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藝術的「聯覺」空間@ 楊照部落格 - 隨意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當代藝術的[聯覺]空間文/楊照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在法國開始有了音樂上的「印象派」運動。
德布西、拉威爾是其中最著名的「印象派」作曲家。
德布西有一系列的「版畫」 ...
楊照部落格關於楊照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1003091022當代藝術的「聯覺」空間?視覺思考當代藝術的[聯覺]空間文/楊照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在法國開始有了音樂上的「印象派」運動。
德布西、拉威爾是其中最著名的「印象派」作曲家。
德布西有一系列的「版畫」作品,一系列的「圖像」作品,另外在他的「前奏曲」中,還有像「煙火」一類的知名作品。
至於拉威爾最有名的作品,也一定要數到以鋼琴演奏的「水之嬉戲」。
這些作品,清楚顯示了音樂家跟繪畫之間的關係。
繪畫上的「印象派」在此之前,早已熱鬧發展,從題材到顯現的生活情趣到繪圖的光影技法,「印象派」都提出了不同的主張,徹底改造了美術史。
德布西與拉威爾,跟在繪畫的「印象派」之後,用音樂來繪畫。
不只是他們選擇的標題充滿了視覺意義,而且他們將音符化整為零,散落大量碎小聲音,鋪陳出類似「點畫」般的效果。
更重要的,他們接受了繪畫「印象派」的大前提,不是要模仿、複製現實,而是要找到新鮮的手法,呈現人的主觀印象,「印象」就是經過主觀中介改造,不客觀的真實,或說與現實若即若離的另一種真實。
例如說德布西的「煙火」,儘管其中有部分模擬煙火發放到空中炸開的聲音,然而音樂的核心目的,一定不是要用鋼琴來複製放煙火現場的種種,那樣的複製,太簡單且沒有意義。
德布西真正要做的,是透過音樂傳遞煙火夜的興奮熱鬧感受。
天空中的繁華富麗,各種顏色令人目不暇接,對於下一秒變化的高度期待,這些本來主要透過視覺來傳達、來記錄的經驗,德布西要改用聽覺效果來再製,讓人「聽到」煙火照亮夜空炫麗張揚的畫面。
音樂家用音樂來作畫。
到了二十世紀中葉,另外出現了一群反其道而行的畫家,他們用彩筆在畫布上創作音樂。
那是「抽象表現主義」的根本精神。
抽象,就是線條與色塊,看不出形影指涉,那要如何「表現」?尤其是「表現主義」這個名詞,在西方語言中是跟情感的衝動發洩有著密切關係的。
光靠線條、色塊,有辦法發洩濃烈情感嗎?
會有「抽象表現主義」,一部分是因為有音樂作為比較例證。
音樂在本質上,就是抽象了。
我們無法說這段音樂是人,那段音樂是獸,這段音樂是山,那段音樂是海,音樂與現實沒有這樣的明確對應關係,可是卻無害於音樂作為表現的工具,無害於音樂可以承載傳遞很多樣很豐沛的感情,不是嗎?
「抽象表現主義」的諸健將端出來的成熟作品,幾乎毫無例外,都顯現了強烈的節奏與韻律感。
最突出的例子,當然是波拉克(JacksonPollock)的作品。
畫布上留下了各種動態紀律,顏色線條化身成為節奏的工具,明明是用眼睛看著他的畫作,但我們感受到的,卻是脈動、跳躍、快慢、強擊與弱擊,這些時間性的元素。
時間,暗示或指涉音樂。
「抽象表現主義」的理念,對德枯寧(deKooning)實在是很大的挑戰。
他花了很大力氣,讓自己畫出來的東西,喪失可以跟現實對應的輪廓。
從看起來像什麼,到看起來像是什麼躲在霧花玻璃後面,一直到終於消解大部分形體的暗示,只剩下線條色彩,也就只剩下韻律與節奏。
德枯寧為什麼要勉強自己如此進行「消解」?除了時代氛圍造成的同儕壓力之外,更深沉的,還有對於固定、寫實形象表達能力的懷疑。
寫實形象,正因為寫實,有其在生活裡對應的東西,所以能夠表達的,往往就脫不開生活的範圍。
藝術家主觀創造的感受,於是就必然受到了生活俗套的沾染,就算出發時擁有高度的獨特性,看在觀眾眼中,也無法維持那種程度的新鮮感。
反而只有擺脫現實,找到另一種更純粹的語彙,才有辦法訴說以前沒有人說過、甚至以前沒有人經驗過的感受。
如此追求獨特性的衝動,讓那一輩的創作者實驗打造出「抽象表現主義」,也讓他們接近音樂,或者更準確地說,接近節奏、速度、強弱、快慢等原本屬於時間,而非屬於空間的元素。
別小看「抽象表現主義」的影響與貢獻。
