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環時尚】面對時尚真正的代價,企業、消費者能做些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雖然消費主義和人們擁有時尚的那一件衣服的人性慾望不會輕易的消失,但時尚生產過程中對自然環境資源造成衝擊的認知也持續升高,這就是改變的動力;不 ... SkiptoContentSkiptoNavigation mobilemenu 社企流|華文界最具影響力的社會企業平台 searchbox 繁 简 En Facebook Moreoptions PhotoCredit:RicardoGomezAngel 【循環時尚】面對時尚真正的代價,企業、消費者能做些什麼? CSR環保時尚評論 2019.04.19 FacebookLike 瀏覽次數: 合作轉載 此議題所策劃的目的,是想透過時尚產業的生產與人們的消費現狀至今造成何種挑戰,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12「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背道而馳,面臨再沒人可無關緊要的產業巨變,無論是因應全球投資人及股東要求企業的ESG表現、或有意識的新一代消費勢力興起、產業供應鏈整併求供貨效率等,時尚產業是否能持續下去。

放眼全球與台灣的企業案例,在創新及永續的影響力商業模式中找到改變的契機,共同讓消費者與時尚品牌有積極行動及作為。

文:B型企業協會 「時尚」一詞是形容正在流行的服飾、裝飾或一件走在前頭的思維或行為。

流行的服飾應該是走在前面的,設計師發揮創意,設計一件件的單品,希望讓穿上的消費者與自己的品牌都是引領風潮佼佼者。

遺憾地,時尚產業卻失了引領的角色,每年生產800億件物品並且不斷增長,預計未來幾年人均服裝消費量將增加,進一步加劇對環境及社會的影響。

中產階級增長較快的發展中國家之消費增長率將大幅提高,時裝業的生產與消費行為,卻成為了這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行業之一。

雖然消費主義和人們擁有時尚的那一件衣服的人性慾望不會輕易的消失,但時尚生產過程中對自然環境資源造成衝擊的認知也持續升高,這就是改變的動力;不再追求短暫的擁有,而讓循環經濟下的時尚產業真的好時尚,真正在永續的路上成為時尚引領者大步邁開。

問題實在大——環境(水資源、化學品污染、垃圾處理)、社會(勞工剝削) 經濟學人(TheEconomist)所製作的紀錄短片—「快時尚的真實成本」(Thetruecostoffastfashion)談到了關鍵的挑戰和行動:消費者買衣服的量與穿上那些買的衣服不成比例,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當垃圾處理掉,衣服回收廠發覺衣服質量下降無法進行有品質的回收,而無法回收的衣物大量進入垃圾掩埋場或焚化爐。

依據天下雜誌,在台灣,環保署的統計最近10年的舊衣回收數量,每年都高於3萬噸,2016年甚至將近5萬噸。

這些舊衣由清潔隊與社區回收箱回收後,交由工廠篩選,其中約有2%會轉送給弱勢家庭及慈善團體。

另外大約60%被送到舊衣處理工廠,經品管、分類、打包後,外銷到孟加拉、柬埔寨,或南非等國家。

這些舊衣外銷是以公斤計價,不但無法反映衣物生產成本與環境成本,甚至會造成其他國家的紡織產業無法成長,間接影響經濟發展與就業。

最後,剩餘38%的舊衣因為無法被再利用,必須額外花費將其送進焚化爐或掩埋場處理。

我們把舊衣丟進回收箱,以為是做公益,但這些衣服實際上卻變成了一件件環境和其他國家的負擔。

  除了過多的時尚垃圾造成環境污染,還有供應鏈的勞工權益問題。

為紀念2013年在孟加拉薩瓦區的Rana商場倒塌,內含多間紡織工廠,造成1,130人死亡,近2,600人受傷,這是現代紡織業史無前例的噩耗。

有鑑於此,將每年的4月24日訂為「時尚革命日(FashionRevolutionDay)」,希望藉此喚起大眾對於時尚背後付出的代價有所意識,並謹記每一個以時尚工業之名所造成的傷害。

