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三千 - 創價學會御書、法華經、佛教哲學大辭典檢索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亦即,眾生的生命(一念)中,收納現象世界(三千)的一切。

一念三千法門是由天台大師所完成,將迹門所說的十如是、二乘作佛(十界 ... 回首頁│創價學會中文網│創價e購樂│繁體│簡體   首頁>大辭典檢索結果 詞語 顯示件數 10 20 30 40 50 [1]  2   3  一念三千 [yi2nian4san1qian1] 眾生所起的一念心中,具足三千諸法之意。

一念是謂瞬間、極微的生命,三千是謂現象世界的一切。

亦即,眾生的生命(一念)中,收納現象世界(三千)的一切。

一念三千法門是由天台大師所完成,將迹門所說的十如是、二乘作佛(十界互具)、本門說顯的本因‧本果‧本國土等三妙合論(佛、眾生、國土常住∥三世間的常住)之義,於作成體系,而在第五卷的正觀章初次說出:「夫一心具十法界。

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

一界具三十種世間,百法界即具三千種世間。

此三千在一念心。

若無心而已。

介爾有心,即具三千…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境,意在於此」(大正第四十六卷第五四頁)。

文中的一心、一念是同義,一往是謂根塵相對而生起的一瞬心,究極而言,一是指一實相、中道法性。

亦即,包含色心、因果、有情、非情、支撐生命活動等一切所依的生命全體,是謂一念。

此一念,具三千的差別相。

將此一瞬的生命作一仔細觀察,則可分類為十界(地獄界、餓鬼界、畜生界、修羅界、人界、天界、聲聞界、緣覺界、菩薩界、佛界)。

此十界又互相具足各自的十界(十界互具),而形成百界;百界各具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而構成千如是;千如是具備三種的世間(眾生世間、五陰世間、國土世間),而成就三千世間。

一念與三千的關係,既非一念在先、三千在後,亦非三千在先、一念在後,更非一念於一時包含三千的同時關係。

於爾前權教是說,心為萬法的根源,萬法(現象)皆由心而生,或說心是主體,萬法是從屬。

於則將此說推翻,宣示心和萬法相即,為而二不二的關係。

說示萬法即實相,並非脫離諸法才有實相,而是諸法原本就是實相,即是法華圓教。

一念具足三千的「具」,與「即」、「不二」同義。

所謂三千的法數,是由十如是、十界互具、三世間所構成,三千世間則是將森羅萬象以三千的範疇來區分的差別相。

意謂,十界是生命自體所具十種境界的變化相(十法界),十界互具是十界各個又互相具足十界(百法界),十如是是十界的身心活動具有十種層面(以上相乘是謂百界千如);繼而,千如是又各自具有三世間,故成三千世間。

三世間指五陰世間、眾生世間、國土世間,是從色心、依正的相互關係區分三個次元。

由於百界千如具足三世間,才得以闡明有情、非情的生命存在事實。

於迹門方便品,是講說諸法實相、十如是,明示佛界的生命和九界的生命皆是妙法當體的平等性。

接著在迹門又說出二乘作佛,闡明十界互具的真義。

但是,說出上述法門的教主釋尊,仍是始成正覺的佛,尚未明示佛界的生命常住,故、奪而言之,並不能說是已講出常住之法的真實一念三千。

亦即,迹門所說的教法雖已說及九界的生命內在有佛界,然既未說出此佛界的生命常住,故、九界的生命常住亦未說顯,十界互具亦僅止於無常生命上的十界互具,因而才說作是「始覺之十界互具」(第四四三頁)。

又在迹門裡,並未明示國土世間是妙法的當體而常住,故、迹門所說的教法,奪而言之,僅止於「本無今有之百界千如」(第二六六頁),並不能說是已講出一念三千。

本無今有的「本無」就是本有常住尚未說出之意,「今有」是謂,話雖如此,然而如今已在迹門說出了互具。

但是,與而言之,既已在跡門說出諸法實相,明示萬法即是妙法的當體,且依據本門,在理論上可歸結於一念三千,故而只能說是已講出「理之一念三千」。

相對地,在本門壽量品則說示發迹顯本。

亦即,推翻爾前、迹門的始成正覺,講說教主釋尊的久遠實成,明示釋尊的本地,即佛界的生命常住。

又從所化的地涌菩薩亦是常住,明示九界眾生的生命亦是常住,更說示娑婆世界亦是久遠實成之釋尊的本國土而為常住。

也就是將本因、本果、本國土的三妙予以合論。

依此,才是教示十界的常住與三世間的常住,示現了真實的一念三千。

如上所述,若將的一念三千以本迹來作區分,則依迹門的諸法實相之理所建立的天台之一念三千,就稱為理之一念三千;而於本門壽量品所闡明釋尊的本地,即本有常住的生命,就稱為事之一念三千。

