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百九公祭祀公業與中壢平鎮陳家發展@ 中壢文史工作室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財團法人陳氏百九公祭祀公業與中壢平鎮陳氏家族之拓墾陳盛增摘要陳姓在台灣是第一大姓,在桃園縣境內,據一位陳姓立委統計,合格選票就有十八萬之多,何以如此大的家族 ... 中壢文史工作室這裡記錄了我的點點滴滴!是關於台灣歷史風情,中壢人文歷史,台灣民俗文物等台灣珍貴文化資產,請批評指教吧!日誌相簿影音好友名片 200604080940陳氏百九公祭祀公業與中壢平鎮陳家發展?地方歷史 財團法人陳氏百九公祭祀公業與中壢平鎮陳氏家族之拓墾   陳盛增   摘要   陳姓在台灣是第一大姓,在桃園縣境內,據一位陳姓立委統計,合格選票就有十八萬之多,何以如此大的家族,其發展過程,從未有專文介紹,此乃本文探討主要源由,而筆者又是百九公祭祀公業派下員之一,遂以此為研究對象,從祖先開墾時間、地點、遷徙過程、祠堂的興建,家族興衰、繁衍榮枯,歷經兩個政府,兩種政策,道盡辛酸與無奈,做詳盡的論述。

第二部份透過田野調查,口訴歷史研究中壢平鎮同宗不同派,做渡台祖開拓事蹟、地方掌故、名人軼事做實地訪查。

並以陳氏百九公派下員為例,做住居分析。

有無閩客情懷,遷徙性向落籍地,做系統統計研究,但美中不足的是其他陳氏家族,因資料不全,未做分析,同時也期待對此有興趣的研究者,繼續追蹤其他姓氏與家族,由點至面,由家族拓及社會,建立真實的地方拓展史,是本文最終目的。

  前言 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於93年六月邀請各地文史工作者,及本校研究生,攜手進行南桃園[1]大家族調查,筆者躬逢其盛,亦為此計畫成員之一,負責中壢區,調查期間對於中壢平鎮陳氏後裔,數量及比率都非常之高,以中壢為例,宗親會就有中區、南區、北區、東區,四區。

平鎮亦有北、東、南三區,各區會員有數百或千人以上,對於這些成員,目前尚未有學者做深入調查。

而筆者本身亦為百九公祭祀公業後裔,文獻方志卻從沒被人提過,更引起尋根探源之興趣。

本文以「百九公祭祀公業」家族為主體,嚴格來說:「是以十世祖名顯公來台拓墾經過、遷徙過程、及祠堂興建做一歷史文獻考證。

」俾讓後世有所憑依。

另外雖屬姓陳,但渡台時間不同,渡台祖亦不同,形成同宗不同源。

此文探究中壢、平鎮各地大型聚落家族,經由田野調查、口述歷史、族譜、譜牒、古文書等收集印證,讓更多人瞭解陳氏各派渡台時間、遷徙過程、拓墾地點、名人傳說,對地方貢獻等,做較深入探討,相信對地方上開發史、拓墾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此為本文最主要的目的。

  一、           陳氏之源流 據饒平元哥都陳姓族譜載:「虞舜為我陳、姚、虞、胡、田五姓始祖。

」[2]西元前2317年生於姚墟(今河南)本姓姚名重華,國號有虞。

傳至虞閼父,仕周,生子名滿,諡胡公,賜姓「」。

武王克殷有功,受封於宛丘(今河南淮陽),國號陳,遂以陳為姓,乃陳氏之濫觴也。

至陳宣公時,陳宣公名完字敬仲,奔於齊國,齊桓公以其賢,拜為公,賜食采於田,此為田姓之始。

自一世祖胡公始,世代相傳,至四十三世祖實公,居河南穎川,東漢桓帝時為大丘長,諡文範先生,封穎川郡侯,為穎川始祖,[3]後代緬懷實公,乃以穎川為堂號傳承至今。

    二、           百九公之沿革 饒平始祖百九公,[4]為胡公傳下第九十七世祖,於明嘉靖初年(西元1522年)遷至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元哥都嶺腳社嶺腳鄉蝙蝠山下池塘邊,開基立業,並建立一祠堂,名叫德裕堂,[5]供奉十三世分居始祖陳德裕,自此即以饒平世系傳承。