時尚革命紀念日的發起人之一CarrySomers說:「穿在我們身上的衣服背後有著無形的勞動力。

時尚界若只重視賺取利潤,卻使人權和勞工權益被嚴重的剝削。

這一切必須停止。

」 台灣時尚革命的主辦,也是B型企業的「繭裹子」(Twine)創辦人楊士翔表示:「因為參與公平貿易,繭裹子也把英國發起的全球「時尚革命」(FashionRevolution)帶進台灣,鼓勵消費者有意識的消費,進而去減少大量的成衣製造。

2019年時尚革命活動會在4/19至4/20於松菸二樓倉庫免費入場,一系列的講座如「升級再造」、及體驗工作坊「丹寧專題」及綠色服裝秀活動,讓更多人瞭解時尚產業可以如何被翻轉,對人及環境都最好! 到了英國,B型企業時尚產業的同業探討如何有效的讓既有供應鏈上的現代奴隸消失,他們一致的同意並達成共識,管理供應商需要落實的工作計畫安排,定期的實地訪問、及開始解決問題的深度承諾,才能讓那些在生產的各個階段的人權受到相當程度的保障,更能確保其品牌的永續營運,並為所有利益相關者帶來好處。

所以,解方是? 根據紡織月刊報導,所以問題的解方,時尚產業永續性的舉措包括有:鼓勵減少消費、朝更為友善環境的生產、回收二手布料,甚至提供租借與維修服務的新商業模式。

然而,最大的影響無疑是要全面朝「循環(circular)或零廢棄物(no-waste)」經濟發展,改變成衣的設計和生產,及運輸、購買、使用和回收再利用的方式,以便將原材料循環再利用、摒棄浪費,並減少寶貴資源的使用。

而上述所提到的記錄短片「快時尚的真實成本」(Thetruecostoffastfashion)更提到了面對環境外部成本高漲,消費者意識興起,時尚產業該如何尋求永續的增長商業模式?在高端設計師品牌時尚市場,有像「共享衣櫥」(RenttheRunway)這樣的零售商正在將時尚的所有權範式轉變為共享經濟,以循環經濟的商業模式活化了他們的企業使命宣言「我們希望你少買東西」,更成就了600萬客戶、一億美元的營業額。

也有像Patagonia這樣的知名戶外運動休閒品牌,正在倡議反消費主義和消費者減少購買的需求。

他們知名的訴求,於2011年黑色星期五在紐約時報買下整版廣告「不要買這件夾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他們的理念「買一次、買得好、修補服裝」與快時尚相違背,卻讓他們在2008至2014年之間獲利成長了3倍,超過10億美元的營業額。

TVBS新聞也報導,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之一的「負責任的生產與消費」,希望從生產效率和消費模式的改變,來達到地球資源的永續使用。

其中,日本25家企業組成「乾淨羽絨回收集團」,希望透過回收羽毛,讓羽毛製品可循環永續使用。

根據英國衛報(TheGuarian)報導,時尚業在製造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棄物、污染、森林砍伐,使用有毒化學品和碳燃料的供應商等等,都使其成為最具環境破壞性的產業之一。

時尚設計師SteallaMcCartney簽署聯合國時尚產業氣候行動憲章(UnitedNationsfashionindustrycharterforclimateaction),她希望該章程不僅能「敲響一些警鐘」,更為永續時尚制定商業案例,為集體行動開闢道路,使低碳的生產方法擴大,提高循環經濟可行性。

