小說,是由娛躍影業與留白影視聯合出品和開發的同名電視劇。

該劇講述了盛唐時期,天寶三年上元節時發生在唐城內的一次刺客行動... 劇集簡介   演職員表   幕後製作 《十二時辰養生精華》 《十二時辰養生精華》,家庭養生課題組編著,出版社是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時間是2010年7月1日。

該書寫了十二時辰養生精華密碼。

圖書信息   目錄 十二時辰養生精華 《十二時辰養生精華》是家庭養生課題組 編著,中國紡織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詳盡介紹了全天候身體健康調理法,揭示十二時辰的養生奧秘,傳授“十二時辰無病法”,有... 目錄 十二時辰養生智慧 《十二時辰養生智慧》是由人民軍醫出版社於2011年9月14日發行的一本養生類圖書。

圖書信息   內容簡介 相關搜尋時辰三更天未時亥時丑時十二時辰日蚨三更十二時辰養生精華十二時辰制十二地支十二時辰養生法十二時辰養生智慧十二時辰和四季養生紀時法古代十二時辰熱門詞條2015食品展BlackBerry10fanFPS中國科學院傳祺gs8儷閣別墅旅館十全十美南瓜子固定資產大衛·庫塔天津旅遊威廉·莎士比亞婦產科的女醫生文化差異方文琳水土保持法焢窯琴帝苗栗大湖草莓觀音靈籤通風飛躍驅動精靈2013MicrosoftOfficeWord2007QQ郵箱SOG伊藤誠劉美玲天花粉小皇帝昭容趙氏沛沛牙齦炎當發現神行福特汽車萬能播放器蜘蛛網蜜桃成熟時行屍走肉第五季設定錦衣衛離開我AbbeyDawnBSIDE我是秦二世相遇太早糖果消消樂蘇州高志溶魅力反射十二時辰@百科知識中文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