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證主義(Positivism),又稱實證哲學 - 中文百科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實證主義是自古希臘以來的西方哲學中的重要傳統。
但作為一種哲學思潮,實證主義萌芽於17世紀的歐洲,18世紀後逐漸形成的所謂唯理論與經驗論之間表面 ...
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Positivism),又稱實證哲學,是一種強調感覺經驗、排斥形上學的西方哲學流派。
實證主義作為經驗主義的一種形式,產生於19世紀30~40年代的法國和英國,創始人是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A.孔德。
從1830年開始,孔德陸續刊布其六卷本《實證哲學教程》,標誌著實證主義的形成。
自孔德時代以來,實證主義者已分級對各學科加以組織。
基本信息中文名稱:實證主義外文名稱:positivism別稱:實證哲學等產生時間:19世紀30年代~40年代代表人物:A.孔德等基本特徵實證主義的基本特徵:將哲學的任務歸結為現象研究,以現象論觀點為出發點,拒絕通過理性把握感覺材料,認為通過對現象的歸納就可以得到科學定律。
它把處理哲學與科學的關係作為其理論的中心問題,並力圖將哲學溶解於科學之中。
實證主義的影響:實證主義不僅對哲學而且對整個社會科學均發生了深刻影響,孔德所創立的實證主義社會學,在其後的一個半世紀是西方社會學的主流。
孔德實證主義是一種哲學思想。
廣義而言,任何種類的哲學體系,只要囿於經驗材料、拒絕排斥先驗或形上學的思辨,都為實證主義。
狹義而言,實證主義則指法國哲學家孔德(AugusteComte)的哲學。
這條目內主要介紹狹義的實證主義。
孔德生長的時代,正是一個宣揚理性主義及科學思想發端的時代,在“科學萬能”思想的衝擊下,人們對形上學產生懷疑,逐漸以注重經驗的科學方法觀察、研究事物,探求事實的本原和變化的現象。
中心論點實證主義又稱實證論,其中心論點是:事實必須是透過觀察或感覺經驗,去認識每個人身處的客觀環境和外在事物。
實證論者認為,雖然每個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們用來驗證感覺經驗的原則,並無太大差異。
實證主義的目的,在希望建立知識的客觀性。
孔德認為人類非生而知道萬事萬物,必須經由學習過程,從不同的情境中獲得知識。
透過直接或間接的感覺、推知或體認經驗,並且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推論還沒有經驗過的知識。
超越經驗或不是經驗可以觀察到的知識,不是真的知識。
進化階段孔德在其所寫的《實證哲學》一書里,認為人類進化分成三階段:一是神學階段,蓋人類對於自然界的力量和某些現象感到懼怕,因此就以信仰和膜拜來解釋面對自然界的變化;二是玄學階段,以形而上或普遍的本質階段,解釋一切現象;三是實證階段,也就是科學的階段,運用觀察、分類,以及分類性的資料,探求事物彼此的關係,此法獲得的結果,才是正確可信的。
實證主義反對神秘玄想,主張以科學方法建立經驗性的知識。
這種思想恰巧與柏拉圖的理性論相反,柏拉圖認為只有觀念才是真實的,感官都是虛幻的。
邏輯實證論維根斯坦19世紀中葉,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的哲學家維根斯坦(後加入英國籍),結合實證主義中重經驗的學說和符號邏輯學說,成為邏輯實證論。
符號邏輯就是將代數的方法和符號,套用在邏輯上。
這種理論運用邏輯,達成具有像數學那樣明顯和確實的結論。
實證主義是自古希臘以來的西方哲學中的重要傳統。
