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國語-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民眾的口語,學術界多稱台灣華語。
目录. 1 歷史. 1.1 國文和國語的由來 ...
中華民國國語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國語」重新導向至此。
關於「國語」的其他用法,請見「國語(消歧義)」。
國語發音/ku̯ɔ˧˥y˨˩˦/母語國家和地區區域 中華民國(台澎金馬)、部分海外華人社群語系漢藏語系
漢語族官話北京官話國語官方地位作為官方語言 中華民國管理機構教育部終身教育司第四科(原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語言代碼ISO639-1zhISO639-2chi (B)zho (T)ISO639-3cmnISO639-6goyu2010年台澎金馬各六歲以上在家中有使用該語言(可複選語言)者,於所在的鄉鎮市區人口中所佔之比例。
中華民國國語可分為廣義及狹義。
對外語來說,國內各民族的一切語言和文字,可統稱廣義的國語;在國內,相對方言而言,指以「北平現代音系」為標準音的標準國語,為狹義的國語[1][2],屬於現代標準漢語的變體之一,為現今臺灣的通用語,也稱為台灣華語。
平時所說多指後者。
1913年,教育部讀音統一會議定了老國音,標音用注音符號。
1932年後,以教育部出版之《國音常用字彙》為標準音,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55年制定的普通話標準有一些差異。
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時,臺灣人並不熟悉國音[3];在中華民國政府的國語政策、以及國語推行委員會努力下,國語逐漸普及[4][5]。
民眾的口語,學術界多稱台灣華語。
目次
1歷史
1.1國文和國語的由來
1.2由兼顧南北轉為純北京音
1.31945年後的臺灣
1.4原住民語明列國語
2語言地區差異
2.1國語與台灣國語差異
2.2國語與普通話差異
2.2.1字音
2.2.2詞彙
2.2.3融合眷村用語詞彙
2.2.4融合臺港用語詞彙
3拼音系統
4書寫系統
5參見
6註釋
7參考文獻
7.1引用
7.2來源
8延伸閱讀
9外部連結
歷史[編輯]
中國各地語言生活
近代語言史:京
津
冀
晉
內蒙
遼
吉
黑
滬
蘇
浙
徽
閩
贛
魯
豫
鄂
湘
粵
桂
瓊
川渝
黔
滇
藏
陝
甘
青
寧
新
港
澳
中國語言教學
方言電影史
語言電影列表
1949年前
1950年-1978年
1979年-1999年
2000年-2004年
2005年-2009年
2010年-2014年
2015年-2019年
語言電影史
港產片
澳門電影
藏語電影
停產
滬語片
廈語片
方言童謠/民歌
按地域:京
津
冀
晉
內蒙
遼
吉
黑
滬
蘇
浙
徽
閩
贛
魯
豫
鄂
湘
粵
桂
瓊
川渝
黔
滇
藏
陝
甘
青
寧
新
港
澳
按語言:國語歌
吳語歌
粵語歌
陝西話歌
四川話歌
客語歌
閩南語歌
苗語歌
彝語歌
壯語歌
藏語歌
維語歌
蒙語歌
民族唱腔
方、語言電視廣播史
京
津
冀
晉
內蒙
遼
吉
黑
滬
蘇
浙
徽
閩
贛
魯
豫
鄂
湘
粵
桂
瓊
川渝
黔
滇
藏
陝
甘
青
寧
新
港
澳
革命電視劇里中共領導人的方言
各地讀音字典
方言口述材料庫:鄉音苑(2013-)語保工程採錄展示平台(2020-)
各地字音速查:古音小鏡東方語言學(上海師大)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
WikiProject:中國傳統聲音
國文和國語的由來[編輯]
清代原本稱滿語為國語。
[6]
1902年,清政府公佈〈欽定學堂章程〉,其中包含讀經、作文、習字、詞章等課程,不過最後未付實施。
直至1907年國文才獨立設科。
1909年,國語編審委員會成立,將漢語官話命名為國語[7]。
1912年,蔡元培當選臨時教育總長後,規定清代教科書作廢,全國中學開設國文科。
1913年2月,北京召開的讀音統一會議定了史稱「老國音」的國音系統,共6,500字。
[8]老國音以「京音為主,兼顧南北」,具有入聲。
同期並制定了注音字母第一式。
1918年,中華民國教育部令第75號明確推行國語。
[9]之後國文科也改成了國語科。
由兼顧南北轉為純北京音[編輯]
國語推廣不到兩年,就爆發關於京音(北京語音)和國音(京音為主,兼顧南北)的大辯論。
國語統一籌備會主張國音應以實際存在的語音為準。
1923年,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決定以北平讀法為標準音,即「新國音」,在全國學校推廣[10]。
1933年,中央廣播電台首次招考國語播音員[11],北平人劉俊英是其中之一,被稱為「南京之鶯」。
1936年,學校國語科加入三民主義等內容,1948年刪除。
國語科佔小學教學科目總時數的平均百分比為30%,其中讀書最多[12]。
1937年全國有收音機約二十萬架[13]。
1949年以後的國語系統,即源於這個時期。
[14]
1945年後的臺灣[編輯]
2010年六歲以上台灣人口在家使用語言(依年齡層分配)
2010年台澎金馬六歲以上人口最大宗家用語言分佈圖 中華民國國語(CMN) 臺語(NAN) 客家話(HAK) 南島語系(MAP)
更多資訊:國語政策
日本統治下的臺灣,國語是日語[15],自皇民化運動後,禁止教習漢語。
1945年,全台興起一股學習北京話的熱潮,以台北太平國民學校為例,半天時間,報名人數就逾四千人。
當時學校缺乏國語課本,林忠將在重慶編寫的《國語廣播教本》帶到台灣,印刷了幾十萬本,市面上甚至出現盜版[16]。
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
從中國大陸來臺灣的國民政府官員由於語言障礙,幾乎無法與百姓溝通[17]。
1946年,陳儀成立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隸屬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教育處,由魏建功任主任委員、何容任副主任委員,綜理全臺灣的國語推行業務,以取代日本統治時期的官方語言日語。
臺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啟播《國語讀音示範》電台節目,主持是北平人齊鐵恨,不過收效不彰[18][19][8][20][21]。
同年10月,陳儀下令停止報紙、雜誌的日文版本,禁止用日文寫作。
有評論說,禁止用日文寫作,對臺灣本地人有相當大衝擊[22],然而連日本人也承認,「農村的老百姓大多不解日文」,戰爭時的廣播幾乎全用漢語。
[23]
1949年之後,幾百萬外省人遷入台灣,同本省人各操自己的方言,交流十分不便,因此,國民政府繼續推行國語政策,積極推廣國語運動。
[24][25][26]以學校教育為主軸,兼及社教管道[22][27]。
這也導致了臺灣民眾的反感,特別是濁水溪以南。
[28]
李登輝執政後,1989年,《法院組織法》規定「法院為審判時應用國語」[29]。
中華民國政府將母語教育納入1996年實施的國民小學課程標準中:「國小一至六年級學生必須就臺語、客家語、原住民語等三種鄉土語言任選一種修習」。
[30][31]相對於北京官話為主的官話白話文,臺語白話文興起[32]。
根據主計總處於2010年的人口及住宅普查,年輕人在家庭有少用地方語言,傾向用國語的趨勢。
