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霍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史蒂芬·威廉·霍金,CH,CBE,FRS,FRSA(英語: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及作家,生前任職劍橋大學理論 ...
史蒂芬·霍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提示:此条目的主题不是斯蒂芬·金。
史蒂芬·霍金StephenHawkingCHCBEFRSFRSA史蒂芬·霍金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原文名StephenWilliamHawking出生(1942-01-08)1942年1月8日 英国英格蘭牛津郡牛津逝世2018年3月14日(2018歲-03-14)(76歲) 英国英格蘭劍橋郡剑桥墓地 英国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国籍 英国母校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知名于霍金輻射潘洛斯–霍金奇性定理《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配偶潔恩·懷爾德(1965年結婚;1991年離婚)伊蓮·梅森(ElaineMason)(1995年結婚;2006年離婚)儿女凱薩琳·露西·霍金蒂莫西·霍金(TimothyHawking)罗伯特·霍金(RobertHawking)奖项愛丁頓獎章(1975)麦克斯韦奖章和奖金(1976)海涅曼獎(1976)休斯奖章(1976)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1978)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章(1979)英帝國司令勳章(1982)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獎(1985)狄拉克獎章(1987)沃爾夫獎(1988)名譽勳位(1989)阿斯圖里亞斯親王獎(1989)科普利獎章(2006)總統自由勳章(2009)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2012)科学生涯研究领域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机构劍橋大學加州理工学院普里美特理论物理研究所论文宇宙膨脹的性質(1965[1])博士導師丹尼斯·夏瑪(英语:DennisW.Sciama)博士生吳忠超伯納德·卡爾(英语:BernardCarr)克里斯多福·加爾法德(英语:ChristopheGalfard)蓋瑞·吉本斯(英语:GaryGibbons)湯瑪斯·赫托格(英语:ThomasHertog)唐恩·佩吉
签名
史蒂芬·威廉·霍金,CH,CBE,FRS,FRSA(英語:StephenWilliam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2]),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及作家,生前任職劍橋大學理論宇宙學中心(英语:CenterforTheoreticalCosmology)研究主任[3][4]。
他在科學上有許多貢獻,包括與羅傑·潘洛斯共同合作提出在廣義相對論框架內的潘洛斯–霍金奇性定理,以及他對關於黑洞會發放輻射的理論性預測(現稱為霍金輻射)。
霍金是第一個提出由廣義相對論和量子力學聯合解釋的宇宙論理論之人。
他是量子力學的多世界詮釋的積極支持者[5][6]。
霍金是皇家文藝學會獎(英语:FellowoftheRoyalSocietyofArts)(FRSA)的得獎者,並成為宗座科學院的終身會員,並曾經獲得總統自由勳章,是美國所頒發最高榮譽的平民獎。
2002年,霍金在BBC的「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民意調查中位列第25位。
從1979年至2009年,霍金是劍橋大學的盧卡斯數學教授。
霍金撰寫了多本闡述自己理論與一般宇宙論的科普著作,並廣受大眾歡迎。
他的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曾經破紀錄地榮登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的暢銷書排行榜共計237周[7]:1。
霍金患有一種罕見的早發性緩慢進展的運動神經元疾病(也稱為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ALS、盧·賈里格症或渐冻人症),病情會隨著年月逐漸惡化至嚴重[8][9]。
他晚年已是全身癱瘓,無法發聲,必須依賴語音產生裝置來與其他人溝通。
最初裝置透過手持開關來使用,最終需要透過使用單邊臉頰肌肉。
2018年3月14日,霍金的家人發表聲明表示霍金去世,終年76歲。
[10][11]其骨灰的下葬儀式在2018年6月15日於倫敦西敏寺中殿的教堂中舉行。
[12]
目录
1生平
1.1家庭背景
1.2學業生活
1.2.1中小學時期
1.2.2大學時期
1.2.3研究院時期
1.3學術生涯
1.3.11966年–1975年
1.3.21975年–1990年
1.3.31990年–2000年
1.3.42000年–2018年
2個人生活
2.1婚姻
2.1.1潔恩·懷爾德
2.1.2伊蓮·梅森
2.2健康狀態
3逝世
4個人見解
5身障公益活動
6流行文化
7作品
8註釋
9參考文獻
10外部連結
生平
家庭背景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於英國牛津,他的父親是法蘭克·霍金(1905-1986),母親伊莎貝爾·霍金(1915-2013),雖然他們兩人原本的家庭在經濟上都不富裕,但都能夠籌集足夠的學費支持二人就讀牛津大學[13][14],而伊莎貝爾是一名蘇格蘭人[15]。
法蘭克主修醫學,伊莎貝爾學習哲學、政治學和經濟學[14]。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蘭克原本想要從軍報國,但上級認為他如果從事研究工作可以對國家給出更有價值的貢獻,他於是在一所醫學研究院任職研究員,伊莎貝爾也在這所研究院找到一份秘書工作[14][16]。
他們在那裡相遇、戀愛,並結婚。
他們婚後居於倫敦附近郊區海格特,當時正值納粹德軍轟炸英格蘭,倫敦遭受幾乎夜夜不停的空襲。
夫妻二人被迫作決定,伊莎貝爾應該搬遷到較為安全的牛津把孩子生下來[17]。
霍金出生當天剛好是現代科學之父伽利略·伽利莱逝世300年的忌日[18]。
史蒂芬·霍金誕生後,伊莎貝爾又回到海格特。
霍金有兩個妹妹菲莉帕與瑪莉,史蒂芬14歲時,他有一個收養的弟弟愛德華[19][20]:1-2,5[21]:21-22。
1950年,霍金的父親法蘭克升任為國家醫學研究院(英语:NationalInstituteforMedicalResearch)寄生蟲學部門主任,在該學術領域享有盛名,後來他們全家搬到赫特福德郡的聖奧爾本斯[22][23]。
在那裏,霍金一家被認為是有點古裡古怪的高知識分子[22][24];他們很喜歡閱讀書籍,每個人都手不釋卷,甚至在進餐的時間,到訪的客人時常會觀察到他們默默地邊吃邊看書[22]。
他們生活很簡樸,屋子雖然很大,但是缺乏維護,交通工具是一輛經改裝的倫敦計程車[20]:3[21]:22-23[25][26]。
霍金的父親在非洲經常缺勤期間[27],其餘的家人到馬略卡四個月[27],探訪他母親的朋友Beryl及其詩人丈夫羅伯特·格雷夫斯[28]。
學業生活
中小學時期
霍金啟蒙於海格特的拜倫貴族學校(英语:ByronHouseSchool),然而,霍金他歸咎於學校提倡使用的「進步教學法(英语:progressiveteachingmethod)」以致他並沒有學會如何閱讀[21]:22。
8歲的霍金在舉家搬到聖奧爾本斯後,轉學到聖奧爾本斯女子中學(英语:StAlbansHighSchoolforGirls)。
雖然這學校的校名很奇怪,是一所女子中學,但是它招收了很多低於中學入讀年齡的學生,當時校內的麥可堂會(英语:MichaelHouse)還可以招收男性學生[28][29]。
在聖奧爾本斯女子中學讀了幾個月以後,霍金又轉學到赫福郡拉德雷特(英语:Radlett)的拉德雷特公校(英语:RadlettSchool)就讀了一年[29],獲得很好的成績,讓他足以在1952年9月進入精英學校聖奧爾本斯公校(英语:StAlbansSchool(Hertfordshire))[30][31],那是赫特福德郡聖奧爾本斯市的一所獨立學校。
他在小學時比正常提前一年參加拉德雷特(英语:11+)的考試[32]。
霍金一家很重視教育[22],霍金的父親希望他的兒子入讀備受好評的西敏公學,但13歲的霍金卻在獎學金考試當天染病,無法參加考試。
由於那所學校的學費昂貴,在沒有獎學金的經濟援助下,霍金的家庭負擔不起學費,所以他只好繼續留在聖奧爾本斯公校就讀[21]:24-25[20]:3-4[33]:4,7-8。
對霍金而言,不能就讀西敏公學的正面結果是,霍金有一群從小就在一起成長的摯友,他們共同分享嗜好,他喜歡玩圖版遊戲、製造爆竹、模型飛機、模型船艇[34],以及互相切磋有關基督教和超感官知覺的長時間討論[35]。
霍金15歲時學習到宇宙正在膨脹,他那時感覺非常驚訝,他認為這概念不正確。
靜態宇宙似乎那麼合乎自然,永遠持續地存在;而膨脹宇宙會隨著時間流易而擴張,最後形同真空,這狀況實在令人難以想像[21]:25-26。
在數學老師迪克嵐·撻塔(英语:DikranTahta)的指導下,他們利用時鐘零件、老舊電話部件及其他回收零件,一起製成了一部簡單的電腦[36][37]。
雖然在校內被暱稱為「愛因斯坦」,但霍金初時在學術上的成績並不成功[38]。
隨著時間的推進,開始表現出對科學主題具相當的才能,而受到撻塔老師的啟發,霍金決定要在大學裡讀數學[39][40][41]。
由於霍金的父親擔憂數學系的畢業生就業機會很少[42],於是建議他主修醫學,並要求兒子到他的母校牛津大學就讀。
但當時牛津大學沒有主修數學的課程,霍金因此決定主修物理與化學。
儘管當時校長的建議要等到明年才入讀,然而霍金在1959年3月的入學考試中的物理部分幾乎獲得滿分,面試也進行的很順利,並在考試後取得獎學金[43][44],他獲准在牛津大學主修物理[21]:26-28[33]:17-20,42-43
大學時期
霍金於1959年10月以17歲之齡入讀了牛津大學的大學學院[30][45]。
在最初的18個月裡,他感到無聊與寂寞,原因是他發現大學的功課「簡單到令人發笑的程度」[46][47]。
他的物理學導師羅柏特·柏爾曼(英语:RobertBerman)稱讚霍金是他所教導的學生中最具有聰明才智的一位,他後來說:「他只需要知道有甚麼論題有解答,他就能夠給出解答,而不需要去察看別人怎樣解答[21]:28-29。
」霍金的大學二年級與三年級的生活起了很大的變化,根據柏爾曼所述,霍金很努力成為「男生的一員」,他變得很活潑,很受歡迎,很風趣幽默的大學成員。
他很喜歡聆聽古典音樂與閱讀科幻小說[45]。
促成他轉型的主要因素是他參加了牛津學院划艇會俱樂部(英语:UniversityCollegeBoatClub(Oxford)),成為了一支划艇隊的舵手[48][49]。
教練注意到霍金具有冒險犯難的精神,他喜歡帶領隊友航行危險便捷的路線,因此時常導致快艇遭到損壞[21]:30-31[33]:46-47,50-51[50]:44[20]:11。
霍金很努力培養自己與同學之間的關係,若有人不知道他在物理方面的能力,他絕對不會告知該人[21]:28。
在牛津大學主修物理需要念完三年課程,在這期間沒有任何考試,只有在最後有個畢業考試,必須通過畢業考試,才可獲得學士學位。
霍金估算他大約平均每天讀書一小時,在牛津的三年間一共讀書1,000小時,這樣懶散的讀書習慣的確讓畢業考試成為他嚴竣的挑戰[21]:30。
霍金完全明白自己的狀況,他決定只回答理論物理學的考題,而忽略那些需要實際知識的考題。
那時期,在理論物理學裡有兩個尖端的研究領域,一個是宇宙學,另一個是粒子物理學。
霍金認為宇宙學比較具挑戰性,涉及到很多深邃奧妙的大問題,而當時在英國最具盛名的宇宙學者是劍橋大學教授弗雷德·霍伊爾,而牛津大學則沒有任何教授專注於研究宇宙學。
霍金希望能跟霍伊爾學習,然而他在劍橋大學以研究生修讀宇宙學的條件是,他必須以一級榮譽的成績畢業[51][52]。
在畢業試的前一晚,過於緊張的霍金輾轉難眠,最終的結果是他的成績處於一級榮譽與二級榮譽之間的邊界上,因此他必須進行口試[52][53]。
霍金擔心自己被視為很懶惰與難教的學生,所以在口試期間當考官問及他的未來計畫時,他巧妙地回答:「若您給我一級榮譽的話,我會到劍橋深造。
若我獲得的是二級榮譽,我將會留在牛津,所以我認為您會給我一級榮譽[52][54]。
」他如願得到比他預期更高的一級榮譽學士學位。
柏爾曼對這事件給出評論:那些考官「有智慧得足以知道他們正在跟一個遠比那裡大多數人聰明得多的對象交談[52]。
」他在自然科學取得一級榮譽和榮譽文憑後,霍金跟朋友到伊朗旅行,然後他於1962年10月在劍橋大學三一學堂開始了他的研究生的學業[30][55][56][21]:31-32[33]:53-56[57]:36-37。
研究院時期
霍金在劍橋大學作為博士生的第一年遇到了很多困難[1]。
他發現被指派的指導老師為現代宇宙論的創始人之一的丹尼斯·夏瑪(英语:DennisW.Sciama),雖然夏瑪對學生很熱誠,也樂意花時間與學生討論,把學生的需要放在優先位置,但是他在當時只是一名講師,在學術界名氣不高,而霍金很想成為著名的約克郡天文學家弗雷德·霍伊爾的學生,因此學院的指派讓他最初感到很失望[58][59]。
此外,他還發覺自己的數學知識水平難以應付廣義相對論與宇宙學的計算工作[60]。
在被診斷患上運動神經元疾病(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後[21]:35,雖然醫生建議他繼續學業,霍金的情緒依然很抑鬱,他覺得繼續攻讀博士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61]。
由於霍金的病情較醫生預期的惡化程度逐漸趨緩,儘管他走路時需要倚靠拐杖攙扶,說話也讓人難以聽懂,但是醫生認為只能存活兩年的初步診斷是毫無根據的,距離完全失去運動能力似乎離他尚遠。
在夏瑪教授的鼓勵下,霍金重拾已放棄的學業[62][63]。
在那時期,物理學界關於宇宙初始有兩種主流理論:大爆炸理論與穩恆態理論[64]。
60年代,穩恆態理論的預測被發現與天文觀測結果不符合,例如,通過數算分佈於宇宙的無線電波源,無線電天文學大師馬丁·賴爾於1962年發現,宇宙似乎不像穩恆態理論所預測的那麼均勻。
霍伊爾與他的學生為此修改穩恆態理論來彌補差別[20]:16。
霍金發現他們的結果有瑕疵,因此發表論文修正他們的論述[65]。
霍金認為穩恆態理論的未來可能相當坎坷,他決定不將他的博士論文專注於研究穩恆態理論[20]:23。
在1964年6月,霍金在一次演講中公開挑戰弗雷德·霍伊爾與他的學生賈揚特·納里卡(英语:JayantNarlikar)的研究,開始建立一個才華橫溢和自以為是的聲譽[66][67]。
1965年,貝爾實驗室的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測量到宇宙背景輻射,徹底摧毀了穩恆態理論[20]:26。
羅傑·潘洛斯於1965年提出黑洞中心的時空奇點的理論,霍金因此得到啟發,把同樣的想法應用於整個宇宙當中,並且逆轉時間方向,他把這個論題作為他所撰寫的博士論文《宇宙膨脹的性質》的研討題目[68][69][註1],論文在1966年被學院批准通過[1]。
同年,他獲得了岡維爾與凱斯學院研究生獎學金[70]。
1966年3月,霍金獲授予應用數學和理論物理學博士學位,專攻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71],而他的論文《奇點與時空幾何》,與潘洛斯的論文共同贏得該年的亞當斯獎(英语:Adamsprize)[72][71]。
夏瑪驕傲地表示,霍金的學術成就堪稱可跟艾薩克·牛頓相提並論[21]:47[33]:71-72[20]:xii,24-25。
學術生涯
1966年–1975年
應用先前潘洛斯研究奇點時所發展出來的數學技巧,霍金團隊獲得很多關於大爆炸的存在與物理行為的重要結果。
霍金與喬治·艾利斯(英语:GeorgeFrancisRaynerEllis)於1968年發現,宇宙背景輻射的存在證實宇宙的確曾經發生過大爆炸。
霍金與羅柏特·哲洛奇(英语:RobertGeroch)、潘洛斯合作將奇性定理加以延伸;他們表明,宇宙必須有一個初始奇點,時間與空間就是從這初始奇點開始演化。
霍金與潘洛斯合作撰寫關於最初時間的論文榮獲1968年引力研究基金(英语:GravityResearchFoundation)競賽第二名。
[33]:101隔年,霍金得到岡維爾與凱斯學院特別設立的「科學卓越貢獻獎學金」,提供他在凱斯學院做六年研究的薪資。
[20]:31-331970年,霍金與潘洛斯共同發表論文證明,假若宇宙遵守廣義相對論,並且含有足夠多的物質(如同現今觀察到的數量),則它必定起始於大爆炸奇點。
[73][21]:64-65來年,霍金發表的論文《黑洞》贏得引力研究基金(英语:GravityResearchFoundation)競賽第一名。
[20]:35霍金與艾利斯共同撰著的《时空的大尺度结构》於1973年出版,這是霍金的第一本著作,現已成為經典文品,主要是探討時空的基礎結構,從粒子物理學尺度10-13cm到宇宙學尺度1028cm,應用微分幾何來檢試廣義相對論的兩個後果,第一個後果是恆星塌縮後形成黑洞與其所含有的奇點,第二個後果則是在宇宙初始時奇點的存在。
[20]:39[21]:68[74]:xi
在對於奇點的研究告一段落之後,霍金開始轉移焦點,開始研究黑洞。
1971年,他發表了三篇重要論文。
第一篇論文指出,宇宙可能存在一種嶄新種類的物體,稱為原生黑洞,是在大爆炸的最早時刻經過高溫與高壓製成的微觀黑洞。
[75][20]:33第二篇論文部分證明了無毛定理,不論黑洞是怎樣形成的,它只具有三種性質:質量、角動量、電荷。
[20]:33[76]第三篇論文闡明,黑洞的事件視界表面面積永不會減少,兩個黑洞合併後的表面面積不會小於原先兩個表面面積之和,這發現後來被命名為黑洞熱力學第二定律。
[77][21]:65-67
因為任何粒子都無法從黑洞表面逃逸出去,所以黑洞的質量只能增加,不能減少;又由於黑洞的事件視界表面面積是決定於它的質量,所以表面面積也只能增加,不能減少。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孤立系統自發地朝著熱力學最大熵狀態的方向演化。
霍金認為,黑洞表面面積的增加很像熵的增加,不過這只是個類比。
[20]:35但是,約翰·惠勒的研究生雅各布·貝肯斯坦堅持主張,黑洞的表面面積可以用來量度熵;假若將一堆含有熵的物質丟入黑洞,則黑洞的熵必定增加,這會從黑洞的質量增加反映出來。
霍金覺得貝肯斯坦的主張有誤,假若黑洞具有熵,則必定可以測量出它的溫度,它會輻射出能量,但是沒有任何粒子可以從黑洞內部逃逸出去!1972-1973年間,霍金又與傑姆斯·巴丁、布蘭登·卡特合作提出四條黑洞熱力學定律。
這些定律的形式看起來很像熱力學定律。
[20]:38[註2]但是霍金強烈聲明,黑洞不能輻射出任何能量,因此黑洞不具有熵。
[21]:67-68[33]:123-124
《时空的大尺度结构》成功出版後,霍金開始專注研究量子引力──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結合。
[20]:39俄國物理學者雅可夫·澤爾多維奇與艾利西·斯塔賓斯基(英语:AlexiStarobinsky)從不確定性原理推斷出旋轉中的黑洞會發射粒子,這些粒子是在事件視界外的鄰近區域由黑洞的旋轉能製成,因此會消耗黑洞的旋轉能,直到黑洞不再旋轉為止。