另一支脈為逃避戰亂,遷至寧化石壁開墾,成另一支脈。

傳到五世祖彩琳公時,自購田產於上井園,又於萬曆34年(西元1606年)正月十二日,其子步周、京藩公二兄弟,另建祠堂為燕安堂,[6]兄弟二人分居橫屋左右兩邊,萬曆37年,步周公辭世,到萬曆39年葬於俺坑寮,叔姪發生口角,步周公子嗣乃搬離老家,成另一支脈,即後來名英公派下。

  (一)渡台祖名顯公 清乾隆2年(西元1737年)十世祖名顯公年僅二十三歲,渡海來台,寓居諸羅縣哆囉國番社店仔前,[7]為傭度日。

到乾隆15年,遷居桃澗堡龜崙口廣福庄定居,[8]向龜崙社[9]頭目有眉大腳郎番給墾鑿井墾荒,[10]務農經商數年有成,衣錦還鄉,重返祖居地(大陸饒平縣),奈何髮妻改嫁,時胞弟名庚公語之:「汝一去拾多年,音訊全無,傳聞已亡歿,妻年少怎能死人綁生馬,如今錯已造成,我有數子,隨你挑選過嗣你名下如何?」[11]名顯公傷心返台,至死不再重返原鄉。

到乾隆21年,胞弟名光公與名庚公、名榮公相偕來台,與名顯公不期而遇,並做小生意以餬口,名庚公並將次子文賜公過嗣給名顯公,延續香火,並念先祖遠隔兩岸,不能週奉,兄弟叔姪互相商量,共捐銀兩建立上公廳,並以九世祖朝佐公妣順德朱氏孺人暨列祖神位,供奉香火。

[12]來台祖名顯公於乾隆50年(西元1785年),享年71歲,因病辭世。

  (二)六房公與祖嘗 十一世祖文賜公繼承祖業後,晴耕雨讀,節儉勤奮,治家有方,家聲遠播,乃嘉惠鄉里,熱心捐獻,如三級古蹟龜山壽山巖觀音寺,於嘉慶初年,即為建廟發起人之一,沿革志石碑上並刻有慷慨捐疏銀元八元正,[13]被選為重要委員之一。

與梁媽結婚後,事業通達購待田產數十甲,並育有六子:元裕、元禮、元禘、元禱、元祀、元禪,[14]於道光3年共同管理,經營祖業,即俗稱六房公,將六兄弟田產抽出一部份為公嘗,以作為祖堂祭祀之用。

  到明治33年,日本實施土地調查與清丈,[15]十二世祖六大房派下子孫共業土地眾多,支理各房浩繁,乃共同商議將土地、房屋贈予十世祖名顯公作為公嘗,命名為「陳名顯公記」,並依六房派下員選出最忠義者為經理共同管理祖業如長房孫傳壬、次房孫潮逢、三房孫傳業、四房孫永興、五房孫阿土、六房孫新景,六人各執六本公簿,每年春秋二季,祭祀掃墓列祖列宗,所有收租及支出費用。

需公開陳列明細帳,聽家父說:「往年祭祖時,需耗時三日,首日清理環境,次日殺豬宰羊,祭典後大宴親友,隔日整裝回家,其熱鬧繁華程度,常為老輩津津樂道。

」直到民國42年,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及耕地放領,上公廳十餘甲田產被徵收或放領,如龜山長峰路兩邊的國宅及精忠新村等眷村,陳名顯公記財產一夕之間化為烏有,如今僅剩少許無法耕種的山田及草木雜生之荒山。

  (三)陳名顯公記之規約[16] 1.協議我十世祖陳名顯公,始創開基墾契壹紙并十一世祖陳文賜公承買契連司單壹紙,並現時政府清丈登記副本交長房世孫陳傳壬收存不得與他人典胎發賣,倘若要用需取出公憑,不得藏匿批炤。