她表示:「我們現在真的沒有多久時間可改變一切。

討論可持續發展時表現出很多內疚和恐懼都無濟於事。

對於業內的大公司來說,最重要的是加入這條行列,因這會改變價格定位。

到目前為止,對氣候行動憲章的支持主要來自高街品牌(HighStreetBrand)(註一)。

因為快速時尚是造成環境影響的主要因素,也因此他們的加入及承諾將會帶來真正的改變。

」 談到這些平價快時尚品牌的改變,H&M集團等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以共同推動GlobalFashionAgenda的形式,號召更多品牌或設計師加入這場改革活動。

目前共有64家全球各大知名服裝品牌如Adidas、HugoBoss等品牌承諾舉凡服裝、鞋子或配件的製造,都需符合環境保護的永續原則,將在2020年前,以產品設計方式增加商品的可回收並再利用性、提升舊衣回收後再製成新商品銷售的數量,及增加利用舊衣製成再生布料的服裝商品比例。

台灣的紡織業者雖多為各大品牌的代工或其供應鏈,雖因近年受創新、精益生產能力及環保意識製造,將供應鏈整併(如Nike的供應商畫分6個等級(Gold、Silver、Bronze、Yellow、Red及NoRating,越低層級的供應商越可能被淘汰)等因素,大廠可能以此受惠,但有更多中小型紡織廠飽受衝擊。

大廠也跟隨品牌商的腳步投入永續產品創新研發。

如Patagonia供應商之一的「興采實業」將咖啡渣製成S.Café紗系列產品、「台南紡織」用台灣鯛魚鱗研發優膚美(UmorfilBeautyFiber)、「新光合纖」也透過遠見雜誌的訪問說,與B型企業「線國際」(ThreadInt’l)合作,將海地收集而來的寶特瓶製成再生聚酯纖維,符合環保趨勢。

根據天下雜誌,台灣發展舊衣回收製成再生布料的技術、研發生物可分解或可被回收再利用的布料,皆是台灣中小型紡織業者,未來可選擇轉型的方向。

那身為時尚的消費者的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有些設計師表示,對消費者而言,可能是一個過程,快時尚能維持消費者的基本需求,也是一條讓大眾快速接觸到時尚的途徑,但消費者會漸漸開始反思、自覺,畢竟消費者如果瞭解許多快時尚的品牌有可能還是因控管供應鏈不當,銷售超過法定標準、含鉛過量的衣服、腰帶、鞋子等,而衣物的染料、化學藥劑並可能影響神經、免疫系統發展,及促進肥胖──這是在追求快速的產業下,很容易衍生的問題。

那麼消費者就更有機會維護自己的權益。

在此同時,消費者也會意識「慢消費」,加倍愛惜身邊的每一件衣物,轉而追求更有故事內涵、更有環境及社會使命意義的設計師品牌。

但時尚消費者還是希望美美的,或許可參考這位美國部落客GoldZipper(本名為MariaLee)進行了一場名為「一件洋裝連續穿30天」的實驗計畫。

時尚,對Maria來說,是透過衣著,表現自己、展現個人特質,然而,個人的風格不需建築在環境的破壞與勞工的剝削上。

少少單品的輪流互搭,不只讓自己的穿搭更具個人特色,選擇對環境、勞工友善的品牌,也算是個人對地球永續經營的小小貢獻。

時尚該是各方面美的展現,而非對自然與人力的強取豪奪。

在這個「一件洋裝連續穿一個月」的實驗之後,了解自己的衣櫥,從一個沒有意識的消費者,慢慢成為一位熟知物品的擁有者,成了Maria的生活目標。

要走第一步不容易,但幸運的是,許多時尚的好品牌已經在這條與消費者站在一起,共同努力,如綠藤生機的「綠色生活21天」體驗活動,幫助許多人瞭解改變消費行為是需要時間的,所以每一天做一點,讓其變成習慣,就不再是一件困難的事。

