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 中華古詩文古書籍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注釋 1、舜:姚姓,名重華。
唐堯時耕於歷山(在今山東濟南東南,一說在今山西永濟 ... 人們都希望一帆風順,萬事如意,孟子卻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人們不願貧賤 ...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斯人一作:是人)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秦:孟子及其弟子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斯人一作:是人)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國中文言文,議論,哲理譯文及注釋譯文舜從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說從築牆的勞作之中被起用,膠鬲從販魚賣鹽中被起用,管夷吾被從獄官手裡救出來並受到任用,孫叔敖從海濱隱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從奴隸市場裡贖買回來並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臨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惱,筋骨勞累,使他忍飢挨餓,身體空虛乏力,使他的每一行動都不如意,這樣來激勵他的心志,使他性情堅忍,增加他所不具備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出錯,然後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慮阻塞.然後才能奮發;別人憤怒表現在臉色上,怨恨吐發在言語中,然後你就會知道。
一個國家,如果在國內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國外沒有與之匹敵的鄰國和來自外國的禍患,就常常會有覆滅的危險。
這樣,就知道憂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樂足以使人滅亡的道理了。
注釋1、舜:姚姓,名重華。
唐堯時耕於歷山(在今山東濟南東南,一說在今山西永濟東南),“父頑,母囂,弟傲,能和以孝”,堯帝使其人山林川澤,遇暴風雷雨,舜行不迷,於是傳以天子之位。
國名虞,史稱虞舜。
事跡見於《尚書·堯典》及《史記·五帝本紀》等。
2、發:起,指任用。
3、畎(quǎn)畝:田畝,此處意為耕田。
畎,田間水渠。
4、傅說(fùyuè):殷商時為胥靡(一種刑徒),築於傅險(又作傅岩,在今山西平陸東)。
商王武丁欲興殷,夢得聖人,名曰說,視群臣皆非,使人求於野,得傅說。
見武丁,武丁曰:“是也。
”與之語,果聖人,舉以為相,殷國大治。
遂以傅險為姓,名為傅說。
事跡見於《史記·殷本紀》等。
5、舉:被選拔。
6、版築:築牆的時候在兩塊夾板中間放土,用杵搗土,使它堅實。
築,搗土用的杵。
7、膠鬲(gé):商紂王大臣,與微子、箕子、王子比干同稱賢人。
8、魚鹽:此處意為在海邊捕魚曬鹽。
《史記》稱燕在渤碣之間,有魚鹽之饒;齊帶山海,多魚鹽。
9、管夷吾:管仲,潁上(今河南許昌)人,家貧困。
輔佐齊國公子糾,公子糾未能即位,公子小白即位,是為齊桓公。
齊桓公知其賢,釋其囚,用以為相,尊稱之為仲父。
《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10、士:獄官。
11、孫叔敖(áo):蒍姓,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
春秋時為楚國令尹(宰相)。
本為“期思之鄙人”,期思在今河南固始,偏僻之地稱為鄙。
12、海:海濱。
13、百里奚(xī):又作百里傒。
本為虞國大夫。
晉國滅虞國,百里奚與虞國國君一起被俘至晉國。
晉國嫁女於秦,百里奚被當作媵臣陪嫁到秦國。
百里奚逃往楚國,行至宛(今河南南陽),為楚國邊界之鄙人所執。
秦穆公聞其賢,欲重贖之,恐楚人不與,乃使人謂楚曰:“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請以五羖羊皮贖之。
”楚人於是與之。
時百里奚年已七十餘,至秦,秦穆公親釋其囚,與語國事三日,大悅。
授以國政,號稱“五羖大夫”。
史稱秦穆公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政,“開地千里,遂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事跡見於《史記·秦本紀》。
14、市:市井。
15、故:所以。
16、任:責任,擔子。
17、是:代詞,這,這些。
18、也:助詞,用在前半句的末尾,表示停頓一下,後半句將要加以解說。
19、必:一定。