2.協議六大房共立公簿六本合同一樣,各房選出壹人執簿公平管理,倘若不公任從眾房人等,削除管理權,改選忠義者,承接管理批炤。

3.協議每年租谷要六人管理,齊到酌議公平發糶,不得私行自專,設有此情不公者,將管理削除公簿交出,不得藏匿批炤。

4.協議公田饌佃以及有公事等,需要管理六人齊到酌議,不得私行主張貪利肥己批炤。

5.協議公立貨簿壹本每年祭祀組墳,供奉祖先費用,照簿準定貨物,不能加減房份,輪流理辦批炤。

6.協議每年收到租谷,除公費支出,剩下者照六大房平分,各派下員等收領批炤。

7.協議每年需費記載六本公簿,司樣明白不得遺漏批炤。

8.議定每年祭掃祖墳需費,年節冬至祿位一切,抽出租粟早參拾石照六房輪流谷價會論,加減理所當然,當眾批炤。

9.議定每年祭掃祖墳,不得加減聲明批炤。

  (四)下公屋之歷史 上段原鄉歷史有段五世祖彩琳公和六世祖步周公和京藩公的沿革,[17]步周公傳到十一世祖聯桂公渡海來台,與文賜公相逢,剛開始互不相識,因失散多年,後來兩人在無外人情形下促膝長談(因乾隆中期仍實施渡台禁令),兄弟乃互擁對方,喜極而泣,歡喜之情難以言表,乃共同商議在虎頭山麓斥資興建下公屋,共分32份聯桂公派下出資32分之14,文賜公派下出資32分之18,並以五世祖彩琳公,妣劉、林、吳孺人為主位,供奉香火。

六世祖兄弟失散百年,在台灣又合而為一,有了新祠堂,並公推十四世新料公和十五世陳傳秋為管理人,此乃下公廳之源由也。

二次大戰末期,日本小林總督推行皇民化政策,其中一項為廢廟運動,並廣建日本神社,相中地理環境極佳的下公廳:「據筆者家父說下公廳的地理:『山下屋,屋前塘,爺作官,子狀元,私埤私圳蔭私田。

』的佳句。

」[18]而下公廳也正如詩作,背面有虎頭山當靠山,前面良田阡陌,並有一條大槐溪環抱,可見公廳環境之優越。

為了防陳家出高人,日本即下令征收,良田四甲多(今桃園高中校地),山林有十三甲多,適時管理人陳盛文、陳德裕,欲將補助款,另覓他地籌建公廳計畫,但因通貨膨脹,人多口雜,貨幣四萬換一元,致購地資金一夕縮水,興建祠堂計畫,即胎死腹中,不了了之。

  (五)祠堂的興建 兩處公廳,歷經兩個朝代,日本政府征收祭祀公業,保護私有財產,到國民政府卻保護祭祀公業,私有田產實施耕者有其田遭放領,兩種政策不同,卻殊途同歸,公廳一樣化為烏有,眾裔孫為緬懷先祖,慎終追遠,遂積極覓地重建祠堂計畫。

  1.石頭庄公廳計畫 發起人陳盛源,系來台祖名顯公第七代孫,曾任台灣省陳氏宗親會理事長,世界陳姓宗親會理事長,縣商業會常務委員,起編彩琳公派下陳氏大族譜主任委員,省議員葉寒青秘書等職。

此人長得高大英挺,虎背熊腰,經營建築業績輝煌,事業有成,對敦親睦族,更熱心可嘉,不居功勞舉例如下: 民國五十多年,位於虎頭山下之下公廳,土地補償金已於日治時期領到,僅剩地上物未補助,先生乃趁是省議員秘書身份,奔走要求政府補償,經多年努力,如願以償,領了拾餘萬元,經耆老相商,買了石頭庄瓦窰下一塊農地約三百坪,登記陳盛土之名下,作為籌建公廳之基地,經多方奔走,族裔對先前上下公廳化為烏有,均耿耿於懷,對又要樂捐興建祠堂,均興趣切切,反映出奇的冷漠。

在苦無經費情況下,只得暫時擱下,期間住湖口陳耀金宗長,也曾努力一陣,均無功而返。

到民國71年,因社會動盪不安、民生凋弊,盛土宗長也因事業經營不順,受倒風之累,土地遭法院查封拍賣,此一興建祖祠之事,又遭另一次重創。

  2.龜山楓樹坑祖祠興建計畫 到了民國78年,政府開闢長峰路,上公廳屬六房公之土地遭征收,六房均領了補償費。

興建祖祠之事,又再次提起,許多宗親建議,用有限之資金將道路拓寬所剩土地,作為祖祠基地,經多方考察,面積實太小,乃做罷。

後來犁頭圳興建祠堂,六房公之補償金乃樂捐給籌建委員會。

  3.新屋犁頭圳百九公祠堂興建過程 兩個公廳均遭征收,始終是眾裔孫心頭之痛,雖各房各派私下均有供奉祖先,但客家人對傳統祠堂所散發的凝聚力,祖德祖訓都難以釋懷,籌建祠堂之聲從未間斷。

