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學科,是一門研究如何培養人的 ... 1.2 創立階段(17至18世紀); 1.3 科學教育學階段(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 ... 教育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1月10日)維基百科所有的內容都應該可供查證。

請協助補充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

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教育學是研究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揭示教育規律的一門學科,是一門研究如何培養人的科學。

目次 1發展過程 1.1萌芽階段(古希臘、古羅馬到英國內戰之前) 1.2創立階段(17至18世紀) 1.3科學教育學階段(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 1.4多元發展階段(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 1.5教育學的分化與拓展階段(20世紀中期至今) 2參考文獻 3外部連結 4參見 發展過程[編輯] 萌芽階段(古希臘、古羅馬到英國內戰之前)[編輯] 教育學作為一種思想和想像,零星記載於當時的思想家、哲學家的言論和著作中,如柏拉圖的《理想國》,亞里斯多德的《政治學》,昆體良的《雄辯術原理》、中國戰國時期的《學記》、《論語》和《孟子》、韓愈的《師說》。

也常見於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許多思想家們的哲學、社會學論著中。

創立階段(17至18世紀)[編輯] 1623年,弗蘭西斯·培根發表《學術的進展》[1],首次把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從其他科學中分離出來。

1632年約翰·阿摩司·夸美紐斯的《大教學論》出版,標誌著教育學成為了一門獨立學科。

還有一些思想家以自然主義為指導,對教育思想、內容、方法等都有較為豐富的論述,如約翰·洛克的《教育漫話》,盧梭的《愛彌爾》等。

科學教育學階段(18世紀末到19世紀上半葉)[編輯] 18世紀末,教育學以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為基礎,形成初步理論,並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出現在大學講台上。

伊曼努爾·康德,是最早在大學裡講授教育學的學者之一。

他明確提出教育的方法必須成為一門科學。

1806年,約翰·弗里德里希·赫爾巴特發表《普通教育學》,標誌著科學教育學的建立。

多元發展階段(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編輯] 實驗教育學的代表梅伊曼和拉伊,突破此前的理性主義研究傳統,堅持科學主義研究,把實驗心理學的觀察、實驗、統計方法引入教育學研究,倡導通過科學意義上的觀察、實驗方法來研究和建構教育學的理論和體系。

約翰·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從做中學」等教育概念,形成以「兒童、經驗、活動」為中心的「新三中心」教育教育教學觀,在歐美掀起了一場教育改革運動,對世界教育改革影響深遠。

教育學的分化與拓展階段(20世紀中期至今)[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WilliamLudlam(1785),TheRudimentsofMathematics,Cambridge.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教育學 參見[編輯] 教育主題 批判性教學 教育效益學 教育哲學 教育心理學 教育家 教育理論 教育技術 學習理論 閱論編教育學分支學科 教育學原理 課程與教學論 教育史 比較教育學 學前教育學 高等教育學 成人教育學 職業技術教育學 特殊教育學 教育技術學 閱論編社會科學基礎 心理學 社會 法學 政治學 國際關係 公共行政學 公共政策 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 宏觀經濟學 社會學 犯罪學 人口學 鄉村 人類學 語言學 考古學 社會 文化 歷史學 歷史的輔助科學 地理學 人文 環境 宗教學 人類 社會 心理 跨學科 認知科學 教育學 科學研究 歷史 科學哲學 經濟 歷史 心理(英語:Philosophyofpsychology) 社會科學(英語: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 科技與社會 技術史 規劃 土地使用(英語:Land-useplanning) 環境 都市 政治生態學 政治經濟學 公共衛生 區域經濟學 全球研究 國際研究 區域研究 區域科學 商學 社會神經科學 環境(社會科學 研究(英語:Environmentalstudies)) 傳播學 社區研究(英語:Communitystudies) 文化研究 發展研究 人類生態學 信息科學 媒體研究 性別研究 食品研究 人與動物關係學 其它分類 思想科學(英語:Geisteswissenschaft) 人文學科 人文科學 規範控制 BNE:XX525508 BNF:cb11933049j(data) GND:4044302-4 HDS:008281 NDL:00567145 NKC:unn2011674190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教育学&oldid=70301151」 分類:​教育學隱藏分類:​自2019年1月缺少來源的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HD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教科書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AragonésالعربيةAsturianuAzərbaycancaБашҡортса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বাংলাBrezhonegBosanski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miliànerumagnòl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VõroFrançaisFurlanFrysk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Արեւմտահայերէ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La.lojban.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mburgsLadinລາວLietuviųLatviešuमैथिलीМокшень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مازِرونیनेपाली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پښتو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undaSvenskaதமிழ்Тоҷикӣ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WalonWinaray吴语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