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第20期‧學術活動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至於歷史系在查找資料、參據引證的訓練對我很有幫助,特別是在圖書館學領域裡資訊組織 ... 參與合作館的自動化系統如顯示單本典藏於ReCAP,可直接在網上進行調閱註記。
<>
學術活動
回到最上層
從歷史到圖書──國家圖書館俞小明主任訪談
訪談者兼記錄者:林宗達(歷史系碩士班三年級)
1.先請主任談談您當年為什麼會選擇歷史系?
當初我在選填志願的時以外文、歷史、中文為目標,因為自己比較喜歡人文、歷史相關領域,師大歷史系是我的第五志願。
而且那個時候的師大是公費制,還有制服費、書籍費等補助,如果能考進師大便能減輕家裡經濟負擔。
所以最後放榜確定是師大歷史系時,家人和我都非常高興。
2.主任您在歷史系四年的求學經驗中,有什麼是令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以及是什麼原因讓您後來選擇投入圖書館學領域?
記得在歷史系求學的過程中,自己課業成績的表現並不特別突出,大致中上水平,平常喜歡參與社團活動,考前幾個死黨好友再一起K書並順利過關。
印象較深刻的是大一導師朱際鎰教授一襲青布長衫,溫文儒雅地講授魏晉南北朝史的課程,以及上李國祁教授中國代近史時緊張的氛圍、王仲孚教授講授上古史的幽默風趣、王啟宗教授臺灣史課程的全省踏查走透透、曾祥和教授西洋通史中波希戰爭的精釆,通史、斷代史、國別史、文化史…,一則則關鍵的歷史事件、一代代成王敗寇的史實,伴隨著四年歷史系的日子。
當時認為歷史系的訓練可以讓我們看到各個朝代的興革盛衰,由過去鑑察現代並展望未來。
所以對我來說歷史不僅是個學門,也期待從中學習以古鑑今的人生判斷。
畢業後思考繼續進修的領域時,記得李國祈老師曾說過:「讀歷史要有大智慧。
」或許自覺沒有那份大智慧進入歷史研究的專業,遂考量其他比較偏向應用的學科領域。
讀歷史系時老師們往往推薦我們準備一些工具書,那時候,備齊了整套二十五史、資治通鑑等大部頭的書再加上其他閒書,排滿了房間書架,媽媽常開玩笑地說:「你這樣很像在管一座小圖書館。
」於是起心動念,覺得研究所選擇圖書館學領域應該也很有意思。
那個時候師大公費生的規定是畢業之後要先到學校服務兩年,然後才能申請出國念書。
所以先在台北市立福安國中擔任兩年歷史科專任教師,同時報考GRE、托福,然後申請到美國愛荷華大學圖書館與資訊科學研究所(TheUniversityofIowa,SchoolofLibraryandInformationScience)就讀。
3.主任出國後在不同領域的學習上,您覺得哪一個部分是比較難以克服?以及您認為在相關專業上,歷史系的訓練在您後續的求學過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我覺得一開始的障礙還是語言。
我每堂課就坐到教室前排錄音,回家再聽錄音帶補作筆記,老師在課堂講的笑話,更無法領悟。
但完全置身國外的環境一段時日,就逼著自己要開始聽、說、讀、寫,後來等自己覺得有勇氣用英語報告、聊天時,才開始比較適應學習並且結交朋友。
在專業上,因為圖書館學在國外大部分都是學士後才申請,而國內的圖書館系大多數從大學部就開始學程。
所以在美國,除了英語能力外,和同學的基礎大致上是一樣的,多半都是先有大學部基礎的綜合性學科背景,再來選讀圖書館學。
我認為圖書館學是學習將基礎知識組織起來並供各學科領域應用旳學門,同學們來自各個不同學科領域,除文史背景較多外,也有理工、藝術、音樂背景者,多能在教授的指導下漸入佳境,或較少難以克服的部分。
個人成續尚能保持中上,還申請到系上獎助學金,並且被推薦參加美國圖書館協會(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研究生計畫,在相關經費贊助下到紐約參加年會,獲得極大的激勵。
在美國念圖資研究所,我覺得自己走對一條屬於自己的路,比較偏應用科學,而不是純研究的路。
至於歷史系在查找資料、參據引證的訓練對我很有幫助,特別是在圖書館學領域裡資訊組織及參考諮詢的部份。
4.主任您完成學業之後就回到台灣工作了嗎?還是您在回台之前有不一樣的規劃?
畢業之後先留在美國工作了將近五年,沒有馬上回台灣。
在研究所研讀期間,利用課餘在校區內的心理系圖書館、藝術系圖書館及總圖書館的預行編目(CIP)部門工讀,累積了圖書館讀者服務及技術服務的實務經驗,也由於這三個單位主管的推薦信,我順利應徵到我的第一份圖書館正式工作,那是離愛荷華城開車半小時的CoeCollege的StewardMemorialLibrary當編目暨參考館員,這份工作一半時間負責該館編目由杜威分類號改為國會圖書館分類號的計畫(ReclassificationProject),另外一半時間負責輪值該館參考服務台協助解決該校學生在圖書資訊利用上的問題。
期間更有幸能參與該館館舍施工搬遷,全校師生身著UnderConstruction的T裇參與搬書的大工程,辛苦中也令人回味。
第二份工作則是經由研究所同學提供的訊息,應徵到愛荷華大學的OakdaleCampus的國立家庭核心資源中心(NationalResourceCenteronFamilyBasedServices)圖書館的資訊專家(informationspecialist)。
這份工作不僅運用圖書館學相關知識,還有歷史系所學的動手動腳找資料及綜合組織能力,我個人須負責維運並回覆「AuntFABS」電子佈告板上所收到來自全美社會工作領域有關家庭核心資源的參考問題,利用Dialog系統作線上檢索,幫各地的社工人員及研究員找資料。
而也因此我有機會接觸並認識到美國的社會工作體系及社會福利制度。
在該資源中心工作的同時,決定再修一個與圖書館工作相輔助的學門,經請教圖書館所的教授,遂申請到教育學院研讀教育工學(InstructionalDesign&Technology)的碩士課程。
在師大有修過教育相關學分,教育工學對我來說並不陌生,它就像是課程設計或教材教法,只是要運用電腦及媒體科技來設計課程,作業中包括拍攝並沖洗以IowaRiver為題的黑白照片、製作混成音效的幼稚園招生廣播、拍攝中國書法教學課程帶等多元而有趣的課程。
在工作之餘,拓展了其他知能,後來也應用在圖書館視聽資料管理及簡報設計教學中。
5.我們知道主任您先後在北市圖、師大以及國家圖書館服務,能否請您分享在這幾間不同的圖書館服務的經驗中有沒有一些特別深刻的回憶或經驗?還有在這個過程中有沒有碰到一些挑戰,如果有,是如何去克服的呢?