民國75年春,十七世盛桶,十六世永海金台三人又再次共同發起,[19]於民國76年3月29日青年節,召開第一次籌建祠堂會議,出席極為踴躍,結論先行籌覓地點。

說也奇哉!有如祖先庇佑,出奇順利?原先不賣農地李家卻賣了,簽約由十七世盛堂先開支票墊付,購買金額為參佰柒拾萬元,土地約一千坪,並豪爽的說:「若祖祠興建不成,此地願私下承買。

」爾後又召開數次籌建會議,眾裔孫均慷慨捐疏,完成了不可能的任務第一階段,購得福地。

民國77年元月17日正式成立「彩琳公祠堂籌建委員會」,公推十七世盛林為主任委員,盛桶為總幹事,盛唐為工程主任,十六世金台、永海為財務正副主任,十七世德光為財務幹事,其餘各房推出委員,積極推動興建祠堂,並由十六世永盛地理師堪輿擇日定案。

於民國77年7月11日巳時動土興工,頓時宗親奔相走告,反應熱烈,財源募集亦極為順利,工程亦按照進度施工,期間亦前往大陸原鄉尋根探源,並覓得一世祖百九公之墓地及饒平派下員,經全族宗親商討議決,將彩琳公祭祀公業改成百九公祭祀公業。

歷時二年餘,總工程費兩千多萬,終於建成,於民國79年12月4日卯時落成,奉請饒平始祖百九公妣盧孺人暨列祖考妣登廳安座,同年12月17日(農曆10月18日)巳時,舉行安座祭典,隨即大宴賓客一百多桌,此為財團法人陳氏百九公祭祀公業之源由也。

    三、           中壢平鎮地區陳家的拓墾與分佈 在中壢平鎮一帶姓陳的民眾,自我介紹時,往往都會被反問,您係那裡陳啊?或某某和你共一到某(客語詞:表示有關連或有共同的祖先嗎?)之類。

可見在光復以前,陳家在中壢一帶大都聚居,或有代表性之祠堂分佈,今舉常被使用的陳家聚落名如:埔頂陳、山仔頂陳、隘寮頂陳、南勢陳、高山下陳、水尾陳等。

這些陳氏聚落有些公廳或祠堂部分尚存或原地改建,部分已成歷史名詞,或移至他處重新改建,現詳細介紹如下:   (一)      埔頂陳 埔頂陳家族渡台祖為振韶公,故居位於廣東省梅縣長樂鄉下橫坑半徑橫流渡青龍寨。

[20]於乾隆初年,背父親骨骸渡海來台,父親為陳登青,葬於三峽媽祖田,租佃而居於海山郡,後因和生番發生衝突,半夜潛逃至中壢埔頂地區,當時埔頂荒煙漫草,大都無主,遂以種竹為界,墾成良田兩百多甲,成為一大地主。

來台祖婚後育有六子:達英、達富、達貴、達有、達財、達用,除老四獨立到新埔關西一帶拓墾,其餘均在中壢周邊拓墾。

目前後裔約兩、三千人,大都位在埔頂仁愛里地方。

宗祠從清朝到現在已陸續整建兩次,是一棟傳統泥磚紅瓦三合院建築。

陳振韶祭祀公業,管理方式為六大房每房選三個委員,再選舉總幹事,主任委員、財務長等共同管理,但全都無给職。

每年以2月4日、8月15日為春秋兩大祭典,但除夕、正月半、五月節、七月半也有祭祀,但規模較小。

據總幹事陳立川說:「其家族自日治時期到現在,村長或保正都是他們陳家在做。

」     (二)      平鎮南勢陳家 其開台組為九世祖益統、乾統兩兄弟,[21]共同於乾隆47年(西元1782年)渡海,乾統公因涂家無嗣,乃過嗣涂家傳承其香火,故南勢陳家泛指益統公之後裔。

益統公原籍廣東省惠州府陸豐縣大埔頂深坑鄉揭石下,21歲時跋山涉水,歷經千辛萬苦渡海來台,落籍於台北府淡水縣桃園廳桃澗堡安平鎮老屋場,即今桃園縣平鎮市復興里25鄰278號,篳路藍縷,披荊斬棘,以啟山林,經數年累積,拓田園,建宅第,娶妻彭氏,育有五子:來秀公、成秀公、開秀公、房秀公、六秀公,即俗稱「五房公」,承繼祖業,兄弟和睦,胼手胝足,家業為之大興,購得田產數十甲,為南勢一代望族。