另外環境資訊中心開設了綠色消費專頁,整理綠色商品的情報,提供對環境較友善的選擇。

專頁可分為3種功能:「買前必讀」、「八大分類」、「環保標章」,期望提供消費者更多資訊,讓永續消費成為美好。

註一:高街品牌指的是大批量零售,價格和定位都比較大眾化的連鎖店品牌。

全文轉載自B型企業協會,原文標題:時尚真正的代價:我們能做些什麼? 參考資料 永續時尚勢在必行 可持續紡織的目標 Nike、Adidas醞釀一年 紡織業大海嘯來襲! 全球製造業供應鏈從長變短,台灣恐怕被跳過? 創新綠色鞋材與循環經濟 2018台灣紡織發展年鑑 聞名國際的台灣紡織業,大老闆們最近心裡在想什麼? 台灣紡織新技術,把舊衣變回紡織原料 想解決衣物碳足跡?消費意識最是關鍵! 一件衣服的旅行-平價衣服的品質每下愈況...... 「毒」就在身邊?戶外用品店PFCs空氣濃度超標 「快時尚」穿了竟會傷身,5件你該搞懂的真相 講究衣著≠鼓勵消費楊士翔、蔡宜穎發起「時尚革命」 衣服多到穿不完?你也掉入「快時尚」的陷阱嗎? 你真的需要那麼多衣服?美國部落客挑戰「一個月穿同套洋裝」反思時尚 遇見永續時尚:歐洲時尚產業的循環經濟發展趨勢和台灣紡織產業的契機 WHATMYJEANSSAYABOUTTHEGARMENTINDUSTRY StellaMcCartneytolaunchUNcharterforsustainablefashion 延伸閱讀 >>「椿花二手衣」建立衣櫥裡的循環經濟,讓女孩擁抱不退流行的舊衣 >> 舊衣搖身一變成「新衣」:「木匠的家再生衣作」巧手改造,把你不穿的牛仔褲變成流行服飾 >> 下一件衣服,拒絕再為不平等買單:時尚公司於衣物標籤揭示「企業良心」,盼扭轉成衣工低薪困境   身為地球村公民,我們都該具備相應的「永續力」以回應當代問題!立即參與永續素養大調查,掌握年度最熱門永續話題、還能獲得多項永續好禮! >>即刻填答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幫我們按讚或分享 標籤: 循環時尚永續時尚慢時尚CSR服飾衣服 前往完整專欄 B型企業:重新定義好企業 B型企業是美國B型實驗室(BLab)所發起的國際「好」企業認證,目的在於運用企業的力量,解決社會和環境的問題。

其針對企業內部的公司治理、員工照顧、環境友善、社區照顧和客戶影響力等5面向,做全面的檢視,將理念與文化等概念,轉化為具體、可評量的標準。

目前全球共有超過5千家B型企業,分別來自70多個國家、150個行業。

網站:blab.tw/ 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blabtaiwan/ 你可能也喜歡 全球第一間永續時尚博物館——展示超過50種創新發明,還能在此自製一件「循環經濟T恤」 不撞衫的永續時尚!「StoryWear」回收二手牛仔褲,打造獨一無二的服飾品牌 永續服飾怎麼挑?H&M用4大環境指標,為產品打分數 「不一定能改變世界,但能改變自己」時尚總編換跑道,用一件內褲發起永續革命 每周更新衣櫥不是夢!潮流品牌新推「服飾訂閱」服務,讓人兼顧永續與時尚 舊衣重回大型服飾店販售?!瑞典公司回收衣物製高品質再生布料,從源頭設計創造永續價值 為沒錢沒閒者而設的購衣天堂!30年服飾老店改作創新電商,讓爸媽用一折價格買到優質童裝 【循環時尚】顛覆時尚思維的「鬆綁」腰帶:延長你的舊褲壽命、推翻原產地製造迷思 PhotoCredit:Kickstarter粉絲頁 「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何謂成功」Kickstarter變更登記為共益公司,推廣更以人為本的商業模式 創業CSR評論 2019.04.16 合作轉載 本文將為大家快速瀏覽美國雜誌專訪Kickstarter創辦人兼執行長PerryChen有關變更登記公司組織為共益公司(PublicBenefitCorporation/P.B.C.)的過程與反思。