[33]:146霍金對於這研究覺得很好奇,因此,霍金與好友基普·索恩一起去俄國拜訪澤爾多維奇與斯塔賓斯基,希望更多地了解他們的想法,索恩與俄國物理學者在過去五年間共同進行學術研究,在那裏建立了豐富的人脈關係。
會談之後,霍金覺得俄國學者的數學方法稍顯粗糙,他可以給出更好的結果,可是,經過仔細計算,他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結果,不僅是旋轉中的黑洞,甚至連靜止的黑洞也會持續發射粒子,其能譜符合熱力學黑體輻射的物理性質。
這結果與黑洞熱力學第二定律相互矛盾,並且支持貝肯斯坦關於熵的推論。
[21]:68-69[20]:40
1974年,霍金在牛津大學拉塞福-阿普頓實驗室舉行的第二次量子引力會議(英语:SecondQuantumGravityConference)發表論文《黑洞爆炸?》。
[註3][78]在這篇論文裏,他詳述,在事件視界外的鄰近區域會出現很多虛粒子對,每一對虛粒子都是由一個正能量粒子和一個負能量粒子組成,總能量為零,通常,這些虛粒子對在出現後的短暫片刻會相互湮滅,為了滿足不確定性原理,但是,假若在湮滅前,負能量粒子穿越過事件視界,則它可以在黑洞內生存,而正能量粒子也可以逃逸至無窮遠,因此,能量會被輻射出去,黑洞質量會逐漸減小,這就是宏觀黑洞發射輻射的機制。
對於宏觀黑洞,輻射率與質量呈反比,由於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干擾,很難觀測到這種稱為霍金輻射的現象。
例如,一個質量為太陽質量(1030kg)的黑洞,其霍金輻射溫度為10-7K,遠遠低於宇宙微波背景溫度(2.7K)。
黑洞的壽命與質量的三次方成正比,假設黑洞質量為1012kg,則其壽命大約為宇宙年齡1010年,假設這黑洞是形成於宇宙初期的原生黑洞,則它應該會在近期「蒸發」(黑洞蒸發),溫度大約為1011K,輻射出大量伽瑪射線,但是比伽瑪射線暴的光度低很多,雖然這類稀有事件大概只能發生在太陽系內才可被觀察到,但這確實是一種可觀察到的事件,儘管至今為止尚未有科學家真正觀測到這類事件。
[79]:323-327[21]:69–73
這篇論文立刻震驚了整個宇宙學界。
澤爾多維奇起初持保留態度,但經過嚴格檢查後不能不承認霍金是對的。
教授夏瑪稱讚,「這是物理學史上最美麗的論文之一!」最令人佩服的是,霍金的計算大部分是在他的腦袋內部完成,霍金謙虛地解釋,「大多數人錯誤地以為數學只是方程式而已,實際而言,方程式只是數學的乏味部分,我試圖以幾何來看問題。
」1974年,加州理工學院聘請他為謝爾曼·費爾柴爾德傑出訪問教授(英语:ShermanFairchildDistinguishedvisitingprofessor),除了優渥的薪資、住房、車子、孩童教育以外,他還獲得了一輛電輪椅與所有醫療需要。
同年,他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年齡才32歲,是最年輕的院士之一。
雖然霍金發表的這篇論文極具爭議性,到了70年代末期,經過更進一步研究與論述,這理論物理學的突破終於被學術界廣泛接受。
[21]:73-74[33]:133,150-151[20]:42-44
1975年–1990年
霍金於1975年回返劍橋大學擔任大學教授。
在那時期,人們對於黑洞與研究黑洞的物理學者有濃厚的興趣,時常可以在報紙雜誌或電視媒體看到霍金的訪談。
學術界也多次表揚他在宇宙學的成就。
1975年,因為在相對論領域取得極重要研究成果,他與潘洛斯獲頒愛丁頓獎章。
[80]同年,他榮獲庇護十一世金牌。
隔年,被授予馬克士威獎、海涅曼獎[81]與休斯獎章。
1977年,升任為引力物理學講座教授。
翌年,獲得愛因斯坦獎與牛津大學榮譽博士學位。
[21]:90-92[33]:132-133,162[20]:xiii-xv
盧卡斯數學教授席位是劍橋大學授予物理學者的一個最高榮譽職位。
1979年,霍金成為第十七位盧卡斯教授。
[21]:92[82]他的就職演講的題目為《是否即將看到理論物理的盡頭?》。
在演講中,霍金坦率預測,在本世紀結束之前,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將會被合併在一起,[20]:60N=8超引力理論(英语:N=8Supergravity)是萬有理論的首選。
超引力理論衍生自超對稱理論,N=8超引力理論預測引力子有8種超對稱夥伴,即8種引力微子,該理論因此而得名,它是唯一能夠正確表述4維時空的理論。
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理論,除了上述引力子與引力微子以外,還有154種其它尚未發現的粒子。
[21]:93-94霍金在演講結束前又預測,就研究理論物理的能力而言,電腦將會超越人腦,就算這不是理論物理的盡頭,這也可能是理論物理學者的盡頭。
[20]:60在那段時期,由於懷爾德患重感冒,霍金一度被送到療養院,直到兩個人都恢復健康了才回家。
自此,霍金勉強地接受一些家庭醫護服務。
最初,他覺得這會侵犯到他的私生活,但後來,他發現這也會帶來很多方便。
[21]:92-93為了更快捷地發掘宇宙的奧秘,霍金決定改變他研究物理的方法,不再堅持踏實的數學證明,他變得更為憑靠直覺,更帶推測性。
他告訴索恩,「在正確與嚴密這兩種選項之間,我寧願選擇正確。
」嚴密不一定是獲得正確結果的最好方法,有時候,過度注重細節,可能會導致忽略大局。
[21]:96
1981年,一場物理會議在批評思想家維爾納·艾哈德(英语:WernerErhard)位於舊金山的豪宅舉行。
霍金在會議中提出黑洞悖論:由於黑洞發射霍金輻射的頻譜如同理想熱輻射,當黑洞因霍金輻射而最終消失之時,所有信息也會不可逆地遺失。
在黑洞學裏,信息指的是粒子的種類、性質與組態等等。
霍金嚴重警告,信息的遺失是物理學的一大危機,因為這意味著無法按照物理學的理論來預測未來。
黑洞悖論違反了量子力學的基本原則,即「信息守恆定律」:宇宙不會遺失任何信息。
黑洞悖論引起了延續多年的激烈辯論,霍金與李奧納特·蘇士侃、傑拉德·特·胡夫特之間因此開啟了名為“黑洞大戰(英语:TheBlackHoleWar)”的論戰[21]:96-101[83]:9,18
霍金將理察·費曼原創的總和歷史方法應用於研究宇宙的起源,這涉及到總和宇宙的每一種可能歷史,也就是說,總和在時空的每一條世界線可能發生的事件。
這意味著必須考慮宇宙的邊界條件。
1981年,在宗座科學院主辦的一場會議裏,霍金發表了論文《宇宙邊界條件》。
他提議,宇宙可能沒有邊界(沒有起源或終結)。
[21]:102-103兩年後,他與詹姆斯·哈妥共同提出宇宙無邊界模型(英语:no-boundarymodel)。
在普朗克時期之前,由於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宇宙沒有時空邊界;而在大爆炸之前,時間並不存在,宇宙起源的概念毫無意義。
[84]經典大爆炸模型的初始奇點被改變為像北極區域一般;北極是所有朝北線相交與結束之點,沒有比北極更北的地方。
[21]:116-131[33]:180-183[85]:234
霍金對於時間箭頭做了頗多研究。
他在1985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裡聲稱,假若無邊界提議是正確的,則宇宙最終會停止膨脹,開始塌縮,在這塌縮過程時,時間會朝著反方向流逝。
這論點極具爭議性。
他曾經指導過的學生唐恩·佩吉發表論文反駁此結果。
經過一番功夫,佩吉與另外一位學生雷蒙·拉弗蘭姆(英语:RaymondLaflamme),成功說服了霍金,促使霍金承認錯誤,並且撤回這概念。
[21]:180-182[33]:274[20]:xiv–xv
由於先前卓越的研究成果,霍金得到更多獎章。
1981年,他被授予法蘭克林獎章。
[33]:274隔年,又獲頒英帝國司令勳章(CBE)。
[21]:114獎章不能被直接用來支付日常開銷,為了籌措孩子教育與家庭生活所需的費用,霍金決定撰寫一本大眾讀者可以看得懂,解釋宇宙奧秘的科普書籍。
他並沒有找學術出版社承擔發行的工作,而是與商業出版社簽約,因此得到一大筆預付款。
這本書的書名為《時間簡史》,首稿於1984年完成。
[21]:134-135經過多次編綴,該書於1988年出版發行。
這本書快速飃升至美國與英國的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並且占據那位置好多個月,很快地就賣出一百萬本。
[21]:143-144至2001年為止,這本書至少被翻譯成35種語言,銷售超過九百萬本。
[86]霍金已成為大眾明星,各種媒體都爭相報導有關他的消息。
《新聞週刊》雜誌甚至在封面刊登了他的肖像,稱他為「宇宙大師」。
[21]:146[33]:205,220-227[20]:xiv-xv
雖然霍金賺了很多錢財,但此時他已成為公眾人物,必須面對很多新挑戰。
但他覺得樂在其中,他到處旅遊,推銷他的著作,常常參與派對與舞會至三更半夜。
[註4]霍金似乎無法拒絕邀請,他也很少杜門謝客,因此減少了做研究的時間,甚至他的學生們都覺得他的「課外活動」太多。
霍金的超高人氣引起有些酸葡萄人士忌妒,他們認為這全是因為霍金的身體障礙。
儘管如此,他仍然不斷獲得各種榮譽,包括五個名譽學位與七個國際獎。
1988年,他與潘洛斯共同獲得沃爾夫獎,表彰他們「對於廣義相對論的重要研究,這些研究顯示了宇宙奇點的必要性和與黑洞相關物理。
」[87]隔年,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頒予名譽勳位,以肯定他對國家的重大貢獻。
[21]:143-149[33]:230-231
1990年–2000年
雖然需要經營很多公關活動,霍金仍舊能夠騰出一些時間來做研究。
1993年,霍金與蓋瑞·紀邦斯(英语:GaryGibbons)合作,將關於用歐幾里得方法來表述量子引力的一些課堂講義編輯成為著作《歐幾里得量子引力》。
[88]霍金還將自己的關於大爆炸與黑洞的論文編修成著作《霍金論大爆炸與黑洞》。
在他發表的37篇論文裏,他獨自或與他人共同撰寫了16篇論文。
[21]:180隔年,霍金與潘洛斯將在劍橋的牛頓研究院(英语:IsaacNewtonInstitute)講演的六堂課系列發行成著作《時空的性質(英语:ThenatureofSpaceandTime)》。
在這本著作中,霍金強調,按照實證主義,物理理論只是一種數學模型,它是否對應於物理實在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問題;人們只能要求物理理論預測符合實驗觀察。
這句話惹惱了很多批評者,在他們之中很多人主張,或許在問題的後面存在著千真萬確的物理實在,只不過人們無法觀察到這物理實在。
霍金則堅持,研討像蟲洞是否存在這類問題是毫無意義的,因為對於描述物理實在,人們從未有獨立於模型的繪景,但這不意味著沒有獨立於模型的物理實在,假若我不認為有,則我將會無法繼續做物理研究。
《時空的性質》記錄了實證主義者霍金與實在主義者潘洛斯之間的一場辯論,主要論題是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這兩種非常成功但仍舊存在嚴重爭議的理論,怎樣合併為能夠解釋時空性質的量子引力理論。
[89]:vii-viii,3-4,134[21]:188[20]:95
霍金曾經與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索恩、約翰·裴斯基(英语:JohnPreskill)於1991年打賭,命題是,奇點通常應該會出現在黑洞內部,無法從事件視界之外觀察到,但出現在事件視界之外的「裸奇點」是否存在?霍金支持潘洛斯提出的宇宙審查假說,他認為裸奇點並不存在,而索恩與裴斯基對此則持相反意見。
1997年,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德米特里·克理斯特德勒(英语:DemetriosChristodoulou)的理論計算與瑪修·喬土奕克(英语:MathewChoptuik)的電腦模擬建議,在非常特別狀況下,可能會出現裸奇點。
霍金只好因這技術細節認輸。
後來,克理斯特德勒修改了他的理論計算,他發現,霍金可能舉白旗舉得稍微早了一點。
霍金至今仍然對此事耿耿於懷,他決定再與索恩、裴斯基打賭,命題更加詳細地改為,在一般狀況下,是否存在裸奇點。
[20]:97-98同年,黑洞賭王霍金又與索恩、裴斯基打賭,這次命題涉及到黑洞悖論。
霍金與索恩主張,黑洞吞入的信息永遠與外界宇宙隔絕,永遠不會顯露出來,即使到了黑洞蒸發與完全消失之時亦然;裴斯基持反對立場,他堅信,正確的量子引力理論必將會給出機制解釋霍金輻射怎樣從黑洞釋出信息。
[90][91][92][20]:124-125
霍金對於將科學介紹給更廣泛大眾的工作不遺餘力。
《時間簡史》的電影版本,經過埃洛·莫里斯的導演與史蒂芬·史匹柏的製作,正式於1992年在好萊塢的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首映。
原本,霍金認為這部電影應該如同他的著作一般,專注於描述科學理論,而不是人物事蹟,然而,他後來發現其中一大半內容是在描述人物事蹟,他很隨和地改變主意,覺得這是件好事,但他並未在攝影機之前公開自己的私生活。
雖然這部電影得到很多好評,但並沒獲得廣泛發行。
[21]:168-170[20]:93霍金將他從1976年到1992年撰寫的14篇文章收集成一本科普著作《黑洞與嬰兒宇宙(英语:BlackHolesandBabyUniversesandOtherEssays)》,於1993年發行。
在這本書裡,霍金談到他的生平,他怎樣經歷與奮戰漸凍症,以及一些宇宙學理論,特別是黑洞怎樣孕育出嬰兒宇宙。
1997年,英國廣播公司與美國公共電視合作製成了六集電視節目《史蒂芬·霍金的宇宙》,這次,在霍金的堅決要求之下,節目內容完全聚焦於說明科學理論。
[21]:189[20]:97[93]
2000年–2018年
霍金與弦理論學者大衛·葛羅斯、愛德華·維騰在印度塔塔基礎研究院(英语:TIFR)的2001年弦理論會議合照。
2006年,坐在輪椅上的霍金。
由於《時間簡史》廣受好評,霍金又於2001年撰寫完成了姊妹作《胡桃裡的宇宙》,概述霍金在完成《時間簡史》之後的一些研究結果,例如,關於膜世界的研究結果。
《胡桃裡的宇宙》包括了霍金對於膜理論的一些意見,例如額外維度是否存在這問題並不具意義。
人們只能檢試額外維度數學模型是否恰當地描述宇宙來評價額外維度。
[20]:117-1182005年,霍金與倫納德·姆沃迪瑙合作將《時間簡史》重寫與更新為更易懂易讀,並且附有精美圖片的著作《新時間簡史》,希望更多讀者能夠通過這本書接觸到這方面的知識。
在於2006年出版的選集《上帝創造整數(英语:GodCreatedtheIntegers)》裏,霍金收錄了數學史上最重要數學論文之中的31篇論文,並且簡略描述了每篇論文作者的生平。
[21]:222-223自2006年以來,霍金、湯瑪斯·赫陶格(英语:ThomasHertog)與詹姆斯·哈妥發展出的「自頂向下宇宙學」理論闡明,宇宙有很多種不同的初始態,而不是只有一種唯獨的初始態,因此不該只表述從某種宇宙初始態預測出宇宙未來態的理論。
實際而言,宇宙初始態是不可得知的,只有宇宙現在態是可得知、可觀察的,因此只能從現在態逆著時間估算所有可能的初始態。
自頂向下宇宙學假定,現在態選擇所有能夠導致現在態的過去歷史。
這樣,這理論給出一條解釋精細調節問題的路徑。
[94][95][96]
隨著黑洞學研究快速進展,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霍金關於黑洞信息遺失的答案可能不正確。
2004年,在愛爾蘭都柏林舉辦的第十七屆廣義相對論與引力國際會議(英语:InternalConferenceonGeneralRelativityandGravitation)(GR17)的一場演講裏,霍金給出他自己的相當具有爭議性的解答,涉及到黑洞可能同時擁有多種拓撲(幾何)。
演講完畢後,霍金邀請索恩與裴斯基一同來到台前,霍金正式認輸,並且贈與裴斯基一本棒球百科全書。
索恩要先研讀霍金的論文,然後再決定是否認輸。
裴斯基很高興得到贈禮,但是他承認並不了解霍金的演講。
[92][21]:216-220翌年,他對於這論題正式發表論文,應用總和歷史方法,思考宇宙的所有可能歷史,擁有黑洞的歷史會造成信息遺失,而不擁有黑洞的歷史不會造成信息遺失,由於這兩種狀況會相互抵銷,最終結局是信息不會遺失,因為根本就不會存在有任何俘獲信息的黑洞。
[註5][98][21]:223-224
霍金與女兒露希、博士學生克里斯多福·蓋發德(英语:ChristopheGalfard)於2007年共同撰寫完成童書《喬治通往宇宙的秘密鑰匙(英语:George'sSecretKeytotheUniverse)》,這本書講述孩童喬治如何找到並藉著一種宇宙閘門遊遍整個太陽系。
兩年後,霍金與女兒露希撰寫童書《喬治的宇宙尋寶(英语:George'sSecretKeytotheUniverse)》,這本書敘述喬治怎樣迷航宇宙尋找生命的蹤跡。
過了兩年,他們又再度合作完成童書《喬治與大爆炸(英语:GeorgeandtheBigBang)》,這本書論述宇宙在大爆炸時的狀況。
[99][21]:230–231
2009年8月12日,美國總統贝拉克·歐巴馬頒予霍金總統自由勳章。
圖為美國總統歐巴馬與霍金、霍金女兒露希在白宮藍室暢談的留影紀念。
英國廣播電台的「偉大英國人」節目於2002年選舉霍金為最偉大的100名英國人中第25名。
[100]2006年,霍金憑藉他「對於理論物理學與理論宇宙學做出傑出貢獻。
」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的科普利獎章[101]兩年後,霍金親赴西班牙的聖地亞哥-德孔波斯特拉大學接受豐塞卡獎(英语:FonsecaPrize),這是為了表顯他盡心竭志傳播科學種子於廣泛大眾。
[102]隔年,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頒予霍金美國最高的平民榮譽總統自由勳章,表彰他克服身體障礙、拓展科學疆界。
[103]又過四年,霍金獲頒基礎物理學特別突破獎,獎金3,000,000美元,為了獎勵他「發現黑洞的霍金輻射,和他對於量子引力學與早期宇宙量子學的深度貢獻。
」[104][21]:241
根據劍橋大學的校規,盧卡斯數學教授必須在67歲時退休,霍金因此於2009年卸任,但他仍可繼續在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系作研究,他的新頭銜是「劍橋理論宇宙學中心研究主任」。
為了抗議基礎研究與科學教育的經費被裁減,他揚言很可能搬遷至加拿大。
謠傳他退休後或許會到加拿大的普里美特理论物理研究所任職。
劍橋大學為他設有寬敞的私人辦公室,有私人助理專門處理事務,還有很多博士學生實現他的奇異點子。
霍金的私人助理表示,霍金熱愛他的工作,他非常快樂,學校非常需要他,他尚未草擬任何退休計畫。
霍金依然雄心勃勃地設定了超高難度研究目標:徹底了解宇宙,為什麼它是如此,為甚麼它竟然存在?當被問到何時才可達成這目標之時,他重覆先前在盧卡斯數學教授就職演講的預測:這世紀結束之前。
[105][21]:238-239
霍金與俄國科技界億萬富翁尤里·米爾納於2015年7月20日共同發起突破倡議,其目標是在探尋外星生命,嘗試回答命題:「我們是否孤獨地生存在這浩瀚宇宙之中?」[106]
霍金曾在纪录片《霍金的宇宙大探索(英语:IntotheUniversewithStephenHawking)》中對地球居民提出警告,若外星人來到地球,會如同當年歐洲人哥倫布造訪美洲大陸之後,美洲原生居民消失殆盡一樣,不具足夠對抗力量的地球人不會有好的下場。
[107][108][109]
個人生活
婚姻
潔恩·懷爾德
霍金還在劍橋大學讀研究所時,他在1963年的新年派對上認識當時正準備進入倫敦大學讀書的潔恩·懷爾德;懷爾德是霍金妹妹的朋友,她被霍金的風趣幽默與獨立性格所吸引,二人開始交往。
不久,霍金出現了漸凍症的症狀,於1963年後期被診斷患上運動神經元疾病。
1964年10月,霍金與懷爾德訂婚[110][111],霍金後來感言,訂婚改變了他的人生,給予他生存的動力[112],而潔恩認為她要尋找她存在的目的,她猜想這目的應是照顧霍金,不論如何他們已墜入愛河,對於這事似乎沒有甚麼選擇,她只是決定要如此做[113]。
兩人並於1965年7月14日結婚[70]。
在二人婚姻的首年,潔恩由於需要完成學位課程而居於倫敦,在週末才能與霍金共聚。