20、苦: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苦惱。
21、心志:意志。
22、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23、餓: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飢餓。
24、體膚:肌膚。
25、空乏: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窮困。
26、拂亂: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顛倒錯亂。
拂,違背,不順。
亂,錯亂。
27、所為:所行。
28、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
29、動: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驚動。
30、忍: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堅韌。
31、曾益:增加。
曾,通“增”。
32、能:才幹。
33、恆:常常,總是。
34、過:過錯,過失。
35、困於心:心中有困苦。
36、衡於慮:思慮堵塞。
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37、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38、征於色:面色上有徵驗,意為面容憔悴。
征,徵驗,徵兆。
色,顏面,面色。
趙岐《孟子注》:“若屈原憔悴,漁父見而怪之。
”《史記·屈原賈誼列傳》:“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而至此?’屈原曰:‘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39、發於聲:言語上有抒發,意為言語憤激。
趙岐《孟子注》:“若甯戚商歌,桓公異之。
”甯戚,春秋時衛國人。
家貧,為人輓車。
至齊,餵牛於車下,齊桓公夜出迎客,甯戚見之,疾擊其牛角而商歌。
歌曰:“南山矸,白石爛,生不逢堯與舜禪。
短布單衣適至骭,從昏飯牛薄夜半,長夜漫漫何時旦。
”齊桓公召與語,悅之,以為大夫。
40、而後喻:然後人們才了解他。
喻,知曉,明白。
41、入: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內。
42、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43、拂(bì)士:輔佐君主的賢士。
拂,通“弼”,輔佐。
44、出:名詞活用作狀語,在國外。
45、敵國:實力相當、足以抗衡的國家。
46、外患:來自國外的禍患。
47、恆:常常。
48、亡:滅亡。
49、生於憂患:憂患使人生存發展。
50、死於安樂:享受安樂使人萎靡死亡。
文言現象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衡於慮:思慮堵塞。
衡,通“橫”,梗塞,不順。
入則無法家拂士:拂(bì),通“弼”,輔佐。
所以動心忍性。
忍,通“韌”,堅韌。
這裡作“使(他的性格)堅韌”。
詞類活用生於憂患(生)名詞作動詞,生存死於安樂(死)名詞作動詞,死亡創作背景此文選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戰國時期,戰亂紛爭,一個國家要想立於不敗之地,要奮發圖強,不能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這篇文章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寫的。
賞析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短文不但立論高遠,見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論證明晰,邏輯嚴謹,有不容置辯的說服力。
本文善用排比,層層深入進行論證,形成壓倒一切的逼人氣勢,在藝術上也很值得稱道。
孟子在這篇不到二百字的短章中,圍繞客觀環境與個人和國家命運的關係,闡述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深刻道理。
文中說一個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經歷許多艱難困苦的磨鍊,只有經歷艱難困苦,經風雨,見世面,才能鍛鍊意志,增長才幹,擔當大任。
安逸享樂,在溫室里成長,則不能養成克服困難,擺脫逆境的能力,會在困難面前束手無策,遇挫折、逆境則消沉絕望,往往導致滅亡。
所以他得出結論:“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
文章一開頭並沒有正面提出任何觀點,而是一口氣列舉了虞舜、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聖賢從貧賤中發跡的例子。
這六個人的共同特點是他們在擔當“大任”之前,都曾飽經憂患,經歷過坎坷艱難的人生歷程。