回到台灣後,我花了一段時間了解並學習台灣圖書館學內容及相關制度。
台灣私人圖書館的工作機會有限,要進入公立的圖書館服務就需通過公人員高普考試。
準備台灣的圖書館學高考對我來說特別困難,因為大學是歷史系,研究所又念的是美國的圖書館學體系,台灣圖書館學的內容則需努力跟上。
幸運的是那時候經由青輔會代為推薦應徵到台北市立圖書館採編組薦派研究員工作,因而可以利用那一年準備考試。
當時在北市圖有幾位薦派研究員,我們便組成讀書小組,分頭找資料,一起分享心得,後來多順利考上高考,並申請留原單位分發繼續待在北市圖。
期間我由薦派研究員而組員,最後擔任採編組的組長,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每批採購圖書編妥後,全組同仁穿上圍裙,把書依40所分館及10所民眾關覽室館別,妥置打包的時光;以及撰擬說帖向台北市政府教育局爭取圖書採購改採折扣標,最後終獲成功的的努力。
在北市圖工作了四年多後,應徵到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圖書館典藏組主任的職位,能回到師大母校服務,心中特別開心。
師大的六年間,我先後服務於典藏組、編目組以及採錄組,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編目組主任期間,完成了全校17個系所圖書室的回溯編目建檔(RetrospectiveConversionProject),使得全校師生可以在同一套系統上查檢到全校各系所的圖書資源,而無須一一造訪各個系圖書室查檢卡片目錄櫃。
最後一項任務則是進行採編業務整合,將負責中西文編目審核的資深編目人員,調往採錄作業前端,在購書的同時即一併要求檢附書目或由資深館員先行預編,以加速採編流程。
業務流程調整後不久,編目組和採錄組正式整併為採編組。
除了相關的專業外,我認為個人的工作態度也是職場上獲得肯定的因素,這或許比學識更加重要,就像現在常說EQ比IQ還重要。
當時恰好國家圖書館編目組主任公告徵才,或許由於在師大圖書館的工作表現還不錯,師大一位教授主動推薦,順利參與面談並獲得了國家圖書館的工作。
也因此我覺得認真任事及人際交流很重要,不僅是在台灣,我在美國的第二份工作也是經由美國好友的推薦,申請她原來的職位。
念書固然重要,做人做事與交朋友也很重要。
在國家圖書館的15年期間,我陸續擔任編目組主任、閱覽組主任、採訪組主任、館長辦公室主任、特藏文獻組主任兼漢學研究中心副主任。
除了圖書分類編目、讀者服務、採購徵集圖書等基本圖書館專業外,其中最令我有深刻回憶的是參與了將近12年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在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將館藏中具特色的期刊論文、博碩士論文、地方文獻、台灣史料、民國舊籍、重要影音資料及善本古籍等,在國科會及教育部的相關經費補助下,為各類型資料進行數位化掃瞄、建立metadata、規劃系統,提供讀者便利的檢索資料庫。
這段期間有機會參與歷次的數位典藏國際研討會及太平洋鄰里協會(PacificNeighborhoodConsortium,PNC)國際研討會,或與會報告,或參加海報展,與國內外學者專家交流學習,收獲良多。
同時,國圖有輔導全國公共圖書館的業務,其中全國公共圖書館評鑑計畫委由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負責執行,有幸受邀擔任中區訪視評鑑委員多年,在該館的規劃下,和評鑑小組中圖書館建築及讀者服務的學者專家,一同走訪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南投等縣市鄉鎮多所獲選補助的優秀圖書館,實受益良多。
實際體驗到一所所陳舊而設計單調的圖書館,在相關計畫經費補助及委員熱心建議下煥然一新,褪變成長為具新時代軟硬體設施的公共圖書館,深為下一代的孩子及社區的民眾感到慶幸。
此外,甫調任特藏組主任時,有機會申請公務人員出國專題研究計劃,題目為:「國家型圖書館館藏分級典藏與調度管理專題研究計畫:永久典藏級館藏中心的規劃與建置」,赴美國及日本進行為期三個月的訪察研究,駐點研究並參訪兩國10所具高密度典藏設施的圖書館。
此份報告,針對永久典藏設施建議採用哈佛模式(HarvardModel)或採自動存取設備(AutomaticStorageandRetrievalSystem,ASRS),以妥善保存永久典藏品、節省典藏空間並以機栻手臂快速取書,提升典藏管理及讀者服務的效能,此兩建議後來均納入國家圖書館南部分館及典藏館的規劃書並刻正執行中,未來將於台南新營開放利用。
由公共圖書館到大學圖書館,再到國家圖書館(受訪後再轉至專門圖書館),分屬不同類型的圖書館,所面對的讀者、典藏內容及跨單位協調與溝通,各有異同。
初來乍到時,自有較大挑戰與衝擊,相對也有更多的學習機會。
此時虛心請教前輩及同事,以及自我充實新領域的內容,是我克服挑戰的方式。
6.主任您近幾年在特藏組推動圖書館界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能否請您分享在這個部分的構思與成果?