霍金在大學找到一份研究員的工作,他們幾經轉折下在應用數學與理論物理系的大樓(DAMTP)附近租到一間屋,霍金每天只要走一段很短的路就能抵達辦公室。
他還買了一輛三輪機動車,可以駕駛到劍橋附近鄉下的天文學學院辦事。
潔恩於1966年畢業,為了證明個人知識才能和給自己設定人生目標,她決定繼續留在倫敦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專門研究評論中世紀西班牙古老書籍[21]:43-47。
隔年,霍金的長子羅伯特(Robert)誕生於1967年5月[114][115],女兒露西生於1970年,而幼子提摩西則生於1979年4月[116]。
霍金很少談論他的疾病與身體障礙對他的挑戰,甚至在與潔恩求愛期間也是如此[117]。
由於他的身體障礙與行動不便,使家庭重擔和事無大小的責任都落在潔恩身上,讓霍金有更多的時間思考物理問題[118]。
1974年,霍金受聘到加州理工學院做研究,為了減輕負擔,潔恩提議一個大學生或博士後畢業生跟他們一起生活並協助照顧霍金的起居,讓潔恩可以有更多時間休息。
霍金也同意接受,研究生柏納德·卡爾(英语:BernardCarr)就這樣成為許多學生中的首個跟他們一家到加州帕薩迪納作研究的人[119],眾人在那裡度過了快樂和激勵的一年[120]。
1975年,霍金回到了劍橋,有了一個新家和一份新工作,唐·佩奇來到霍金的家中工作,作為居家的畢業生助理,與霍金在加州理工學院建立起一段密切的友誼。
得到佩奇的幫助及作為一個秘書,潔恩在照顧霍金的責任減少了,所以她可以回到她論文的工作,及在歌唱上的新興趣[121]。
1977年12月,潔恩在聖馬克教會的合唱團裡,遇到管風琴演奏家強納森·瓊斯(英语:JonathanJones)。
瓊斯逐漸成為霍金一家的密友[20]。
1980年代中期,潔恩跟瓊斯發展出羅曼蒂克的情愫[122][123][124],根據潔恩所述,她的丈夫也接受這現實,說:「只要我持續地愛著他,他便不會反對。
」[122][125][126]潔恩與瓊斯當時決定不讓這脆弱的家庭破碎,並且以柏拉圖式的愛情,努力維持彼此之間的純友誼的關係一段很長的時間[127]。
到了1980年代,照顧霍金的護士與助手無可避免地干擾著他們的家庭生活,讓潔恩感到不知所措[128],也讓霍金的婚姻關係多年來一直很緊張。
他的名人效應的影響對其同事和家人來說都是一場挑戰,而生活在童話世界般的形象讓這對夫婦感到氣餒[129][130]。
霍金對宗教的看法跟她虔誠的基督教信仰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導致雙方關係緊張[130][131][132]。
1980年代後期,霍金跟照顧及陪伴他的護士伊蓮·梅森(ElaineMason)走得很近,二人經常外出,他們彼此開始喜歡對方,梅森強悍的個性及極力守護她跟霍金之間的關係[133],讓霍金的家人、同事及看護人員感到驚愕[134][21]:145。
霍金告訴潔恩指自己為了梅森而離開她[135],並於1990年2月離開家庭[136],最後,霍金與潔恩維持了幾乎25年的婚姻終於觸礁,分居並離婚了。
伊蓮·梅森
1995年春天,霍金正式與潔恩離婚。
在9月跟伊蓮結婚[137][136],他開心地宣布,「好棒,我跟我所愛的女人結婚[138]」。
潔恩則與瓊斯結婚了,她於1999年出版的回憶錄《移動星星的音樂(英语:MusictoMovetheStars)》中,描述了她與霍金的婚姻,與婚姻破裂之緣由。
被曝光的秘密在媒體上引起了一陣轟動,他就像往常處理其私生活的做法一樣,霍金並沒有作出任何公開回應,他只表示從不閱讀關於自己的傳記[139]。
霍金再婚後,他的家人感到被排斥,並從他的生活中被邊緣化[132][134],他們很少有機會與他見面,並懷疑霍金可能遭到虐待[134]。
2000年代早期的五年裡,他的家人和同事越來越擔心霍金受到虐待[134][140]。
2004年初,媒體報導霍金遭到第二任妻子虐打,此消息立刻轟動全世界。
霍金為此在醫院病床上發表聲明,否認這項傳聞,並表示「我全心堅決駁斥說我遭到虐待的說法。
媒體的報導純屬虛構,有人散播這樣不實的消息,令我感到失望。
……我妻子與我相愛。
今天我還能活著,完全是因為她。
我要求媒體尊重我的私生活,讓我專注於從疾病中恢復健康[141]。
」然而外界傳出霍金身上出現多處神秘的傷痕、手腕骨折、臉部和嘴唇有很深的切口。
同年3月,英國警方正式介入進行調查,詢問了解相關情況,並向先前照顧霍金的護士查問並且索取資料,但由於霍金拒絕作出投訴,警方最終只好結束案件[132]。
2006年,霍金跟梅森悄悄辦理離婚[142],結束11年的夫妻關係。
事後霍金表示,宇宙以外,女人是最難懂的謎[143]。
霍金與潔恩和好,並重新跟她的兒孫恢復了更密切的來往[130][142],共享天倫之樂。
為了反映這段更快樂的時期,潔恩將其先前出版的回憶錄《移動星星的音樂(英语:MusictoMovetheStars)》進行了大幅度編修工作,刪除了很多不堪回首的敘述,更換為對於未來盼望的語句,其修訂版本命名為《遨遊至天涯海角:我與史提芬的生活(英语:TravelingtoInfinity:MyLifewithStephen)》[134],此書更被拍攝成為2014年的電影《霍金:愛的方程式》[144]。
健康狀態
霍金患有一種罕見的早發性且進展緩慢的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俗稱漸凍人症(ALS),此症讓他在之後幾十年身體逐漸地癱瘓[145]。
霍金在牛津大學讀書的最後一年開始發病,當時他發現自己的動作越來越笨拙,包括時常不知緣由地摔跤,划船也有困難[146]。
有一次,他從樓梯上摔了下來並且頭部先著地,造成短暫的記憶力輕微喪失[146]。
在劍橋大學時,他的狀況更加惡化,說話變得稍微有些困難,且有些含糊不清。
霍金的父母在他聖誕節回家時也注意到他的健康問題,因此帶他去看專科醫生[147][148]。
1963年,霍金21歲時,醫生診斷他患上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當時醫生預期他只剩兩年壽命[149][150][151],然而隨著兩年光陰過去,他仍然活著,而且他病情惡化的情況很奇妙地漸漸緩慢下來[62][152][153]。
在1960年代後期,霍金的身體狀況再度惡化,行動走路都必須倚靠柺杖,並且不再能定期授課[154]。
由於霍金逐漸失去書寫能力,他自己發展出一套替代的視覺性方法,他在腦裡形成極具直覺性的各種不同的助思圖案與助思方程式,他可以用這些助思元素來研究物理問題[155][156]。
物理學者維爾納·以色列(英语:WernerIsrael)後來表示,霍金的成就有如莫扎特只憑藉想象在腦海中創作一首極具特色的完整交響樂一樣[157][158]。
霍金非常獨立,不願意接受任何幫助,並不會向自己的惡疾讓步。
他最喜歡被視為一位科學家,其次是科普作家,最重要的是總是被視為擁有與其他人相同的慾望、幹勁、夢想與抱負的正常人[159]。
他的妻子潔恩·懷爾德後來說:「有些人稱這為決斷,有些人稱這為固執,而我曾經在很多時候稱這為既果斷又固執[160]。
」60年代末,霍金經過他人不斷勸說才同意使用輪椅代步[161][162],但他最終因為狂放不羈的駕駛輪椅而變得臭名昭著,朋友們都知道他是個危險司機,他時常會肆無忌憚地衝過街路,似乎以為自己擁有優先權[163]。
霍金在同儕間很風趣且很受歡迎,但是由於他的疾病與他治學時的不客氣態度,有些同事會選擇跟他保持距離[160]。
到了1970年代後期,霍金的言語功能惡化了許多,只剩下他的家人或密友能夠聽得懂他的說話。
若要跟別人溝通,他需要熟悉他的人把他的說話翻譯成為可理解的言語[164]。
在霍金的辦公室大樓門口,由於沒有設置專門給輪椅通行的輪椅坡道,但劍橋大學不願負擔搭建身障坡道所需的款項因而發生爭拗,霍金與他的妻子於是發起活動,敦促劍橋大學改善並提供身心障礙者所需的無障礙資源,包括設置輪椅通道與學生宿舍的相關設施[165][166]:450-451[167]。
一般來說,霍金對於自己作為身心障礙權利(英语:disabilityrights)代言人這角色有著矛盾和模稜兩可的感覺,一方面他很想幫助身障族群,但另一方面他又試圖將自己與自己的疾病以及其所伴隨的挑戰做切割[168]。
然而,他在這方面缺乏參與的態度惹起了一些批評[169]。
霍金在1985年拜訪歐洲核子研究組織時感染了嚴重的肺炎,必須使用維生系統(英语:lifesupport)。
由於病況危急,醫生詢問潔恩是否應該終止維生系統的運行。
潔恩的答案是「不」,替代方案是霍金必须接受氣管切開術。
这项手術可以幫助他呼吸,但将使他從此再也無法發聲。
[21]:135-136[33]:232-236在手術後,經過在加護病房一段時間的療養,霍金才被准許出院,但他仍需費用昂貴全天24小時看護。
儘管英國國民保健署可以給付療養院費用,可是潔恩還是決定帶霍金回家。
索恩在得知霍金的病況後,建議他們尋求友人默里·蓋爾曼的幫助。
在那時,諾貝爾獎得主蓋爾曼是麥克阿瑟基金會的董事,麥克阿瑟基金會慷慨地答應負擔所有醫護費用。
[21]:136-137[33]:235-236潔恩請到了三班護士輪流看護霍金,其中一位護士伊蓮·梅森(英语:ElaineMason)後來成為霍金的第二任妻子。
[21]:139
霍金不再能講話,必須用特別方法傳達信息,對方一手拿著一張字母卡,另一手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用食指指,當指到霍金想要的字母時,霍金會揚起眉毛,這樣,可以慢慢地把整個單字拼出來。
[21]:136後來,電腦專家華特·沃特斯(英语:WaltWoltosz)送給他一個稱為「平等者」的程式,可以讓他在螢幕上選擇單字、单词或字母。
平等者的字彙大約有2500–3000個單字,并內建了一個語音合成器。
[21]:137-138[33]:236-237平等者本來是執行於桌上型電腦,護士伊蓮的先生大衛·梅森(英语:DavidMason)是電腦工程師,大衛在霍金的輪椅上設置了一台小電腦,並且將平等者安裝在小電腦裡。
[21]:140這樣,霍金就不再需要找人做他的翻譯,霍金很高興地說,「與在我失去說話功能前相比,我現在可以更如意地傳達信息。
」[21]:140-141霍金仍舊可以稍微操控他的手來開啟開關,每分鐘大約能給出15個單字。
每一次演講前,他會事先準備好講義,然後用語音合成器把內容發表出來。
有些人覺得語音合成器給出的聲音具有美國或斯堪地那維亞口音。
霍金原本希望換成英國口音,但後來習慣了,反而覺得那就是他的聲音。
[21]:137-138[註6]
霍金的健康之後緩慢惡化,2005年,他開始使用臉頰肌肉的運動來控制他的通訊設備,每分鐘大約可以輸出一個字。
[21]:224[171]由於這疾病很可能引起閉鎖症候群,霍金生前正與神經學專家研發出一套新系統,讓電腦將他的腦波圖樣翻譯為詞句。
2009年,他不再能獨立駕駛他的輪椅,他的呼吸越加困難,時常需要使用人工呼吸器(英语:ventilator),還有幾次嚴重到需要去醫院診療。
[172][173][96][21]:240
逝世
2018年3月14日,霍金的家人發聲明表示,霍金在當天早上於劍橋家中安詳病逝,終年76歲[10][11][174][175][176]。
諸如科學、娛樂、政治和其他領域的人物都向霍金致哀[177][178][179][180]:劍橋大學岡維爾與凱斯學院下半旗與設弔唁冊給學生或遊客簽名[181][182],國際帕拉林匹克委員會主席安德魯·帕森斯(英语:AndrewParsons)在韓國江原道平昌郡舉行的冬季帕拉林匹克運動會閉幕式上向霍金致敬[183]。
霍金的去世日為愛因斯坦的139週年生誕,其誕辰則為伽利略的300週年死忌[18]。
他的私人葬禮在3月31日下午2時於劍橋大聖馬利亞堂舉行,出席的人包括前英國皇家學會會長馬丁·里斯、皇后樂隊結他手布賴恩·梅和在《愛的萬物論》分別飾演霍金和其妻子潔恩的埃迪·雷德梅尼和費莉絲蒂·瓊斯[184]。
火葬後,其骨灰於6月15日埋葬在西敏寺的中殿內,毗鄰牛頓和達爾文的墳墓[185][184][186]。
此后,霍金的遗言搭配希腊音乐家范吉利斯所作的配乐将利用欧洲航天局位于西班牙塞夫雷罗斯的深空地面站的天线被发射至黑洞1A0620-00。
[187][188][189][190]
個人見解
霍金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演講。
霍金過去曾在多個公開場合,發表對生命、人類、核武、宗教等的看法。
霍金於2006年訪問香港,並在同年6月21日於香港科技大學演講《宇宙的起源》前的記者會中,在回答問題“科學研究如何帶動經濟發展”時說:「對基礎科學的研究是出於科學本身的需求,不是經濟的需要,但基礎科學的進步時常會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
[191][192]在另一個同於香港舉行的記者會中,霍金回答一名叫斌仔(鄧紹斌)的癱瘓病人所提出關於安樂死合法化的問題,霍金說:「他有自由選擇結束生命,但那將是一個重大錯誤。
無論命運有多壞,人總應有所作為,有生命就有希望。
」[193]。
2014年,他在接受BBC采访时,表示支持安乐死[194][195][196]。
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上,霍金说:「现在的情况有点像1492年之前的欧洲,人们也许会认为让哥伦布去航海纯粹是浪费钱。
但新大陆的发现却让旧世界得到了根本改变,……人类向外太空扩展将带来更巨大的影响,它會彻底改变人类的未来,甚至决定人类是否有未来」。
霍金將宇宙說成「新大陸」,以迎來一個像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的「宇宙大發現」時代。
[197][198]至於外星生物方面,霍金在探索頻道2010年紀錄片《與霍金探索宇宙(英语:IntotheUniversewithStephenHawking)》裏表示,宇宙有1000億個星系,從看數字就可合理推斷外星生物存在。
霍金鄭重警告,外星人極有可能不懷好意,人類不該再發送訊息到宇宙中,意圖與外星人接觸。
從人類歷史,就可以看出,高智慧生物很可能帶來苦難災害。
外星生物或許已消耗殆盡自己星球的資源,為了獲得新資源,他們乘坐大型太空船,像游牧民族一般到處遷徙,討伐與侵佔其他星球,外星生物即有可能使得地球淪為殖民地。
[199]
另外在核武方面,霍金則表示:「我們足夠聰明地設計出核武器,但我不確定我們是否足夠聰明地能夠不使用它們。
」[21]:265
在宗教方面,霍金宣稱自己是一個無神論者。
他說「在我們了解科學之前,相信上帝創造宇宙是很理所當然的。
但是現在科學已經提供了更讓人信服的解釋。
我所說的『我們將了解上帝的心意』的是指,如果上帝存在的話,我們會了解任何上帝知道的事情,但他並不存在。
我是一位無神論者。
」[200]
身障公益活動
霍金親身經歷零重力感覺。
由於霍金在物理學的成就聞名遐邇,他成為了身障社群的好榜樣,時常參與慈善活動,發表演講與積極募款。
之前,他不斷地試圖證實身障並未使得他不如平常人,現在,很多人認為他是超人或超級明星,他的名望使得他能夠幫助其他身障人士。
[21]:164,178-1791999年,霍金與其它十一位傑出人士共同簽署了「第三個千禧年身障憲章」,呼籲政府設定預防身障措施、保障身障人士權利。
[201]為了要激起人們對於太空飛行的興趣與展現出身障人士的潛能,霍金於2007年參與零重力公司(英语:ZeroGravityCorporation)提供的零重力飛行,親身體驗零重力感覺。
他事後表示,“好奇妙噢!零重力階段真炫,高重力階段沒事,我可以永續這樣。
太空,我來了!”[202]
2012年夏季残奥会開幕典禮的主題為「啟蒙運動」,霍金親臨現場在典禮表演中講述宇宙起源與未來,引領群眾觀賞一場「科學發現之旅」,他還鼓勵大家時常仰望星空,試著從所見到的景像找出宇宙的意義,思索宇宙之所以存在的機制,保持一顆好奇的心。
[203][204]
霍金的自傳記錄片《霍金》於2013年攝製完成,在這記錄片裡,霍金用自己的電腦合成聲音講述自己的童年、自己如何與疾病奮戰、怎樣成為傑出物理學大師的故事。
[205]同年,霍金在一場關於協助自殺的訪問裏表示,得到絕症並遭受病痛折磨的人,應有權利選擇結束他自己的生命,幫助他的人不應該被起訴。
我們不讓動物遭受痛苦,更何況人?[206]隔年,霍金接受冰桶挑戰,這是為了要引起人們對漸凍症患者的注意,並且募集研究基金。
由於他先前曾經患有肺炎,醫生認為不應過度考驗他身體的適應力,因此他的三個孩子替他接受挑戰。
[207]
流行文化
史蒂芬·霍金曾出演過不少影視作品,他總共在14部影視作品中扮演他自己;而改編自他人生故事的有關影视作品亦不計其數[208][209][210]。
在《时间简史》家庭影視版的发布派对上,《星艦迷航記》中史巴克的扮演者李奧納德·尼摩伊,知悉霍金是《星艦迷航記》的超級影迷,渴想參與演出后,尼摩伊便與製作人商量後,在《銀河飛龍》影集中的《墮落》一集中,特別安排給霍金三分鐘時間表演,霍金飾演自己本人,在全息成像平台(英语:holodeck)裡與愛因斯坦、牛頓、生化人「数据」比賽撲克牌。
[21]:178-179同年,著名搖滾樂團平克·佛洛伊德在作曲《繼續講吧(英语:KeepTalking(PinkFloydsong))》裏特別置入霍金的「說唱」。
[20]:93-941999年,霍金在動畫影集《辛普森家庭》中的一集為自己的卡通角色配音。
[21]:192有許多紀錄片以霍金的生平為主題,包括《真實的霍金(英语:TheRealStephenHawking)》(2001)、[21]:196《霍金簡介(英语:StephenHawking:Profile)》(2002)、《霍金的故事(英语:Hawking(2004film))》(2004)、[21]:221《霍金:宇宙大師(英语:StephenHawking:MasteroftheUniverse)》(2008)、[211]《霍金:我的簡史(英语:Hawking:BriefHistoryofMine)》(2013)。
[212]
霍金也曾經在動畫影集《飛出個未來》與情景喜劇影集《生活大爆炸》客串演出。
[96][213]另外,在2014年上映的電影《愛的萬物論》中,飾演霍金的英國男演員艾迪·瑞德曼因優秀演技而贏得美國演員工會獎最佳男主角[214]以及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215]等獎項,而霍金亦為該片提供了計算機化的聲音。
霍金本人也十分讚譽瑞德曼在該電影中的演出「他的表演很真實,有時候我覺得他就是我」,並表示自己在觀賞電影時還曾一度感動落淚[216][217][218]。
霍金表示自己最想扮演的是詹姆斯·邦德電影中的反派角色,在接受《Wired》雜誌訪問時他提及:「自己外貌獨特,配合輪椅造型、物理頭腦和電腦發聲,非常適合出演壞人的角色」[210]。
霍金曾在搞笑科幻電影《超低能英雄》(2008年)中被惡搞,在該片中由羅伯特·喬(英语:RobertJoy)飾演。
[219]
作品
主条目:史蒂芬·霍金作品
註釋
^假設恆星在生命末期坍縮成黑洞,則不論恆星原本狀況為何,不論它怎樣坍缩,它會在黑洞中心坍縮成一個密度無窮大、曲率無窮大的時空奇點。
試設想逆轉時間方向,從一個密度無窮大、曲率無窮大的時空奇點向外爆炸會發生甚麼樣的狀況。
^只要將黑洞热力学定律裏所提到的事件視界表面面積改為孤立系統的熵,視界表面引力改為溫度,就可以將這些定律變為熱力學定律。
^論文題目裏的問號反映出霍金個人的疑惑。
^他很喜歡駕駛輪椅車滿場轉圈。
^由於不確定性原理,觀察者不能確切辨識一個天文物體到底是真實黑洞還是表觀黑洞,假若是表觀黑洞,則事件視界可能並不存在,因此霍金輻射不會完全隨機,而可能會將信息以亂碼的形式傳遞出來,這樣,信息並沒有遺失,黑洞遵守信息守恆定律。
[97]
^他2006年在香港訪問時說道:「原本还有一个使用法國口音的系統,但要是用了那套口音,恐怕太太会跟他離婚。
」[170]
參考文獻
^1.01.11.2Hawking,Stephen.PropertiesofExpandingUniverses(PhD论文).UniversityofCambridge.1966(英语). OCLC 62793673
^StephenHawking,science'sbrighteststar,diesaged76.2018-03-14[2018-03-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4)(英语).