而在族群雜居的地區,也更傾向使用國語,因此在北中南都會區、花東縱谷、原住民地區等地,國語是最常用的家用語言。
[33]
原住民語明列國語[編輯]
2017年6月14日《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明定台灣原住民族語為國家語言,[34][35]2018年1月31日《客家基本法》明定客語為國家語言[36][35],而2019年1月9日《國家語言發展法》指出「臺灣各固有族群使用之自然語言及臺灣手語」均成為國家語言。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時,國語、臺語、客語法定地位並列[37],監獄人員工作時原則應用國語[38]。
語言地區差異[編輯]
在台灣,國語/國文名稱範圍因時地有所別稱,以學習過程言,例如:國小課程稱國語、國中及高中稱國文[39]。
另外,國語文也兼指國語與國文[40]。
國語與台灣國語差異[編輯]
台灣國語,是指帶有明顯閩南腔調、用詞的國語。
討論「台灣國語」的相關文獻有蔡美慧(1993年)、曹逢甫(2000年)、李正芬(2006年)以及曹銘宗(1993年)等,討論「台灣華語」的則有余伯泉等(1999年)、張月琴和石磊(2000年)、以及鄭良偉(1997年)等;英譯「TaiwanMandarin」這個語彙可以在Cheng(1985年)以及Kubler(1979年)的著作中找到。
亦有主張認為普通話與國語應統稱為「北京語」(不是北京方言)[41]。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提及的「台灣國語」別稱,於台灣當地一般對話語境中,多指的是帶有濃厚台灣本土臺語腔調及用法的國語口音[42]。
國語與普通話差異[編輯]
王翠華著的《普通話vs.國語—兩岸對話一本就通》為中華民國讀者列出5600條中國大陸語詞,以避免在詞彙與語調溝通障礙[43]。
ㄛ在國語中發音偏半開後圓唇元音/ɔ/,在普通話中偏半閉後圓唇元音/o/,ㄅ、ㄆ、ㄇ、ㄈ+ㄥ時ㄥ在國語中發音偏/oŋ/,在普通話中偏/ɤŋ/,國語捲舌音較普通話不明顯,兒化音較少,聲調也較平緩。
字音[編輯]
主條目:海峽兩岸漢語發音差異列表和現代標準漢語音系
1992年,李青梅的碩士論文《海峽兩岸字音比較》,比較中國大陸的《新華字典》(1990年版)和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的《國語辭典》(1981年版)中3,500個常用字的注音,而發現到注音相同的2,711個,注音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789個;這種差異可分三類:在北京音系範圍內的不同選字、詞典編撰上的問題、繁簡字不同造成的:「……統計出注音相同的字有2711個;注音不同的或不完全相同的(音項數目不等的)字有789個,約佔23%。
」[44]
2002年10月,李祥用電腦輔助比較《現代漢語詞典》(2002年7月第1版)和臺灣的《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1999年3月版)之中3500常用字的字音,發現注音不同的或不完全相同的(音項數目不等的)字有452個,有約13%不同。
[44]
詞彙[編輯]
在詞彙差異中,有些是因為台灣的標準化北京官話保留了1949年以前在中國大陸所使用的一些語彙,而這些語彙在中國大陸則由於種種因素而不再常用。
比如說,「里長」、「郵差」、「傭人」、「次長」、「級任教師」、「學藝股長」等,這些詞語都是1949年以前的常用詞,也繼續在台灣的國語中使用,而現今中國大陸則是使用反映社會關係的一些詞語來替代它們。
「先生」、「小姐」、「太太」、「老闆」、「男士」、「女士」等1949年以前的常用稱謂詞語,中國大陸在1979年改革開放以前,一般也不常使用[a][45]。
融合眷村用語詞彙[編輯]
主條目:眷村黑話
由於政府遷台後,在各地建設許多眷村,各省或幫派間詞彙亦有少部份成為台灣的國語文詞源,例如條子(警察)、馬子(女性,女友),此亦影響到台灣的傳媒用語[46]。
融合臺港用語詞彙[編輯]
由於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後,台灣長期處於與中國大陸分治隔絕狀態,因為台灣跟香港均仍使用正體字,而兩地的出版物流通較多也較為方便,造成了有些用語並不是特有的,而是跟香港同時使用的。
以學科而言,在1949年之前就已有或者穩定的學科,台港中的用語就是一致的,例如數學上的Matrix,三地都稱為「矩陣」。
但是在1949年之後才出現的學科,例如電腦,用語就有差別,例如電腦上的類似數學矩陣的Array,中國大陸稱為(或者說譯為)「數組」,而台灣稱為(譯為)「陣列」。
或者像化學元素的「矽」,中國大陸規範作「硅」[47],而且1949年以後確定的元素週期表許多較重放射性元素的名稱也都存在差異[48][49]。
拼音系統[編輯]
主條目:注音符號、威妥瑪拼音、通用拼音、漢語拼音和台灣的中文羅馬拼音
注音方案建基在章太炎的記音字母之上,1918年由北洋政府發佈
191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召開臨時教育會議,通過「採用注音字母案」;1913年教育部召開讀音統一會,正式制定「注音字母」,並在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發佈。
經過多年演變,現有37個(聲母21個,韻母16個)[50]。
早期的注音按照章太炎記音字母為基礎,從該方案中選取15個字母:「ㄇㄈㄅㄌㄏㄕㄊㄙㄧㄩㄛㄟㄠㄥㄢ」,再改造部分漢字得出23個字母,另外造一字母「ㄦ」,共計39個。
1920年,增字母「ㄜ」,共計達40個。
1930年,注音字母改稱「注音符號」[50]。
1932年5月7日,教育部正式以新國音取代老國音,中文以北京音為標準,本來的三個注音符號「ㄪ」(v)、「ㄬ」(gn)及「ㄫ」(ng)不再使用,後標註為只作拼寫方言之用[51][52][53][54]。
1932年教育部在「編定《國音常用字彙》特組會議」時決定,為了便利說明,添補一個注音符號「ㄭ」(),作為「ㄓㄔㄕㄖㄗㄘㄙ」七個聲母單獨成音節時的省略韻母。
另外有三個注音符號ㆭ(-ng)、ㆬ(-m)、(-n),用作解釋聲隨韻母(ㄢ、ㄣ、ㄤ、ㄥ)時使用,的字形是ㄋ多加一筆直豎,ㄤ解作ㄚ+ㆭ、ㄥ解成ㄜ+ㆭ、ㄢ為ㄚ+、ㄣ為ㄜ+;同理,複韻母ㄞ解為ㄚ+ㄧ、ㄠ為ㄚ+ㄨ。
ㆭ、ㆬ、絕少單獨使用,「嗯」常唸作「˙ㄣ」,也有人唸成「˙」[51]。
1986年,教育部公佈羅馬字拼寫的「注音符號第二式」,注音符號因此稱為「第一式」。
在台灣,小學生學習漢字前,必須上十週的注音符號教學課,但不少幼稚園亦已教授。
在台灣日常生活中,注音符號既用來標注生辟字,亦是常用的漢字輸入法,其推廣相當普遍,多數幼童均熟練使用。
在台語、客家話的教學上,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另外增添新符號以能拼讀這些「鄉土語言」(方言),稱之為「臺灣方言音符號」,比如台語音節的ㆭ、ㆬ,被正式訂為台灣方言音符號,載入Unicode注音符號擴展區用字[55]。
中華民國的中文羅馬拼音系統為國際上較流通的漢語拼音(2008年起),與這些官方系統並行的,是大體上已使用數十年的威妥瑪拼音(韋式拼音)[56][57]。
目前教育部規範地名、街道名、人名均以漢語拼音翻譯,僅縣市或經內政部核定的鄉鎮市區以國際通行為由維持威妥瑪拼音,惟民間部分仍習慣以威妥瑪拼音拼寫。
民進黨執政時期的2002年曾推行通用拼音,因而在部分地方、人名仍出現通用拼音。