但作為一種哲學思潮,實證主義萌芽於17世紀的歐洲,18世紀後逐漸形成的所謂唯理論與經驗論之間表面對立的背後,隱藏著一種深刻的一致,即對關於世界的偶然知識與關於永恆之物的必然知識的嚴格區分。
更多理解綜述作為西方哲學中的一種傳統,“實證主義”通常是指關於人類知識的一種特定的哲學態度。
它不是去預先假設人類是如何得到知識的,也不提供關於知識的心理學或歷史學的基礎。
實證主義是關於人類認識活動的一套規則或評價標準:它告訴我們關於世界陳述中的哪些內容是屬於知識的範圍,並為我們提供可以用來區分能夠與不能合理地提出問題的準則。
因而,實證主義是一種規範的態度,關涉我們如何使用“知識”、“科學”、“認識”、“信息”等術語。
同樣,實證主義的原則也區分了哲學和科學的爭論中哪些屬於值得深入探索的問題,哪些又屬於不可能得到解決或不值得考慮的問題。
起始時期作為一種具有明確規定的哲學思潮,實證主義開始於19世紀法國哲學家孔德的“實證哲學”;但作為一種哲學傳統,實證主義卻根置於古希臘以來的西方哲學之中。
根據當代波蘭哲學史家科拉可夫斯基(LeszekKolakowski)的分析,古希臘斯多亞學派的懷疑論提出的一種現象主義觀點應當被看作實證主義的雛形,這種觀點認為,經驗能夠使我們確定給定的對象是否具有這樣或那樣的外表,但我們卻無法由此推斷對象事實上的確正如它的外表所呈現的一樣,因而我們必須區分經驗材料的真實內容與我們由此推斷的事物自身具有的性質。
中世紀晚期的羅傑爾·培根和奧康的思想,同樣表達了一種關於人類認識範圍和有效性的實證主義觀點,他們在與目的論神學的論戰中強調了人類技術對自然的控制作用:如羅傑爾·培根就明確指出,知識的價值只能用使用的效果加以衡量,而獲得知識的唯一合理手段就是實驗和幾何推演;奧康(WilliamofOccam,約1285年至1349年)以“極端唯名論”的方式提出的奧卡姆剃刀定律(Occam'sRazor,Ockham'sRazor)清除了一切被認為是不必要的實體,嚴格區分了塵世的知識和宗教的信仰,認為後者是無法證明的,也是無需證明的。
當然,中世紀經院哲學在反對亞里士多德的實體學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唯名論,而唯名論本身並不是一種實證主義觀點,因為它關心的仍然是知識的構成和來源,而不是關於構成知識的原則和標準。
而且,中世紀晚期的一些經驗主義萌芽,主要關注的也是如何得到事物本身,雖然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本體”,而是大自然撒播於一切生靈之中的初隱“力量”。
初具形態笛卡爾實證主義的思想在17世紀開始呈現最初形態,它與近代機械論的出現有著密切的關係。
伽里略的科學觀直接形成了與傳統世界觀的對立:科學的任務不是去增加自然及其屬性的數量,而是大量地去描述一切可以測量的現象。
伽里略的理想實驗超出了經驗材料的範圍,開始確立科學理想的重要性,即為一切實驗確立理想條件。
這正是後來的實證主義哲學確立科學規範的開端。
17世紀實證主義思想的最主要代表是伽桑迪,他在1624年的文章中直接反對亞里士多德主義,宣稱形上學的思辨是沒有結果的,而合理的目的論思想也是不可靠的。
他認為,一切值得探究的知識都會是不完善的,我們基於天生的認知手段而得到的東西,都不過是具有可能性而已,這樣的知識是無法宣稱可以發現世界的“本性”或萬物的“本質”的。
伽桑迪的思想反映了法國知識分子思想通常具有的樸實特徵,即不要詢問用定義無法回答的問題,如關於上帝的問題或關於宇宙本性的問題,我們只能對各種不同的答案保持開放的心態,以便將來的科學能夠給出更好的回答。
從今天的角度看,17世紀西歐哲學中發生的重要事件是笛卡爾的《論方法》(1637)、《第一哲學沉思》(1641)和萊布尼茲的《單子論》的出版,因為正是這些著作開始把整個西方哲學真正引入對人類知識的性質及其形式的考察,而哲學才第一次被明確地規定為“正確指導理性和尋求科學真理的方法”(笛卡爾)。
