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與中國語言辨別調查》各國華語使用者考幾分? - Matters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小組擷取其中2020年10月8日至10月25日的57,228筆數據分析。

• 問卷主題包含台灣與中國用語辨別測驗、使用中國用語經驗、個人背景資料。

調查參與者樣貌. 報告問卷調查語言台灣中國用語《台灣與中國語言辨別調查》各國華語使用者考幾分?發布於4月22日分佈式入口翻譯近年,關於台灣人使用中國人慣用的華語(以下簡稱中國用語)的討論越來越多,台灣人發現生活中出現以前不會用的詞彙。

我們很好奇這樣的現象是否真的會影響台灣人辨別中國與台灣用語的差異,以及大家對這個議題又有什麼樣的想法,於是我們為此設計了一份調查問卷,也很幸運獲得超過八萬筆資料,問卷分為兩大部分:用語辨別與經驗感受,這篇則是針對用語辨別答題情況的報告。

作者:興趣使然研究小組主編輯:Ollie研究設計與執行:Ollie、Una、Yao、Harrison近年,關於台灣人使用中國人慣用的華語 (以下簡稱中國用語)的討論越來越多,例如:Youtuber志祺七七的《左邊鄰居觀察日記:親,這支視頻很有質量很牛逼,立馬來看看吧!》、Medium作者施典志的文章《為什麼不該在台灣用「視頻」一詞?》等,越來越多台灣人發現生活中出現以前不會用的詞彙。

研究小組很好奇,大家真的會去分辨中國及台灣用語的差異嗎?如果我們出一份考卷,大家會選什麼答案?因此我們在2020年10月在FB及IG上發佈了這份調查:台灣與中國語言辨別能力測驗,調查中我們先讓參與者進行了一個《用語測驗》的考試,看看大家是否會區分用語的差異、來源,接著詢問了參與者的《議題經驗&感受》。

調查方法說明 訪談: •邀請17位不同性別、年齡層、政治立場、中國生活經驗的台灣人參與訪談。

•訪談主題包含議題了解程度、使用中國用語經驗、糾正與被糾正的情境、感受。

問卷: •根據訪談發現設計問卷於興趣使然研究小組FB及IG發佈、自然擴散,至今收到8萬多筆數據。

•小組擷取其中2020年10月8日至10月25日的57,228筆數據分析。

•問卷主題包含台灣與中國用語辨別測驗、使用中國用語經驗、個人背景資料。

調查參與者樣貌95%的參與者來自台灣。

11%的台灣參與者有累計居住在中國一個月以上的經驗。

台灣參與者年齡主要分佈在19到40歲之間。

調查發現不同國籍的人在測驗中得到幾分?沒有懸念的在測驗中分數普遍較高的參與者為台灣人,平均分數超過90分,第二名到第四名分別為:中國人、澳門人、馬來西亞人、香港人。

Typeform問卷得分 Google問卷得分台灣不同年齡層的分數是否有差異呢?13–18歲與41歲以上的台灣人是得分較低的群體,但差異幅度不大。

生活詞彙題組,各國參與者在哪些類型的題目表現較差?綜合各國的答題結果來看,香港人判斷名詞差異的挑戰性相對其他國籍參與者高,例如網路、網絡。

而動詞差異對中國人來說挑戰性比其他國籍的高,例如轉帳、打錢。

流行用語題組,台灣人表現最差的題目是?51%的參與者認為流行用語「我也是醉了」來自台灣。

實際上「我也是醉了」是中國先開始流行的一句話。

來自中國的梗「雨女無瓜」也僅有約6成的台灣人能辨別出來。

「雨女無瓜」一詞來自中國一齣連續劇的台詞「與你無關」,因演員的發音讓台詞聽起來像是「雨女無瓜」而被中國網友拿來作為一種趣味說法。

非台灣人容易答錯,屬於他國冷知識的題目是?「九年級生」在台灣代表什麼,你知道嗎?有8成的台灣參與者選擇了「民國90年代出生的人」,但其他國籍的參與者選擇此選項的比例落差大,更凸顯出此為屬於台灣以民國紀年衍生出的特殊用法。