國家圖書館特藏組積極與跟世界各國一流的圖書館作交換合作。
初期是以國內9所古籍收藏單位所建立的「中文古籍聯合目錄」為平台,陸續與歐美及大陸主要古籍典藏單位,建立中文古籍書目交換關係。
透過書目的交流,2015年合作館增至66所(2019年合作館已達79所),收錄64萬餘筆中文古籍書目資料,擴大資料庫的深度與廣度,大為增加海內外學者專家研究的便利性。
前面提過的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國圖的古籍是最早9個典藏位化先導計畫之一。
接著10多年期間,我們陸續完成館藏最精華的宋元明刊本,同時建置的古籍影像檢索資料庫,在此基礎下,逐步開展進一步的古籍數位化國際合作的計畫。
由於國圖多年來參與古籍數位典藏計畫的經驗及古籍聯合目錄的平台建置,與國外中文古籍典藏豐富的圖書館建立合作,或派遣專業人才到該館進行數位化掃瞄或編目服務,交換它們的館藏數位化的所有權及使用權。
我們的專業在於熟悉中文古籍特色與正體字的優勢。
國圖特藏最大特色就是明版書和宋版書,包括六千種明版書與175種宋版書,數量雖不多,但多是精華中的精華。
我們以經典古籍之數位化影像為基礎與國際上一流典藏的圖書館談合作。
在E化時代,我們不再交換或洽借古籍原典,我們爭取的是數位化的版本與使用權利。
自2005年至2013年國圖和美國國會圖書館合作進行該館亞洲部的中文古籍數位化,並協助古籍Metadata的編目,計完成2025部中文善本古籍的數位化合作;並受邀參加世界數位圖書館(WorldDigitalLibrary,WDL)計畫,上傳101部中文善本古籍全文影像至該平台。
期間曾因此多次到訪該館,除了查訪數位化派駐人員工作現況及溝通協調WDL實務問題外,並另撰擬專題計畫,研究該館的永久典藏儲存設施。
(2019年5月此數位化合作成果正式對外上線,網站簡介中亦提及係與國圖的多年合作計畫。
)同時,再以美國國圖的合作模式與美國華盛頓大學東亞圖書館、柏克萊加州大學、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圖書館等中文古籍典藏豐富的圖書館進行古籍數位化合作。
再者,尚有與法國國家圖書館的合作,由組內通法文同仁申請法國文化部的文化專業(ProfessionCulture),以專家身份,於2014至2015年連續分兩階段前往該館,協助其進行中文古籍及輿圖法文目錄卡的編目工作。
此外,另與大英圖書館進行敦煌卷子數位化合作,將國圖敦煌文獻典藏數位影像傳送至國際敦煌計畫(InternationalDunhuangProject,IDP)平台,供國際敦煌學者研究利用;同時,由於該館中文古籍仍為卡片型式,無法即時轉出MARC或Excel檔,大英圖書館建議以其簡目卡片經掃瞄處理,送本館編目加工建立詳目,再由雙方共同進行書目建檔,或可加速上傳聯合目錄的合作。
此作法或類似法國國家圖書館的模式。
除了前述的古籍數位化及中文編目合作外,特藏組也配合漢學研究中心的海外漢學講座或漢學資源中心的建置,設計古籍主題展覽,推廣宣傳館藏古籍資源,頗受國外人士的歡迎。
除綜理特藏業務外,尚兼任漢學研究中心副主任,漢學中心成立宗旨在推廣漢學研究,除建立學術研究網絡、編印學術期刊外,多年來也辦理海外漢學研究學者專家來臺研究的業務。
任職期間為參加亞洲漢學會、歐洲漢學會議、籌辦國際漢學研究講座或建立漢學資源中心,且併同辦理書展或古籍文獻展,有機會赴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俄羅斯、拉脫維亞等地,除推廣國內漢學研究成果、宣傳漢學典藏與研究資源,也接觸許多漢學家或研究人員,除相互交流學習外,也期能為台灣建立非正式管道的友誼。
以小國如台灣還是可以運用人才與技術資源,進行軟實力外交。
同時,甫回國時,即加入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主動參與圖書館學會事務,曾任國際關係委員會主任委員,協調規劃組成臺灣圖書館界代表團,參加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InternationalFederationofLibraryAssociation,IFLA)或美國圖書館學會(AmericanLibraryAssociation,ALA)年度大會,代表團除與會交流、參加海報展、發表報告或參訪特色圖書館外,更有機會代表國圖及學會邀請IFLA理事長或ALA理事長蒞臺專題演講或座談,除歷練學習國際事務外,也有機會與國際同道充份交流。
由於有幸能參與這些國際合作及交流事務,在國圖的推薦下,分別獲選為「教育部101年傑出圖書館員奬」及「102年教育部優秀公務人員」,實深為感謝國圖的長官、同仁及前輩們。
7.聽到主任您分享那麼多有關圖書館的內容,也介紹了我們國家圖書館的特色。
想要請問您參訪那麼多國家的圖書館,有哪些是您特別欣賞,或者可讓我們作為學習的對象?