^CentreforTheoreticalCosmology:OutreachStephenHawking.Ctc.cam.ac.uk.[2013-06-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30)(英语).
^AboutStephen –StephenHawking.Hawking.org.uk.1942-01-08[2013-06-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30)(英语).
^Gardner,Martin.MultiversesandBlackberries:NotesofaFringe-Watcher.SkepticalInquirer.2001,25(5)[2018-03-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7-28)(英语).
^Price,MichaelClive.THEEVERETTFAQ.DepartmentofPhysics,WashingtonUniversityinSt.Louis.1995[2014-12-1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20)(英语).
^StephenHawking;LeonardMlodinow.ABrieferHistoryofTime.RandomHousePublishingGroup.2007-12-18.ISBN 978-0-307-41784-8(英语).
^Mindovermatter:HowStephenHawkingdefiedMotorNeuroneDiseasefor50years.Independent.co.uk.2015-11-26[2018-03-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3)(英语).
^HowHasStephenHawkingLivedto70withALS?.ScientificAmerican.2012-01-07[2014-12-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30)(英语).Q:Howfrequentarethesecasesofveryslow-progressingformsofALS?A:Iwouldsayprobablylessthanafewpercent.
^10.010.1Sample,Ian.StephenHawking:moderncosmology'sbrighteststardiesaged76.Guardian.2018-03-14[2018-03-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4)(英语).
^11.011.1霍金逝世英國物理學家享壽76歲.中央社.2018-03-14[2018-03-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4)(中文(臺灣)).
^霍金骨灰落葬,他的邻居是达尔文和牛顿.www.ifanr.com.[2018-06-1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7)(中文(中国大陆)).
^Larsen2005,第xiii,2頁.sfnerror:notarget:CITEREFLarsen2005(help)
^14.014.114.2Ferguson2011,第21頁.
^MindovermatterStephenHawking.TheHerald.Glasgow.[2018-03-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5-30)(英语).
^White&Gribbin2002,第6頁.
^Ferguson2011,第21–22頁.
^18.018.1Larsen2005,第51頁.sfnerror:notarget:CITEREFLarsen2005(help)
^Larsen2005,第2,5頁.sfnerror:notarget:CITEREFLarsen2005(help)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20.2720.2820.2920.30KristineLarsen.StephenHawking:ABiography.GreenwoodPublishingGroup.2012.ISBN 978-81-8495-355-8(英语).
^21.0021.0121.0221.0321.0421.0521.0621.0721.0821.0921.1021.1121.1221.1321.1421.1521.1621.1721.1821.1921.2021.2121.2221.2321.2421.2521.2621.2721.2821.2921.3021.3121.3221.3321.3421.3521.3621.3721.3821.3921.4021.4121.4221.4321.4421.4521.4621.4721.4821.4921.5021.5121.5221.5321.5421.5521.5621.5721.5821.5921.6021.61Ferguson,Kitty.StephenHawking:HisLifeandWork.Transworld.2011.ISBN 978-1-4481-1047-6(英语).
^22.022.122.222.3Ferguson2011,第22頁.
^Larsen2005,第xiii頁.sfnerror:notarget:CITEREFLarsen2005(help)
^White&Gribbin2002,第12頁.
^Ferguson2011,第22–23頁.
^White&Gribbin2002,第11–12頁.
^27.027.1White&Gribbin2002,第13頁.
^28.028.1Larsen2005,第3頁.sfnerror:notarget:CITEREFLarsen2005(help)
^29.029.1Ferguson2011,第24頁.
^30.030.130.2HAWKING,Prof.StephenWilliam.Who'sWho2015onlineOxfordUniversityPress.布盧姆斯伯里出版公司旗下之A&CBlack.
^White&Gribbin2002,第8頁.
^Mybriefhistory–StephenHawking(2013).
^33.0033.0133.0233.0333.0433.0533.0633.0733.0833.0933.1033.1133.1233.1333.1433.1533.1633.17White,Michael;Gribbin,John.StephenHawking:ALifeinScience2nd.NationalAcademiesPress.2002.ISBN 978-0-309-08410-9(英语).
^Ferguson2011,第25–26頁.
^White&Gribbin2002,第14–16頁.
^Ferguson2011,第26頁.
^White&Gribbin2002,第19–20頁.
^Ferguson2011,第25頁.
^White&Gribbin2002,第17–18頁.
^Ferguson2011,第27頁.
^Hoare,Geoffrey;Love,Eric.DickTahta.TheGuardian(London).2007-01-05[2012-03-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8)(英语).
^White&Gribbin2002,第41頁.
^Ferguson2011,第27–28頁.
^White&Gribbin2002,第42–43頁.
^45.045.1Ferguson2011,第28頁.
^Ferguson2011,第28–29頁.
^White&Gribbin2002,第46–47,51頁.
^Ferguson2011,第30–31頁.
^Hawking1992,p.44.
^Hawking,StephenW.StephenHawking'sAbriefhistoryoftime:areader'scompanion.BantamBooks.1992.ISBN 978-0-553-07772-8(英语).
^White&Gribbin2002,第53頁.
^52.052.152.252.3Ferguson2011,第31頁.
^White&Gribbin2002,第54頁.
^White&Gribbin2002,第54–55頁.
^White&Gribbin2002,第56頁.
^Ferguson2011,第31–32頁.
^StephenHawking.MyBriefHistory.RandomHousePublishingGroup.2013-09-10.ISBN 978-0-345-53913-7(英语).
^Ferguson2011,第33頁.
^White&Gribbin2002,第58頁.
^Ferguson2011,第33–34頁.
^White&Gribbin2002,第61–63頁.
^62.062.1Ferguson2011,第36頁.
^White&Gribbin2002,第69–70頁.
^Ferguson2011,第34頁.
^Hawking,Stephen.OntheHoyle-NarlikarTheoryofGravitation.ProceedingsofRoyalSocietyofLondon.1965,A286(1406):313–319.doi:10.1098/rspa.1965.0146(英语).
^Ferguson2011,第42頁.
^White&Gribbin2002,第68–69頁.
^StephenHawking'sPhDthesis,explainedsimply.[2018-03-1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13)(英语).
^White&Gribbin2002,第71–72頁.
^70.070.1Ferguson2011,第43–44頁.
^71.071.1Ferguson2011,第47頁.
^Larsen2005,第xix頁.sfnerror:notarget:CITEREFLarsen2005(help)
^Hawking,Stephen;Penrose,Roger.TheSingularitiesofGravitationalCollapseandCosmology.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A:Mathematical,PhysicalandEngineeringSciences.1970,314(1519):529–548.Bibcode:1970RSPSA.314..529H.doi:10.1098/rspa.1970.0021(英语).
^S.W.Hawking.TheLargeScaleStructureofSpace-Tim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73.ISBN 978-0-521-09906-6(英语).
^Hawking,Stephen.Gravitationallycollapsedobjectsofverylowmass(PDF).MonthlyNoticesoftheRoyalAstronomicalSociety.1971,152(1):75–78(英语).
^R.D.Blandford.AstrophysicalBlackHoles.S.W.HawkingandW.Israel(编).ThreeHundredYearsofGravita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9-03-30:278[2015-02-17].ISBN 978-0-521-37976-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6)(英语).
^Hawking,Stephen.GravitationalRadiationfromCollidingBlackHoles.Phys.Rev.Lett..1971,26(21):1344–1346.doi:10.1103/PhysRevLett.26.1344(英语).
^Hawking,StephenW.Blackholeexplosions?.Nature.1974,248(5443):30–31.Bibcode:1974Natur.248...30H.doi:10.1038/248030a0(英语).
^BernardSchutz.AFirstCourseinGeneralRelativit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9-05-14.ISBN 978-0-521-88705-2(英语).
^Blackwell,D.E.PresidentialAddressesontheSociety'sAwards.QuarterlyJournaloftheRoyalAstronomicalSociety.1975,16:359[2015-02-2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8)(英语).
^1976DannieHeinemanPrizeforMathematicalPhysicsRecipient,AmericanPhysicalSociety,1976[2015-02-2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29)(英语)
^Hawkinggivesupacademictitle.BBCNews.2009-09-30[2009-10-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10-03)(英语).
^LeonardSusskind.TheBlackHoleWar:MyBattlewithStephenHawkingtoMaketheWorldSafeforQuantumMechanics.HachetteDigital,Inc.2008-07-07[2015-01-12].ISBN 978-0-316-01640-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7)(英语).
^J.B.Hartle.WavefunctionoftheUniverse.PhysicalReviewD.1983,28(12):2960–2975[2018-04-02].doi:10.1103/physrevd.28.2960(英语).
^Baird,Eric.RelativityinCurvedSpacetime:LifeWithoutSpecialRelativity.ChocolateTreeBooks.2007[2015-01-12].ISBN 978-0-9557068-0-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6)(英语).
^Hawking'sbrieferhistoryoftime.news.bbc.co.uk.2001-10-15[2008-08-06].(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19)(英语).
^WolfPrizeRecipientsinPhysics1988.WolfFoundation.[2018-04-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11)(英语).
^G.W.Gibbons;StephenW.Hawking.EuclideanQuantumGravity.WorldScientific.1993-01-01.ISBN 978-981-02-0516-4(英语).
^StephenHawking;RogerPenrose.TheNatureofSpaceandTime.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10-02-08.ISBN 1-4008-3474-0(英语).
^Preskill,John.BlackHoleBets.[2012-02-2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04)(英语).
^Hawking,S.W.;Thorne,K.S.;Preskill.Blackholeinformationbet.Pasadena,California.1997-02-06[2013-04-2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5-11)(英语).
^92.092.1Preskill,John.JohnPreskill'scommentsaboutStephenHawking'sconcession.[2012-02-2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6)(英语).
^StephenHawking.BlackHolesandBabyUniversesandOtherEssays:AndOtherEssays.RandomHousePublishingGroup.2011-05-11.ISBN 978-0-307-79045-3(英语).
^Highfield,Roger.StephenHawking'sexplosivenewtheory.TheTelegraph.2008-06-26[2012-04-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28)(英语).
^Hawking,S.W.;Hertog,T.Populatingthelandscape:Atop-downapproach.PhysicalReviewD.2006,73(12).Bibcode:2006PhRvD..73l3527H.arXiv:hep-th/0602091 .doi:10.1103/PhysRevD.73.123527(英语).
^96.096.196.2Highfield,Roger.StephenHawking:drivenbyacosmicforceofwill –Telegraph.TheDailyTelegraph(London).2012-01-03[2012-12-0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2)(英语).
^Overbye,Dennis,AboutThoseFearsomeBlackHoles?NeverMind,TheNewYorkTimes,2004-07-22[2015-01-1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2)(英语)
^Hawking,S.W.Informationlossinblackholes.PhysicalReviewD.2005,72(8).Bibcode:2005PhRvD..72h4013H.arXiv:hep-th/0507171 .doi:10.1103/PhysRevD.72.084013(英语).
^Books.StephenHawkingOfficialWebsite.[2012-02-2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3)(英语).
^GreatBritons11-100.BBCviaWaybackMachine.[2012-08-01].(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12-04)(英语).
^Oldest,space-travelled,scienceprizeawardedtoHawking.TheRoyalSociety.2006-08-24[2008-08-2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22)(英语).
^FonsecaPrize2008.UniversityofSantiagodeCompostela.[2009-08-07].(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6-05)(英语).
^MacAskill,Ewen.Obamapresentspresidentialmedaloffreedomto16recipients.TheGuardian.2009-08-13[2012-03-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4)(英语).
^2013FundamentalPhysicsPrizeAwardedtoAlexanderPolyakov.FundamentalPhysicsPrize.[2012-12-1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19)(英语).
^ProfessorStephenHawkingtostayatCambridgeUniversitybeyond2012.TheDailyTelegraph(London).2010-03-26[2013-02-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9)(英语).
^Katz,Gregory.SearchingforET:Hawkingtolookforextraterrestriallife.AssociatedPress.2015-07-20[2015-07-2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2)(英语).
^向外星人SayHi?霍金:地球恐遭殖民、侵略.自由時報.2016-12-28[2017-07-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11)(中文(臺灣)).
^StephenHawkingwarnsovermakingcontactwithaliens.BBCNews.2010-04-25[2017-07-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6-14)(英语).
^LeoHickman.StephenHawkingtakesahardlineonaliens.TheGuardian.com.2010-01-26[2018-03-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1)(英语).
^Larsen2005,第xiv頁.sfnerror:notarget:CITEREFLarsen2005(help)
^Ferguson2011,第37–40頁.
^Ferguson2011,第40頁.
^Ferguson2011,第35–40頁.
^Ferguson2011,第45–47頁.
^White&Gribbin2002,第92–98頁.
^Ferguson2011,第92頁.
^Ferguson2011,第37–39,77頁.
^Ferguson2011,第78頁.
^Ferguson2011,第82–83頁.
^Ferguson2011,第83–88頁.
^Ferguson2011,第89–90頁.
^122.0122.1Ferguson2011,第91頁.
^Larsen2005,第xiv,79頁.sfnerror:notarget:CITEREFLarsen2005(help)
^Hawking2007,第279–80頁.sfnerror:notarget:CITEREFHawking2007(help)
^Larsen2005,第79頁.sfnerror:notarget:CITEREFLarsen2005(help)
^Hawking2007,第285頁.sfnerror:notarget:CITEREFHawking2007(help)
^Ferguson2011,第91–92頁.
^Ferguson2011,第164–65頁.
^Ferguson2011,第185頁.
^130.0130.1130.2Highfield,Roger.StephenHawking:drivenbyacosmicforceofwill.TheDailyTelegraph(London).2012-01-03[2012-12-0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1-09)(英语).
^Ferguson2011,第80–81頁.
^132.0132.1132.2Adams,Tim.BriefHistoryofafirstwife.TheObserver(London).2004-04-04[2013-02-1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6-20)(英语).
^Ferguson2011,第145頁.
^134.0134.1134.2134.3134.4Welcomebacktothefamily,Stephen.TheTimes.2007-05-06[2007-05-06].(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3)(英语).
^Ferguson2011,第165頁.
^136.0136.1Larsen2005,第x–xix頁.sfnerror:notarget:CITEREFLarsen2005(help)
^Ferguson2011,第186–87頁.
^Ferguson2011,第187頁.
^Ferguson2011,第187,192頁.
^Ferguson2011,第197,225頁.
^Sapsted,David.Hawkingdefendshiswifeafterassaultclaims.TheDailyTelegraph(London).2004-01-24[2014-12-0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2-13)(英语).