從此,“理性”在哲學話語中占據了核心地位,並成為衡量一切人類知識的最高準則。
雖然在嚴格的意義上不能把笛卡爾和萊布尼茲看作是實證主義者,但他們卻持有實證主義者的一個共同信念,即認為任何以不可見的力量去解釋世界的努力都是徒勞的,我們不能為以無法清楚地表達的東西去解釋自然過程而留下地盤。
在笛卡爾和萊布尼茲看來,科學應當使世界擺脫神秘,應當用真實的知識填補我們認識上的空白,而不是用華麗的辭藻去掩飾我們的無知。
所以,笛卡爾就用外延概念去解釋傳統的帶有神秘色彩的實體,而用思想去解釋被看作思維之實體的靈魂。
雖然從當代語言哲學的角度看,笛卡爾對物質與靈魂的絕對分離是造成後來西方哲學陷入身心問題困境的根源,但在17世紀的哲學中,笛卡爾把廣延的實體和思維的實體區分為物質(外延)和思想(靈魂),這種做法卻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至少有一點是非常明顯的:笛卡爾把一切實體都放到了保證清晰確實的理性顯微鏡下觀察,發現在所有聲稱隱藏了某種本質的實體理論中都沒有任何真正有意義的、對自然的描述有所貢獻的內容。
因為在他看來,我們所能看到的都是實際的事物屬性,而在這些屬性背後並沒有什麼隱藏的“自然”。
他把自己的使命看作是發現可以接受為絕對必然的而不只是純粹分析的真理,而這樣的真理就只能用數學的形式來表達,“因為遵循正確的秩序和精確地陳述我們正在研究的所有情況,這就是那個賦予算術規則以確定性東西的全部”。
由於經驗知識本身具有欺騙性和不確定性,其內容也缺乏任何必然性,它們無法使我們達到任何確定的關於存在的斷定,所以,笛卡爾提出,我們就只能在其他地方去尋找無可置疑的知識標準,而數學作為演繹知識的模式恰好可以在科學中得到普遍運用,我們由此也才能夠建立起作為必然真理的自然科學。
正是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笛卡爾甚至提出,要得到關於物體的運動及其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完全可以不需要經驗的材料,而只需要仔細地分析外延、物體、運動、阻力等概念就可以了。
相似之處萊布尼茲從表面上看,笛卡爾的這種思想的確與實證主義者追求必然真理的理想有相似之處。
然而,至少作為一種哲學方法,實證主義還有一條最為重要的信念,即知識只有在具有分析特徵的情況下才是必然的,就是說,可以稱作具有必然性的知識並不是關於世界的知識,而是具有重言式特徵的一些命題,它們的真是由構成它們的那些詞的意義決定的,這並不要求經驗的或實驗的證實標準。
這樣,在實證主義者看來,必然的知識並不告訴我們世界實際上是什麼樣子,也不包括任何存在性的判斷,不涉及到世界中所發生的一切現實的過程。
但在笛卡爾看來,真正有價值的知識不僅僅是要告訴我們實際發生的某些東西,而且要告訴我們這些東西是必然要發生的。
這種看法的前面一點把他與實證主義者區分開來,而後面一點則把他與經驗論區分開來了。
在強調知識的必然性方面,萊布尼茲比笛卡爾更為徹底。
在他看來,一切經驗知識都是偶然的;我們既無法通過這種偶然的知識去把握世界,又無法用這樣的知識去證明世界的存在,所以,我們就只能用充足理由律去證明世界的存在就是世界的本質,因為只有在這樣的同一性命題中,我們才能看到必然的知識。
而這樣的必然知識也只有幾何學的分析真理才能向我們提供。
由於萊布尼茲曾周遊列國,對當時的世界版圖有豐富的經驗知識。
因而在他看來,幾何學本身並不能從經驗的積累中得到,而只能是來自對上帝本質的認識。
他提出的“普遍語言”概念就是一種對人類認識表達可以採用的普遍形式的理想。
用現代語言來說,這種“普遍語言”概念就表現在用邏輯語法建立起來的一種“理想語言”,在這種語言中,所有的詞都只有在句子中才有意義,而所有的句子又都是通過對所保包含的詞的意義的分析而得到意義的,所以,這種語言中的句子只能是分析的,或者說在性質上是分析的。
18世紀的英國經驗論對笛卡爾主義的一個主要攻擊,就是對必然知識的這種獨斷論主張。