關於此本迹一念三千的差異,在有云:「華嚴乃至般若、大日經等,不僅隱匿二乘作佛,更秘而未說久遠實成。

此等諸經有二種之失。

其一『存行布故,仍未開權』,隱迹門之一念三千。

其二『言始成故,尚未發迹』,隱本門之久遠。

此二大法門是一代綱骨、一切經之心髓。

迹門方便品說一念三千、二乘作佛,爾前二種之失,得脫其一矣!雖然,猶未發迹顯本,亦未顯真實之一念三千,二乘作佛亦不定,如見水中之月,如無根之草浮於水。

至本門,既破始成正覺,則四教之果破。

既破四教之果,則四教之因破。

打破爾前迹門十界因果,說顯本門十界因果,是即本因本果之法門也。

九界亦具於無始之佛界,佛界亦備於無始之九界,是乃真實之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三千也」(第二一五頁)。

但以壽量品的文上而言,雖說是已講出了事之一念三千,亦只是就已悟得本果的釋尊自身而言的「事」,並非凡夫於己心所觀知的「事」。

所以,對於未受釋尊化導的末法眾生而言,憑壽量品文上的教法,並不能成就觀心。

因此,對末法的眾生而言,不只是迹門,就連本門亦僅止於理之一念三千。

關於這點,日蓮大聖人在有云:「不逾一代應佛之域,既是理上法相,故一部俱是理之一念三千,迹上之本門壽量也,使理解此事,稱作脫益之文上。

文底者,久遠實成之名字妙法,不涉餘行,直達正觀,事行一念三千之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第九一○頁),將本迹二門的一念三千皆退之為理,而將事之一念三千當體、南無妙法蓮華經的大生命,顯為御本尊,建立以受持此御本尊才能成就觀心的受持即觀心之道。

關於御本尊的圖顯,有云:「一念三千之法門,滌濯而成之大曼荼羅也」(第一四○九頁),亦云:「日蓮之魂,染墨書成者也。

信之、信之!佛意是法華經,日蓮之魂祇在南無妙法蓮華經」(第一一六九頁)。

又於明示:「為不識一念三千者,裹此珠於五字之內,懸於末代幼稚之頸」(第二七三頁)。

久遠元初的自受用身即日蓮大聖人,起大慈悲,於妙法五字的御本尊圖顯自受用身即一念三千,授與末法眾生。

日本大石寺第二十六世日寬的亦指出,的一念三千之文,從元意之邊而言,也是在表現事行一念三千之御本尊的相貌。

所謂「夫一心」的一心,即是指久遠元初自受用身的一念心法。

亦即,於大御本尊中央所奉書的南無妙法蓮華經。

所謂「具十法界」,是以列座於南無妙法蓮華經左右兩旁的佛、菩薩、梵天、帝釋、鬼子母神等,來表現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三千世間。

「此三千在一念心」是謂,一念三千的大御本尊完全不在他處,只存於我們眾生的信心之中。

意謂,如果沒有信心,也就不具備一念三千的本尊。

「介爾有心」是指,只要稍有芥子般細微的信心,一念三千的本尊就會具備在我的一心之中。

「不可思議境」是總結本尊的文字。

所謂不可思議境是指妙境,妙境即是南無妙法蓮華經之大御本尊。

「意在於此」是在說示,天台大師的深意就在此處。

釋尊、天台大師於究極所志向的最大深秘之大法,皆是事行之一念三千,即日蓮大聖人於一二七九年(日本弘安二年)十月十二日所建立的一閻浮提總與之大御本尊。

如果以理而論,宇宙萬象悉皆是法界,都是一念三千的當體;依事而論,是以信或不信來決定具或不具。

說示:「所詮,妙法蓮華之當體,唯是信持法華經之日蓮弟子檀那等,父母所生之肉身也。

正直捨方便,唯信法華經,唱南無妙法蓮華經之人,煩惱、業、苦三道,轉為法身、般若、解脫三德;三觀、三諦,顯於一心;其人所住之處,是常寂光土。

能居所居、身土、色心、俱體俱用、無作三身之本門壽量當體蓮華之佛者,唯日蓮弟子檀那等之中有之也」(第五三五頁)。

一念三千之大曼荼羅 [yi2nian4san1qian1zhi1da4man4tu2luo2] 即日蓮大聖人所圖顯真實佛因、事之一念三千之南無妙法蓮華經的御本尊。