^142.0142.1Ferguson2011,第225頁.
^KASS.霍金將科學帶入百姓家貼地客串喜劇動畫.明周.2018-03-17[2018-04-0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4-09)(中文(香港)).
^EddieRedmaynewinsfirstOscarfor'TheoryofEverything'.Reuters.2016-05-10[2015-03-0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01)(英语).
^HowHasStephenHawkingLivedto70withALS?.ScientificAmerican.2012-01-07[2014-12-2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30)(英语).Q:Howfrequentarethesecasesofveryslow-progressingformsofALS?A:Iwouldsayprobablylessthanafewpercent.
^146.0146.1Ferguson2011,第32頁.
^White&Gribbin2002,第59頁.
^Ferguson2011,第34–35頁.
^Larsen2005,第18–19頁.sfnerror:notarget:CITEREFLarsen2005(help)
^White&Gribbin2002,第59–61頁.
^Ferguson2011,第35頁.
^White&Gribbin2002,第58–63頁.
^Larsen2005,第16–19頁.sfnerror:notarget:CITEREFLarsen2005(help)
^Ferguson2011,第48–49頁.
^Ferguson2011,第76–77頁.
^White&Gribbin2002,第124–125頁.
^White&Gribbin2002,第124頁.
^Ridpath,Ian.Blackholeexplorer.NewScientist.1978-05-04(英语). 缺少或|url=为空(帮助);使用|accessdate=需要含有|url=(帮助)
^White&Gribbin2002,第viii頁.
^160.0160.1Ferguson2011,第48頁.
^White&Gribbin2002,第117頁.
^Ferguson2011,第76頁.
^Ferguson2011,第162頁.
^Ferguson2011,第81–82頁.
^White&Gribbin2002,第273–74頁.
^Mialet,Hélène.IstheendinsightfortheLucasianchair?StephenHawkingasMillenniumProfessor.Knox,KevinC.&Noakes,Richard(编).FromNewtontoHawking:AHistoryofCambridgeUniversity'sLucasianProfessorsofMathematic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3[2015-03-08].ISBN 978-0-521-66310-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06)(英语).
^Ferguson2011,第79-149頁.
^White&Gribbin2002,第193–94頁.
^White&Gribbin2002,第194頁.
^StephenHawkingsayspopetoldhimnottostudybeginningofuniverse.USAToday.2006-06-15[2012-12-1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30)(英语).
^deLange,Catherine.ThemanwhosavesStephenHawking'svoice.NewScientist.2011-12-30[2012-06-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30)(英语).
^Boyle,Alan.HowresearchershackedintoStephenHawking'sbrain.NBCNews.2012-06-25[2012-09-2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30)(英语).
^Start-upattemptstoconvertProfHawking'sbrainwavesintospeech.BBC.2012-07-07[2012-09-2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8-30)(英语).
^PhysicistStephenHawkingdiesaged76.BBCNews.2018-03-14[2018-03-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4)(英语).
^Allen,Karma.StephenHawking,authorof'ABriefHistoryofTime,'diesat76.ABCNews.2018-03-14[2018-03-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4)(英语).
^Barr,Robert.PhysicistStephenHawkingdiesafterlivingwithALSfor50-plusyears.SanFranciscoChronicle.[2018-03-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4)(英语).
^Overbye,Dennis.StephenHawking'sBeautifulMind.TheNewYorkTimes.2018-03-14[2018-03-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4)(英语).
^Mlodinow,Leonard.StephenHawking,ForceofNature.TheNewYorkTimes.2018-03-14[2018-03-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英语).
^Brown,Benjamin.'Welostagreatonetoday':WorldreactstoStephenHawking'sdeathonsocialmedia.FoxNewsChannel.[2018-03-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4)(英语).
^StephenHawking:Tributespourinfor'inspirational'physicist.BBCNews.2018-03-14[2018-03-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4)(英语).
^Marsh,Sarah.Cambridgecolleaguespaytributeto'inspirational'Hawking.TheGuardian.2018-03-14[2018-03-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4)(英语).
^Overbye,Dennis.StephenHawkingTaughtUsaLotAboutHowtoLive.TheNewYorkTimes.2018-03-15[2018-03-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4)(英语).
^administrator.IPCtoPayTributetoStephenHawkingDuringPyeongChangParalympicsClosingCeremony.[2018-03-2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0)(英语).
^184.0184.1ProfStephenHawkingfuneral:Legacy'willliveforever'(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BBCNews.Published31March2018.Retrieved31March2018.
^Shirbon,Estelle.StephenHawkingtoJoinNewton,DarwininFinalRestingPlace.London:Reuters.2018-03-20[2018-03-21].(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1)(英语).
^ProfessorStephenHawkingtobehonouredattheAbbey.WestminsterAbbey.[2018-04-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9)(英语).
^KimHjelmgaard,DougStanglin.StephenHawking'sashesburied,wordsbeamedintoblackholeinspace.今日美国.2018-06-15[2018-06-1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英语).
^RachaelMcMenemy.FamousmusicianVangelishascomposedsomethingspecialforStephenHawking'smemorialservice-andit'sgoingtobebeamedintospace.剑桥新闻(英语:CambridgeNews).2018-06-14[2018-06-1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英语).
^StephenHawking'svoicebeamedintospaceinCambridgefuneral.土耳其广播电视公司国际频道官网.2018-06-16[2018-06-1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英语).
^葬西敏寺大教堂「遺言」傳至黑洞霍金聲音長存宇宙.香港苹果日报.2018-06-16[2018-06-1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9)(中文(繁體)).
^徐丹(编).霍金:科學進步能帶來巨大經濟利益.人民網.2006-06-21[2015-02-0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7-27)(中文(简体)).
^霍金:基础科学进步能带来巨大经济利益(图).網易.2006-06-22[2015-02-2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中文(简体)).
^陳淑君(编).霍金稱人類可圓移民太空夢周日將抵京作講座.新华网.2006-06-15(中文(简体)). 缺少或|url=为空(帮助)
^霍金:曾想屏住呼吸自杀未果 支持安乐死(图)--国际--人民网.world.people.com.cn.[2021-07-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5).
^英国著名科学家霍金支持安乐死.BBC英伦网.2014-07-17[2021-07-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5)(中文(简体)).
^英国著名科学家霍金支持安乐死.BBC英伦网.2014-07-17[2021-07-08].(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5)(中文(简体)).
^霍金發表演讲称“宇宙大发现”的时候到了.sina科技時代.2008-04-22[2015-02-2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25)(中文(简体)).
^Hawking,Stephen.WhyWeShouldGoIntoSpace(pdf).2008-04-21[2015-02-10].(原始内容存档(PDF)于2015-03-05)(英语).
^霍金:外星人貌似河馬蝙蝠.蘋果日報.2010-04-27[2015-02-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10)(中文(香港)).
^Boyle,Alan.I'manAtheist':StephenHawkingonGodandSpaceTravel.NBCNews.2014-09-23[2017-01-1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9)(英语).
^Callforglobaldisabilitycampaign.London:BBC.1999-09-08[2013-02-1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12)(英语).
^Hawkingtakeszero-gravityflight.BBCNews.2007-04-27[2012-06-1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05)(英语).
^听霍金“讲科学”.半岛网.半岛都市报.2012-08-31[2015-02-0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2-06)(中文(简体)).
^Paralympics:Gamesopeningpromises'journeyofdiscovery'.BBC.2012-08-29[2012-08-29].(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9)(英语).
^DeWitt,David.TheBrillianceofHisUniverse.TheNewYorkTimes.2013-09-13[2013-09-13](英语).
^Duffin,Claire.Wedon'tletanimalssuffer,saysProfStephenHawking,ashebacksassistedsuicide.TheTelegraph.2013-09-17[2015-02-0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18)(英语).
^NatashaCulzac.StephenHawking,MNDsufferer,doesicebucketchallengewithatwist.TheIndependent.2014-08-29[2018-04-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9)(英语).
^霍金飞往宇宙深处,给我们留下了这些音乐和影视作品.鳳凰網.2018-03-14[2018-03-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中文(简体)).
^霍金逝世:從漸凍人到當代最偉大物理學家之一.BBC中文网.2018-03-14[2018-03-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24)(中文(繁體)).
^210.0210.1霍金逝世︰「參演」阿森客串電影 想試做奸角.on.cc東網.[2018-03-1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中文(香港)).
^Wollaston,Sam.Lastnight'sTV:StephenHawking:MasteroftheUniverse.TheGuardian(London).2008-03-04[2013-02-1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0-24)(英语).
^StephenHawking:ABriefHistoryOfMine.Channel4.[2014-01-1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12)(英语).
^ProfessorStephenHawkingfilmsBigBangTheorycameo.BBCNews.2012-03-12[2012-03-1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14)(英语).
^The21stAnnualScreenActorsGuildAwards.ScreenActorsGuildAwards.[2015-02-2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6)(英语).
^The87thAcademyAwards(2015)NomineesandWinners.AcademyofMotionPictureArtsandSciences(AMPAS).[2015-02-27].(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1-10)(英语).
^大小霍金悼念本尊艾迪瑞德曼:痛失天才.自由娛樂.2018-03-14[2018-03-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4)(中文(臺灣)).
^黃岸.霍金、纪梵希离世重温影视经典缅怀大师.中国网.2018-03-15[2018-03-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5)(中文(简体)).
^無畏束縛把握時光霍金一生探索宇宙奧祕.中央社.2018-03-14[2018-03-1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4)(中文(臺灣)).
^RobertJoy.IMDb.[2018-08-2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1-25)(英语).
外部連結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史蒂芬·霍金
维基新闻中的相关報導:霍金访问香港
维基语录上的史蒂芬·霍金语录
史蒂芬·霍金官方網站(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Facebook專頁(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新浪微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史蒂芬·霍金在互聯網電影數據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查论编相对论狭义相对论背景
相对性原理
狭义相对论入门
基礎
相對運動
参考系
光速
馬克士威方程組
公式化
伽利略变换
洛伦兹变换
結果
時間膨脹
狹義相對論中的質量
質能等價
长度收缩
相對同時
相對論性多普勒效應
湯馬斯進動
特勒尔旋转
时空
閔可夫斯基時空
世界线
闵可夫斯基图
光锥
廣義相對論背景
廣義相對論入門
廣義相對論中的數學
基本概念
狭义相对论
等效原理
马赫原理
黎曼几何
現象
广义相对论中的开普勒问题
引力透镜
参考系拖拽
测地线效应
事件視界
引力奇点
黑洞
方程式
線性化重力
參數化後牛頓重力形式
爱因斯坦场方程
測地線方程
弗里德曼方程
ADM質量
BSSN形式(英语:BSSNformalism)
哈密顿-雅可比-爱因斯坦方程
進階理論
卡魯扎-克萊因理論
特殊解(英语:Exactsolutionsingeneralrelativity)
史瓦西度規
凱斯納度規(英语:Kasnermetric)
萊斯納-諾德斯特洛姆度規
哥德爾度規(英语:Gödelmetric)克爾度規
克尔-纽曼度规
托布-NUT度規
米尔恩模型
弗里德曼-勒梅特-罗伯逊-沃尔克度规
pp時空波(英语:pp-wavespacetime)
凡斯塔格度規(英语:VanStockumdust)
科學家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亨德里克·洛伦兹
大卫·希尔伯特
儒勒·昂利·庞加莱
卡爾·史瓦西
威廉·德西特
汉斯·赖斯纳
贡纳尔·努德斯特伦
赫尔曼·魏尔
亚瑟·爱丁顿
亞歷山大·弗里德曼
愛德華·亞瑟·米爾恩
弗里茨·兹威基
乔治·勒梅特
库尔特·哥德尔
約翰·惠勒
霍华德·P·罗伯逊
詹姆斯·麥克斯威·巴丁
阿瑟·杰弗裡·沃克(英语:ArthurGeoffreyWalker)
羅伊·克爾
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于尔根·埃勒斯
羅傑·潘洛斯
史蒂芬·霍金
约瑟夫·泰勒
拉塞尔·赫尔斯
威廉·雅各·凡斯塔格(英语:WillemJacobvanStockum)
亞伯拉罕·哈斯克爾·托布(英语:AbrahamH.Taub)
以斯拉·T·紐曼(英语:EzraT.Newman)
丘成桐
基普·索恩
莱纳·魏斯
赫爾曼·邦迪
唐·佩奇
其他(英语:Contributorstogeneralrelativity)
查论编廣義相對論入門 ·數學表述 ·验证基礎概念狭义相对论 ·等效原理 ·马赫原理 ·广义相对性原理 ·世界线 ·黎曼几何现象引力時間膨脹 ·引力时间延迟 ·重力紅移 ·引力透镜 ·开普勒问题 ·重力磁性 ·参考系拖拽 ·测地线效应 ·冷澤-提爾苓進動 ·重力波 ·黑洞 ·引力奇点 ·事件視界方程線性化重力 ·後牛頓形式論 ·爱因斯坦场方程 ·弗里德曼方程 ·哈密顿-雅可比-爱因斯坦方程 ·雷乔杜里方程 ·厄恩斯特方程進階理論卡魯扎-克萊因理論 ·量子引力精确解史瓦西度規 ·卡斯納度規(英语:Kasnermetric) ·克爾度規 ·克尔-纽曼度规 ·萊斯納-諾德斯特洛姆度規 ·弗里德曼-勒梅特-罗伯逊-沃尔克度规 ·米爾恩模型近似解与数值模拟数值相对论科學家