中文羅馬拼音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一直有許多非學術性的爭論,使台灣的國語羅馬拼音一直處在多版本並存的狀態,造成許多外國觀光客、外籍居民與當地人溝通上的困難[58]。
書寫系統[編輯]
主條目:正體中文和簡體中文
「正體中文」是中華民國的官方文字,另一方面,發音或發聲亦受影響。
民間會使用正體中文來發佈訊息,少部份民眾手寫講求快速則可能使用少數簡體中文(如體寫成「体」),也有少數諳日語的民眾使用日本漢字(如實寫成「実」、繫寫成「繋」、發寫成「発」、轉寫成「転」等)。
中華民國教育部頒布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和《罕用字體表》。
標準寫法和香港教育參考字形及中國大陸的繁體寫法有些地方不同,「黄(田出頭)」,臺灣為「黃(田字不出頭)」;香港為「骨(下為兩橫)」,台灣為「骨(下為「點提」)」,大陸為「骨(上方框內為向左橫折)」;香港為「衞」、「衛」,臺灣為「衛」為兩不同字等等。
參見[編輯]
台灣主題
中華民國主題
語言主題
語言接觸
國語運動
台灣語言
標準漢語發展史
臺灣閩南語
臺灣客家語
台灣原住民語言
普通話
北京話
簡體中文
繁體中文(傳統漢字)
香港粵語
馬來西亞華語
新加坡華語
台灣國語
台灣華語研究
漢語
註釋[編輯]
^關於台灣海峽兩岸在某些用詞上的差異,可以參考一個外國人在兩岸各居住過一段時間以後所寫的一篇散文,見看中國報導(2003)。
參考文獻[編輯]
引用[編輯]
^國立編譯館(編).部編大專用書《國語》.正中書局.ISBN 9570903406.
^中國大百科智慧藏.140.128.103.128.[2020-02-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林育辰.第四章第二節戰後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西元1945-1949年).臺灣推行國語運動對英語教育政策的啟示之研究(PDF).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2013.(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21-05-02).
^楊真宜.台灣本土語言流失之文獻回顧與探討.第16次語言·地理·歷史跨領域研究工作坊(台中:國立臺中教育大學).2017年4月16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古國順.臺灣客語概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7–[2014-01-13].ISBN 978-957-11-401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5).
^「清代東北滿族「國語騎射」的保存與衰微」梁志忠,滿語消失的最後一瞬《南方周末》2007年7月25日
^鄭惠芳.舌尖上的粵語(PDF).聯合早報.2013-06-02[2015-08-13].(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5-08-13)(中文(新加坡)).
^8.08.1林育辰.第三章第二節中華民國在大陸的國語運動.臺灣推行國語運動對英語教育政策的啟示之研究(PDF).國立臺東大學碩士論文.2013.(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21-05-02).
^國音學新修訂第八版.正中書局.流傳文化.墨文堂文化.2020-02-07[2020-02-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4)–透過GoogleBooks.
^中華民國聲韻學學會.聲韻論叢.臺灣學生書局.1994[2014-01-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5).
^韓澤;林興仁(編).第十章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第四节播音、主持.《江苏省志·广播电视志》.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ISBN 7-80643-39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02).
^我國小學國語科課程標準之演變及其內涵分析(1902-1993)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新闻界.重慶:重慶出版社.1987:188.ISBN 7-5366-0008-9.當時估計全國有收音機約二十萬架左右。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中山先生建國宏規與實踐.財團法人中華民國中山學術文化基金會.1October2011:564[2014-01-13].ISBN 978-986-87530-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5).
^遠流台灣館/編著.臺灣史小事典.遠流出版.2000:98–[2014-01-13].ISBN 978-957-32-4161-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5).
^許陳品.注音符號成手遊「精靈語」 兩岸共享的文化符碼.香港01.
^遠見雜誌.Y"uanjianzazhishe.1992[2014-01-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5).
^楊喬伍.戰後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之研究(1946~1959)(PDF).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12:116-123.(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21-05-02).
^蔡盛琦.戰後初期學國語熱潮與國語讀本(PDF).《國家圖書館館刊》.2011年12月,(2):68-70.(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21-05-02).
^許慧如.後國語運動的語言態度――台灣年輕人對五種華語口音的態度調查(PDF).臺灣語文研究.2019,14(2):218-225.(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20-09-09).
^何萬順.語言與族群認同:從台灣外省族群的母語與台灣華語談起(PDF).語言暨語.言學》.2009,10(2):377-378,386-391.(原始內容(PDF)存檔於2014-02-22).
^22.022.1黃宣範,1993,國語運動與日語運動:比較的研究,見黃宣範,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語言社會學的研究,頁88-126。
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頁107)
^郭曄旻.光复70周年︱台湾民众是如何抵制“皇民化”的.澎湃新聞.