巴克萊認為,所謂必然的知識應當包括對經驗事實的判斷,因為只有來自經驗的判斷才能成為我們知覺的內容。
在他看來,如果我們試圖準確地闡明所謂的“所與”(given)的本質,我們就會發現它就在於不可觀察到的物理對象的性質。
而由於我們無法離開感知而達到這樣的性質,所以,對“所與”的本質的認識也只能是在我們對對象的感知中。
而且,根據他的觀點,由於根本不存在離開了感知的任何本質,所以我們對這種本質的認識也是不可能的。
他寫道:“我擔保,可感知事物的存在就在於它們是可以被感知的,而不是它們實際上被感知。
”巴克萊與實證主義者的一個重要區別是他否認了物質實體的存在,或者說,否定了對世界存在的形上學說明,僅僅強調由感知所構成的經驗命題對世界本質認識的關鍵作用。
但他的思想中仍然存在與實證主義的相似之處,這就是,希望祛除一切對人類知識無關緊要的或有害的說法,要求一切真正的知識都必定是能夠經受對表達這種知識的句子意義的分析的。
重要作用巴克萊從今天的角度看,在18世紀後逐漸形成的所謂唯理論與經驗論之間表面對立的背後,其實隱藏著一種深刻的一致,這就是對關於世界的偶然知識與關於永恆之物的必然知識的嚴格區分:對笛卡爾和萊布尼茲來說,只有在性質上為分析的知識才是必然的,但這樣的知識不是關於世界的,而是一些重言式命題,它們表現為某些必然發生的內容;而且它們是無法通過經驗的手段得到的,只能是來自某種先天的東西,這就為上帝的存在留下了合理的證明;同樣,巴克萊明確地區分了在我們的感知中呈現的內容與無法有效地引入感知中的東西,如物質的存在。
巴克萊區分的目的是為了證明“存在即被感知”,但他由此也表明了對物質世界的態度,即從經驗感知中消除關於世界存在的無神論解釋。
從唯理論與經驗論的對立中可以看出,它們實際上是對這樣兩種知識區分採取的截然不同的選擇態度:唯理論明顯地反對關於世界的偶然知識,強調對永恆之物的必然知識的把握;經驗論則反其道而行之,認為即使是數學和幾何學的命題同樣源自經驗,同樣是對經驗材料的概括而已。
休謨在西方近代實證主義思想的形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雖然他通常被看作是經驗論的主要代表,但他在處理兩種知識的關係上卻與洛克、巴克萊等人的經驗論有著很大的不同,而且正是這種差別使得當代哲學家把休謨放到了實證主義的陣營。
邏輯實證主義者把休謨看作是他們思想的先驅之一,而科拉克夫斯基則直接把他稱做“實證主義哲學的真正鼻祖”。
休謨區分了“印象”和“觀念”,但認為關於觀念之間關係的知識是不需要觀念之外的經驗觀察的:它們只是由相似、相反、不同程度的性質以及數量等關係構成的。
對這些關係的研究是數學學科的內容,與外在的世界無涉,數學命題的真取決於這些命題所使用的概念以及概念之間推理關係的自明性。
休謨由此認為,雖然關於事實的判斷告訴了我們關於存在的內容,但它們卻不包含必然性的知識,所以,人類關於事實判斷的經驗知識是有局限的,從這樣的知識中我們無法得到關於必然性的知識。
休謨懷疑論的要旨就是否定了所謂的“規律”命題反映了事物自身的必然性,而認為必然性只能存在於我們的心中,存在於我們由聯想產生的思維習慣之中。
休謨對因果概念和本體概念的批判,導致了後來的實證主義者完全拋棄實在論的形上學,否認存在任何先天的認識對象,放棄對科學中的必然因果性的追求,主張對知識採取機率論的立場。
可以說,從19世紀初開始復興的整個實證主義哲學思潮,都是沿著休謨的懷疑和批判的思路展開的。
復興時期當然,實證主義在19世紀歐洲的復興還與當時的哲學背景有關。
根據當代著名的哲學史學家科普林斯頓(FrederickCopleston)和哈姆林(D.W.Hamlyn)等人的分析,19世紀的歐洲哲學中存在兩種完全不同的哲學傾向,一種是在德國哲學中占主導地位的黑格爾唯心主義以及對它的反對,一種是在英國和法國哲學中占主導地位的經驗論哲學以及對它的反對。