爱因斯坦
庞加莱
赖斯纳
努德斯特伦
勒梅特
爱丁顿
史瓦西
闵可夫斯基
克爾
钱德拉塞卡
罗伯逊
弗里德曼
霍金
惠勒
米斯纳
索恩
彭罗斯
林德勒
德塞尔
沃尔德
舒茨
哈妥
查论编卢卡斯数学教授
伊萨克·巴罗(1664)
艾萨克·牛顿(1669)
威廉·惠斯登(英语:WilliamWhiston)(1702)
尼古拉斯·桑德森(英语:NicholasSaunderson)(1711)
约翰·科尔森(英语:JohnColson)(1739)
爱德华·华林(1760)
艾萨克·米尔纳(英语:IsaacMilner)(1798)
罗伯特·伍德豪斯(英语:RobertWoodhouse)(1820)
汤玛斯·脱尔顿(1822)
乔治·比德尔·艾里(1826)
查尔斯·巴贝奇(1828)
约舒亚·金(英语:JoshuaKing)(1839)
乔治·斯托克斯(1849)
约瑟夫·拉莫尔(1903)
保罗·狄拉克(1932)
詹姆斯·莱特希尔(1969)
史蒂芬·霍金(1979)
迈克尔·格林(2009)
Portal:剑桥大学
查论编突破奖获得者基础物理学突破奖2012年
尼马·阿尔卡尼-哈米德
阿兰·古斯
阿列克谢·基塔耶夫
马克西姆·孔采维奇
安德烈·林德
胡安·马尔达西那
内森·塞伯格
阿索克·臣(英语:AshokeSen)
爱德华·威滕
2013年
亚历山大·泊里雅科夫
特别奖
史蒂芬·霍金
彼得·熱尼(英语:PeterJenni)
法比奥拉·吉亞諾提(超環面儀器計劃)
米歇爾·迪也·奈格亞(英语:MichelDellaNegra),
特金德·科迪(英语:TejinderVirdee),
吉多·圖內利(英语:GuidoTonelli),
約瑟·伊簡德拉(英语:JosephIncandela)(緊湊緲子線圈計劃)
連·埃文斯(英语:LynEvans)(大型強子對撞機計劃)
2014年
迈克尔·格林
约翰·施瓦茨
2015年
索尔·珀尔马特和超新星宇宙學計畫成员
布赖恩·施密特,亚当·里斯和高红移超新星搜索队成员
2016年
王贻芳、陆锦标和大亚湾核反应堆中微子实验
鈴木厚人和KamLAND(英语:KamiokaLiquidScintillatorAntineutrinoDetector)团队
西川公一郎(英语:KoichiroNishikawa)和K2K/T2K团队
阿瑟·麦克唐纳和萨德伯里中微子观测站团队
梶田隆章和超级神冈探测器团队
特别奖
朗納·德瑞福
基普·索恩
莱纳·魏斯
LIGO科学合作组织
2017年
约瑟夫·波尔钦斯基
安德鲁·施特罗明格
卡姆朗·瓦法
2018年
查尔斯·L·本内特
加里·欣肖
诺曼·雅罗西克
莱曼·佩吉
大卫·斯伯格
WMAP团队成员
特别奖
约瑟琳·贝尔·伯奈尔
2019年
查尔斯·凯恩
尤金·梅莱(德语:EugeneJ.Mele)
特别奖
塞尔焦·费拉拉
丹尼尔·Z·弗里德曼(英语:DanielZ.Freedman)
彼得·范尼乌文赫伊曾
生命科学突破奖2013年
科妮莉亚·巴格曼
戴维·博特斯坦
刘易斯·坎特利
漢斯·克萊弗斯(英语:HansClevers)
蒂蒂亚·德朗厄
纳波莱奥内·费拉拉
埃里克·兰德
查尔斯·索耶斯
罗伯特·温伯格
山中伸彌
贝尔特·福格尔斯泰因
2014年
詹姆斯·艾利森
馬龍·迪隆(英语:MahlonDeLong)
迈克尔·N·霍尔
罗伯特·兰格
理查德·P·利夫頓(英语:RichardP.Lifton)
亚历山大·瓦尔沙夫斯基
2015年
阿里姆·路易·本納比(英语:AlimLouisBenabid)
查尔斯·戴维·阿利斯
维克托·安布罗斯
加里·鲁夫昆
珍妮弗·道德纳
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
2016年
愛德華·博伊頓(英语:EdwardBoyden)
卡尔·代塞尔罗思
約翰·哈迪(英语:JohnHardy(geneticist))
海倫·霍布斯(英语:HelenHobbs)
斯万特·帕博
2017年
斯蒂芬·埃利奇
哈里·F·諾勒(英语:HarryF.Noller)
羅依·努塞(英语:RoelandNusse)
大隅良典
胡達·佐格比
2018年
喬安·佐利(英语:JoanneChory)
彼得·瓦尔特
森和俊
金·內史密斯(英语:KimNasmyth)
唐·W·克里夫蘭(英语:DonW.Cleveland)
2019年
莊小威
陈志坚
C·法蘭克·班尼特(英语:C.FrankBennett)
亞德里恩·R·克里拿(英语:AdrianR.Krainer)
安格利卡·阿蒙
数学突破奖2015年
西蒙·唐纳森
马克西姆·孔采维奇
雅各·卢里
陶哲轩
理查·泰勒
2016年伊安·阿高爾(英语:IanAgol)2017年让·布尔甘2018年
基斯杜化·希根(英语:ChristopherHacon)
詹姆斯·麥基南(英语:JamesMcKernan)
2019年
樊尚·拉福格
Category:突破奖获得者
查论编休斯奖章获得者1900年代
1902年:约瑟夫·汤姆孙
1903年:约翰·威廉·希托夫
1904年:约瑟夫·斯万
1905年:奥古斯托·里吉
1906年:赫莎·艾尔顿(英语:HerthaAyrton)
1907年:欧内斯特·霍华德·格里菲斯(英语:ErnestHowardGriffiths)
1908年:欧根·戈尔德斯坦
1909年:理查德·格莱兹布鲁克(英语:RichardGlazebrook)
1910年代
1910年:约翰·弗莱明
1911年:查爾斯·湯姆森·里斯·威爾遜
1912年:威廉·达德尔
1913年:亚历山大·格拉汉姆·贝尔
1914年:约翰·西利·汤森(英语:JohnSealyTownsend)
1915年:保罗·朗之万
1916年:伊莱休·汤姆森(英语:ElihuThomson)
1917年:查尔斯·巴克拉
1918年:欧文·朗缪尔
1919年:查尔斯·克利(英语:CharlesChree)
1920年代
1920年:欧文·理查森
1921年:尼尔斯·玻尔
1922年:弗朗西斯·阿斯顿
1923年:罗伯特·密立根
1924年:未颁发
1925年:弗兰克·爱德华·史密斯(英语:FrankEdwardSmith)
1926年:亨利·杰克逊
1927年:威廉·柯立芝(英语:WilliamD.Coolidge)
1928年:德布罗意
1929年:汉斯·盖革
1930年代
1930年:钱德拉塞卡拉·拉曼
1931年:威廉·劳伦斯·布拉格
1932年:詹姆斯·查德威克
1933年:爱德华·阿普尔顿
1934年:曼内·西格巴恩
1935年:克林顿·戴维孙
1936年:瓦尔特·朔特基
1937年:欧内斯特·劳伦斯
1938年:约翰·科克罗夫特
欧内斯特·沃尔顿
1939年:乔治·汤姆孙
1940年代
1940年:阿瑟·康普顿
1941年:内维尔·莫特
1942年:恩里科·费米
1943年:马库斯·奥利芬特(英语:MarkOliphant)
1944年:乔治·芬奇(英语:GeorgeFinch(chemist))
1945年:巴西尔·舍恩兰(英语:BasilSchonland)
1946年:约翰·兰德尔
1947年:弗雷德里克·约里奥-居里
1948年:罗伯特·沃森-瓦特
1949年:塞西尔·鲍威尔
1950年代
1950年:马克斯·玻恩
1951年:汉斯·克喇末
1952年:菲利普·迪(英语:PhilipDee)
1953年:爱德华·布拉德(英语:EdwardBullard)
1954年:马丁·赖尔
1955年:哈里·马西(英语:HarrieMassey)
1956年:弗雷德里克·林德曼
1957年:约瑟夫·普劳德曼(英语:JosephProudman)
1958年:爱德华·安德拉德
1959年:布赖恩·皮帕德(英语:BrianPippard)
1960年代
1960年:约瑟夫·波西(英语:JosephPawsey)
1961年:阿兰·科特雷尔(英语:AlanCottrell)
1962年:布雷比斯·布利尼(英语:BrebisBleaney)
1963年:弗雷德里克·威廉姆斯(英语:FredericCallandWilliams)
1964年:阿卜杜勒·萨拉姆
1965年:丹尼斯·威尔金森(英语:DenysWilkinson)
1966年:尼古拉斯·克默尔
1967年:库尔特·门德尔松(英语:KurtMendelssohn)
1968年:弗里曼·戴森
1969年:尼古拉斯·屈尔蒂(英语:NicholasKurti)
1970年代
1970年:戴维·贝茨(英语:DavidBates(physicist))
1971年:罗伯特·汉伯里·布朗(英语:RobertHanburyBrown)
1972年:布赖恩·约瑟夫森
1973年:彼得·B·赫希
1974年:彼得·福勒(英语:PeterFowler(physicist))
1975年:理查德·达利兹
1976年:史蒂芬·霍金
1977年:安东尼·休伊什
1978年:威廉·科克伦(英语:WilliamCochran(physicist))
1979年:罗伯特·威廉姆斯(英语:RobertWilliams(chemist))
1980年代
1980年:弗朗西斯·法利(英语:FrancisFarley)
1981年:彼得·希格斯和汤姆·基博尔
1982年:德拉蒙德·马修斯(英语:DrummondMatthews)
弗雷德里克·瓦因(英语:FrederickVine)
1983年:约翰·沃德(英语:JohnCliveWard)
1984年:罗伊·克尔
1985年:托尼·斯克姆(英语:TonySkyrme)
1986年:迈克尔·沃尔夫森(英语:MichaelWoolfson)
1987年:迈克尔·佩珀(英语:MichaelPepper)
1988年:阿奇博尔德·豪伊(英语:ArchibaldHowie)
M·J·惠兰(英语:MichaelWhelan(scientist))
1989年:约翰·贝尔
1990年代
1990年:托马斯·乔治·考林(英语:ThomasCowling)
1991年:菲利普·穆恩(英语:PhilipBurtonMoon)
1992年:M·J·锡顿
1993年:乔治·伊萨克(英语:GeorgeIsaak)
1994年:罗伯特·G·钱伯斯(英语:RobertG.Chambers)
1995年:大卫·休恩伯格(英语:DavidShoenberg)
1996年:阿米安·白金汉(英语:AmyandBuckingham)
1997年:安德鲁·理查德·朗(英语:AndrewLang(physicist))
1998年:雷蒙德·海德(英语:RaymondHide)
1999年:亚历山大·博克森伯格(英语:AlexanderBoksenberg)
2000年代
2000年:钦塔马尼·拉奥(英语:C.N.R.Rao)
2001年:约翰·佩西卡(英语:JohnPethica)
2002年:亚历山大·达尔加诺
2003年:彼得·爱德华兹(英语:PeterEdwards(chemist))
2004年:约翰·克拉克(物理学家)(英语:JohnClarke(physicist))
2005年:基思·莫法特(英语:KeithMoffatt)
2006年:迈克尔·约瑟夫·凯利(英语:MichaelKelly(physicist))
2007年:阿图尔·埃克特(英语:ArturEkert)
2008年:米歇尔·多尔蒂
2009年:未颁发
2010年代
2010年:安德烈·海姆
2011年:马修·罗塞因斯基
2013年:亨宁·西林豪斯(英语:HenningSirringhaus)
2015年:乔治·埃夫斯塔希欧
2017年:彼得·布鲁斯(英语:PeterBruce)
Category:休斯奖章获得者
查论编爱丁顿奖章获得者1950年代
1953年:乔治·勒梅特
1954年:沒有頒發
1955年:亨德里克·范德胡斯特
1956年、1957年:沒有頒發
1958年:霍勒斯·W·巴布科克
1959年:詹姆斯·史丹利·希伊
1960年代
1960年:羅伯特·德斯芙爾特·阿特金森(英语:Robertd'EscourtAtkinson)
1961年:汉斯·贝特
1962年:安德烈·拉勒曼德
1963年:艾伦·桑德奇
馬丁·史瓦西
1964年:赫伯特·弗里德曼
理查德·图西
1965年:罗伯特·庞德
格伦·雷布卡
1966年:鲁珀特·维尔特
1967年:羅伯特·克里斯蒂(英语:RobertF.Christy)
1968年:羅伯特·漢伯里·布朗(英语:RobertHanburyBrown)
理查德·特威斯(英语:RichardQ.Twiss)
1969年:安东尼·休伊什
1970年代
1970年:林忠四郎
1971年:德斯蒙德·金–希爾(英语:DesmondKing-Hele)
1972年:保羅·勒杜(英语:PaulLedoux)
1973年、1974年:沒有頒發
1975年:史蒂芬·霍金
羅傑·潘洛斯
1976年、1977年:沒有頒發
1978年:威廉·福勒
1979年:没有颁发
1980年代
1980年:沒有頒發
1981年:吉姆·皮布爾斯
1982年、1983年:沒有頒發
1984年:唐納德·林登貝爾
1985年、1986年:没有颁发
1987年:玻丹·帕琴斯基
1988年、1989年:沒有頒發
1990年代
1990年:艾科·伊本
1991年、1992年:沒有頒發
1993年:利昂·梅斯特尔
1994年、1995年:沒有頒發
1996年:阿兰·古斯
1997年、1998年:沒有頒發
1999年:罗杰·布兰福德
2000年代
2000年、2001年:沒有頒發
2002年:道格拉斯·高夫
2003年、2004年:沒有頒發
2005年:魯道夫·基彭哈恩
2006年:沒有頒發
2007年:伊戈尔·德米特里耶维奇·诺维科夫
2008年:沒有頒發
2009年:詹姆斯·E·普林格尔
2010年代
2010年:沒有頒發
2011年:吉勒·夏布里埃
2012年:沒有頒發
2013年:詹姆斯·賓尼(英语:JamesBinney)
2014年:安德魯·金恩(英语:AndrewR.King)
2015年:拉希德·苏尼亚耶夫
2016年:安東尼·貝爾(英语:TonyBell(physicist))
2017年:CathieClarke
2018年:ClaudiaMaraston
Category:爱丁顿奖章获得者
查论编IOP狄拉克奖章获得者1980年代
1987年:史蒂芬·霍金
1988年:約翰·貝爾
1989年:羅傑·潘洛斯
1990年代
1990年:迈克尔·贝里
1991年:魯道夫·佩爾斯
1992年:安東尼·萊格特
1993年:戴维·索利斯
1994年:VolkerHeine(英语:VolkerHeine)
1995年:丹尼尔·沃尔斯
1996年:约翰·彭德里
1997年:彼得·希格斯
1998年:DavidDeutsch(英语:DavidDeutsch)
1999年:IanPercival
2000年代
2000年:约翰·卡尔迪
2001年:布赖恩·里德利
2002年:约翰·汉内
2003年:克里斯托弗·赫尔
2004年:麦克·格林
2005年:约翰·埃利斯
2006年:迈克·伊兰
2007年:DavidSherrington
2008年:布赖恩·韦伯
2009年:迈克尔·凯茨
2010年代
2010年:詹姆斯·宾尼
2011年:ChristopherIsham(英语:ChristopherIsham)
2012年:GrahamGarlandRoss(英语:GrahamGarlandRoss)
2013年:StephenM.Barnett
2014年:蒂姆·帕尔默
2015年:约翰·巴罗
2016年:SanduPopescu(英语:SanduPopescu)
2017年:MichaelDuff(英语:MichaelDuff)
2018年:约翰·乔克(德语:JohnChalker)
Category:IOP狄拉克奖章获得者
查论编奥斯卡·克莱因纪念讲座1980年代
1988年:杨振宁
1989年:史蒂文·温伯格
1990年代
1990年:汉斯·贝特
1991年:阿兰·古斯
1992年:约翰·惠勒
1993年:李政道
1994年:奥斯卡·克莱因百年研讨会
1995年:内森·塞伯格
1996年:亚历山大·泊里雅科夫
1997年:吉姆·皮布尔斯
1998年:爱德华·威滕
1999年:杰拉德·特·胡夫特
2000年代
2000年:戴维·格罗斯
2001年:安德烈·林德
2002年:马丁·里斯
2003年:史蒂芬·霍金
2004年:皮埃尔·拉蒙
2005年:南部阳一郎
2006年:维亚切斯拉夫·穆哈诺夫
2007年:加布里埃莱·韦内齐亚诺
2008年:海伦·奎恩
2009年:彼得·希格斯
2010年代
2010年:阿列克谢·斯塔罗宾斯基
2011年:约瑟夫·西尔克
2012年:胡安·马尔达西那
2013年:弗兰克·维尔切克
2014年:安德鲁·施特罗明格
2015年:拉希德·苏尼亚耶夫
2016年:基普·索恩
2017年:谢尔登·格拉肖
2018年:伦纳德·萨斯坎德
Category:奥斯卡·克莱因纪念讲座
查论编麦克斯韦奖章和奖金获得者1960年代
1962年:阿卜杜勒·萨拉姆
1964年:沃尔特·马歇尔(英语:WalterMarshall,BaronMarshallofGoring)
1966年:理查德·达利兹
1968年:罗杰·詹姆斯·埃利奥特(英语:RogerJamesElliott)
肯尼斯·威廉·哈利·史蒂文斯
1970年代
1970年:理查德·约翰·伊登
1971年:约翰·布莱恩·泰勒(英语:JohnBryanTaylor)
1972年:福尔克尔·海涅(英语:VolkerHeine)
1973年:戴维·索利斯
1974年:萨姆·爱德华兹
1975年:安东尼·莱格特
1976年:史蒂芬·威廉·霍金
1977年:埃里克·杰克曼(英语:EricJakeman)
1978年:迈克尔·贝里
1979年:克里斯托弗·史密斯(英语:ChristopherLlewellynSmith)
1980年代
1980年:戴维·华莱士(英语:DavidWallace(physicist))
1981年:约翰·科斯特利茨
1982年:乔纳森·理查德·埃利斯(英语:JohnEllis(physicist))
1983年:AlastairDouglasBruce
1984年:DavidWilliamBullett
1985年:AlanJohnBray
AllanPeterYoung
1986年:詹姆斯·宾尼(英语:JamesBinney)
1987年:迈克尔·格林
1988年:RobinCBall
1989年:马克·华纳
1990年代
1990年:乔治·埃夫斯塔希欧
1991年:迈克尔·凯茨(英语:MichaelCates)
1992年:尼尔·图罗克(英语:NeilTurok)
1993年:JohnFeatherWheater
1994年:斯蒂芬·马克·巴内特
1995年:阿图尔·埃克特(英语:ArturEkert)
1996年:迈克尔·佩恩(英语:MikePayne(physicist))
1997年:迈克尔·威廉金森
1998年:安德鲁·詹姆斯·费舍尔
1999年:杰夫·福肖(英语:JeffForshaw)
2000年代
2000年:安德鲁·斯坦(英语:AndrewSteane)
2001年:本杰明·西蒙斯(英语:BenjaminSimons)
2002年:安德鲁·约翰·斯科菲尔德(英语:AndrewJohnSchofield)
2003年:TchavdarNikolovTodorov
2004年:马丁·博多·普莱尼奥(英语:MartinBodoPlenio)
2005年:克利福德·维克托·约翰逊(英语:CliffordVictorJohnson)
2006年:露丝·格雷戈里(英语:RuthGregory)
2007年:NigelCooper
2008年:SougatoBose
2009年:DmitrySkryabin
2010年代
2010年:PeterHaynes
2011年:AndreiStarinets
2012年:MeeraParish
2013年:乔·邓克利(英语:JoDunkley)
2014年:伊戈尔·莱萨诺夫斯基
2015年:ClareBurrage(英语:ClareBurrage)
2016年:亚历山德拉·奥拉亚-卡斯特罗(英语:AlexandraOlaya-Castro)
2017年:MarcinMucha-Kruczynski
2018年:HannahPrice
Category:麦克斯韦奖章和奖金获得者
查论编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获得者 艺术1980年代
1981年:赫苏斯·洛佩斯-科沃斯
1982年:巴勃罗·塞拉诺
1983年:欧塞维奥·森佩雷
1984年:OrfeónDonostiarra(英语:OrfeónDonostiarra)
1985年:安东尼奥·洛佩斯·加西亚
1986年:路易斯·加西亚·贝尔兰加
1987年:爱德华多·奇利达
1988年:豪尔赫·奥泰萨
1989年:奧斯卡·尼邁耶
1990年代
1990年:安東尼·塔皮埃斯
1991年:維多利亞·德·洛斯·安赫萊斯
特蕾莎·布干薩
蒙特賽拉特·卡芭葉
何塞·卡雷拉斯
普拉西多·多明哥
阿尔弗雷多·克劳斯
PilarLorengar(英语:PilarLorengar)
1992年:RobertoMatta(英语:RobertoMatta)
1993年:萨恩斯·德·奥伊萨
1994年:AliciadeLarrocha(英语:AliciadeLarrocha)
1995年:费尔南多·费尔南·戈麦斯
1996年:霍亞金·羅德利果
1997年:VittorioGassman(英语:VittorioGassman)
1998年: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
1999年:圣地亚哥·卡拉特拉瓦
2000年代
2000年:BarbaraHendricks(英语:BarbaraHendricks)
2001年:克里斯托弗·潘德列茨基
2002年:伍迪·艾伦
2003年:米格尔·巴塞洛
2004年:帕科·德卢西亚
2005年:瑪雅·普利謝茨卡婭
TamaraRojo(英语:TamaraRojo)
2006年:佩德罗·阿尔莫多瓦尔
2007年:鲍勃·迪伦
2008年:委內瑞拉國立青少年管弦樂團系統
2009年:诺曼·福斯特
2010年代
2010年:里查·塞拉
2011年:里卡多·穆蒂
2012年:拉斐尔·莫内欧
2013年:迈克尔·哈内克
2014年:弗兰克·盖里
2015年:弗朗西斯·科波拉
2016年:NúriaEspert
2017年:WilliamKentridge
2018年:马丁·斯科塞斯
2019年:彼得·布魯克
文学1980年代
1981年:JoséHierro(英语:JoséHierro)
1982年:GonzaloTorrenteBallester(英语:GonzaloTorrenteBallester)
米格爾·戴利貝斯
1983年:胡安·魯爾福
1984年:PabloGarcíaBaena(英语:PabloGarcíaBaena)
1985年:ÁngelGonzález(英语:ÁngelGonzález)