南勢陳屋古時稱「八角塘陳家老屋堂」,是一棟五虎下山,七開間馬背式,有內外禾埕的傳統建築,因年久失修,於88年清明節掃墓時,開會決議重建,資金籌措以每房派下員男生為丁,每丁為二萬元,不足資金以樂捐方式募集,並擇日同年10月22日開工動土,巍峨高聳,美侖美奐的祖祠,並在91年10月18日舉辦落成大典。

陳家人才濟濟,輩出俊俏,從益統公傳下裔孫,經繁衍更替已逾一千多人,其間又以陳進祥最具名望,他曾任鄉代主席、鄉長、省議員、省諮議長,桃園縣陳氏宗親會總會長等職,是南勢地區最具代表人物之一。

故南勢陳家或八角塘陳家泛指其老屋祠堂也。

  (三)      山仔頂陳 山仔頂陳家始祖,為十二世仰松公及十三世長子偉和公和妻徐氏,[22]三人於道光12年(西元1832年)渡海來台,仰松公來台後不久又回大陸原鄉,因原鄉尚有多位子女,從此未曾返台居住,在台灣墓裡亦僅剩衣冠塚。

陳仰松祖籍:廣東省梅縣嘉應州松口保溪南上寨井下,渡海落籍台灣府淡水廳托足衛署,與偉和公共理糧總事務,相處數年後,移居中港頭份街暫住,做小生意以餬口,十餘年後,住隘寮頂陳家為感染其書香世第,無償提供了一些土地給偉和公,適時中港頭份又逢番亂,遂移居台北府桃澗堡山子頂(今平鎮山仔頂),購田產、築家園,一直長住於今。

十四世有三兄弟:海源、連源、捷源,各自擁有公廳,大房已改建,二房已拆除,三房仍為老祠堂,現已沒人居住,但仍聘長工顧守、打掃,保持非常古樸典雅,據地理師說,陳家地理環境極佳,會出高人,果不然被料中,長子海源公即謙光,天資聰穎,出類拔萃,讀書貫通古今,十三經及諸子百家,無不博覽,十六歲即中秀才,二十二歲即中舉人,當時可為轟動全台,然想更進一步上禮部會試二次皆未中,失落之餘則淡出仕途,返家開班授徒,桃李滿天下,在鬱鬱寡歡之下,享年五十六歲與世長辭,當時出殯之日,赴弔者數千人,不論老少婦孺無不惋惜其英年早逝,而唏噓不已。

十五世宗義諱名耀奎,亦虎父無犬子,經史子集無不精研,且精於詩文,當時縣府考試時,千百人中屢屢得到冠軍,一時人人期待,將來必成大器,可惜生不逢時,遭乙未戰役,割讓台澎,日人廢除科考,使一生心血付之東流。

當時人心惶惶、盜賊四起,日人設保良局於建安宮(今東勢三王公廟),鎮撫民眾,使百姓免受賊亂,並任命耀奎為保安局長,其公正無私,除暴安良絕不包庇,受到各方的愛戴,後來出任保正,兼家稅委員、農會委員,並榮上級賞木杯及褒揚狀數次。

其長子發祥日治時期亦任庄協議員,可謂一門俊彥、名聞遐邇。

另外第三房捷源派下,十五世宗盛公(琳盛)生有七子,個個賢達,尤其創立德星醫院,可說是家喻戶曉,當時是中壢最大的醫院,以下為其簡介:[23] 1.長子增祥:日本時代擔任平鎮庄司法委員、保正、保甲聯合會會長,光復後官派鄉長後連任三屆長達十年,縣議員等職。

2.次子家祥:日本帝大經濟學系,九州醫科大學畢業,曾任台大醫學院教授,中壢德星醫院院長,外科醫生。

3.三子進祥:台北高商畢,曾擔任平鎮合作社負責人,東洋製藥廠廠長。

4.四子星祥:台北醫專畢業,為中壢德星醫院內科醫生。

5.五子文祥:東京齒科大學畢業,齒科醫生。

6.六子其祥:宜蘭農校畢,擔任大溪及中壢郡役所農業技師、東洋製藥總經理。

7.七子善祥:日本昭和藥專畢,東洋製藥經理。

據筆者訪問第二房陳秋岳老師所訴:此祠堂真是人才輩出,醫生總共四十多人,博士六七位,可說不是名人就是名醫,現大部分移居海外,部分在美國,大部分在日本,可說是陳氏最出色最有名望的家族。

  (四)隘寮頂陳[24] 清朝乾隆年間,從北到南築一道土牆,狀似土牛即稱土牛溝,為漢番分界,為防番害,沿線有駐點大都以簡陋茅屋所建,稱為寮,隘寮即隘勇防守所用茅草屋。