前面曾提到2009年申請公務人員出國專題研究計畫,指導教授是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馬泰來館長、該校RECAP執行長EileenHenthorne女士,以及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主任楊彼得博士(Dr.PeterYoung)。
當時規劃參訪了美國國會圖書館、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館藏暨保存聯盟、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密西根大學圖書館、東密西根大學圖書館、威爾帕芮索大學圖書館等6所及日本東京大學柏圖書館、國際基督教大學圖書館、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總館及其關西館等4所具密集式倉儲設備的圖書館,其典藏設施及讀者服務的方式均值得我們參考借鏡。
其中尤以美國國會圖書館、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RECAP設施、芝加哥大學圖書館及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總館及關西館令人特別印象深刻。
美國國會圖書館:
美國國會圖書館設立至今將近200年歷史,曾經歷戰爭動亂被英軍燒毀,後於19世紀重建。
正廳宏偉莊嚴,知識之門上智者提筆書寫,智慧女神手執智慧火炬,兩旁大理石樓梯上雕刻者各學科領域的孩童代表通往各知識的學習之途。
該館不僅館藏1400萬冊為世界之最,收集語文類別達400餘種,類型更是多元,影音、地圖各特色類型資料均富藏。
正廳旁展陳著兩部代表性的聖經,一部是《梅茲大聖經(theGiantBibleofMainz)》,代表著手寫書的結束;另一部為《古騰堡聖經(GutenbergBible)》,開啟了印刷書的先河,以及其後隨之而來的知識及創造力的大爆炸。
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圖書館:
美國國會圖書館是世界典藏量最大且一流的圖書館,而美國國會圖書館亞洲部則是中國本土以外,世界上中文藏書最豐富的圖書館。
1869年中國同治皇帝即以明清刻本10種計905冊贈送美國,此即美國國會圖書館中文書籍典藏的開始。
此後該館陸續以購買、交換及轉讓等方式逐年增加中文書籍收藏,目前館藏己達100萬餘冊,範圍廣博,以人文及社會科學領域為豐富,特別是中國古典文學、清代及民國時期檔案史料、明清時期及近代出版的地方志、中國醫藥專書等。
到訪時盧雪鄉主任介紹該館幾部特藏,包括:甲骨文、陀羅尼經及永樂大典,保存狀況極為完好。
美國國會圖書館典藏設施:
位於陸軍基地管制區內的密德堡典藏設施(BookStorageFacilityatFt.Meade),佔地約100英畝,預計在未來50年內陸續興建13個高密度儲存模組,總計約可提供180,600淨平方英呎典藏空間,以容納該館重要館藏。
其模組1至5,均以所謂哈佛模式(Harvardmodel)儲存管理。
藏品均依尺寸大小(而非依內容主題)歸類典藏,同樣高度的書刊存藏於同高度的書盒中,同高度的書盒雙行置放於深36英呎的儲存架上,以求空間利用最大效益。
所存藏的資料需由人工操作的昇高機在高挑狹窄的通道間取用。
另有四間冷藏室,總計有12,798層儲存架,預計典藏650萬件負片、投影片及彩色像片,400萬張微縮單片以及約50萬捲微縮母片。
此外尚另設有特藏資料處理工作區及蟲害觀察隔離室。
2013/11/19參加世界數位圖書館2013年年會於美國國會圖書館總館傑佛遜大樓正門所攝
美國國家視聽保存中心:
美國國會圖書館電影廣播錄音部門擁有全世界最豐富且獨特的影片、電視、廣播及錄音資料,且負責保存維護美國一半以上視聽資產,其館藏的深度及廣度均為世界之最。
1998年DavidandLucilePackardFoundation捐贈1000萬美元協助該館規劃一所世界級的多媒體資料保存維護、數位典藏及提供服務的中心。
該中心位於維吉尼亞州近郊,佔地45英畝,,原址於冷戰時期為聯邦準備局大樓,擁有令人稱羡的建築設計與景觀,是美國境內第一所特別為採訪、編目、典藏、保存美國重要影像及聲音資產的集中式設施。
擁有可將各類型視聽資料(包括百年前早已無法讀取的資料)保存轉製的能力及容量,並安全地長久保存於千兆位元組級(petabyte-level)數位典藏檔內。
園區除保存國會圖書館的視聽館藏外,也提供類似的保存服務給其他公私立檔案館與圖書館。
硬體設施令人印象深刻,415,000平方英呎的空間中,有長達90英哩的資料儲存架,35個溫濕度控制的庫房以存放錄音、安全軟片及錄影資料,124間個別庫以存放較易燃的硝酸軟片;此外尚有進行採訪、編目、保存、利用及合作的工作區,以及可自廣播、有線電視、衛星頻道等各種視聽資料來源進行截取的錄音室。
庫房區全部位於溫濕度變化較小的地下層,同時並分別依所存不同視聽資料類型設定每間庫房的溫濕度。
2013/11/19參加世界數位圖書館2013年年會與美國國會圖書館畢林頓館長合影
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典藏與保存聯盟典藏設施:
ResearchCollectionsandPreservationConsortium(ReCAP)由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公共圖書館及普林斯頓大學三單位共同擁有並經營。
其空間設計除高密度儲存架外,特別注重保存環境控制、防火與安全、節能與環保,精確的條碼盤存及檢索機制,確保讀者便利且取用無虞的服務。