雖然還在平面的畫布上創作,他們實際上已經將視覺藝術帶離空間的必然性,趨近時間。
更進一步,他們的作品超越了視覺感受,進入了某種「聯覺」的神秘、奇特領域。
面對波拉克或德枯寧的作品,明明是用「看」的,但那「看」的感覺卻會和我們的脈搏跳動,和我們的肢體動作,產生奇妙的呼應關係,也就產生了比較接近聽覺而非視覺的經驗,或者是介乎視覺與聽覺間的曖昧狀態。
從這裡拉開了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的一道重要界限。
幾十年來,當代藝術不在滿意於創造單一感官的刺激,想方設法要探入,甚至要去打造不同的「聯覺」空間。
錄像藝術正式帶進了聲音,只是表面上最清楚的發展,不過當代藝術中的錄像,畢竟不同於電視、電影的一般聲光效果,他們不要、不能複製生活中的音畫連結,而是要去尋找「聲非聲、光非光」的alteredstate。
沒有碰觸到那個扭曲、改變後的感官、情緒狀態,就不能算是當代藝術的作品。
當代藝術的另外一個主流形式──裝置,一方面固然是要讓藝術品從二維空間擴展為三維,另一方面更關鍵的,其實是朝向四維──時間──的暗示、召喚,要統納進時間中的變化力量,讓作品從固定完成狀態中游離出來,從原本人面對作品的位置邏輯,轉變成作品包圍人,人在作品中,或說,人既在作品外,也在作品中,內外界線的混淆,產生了另一種「聯覺」。
當代藝術改變了今天畫廊、美術館與觀眾的關係。
我們不再是單純地去「看」展覽,而是必須開放各種感官,去「參與」展覽。
從這個角度看,那麼畫廊、美術館的空間也就應該同時「當代藝術化」。
以前最重要的是那一面面掛作品的牆,現在重要的卻成了牆與牆之間的空間。
當代藝術在台灣碰到的根本困境之一,就在於缺乏這種「聯覺性」的準備。
幾個大型、公立的美術館,到現在還是為固定、視覺的作品服務的,還是拿牆作為主要展覽場域,將牆與牆間的空間當作是觀眾的過道。
這樣的空間基礎結構不改變,進入美術館的觀眾也就很難有「當代性」的準備。
他們不曉得當代藝術應該用全幅聯覺感官來接近,那麼就算是最好的當代藝術作品,也就無法對他們發揮全幅聯覺式的感動了!
波拉克、德枯寧那一輩人早就墓木已拱,然而以他們作為開端,「聯覺」式的當代藝術,卻一直到現在,還沒有在台灣得到充分、成熟的支撐。
如果連最基本的空間狀態都不存在,也沒有習慣於進出這種「聯覺」空間的觀眾,很難想像台灣的當代藝術可以有很傑出光燦的表現吧?/Xuite日誌/回應(0)/引用(0)沒有上一則|日誌首頁|沒有下一則回應
加我為好友日誌相簿影音
我的相簿
mclee632008's新文章以「文創」精神開發電影七條與一百七十五條的差別廢監察院,不必說得那麼激動立委不能有超越黨派的選擇?放榜了,只能報導這種新聞嗎?王作榮的真實貢獻視處罰、虐人為勇敢、為正當的文化攤開來討論「日據」和「日治」角落的美麗微光護衛少數的尊嚴
全部展開|全部收合
關鍵字
mclee632008's新回應沒有新回應!
延伸文章資訊
- 1艺术联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傳統上,“藝術聯覺”(Synesthesia in art)一詞包含在視覺音樂、音樂視覺化、視聽藝術、抽象電影與跨媒體領域中廣闊的藝術試驗,探討的是感官的同時運作,例如視覺與 ...
- 2聯覺共振 - 藝文活動平台
「Chromesthesia」,又稱連帶色覺,是一種聯覺通感(Synesthesia),這是一種具有神經基礎的感知狀態,表示一種感官刺激或認知途徑,會自發且非主動地引起另一種感知或認識 ...
- 3當代藝術的「聯覺」空間@ 楊照部落格 - 隨意窩
當代藝術的[聯覺]空間文/楊照十九、二十世紀之交,在法國開始有了音樂上的「印象派」運動。德布西、拉威爾是其中最著名的「印象派」作曲家。德布西有一系列的「版畫」 ...
- 4肯爺說鋼琴聲是藍色的,你聽得見嗎:「聯覺」是音樂人必備的 ...
這幾年有越來越多歌手與藝術家,像是肯爺、Billie Eilish、和Pharrell 等等都表示他們不僅「聽」得到顏色更「看」得到音樂;而這樣同時刺激兩種以上不同 ...
- 5藝術聯覺
傳統上,「藝術聯覺」(Synesthesia in art)一詞包含在視覺音樂、音樂視覺化、視聽藝術、抽象電影與跨媒體領域中廣闊的藝術試驗,探討的是感官的同時運作,例如視覺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