隘寮頂就是此段地勢較高,或離市區較遠之意。

隘寮頂陳家,祖籍為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招福鄉石埂窩,因地瘠人貧,謀生困難,十九世振位公、振亮公、振榮公三兄弟,於清雍正六年(西元1728年)乘蓬船渡海來台,從台南上岸,以雜役為生,後聞北部較易開墾,乃聯袂北上,途經頭份、竹塹(新竹)、社子(竹北)、鳳山崎(山崎)等地,但都被捷足先登者所據,後來發現淡水廳桃澗堡霄裡社所轄區,隘寮頂泉水處處,立即叩謝天地,拜曰(凡民得水居之所矣),在三界廟福林宮後側竹圍,搭茅草屋安身立命。

從此振位公,全力開墾,披荊度莽,數年之後,經濟改善,和張太孺人締結連理,並育有三子:順芳、明芳、達芳,一家和樂融融,家境日除,乃請地理師擇地,遷到隘寮頂祖堂現址(今平鎮市福林里),取乙山兼卯分金立基,以土磚泥瓦建立祖祠,並沿用大陸堂號,遂以「聚星堂」為名,沿用至今。

而同行諸弟,則另有他志,朝關西方面發展。

振位公則繼續在此深耕,待三子稍長,亦承父志,克紹萁裘,勤奮開墾,數年之後,墾成良田三十多甲,三大房裔孫瓜蒂綿衍,現已一千多丁,遍居各地,可謂平鎮大家族之一也。

  (五)      高山下陳[25] 系出於百九公派下,渡台祖名顯公一脈,當時移居於高山下成員有十四世新料公、十五世傳元公、傳昌公、傳根公共四房,於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為了田租便宜,增加收入,將自己田園租給別人,而賺起差價,向林本源墾號,租佃而耕。

據筆者父親口述,在高山下共住了六十年,經繁衍瓜蒂綿綿,原有四大房,各房人丁興旺,家道日興,成為高山下頗具名聲家族。

清朝末年,政治腐敗,民生凋弊,盜匪橫行,百姓聞風色變,相傳一撞壁賊(劫柄賊以殘暴聞名),欲計畫劫殺高山下陳屋,適時被傳元及傳昌兄弟識破,邀請綠林兄弟到陳家一看究竟,此賊見陳家易守難攻,個個兄弟人高馬大,都具武術功夫,遂知難而退,打消此一計畫,聽家父說:「附近一帶沒有一家沒被劫柄賊光顧,唯獨陳家倖免,嘖嘖稱幸。

」 到大正末期,高山下田產,遭地主林本源墾號,賣給平鎮葉姓及大溪江姓人士,不得已只好將田園奉還,連屋亦一起交還,結束長達六十年的住家,此為高山下之陳屋源由也。

  (六)      水尾陳 中壢水尾里因都市發展,人口急遽增多,目前行政劃分為水尾、忠福、幸福、永福四個里。

水尾陳家乃泛指陳姓聚落,若以新街溪為分界,南岸聚落為陳新料家族(今幸福里一帶),北岸聚落為陳烏番家族(今永福里新興高中一帶),兩個公廳都因都市發展變遷,慘遭拆除,現尚許多族親仍住附近,但因大樓林立,成為散居,沒有老公廳當指標,也看不到大宅院,水尾陳已名存實亡了,現就分別介紹光復以前兩個大宅第如下:   1.     陳烏番家族 陳烏番先生,係中壢名人,又曾任「總理」,家大業大遂以他名稱之,其渡台祖為陳呂氏媽偕五個兒子於乾隆年間攜手來台,從淡水登陸後,在南崁定居,後移居到中壢街水尾字第一百三十三番地。

其先祖原居福建漳州平和高坑下窰,後移居廣東陸豐縣吉康都新田溪閣,到烏番已第五代。

據陳氏族譜載,陳烏番譜名叫陳朝置,而村民只知烏番而不知朝置,其為人剛正不阿,又熱心公益,遇有紛爭,請其調和,必能化解,相傳烏番去逝已三七(三個星期),仍有遠來庄民,以轎請求前去排解,屆時方知已故,乃跪地大哭,直呼:「此人不在,其冤情難解矣。

」 烏番亡故後,留下三子:茂度,三歲早夭;茂益、茂基,偕能秉持父訓,熱心公益、急公好義,正直善良,頗受庄民愛戴。

如陳茂益號「貴邦」,[26]繼承父業水尾大伯公管理人,該廟建於道光十年九月二十號,信徒分佈極廣,因處事公私分明,故庄民對他都耳熟能詳,非常敬佩,如水尾一、二號大陂塘,都是在他保正任期內完成。

