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名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由此可知,自先秦至兩漢,五月節的日子年年不同,定在第一個午日,「端午」之名,由此而生。

至魏晉以後,改用數字代替,而五、午古時通假,故將端午定於五月五日,而「端 ...   端午節不但來源說法不一,就連名稱也多所不同,常見的有:端午、端五、端陽、浴蘭令節、天中、地臘等名稱,其中以「端午」最為常見,且成為此節的定稱。

而古人所稱的「端午」並不像現在我們專指五月五日而言,在唐以前,人們把每一個月的初五,都稱為「端午」,此點,洪邁《容齋隨筆》卷一言之最詳:   「唐玄宗以八月五日為千秋節,張九齡上大衍曆序云:『月仲秋,日在端午,然則凡月之五日,皆可稱端午也。

』」 唐以後便鮮有此例,可知「端午」專指五月五日,是唐以後的事。

.  至於另一名稱「端五」與「端午」究竟有何不同?此「午」字誠值得探討,李匡義《資暇集》中卷說:「端,始也。

謂五月初五日也,今人多書午字,其義無取焉,余家元和中端五詔書,並無作午字處。

」李氏顯然認為「端五」作「端午」,實不恰當。

上古時代以干支紀日,許多節期是按干支次序而異,在西漢時代,尚未如近代定在五月五日,而定在五月內第一個午日,如清趙翼,《陔餘叢考》記載:   「古時端午亦用五月內第一午日,《後漢書郎顗傳》以五月丙午日遣太尉。

又《論衡》曰:『五月丙午日,日中之時鑄陽燧。

』是午節宜用午日或丙日,後世專用五日,亦誤。

按周官『涿壼氏午象齒,鄭註:『午,故書為五』。

然則午五本通用。

唐明皇八月五日生,宋璟表亦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猶以午為五也。

後世以五月五日為午節,蓋五午相通之誤。

」(卷二十一)。

  由此可知,自先秦至兩漢,五月節的日子年年不同,定在第一個午日,「端午」之名,由此而生。

至魏晉以後,改用數字代替,而五、午古時通假,故將端午定於五月五日,而「端五」一名,也由此流傳了。

.  除「端五」、「端午」這兩名稱外,尚有: 端陽:《月令廣義》云:「五月五日為端陽」,根據陰陽五行之說,五月為陽氣起盛之始,且數目上「五」是奇數,即陽數,故端午亦可稱「端陽」。

浴蘭令節:此名稱很典雅,何以名之?因「蓄蘭沐浴」是端午的一種禮俗,大戴禮記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夏小正云:「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由此可知,古代採蘭沐浴是端午節的一宗大事,「浴蘭令節」的得名,即起於此。

天中 節:此名稱不太通行,是從陰陽術數的角度來定義的。

明、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卷二十〔熙朝樂事〕裏曾載:「端午為天中節」乃因午日太陽走到中天,達到最高點,午時尤然,故稱之為「天中節」。

日本以五月五日為「男 兒節」,可能是據我國天中節而來,因其認為只有男子秉順天地中通之氣。

地臘 節:此名僅見於道書,顯然是道家所造。

《淵鑑類函》卷十九引《道書》云:   「五月五日為地臘,五帝校定生人官爵,血肉盛衰,外滋萬類,內延年壽,記錄長生。

此日可謝罪,求請移易官爵,祭祀先祖。

」可見此乃道教特有之節日。

女兒 節:俗諺:「蛤蟆娃,躲端午」,是指每年端午,出嫁的女兒要回娘家,故又稱「女兒節」,劉侗《帝京景物》卷二云:   「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妍飾小閨女,簪以榴花曰『女兒節』,此一名稱沿用至清代,故沈榜《宛署雜記》載: 「燕都自五月一日至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已出嫁之女亦各歸寧,俗呼是日為『女兒節』。

」 蒲節:《事物原始》云:「五月五日為端陽,一雲蒲節,一雲重午。

」民間習慣端午節於門口掛菖蒲,乃取「菖蒲作劍,懸門避邪」之意,故又稱之為「蒲節」。

五月節:台灣人恆稱「五月節」或「五日節」,據《燕京歲時記》云:   「京師謂端陽為五月節,初五日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可見五月節之名稱由來久矣。

詩人節:民國二十八年,抗戰初期,全國詩人聚集重慶,為紀念屈原,故議定五月五日為「詩人節」。

豬肉節:此名稱流傳於北平,因端午當日家家戶戶要吃白煮肉,故又名「豬肉節」。

.   上述即端午節之種種別稱,但歸納言之,卻不外是就其本身意義、性質等予以定名;因此,上述各種名稱,可說端午節的性質表徵。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