罕用書刊及敏感的視聽資料儲存於恆溫恆濕的理想環境,依大小尺寸置入無蓋儲存盒中,再存放於合適大小的儲存架上。
複雜的盤存控制系統能精確地掌握每一單本書刊的存放位置及調閱記錄。
參與合作館的自動化系統如顯示單本典藏於ReCAP,可直接在網上進行調閱註記。
ReCAP中心於收到申請的第二天即可將需求書刊送達合作館。
芝加哥大學曼索托圖書館:
芝加哥大學歷史悠久,是一所以文理學院為主的名校,不僅享有知名的學術聲譽,校園內的哥德式建築群和自然風景也別具特色。
該校圖書館館藏在總館(JosephRegensteinLibrary)約有470萬冊書刊、醫學圖書館約有140萬冊、法學圖書館約有75萬冊、教授研究室則約有24萬冊,此為第一批須暫存遠端倉儲的書刊量。
該校係以教授治校為傳統,2003年教授們即開始研議,認為書刊等研究資源如置於校外遠距,將會降低學生利用意願,遂提議於校內現有圖書館西側原子能紀念區作為新館館址,並決定採行現址儲存以自動存取系統(AutomatedStorageandRetrievalSystem,ASRS)以機械臂存取館藏。
因為係建於校內,除最大容納量外,館舍的美觀也納入設計考量。
曼索托圖書館於2011年啟用後,以其獨特透明、巨型穹頂造型而聞名,曾獲頒美國建築師學會及芝加哥建築基金會等多項年度建築大獎。
有別於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及布朗大學等研究型圖書館紛紛採用遠距儲存(off-sitestorage)的作法,芝加哥大學此舉使其成為美國境內唯一一所將所有重要館藏留在校園中心現址儲存(on-sitestorage)的項尖學術研究圖書館,也是北美地區最大自動化地下書庫。
閱覽區為透明玻璃組成的橢圓頂式(ellipticalglassdome)設計,利用自然光源,也考量各冬夏季不同的隔熱節能技術,同時為避免飛鳥誤撞,點狀陶磁釉料將覆於圓頂表面;ASRS系統書庫區為華氐50度至60度、相對濕度30%的恆溫恆濕環境;同時考量保存標準,藏書由ASRS系統中提取後須有中途區設計,俾使其回溫至約華氐50度以延長資料保存年限。
以每年15萬冊新書為計,新館館藏容納量預計可逹22年。
建築師Jahn表示此新館以創新的態度及科技的理念來設計,並融入環保生態的考量,期許此建築可成為未來圖書館的代表(“thelibraryofthefuture”)。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總館及關西館:
國立國會圖書館總館藏量約3600萬冊/件,年增量約20萬冊圖書、60萬冊/件雜誌報紙。
其主館1968年完成,約可儲存450萬冊書刊資料。
其旁附館於1986年完成,為一地上4層地下8層的典藏館,地基深達30公尺。
地下樓層的好處在空氣溫度常年不易變動,達到節省能源與經費的目的。
同時也較無庸擔心地震,也適合資料保存。
為有效率地輸送書刊資料,安裝有書籍運送設備。
另有光井(Lightwell)設計,目的在減低於地下樓層密閉環境工作人員的壓迫感。
儲存設施採固定書架及密集書架儲存,計約可典藏750萬冊書刊。
在館藏量持續日增,未雨綢繆下,自1982年起即開始倡議籌建典藏館。
2002年3月,兼顧美觀與實用,且因應21世紀圖書館需求所設計的關西館順利啟用,成為此類型長久典藏館中的代表作。
該館一半以上館舍採地下化,地上四層以大片玻璃構築,利用自然光源並加以特殊隔熱而達環保節能目的;為利用地下層較穩定的溫濕度環境,地下四層以書庫區為主,地下一樓為廣達5000平方公尺的大閱覽室,350個席位幾乎均附有電腦,開架書架可容約15萬冊書刊;地下二樓至地下四樓為書庫區預計可容納600萬冊書刊。
各書庫區溫濕度控制均維持在攝氏22度,相對濕度55%,光源採感應式,以減低光害。
地面上迎賓前庭,大面積綠色植被與鋸形狀採光斜窗間隔的景趣,鄰人行道面設計一整排斜面水牆,涓滴緩緩流下,營造出一股沈靜寧適氛圍,自然地融入周遭環境。
除固定書架及電動密集書架外,部分區域採自動書庫/自動存取系統(AutomatedStorageandRetrievalSystem,ASRSfacilities)以機栻手臀自動存取長久典藏的圖書資料。
常用圖書置於固定書架,大部頭套書或合訂本期刊則置於電動密集書架。
雖擴建後關西館將可容納2000萬冊,然依館藏成長的速度,估計不久的將來年,東京總館及關西館的容納量均將達極限,仍需再謀其他長久典藏的地點及設施。
此外,為洽談古籍合作、推廣漢學資源中心及參加國際圖書館協會聯盟會議,有機會走訪了其他多所值得一提的圖書館,茲略列如後。
法國國家圖書館:
法國國家圖書館分為新館、舊館兩個部分。
舊館為法國國家館舊址,即黎塞留(Richelieu)國家圖書館,最早於1368年由查爾斯五世建為國王圖書館,如今為法國最大且也是世界最美圖書館之一,建築與館藏的精心講究自然不在話下。
1996年該館大部分典藏即移藏至新館。
但在黎希留(Richelieu)舊址留下了幾個份量極重的特藏部門,如手稿部、版畫部、錢幣勳章部、地圖部、音樂文獻部等。
有關中國豐富的老文獻資料,大都分散典藏在這幾個部門。
比方版畫部藏有大量中國古版畫,地圖部則有明清兩朝中國古地圖以及歐洲人繪製的中國古地圖。
錢幣勳章部則藏有為數不少的中國古錢幣,如戰國時代的刀幣和漢代的錢幣半兩等。
手稿部的中文資料典藏更是聞名於世,一個是包括大量敦煌卷子的伯希和檔(fondsPelliot),另一個就是大批的中國古籍刊本。
敦煌卷子不論,該館中文古籍刊本的收藏,是中土域外漢文古典資料最豐富的典藏之一。
這些1911年以前印刷的中文古籍,起始於17世紀中國康熙皇帝對法王路易十四的饋贈,後經由18、19世紀法國傳教士陸續在中國的收集逐漸累積而成。