民國三年(大正三年)先生三十五歲,四月二十日獲選中壢支廳水尾保第一屆保正,民國九年全台大改制,出仕中壢庄協議員,並擔任水尾、上下內壢、青埔、芝芭里等五區,聯合會會長。

同年擔任國勢調查事務有功,受總督府表彰。

民國十四年(大正十四年),中壢公學校兒童保護會副會長,桃園大圳開鑿任組合常務委員,中壢農會評議委員,後任農會組合長。

修建縱貫公路有功,受新竹州知事表揚,並頒杯盤紀念。

民國十六年(昭和二年),為中壢仁海宮建醮發起人,出錢出力,人說第一陳貴邦,第二呂文週,與梁盛文、曾安祥、劉世富、王萬襄等人,被推舉為廟產管理委員,對公共事務竭盡心力,成為模範,其後又擔任中壢郡十八個派出所聯合會會長。

民國24年(昭和10年)5月,被贗選代表新竹州前往日本,蒙農業大臣「守正王」頒獎表揚,賜金質「勤勞顯功章」乙枚,並得守正王親筆書「尊農」墨寶,現仍掛在陳家正廳上,民國34年(昭和20年),又獲末代總督安藤利吉表揚,再賜銀質「勤勞顯功章」乙枚。

光復後,民國35年3月被選為中壢鎮民代表,中壢農會監事。

50年仁海宮再次修建,出任主任委員,勞心勞力,不幸於53年辭世。

56年丁末10月慶成建醮,改由曾安祥任主任委員,完成陳君遺志。

其胞弟陳茂基亦人中之龍,家中大小事務,皆他打理,其兄常因公長年在外,保正事務繁忙,遂由其弟代為處理,故有「地下保正」之傳說,日治時期亦被選為桃園大圳,監督人員,受到上級賞賜,頒發獎狀。

綜觀陳家三代都對水尾地區,熱心奉獻,鄉民亦敬佩有加,人人稱道。

此乃水尾陳之源由也。

  2.     陳新料家族 係出自百九公派下十世祖名顯公一脈,十四祖新料公為渡台第五代,今幸福里一帶田產,為新料公繼承祖業所得,原先只得四甲多,後因拓墾荒地增加十餘甲良田,成為一殷實農戶。

新料公與李太孺人婚後,育有四子,在兄弟共同努力下,又買了四甲多的田產,在今新屋鄉犁頭洲一鄰六號,並建立另一公廳。

故幸福里這邊有二房在此居住。

犁頭洲亦有二房,因世代務農,家境僅小康,無人往仕途發展,但都人丁興旺,族裔眾多,在水尾亦形成大家族,此為源由也。

    四、           以陳氏百九公祭祀公業為例,看派下員分佈狀況 前面談及分佈狀況,以祠堂為目標,或許會被以偏概全錯誤解釋,如百九公祭祀公業,祠堂建於新屋,派下員新屋並未佔多數,以下圖表乃根據91年度派下員名冊,以戶為單位分析各地分佈狀況:   (圖一)以縣市為單位和各縣市分佈狀況     桃園縣 台北縣 台北市 新竹縣 新竹市 苗栗縣 台中縣 其他 合計 戶數 272 45 17 20 4 6 3 3 370 比例 74% 12.1% 5% 5.4% 1.1% 1.6% 0.8% 0.8% 100%   (圖二)以桃園縣鄉鎮市為單位看分佈情況     中壢 平鎮 楊梅 新屋 觀音 龍潭 龜山 八德 桃園 合計 戶數 88 65 63 22 16 7 6 3 2 272 比例 23.8% 17.6% 17% 6% 4.3% 1.9% 1.6% 0.8% 0.5% 100%   從圖一可較明顯看出,客家人遷徙基本上,還是移到客家庄,或較祖祠較近的區域,因祠堂在桃園故有百分之七十五仍住桃園縣境內為目標,台北縣佔12.1%是因為有一房祖先移至中和市景平路一帶緣故,新竹縣也是十四世祖新程公派下移到湖口定居故。