正因為付出了非同尋常的代價,這些聖賢才能“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業。
所以這後面的結論又倒過來說明了這六位聖賢成功的原因。
“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為使動句。
動心,使心驚動。
忍性,《孟子正義》釋為使本性(性格、性情)符合仁的要求。
忍,能也;能,任也,故忍性為任性。
孟子主張性善,仁義禮智生於心,即本於性。
任其性,即以仁為己任也。
“曾益其所不能”,使他們增加了做本來不能做的事的能力。
命運的挫折,身心的磨難,不但沒有使他們屈服,反而磨礪他們的人格,增長他們的才幹,使他們變得更加成熟,最終成為歷史上的傑出人物。
由此推論,上天如果要把重大的使命放到一個人的肩上,就一定要先磨練他的意志,鍛鍊他的筋骨,還要讓他經受缺吃少穿、窮困潦倒之苦,這樣,才能使他適應各種艱苦的生活,為將來的建功立業奠定堅實的基礎。
接著,孟子進一步指出:“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這寫的是生於憂患。
這是一個並列複句,每個分句前半寫“憂”,後半寫“生”。
人在客觀世界中,不能無過,有過能改,就求得了“生”。
能改是一種境界,這種境界是指人的主觀世界在客觀世界中取得了相對的自由。
能改,不僅指人在道德品質上符合了仁義禮智信的要求,還指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水平、創造能力得到了提高與發揮。
一個“能”是人的願望、決心與主觀能動性的體現。
人的一生常常會因為主觀願望與客觀世界的巨大矛盾,主觀學識品行才能與客觀處境的矛盾而憂心忡忡,內心充滿苦惱壓抑與困惑,思慮阻塞不暢。
但是人也正是憂患困境中磨練了意志、提高了認識、超越了自我奮發而有所作為。
人是有感情的動物,客觀世界常常引起人們喜怒哀樂好惡憂懼等感情,他們被這些感情所困擾。
表露在臉色上與語言中,然後得到別人的同情與理解。
入就在這種與憂患的鬥爭中,找到了“生”的方式與途徑,獲得了“生”的意義與價值.,取得了“生”的信心與自由,這就是生子憂患的含義。
“苦其心志”等主要是說物質上的憂患,這一層主要講的是精神上的憂患。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寫的是死予安樂。
如果在內沒有能幹的大臣時時注意修明法度,沒有敢於直諫的賢士處處提醒國君;在外又沒有足以與自己的國家抗衡、對自己的國家構成威脅的敵國,那么在這種寬鬆平和的國度里,國君便可以整日耽於安樂(他既不需文韜,又不需武略;既不需文治又不需武功),而安樂的結果也往往就是國家的滅亡,這就是“死於安樂”的含義。
憂患可以使人發奮-安樂可以鬆懈鬥志;逆境中求生,順境中滅亡,這就是人生的辯證法,這就是生活的哲理。
這也是孟子作為孔子之後又一個儒學大師所提出的體現儒家奮發有為、積極用世思想的著名論斷。
由於儒家學說是關涉政治的學說,故黍子的論述始終扣住聖人、賢士,人君、大臣來進行,這在《舜發》一文中也體現得很明顯。
而是進一步將上述客觀環境和個人命運的互動關係推廣到客觀環境和國家命運的關係上去,得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樣一個深刻的結論,將問題提高到安邦治國的層面,使得文章的寓意更為深廣。
開始連續排比六位古聖先賢從貧賤起家的成功事跡,暗示出成功和憂患之間的內在關係,接著在大肆鋪陳“大任”前的磨難中自然地得出結論,突出成功的來之不易。
接著再將這一道理推廣到治國,最後畫龍點睛:“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托出一篇主旨。
作者論證思路清晰,層層推進,最後作結,真有水到渠成之妙。
而整篇文章也是“尺幅有萬里之勢”,無論是思想還是藝術,都堪稱鬼斧神工。
宋儒張載在其名篇《西銘》中也說:“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
”富貴福澤可以使我們生活得更好,這是人所共知的常識,也是人們追求的願望。
貧賤憂戚,則是人們所不願接受的。
但張載卻說貧賤憂戚,“庸玉汝於成也”,是幫助你取得成功的機會。
人們都希望一帆風順,萬事如意,孟子卻說“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人們不願貧賤憂戚,張載卻說這是“玉汝於成”,幫助你成功。
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著深刻哲理,體現了中國人的人生智慧。
它告訴我們一個真理:人生不是康莊大道,總是會遇到種種艱難曲折,要在不斷經歷失敗和挫折,不斷克服困難的奮鬥中前進。
正是這樣的人生智慧,指引人們把困難和逆境看作激勵自己奮進的動力,自覺地在困難和逆境中磨鍊自己,愈挫愈奮,不屈不撓地去爭取勝利,養成了中華民族不畏艱險,自強不息的精神。
一部中國歷史,處處滲透著這種精神。
司馬遷在蒙受宮刑的奇恥大辱的情況下,發奮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記》。