^政府施政措施落實多元族群主流化之研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2012/12
^劉阿榮,我們共同的命運—族群、記憶與國家認同(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中央大學
^語言教育政策促進族群融合之可能性探討(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2008/9,國家教育研究院
^曹逢甫,2000,臺式日語與臺灣國語:百年來在台灣發生的兩個語言接觸實例。
漢學研究:273-97。
(頁280-1)
^思想.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8[2014-01-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5). 但是一般民眾對於國民政府的反感,只停留於素樸而模糊的族群語言文化情感,如對北京話作爲國語的反感、對母語受到壓抑的不滿等
^法院組織法第九十七條
^台灣的多元文化.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242–[2014-01-29].ISBN 978-957-11-3912-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7).
^藍順德.教科書政策與制度.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6:127–[2014-01-13].ISBN 978-957-11-4108-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9).
^陳正茂.世紀交錯雜感錄:陳正茂隨思筆記.秀威出版.1February2011:221–[2014-01-13].ISBN 978-986-221-624-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1).
^99年人口及住宅普查中文網頁.ebas.gov.tw.[2015-04-0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3-05).
^原住民族委員會.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17-06-14[2020-11-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1).原住民族語言為國家語言,為實現歷史正義,促進原住民族語言之保存與發展,保障原住民族語言之使用及傳承,依[...]
^35.035.1王保鍵.客家基本法之制定與發展:兼論2018年修法重點(PDF).文官制度季刊.2018,10(3):89,92-96[2020-11-05].(原始內容存檔(PDF)於2020-11-05).
^客家委員會.客家基本法.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2018-01-31[2020-11-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13).客語為國家語言之一,與各族群語言平等。
人民以客語作為學習語言、接近使用公共服務及傳播資源等權利,應予保障。
^大眾運輸工具播音語言平等保障法第六條.[2019-07-0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02).
^監獄行刑法施行細則第七條
^中華民國教育部:《我國中小學國語文基本學力指標系統規劃研究》[永久失效連結]
^台灣教育部:國語文.moe.edu.tw.[2009-07-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2).
^凌華苓:稽古以開新──吳守禮先生《國臺對照活用辭典》問世.[2009-07-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1).
^語言標準與否,無關文化素養.npf.org.tw.[2009-07-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15).
^王翠華,《普通話vs.國語--兩岸對話一本就通》,五南出版社
^44.044.1李祥,2010,海峽兩岸字音存在百分之十三的差異--香港人走出學普通話的誤區--之一(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看中國報導,2003年,老外侃中國:台灣與大陸的異同[online]。
np:看中國。
11月5日[引用於2005年1月13日]。
全球資訊網網址:存档副本.[2006-09-02].(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28). 。
^如[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hineseTermsforChemicalElements.ChemistryInternational--NewsmagazineforIUPAC.IUPAC.[2005-08-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04-04).
^教育部兩岸化學元素用字對照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異體字字典》(繁體中文)
^黃福坤化學元素週期表(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繁體中文)
^50.050.1於錦恩,《民國注音字母政策史論[失效連結]》,北京,中華書局。
2007年1月。
ISBN978-7-101-05395-1
^51.051.1中華民國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國語注音符號手冊(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民國教育部,2000年11月。
ISBN978-957-02-7324-3
^何秋堇.注音符號的文化演現.秀威出版.1May2012:49–[2014-01-13].ISBN 978-986-221-915-7.(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1).
^当代中國的文字改革.當代中國出版社.1995[2014-01-1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5).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學新修訂第八版.正中書局.流傳文化.墨文堂文化.2008:614–[2014-01-13].ISBN 978-957-09-1808-3.(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9-25).
^朱網頁:注音符號區塊字表.tripod.com.[2013-02-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6-18).
^HanyuPinyintobestandardsystemin2009(新聞稿).TaipeiTimes.2008年9月18日[2010年11月29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年8月23日).
^中文譯音採漢語不補助通用(新聞稿).聯合報.2008年9月17日[2010年11月29日].(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9月15日).
^「高雄市政府雙語標示英譯除錯活動—『Sayitright:誠徵除錯達人』」除錯結果公告[失效連結],高雄市研考會。
來源[編輯]
國語運動歷史
Liu,F.(1925).LesmouvementsdelalanguenationaleenChine(Sociétéd'Editioned.).Paris:LesBellesLettres.
方師鐸(1965)。
五十年來中國國語運動史。
台北:國語日報。
方師鐸(1975)。
中華新韻「庚」「東」兩韻中「ㄨㄥ」「—ㄨㄥ」兩韻母的糾葛。
台北:國語日報社。
方祖燊(1996)。
方祖燊全集(第六卷:國語運動史)。
台北:文史哲。
王炬(1951)。
國語運動的理論與實際。
台北: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
史穎君(1985)。
我國國語運動之研究(一九一二~一九八一年)。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何容、齊鐵恨、王炬(編)(1948)。
台灣之國語運動。
台北:台灣書店。
志村雅久(1993)。
中華民國台灣地區推行國語運動之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三民主義研究所碩士論文。
卓文義(1972)。
民國初期的國語運動。
文化大學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柳明奎(1961)。
中國國語運動發展史。
臺灣省立師範大學碩士論文。
夏金英(1994)。
台灣光復後之國語運動(1945-1987)。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
張博宇(1974)。
台灣地區國語運動史料。
台北:商務印書館。
張博宇(編)(1987)。
慶祝臺灣光復四十週年台灣地區國語推行資料彙編。
臺中縣:臺灣省教育廳。
詹瑋(1992)。
吳稚暉與國語運動。
台北:文史哲。
黎錦熙(1934)。
國語運動史綱。
上海:商務印書館。
錢玄同(1999)。
錢玄同文集(第三卷:漢字改革與國語運動)。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發音
Chu,M.-N.(1998).ThetonalsystemofTaipeiMandarin:Cross-dialectcomparisonanddialect-internalvariation(China,Taiwan).Unpublishedmaster'sthesis,TheUniversityofTexasatArlington.
Kubler,C.C.(1985).ThedevelopmentofMandarininTaiwan:Acasestudyoflanguagecontact.Taipei:StudentBook.
Kuo,Y.-H.(2005).Newdialectformation:ThecaseofTaiwaneseMandarin.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UniversityofEssex,UK.
Tai,J.H.-Y.(1978).PhonologicalchangesinmodernstandardChinese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since1949(Report).Washington,D.C.:OfficeofResearch,UnitedStatesInformationAgency.