此御本尊是顯現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三千法理的當體。

說示:「一念三千之法門,滌濯而成之大曼荼羅也。

當世失習之學者,夢所不及之法門」(第一四○九頁),又云:「傳教大師云:『一念三千即自受用身。

自受用身者,出尊形之佛也』。

此故,名之為未曾有之大曼荼羅…十界具足者,十界之各界,不缺一界,悉納於一界之內。

依此,又稱曼陀羅。

曼陀羅乃天竺之名,此譯輪圓具足、或功德聚」(第一二九五頁)。

 六卷抄 末法相應抄(第一九九頁) 一念三千之成佛 [yi2nian4san1qian1zhi1cheng2fo2] 依真實佛因的一念三千佛種而成佛之意。

亦即,依開顯自身生命本來具備的佛性而成佛,是依十界互具、一念三千之法的成佛。

亦可說是,打破元品的無明,顯現元品的法性而成佛。

又因可使佛性開顯的,是源自的經力,故亦可稱為依而成佛。

又與不改九界之身而開顯佛界的「即身成佛」同義。

於爾前經中,十界有差別,謂二乘不作佛、惡人不成佛、女人不成佛;權大乘經中,雖說有改轉成佛(女人改其女身,重生作男子而成佛),但這些經典所說的成佛都不是一念三千的成佛。

裡,在譬喻品第三以下,有對舍利弗等的二乘分別授與記別;在提婆達多品第十二,則有地獄界的提婆達多受記別為天王如來。

又說有龍女雖為畜身、女人身,亦得成佛的事例。

龍女的成佛以所謂的「舉一例諸」,是意味所有女性的成佛,以及十界所有眾生的成道。

於末法今時,是謂依真實的事之一念三千,即日蓮大聖人的佛法而成佛。

 御 書 開目抄(第二四一頁) 一念三千即自受用身 [yi2nian4san1qian1ji2zi4shou4yong4shen1] 謂一念三千之法與自受用身之佛是一體不二之意。

日本大石寺第二十六世日寬在中,引用之文而說:「一念三千即自受用身」(六卷抄第七六頁)。

一念三千是指我等一念的生命裡,具備現象界的一切(三千)。

自受用身是謂佛自由自在的境涯、隨自意的境涯。

「他受用身」的相對詞。

然而,日蓮大聖人引用此文時,一念三千是表示法本尊,自受用身表示人本尊。

謂一念三千的法本尊,與人本尊(自受用身)為一體。

亦即教示法即人,表現人法體一、人法一箇。

以一念三千為法本尊一事,於已有詳說。

又、關於自受用身,明示:「自受用身者,意為儘我受用之身,一念三千也。

傳教云:『一念三千即自受用身。

自受用身者,出尊形之佛也。

出尊形佛者,云無作三身也』。

今、日蓮等類,唱奉南無妙法蓮華經者是也」(第七九三頁),又云:「至於無作三身者,末法法華經之行者也。

無作三身之寶號,云南無妙法蓮華經」(第七八六頁),更稱:「本尊者,法華經行者一身之當體也」(第七九四頁)。

由上述文字亦可明白,應尊奉日蓮大聖人為人本尊。

 御 書 覆日女書其一(第一二九五頁) 一念三千法門 [yi2nian4san1qian1fa3men2] 據稱是一二五八年(日本正嘉二年),日蓮大聖人三十七歲時的述作。