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報任安書》中,曾列舉了許多先賢在逆境中奮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寫了《離騷》;左丘明雙目失明,著了《國語》;孫子受了臏腳之刑,修了《兵法》,等等。
他說,所有這一切,都是先賢在困厄中發奮作出的業績。
司馬遷正是以此激勵自己,繼承這種精神,完成了撰寫《史記》的偉業。
牢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真理,提倡自覺磨鍊的精神,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只有自覺經受艱難困苦的磨鍊,才能擔當起迎接偉大民族復興的重任。
孟子善用排比(也善於將排比、對偶夾在一段文字里用),往往對於同一論題,採用一連串整齊的句式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說明,有如幹流萬壑、一時俱下,形成滔滔汩汩、一瀉千里、不可阻擋的氣勢。
《舜發》開頭,運用歸納椎彈的方式.一口氣舉了六個聖賢成功的事例,形成了一組結構相似、意義相關的排比句,這就從數量上予以強調,說明了“生於憂患”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給讀者以深刻印象;接著又用排比句極力鋪排天降大任於是人之前對人們的磨練與考驗,反襯了聖賢成功的不易;然後再用排比句進一步說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
《舜發》幾乎通篇用排比,從語義上說,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豐富內容;從語氣上說,加強了語言氣勢和感情色彩;從語形上看,給人以整齊對稱的美感。
賞析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孟子所舉的例證是舜帝、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六人。
所謂“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後人常引以為座右銘,激勵無數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奮起。
其思想基礎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英雄觀念和濃厚的生命悲劇意識,一種崇高的獻身精神。
是對生命痛苦的認同以及對艱苦奮鬥而獲致勝利的精神的弘揚。
借用悲劇哲學家尼采的話來說,是要求我們“去同時面對人類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
”(《快樂的科學》)因為,痛苦與希望本來就同在。
說到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太史公說得好: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聖發憤之所為作也。
(《史記太史公自序》)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他們身處逆境的憂患之中,心氣鬱結,奮發而起,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緣故。
至於死於安樂者,歷代昏庸之君,荒淫逸樂而身死國亡,其例更是不勝枚舉。
所以,對人的一生來說,逆境和憂患不一定是壞事。
生命說到底是一種體驗。
因此,對逆境和憂患的體驗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
當你回首往事的時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說:“一切都經歷過了,一切都過來了!”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風順,沒有經過什麼磨難,沒有什麼特別體驗的人生要豐富得多,因而也有價值得多呢? 賞析三文章開頭,作者一連列舉了六位古代聖賢在困難憂患中崛起的事例,來證明“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一著名論斷。
這個推理過程屬於邏輯學上的歸納推理,即由前面六個特殊的事例,歸納出後面帶普通意義的結論;又通過後面的結論,說明了前面六個人物所以成功的原因:艱苦的環境,一方面給人們以困苦、飢餓、貧困、疲乏、憂慮,每每就不如人意,但另一方面,也正是這些困難,堅定、振奮人們的意志,使人們在不斷克服困難,求得生存的過程中增加了聰明才幹。
然而道理在此還沒有說完,上面只談到,在人與客觀環境這一對矛盾中,客觀環境對人的觸動,反過來,針對人的主觀世界對此又是怎樣做出反應,孟子接著指出:“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客觀環境的困難和自身判斷的失誤,造成人在改造客觀的過程中的錯誤,而他也就在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積累了經驗教訓,從而達到“能改”的境界——這個“能”,從語義上講,不僅體現了人的願望、決心,也體現了人的能力。