圖二顯示意義在於中壢水尾和平鎮高山下均有祖堂,故兩地人口亦較多,屬名顯公派下。

楊梅比例亦高,乃是因名英公派下第十四祖觀賜公,觀鳳公、阿滿公及名顯公一派下新松公,移居至楊梅開墾所致。

而龜山與桃園市雖是渡台祖及上、下兩公廳所在地,理應比例較高,何以比例不到1%,況據筆者所知在龜山長峰路上的堂兄弟、六戶中僅老一輩男生會說客語,日常交談仍以閩南語為主,四十歲以下成員客語則完全不會,可見被同化極為嚴重,更弔詭的是大溪、大園、蘆竹屬閩南地區卻無一戶,可見族裔在開發遷徙方面,第一考量還是以客家庄為第一首選。

    五、           結論 俗云:「國不可無史,家不可無譜。

」國史與家族史,在文化上、人類學、社會學均佔重要地位。

本文以陳氏百九公為主軸,深探往昔在桃園、中壢,在平鎮高山下奮鬥歷史,相信許多同為百九公派下員均不知過往,因在耆老詢問過程中,瞭解者屈指可數,而族裔派下員雖人數眾多,但鮮少在政治上展露,完全以做小生意與務農為主,雖有少部分如黨外硬漢陳盛林曾選立委,縣議員陳盛勳、陳淇山。

代表陳美齡等,但知名度亦僅地方上而已,甚少有全國知名人物,難怪受世人所遺忘。

  平鎮南勢陳家,雖有高知名度的省議員陳進祥,但後繼無人。

埔頂陳家亦相同,除陳玉川縣議員外,亦逐漸勢微。

最風光還是山仔頂陳家。

到今天亦許多名醫,如陳遠芳、陳桂芳、陳進財博士國際哈客客家網站長,陳念偉博士中大教授,還有許多老師,但亦甚少參與政治,且家族中現大多移居美國及日本,家族勢力亦大為降低。

陳烏番家族,陳文岳陳姓宗親會前會長,陳君城、陳君炎,一輕航機隊駕駛,一順德幼稚園園長,家境均小康,政治影響力亦日微。

綜觀以上陳氏家族,或因環境變遷使然,形成個體戶,或政治上沒有強而有力的指標性人物出現,致各自為政,始終不能團結,而每下日況。

昔日水尾陳,山仔頂陳或埔頂陳,所散發之影響力,亦成歷史名詞。

本文只以百九公作地方拓墾分析,其他家族則無,是美中不足的部分,因筆者掌握其他家族較少之故,期待有興趣之研究單位,可繼續深入追蹤研究。

    參考書目: 1.     彩琳公派—陳氏大族譜。

陳氏大族譜編輯委員會出版。

主任委員:陳盛源,民國65年3月30日。

2.     林維恭宗族家譜。

陳運棟。

苗栗縣文化局、財團法人陳運棟文教基金會,民國93年3月25日。

3.     陳益統公傳下子孫族譜,民國91年。

4.     陳名顯公簿,大房,大正11年壬戌,譜牒手抄本。

5.     陳新科譜牒手抄本。

6.     財團法人陳氏百九公祭祀公業通訊,91年2月26日。

7.     陳氏大族譜,新遠東出版社發行,陳建章、陳建益主編,江平遠出版,民國50年10月初。

8.     平埔百社古文書,劉澤民編著,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出版,劉峰松發行,民國91年3月初版。

9.     龜山鄉志,黃浩明著,龜山鄉公所印行,曾忠義發行,民國91年3月出版。

10. 台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上,洪敏麟編著,謝嘉梁發行,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發行,鄧意卿主編。

11. 來去東勢庄,東勢庄文化工作陣編著,曾昭勳發行,92年12月。

12. 自治制度改正10週年人物史,原幹洲編,勤勞富源社發行,昭和6年12月25日發行。

  [1]南桃園:從民國40年第一次民選縣長開始,桃園除復興鄉外,13鄉鎮一分為二,即北桃園以六個閩南鄉鎮市,南桃園即中壢、平鎮、觀音、龍潭、新屋、楊梅六鄉鎮市為主。

並形成未成文規定北桃園當縣長,議長就南桃園人士,並以兩任為期互相對換,此為南北輪政之說也。

[2]彩琳公派,陳氏大族譜,淵源沿革志,陳氏世紀文,頁3。

[3]彩琳公派,陳氏大族譜,淵源沿革志,五姓簡史文,頁15、16。

[4]彩琳公派,陳氏大族譜,饒平陳姓族譜序,系,頁21、22,饒平百九公派下說明。

[5]陳傳壬派下裔孫德光珍藏饒平元哥都圖,陳姓族譜序。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