此外,在台灣,部分國中會以七到九年級標示班級。

九年級生也逐漸成為台灣年輕世代的冷知識?以年齡區間來看,發現越年輕的世代越少人選擇「民國90年代出生的人」的說法。

且越年輕的世代越多人選擇「西元1990年代出生」的說法,從不到1成上升到2成。

這讓我們猜想九年級生的說法就像退流行一樣逐漸沒有人使用,又或者被中國等其他華語使用者影響,新的世代已經逐漸習慣用西元年表達年代了。

模擬媒體識讀情境,台灣人猜測的文章撰寫者是誰?88%的台灣人都認為以下截圖的文章來自台灣,與建議答案相同。

依據文章中使用「鮭魚」而非「三文魚」可以初步判斷文章來自於台灣。

此外,在中國人們表達「累積」時較常使用「積累」,表達「高齡化」時比較常使用「老齡化」。

此文章來自康健雜誌網站17%的台灣人誤認為下圖的文章來自台灣。

文章來自中國的線索包含:「通過」台灣慣用「透過」、「信息」台灣慣用「資訊/資料/數據」、「積極意義/黃金賽道/細分領域」台灣較少前述說法、「重點方向」台灣慣用重要方向。

此文章來自每日頭條網站(將簡體字直接轉換為繁體字的內容農場網站)模擬使用APP的情境,台灣人看到介面的文字後,判斷APP可能來自哪裡?9成的台灣人認為下圖的APP來自中國。

截圖中的「貼紙」實際上在台灣是用「貼圖」一詞來表達,「視頻」則是「影片」,而「表情包」為中國網路文化的特殊產物,沒有能完全對應的詞彙,作用類似於emoji、貼圖及GIF。

結語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多數台灣參與者對於用語的判斷有明確的共識、共同的答案,也不意外地平均得到比較高的分數。

由於調查是從台灣及中國的常用華語中取材、出題,因此中國的參與者也得到比較高的分數。

然而對於其他國籍的參與者來說,他們使用的華語來源更複雜、交集不同,因此判斷的難度較高,難得到高分。

研究小組也發現到年輕世代的台灣人開始對某些詞彙有不一樣的認知(九年級生),這樣的認知差異值得做進一步的研究。

參與者回饋研究小組感到很開心收到了上萬則問卷參與者填寫的開放題回饋,其中有許多寶貴的意見值得我們參考。

若你也想看更多參與者對此議題的感受、回饋請前往《台灣與中國語言辨別調查》問卷開放題回饋。

連結為Google表單,為避免個人帳號隱私外流,請先登出Google帳號或使用無痕視窗開啟連結。

感謝參與謝謝參與本次調查及閱讀此篇文章的你。

想了解台灣人及其他華語使用者對於「越來越多台灣人使用中國慣用華語」的現象有什麼看法嗎?為什麼台灣人好像比較在意這個現象?為什麼這個現象又會帶來爭吵呢?請看調查結果下篇— 《台灣與中國語言辨別調查》蔡英文支持者都會是中國用語糾察者嗎?如果你認為這篇文章對你有所幫助,歡迎拍手或留言讓我們知道,這對我們來說會是莫大的鼓舞,感謝你們!聲明 •未經調查參與者同意,興趣使然研究小組不會將訪談、問卷調查的原始數據提供給第三方。

•若有任何研究、媒體單位欲引用此文章的內容,請明確標示出處。

關於興趣使然研究小組 我們是一群基於興趣研究有趣議題的台灣人,我們分別從事市場研究、社群營運、介面設計、視覺設計工作,因為對生活中的議題充滿好奇心,希望用業餘時間進行sideprojects,運用知識技能做研究並將成果分享給大眾。

有任何想要研究、交流的主題歡迎聯絡我們! [email protected] 支持作者喜歡我的文章嗎?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CCBY-NC-ND2.0版權聲明61看不過癮?一鍵登入,即可加入全球最優質中文創作社區登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