他因為自身所遭遇的困難而憂慮、痛苦、困惑,造成內心的壓抑,而他也就在不斷衝破這些心理壓抑的嘗試中,活躍了自己的思維,激發了自己的創造力。
更重要的一點,人是有感情的,又是社會性的,他有痛苦,有憂慮,想發憤,想創造,必然表現在形色上,吐發在言辭中,期望得到理解與同情、啟發與幫助。
人就在這一切與憂患的鬥爭中,一方面求得了物質的生存可能,另一方面更求得了精神的生存,表現了他的活力、意志、情感、創造能力,一句話,表現了他“生”的價值。
這,就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全部含義。
劉熙載在《藝概·文概》里指出:“昌黎(韓愈)以‘是’、‘異’二字論文,然二者仍須合一。
若不‘異’之‘是’,則庸而已;若不‘是’之‘異’,則妄而已。
”這種主張,實在起於孟子的影響。
孟子在提出“生於憂患”這一“是”命題的同時,也提出了它的“異”命題:“死於安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
在內沒有能幹的大臣,時時注意修明法度;沒有敢於直諫的賢士,處處提醒國君克己慎終。
在外又沒有敵國的抗衡、外寇的侵擾。
如此安適的環境,首先帶來的必然是精神的怠惰和意志的消沉。
這是精神上的死亡。
緊接著必然是物質上的死亡——“國恆亡”。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一反一正,一是一異,相輔相成地說明了同一人生哲理的兩面。
既不使人因正面說教而感沉悶,又不為邀人眷顧而故發驚人之談;既娓娓動聽,又給人警策;既不庸,又不妄。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一命題的明確提出,在孟子也許只是為了給人以政治道德上的啟迪。
但作為一條具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其影響絕不僅僅表現在政治道德上。
特別是“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兩句,直接導引了中國古典文學藝術創造的一條極重要的美學原則的形成,這就是“發憤抒情”這一美學創作原則。
這亦是千百年來,孟子此篇所以膾炙人口的原因。
在修辭上,此文也很有特色。
《孟子》善用排比句,往往採用一連串結構相同的句式,對於同一論題,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說明,有如千流萬壑,一時俱下,形成滔滔萬里不可阻擋的氣勢。
孟子文之稱雄辯,這類句式的採用是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配合歸納的推理方式,便採用了這種句式,一起首連舉六位聖賢的成功事跡,從數量上給人以深刻印象,使人覺得“生於憂患”確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接著又極力鋪排艱難環境給人們帶來的磨難,反襯了聖賢成功的不易;然後再歷述聖賢面對艱難憂患的正確態度與處理方法,最終得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結論,很有說服力。
一般說來,鋪陳排比的寫法,固可造成宏大氣勢;若處理不當,也可致繁複拖沓之虞。
其後的漢大賦,由於片面強調了這一特點,往往使人難以卒讀。
而孟子的這篇文章,雖通篇採用排比句式,卻仍給人以行文簡潔的印象。
原因在於,孟子十分注意遣詞用字,儘量擴充每一詞語,尤其是動詞的容量。
以起首一段為例,共六句話,六個動詞,包括一個“發”,五個“舉”,既表現了人物由微賤趨向顯達的運動過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舜君子,是聖人,他的成功,固然因為堯的賞識,但主要靠的是他自身的才能與努力,故曰“發”;傅說等是臣,是賢人,他們的成功,固然因為自身的才能與努力,但主要靠的是明主的知遇,故曰“舉”。
如同所有成就輝煌的文人學者一樣,孟子的一生也是不甚得意的。
此文寫得如此出色,誠為“發憤抒情”的結果。
猜您喜歡余幼時即嗜學。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同捨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明代·宋濂《送東陽馬生序(節選)》送東陽馬生序(節選)明代:宋濂余幼時即嗜學。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展開閱讀全文∨余幼時即嗜學。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
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
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
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