此外,最有意義的是一幅「臺灣山海全圖」,這幅嘉慶以後畫的地圖,是彩色橫向的,對臺灣的雞籠、葛瑪蘭,以及與夏門之間的水陸等都有所描述。
(前述有關舊館特藏的介紹部分係參據國圖杜立中先生的出國報告書補充)
至於新館則為密特朗國家圖書館,於1996年於巴黎十三區塞納河畔成立,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大型圖書館之一,景色怡人,四棟建築猶如四本打開的大書,明亮的玻璃帷幕設計,採光極佳,而透過玻璃窗可看到中間長方形庭院中濃密的樹林,栽種的是從諾曼第森林中移來的成年松樹橡樹等,閱讀氛圍極佳。
圖書調閱則是透過10條計8公里長的軌道,讀者於線上系統上確認所查詢圖書,約莫10分鐘後即可將書由書庫送到讀者手上。
圖書館普通閱覽室有2000席位、學者閱覽室有1500席位,珍藏約1100萬冊書籍,30萬餘種雜誌,2000萬餘份專業資料和約1500萬幅珍貴版畫。
在它約650年的發展歷史,無論在其館藏發展、書目編製、管理制度、或藝術設計等方面,均有其世界級的影響力,曾被法國總統密特朗譽為法蘭西建築藝術珍品。
大英圖書館及國際敦煌計畫:
大英圖書館為世界藏書量最豐富的圖書館之一,身為全世界最大的學術圖書館之一的大英圖書館,擁有超過一億五千萬的館藏。
該館原本在大英博物館址內有一座壯麗的圓型閱覽室和書庫,由於雙方文物、文獻資料成長很快,空間不足,於是於1998年遷至新址。
圖書館整體建築物是梯形的形狀,前狹後寬,前門上方有一鐘樓。
進入大廳挑高採光,設有一張很有創意的銅製書形椅子。
正前方扶梯而上,進入眼簾的是王子圖書館(King'sLibrary)典藏,所有圖書整齊地排列在六層樓高的玻璃帷幕之中,是頗為壯觀吸睛閉架書庫,也顯示這些古籍珍藏為其鎮館之寶。
以總藏書量計,大英圖書館有一千四百萬本藏書,是除了美國國會圖書館外全球藏書量最大的圖書館。
每年,該館約增加三百萬件新館藏,約需十一公里長的書架存放。
這麼多的藏書與每年增加的速度,其地上空間自無法典藏所有館藏,而主要的地下書庫及遠端倉儲,才是其最大藏書地點。
至於「國際敦煌計畫(InternationalDunhuangProject,IDP)」則為該館所主導的最重要的全球性合作計畫之一,該計畫期將目前散存世界各地來自敦煌及絲路考古有關的手稿、繪畫等原件,妥善典藏保存、編目,再經由高品質數位化典藏,並提供網際網路上免費使用,除英國之外,已有日本、中國大陸、韓國、德國、法國及俄羅斯等典藏單位陸續加入。
國圖典藏敦煌卷子其數量為147種(159卷),雖相較於前述各國數量並不多,但精品不少。
於交付第一批國圖所藏50筆敦煌卷子並討論日後中文編目的合作後,在IDP計畫人員)的導覽下,進入甫經重新整理妥善的敦煌卷子典藏庫,細心觀察了其典藏保存方式,還有一些罕見的西夏文字的木簡,再瀏覽了該館寶藏藝廊(TreasureGallery),細賞該館鎮館之寶之一《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其為世界上最早有日期的印刷書籍(咸通九年/西元868年)。
俄羅斯國家圖書館:
俄羅斯國家圖書館於1828年創建於聖彼得堡,依據金式世界紀錄,該館是世界第二大及歐洲最大的圖書館。
目前館藏量超過4千3百萬冊件,有3千萬冊件典藏於總館一棟19層高的書庫,特藏資料有1千3百萬件。
館藏語言有367種,是俄羅斯收藏本國出版品及與俄羅斯相關外文書刊最大的圖書館。
該館館舍宏偉典雅的,館藏極為豐富。
館藏有幾大特色,包括手稿、珍稀出版品、軍事文學、東方文獻、視覺藝術、地圖、圖書博物館、樂譜、錄音資料、報紙、政府及法規出版品、視聽及電子文獻、博碩士論文、微縮資料、海外俄羅斯文學、參考資料、圖書館學及書目學資料、未出版的文化藝術文獻、遠端使用的電子文獻等。
手稿部門典藏60萬件手稿,是俄羅斯聯邦國家檔案館藏(StateArchivesCollectionofRussianFederation)之一部分亦是俄羅斯最古老的檔案中心。
此部門收藏令人嘆為觀止,有西歐語文、阿拉伯文、波斯語、土耳其語、中文、日文及印度語等。
包括俄羅斯最古老圖書ArchangelGospel(1092年);超過6萬件文學手稿含古俄羅斯文學經典及俄羅斯中世紀藝術家的藝術作品;800多位16至20世紀政治家的個人檔案;俄國大文豪、彼得大帝的手稿及重要書籍的原稿亦在其中。
地圖部(MapsCollection)典藏16萬件16至20世紀稀有的地圖手稿及紙本地圖和地圖集等,有的是微縮和光碟形式。
其中有相當重要的臺灣研究及漢學研究資料,如1829年出版的《臺灣蕃社風俗誌》、18世紀出版的《臺灣地圖》、雍正年間出版的小說(《獨醒園主人》等24冊)、《聚寶樓》以及農業方面的資料。
及專業的服務都留下深刻的印象。
冬宮博物館及附設圖書館:
冬宮圖書館(LibraryoftheStateHermitageMuseum),或譯為隱士廬圖書館,於250年前建館之日起就為博物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比博物館還早兩年成立(1762年)。
博物館最早是凱薩琳女皇的私人博物館。
1764年,她從柏林購進約250幅名家畫作,存放在冬宫的Hermitage(法語,意為“隱宮”),該館由此而得名。
為了彰顯權勢,她在位的34年間(1762-1796),不斷大量的收購擁藏各種類別的藝術品,頭十年即購藏了約2000幅畫作。
至今逾250年,該博物館已成爲世界藏品最多的博物館之一,共收藏有石器時代至當代的藝術作品和世界文化珍品達300萬件。
隱士廬圖書館則典藏有70萬冊藝術、歷史與歷史學、建築學與文化類圖書,涵蓋歐洲與東方各種語言。
珍稀圖書與手稿近1萬冊。
包括彼得三世的妻子、女皇凱薩琳二世的私人藏書約38,000冊,反映出她的閱讀內涵,她讀伏爾泰,也讀盧梭作品,並與伏爾泰保持多年通信多年,一直到其於1778年逝世為止,女皇並將他7,000册的藏書買下。