敘述之勝於餘經,是因其闡明一心三觀、一念三千的法門,又依天台大師的法門,闡說一念三千、一心三觀。

更由文底觀心的立場,明示:「一念三千之觀念、一心三觀之觀法,皆納於妙法蓮華經五字」(第四三五頁),勸導依唱題而成佛。

最後闡明,「十如是」三轉讀誦的意義。

 御 書 一念三千法門(第四三三頁) 一念三千‧殆隔竹膜 [yi2nian4san1qian1‧dai4ge2zhu2mo2] 之文。

本抄有云:「本門十四品一經亦有序正流通。

涌出品半品為序分,壽量品及其前後二半,是為正宗,其餘流通分也。

論其教主,非始成正覺之釋尊,所說法門,異如天地。

十界久遠之上,既顯國土世間,一念三千,殆隔竹膜」(第二六六頁)。

竹膜是竹子內部極薄的膜,隔竹膜是謂比較兩者的差異極其微小之意。

將釋尊所說的跡門與本門予以相對比較時,跡門是闡明「本無今有」的百界千如,本門是明示「本有常住」的一念三千法門,故兩者的差異誠如所示「異如天地」的不同。

云:「本跡之相違,如水火天地之差異」(第一○三五頁)。

然而,若從文底獨一本門的法理來看二者差異,則天地之隔亦如隔竹膜般,只有些微的差別。

日本大石寺第二十六世日寬在云:「彼本無今有之百界千如,此是本有常住之一念三千,故所說法門違如天地。

二是重望文底還判本跡,所謂本跡之異,雖實如天地,若望文底獨一本門、真實之事之一念三千,還見彼本跡二門之事理之一念三千,則只隔竹膜」(六卷抄第六四頁)。

一念三千理事 [yi2nian4san1qian1li3shi4] 日蓮大聖人於一二五八年(日本正嘉二年)、三十七歲時的述作(第四二七頁)。

由十二因緣圖、一念三千理事、三身釋事等三篇構成。

於「十二因緣圖」闡明:(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處、(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更明示三世兩重之十二因緣、流轉十二因緣、還滅十二因緣。

於,是申述三千根幹的十如是之釋,接著明示三世間,並闡述百界千如、三千世間的關係,又引用天台大師、妙樂大師的、、、、、等注釋,說明一念三千的妙理。

於「三身釋事」,則解釋法身、報身的名義。

一念三千觀 [yi2nian4san1qian1guan1] 即觀我己心為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三千世間的當體。

天台大師所立一念三千的觀法。

以天台家的立場而言,依及的明鏡,而明見自具的十界、百界千如、一念三千,即可說是一念三千觀。

但是,以日蓮大聖人的文底觀而言,明鏡是事之一念三千的御本尊,面向御本尊而唱題時,我身即顯為十界互具、百界千如、一念三千的當體。

 御 書 十八圓滿抄(第一四三七頁) 一念三千觀門 [yi2nian4san1qian1guan1men2] 即一念三千的觀心法門。

天台所建立的法門,謂觀照己心使開啟、悟入清淨本性的修行法。

 御 書 四信五品抄(第三六二頁) 久遠實成一念三千 [jiu3yuan3shi2cheng2yi2nian4san1qian1] 即久遠實成之佛所說本門文上的法門。

說於如來壽量品第十六。

久遠實成是謂開覺(成)久遠往昔即已具備三身的本有常住之佛(實),一念三千是指此久遠之佛證得的所證之法,為本來萬法之體,一念的生命中皆有眾生(九界)及佛(佛界),且圓融具足十界三千諸法的生命法理。

此久遠實成之佛所證一念三千即是成佛的種子,此即本門所說,又有文上與文底二意。

文上之意是以五百塵點劫的久遠本果、所證本門,亦即以因果國所闡明的事之一念三千。

其與今日始成所證迹門,亦即以諸法實相闡明的理之一念三千相對。

惟久遠本果之能證是顯現應佛昇進之自受用身的脫益之佛,即法勝人劣的人法體別。

文底之意是以久遠元初、所證獨一本門,即以人法體一所闡明的事之一念三千的南無妙法蓮華經。

能證之佛是境智冥合的自受用身,即一念三千的當體。

故稱人法體一,人法俱是成佛的種本、三世諸佛能生的根源。

相對於此文底種本,文上脫迹所說則是人法體別,是迹門、理之一念三千。

故,云:「不逾一代應佛之域,既是理上法相,故一部俱是理之一念三千,迹上之本門壽量也,使理解此事,稱作脫益之文上。

文底者,久遠實成之名字妙法,不涉餘行,直達正觀,事行一念三千之南無妙法蓮華經是也」(第九一○頁)。

 御書 覆大田左衛門尉書(第一○五六頁) [1]  2   3  版權所有©創價學會 使用條款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