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词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造词法,是一个语言学术语,指创造新词的方法。

有时也被错误地混称为构词法。

... 您现在使用的中文变体可能会影响一些词语繁简转换的效果。

建议您根据您的偏好切换到 ... 造词法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造词法,是一个语言学术语,指创造新词的方法。

有时也被错误地混称为构词法。

语言是具有任意性的,一个词的形式(语音)和内容(语义)的结合是任意的,因此同一个意义,在不同的世界语言中的声音形式是不一致的。

但语言也有一定的相对的理据性。

以钟表声音的拟声词为例,汉语中为“dīdā(嘀嗒)”,英语中为/tiktæk/(ticktack),即使是同一事物的拟声词也有不同,这就是任意性的体现;但两个词的声音类似,说明其命名也不是毫无理由的,这就是理据性的体现;造词法的研究是对造词活动的相对理据性的研究,和语言的任意性不冲突。

造词法是对语言而言的,创造的新词具有新的语音形式和语义内容。

给一个已存在、但是没有对应的文字形式的词找到一个新的书写形式,这样的行为不属于造词。

目录 1造词法和构词法 2抽象的造词法 2.1语音造词 2.2语义造词 2.3语法造词 3具体的造词法 3.1拟音(Onomatopoeia) 3.2复合(Compound) 3.3派生构词(derivation) 3.4音变 3.5向后派生(back-formation) 3.6融合(blending) 3.7减缩(clipping) 3.8紧缩(acronym) 3.9借词(loanword) 3.10借形 3.11义项借用(semanticloan) 3.12仿译(calque) 3.13音译 3.14音意译(phono-semanticmatching) 3.15转化(conversion) 3.16专名转化(eponym) 4相关条目 5注释 6相关文献 造词法和构词法[编辑] 造词法,或称造词方法,是关于词如何在已有的语言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构词法,或称造词结构,则是对已经造完的词的解剖。

[1]。

造词法和构词法不能一一对应。

比如汉语中的“橄榄球”和“棒球”,从造词结构上看,都是偏正结构的复合词;但从造词方法上看,前者是从“形状”和“球类运动”两个方面命名的,而后者是英文baseball的仿译词。

抽象的造词法[编辑] 广义的造词法指一切新词的构成方法,涉及方面很广,和词汇学的关系比较密切。

广义的造词法,从抽象的角度来看包括语音造词、语义造词和语法造词(或称结构造词)三种方法。

狭义的造词法指由语素组合成词的方法,也就是语法造词[1][2] 一个词的造词法,可能综合使用了语音造词、语义造词和语法造词中的几种。

语音造词[编辑] 语音造词是模仿声音造词的方法。

如模仿动物声音的“汪”、“喵”,象声词“哗啦”、“啪”,英语中的tinkle(叮当声)等。

语义造词[编辑] 语义造词是指新词通过旧词词义的引申、比喻、借代、联想等方法而产生。

如汉语的“信”(诚实、信用)引申为表书信的“信”;“杜鹃”(鸟)通过联想造出新词“杜鹃”(花);古英语“bock”(榉树)通过借代(用材料借代物品)引申为现代英语的“book”(书)等[2]。

语法造词[编辑] 语法造词是用语法手段来造新词,是狭义的造词法,如复合词“火车”、“boyfriend”,派生词“阿姨”、“worker”等。

具体的造词法[编辑] 下面列出了一些具体的造词方法,但不是所有的造词方法。

各种不同的方法在不同的语言的使用频率是不同的。

拟音(Onomatopoeia)[编辑] 通过简单的模仿自然声音来造词。

除了象声词外,其他词类的词也可以通过拟音造出,如表示名称的“蛐蛐”、“铃铛”、英语中的“bomb”(炸弹)等。

复合(Compound)[编辑] 通过几个词根的组合来造词。

这种造词方法在汉语中特别常见,如“身体”(词素是并列关系)、“青菜”(偏正)、“地震”(主谓)、“司机”(述宾)、“扩大”(补充)。

又如英语中的“girlfriend”(女朋友)。

派生构词(derivation)[编辑] 通过词根和词缀的组合来造新词。

如“桌子”、“阿姨”、英语中的“unbelievable”(不可思议)等。

音变[编辑] 通过改变原词的某些超音段音位来造词。

如古代汉语中的名词“雨”,本读上声;改读去声则表示“下雨”。

向后派生(back-formation)[编辑] 一个词去掉一个形式上可以被重新分析为词缀的部分来造词。

比如英语中的动词,可以通过加后缀/-ɚ/(书写形式为-er、-or或-ar)变成一个相关的名词性的表人的新词,比如“work”(工作)可以派生为“worker”(工人),“write”(写)可以派生为“writer”(作家)。