Torgerson,R.C.(2005).AcomparisonofBeijingandTaiwanMandarintoneregister:Anacousticanalysisofthreenativespeechstyles.Unpublishedmaster'sthesis,BrighamYoungUniversity,Provo,Utah.[2][永久失效連結]
佐藤圭司(1996)。
《普通話》與《台灣國語》的對照研究。
東吳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怡君(2002)。
台灣華語介音歸屬的實驗研究。
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之玲(2000)。
台灣華語介音的歸屬。
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書瑜(2006)。
台灣地區國語二聲的聲調變異之語音學研究:閩南語/國語雙語語者和國語單語語者之比較。
國立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博士論文。
許慧如(2005)。
台灣華語的幾個等化現象。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博士論文。
陳春美(2001)。
2000年台灣總統大選三位候選人語音的聲學與感知聽辨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馮怡蓁(1996)。
台灣地區國語四聲的聲學特質。
國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熊慎敬(2002)。
台灣華語語句焦點之聲學表現。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樂麗琪(1991)。
國語軟顎鼻音在台灣的音變狀況。
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良偉(1997)。
台、華語的接觸與同義語的互動。
台北:遠流。
鄭齊兒(2004)。
從聲學語音學角度分析在台灣的國語中聲調之連併。
國立政治大學語言研究所碩士論文。
蕭菁惠(2006)。
台灣地區華語語音調查研究—以閩南語區、客語區高中生個案為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戴凱峰(1996)。
從語言學的觀點探討台灣與北京國語間之差異。
政治作戰學校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簡清國(1971)。
台語國語音韻系統對比研究。
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魏岫明(1984)。
國語演變之研究。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羅勤正(2003)。
上升調的下降:閩南人說國語時的二聲變調。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碩士論文。
詞彙
Tai,J.H.-Y.(1976).LexicalchangesinmodernstandardChinese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since1949(Report).Washington,D.C.:OfficeofResearch,UnitedStatesInformationAgency.
沈芸生(編)(1992)。
台灣國語。
台北:號角。
曹銘宗(1993)。
台灣國語。
台北:聯經。
許斐絢(2000)。
台灣當代國語新詞探微。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湯志祥(2001)。
當代漢語詞語的共時狀況及其嬗變:90年代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漢語詞語現狀研究。
上海:復旦大學。
魏岫明(1984)。
國語演變之研究。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語法
Kubler,C.C.(1985).ThedevelopmentofMandarininTaiwan:Acasestudyoflanguagecontact.Taipei:StudentBook.
Tai,J.H.-Y.(1977).SyntacticandstylisticchangesinmodernstandardChineseinthePeople'sRepublicofChinasince1949(Report).Washington,D.C.:OfficeofResearch,UnitedStatesInformationAgency.
吳佩怡(2006)。
當代台灣國語語氣詞之研究:從核心語義和語用功能的角度探討。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曾心怡(2003)。
當代台灣國語的句法結構。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鴻盛(2004)。
台灣華語形狀量詞的真實性。
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楊蕙慈(2000)。
台灣華語「啊」、「呼」、「說」在言談上的使用及其性別差異。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美慧(1993)。
台灣國語的肯定與否定首位答詞。
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良偉(1997)。
台、華語的接觸與同義語的互動。
台北:遠流。
魏岫明(1984)。
國語演變之研究。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社會語言
Brubaker,B.L.(2003).LanguageAttitudesandIdentityinTaiwan.Unpublishedmaster'sthesis,UniversityofPittsburgh.[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han,H.-C.(1994).LanguageshiftinTaiwan:Socialandpoliticaldeterminants.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GeorgetownUniversity,Washington,D.C.
Feifel,K.-E.(1994).LanguageattitudeinTaiwan:Asocialevaluationoflanguageinsocialchange.Taipei:Crane.
Yang,R.Y.-S.(1988).LanguagemaintenanceandlanguageshiftamongtheChineseonTaiwan.Taipei:Crane.
任承英(2000)。
語言腔調感知及其主觀評價之研究。
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淑娟(2002)。
台灣南投縣埔里鎮國語第四聲社會語言變異之研究。
靜宜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呂麗蓉(1987)。
台灣地區語言使用及族類認同之調查研究。
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明潔(1994)。
國語捲舌聲母「ㄓ」,「ㄔ」,「ㄕ」之社會變異研究。
靜宜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林憶秋(1987)。
大臺北地區民眾對國語與台語及其使用之態度調查。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逢甫(1997)。
族群語言政策:海峽兩岸的比較。
台北:文鶴。
傅若瑋(1998)。
中文聲調變異與社會網路:台中縣潭子國中個案研究。
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曾國盛(2004)。
北埔地區客家人使用國語ㄐ、ㄑ、ㄒ之社會變異研究。
靜宜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黃宣範(1995)。
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台灣社會語言學的研究。
台北:文鶴。
詹惠珍(1984)。
國語/z/在台灣的發展狀況—社會語言學研究。
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淑儀(1997)。
競爭中的語言-以台語和國語為個案研究。
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延伸閱讀[編輯]
蔡美慧,1993,台灣國語的肯定與否定首位答詞(InitialAffirmativeandNegativeResponsesinTaiwanMandarin)(英文)。
輔仁大學語言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曹銘宗,1993,台灣國語。
台北:聯經。
Cheng,RobertL.1985.AComparisonofTaiwanese,TaiwanMandarin,andPekingMandarin.Language61,no.2:352-77.
董忠司,1995,台灣漢語方言影響下的若干「國語」聲母變體初稿。
語文學報2:1-28。
Kubler,CorneliusC.1979.SomeDifferencesbetweenTaiwanMandarinandTextbookMandarin.JournaloftheChineseLanguageTeachersAssociation14,no.3:27-39.