文:共益(兼益)公司立法大哉問/楊智銓 認識Kickstarter 自2009年募資平台上線以降,Kickstarter已經媒合了超過15萬案件,協助創意創業家找到願意提供資金的其他群眾。

這些募資案件的種類也包羅萬象,從電子遊戲到野餐墊,而Kickstarter本身也關注在創意與設計的層次上,故強調較多的藝術元素,如音樂、圖像設計,及出版等,乃至於獨立製作電影,都可以看到Kickstarter從旁協助募資的身影。

根據富比世雜誌報導,Kickstarter媒合藝術相關計畫總金額已經超過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NationalEndowmentfortheArts)所提供的資金。

Kickstarter公司的章訂使命亦為「幫助創新計畫獲得新生」。

(註一) 從公司到共益公司 Kickstarter的組織型態既不是公共基金會也不是私人慈善機構,係一「共益公司/PublicBenefitCorporation」,其獲利模式乃透過協助缺乏資金的新創公司成功取得所需資金。

新創團隊透過Kickstarter的網站刊登欲募資的計畫細節,提供加入募資計劃的民眾非股權的報酬(non-equity-basedreward,即資金提供者不會成為團隊的股東)以換取大眾的資金來源。

這些報酬的種類繁多,可以是產品包裝抑或與新創團隊共聚晚餐。

當所需資金達標時,募資計劃便往下一步前進,最終Kickstarter將收取募資總額5%的服務費;若未達標,則計畫取消,平台將提供全額退費給已捐款的民眾。

Kickstarter已連續獲利8年。

2015年Kickstarter變更登記成為共益公司,並聲明表示「公司有義務要考量決策時對於股東以外的社會所生之影響為何。

」創辦人兼執行長PerryChen也提到公司這樣的轉變源於2014年實際了解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與金融而生。

PerryChen指出,Kickstarter的商業模式如同「微型麥地奇(micro-Medici)」(註二),透過Kickstarter的平台,讓更多民眾加入計畫,個別提供較少的資金,就可以成為創新計畫的贊助人。

積沙成塔的力量匯聚而成,讓藝術創造者的心血可以獲得實現的機會。

對PerryChen與其他共同創辦人而言,Kickstarter的目標遠不僅在讓公司存續成長以及維持競爭力;他們更試圖要超越典型的商業環境的障礙,因為在追逐獲利的道路上很可能偏離原本欲協助創意新生的使命。

故選擇較為合適的組織型態以維持公司初衷迫在眉睫,而最後Kickstarter也找到適合自己的共益公司組織。

PerryChen之反思 儘管Kickstarter作為一家有理念及使命的企業,但企業使命報告或聲明不夠具體,過於抽象的問題已存在已久。

PerryChen亦不諱言,在眾多企業使命裡未提到的獲利目的其實已經預設一個基本事實,即「企業使命報告具策略與品牌定位之用,真正的任務還是在考量如何賺更多的錢…而企業需透過既定的『框架(framework)』朝獲利邁進。

」 所謂的「框架」結合了企業法規與預期財務表現。

投資人將資金交給管理人或經理人,期待經理人可以透過企業營運提高獲利能力;企業法規則保護投資人的權益,規範經理人的義務。

實務上,市場的需求以及相關保障投資人權益法規共同強化了企業經理人的義務,使其在法規範內盡可能的擴大企業獲利能力。

而獲利最大化原則並不盡然表示企業組織必須馬上創造獲利。

如商業機構的慈善活動被視為企業的惠施,同時也提供更好的商譽,最後也將為企業帶來商業利益。

換言之,不論所為動機係為獲益與否,一家企業仍可以提供慈善捐助。

然而這樣的結果,會導致營利與非營利單位壁壘分明,各自有著不同的使命去執行。

在二分法下,缺少一種企業組織,不將獲利與否作為企業最終的使命,而是將獲利作為一種手段去推廣非財務的目標。

共益公司組織的發想即可用來填補現行組織法下缺少的企業框架,讓公益公司企業得以營利為目的兼及追求公共社會福祉。

以Kickstarter為例,其公司章程記載公司應具體推廣5項社會利益,含藝術、慈善、文化、教育及環境,並應詳實記錄公司推動 5 項具體社會利益的過程於共益報告書內。