黑格爾通過對理念的邏輯推演建立的絕對精神體系,遭到了他的同時代人叔本華以及隨後的尼采和基爾凱哥爾等人從不同立場和角度的批判,由此形成了19世紀後半葉風起雲湧的唯意志主義、生存哲學以及所謂的後黑格爾哲學,當然還有在黑格爾哲學內部出現的新黑格爾主義。
這些不同思潮雖然形式各異、觀點分歧,但都可以看作是對黑格爾唯心主義的不同反應,這就使得黑格爾哲學的影響力一直延續到19世紀末。
但在19世紀的英國和法國的哲學界,情況則完全不同。
英國情況黑格爾在英國,19世紀初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是詹姆斯·密爾(JamesMill)和邊沁(JeremyBentham)。
詹姆斯·密爾是後來成為英國實證主義哲學最大代表的J.S.密爾(舊譯“穆勒”)的父親。
他於1829年出版的《人類心靈現象分析》成為當時的聯想主義的大眾手冊。
這種聯想主義的基本原則主要來自休謨,但又結合了英國心理學家哈特利(DavidHartley)在他的《人之觀察》(1749)中提出的關於心理學的一般原則,根據這些原則,一切心理現象都可以派生於某些原子感覺,因為一切觀念都依賴於印象,而一切複雜印象又都依賴於更為簡單的印象。
邊沁把心理學上的享樂主義看作人類行為的支配原則,認為痛苦與快樂是人類的“主宰”,他由此派生出著名的功利主義道德原則,即人類行為的唯一目的就是要獲得最大數量的最大快樂。
這個理論後來被哈奇森進一步推向極端。
但邊沁本人並沒有完全意識到他所提倡的道德心理學原則會產生如此的功利主義,他在《道德與立法原則導論》(1789)中只是表明了一種可以被普遍接受的立法標準和具體實施懲罰的使用標準,即懲罰的程度只有在它具有普遍的功用時才可以被認為是合理的。
事實上,密爾的《功利主義》(1863)就是對邊沁這個理論的進一步發揮,使之具有更為普遍的道德意義。
然而,當經驗論在英國大行其道而黑格爾主義在德國已落入末途並將被新康德主義取而代之的時候,黑格爾主義卻開始在英國(主要是在牛津)逐漸興起。
但這種英國式的黑格爾主義與德國的不同,它更注重理念發展的認識論層面,帶有一些英國經驗論的影子。
而且,如布拉德雷(F.H.Bradley)這樣的唯心主義哲學家甚至否認自己是黑格爾主義者。
英國黑格爾主義的特點就是用康德的認識論修正黑格爾的純粹精神概念,其中的主要代表是格林(T.H.Green)、包桑葵(BernardBosanquet)和布拉德雷等人。
格林反對經驗論或感覺論對原子感覺的強調,認為對實在的認識必須包括了對關係的認識,但關係本身不是由關係者帶來的,而是由心靈賦予的。
包桑葵特別在邏輯學和美學思想中繼承了黑格爾的傳統,被看作是最為正統的黑格爾主義者。
當然,19世紀英國最大的絕對唯心主義者還是布拉德雷。
但他的思想主要形成於19世紀中後期,主要著作《邏輯原理》(1883)和《表象與實在》(1893)都發表於19世紀晚期,所以他的思想對19世紀英國實證主義的產生沒有帶來直接影響,但卻成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新實證主義產生的直接導火索。
法國情況在法國,由於受到18世紀啟蒙運動的深刻影響,19世紀的法國哲學從一開始就帶有明顯的社會政治色彩。
哲學家們關注的問題都不像德國或英國哲學那樣抽象玄妙的形上學問題,而是非常具體的問題。
如19世紀初較為著名的法國哲學家團體“意識形態者”(lesidéologues)就明確地把研究人類觀念和語言表達的起源作為他們的重要目的之一。
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德·萊西(DestuttdeTracy)在他的《意識形態原理》(1801)第一卷中明確指出,他要關心的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意識形態,而是人類的語言能力和其他天賦能力,認為這種研究正是為邏輯學、倫理學和經濟學等學科提供基礎。