而另有一些表人的词,本身就是以/ɚ/结尾的,如“editor”(编辑,名词),因为类推机制,去掉了被误认为是后缀的-or,产生了新词“edit”(编辑,动词),这就是反派生。

融合(blending)[编辑] 在几个意义相关的旧词的基础上,各取一部分语音形式,融合成新词。

如汉语中的“羟”(qiǎng,指一种有氢、氧原子组成的基团),就融合了“氢”的声母“q”和氧的韵母和声调“iǎng”。

又如英语中的“smog”(烟雾),就是由“smoke”(烟)和“fog”(雾)融合而成的。

减缩(clipping)[编辑] 截取原词语的一部分产生新词。

如“计算机”,本指一切能进行数学运算的机器;今特指电子计算机,是“电子计算机”的减缩。

又如英语中“examnation”(考试)变为“exam”,“advertisement”(广告)变为“ad”,“influenza”(流感)变为“flu”。

紧缩(acronym)[编辑] 抽出原词语或词组中具有代表性的语素、音节或字母来造词。

如“初级中学”变为“初中”,“春节联欢晚会”变为“春晚”,“北京大学”变为“北大”,“香港大学”变为“港大”,英语中的“LightAmplifiedbyStimulatedEmissionofRadiation”(因受激辐射而扩大的光)变为“laser”(镭射,激光),“BritishBroadcastingCorporation”(英国广播公司)变为“BBC”。

借词(loanword)[编辑] 直接吸收一个外语中的词而不进行修改,包括语音、语义,往往还包括书写形式。

比如英语中的fiancé(未婚夫),其音、义、形都来自法语中的fiancé。

借形[编辑] 吸收一个外语中的词的语义和书写形式,但是语音是本来的语言中对应此书写形式的发音。

比如汉语中的“电话”,书写形式和意义都是借日语中的“電話”一词,但读音仍用汉语的diànhuà,而和日语的denwa无关。

义项借用(semanticloan)[编辑] 语言中本来有这个词(这点和借词区分),又吸收另外的一种语言中音、义都对应的词的某个义项。

比如德语中的“realisieren”只有“实现”一个含义,而英语中对应的“(to)realize”还有“意识到”的含义;后来德语就从英语中借走了这一义项。

仿译(calque)[编辑] 把一个外语中的合成词中的各个语素依次翻译来造出新词或短语,保留其构词方法和字面意思。

如汉语中的“软件”,就是从英文的“software”仿译来的。

又如英语中的“(to)loseface”,就是逐字翻译汉语词“丢脸”。

音译[编辑] 选用纯表音的音节来翻译外来词。

如“荷兰”、“彼得”、英语中的“typhoon”等。

音译和拟音有区别:后者通过模仿自然界声音来造词,所造词的音和词义有一定关联;前者是模仿另一种语言中的语音来造词,所造词的音和词义没有直接关联。

音意译(phono-semanticmatching)[编辑] 选用音近同时也意近的语素来翻译外来词。

如“基因”,音上接近于英语的“gene”,同时也有“基本的、基础的因素、因子”的含义。

转化(conversion)[编辑] 原词在没有任何语音形式的变化的情况下转化为另一种词性。

转化不属于语义造词。

如英语中的“phone”(电话),后来转化为动词,表示“打电话”。

专名转化(eponym)[编辑] 某一个人名或其他专有名词,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词。

如英语中,三明治的发明人名叫“Sandwich”,后来“sandwich”就变成了表示“三明治”意义的普通名词。

相关条目[编辑] 构词法 词汇学 词 注释[编辑] ^1.01.1孙常叙.汉语词汇.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77、78.  ^2.02.1岑运强等编.语言学基础理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5、136.ISBN 9787303034635.  相关文献[编辑] 孙常叙.汉语词汇.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  岑运强等编.语言学基础理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ISBN 9787303034635.  GeorgeYule.TheStudyofLanguage(FourthEdition).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0.ISBN 9780521765275.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造词法&oldid=63990283” 分类:​语言学詞彙學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Afrikaansالعربية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ČeštinaЧӑвашлаDansk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فارسیFrançaisMagyarInterlinguaIdo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ietuviųОлыкмарийBahasaMelayuNederlandsPolskiپښتو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eelterskSvenskaТоҷикӣУкраїнська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