1986年: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RafaelLapesa(英语:RafaelLapesa)
1987年:卡米洛·何塞·塞拉
1988年:CarmenMartínGaite(英语:CarmenMartínGaite)
JoséÁngelValente
1989年:里卡多·纪廉
1990年代
1990年:ArturoUslarPietri(英语:ArturoUslarPietri)
1991年:波多黎各人民
1992年:FranciscoNieva(英语:FranciscoNieva)
1993年:ClaudioRodríguez
1994年:卡洛斯·富恩特斯
1995年:CarlosBousoño(英语:CarlosBousoño)
1996年:FranciscoUmbral(英语:FranciscoUmbral)
1997年:阿尔瓦罗·穆蒂斯
1998年:FranciscoAyala(英语:FranciscoAyala)
1999年:君特·格拉斯
2000年代
2000年:AugustoMonterroso(英语:AugustoMonterroso)
2001年:多丽丝·莱辛
2002年:亞瑟·米勒
2003年:FatimaMernissi(英语:FatimaMernissi)
苏珊·桑塔格
2004年:克劳迪奥·马格里斯
2005年:NélidaPiñón
2006年:保羅·奧斯特
2007年:阿摩司·奥兹
2008年:瑪格麗特·愛特伍
2009年:伊斯梅尔·卡达莱
2010年代
2010年:阿敏·馬盧夫
2011年:里奥纳德·科恩
2012年:菲利普·罗斯
2013年:AntonioMuñozMolina(英语:AntonioMuñozMolina)
2014年:約翰·班維爾
2015年:萊昂納多·帕杜拉
2016年:理查德·福特
2017年: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2018年:弗雷德·瓦格斯
2019年:希莉·哈斯特维特
社会科学1980年代
1981年:RománPerpiñáGrau
1982年:AntonioDomínguezOrtiz(英语:AntonioDomínguezOrtiz)
1983年:JulioCaroBaroja(英语:JulioCaroBaroja)
1984年:EduardoGarcíadeEnterría(英语:EduardoGarcíadeEnterría)
1985年:RamónCarande(英语:RamónCarande)
1986年:JoséLuisPinillos
1987年:胡安·林茲
1988年:LuisDíezdelCorral(英语:LuisDíezdelCorral)
LuisSánchezAgesta
1989年:EnriqueFuentesQuintana(英语:EnriqueFuentesQuintana)
1990年代
1990年:RodrigoUríaGonzález
1991年:米格尔·阿托拉·加列戈
1992年:胡安·贝拉尔德
1993年:SilvioZavala(英语:SilvioZavala)
1994年:AurelioMenéndez(英语:AurelioMenéndez)
1995年:JoaquimVeríssimoSerrão(英语:JoaquimVeríssimoSerrão)
MiquelBatllori
1996年:JohnElliott(英语:JohnElliott)
1997年:MartídeRiqueriMorera(英语:MartídeRiqueriMorera)
1998年:皮埃尔·维尔纳
雅克·桑特
1999年:RaymondCarr(英语:RaymondCarr)
2000年代
2000年:CarloMariaMartini(英语:CarloMariaMartini)
2001年:JuanIglesiasSantos
墨西哥學院
2002年:安東尼·紀登斯
2003年:尤尔根·哈贝马斯
2004年:保羅·克魯格曼
2005年:乔万尼·萨托利
2006年:瑪麗·羅賓遜
2007年:拉尔夫·达伦多夫
2008年:茨維坦·托多洛夫
2009年:戴維·阿滕伯勒
2010年代
2010年:秦始皇兵馬俑考古團隊
2011年:霍华德·加德纳
2012年:MarthaNussbaum(英语:MarthaNussbaum)
2013年:薩斯基雅·薩森
2014年:JosephPérez(英语:JosephPérez)
2015年:艾絲特·杜芙若
2016年:MaryBeard
2017年:KarenArmstrong
2018年:迈克尔·桑德尔
科学技术1980年代
1981年:AlbertoSols
1982年:曼努埃尔·巴列斯特尔
1983年:LuisSantaló(英语:LuisSantaló)
1984年:安东尼奥·加西亚-贝利多
1985年:DavidVázquezMartínez
EmilioRosenblueth(英语:EmilioRosenblueth)
1986年:AntonioGonzálezyGonzález(英语:AntonioGonzálezyGonzález)
1987年:巴勃罗·鲁道明
JacintoConvit(英语:JacintoConvit)
1988年:ManuelCardonaCastro
MarcosMoshinsky(英语:MarcosMoshinsky)
1989年:GuidoMünch(英语:GuidoMünch)
1990年代
1990年:SalvadorMoncada(英语:SalvadorMoncada)
SantiagoGrisolía
1991年:FranciscoGonzaloBolívarZapata
1992年:FedericoGarcíaMoliner
1993年:阿马夫莱·利念
1994年:ManuelElkinPatarroyo(英语:ManuelElkinPatarroyo)
1995年:InstitutoNacionaldeBiodiversidad(英语:InstitutoNacionaldeBiodiversidad)
曼努埃尔·洛萨达·比利亚桑特
1996年:巴伦廷·富斯特(英语:ValentínFuster)
1997年:阿塔普埃尔卡山研究團隊
1998年:佩德罗·米格尔·埃切尼克
埃米略·门德斯·佩雷斯
1999年:里卡多·米莱迪
恩里克·莫雷诺·冈萨雷斯
2000年代
2000年:吕克·蒙塔尼耶
罗伯特·查尔斯·加洛
2001年:让·魏森巴赫
克萊格·凡特
约翰·E·苏尔斯顿
法蘭西斯·柯林斯
漢彌爾頓·史密斯
2002年:劳伦斯·罗伯茨
罗伯特·卡恩
文頓·瑟夫
蒂姆·伯纳斯-李
2003年:珍·古道尔
2004年:犹大·福克曼
安东尼·R·亨特
乔安·马萨格
贝尔特·福格尔斯泰因
罗伯特·温伯格
2005年:安东尼奥·达马西奥(英语:AntónioDamásio)
安娜·达马西奥(英语:HannaDamásio)
2006年:胡安·伊格纳西奥·西拉克·萨斯图赖因
2007年:希内斯·莫拉塔
彼得·劳伦斯
2008年:饭岛澄男
中村修二
乔治·怀特塞兹
羅伯特·蘭格
托宾·马克斯
2009年:雷·湯姆林森
馬丁·庫珀
2010年代
2010年:戴维·朱利叶斯
琳达·沃特金斯
巴鲁赫·明凯(西班牙语:BaruchMinke)
2011年:约瑟夫·奥尔特曼
阿图罗·阿尔瓦雷斯-布伊亚
贾科莫·里佐拉蒂
2012年:格雷格·温特
理查德·勒纳
2013年:彼得·希格斯
弗朗索瓦·恩格勒
歐洲核子研究組織
2014年:阿瓦利诺·考玛
马克·E·戴维斯
盖伦·斯塔基
2015年:埃玛纽埃勒·沙尔庞捷
珍妮弗·道德纳
2016年:休·赫尔(英语:HughHerr)
2017年:莱纳·魏斯
基普·索恩
巴里·巴里什
LIGO科学合作组织
2018年:斯万特·帕博
交流与人文1980年代
1981年:MaríaZambrano(英语:MaríaZambrano)
1982年:MarioBunge(英语:MarioBunge)
1983年:《国家报》
1984年:ClaudioSánchez-Albornoz(英语:ClaudioSánchez-Albornoz)
1985年:JoséFerraterMora(英语:JoséFerraterMora)
1986年:《OGlobo(英语:OGlobo)報》
1987年:《ElTiempo(英语:ElTiempo)報》
《ElEspectador(英语:ElEspectador)報》
1988年:HoracioSáenzGuerrero
1989年:PedroLaínEntralgo(英语:PedroLaínEntralgo)
FondodeCulturaEconómica(英语:FondodeCulturaEconómica)出版社
1990年代
1990年:中美洲大學
1991年:LuisMaríaAnson
1992年:EmilioGarcíaGómez(英语:EmilioGarcíaGómez)
1993年:《Vuelta(英语:Vuelta)》雜誌(創辦人奥克塔维奥·帕斯)
1994年:在盧安達及蒲隆地的西班牙差會
1995年:埃菲通讯社
JoséLuisLópezAranguren
1996年:IndroMontanelli(英语:IndroMontanelli)
JuliánMarías(英语:JuliánMarías)
1997年:CNN
瓦茨拉夫·哈维尔
1998年:ReinhardMohn(英语:ReinhardMohn)
1999年:InstitutoCaroyCuervo(英语:InstitutoCaroyCuervo)研究所
2000年代
2000年:翁贝托·埃可
2001年:乔治·史坦纳
2002年:漢斯·馬格努斯·恩岑斯貝格爾
2003年:雷沙德·卡普钦斯基
古斯塔沃·古鐵雷斯
2004年:JeanDaniel(英语:JeanDaniel)
2005年:歌德學院
塞万提斯学院
卡蒙斯學院
法语联盟
但丁协会
英國文化協會
2006年:國家地理學會
2007年:《自然》期刊
2010年代
2010年:齐格蒙·鲍曼
阿兰·图赖讷
2011年:皇家学会
2012年:宫本茂
2013年:安妮·萊柏維茲
2014年:季諾
2015年:埃米略·列多
2016年:詹姆斯·纳赫特韦
2017年:LesLuthiers
2018年:AlmaGuillermoprieto
2019年:普拉多博物馆
国际合作1980年代
1981年:何塞·洛佩斯·波蒂略
1982年:EnriqueV.Iglesias(英语:EnriqueV.Iglesias)
1983年:贝利萨里奥·贝坦库尔·夸尔塔斯
1984年:ContadoraGroup(英语:ContadoraGroup)
1990年代
1990年:汉斯-迪特里希·根舍
1991年:联合国难民署
1992年:纳尔逊·曼德拉
弗雷德里克·威廉·戴克拉克
1993年:在前南斯拉夫的联合国维和部队
1994年:伊扎克·拉宾
亚西尔·阿拉法特
1995年:马里奥·苏亚雷斯
1996年:赫尔穆特·科尔
1997年:危地马拉政府
危地马拉全国革命联盟
1998年:FatihaBoudiaf(英语:FatihaBoudiaf)
里戈韦塔·门楚
FatanaIshaqGailani
SomalyMam(英语:SomalyMam)
愛瑪·博尼諾
格拉薩·馬謝爾
OlayinkaKoso-Thomas(英语:OlayinkaKoso-Thomas)
1999年:佩德罗·杜克
约翰·格伦
向井千秋
瓦列里·波利亚科夫
2000年代
2000年:费尔南多·恩里克·卡多佐
2001年:国际空间站
2010年代
2010年:OrganizaciónNacionaldeTrasplantes
TheTransplantationSociety
2011年:BillDrayton(英语:BillDrayton)
2012年:紅十字會
2013年:马克斯·普朗克学会
2014年:福布莱特计划
2015年:维基百科
2016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協議
2017年:HispanicSocietyofAmerica
2018年:AmrefHealthAfrica
2019年:薩爾曼·可汗和可汗學院
体育1980年代
1987年:塞巴斯蒂安·柯伊
1988年:胡安·安东尼奥·萨马兰奇
1989年:塞維·巴列斯特羅斯
1990年代
1990年:西托·庞斯
1991年:謝爾蓋·布卡
1992年:米格尔·安杜兰
1993年:哈维尔·索托马约尔
1994年:玛蒂娜·纳芙拉蒂洛娃
1995年:哈西芭·布梅尔卡
1996年:卡尔·刘易斯
1997年:西班牙國家馬拉松隊
1998年:阿蘭查·桑切斯·維卡里奧
1999年:施特菲·格拉芙
2000年代
2000年:兰斯·阿姆斯特朗
2001年:马内尔·埃斯蒂亚特
2002年:巴西國家足球隊
2003年:环法自行车赛
2004年:希沙姆·格鲁杰
2005年:费尔南多·阿隆索
2006年:西班牙国家男子篮球队
2007年:迈克尔·舒马赫
2008年:拉斐爾·拿度
2009年:叶莲娜·伊辛巴耶娃
2010年代
2010年:西班牙國家足球隊
2011年:海勒·格布雷西拉西耶
2012年:伊克尔·卡西利亚斯
哈维尔·埃尔南德斯·克雷乌斯
2013年:何塞·玛利亚·奥拉萨巴尔
2014年:紐約馬拉松
2015年:馬克·蓋索
保罗·加索尔
2016年:哈维尔·戈麦斯·诺亚
2017年:紐西蘭國家橄欖球隊
2018年:萊茵霍爾德·梅斯納爾
克日什托夫·维利茨基
2019年:林赛·沃恩
2020年代
2020年:CarlosSainz
和平1980年代
1986年:VicaríadelaSolidaridad
1987年:DistritodeVillaElSalvador
1988年:國際自然保護聯盟
世界自然基金会
1989年:史蒂芬·霍金
1990年代
1990年:塞法迪犹太人
1991年:無國界醫生
MedicusMundiInternational(英语:MedicusMundiInternational)
1992年:amfAR(英语:amfAR)
1993年:GestoporlaPazdeEuskalHerria
1994年:MensajerosdelaPaz
MovimientoNacionaldeMeninoseMeninasdeRua
救助儿童会
1995年:侯赛因·本·塔拉勒國王
1996年:阿道弗·苏亚雷斯
1997年:耶胡迪·梅纽因
姆斯蒂斯拉夫·列奥波尔多维奇·罗斯特罗波维奇
1998年:尼古拉斯·卡斯特利亚诺斯
VicenteFerrerMoncho(英语:VicenteFerrerMoncho)
华金·桑斯·加德亚
穆罕默德·尤纳斯
1999年:CáritasEspañola
2000年代
2000年:西班牙皇家學院
西班牙語文學院協會
2001年: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
2002年: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爱德华·萨义德
2003年:J·K·罗琳
2004年:聖雅各之路
2005年:仁愛修女會
2006年: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2007年: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
2008年:英格丽德·贝当古
2009年:柏林市
2010年代
2010年:ManosUnidas
2011年:福岛50死士
2012年:FederaciónEspañoladeBancosdeAlimentos
2013年:OrganizaciónNacionaldeCiegosEspañoles(英语:OrganizaciónNacionaldeCiegosEspañoles)
2014年:CaddyAdzuba(英语:CaddyAdzuba)
2015年:聖若望醫院兄弟會
2016年:SOS兒童村
2017年:欧盟
2018年:席薇亞·厄爾
Category: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获得者
查论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获得者1950年代
1951年:库尔特·哥德尔
朱利安·施温格
1954年:理查德·费曼
1958年:爱德华·泰勒
1959年:威拉德·利比
1960年代
1960年:利奥·西拉德
1961年:路易斯·阿尔瓦雷茨
1965年:约翰·惠勒
1967年:马歇尔·罗森布卢特
1970年代
1970年:尤瓦尔·内埃曼(英语:YuvalNe'eman)
1972年:尤金·维格纳
1978年:斯蒂芬·霍金
1979年:图里奥·雷吉
Category: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获得者
查论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章获得者1970年代
1979年:史蒂芬·霍金
1980年代
1982年:弗里德里希·瓦倫(FriedrichWahlen)
1983年:赫爾曼·邦迪
1984年:维克托·魏斯科普夫
1985年:愛德華·威滕
1986年:鲁道夫·穆斯堡尔
1987年:珍妮·赫希(JeanneHersch)
1988年:約翰·惠勒
1989年:馬庫斯·菲茲(MarkusFierz)
1990年代
1990年:羅傑·潘洛斯
1991年:约瑟夫·泰勒
1992年:彼得·伯格曼(PeterBergmann)
1993年:馬克思·福克格(MaxFlückiger)
阿道夫·米契爾(AdolfMeichle)
1994年:歐文·夏皮羅
1995年:楊振寧
1996年:蒂博·達穆爾(ThibaultDamour)
1998年:克勞德·尼科里埃爾(ClaudeNicollier)
1999年:弗里德里希·希策布魯赫
2000年代
2000年:古斯塔夫·塔姆曼(GustavTammann)
2001年:约翰内斯·盖斯
于贝尔·雷弗
2003年:乔治·斯穆特
2004年:米歇爾·麥耶
2005年:默里·盖尔曼
2006年:加布里埃莱·韦内齐亚诺
2007年:赖因哈德·根策尔
2008年:BenoEckmann
2009年:基普·索恩
2010年代
2010年:赫爾曼·尼古拉(HermannNicolai)
2011年:亚当·里斯
索尔·珀尔马特
2012年:阿兰·阿斯佩
2013年:羅伊·克爾
2014年:湯姆·基博爾
2015年:斯坦利·德塞尔
查尔斯·W·米斯纳
2016年:AlexeiYuryevichSmirnov
2017年:LIGO科学合作组织
室女座干涉儀团队
2018年:liffordMartinWill
2019年:胡安·马尔达西那
Category: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章获得者
查论编丹尼·海涅曼数学物理奖获得者1950年代
1959年:默里·盖尔曼
1960年代
1960年:奥格·玻尔
1961年:马文·伦纳德·戈德伯格
1962年:莱昂·范霍夫
1963年:基斯·布吕克纳
1964年:图利奥·雷吉
1965年:弗里曼·戴森
1966年:尼古拉·博戈柳博夫
1967年:吉安·卡罗·威克
1968年:塞尔焦·富比尼
1969年:阿瑟·怀特曼
1970年代
1970年:南部阳一郎
1971年:罗杰·彭罗斯
1972年:詹姆斯·比约肯
1973年:肯尼斯·威耳逊
1974年:苏布拉马尼扬·钱德拉塞卡
1975年:路德维希·法捷耶夫
1976年:史蒂芬·霍金
1977年:史蒂文·温伯格
1978年:埃利奥特·利布
1979年:杰拉德·特·胡夫特
1980年代
1980年:詹姆斯·格利姆
阿瑟·贾菲
1981年:杰弗里·戈德斯通
1982年:约翰·克莱夫·沃德
1983年:马丁·克鲁斯卡尔
1984年:罗伯特·格里菲思
1985年:达维德·吕埃勒
1986年:亚历山大·泊里雅科夫
1987年:罗德尼·巴克斯特
1988年:朱利斯·外斯
布鲁诺·朱米诺
1989年:约翰·贝尔
1990年代
1990年:雅科夫·西奈
1991年:托马斯·斯潘塞(ThomasSpencer)
于尔格·弗勒利希
1992年:斯坦利·曼德尔施塔姆
1993年:马丁·古茨维勒
1994年:理查德·阿诺维特
斯坦利·德塞尔
查尔斯·W·米斯纳
1995年:罗曼·贾基夫
1996年:罗伊·格劳伯
1997年:哈里·莱曼
1998年:内森·塞伯格
爱德华·威滕
1999年:巴里·麦科伊
吴大峻
亚历山大·查莫罗德契可夫
2000年代
2000年:西德尼·科尔曼
2001年:弗拉基米尔·阿诺尔德
2002年:迈克尔·格林
约翰·施瓦茨
2003年:伊冯娜·肖凯-布吕阿
詹姆斯·约克
2004年:加布里埃莱·韦内齐亚诺
2005年:乔治·帕里西
2006年:塞尔焦·费拉拉
丹尼尔·弗里德曼
彼得·范尼乌文赫伊曾
2007年:胡安·马尔达西那
约瑟夫·波尔钦斯基
2008年:米切尔·费根鲍姆
2009年:卡洛·贝基
阿兰·鲁埃
雷蒙·斯托拉
伊戈尔·秋京
2010年代
2010年:迈克尔·艾森曼
2011年:赫伯特·施波恩
2012年:乔瓦尼·约纳-拉西尼奥
2013年:神保道夫
三轮哲二
2014年:格雷戈里·莫尔
2015年:皮埃尔·拉蒙
2016年:安德鲁·施特罗明格
卡姆朗·瓦法
2017年:CarlM.Bender
2018年:巴里·西蒙
2019年:T.BillSutherland
FrancescoCalogero
MichelGaudin
2020年:SvetlanaJitomirskaya
Category:丹尼·海涅曼数学物理奖获得者
查论编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获得者1820年代
1824年:查爾斯·巴貝奇
恩克
1826年:約翰·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
詹姆士·卲斯
瓦西里·雅可夫列維奇·斯特魯維
1827年:弗朗西斯·貝利
1828年:詹姆士·丹露帕
卡羅琳·赫歇爾
湯瑪斯·布里斯班
1829年:海因里希·克里斯蒂安·舒马赫
威廉·皮爾遜
弗里德里希·威廉·貝塞爾
1830年代
1830年:恩克
威廉·理查森
1831年:亨利·克特
马里-夏尔·西奥多德·达穆瓦索
1833年:喬治·比德爾·艾里
1835年:曼努埃爾·約翰·強森
1836年:約翰·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爾
1837年:奥托·奥古斯特·罗森贝格尔
1839年:約翰·羅特斯勒
1840年代
1840年:喬凡尼·安東尼奧·亞米多·普蘭納
1841年:弗里德里希·威廉·貝塞爾
1842年:彼得·安德魯·韓森
1843年:弗朗西斯·貝利
1845年:威廉·亨利·史密斯