蘇金智,2000,海峽兩岸語文說略[online]。
np:大陸台商經貿網。
10月27日[引用於2005年2月2日]。
全球資訊網網址:[4]。
謝國平,1998,台灣地區年輕人ㄓㄔㄕ與ㄗㄘㄙ真的不分嗎?。
華文世界(90):1-7。
魏岫明,1984,國語演變之研究。
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
余伯泉、江永進、許極燉、楊青矗、林央敏、黃元興、董峰政,1999,跨越福佬台語(乙式)與台灣華語的拼音障礙。
大葉學報8:11-22。
張月琴、石磊,2000,台灣華語聲調範疇感知。
清華學報30:51-65。
鄭良偉,1997,台、華語的接觸與同義語的互動。
台北:遠流。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中華民國國語
(繁體中文)中華民國國語文研究協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繁體中文)中華民國國語文教育推廣學會(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英文)TaiwaneseMandarinLearningSit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繁體中文)曹逢甫:台式日語與台灣國語:百年來在台灣發生的兩個語言接觸實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繁體中文)Daniel:所謂「台灣話」
閱論編中華民國主題歷史大陸時期(年表)
護國戰爭
鄭家屯事件
張勳復辟
府院之爭
護法運動
五四運動
北京政變
第二次直奉戰爭
廣州商團事變
六一六事變
第一次直奉戰爭
直皖戰爭
北伐
東北易幟
中原大戰
南京十年
抗日戰爭
國共內戰
外蒙古獨立
國府遷台
台灣時期(年表)
反共抗俄
古寧頭戰役
西昌戰役
四大改造
縣市選舉
中美協防
雲南反共救國軍
救濟大陸災胞
白色恐怖
榮民退役
復校
金門炮戰
中科院
反攻
中華文化復興
九年義務教育
臺灣奇蹟
中美斷交
退出聯合國
自強救國
黨外運動
美麗島事件
民主化
解嚴
野百合學運
國會全面改選
總統全民直選
在台灣
南向
裁軍
首次政黨輪替
去蔣化
是台灣
世貿
志願役
倒扁運動
二次政黨輪替
潛艦國造
課綱微調
太陽花學運
三次政黨輪替
台灣
轉型正義
新南向
萊豬
政治政府
北洋政府
護法軍政府
國民政府
中華民國政府
蔣中正政府
嚴家淦政府
蔣經國政府
李登輝政府
陳水扁政府
馬英九政府
蔡英文政府
外交
外交史
中俄蒙協約
中日民四條約
開羅宣言
2758號決議
邦交國
外交部
駐外機構
彈性外交
務實外交
活路外交
踏實外交
口罩外交
兩岸
臺灣問題
歷史
臺灣光復
臺海危機
開放兩岸探親
辜汪會談
飛彈危機
ECFA
CSSTA
馬習會
臺海現狀
疆域
區劃
軍事
國防部
國軍
軍旗
勳章
憲法
增修條文
訴訟法
法律
審查制度
國民
身分證
護照
政黨
列表經濟
大陸時期經濟
大陸時期鐵路
中央銀行
科技
臺灣經濟
台灣經濟史
黃金運臺
美援
三七五減租
公地放領
耕者有其田
農技援外
六期四年計畫
十大建設
勞動基準法
十二項建設
十四項建設
新十大建設
愛台十二建設
前瞻計畫
媒體
彩券
統一發票
貨幣
大陸時期
銀圓
法幣
金圓券
銀圓券
中儲券
聯銀券
邊幣
銀毫
舊臺幣
東北券
藏幣
四川藏洋
老滇票
台灣時期
新臺幣
新臺幣硬幣
海南銀行銀圓券
文化
教育
高等教育
國家考試
國語
新文學運動
國語運動
國語政策
國字標準字體
國寶
國樂
節日
國家公園
國家風景區
自然保護區
自然生態保護區
環境保育
人口
大陸時期
臺灣人口
五族共和
中華民族
國族認同
中國人
臺灣人
金門人
華人
原住民
新移民
宗教
悟善社
主徒會
非基督教運動
中國佛教會
中國回教協會
穆斯林叛亂
國家象徵
稱號
國旗
國徽
國璽
國慶日
國歌
國旗歌
國花
國家元首
首都
分類
主題
閱論編官話 東北官話吉瀋片
蛟寧小片
吉林話
通溪小片
瀋陽話
鐵嶺話
通化話
延吉小片
哈阜片
肇扶小片
哈爾濱話
長錦小片
長春話
烏蘭浩特話
通遼話
黑松片
嫩克小片
大慶話
佳富小片
佳木斯話
站話小片
塔茲語塔茲語 北京官話京承片/幽燕片京師小片
涿州話
北京話
老國音
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
中華民國國語
馬來西亞華語
新加坡華語
閱論編現代標準漢語變體官話地區普通話·女國音·四川普通話·馬街普通話·柳州普通話·東北普通話·北京普通話·河北普通話·中華民國國語(台灣標準國語)粵語地區廣式普通話·南寧普通話閩語地區福建普通話(閩南普通話·閩東普通話)·台灣國語(台中腔)·海南普通話客語地區梅州普通話·客家腔國語湘語地區湖南普通話吳語地區上海普通話·江南普通話晉語地區太原普通話·大同普通話·包頭普通話新馬地區新馬華語(新加坡標準華語·馬來西亞華語)·新加坡式華語·居鑾華語其他地區菲律賓標準華語(英語:Mandarin_Chinese_in_the_Philippines)·越南標準華語·日本標準華語·韓國標準華語
懷承小片
武清話
承德話
朝峰片/錦興片
錦州話
興城話
赤峰話
朝陽話
錫林浩特話
冀魯官話保唐片淶阜小片
淶源話
阜平話
廣靈話
定霸小片
保定話
霸州話
靜海話
高陽話
薊遵小片
薊縣話
遵化話
平谷話
唐山話
灤昌小片
灤縣話
昌黎話
撫龍小片
撫寧話
盧龍話
秦皇島話
石濟片趙深小片
趙縣話
深州話
石家莊話
邢衡小片
邢臺話
衡水話
聊泰小片
聊城話
泰安話
濟南話
萊蕪話
肥城話
平陰話
滄惠片黃樂小片
黃驊話
樂陵話
滄州話
無棣話
博興話
霑化話
慶雲話
寧津話
商河話
臨邑話
平原話
陽壽小片
陽信話
壽光話
惠民話
濱州話
墾利話
東營話
濟陽話
博興話
淄博話
廣饒話
昌樂話
濰坊話
章利片
章丘話
利津話
膠遼官話登連片煙威小片
煙台話
威海話
牟平話
榮成話
長海話
虎林話
蓬龍小片
蓬萊話
龍口話
長島話
大岫小片
大連話
青萊片青島小片
青島話
平度話
諸城話
撫遠話
萊昌小片
萊州話
昌邑話
沂水話
莒照小片
莒南話
日照話
青朐小片
青州話
臨朐話
營通片蓋桓小片
營口話
丹東話
桓仁話
寬甸話
通白小片
通化話
白山話
長集小片
長白話
集安話
中原官話關東鄭開片