具體而言,以環境利益為例,公司章程要求公司為員工推動綠色通勤方式,並且在選擇供應商、或提供資源與意見給募資計畫團隊時,建議其在物流及包裝上納入環境影響評估。

此外Kickstarter也拒絕將用戶資料售予第三方,同時也不考慮任何可以合法避稅的管理方式以節省稅額。

在推動多元化及合理薪酬的計畫內,公司章程要求公司須出具管理層人員的統計分析及比較執行/非執行員工的紅利機制。

另外Kickstarter也提供有薪假讓員工參與志工服務。

Kickstarter的公司章程也明訂,公司須捐助一定比例的稅後盈餘給藝術及教育機構。

PerryChen將公司的作法與一般慈善行為相比後,認為公司的實踐過程最後將協助公司找到在非營利團體中有著與公司相同目標的夥伴,而非僅在於篩選高知名度的慈善機構打響名稱;找到有共識的夥伴也能讓公司所欲透過藝術與創意所生之影響力長期持續進行。

共益公司法將社會使命納入組織管理的DNA中,擴大公司負責人及經理人的忠實注意義務範圍外,也要求其將社會利益納入決策過程,而非僅是將獲利與否作為決策考量。

PerryChen表示,共益公司的架構「給我們另一條路」。

更人性的商業模式 PerryChen於訪談中也坦承利益最大化的商業模式所具備的優勢顯而易見,即目標簡潔易懂,任何人都可以構思一個賺錢的方案。

但他也補充說明,對於共益公司來說商業模式就變得比較複雜,理由在於共益公司的管理方式更貼近生活以及大眾的選擇。

每一個人都需要物質上的滿足,但也對金錢以外的東西有需求;建立一張排序個人選擇的優先順序清單,進而做出選擇,是大家每天的行為模式。

把追求獲利當作一項工具而實現其他目標,並透過創新的法制度,共益公司的商業模式試圖人性化當今的商業環境,使其更能充實生活。

翻轉成功的定義,大家準備好了嗎? PerryChen閱讀貝萊德集團總裁LarryFink在2019年致CEO的公開信後,表示LarryFink的公開信具鼓勵性,但對他也點出該公開信的核心思想仍停留在企業應隨時間不斷蓬勃發展的思維,而貫穿全文的最終目標則是財務回報。

PerryChen認為最重要的其實是價值衡量的轉變,公司執行長或經理人應注意到企業行為應以人為本,考量大眾及社會發展,而非將企業成功的表象侷限在財務回報上。

若沒有揚棄傳統成功企業的想像,任何追求公共社會的責任都是空虛的,PerryChen強調「要改變的是對於成功的定義」。

註一:其公司使命原文為「helpbringcreativeprojectstolife」。

註二:原文提到,PerryChen說明部分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藝術作品皆由當時歐洲第一個金融鉅子麥地奇家族所資助,故引以為標竿。

本文囿於篇幅對原使訪談內容有所縮減。

參考資料 Canbettercorporateorganizationhumanizethemarketplace?Kickstarterisfindingout.(AmericaMagazine) 全文轉載自共益(兼益)公司立法大哉問,原文標題:PerryChen專訪:群眾募資巨擘Kickstarter創辦人兼執行長–「我們需要重新定義何謂成功」 延伸閱讀 >> 永續價值襲捲市場!面對全新消費世代,企業如何實踐品牌承諾? >> 林以涵X陳一強對談(下):台灣社企的下一個十年——如何從制度面建構完善的社企生態系? >> 台灣第一個區塊鏈群眾募資平台「度度客」:改善捐款透明度問題,為公益募款領域寫下新篇章 作者簡介:楊智銓,律師高考及格,畢業於台大外文系及政大法科所,於法科所修課期間開始關注責任投資、共益公司相關議題,以及我國公司法修正動態。