在他看來,這樣的一些能力主要包括情感、記憶、判斷和意志。
而19世紀初最為著名的法國哲學家德·拜倫(MainedeBiran)則直接把研究人類的思維能力作為自己的工作方向。
他於1802年發表的《習慣對思維能力的影響》一文為他獲得了法蘭西學院的獎勵,1805年又以另一篇論思想的文章再次獲獎,並由此被選入法蘭西學院的院士。
與德國哲學家不同,法國哲學家在討論思想能力或觀念起源時,他們並不是求助於先天的觀念作用,而是更加唯物地從物理學、生理學、化學或心理學等學科中獲取資源,把人類觀念和語言的形成看作一個自然的過程,是人類大腦中所發生的各種反應的產物。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卡巴尼斯(Cabanis)所說的名言:“大腦分泌思想就像肝臟分泌膽汁一樣”。
.法國哲學的這個特點正是孔德實證哲學得以產生的深厚思想根源。
除了強調從各門自然科學中尋找思想資源之外,19世紀的法國哲學還特別關注政治和社會問題,哲學家們的思想往往帶有明顯的政治取向和社會哲學目的。
從歷史的角度看,這是受到法國大革命的深刻影響,但從哲學的角度看,這與法國哲學的浪漫主義的思想傳統有著密切的聯繫。
在政治哲學領域,19世紀上半葉的法國官方哲學是所謂的“精英主義”(Eclecticism)。
它竭力鼓吹制度化的君主立憲體制,反對拿破崙時代的獨裁統治,但又反對當時的社會理論家所宣傳的革命尚未成功的主張。
以羅耶—闊拉德(PaulRoyer-Collard)、孔辛(VictorCousin)和約夫里埃(ThéodoreSimonJouffroy)為主要代表的這種精英主義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妥協精神。
他們把自己的政治理論看作是一種明智的精英主義,能夠取各種不同體系中的精華,將其結合為一種有效的政治和社會結構。
他們的哲學立場是唯物主義和無神論以及孔狄亞克的感覺論。
在社會哲學領域,以傅立葉(MarieCharlesFourier)、聖西門(ComtedeSaint-Simon)和蒲魯東(Pierre-JosephProudhon)為主要代表的所謂社會改革主義者堅持認為法國大革命沒有完成歷史使命,但要建立一種理想的社會結構並不需要流血的革命,而只需要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他們的社會主張通常被看作是一種烏托邦而遭到馬克思等人的深刻批判,但他們的社會理想卻反映了法國哲學家和一般知識分子特有的浪漫主義精神。
這也是孔德的實證哲學得以建立的思想背景。
奧古斯特·孔德相關知識奧古斯特·孔德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社會學、實證主義的創始人,1798年1月孔德出生於蒙彼利埃的一個中級官吏家庭,在其著作中正式提出“社會學”這一名稱並建立起社會學的框架和構想,被尊為“社會學之父”。
形上學物理學歷史唯心主義實證主義社會學生物學神學社會科學迪爾凱姆《實證哲學教程》自然科學雅各賓專政聖西門工業社會社會靜力學社會動力學共產主義理論《實證政治體系》三階段法則《主觀的綜合》人道教相關詞條 邏輯實證主義 20世紀30~50年代流行於西方的一個哲學流派。
又名邏輯經驗主義。
核心是維也納學派。
形成和發展1922年,德國哲學家、科學家M.石里克在維也納大學擔任... 邏輯實證主義 正文 形成和發展 反對形上學 邏輯和數學的性質 實證主義思潮 實證主義亦稱實證論。
資產階級哲學流派。
創始人是法國哲學家孔德(1798—1857)。