鄭州話
開封話
原陽話
洛嵩片
洛陽話
嵩縣話
南魯片
南陽話
魯山話
漯項片
漯河話
項城話
駐馬店話
上蔡話
汝南話
商阜片商亳小片
商丘話
亳州話
阜沈小片
阜陽話
沈丘話
宿蒙小片
宿州話
信蚌片淮霍小片
信陽話
潁上話
淮南話
霍邱話
蚌懷小片
蚌埠話
懷遠話
五鳳小片
五河話
鳳陽話
兗菏片舊蔡魯片
兗州話
濟寧話
寧陽話
東平話
汶上話
曲阜話
金鄉話
單縣話
舊鄭曹片
菏澤話
郯城話
平邑話
舊洛徐片
東明話
徐淮片舊洛徐片
徐州話
淮南話
舊蔡魯片
沛縣話
關隴汾河片北/平陽小片
臨汾話
吉縣話
洪洞話
霍州話
翼城話
浮山話
稷山話
中/絳州小片
新絳話
萬榮話
聞喜話
襄汾話
曲沃話
垣曲話
夏縣話
南/解州小片
運城話
臨猗話
永濟話
芮城話
平陸話
河津話
郃陽話
韓城話
關中片(東府話)
西安話
咸陽話
渭南話
銅川話
寧縣話
秦隴片(西府話)
西寧話
敦煌話
寶雞話
靖遠話
隴中片
天水話
河州片
河州話
甘溝話
南疆片
焉耆話
霍城話
鄯善話
吐魯番話
蘭銀官話金城片
蘭州話
永登話
銀吳片
銀川話
中衛話
靈武話
烏海話
巴彥浩特話
河西片
古浪話
張掖話
山丹話
瓜州話
酒泉話
額濟納話
北疆片
烏魯木齊話
吉木薩爾話
西南官話(上江官話)閱論編四川話分區川黔片成渝小片成都話 –重慶話 –豐都話 –綿陽話 –南充話 –廣元話 –達州話 –巴中話 –萬州話 –涪陵話 –遂寧話 –資陽話 –廣安話 –大方話 –台灣四川話閱論編西蜀方言西蜀片(灌赤片)岷赤小片綦江話 –桐梓話 –遵義話 –思南話 –崇州話 –都江堰話 –眉山話 –樂山話(城區口音片區 –蘇楊口音片區) –峨嵋話 –宜賓話 –瀘州話 –江津話 –仁懷話 –西充話 –搖鈴話 –金仙話 –南充西路話 –蒼溪話 –大邑話 –夾江話 –洪雅話 –犍為話 –赤水話 –綏江話雅甘小片雅安話 –漢源話 –天全話 –石棉話 –名山話 –寶興話江貢小片仁壽話–榮縣話–自貢話–內江話其他攔江話歷史蜀語 ·巴蜀圖語書寫四川話文學 ·四川方言字 ·四川話拼音 ·四川話拉丁化新文字 ·華西第一年學生用中文教材相關語言土廣東話 ·老湖廣話 ·四川普通話參見:西南官話-巴蜀-巴蜀人
川黔片(成渝片)黔中小片
舊昆貴片:貴陽話
安順話
陝南小片
漢中話
鎮巴話
西康片康藏小片
受藏語與羌語影響:康定話
涼山小片
受彝語影響:西昌話
喜德話
攀枝花話
雲南片滇中小片
昆明話
楚雄話
彌勒話
尋甸話
陸良話
霑益話
嵩明話
曲靖話
瀘西話
丘北話
宜良話
澄江話
玉溪話
晉寧話
石林話
富民話
峨山話
牟定話
元謀話
元江話
滇西小片
石屏話
建水話
箇舊話
屏邊話
蒙自話
開遠話
河口話
元陽話
文山話
麗江話
洱源話
賓川話
蘭坪話
滇南小片
保山話
臨滄話
果敢話
雙江話
耿馬話
大理話
永德話
昌寧話
永平話
未分類
台灣雲南話
湖廣片鄂北小片
襄陽話
鄂中小片
武漢話
沙市話
宜昌話
鄂西小片
鄖西話
湘西小片
沅陵話
吉首話
湘北小片
常德話
懷玉小片
舊岑江片:懷化話
玉屏話
黔東小片
舊岑江片:鎮遠話
黎靖小片
舊岑江片:黎平話
桂柳片湘南小片
郴州話
江永官話
零陵官話
東安官話
桂北小片
桂林話
柳州話
荔浦話
象州話
柳州話拼音
黔南小片
都勻話
丹寨話
閱論編江淮官話(淮語)方言區洪巢片揚淮方言(淮東話)揚州小片揚州話(揚州話拉丁化字母表)·天長話潤州小片鎮江話建鹽小片鹽城話濱阜小片濱海話·阜寧話海州小片海州話·連雲港話淮安小片淮安話寧廬方言(淮西話)南京小片南京話(南京話拉丁化方案)·馬鞍山話·當塗話·滁州話·明光話·全椒話·來安話·盱眙話合肥小片合肥話·泗陽話·六安話·霍山話·舒城話蕪湖小片蕪湖話·宣城話·郎溪話·廣德話·池州話·銅陵話·南陵話巢湖小片廬江話·巢湖話·無為話·廬江話·和縣話·含山話安慶小片安慶話·桐城話樅東小片樅陽話通泰片南通小片南通話如皋小片如皋話·如東話·泰興話·高崗話·揚中話泰州小片泰州話·姜堰話·海安話·東台話·大豐話黃孝片黃岡小片黃岡話·九江話·蘄春話孝感小片孝感話·安陸話·應城話·雲夢話·紅安話·新洲話·大悟話黃梅小片黃梅話·鄂州話·黃石話方言島竹山話·竹溪話參見:江蘇方言·安徽方言·湖北方言·江西方言·浙江方言 方言島南 系
天津話
贛榆話
爵溪話
祁門軍話
南平官話
贛州話
信豐話
寧國話
磨盤話
武鳴話
邕州官話
賓陽官話
屯堡話
欽州正話
舊時正話
海南軍話
崖城軍話
東方軍話
水流軍話
廣東軍話
北 系
青州北城話
長樂旗下話
主要根據《中國語言地圖集》第二版(2012)及錢曾怡《漢語官話方言研究》。
另根據張世方《北京官話語音研究》,保唐片劃歸北京官話。
官話方言島主要參考綜述性質的黃曉東《漢語軍話概述》、林芝雅《浙贛閩交界官話方言語音比較研究》及其他具體各點調查。
參見:晉語•東北話•北京話•河北話•山西話•陝西話•山東話•河南話•江蘇話•安徽話•四川話•湖北話•湖南話•廣西話•貴州話•雲南話•甘肅話•新疆話•軍家話•東干語•現代標準漢語變體
閱論編現代標準漢語變體官話地區普通話·女國音·四川普通話·馬街普通話·柳州普通話·東北普通話·北京普通話·河北普通話·中華民國國語(台灣標準國語)粵語地區廣式普通話·南寧普通話閩語地區福建普通話(閩南普通話·閩東普通話)·台灣國語(台中腔)·海南普通話客語地區梅州普通話·客家腔國語湘語地區湖南普通話吳語地區上海普通話·江南普通話晉語地區太原普通話·大同普通話·包頭普通話新馬地區新馬華語(新加坡標準華語·馬來西亞華語)·新加坡式華語·居鑾華語其他地區菲律賓標準華語(英語:Mandarin_Chinese_in_the_Philippines)·越南標準華語·日本標準華語·韓國標準華語
閱論編漢語 漢語分支漢語分支官話通用語
現代標準漢語(普通話
中華民國國語
台灣華語
新馬華語)
老國音
官話分區
北京官話
東北官話
冀魯官話
膠遼官話
中原官話
蘭銀官話
西南官話(桂柳官話、岷赤話、貴州話、雲南話)
江淮官話
其他
天津話
贛榆話
漢中話
南通話
軍家話
海南軍話
廣東軍話
新疆官話
新加坡華語
晉語
并州片
呂梁片
上黨片
五臺片
邯新片
大包片
張呼片
志延片
粵客贛粵語
粵語方言
粵海粵語
香港粵語
蜑家話
莞寶粵語
邕潯粵語
勾漏粵語
羅廣粵語
桂南平話
四邑粵語
高陽粵語
欽廉粵語
吳化粵語
儋州話
越南白話
客家話
客語方言
梅縣話
惠陽話
畲話
四川客家語
香港客家話
臺灣客家語
贛語
贛語方言
昌都片
宜瀏片
吉茶片
撫廣片
鷹弋片
大通片
懷嶽片
耒資片
洞綏片