1846年:喬治·比德爾·艾里卡尔·路德维希·克里斯蒂安·吕姆克
1849年:威廉·拉塞爾
1850年代
1850年:奧托·威廉·馮·斯特魯維
1851年:安尼巴莱·德·加斯帕里斯
1852年:克里斯蒂安·奧古斯特·弗里德里希·彼得斯
1853年:約翰·羅素·欣德
1854年:卡尔·路德维希·克里斯蒂安·吕姆克
1855年:威廉·魯特·道斯
1856年:羅伯特·格蘭特
1857年:海因利希·史瓦貝
1858年:羅伯特·緬恩
1859年:理查·克里斯多福·卡林頓
1860年代
1860年:彼得·安德魯·韓森
1861年:赫爾曼·邁爾·薩洛蒙·戈爾德施密特
1862年:華倫·德拉魯
1863年:弗里德里希·阿格蘭德
1865年:約翰·柯西·亞當斯
1866年:喬治·邦德
1867年:威廉·哈金斯
威廉·阿倫·米勒
1868年:勒維耶
1869年:愛德華·詹姆斯·史東
1870年代
1870年:夏尔-欧仁·德劳奈
1872年:喬凡尼·斯基亞帕雷利
1874年:西蒙·紐康
1875年:罗雷尔·路德威·德亚瑞司特
1876年:勒維耶
1878年:埃尔科莱·登博夫斯基
1879年:阿薩夫·霍爾
1880年代
1881年:阿克塞爾·莫勒
1882年:戴维·吉尔
1883年:班傑明·阿普索普·古爾德
1884年:安德鲁·安斯利·康芒
1885年:威廉·哈金斯
1886年:愛德華·皮克林
查爾斯·普里查德
1887年:喬治·威廉·希爾
1888年:阿杜爾·奧威爾斯
1889年:莫里茨·洛威
1890年代
1892年:喬治·達爾文
1893年:赫爾曼·卡爾·沃格爾
1894年:舍本·衛斯里·伯納姆
1895年:艾薩克·羅伯茨
1896年:賽斯·卡羅·錢德勒
1897年:愛德華·愛默生·巴納德
1898年:威廉·弗雷德里克·丹寧
1899年:法蘭克·麥克林
1900年代
1900年:儒勒·昂利·龐加萊
1901年:愛德華·皮克林
1902年:雅各布斯·卡普坦
1903年:赫爾曼·斯特魯維
1904年:喬治·海爾
1905年:刘易斯·博斯
1906年:威廉·華萊士·坎貝爾
1907年:歐內斯特·威廉·布朗
1908年:戴维·吉尔
1909年:奧斯卡·巴克隆德
1910年代
1910年:卡爾·弗里德里希·屈斯特納
1911年:菲利普·赫伯特·考威尔
1912年:亞瑟·羅伯特·欣克斯
1913年:亨利·亞歷山大·德朗達爾
1914年:馬克斯·沃夫
1915年:艾尔弗雷德·福勒
1916年:約翰·路易·埃米爾·德雷耳
1917年:沃爾特·亞當斯
1918年:約翰·埃弗謝德
1919年:纪尧姆·比古尔丹
1920年代
1921年:亨利·諾利斯·羅素
1922年:詹姆士·金斯
1923年:阿爾伯特·邁克耳孫
1924年:亞瑟·愛丁頓
1925年:法蘭克·華生·戴森
1926年: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1927年:法蘭克·施萊辛格
1928年:雷夫·艾倫·桑普森
1929年:埃纳尔·赫茨普龙
1930年代
1930年:約翰·史丹利·普拉斯基特
1931年:威廉·德西特
1932年:羅伯特·格蘭特·艾特肯
1933年:維斯托·斯里弗
1934年:哈羅·沙普利
1935年:愛德華·亞瑟·米爾恩
1936年:木村榮
1937年:哈罗德·杰弗里斯
1938年:威廉·哈蒙德·萊特
1939年:貝爾納·費迪南·李奧
1940年代
1940年:愛德溫·哈伯
1943年:哈羅德·史賓賽·瓊斯
1944年:奧托·斯特魯維
1945年:本特·厄德朗
1946年:扬·奥尔特
1947年:马塞尔·米纳尔
1948年:貝蒂爾·林德布拉德
1949年:西德尼·查普曼
1950年代
1950年:乔尔·斯特宾斯
1951年:安东尼·潘涅库克
1952年:約翰·傑克森
1953年:蘇布拉馬尼揚·錢德拉塞卡
1954年:沃爾特·巴德
1955年:德克·布勞威爾
1956年:湯馬士·喬治·高林
1957年;阿尔布雷希特·翁瑟尔德
1958年:安德烈-路易·丹戎
1959年:雷蒙德·利特爾頓
1960年代
1960年:維克托·安巴楚勉
1961年:赫爾曼·贊斯特拉
1962年:本特·斯特龍根
1963年:哈利·赫姆利·普拉斯基特
1964年:馬丁·賴爾
莫里斯·尤因
1965年:爱德华·布拉德
傑拉德·莫里斯·克萊門斯
1966年:哈羅德·尤里
艾拉·斯普拉格·鲍恩
1967年:漢尼斯·阿爾文
艾伦·桑德奇
1968年:弗雷德·霍伊爾
沃爾特·芒克
1969年:馬丁·史瓦西
阿爾伯特·湯馬士·普萊斯
1970年代
1970年:霍勒斯·W·巴布科克
1971年:法蘭克·普萊斯
理查德·范·里特·伍利
1972年:弗里茨·茲威基
HalThirlaway
1973年:埃德温·萨尔皮特
弗朗西斯·伯奇
1974年:凱斯·愛德華·布倫
路德维希·比爾曼
1975年:恩斯特·奧匹克
傑西·格林斯坦
1976年:威廉·麥可瑞
約翰·阿什沃思·拉特克利夫
1977年:大衛·貝茲
约翰·盖滕比·博尔顿
1978年:萊曼·史匹哲
詹姆斯·范·艾倫
1979年:利昂·諾波夫
查爾斯·哥里·韋恩
1980年代
1980年:马尔滕·施密特
1981年;伯納德·洛弗爾
詹姆士·弗里曼·吉爾伯特
1982年;里卡爾多·賈科尼
伯納德·洛厄爾
1983年:弗雷德·惠普爾
M·J·锡顿
1984年:凱斯·朗科恩
雅可夫·澤爾多維奇
1985年:湯馬士·戈爾德
史蒂芬·霍金
1986年:亚历山大·达尔加诺
喬治·愛德華·巴科斯
1987年:馬丁·芮斯
永田武
1988年:唐·安德森
科内利斯·德亚赫
1989年:肯·龐斯
雷蒙特·海德
1990年代
1990年:伯納德·帕格爾
詹姆士·唐吉
1991年:維塔利·拉扎列維奇·金兹堡
傑拉德·瓦舍保
1992年:丹·麥克肯澤
尤金·派克
1993年:唐納德·林登貝爾
彼得·戈德赖希
1994年:詹姆斯·愛德華·岡恩
1995年:拉希德·蘇尼亞耶夫
約翰·霍頓
1996年:薇拉·魯賓
肯尼斯·克里爾
1997年:唐納德·愛德華·奧斯特布羅克
唐納德·法利
1998年:羅伯特·拉吉斯拉夫·帕克
吉姆·皮布尔斯
1999年:肯尼斯·布敦
玻丹·帕琴斯基
2000年代
2000年:里昂·露西
羅伯特·哈欽森
2001年:赫爾曼·邦迪
HenryRishbeth
2002年:利昂·梅斯特爾
約翰·亞瑟·雅各布斯
2003年:约翰·巴考尔
大衛·歌賓斯
2004年:耶利米·保羅·歐斯垂克
葛倫菲爾·透納
2005年:傑佛瑞·伯比奇
瑪格麗特·伯比奇
卡洛爾·喬登
2006年:西蒙·懷特
史蒂芬·考利
2007年:奈傑爾·魏斯
倫納德·庫哈尼
2008年:约瑟夫·西尔克
布萊恩·肯尼特
2009年:艾瑞克·普瑞斯特
大衛·威廉斯
2010年代
2010年:道格拉斯·高夫
約翰·伍德豪斯
2011年:理查德·埃利斯
埃伯哈德·格倫(英语:EberhardGrün)
2012年:安德鲁·费边
約翰·坎貝爾·布朗
2013年:罗杰·布兰福德
克里斯·查普曼
2014年:卡洛斯·弗倫克
約翰·查內奇
2015年:米歇爾·麥耶
麥可·洛克伍德(英语:MichaelLockwood(physicist))
2016年:约翰·D·巴罗
菲利浦·殷格蘭(英语:PhilipEngland)
2017年:尼克·凯泽
米歇尔·多尔蒂
2018年:詹姆斯·霍夫(英语:JamesHough)
鲍伯·怀特(英语:BobWhite(geophysicist))
2019年:罗伯特·肯尼克特
玛格丽特·基弗尔森(英语:MargaretG.Kivelson)
2019年:珊德拉·法貝爾
YvonneElsworth(英语:YvonneElsworth)
Category:英国皇家天文学会金质奖章获得者
查论编2001年至2050年科普利奖章获得者2000年代
2001年:雅克·米勒
2002年:约翰·波普尔
2003年:约翰·格登
2004年:哈罗德·克罗托
2005年:保罗·纳斯
2006年:史蒂芬·霍金
2007年:罗伯特·梅(英语:RobertMay,BaronMayofOxford)
2008年:羅傑·潘洛斯
2009年:馬丁·埃文斯
2010年:戴维·科克斯
托马斯·林达尔
2010年代
2011年:丹·麥克肯澤
2012年:约翰·沃克
2013年:安德烈·海姆
2014年:亚历克·杰弗里斯
2015年:彼得·希格斯
2016年:理查德·亨德森
2017年:安德魯·懷爾斯
2018年:杰弗里·I·戈登
2019年:约翰·B·古迪纳夫
2020年:艾倫·弗希特(英语:AlanFersht)
1731–1750
1751–1800
1801–1850
1851–1900
1901–1950
1951–2000
2001–present
查论编富蘭克林研究所富蘭克林獎章获得者1910年代
1915年:托马斯·爱迪生
卡末林·昂内斯
1916年:约翰·卡蒂
西奥多·威廉·理查兹
1917年:亨德里克·洛伦兹
戴维·W·泰勒(英语:DavidW.Taylor)
1918年:古列尔莫·马可尼
托马斯·科温·门登霍尔(英语:ThomasCorwinMendenhall)
1919年:詹姆斯·杜瓦
乔治·欧文·斯奎尔(英语:GeorgeOwenSquier)
1920年代
1920年:斯凡特·阿累尼乌斯
查尔斯·帕森斯
1921年:夏尔·法布里
法蘭克·J·史伯格
拉尔夫·莫杰斯基(英语:RalphModjeski)
1922年:J·J·汤姆孙
1923年:古斯塔夫-奥古斯特·费里埃(英语:Gustave-AugusteFerrié)
阿尔伯特·迈克尔逊
1924年:欧内斯特·卢瑟福
爱德华·韦斯顿(化学家)(英语:EdwardWeston(chemist))
1925年:伊莱休·汤姆森(英语:ElihuThomson)
彼得·塞曼
1926年:尼尔斯·玻尔
塞缪尔·雷(英语:SamuelRea)
1927年:喬治·海爾
马克斯·普朗克
1928年:查尔斯·F·布拉什(英语:CharlesF.Brush)
瓦爾特·能斯特
1929年:爱米尔·贝利纳
查爾斯·湯姆森·里斯·威爾遜
1930年代
1930年:威廉·亨利·布拉格
约翰·弗兰克·史蒂文斯(英语:JohnFrankStevens)
1931年:詹姆斯·金斯
威利斯·R·惠特尼(英语:WillisR.Whitney)
1932年:菲利普·莱纳德
安布罗斯·斯韦齐(英语:AmbroseSwasey)
1933年:保罗·萨巴捷
奥维尔·莱特
1934年:欧文·朗缪尔
亨利·诺利斯·罗素
193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约翰·弗莱明
1936年:弗兰克·B·朱维特(英语:FrankB.Jewett)
查尔斯·F·凯特林
1937年:彼得·德拜
罗伯特·密立根
1938年:威廉·F·杜兰德(英语:WilliamF.Durand)
查尔斯·A·克劳斯(英语:CharlesA.Kraus)
1939年:埃德温·哈勃
阿尔伯特·索弗尔(英语:AlbertSauveur)
1940年代
1940年:利奥·贝克兰
阿瑟·康普顿
1941年:埃德温·霍华德·阿姆斯特朗
钱德拉塞卡拉·拉曼
1942年:杰罗姆·克拉克·亨塞克(英语:JeromeClarkeHunsaker)
保罗·戴尔·梅里卡(英语:PaulDyerMerica)
1943年:G·W·皮尔斯(英语:G.W.Pierce)
哈羅德·尤里
1944年:威廉·柯立芝(英语:WilliamD.Coolidge)
彼得·列昂尼多维奇·卡皮察
1945年:哈洛·沙普利
1946年:亨利·克拉普·舍曼(英语:HenryClappSherman)
亨利·蒂泽德
恩里科·费米
1947年:罗伯特·鲁宾逊
1948年:温德尔·梅雷迪思·斯坦利
西奥多·冯·卡门
1949年:特奥多尔·斯韦德贝里
1950年代
1950年:尤金·维格纳
1951年:詹姆斯·查德威克
1952年:沃尔夫冈·泡利
1953年:威廉·弗朗西斯·吉布斯(英语:WilliamFrancisGibbs)
1954年:肯尼斯·米斯(英语:KennethMees)
1955年:阿尔内·蒂塞利乌斯
1956年:弗兰克·惠特尔
1957年:休·斯科特·泰勒(英语:HughStottTaylor)
1958年:老唐纳德·威尔士·道格拉斯
1959年:汉斯·贝特
1960年代
1960年:罗杰·亚当斯
1961年:德特勒夫·布朗克(英语:DetlevBronk)
1962年:傑弗里·泰勒
1963年:格倫·西奧多·西博格
1964年:格雷戈里·布赖特
1965年:弗雷德里克·塞茨(英语:FrederickSeitz)
1966年:钱百敦
1967年:默里·盖尔曼
1968年:马歇尔·沃伦·尼伦伯格
1969年:約翰·惠勒
1970年代
1970年:沃尔夫冈·帕诺夫斯基
1971年:汉尼斯·阿尔文
1972年:乔治·基斯佳科夫斯基
1973年:费奥多西·多布然斯基
1974年:尼古拉·博戈柳博夫
1975年:约翰·巴丁
1976年:马伦·霍格兰(英语:MahlonHoagland)
1977年:西里尔·M·哈里斯(英语:CyrilM.Harris)
1978年:艾里亚斯·詹姆斯·科里
1979年:乔治·伊夫林·哈钦森
1980年代
1980年:阿夫拉姆·戈尔茨坦(英语:AvramGoldstein)
1980年:莱曼·斯皮策
1981年:斯蒂芬·霍金
1982年:色萨·米尔斯坦
1982年:肯尼斯·威爾森
1984年:維爾納·索米
1985年:乔治·C·皮门特尔(英语:GeorgeC.Pimentel)
1986年:本華·曼德博
1987年:斯坦利·科恩
1988年:高德纳
1990年代
1990年:休·赫胥黎(英语:HughHuxley)
1990年:戴维·特恩布尔(英语:DavidTurnbull(materialsscientist))
1992年:弗雷德里克·莱因斯
1995年:杰拉德·特·胡夫特
1996年:理查德·斯莫利
1997年:马里奥·卡佩奇
Category:富兰克林奖章获得者
规范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0139571
BNE:XX989893
BNF:cb120395478(data)
CiNii:DA00189472
CONOR:5745763
FAST:1898182
GND:118761285
ISNI:0000000121034996
LCCN:n81020731
LNB:000028842
MusicBrainz:6521b32f-3efb-4662-a0fa-c51f5897581b
MGP:78459
NDL:00468083
NKC:xx0046498
NLA:36245709
NLP:A11810099
NNL:000061030
NSK:000052066
NTA:073223883
ORCID:0000-0002-9079-593X
ICCU:IT\ICCU\CFIV\076585
Scopus:6701475619
SELIBR:190248
SNAC:w6nk63ht
SUDOC:028590295
VIAF:102304634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史蒂芬·霍金&oldid=69773083”
分类:1942年出生2018年逝世科普利獎章獲得者史蒂芬·霍金英国物理学家CBE勳銜牛津大学大学学院校友劍橋大學三一學堂校友英國皇家學會院士卢卡斯数学教授英国残疾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金質獎章獲得者宇宙学家名譽勳位成員牛津人美國哲學會會士20世紀物理學家21世紀物理學家加利福尼亞大學教師剑桥大学教授牛津大學榮譽博士量子重力研究者爱丁顿奖章获得者突破奖获得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章获得者丹尼·海涅曼数学物理奖获得者IOP狄拉克奖章获得者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获得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获得者英國無神論者無神論者休斯奖章获得者麦克斯韦奖章和奖金获得者富兰克林奖章获得者奥斯卡·克莱因纪念讲座安葬於西敏寺者宗座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死于渐冻症的人杭州市荣誉市民英格兰纪实文学男作家隐藏分类:CS1英语来源(en)含有哈佛参考文献格式系列模板链接指向错误的页面含有連結內容需訂閱查看的頁面含有缺少网址的网站引用的页面含有访问日期但无网址的引用的页面避免破坏保护被永久保护的页面優良條目含有签名的传记作品含有hCards的条目本地相关图片与维基数据相同含有英語的條目生卒模板的分类索引未使用catIdx作为参数名的页面有蓝链却未移除内部链接助手模板的页面包含BIBSY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INI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CONO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NB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MusicBrainz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MG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N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SK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ORCI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B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copus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ELIB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NAC-I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26元素的规范控制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已展开
已折叠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查看源代码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维基语录
其他语言
AfrikaansAlemannischAragonésالعربيةمصرىঅসমীয়াAsturianuАвар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BasaBaliŽemaitėškaBikolCentralБеларуская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বাংলাBrezhonegBosanskiCatalàMìng-dĕ̤ng-ngṳ̄Cebuanoکوردی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ThuɔŋjäŋZazakiडोटेली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FøroysktFrançaisFryskGaeilgeGàidhligGalegoAvañe'ẽગુજરાતીHausa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Արեւմտահայերէ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KabɩyɛҚазақша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ombard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Malagasy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Maltiမြန်မာဘာသာمازِرونیNāhuatlनेपाली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ଓଡ଼ିଆਪੰਜਾਬੀ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ArmãneashtiРусскийसंस्कृतम्Сахатыла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ၽႃႇသႃႇတႆး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Ślůnskiதமிழ்తెలుగుТоҷикӣไทย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дмуртئۇيغۇرچە/Uyghurch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ènetoVepsänkel’TiếngViệtWinaray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ייִדיש文言Bân-lâm-gú粵語
编辑链接
延伸文章資訊
- 1霍金逝世!5套電影告訴你他的傳奇人生和愛情故事 - ELLE HK
- 2史蒂芬‧霍金 - 博客來
書名:史蒂芬‧霍金,原文名稱:Stephen Hawking for Beginners,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9935975,頁數:180,出版社:立緒,作者:J. P. Mc...
- 3史蒂芬·霍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史蒂芬·威廉·霍金,CH,CBE,FRS,FRSA(英語: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2018年3月14日),英國理論物理學家、宇宙學家及作家,生前任職劍...
- 4作者-史蒂芬.霍金 - 博客來網路書店
- 5霍金違逆病魔,硬是多活55年 - 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