實證論者標榜自身是“科學的哲學家”,只承認“實證的”(“確實的”)事... 簡介 思潮歷史 發展 實證主義法學 通常泛指以19世紀A.孔德(1798~1857)的實證主義哲學為思想基礎的各派資產階級法學,也稱實證法學或法律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法學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實證主義社會學 實證主義社會學(positivisticsociology),社會學主要派別之一。
19世紀上半葉,由法國實證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創始人A.孔德根據實證哲... 理論和方法論特徵 古典實證主義社會學 新實證主義社會學 對實證主義社會學的批評 反實證主義 反實證主義社會學,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歐洲大陸興起的一種與實證主義相對立的主觀主義社會學思潮。
在自然科學迅速發展的推動下,關於人的生理和心理研究取... 緣起 代表 方法論特徵 實證主義與反實證主義 新康德主義社會學 反實證主義社會學 反實證主義社會學,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在歐洲大陸興起的一種與實證主義相對立的主觀主義社會學思潮。
反實證主義社會學 配圖 相關連線 法律實證主義 法律實證主義,(LegalPositivism),又稱法律實證論、實證法學,是當代的一種法理學和法哲學流派,其主張法律是人定規則,在法律和道德之間,沒... 分類依據 定義 實證主義 新實證主義倫理學 現代西方運用邏輯實證主義原則研究道德現象的一種倫理學派和思潮。
它把倫理學的對象歸結為道德語言,並且只局限於對道德進行邏輯和語言分析。
\n新實證主義者把... 新實證主義倫理學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實證主義研究範式毛毛蟲效應實證主義與中國近代哲學實證主義思潮太極圖實證主義法學派康德,I.社會學史推背圖達爾文後現代主義《老子》實證主義《聖經》卡爾·波普爾實證主義法學黑格爾矛盾耶穌受難日實證主義史學超人類主義實證主義哲學實證主義方法論實證主義社會學邏輯古希臘空杯心態社會經驗論熱門詞條theshowUDNTV夏木尼太極拳24式守護天使少林足球張錦貴彗星撞地球拉赫曼尼諾夫提爾星冰粽景氣迴圈札玲朋·尊克迪李崗林智文水果蛋糕流產淘寶聚划算狡兔死走狗烹玩命關頭紅豆薏仁湯英語口語學習視訊華義鄭曉龍Office2007PongVNUzo不辭而別丟鞋兼職卡通帝王之女守百香戰甲神兵挫傷數碼寶貝大冒險文濤拍案生達化學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白鶴靈芝練字計程車霍位元人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鴛鴦浴臨終囧事加藤斷地獄通信廖慧珍李明遠梁博血紅觀山湖區實證主義@百科知識中文網
延伸文章資訊
- 1實證主義 - MBA智库百科
實證主義又稱實證論,其是:事實必須是透過觀察或感覺經驗,去認識每個人身 ... 了法國知識分子思想通常具有的朴實特征,即不要詢問用定義無法回答的 ...
- 2第三話實證主義與後實證主義
這就是實證主義的基本概念。著重對於一件國際事件,或是趨勢,或是國際互動的現象,提出理論假設,進行驗證,提供因果關係上的 ...
- 3实证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 4H* 邏輯實證論[定義] @ orachoco [.BLOG.] - 痞客邦
邏輯實證主義(Logical positivism)是一個哲學流派, 其核心是維也納學派, 也叫經驗主義, 或稱實證主義、後實證主義、新 ... H* 邏輯實證論[定義] ...
- 5實證主義
實證主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