特藏部特別展示其珍稀本藏書,包括:17世紀外交人員手冊、16世紀斯拉夫文聖經、1477年佛羅倫斯印製的硬皮書、1528德國的繪畫理論書、羊皮彩印禮拜用書、亞歷山大一世藏書、末代沙皇就職大典節目單、介紹維也納劇場演員的袖珍書、18世紀彼得大帝遺使中國之遊記等等。
因係博物館中的圖書館,圖書館館藏多與博物館藏品相關,圖書館常籌辦特展,也會協助博物館辦展覽。
特藏手稿部館員都會參與目錄的編製。
如已有數位檔則儘量不提取原件供學者閱覽,但必要時仍可申請翻閱。
圖書館並非自由進出,研究人員需工作單位推薦信,載明其研究主題才可入覽。
該館有2000餘位讀者登記在案,一半為博物館館員。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
位於聖彼得堡的俄羅斯科學院東方文獻研究所(InstituteofOrientalManuscripts,RussianAcademyofScience),該所歷史悠久,其前身為1818年在聖彼德堡成立的俄羅斯皇家科學院亞洲博物館,主要收藏各種來自東方的文物和文獻,其中尤以19世紀上半葉在中國新疆、甘肅等地搜集到的大量敦煌和黑水城文物,亦即「敦煌特藏」、「黑城遺書」最為珍貴。
1930年,亞洲博物館改組為東方研究所。
1950年,東方研究所遷往莫斯科。
1956年,在原東方研究所東方手稿部的基礎上成立列寧格勒分所,即今天的聖彼德堡分所。
1960至1967年,曾改名為亞洲民族研究所,1970年改稱為東方文獻研究所。
該所有127名工作人員,其中86位是研究人員,研究領域主要是20世紀以前東方古典學問,而東方的地域範圍係西起阿拉伯,東至日本。
該所收藏東方古代文獻十分豐富而珍貴,與大英圖書館、法國國家圖書館齊名;藏品多達10萬件,包含65種語文的文獻資料,其中以西夏文最具特色,全世界的西夏文獻有95%保存於該所,是以該所的西夏學研究也頗為著稱。
至於敦煌文書,該所收藏有1萬9千件,約占全球總量的15-18%。
東方文獻研究所的人員對於所藏珍貴文獻,致力於保存、整理、編製目錄,並進行研究。
例如,該所於1963年和1967年出版了兩卷《蘇聯亞洲民族研究所藏敦煌漢文寫本注記目錄》。
在保存上也參考他國的做法,譬如部分敦煌文書以無酸的透明夾收存,這是仿傚大英圖書館的作法。
該所每年出版20餘種圖書,亦召開研討會,與各國學者交流切磋。
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塔涅耶夫音樂圖書館:
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是全世界最大和最著名的高等音樂學院之一,創建於1866年,至今已有近145年的歷史。
創建初期柴可夫斯基即曾在此任教。
是俄羅斯一流的音樂學府,很多傑出的音樂家和教育家在此學習和工作。
該學院的塔涅耶夫音樂圖書館以塔涅耶夫(SergeyIvanovichTaneyev1856-1915)為名,他是俄羅斯著名的作曲家、音樂學家、鋼琴家。
圖書館館藏係以魯賓斯坦(NikolaiRubinstein)於1860年所捐贈的個人豐富的樂譜及音樂作品收藏為基礎發展而成。
許多著名的音樂家畢業於此,且利用過此圖書館,故多願意捐贈其手稿樂譜給圖書館。
目前該館計約150萬冊/件,藏書約70萬册,唱片約13,000張,錄音盤帶約6,000盤,是俄羅斯最大的音樂圖書館和音像檔案庫。
館藏除以俄羅斯及蘇維埃的音樂家作品為主外,尚包括其他國家約18種語文的作品。
此外尚收藏有音樂大賽或音樂節的小冊子、音樂會節目單等多元類型的資料。
其中珍貴的藏品包括柴可夫斯基當年要求學生閱讀的樂譜手稿。
該館不僅服務該院師生,也為校外、甚至國外的音樂家、音樂工作者及研究者服務,實為俄羅斯音樂的資訊中心(The“InformationCenterofMusicinRussia”)。
該館最令人稱道的該是其珍善本及手稿收藏,約有2萬冊/件,該館特藏組說明其自15世紀末至今的代表性收藏,包括有東正教的樂譜、貝多芬手稿(為沙皇製作的複製品)、柴可夫斯基指揮用過有其豪邁手記的樂譜、李斯特的手稿、尼古拉一世長子的收藏樂譜等等。
此外,該館亦與當代音樂家保持聯絡,希望未來有機會獲其捐贈手稿。
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新館:
拉脫維亞國家圖書館於1919年創建,其目的在建立並維持該國及世界的重要文獻長久免費提供民眾取用及創作。
館藏量超過4百萬件冊,在里加共擁有八處館區,以拉國圖書文獻、拉國作者或國外有關拉國的出版品為主。
同時善本、手稿、視聽、圖像、地圖等特藏資料也可提供民眾利用。
其新館,theCastleofLight(Gaismaspils,拉脫維亞文),或稱光之堡,規劃於1989年,但同年因拉國自蘇聯獨立,由於資金問題,此案直至2010年始動工,至2014年落成。
建築師GunnarBirkerts的構想是「一座不對稱的玻璃山」,其靈感則來自於一個拉脫維亞的民間傳說,三位男士騎馬攀登一座玻璃山,去拯救被監禁的公主,此故事與設計,涉及拉脫維亞對獨立的追求。
此館位於道加瓦河畔,占地超過4萬平方公尺,大幅的玻璃面,與不锈鋼和屋頂結合。
內部可容納600萬冊書籍的13層樓圖書館,高大的中庭最高處可達68公尺,此外尚有一可容納1800人的現代化會議中心。
2014年1月18日,里加民眾排成長長的人鏈,將新舊兩館連接,將舊館的書一本本傳遞至新館,當天計有1.5萬人傳送了1.5萬冊書,作為2014文化年的重要活動之一。
2014年8月29日慶祝該館95周年慶時正式啟用。
是拉國21世紀最偉大的文化建設計畫,該館成為現代化具創造力的世界級資訊文化中心,提供館藏、服務、教育、研究、自我成長及娛樂等多元目的。
同時也是合作交流、激發創造力的場域。