想要讓家鄉變得更好,卻不知道從何開始嗎?來看《社區自造家:第一次做社區營造就上手》專題,以移居者、返鄉者及師生團隊3種角色切入,帶你一探社造心法,齊心創造永續共好的生活環境! >>>看專題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請幫我們按讚或分享 標籤: 共益公司兼益公司企業社會責任社會使命公司公益目的群眾募資集資平台 你可能也喜歡 讓社會企業成為普世價值的最後一哩路:社企與立法間的距離,究竟還有多遙遠? 「股東利益不再是唯一追求」美近200名CEO重新定義企業使命,籲更重視員工、消費者及社會 向公眾打開私人收藏品的大門:收藏家夫婦創共享平台,讓珍貴藝術被更多人看見 從長榮航空罷工事件,我們可以學到什麼?方元沂:鼓勵企業「良善治理」,或能緩解勞資衝突 從《大誌》事件看「共/兼益公司法」在台灣的適用與必要性 林以涵X陳一強對談(下):台灣社企的下一個十年——如何從制度面建構完善的社企生態系? 林以涵X陳一強對談(上):台灣社企的下一個十年——從倡議走向結構變革,公私部門如何因應? 永續價值襲捲市場!面對全新消費世代,企業如何實踐品牌承諾? 以創新公司型態達到向善力量 「共益(兼益)公司立法大哉問」臉書專頁是致力於共/兼益公司入公司法的民間人士所發起的網路平台。

除了追蹤2018年公司法修正案的進度以外,該平台也提供國內外有關企業責任投資、公司型社會企業以及ESG指標等最新消息。

(專頁連結:www.facebook.com/benefit.corporation.tw/) 我們相信,負責任的社會及大眾在接收到更多、更全面的資訊後,均會認同這個新型態共/兼益公司的基本理念,即要求企業不應只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原則,在經營上更須將所有利害關係人納入考量(章程載明);此外,企業負責人更應當責(董事當責),肩負履行企業使命之責,並透過政府資訊揭露平台(資訊揭露),確實掌握企業營運動向,以免企業有洗綠的隱憂。

(更多BenefitCorporation資訊,參見官網:benefitcorp.net/) 1 2 3 4 5 6 7 8 9 … 下一頁› 最後一頁» 本週熱門評論 1 避開創業者常犯的錯誤,5分鐘帶你搞懂「使命」「願景」和「戰略」的差異 創業 2 「我才80歲,有自己的生活要過」齊邦媛在養生村一住10年不曾孤單,更活出獨立的樣子 健康 3 同樣是影響他人,你選擇influence還是impact?認識關注他人想望的「B型影響力」 創業 4 社會企業新手必讀!3步驟帶你深度了解社會企業 創業 5 「漁電共生」將成能源轉型曙光?5大爭議待解決 環保 訂閱電子報文章新知 案例 評論 活動 徵才 資源好書推薦 社企檔案 支持網絡 專題 社企流十週年 參與永續大調查 訂閱電子報 站內搜尋 主題 關於社企流 新手必讀 專欄作者 聯絡我們 社會企業育成 NPO育成 創業CSR科技環保食農健康銀髮教育文創時尚社區社會設計公平貿易就業青年性別金融政策人物城市建築交通新住民原住民 創業CSR科技環保食農健康銀髮教育文創時尚社區社會設計公平貿易就業青年性別金融政策人物城市建築交通新住民原住民 看更多主題 回到最上方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