同捨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
蓋余之勤且艱若此。
▲國中文言文,送別,勸勉,學習孟孫獵而得麑,使秦西巴持歸烹之。
麑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縱而與之。
孟孫歸,求麑安在。
秦西巴對曰:“其母隨而啼,臣誠弗忍,竊縱而予之。
”孟孫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為子傅。
左右曰:“秦西巴有罪於君,今以為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一麑不忍,又何況於人乎?”——先秦·呂不韋撰《秦西巴縱麑》秦西巴縱麑先秦:呂不韋撰孟孫獵而得麑,使秦西巴持歸烹之。
麑母隨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縱而與之。
孟孫歸,求麑安在。
秦西巴對曰:“其母隨而啼,臣誠弗忍,竊縱而予之。
”孟孫怒,逐秦西巴。
居一年,取以為子傅。
左右曰:“秦西巴有罪於君,今以為子傅,何也?”孟孫曰:“夫一麑不忍,又何況於人乎?”國中文言文,寓理,故事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
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謗譏一作:謗議)——兩漢·劉向撰《鄒忌諷齊王納諫》鄒忌諷齊王納諫兩漢:劉向撰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
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展開閱讀全文∨鄒忌修八尺有餘,而形貌昳麗。
朝服衣冠,窺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客曰:“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
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上書諫寡人者,受中賞;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令初下,群臣進諫,門庭若市;數月之後,時時而間進;期年之後,雖欲言,無可進者。
燕、趙、韓、魏聞之,皆朝於齊.此所謂戰勝於朝廷。
(謗譏一作:謗議)▲國中文言文,古文觀止,哲理,故事類型:寫景詠物春天夏天秋天冬天寫雨寫雪寫風寫花梅花荷花菊花柳樹月亮山水寫山寫水長江黃河兒童寫鳥寫馬田園邊塞地名抒情愛國離別送別思鄉思念愛情勵志哲理閨怨悼亡寫人老師母親友情戰爭讀書惜時婉約豪放詩經民謠節日春節元宵節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七夕節中秋節重陽節憂國憂民詠史懷古宋詞精選詞牌大全古文觀止國小古詩國中古詩高中古詩國小文言文國中文言文高中文言文古詩十九首唐詩三百首古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作者:李白杜甫蘇軾王維杜牧陸游元稹李煜岑參韓愈齊己賈島曹操柳永李賀張籍曹植皎然孟郊貫休許渾羅隱張祜王建韋莊王勃姚合晏殊盧綸岳飛屈原錢起韓偓朱熹高適方乾秦觀李嶠趙嘏鄭谷賀鑄張說張炎程垓白居易辛棄疾李清照劉禹錫李商隱陶淵明孟浩然柳宗元王安石歐陽修韋應物劉長卿溫庭筠王昌齡陸龜蒙楊萬里諸葛亮范仲淹杜荀鶴周邦彥晏幾道皮日休吳文英馬致遠權德輿皇甫冉左丘明劉辰翁黃庭堅趙長卿張九齡戴叔倫卓文君周敦頤司馬遷納蘭性德朝代: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隋代唐代五代宋代金朝元代明代清代形式:詩詞曲文言文
延伸文章資訊
- 1《孟子》全文及譯文整理 - 壹讀
【注釋】. 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諡號。公元前370年繼他父親魏武侯即位. ,即位後九年由舊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北)遷都大梁( ...
- 2孟子选翻译_百度文库
孟子选翻译- 五、孟子選翻譯孟子說: 「舜從田野中被堯起用成為天子,傅說是從築牆工人中被殷高宗舉用為相,膠鬲從販賣魚鹽中被周文王薦舉,管仲從監獄中被齊桓公舉用 ...
- 3孟子選注釋 - Quizlet
- 4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注釋及其翻譯|一起學古文 - 人人焦點
【題解】. 本文選自《孟子·告子下》。 本文是一篇論證嚴密、雄辯有力的說理散文。作者先列舉六位經過貧困、挫折的磨鍊而終於擔當大任的人的事例,證明 ...
- 5論語·孟子(全文注釋本) - 博客來
書名:論語·孟子(全文注釋本),語言:簡體中文,ISBN:7508017366,頁數:362,出版社:華夏出版社,作者:劉宏章喬清舉注釋,出版日期:2000/05/01,類別: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