其他
邁話
富馬話
東江本地話
湘語
長益片
婁邵片
衡州片
辰漵片
永全片
吳語
吳語方言
太湖片
台州片
金衢片
上麗片
甌江片(甌語)
宣州片
閩語沿山閩語邵將語
邵武話
將樂話
閩北語
西溪片
東溪片
閩中語
三明話
永安話
沙縣話
沿海閩語閩東語
侯官片
福寧片
蠻講
燕話
興化語
莆田話
仙遊話
烏坵話
澳腰話
閩南語
泉漳片
臺灣話
新加坡福建話
浙南片
大田片
中山片
潮汕片
瓊雷語
雷州話
海南話
其他
徽語
平話土話
湘南土話
粵北土話
桂北平話
瓦鄉話
孔夫話
書寫系統書寫類型語素文字字形
漢字
繁體字
正體字
簡化字
方言字
二簡字
文體文言文
古文
文白相夾
三及第
白話文
官話白話文(京白)
中州韻白話文(韻白)
吳語白話文(蘇白)
粵語白話文(廣白)
臺語白話文(閩白)
客家話白話文(客白)
表音文字字母
拉丁字母
西里爾字母
阿拉伯字母
文體
教會羅馬字
東干文
小兒經
半音節文字
盲文/點字
三推成字法
中國切音新字
臺灣語假名
臺語諺文
其他
女書
漢羅台文
語言研究漢語歷史
原始漢藏語
原始漢語
古代漢語
上古
中古
近代
明清官話
老國音
現代標準漢語
華語
漢語音韻學
先秦
漢代
魏晉
隋唐
五代
宋代
元代
明初
明清
現代
語言研究
文字
詞彙
語法
訓詁
方言
管理機構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香港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語言推廣中心
中華民國教育部終身教育司第四科
新加坡推廣華語理事會
馬來西亞華語規範理事會
漢語分支列表
閱論編臺灣語言南島語系台灣南島語泰雅語群泰雅語(賽考利克·澤敖利·汶水·萬大)·賽德克語(德固達雅·德路固(太魯閣語)·都達)西北語群龜崙語·巴宰語(噶哈巫語)·賽夏語西部平原語群邵語·拍瀑拉語·洪雅語(阿立昆語(荷蘭語:Arikun)·羅亞語(荷蘭語:Lloa(dialect)))·巴布薩語(虎尾壟語·道卡斯語
)鄒語群鄒語·卡那卡那富語·拉阿魯哇語魯凱語群魯凱語(霧臺·東·萬山(歐佈諾伙語)·多納(古納達望語)·茂林(德樂日卡語))排灣語群排灣語卑南語群卑南語(初鹿·知本·南王·建和)布農語群布農語(郡·卓·卡·丹·巒·蘭)東臺灣南島語族巴賽語(凱達格蘭語·雷朗語·哆囉美遠語(荷蘭語:Trobiawaans))·噶瑪蘭語·猴猴語·撒奇萊雅語·阿美語(秀姑巒·南勢·海岸·馬蘭·恆春)·西拉雅語(馬卡道語·放索語(荷蘭語:Pangsoia-Dolatok))·大武壠語馬來-玻里尼西亞語巴丹語群達悟語大中菲律賓語群(英語:GreaterCentralPhilippinelanguages)菲律賓語(常見外語)馬來語群印尼語(常見外語)·馬來語(常見外語)漢藏語系漢語族閩語臺灣話·金門話·馬祖話·烏坵話客家語臺灣客家語(四縣·南四縣·海陸·大埔·饒平·詔安·揭西(河婆)·永定·長樂·豐順)官話中華民國國語(台灣標準國語·臺灣腔)·軍家話·其他官話其他漢語粵語·吳語(大陳話)·其他漢語藏緬語族藏語(在臺藏人的語言)·緬甸語(在臺緬甸華人的語言之一和常見外語)印歐語系荷蘭語(歷史上的官方語言)·西班牙語(歷史上的官方語言和常見外語)·英語(常見外語)滿-通古斯語系滿語(歷史上的官方語言)蒙古語系蒙古語(在臺蒙古人的語言)日琉語系台灣日語(歷史上的官方語言和常見外語)朝鮮語系韓語(常見外語)南亞語系越南語(常見外語)仡台語系泰語(常見外語)·擺夷語(在臺雲南土著民族的語言之一)混合語言寒溪語·香蕉白話·其他語言人工語言福爾摩沙語日本手語系台灣手語閱聽輔助語漢語盲文臺灣盲文參見:台灣語言保護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中華民國國語&oldid=68791429」
分類:ISO639-2代碼的語言ISO639-1代碼的語言江淮官話現代標準漢語變體台灣語言中華民國文化現代標準漢語隱藏分類:自2017年11月帶有失效鏈接的條目條目有永久失效的外部連結自2021年11月帶有失效鏈接的條目使用ISBN魔術鏈接的頁面使用過時圖像語法的頁面沒有使用者人數的語言類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尚未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繁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視圖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覽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語言
Català日本語한국어Русскийไทย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台灣人超愛講的口頭禪,英文你會嗎? - 希平方
台灣人會用「很狂」可以用來形容很囂張或很誇張,例如:. John's insane! He just asked the boss for six months off.(John 太狂了吧!竟...
- 2我跟你講吼……台灣人都有哪些口頭禪 - 每日頭條
知道啥意思麼?兩岸常用語對照 · 2018-03-18. 兩岸的口語差異可在溝通上造成不少麻煩今天就專門 ...
- 3台灣人常用的「蛤?」英文怎麼說? - 今周刊
台灣人常用的「蛤?」英文怎麼說? · 1. Ouch. Ouch! · 2. Oops. Oops! · 3. Duh. (這麼簡單的問題,你怎會笨到不知道答案?) · 4. Boo. When...
- 4台湾版普通话和大陆普通话口语有哪些不同? - 知乎
【台湾普通话≠台湾国语】昨天看游戏直播,里面主播遇到了台湾人,发现他们口语用词跟我们其实是有很大差…
- 5台灣口語白話--台灣諺語淺釋(10) - 博客來
書名:台灣口語白話--台灣諺語淺釋(10),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1306223,頁數:218,出版社:時報出版,作者:莊永明,出版日期:1993/02/15,類別: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