每樓層以該國加入歐元區前之舊有紙幣色彩分層。
和國圖簽約建立的「臺灣漢學資源研究中心」位於主樓層的波羅的海東亞研究中心圖書室內。
站在挑高的中庭由二樓向上望去,一整面書牆陳列著民眾捐贈的圖書,有古典有現代,實頗為壯觀,其意像深植腦海,令人回味不已。
蒙古國家圖書館:
在蒙古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寺廟為蒙古圖書及佛經的主要典藏地,其後蒙古政府於1921年以2000冊館藏成立為蒙古第一所公共圖書館,後改名為佛經及手稿院;1924年第一屆國會決議改為國家圖書館(StateLibrary),為今日的蒙古國家圖書館奠立基石。
1949年為慶賀史達林70壽辰以其名為館名,改名為史達林圖書館重。
1990年蘇聯解體,原立於圖書館正門前的史達林銅像被移走,該館亦恢復原名,目前館舍係建於1951年。
目前書目建檔約僅2萬多筆新蒙文資料,仍在持續進行中。
自1999年起,即開始進行藏文館藏圖書回溯編目建檔,此項目由一位從印度「亞洲古典文獻建檔計畫(AsianClassicsImputProject,ACIP)」受訓回來的同仁負責進行,該類雕版及手稿館藏約65萬種(或含複本),其中不乏世界孤本。
此計畫極受館方重視,目前仍在進行中。
該館以1240年的蒙古秘史(SecretHistoryofMongols)的各國語文版本,以及各語文(古斯拉夫文、古蒙文、今蒙文、藏文、梵文等)有關蒙古學各領域研究的圖書資料的完整收藏為其主要館藏政策。
該館曾出版光碟資料庫輯錄其所藏1921年至2000年間出版之館藏古斯拉夫文及蒙文的書目資料。
約700多套豐富的藏文蒙文佛經(sutras)及手稿為其特色館藏。
這些重要佛經雕版及手稿,在共產時期因其有經濟價值,故得以被妥善保存下來存於該館,品相佳且完整。
其中以9種珍貴寶石研粉所書寫的彩色經文版,特別華麗精緻,尤具特色。
自1999年起,陸續在SorosFoundation的支持下,開始辦理圖書捐贈活動及年度書展、提供網際網路服務及開始辦理館員在職教育訓練。
魁北克國家圖書檔案館:
魁北克國家圖書檔案館(BibliothèqueetArchivesnationalesduQuébec,簡稱BAnQ)是源自於1998年總圖書館計畫,2004年加拿大圖書館與檔案法案正式宣布。
國家圖書館和國家檔案館於2006年整併為BAnQ。
BAnQ除具有國家圖書館、檔案館任務外,也兼具大型公共圖書館與虛擬圖書館的功能。
BAnQ包括一間總圖書館、一間保存中心及9個檔案館。
機構整併是政府為落實行政合理化的成果,被整併的機構繼續在原有的個別架構內執行它們的工作,被整併的是共通的服務(commonservices)及新的虛擬任務(newvirtualmission)。
BAnQ目前已成為魁北克省最重要的文化機構,是無數教育、社區及文化網路的夥伴。
總圖書館在建築空間上以自然的隔間方式分開國家圖書館及公共圖書館的兩種功能。
為呈現地區特色,在建材上大量採用加拿大特有的黃楊木,營造自然柔和的閱讀氛圍。
傢俱的設計也是經過公開比賽挑選的,皆有符合人體工學之舒適。
為使圖書館與市民更貼近,大門兩側皆採用透明玻璃圍牆,讓圖書館內的讀者彷彿是街景之一,散發無形的吸引力,圖書館的能見度也更高了。
魁北克國家圖書檔案館由三個主要部門:圖書館服務部、檔案部及保存部,分別提供相關服務。
圖書館服務部負責所有大型公共圖書館的工作,位於33,000平方公尺的總圖書館內。
檔案部已完成訂定檔案法案(ArchivesAct),負責9個分散在不同地區的檔案館,服務學者專家或業餘的檔案愛好者。
檔案館內的資料支援無數的歷史中心及家譜學會。
保存部門則執行傳統國家圖書館的使命,包括建立永久館藏、進行專業研究工作及各類型資料的送存作業等。
另有文化規劃部負責展覽、演講、討論及教育活動策劃等。
此外並設有傳播及公共關係部、行政及內部服務部、法律事務部等。
義大利國家圖書館:
義大利國家圖書館創始於1876年,於1975年遷移於現址,是由羅馬早期帝國軍營地改建而成。
翻新整修的工程一直至2001年完成,增強了讀者使用的科技設備以及研究空間。
該國家圖書館也和國圖一樣,為研究型公共圖書館,18歲以上始可申請入館。
亦是送存圖書館,境內出版品依規定送存一本做為典藏。
此外也蒐集國外有關義大利之文獻圖書,並每年出版一本外文典藏特刊。
該館藏書約有6百萬冊,8000手稿,早期版本約2000冊,16世紀者約25,000冊,20,000張地圖,10,000張手繪本,此外尚有45,000種期刊,而且有關影音部分的收藏也逐漸增加中。
該館為一長方形建築,外觀樸實,一進大門右側即為展覽廳,左側則有幾間接待室、休息室以及文教區,可供辦理國際會議或小型研討會。
進入讀者服務區後即左右兩側由A區至O區為人文科學期刊報紙等各類服務區,由左右側往內延伸則為書籍運輸帶及分配等內部行政作業區。
東方部主任dott.MarinaBattaglini除了介紹圖書館館舍、展示辦理圖書證之快速照相設施外,並特別導覽展廳佈置及草本植物的古籍特展,展品中看到中國古籍《本草綱目》中的人參、八角等圖像與實物對照,倍覺親切而生動。
荷蘭國家圖書館:
到訪時該館以五人小組針對典藏、網路檔案建置與管理、送存與電子資料保存庫以及古籍修護保存等進行簡報。
荷蘭國家圖書館近年來(2006-2009)的採訪重點強調荷蘭歷史、文化與社會,將現存的書寫、印刷和電子荷蘭出版品提供檢索。
無論在國內或國外,只要與荷蘭相關的,或影響荷蘭發展的文獻均在蒐集範圍內。
藏書並分成荷蘭藏書、特別藏書以及研究藏書三大類型進行採集。
送存數量每年約有4萬本書、12萬電子出版品,學術書籍則每年約19,000本。
在努力維繫200餘年典藏人文及其他文獻的功能外,也積極發展網路傳輸系統,俾提供民眾運用網際網路檢索查詢。
此外,荷蘭國家圖書館也負責國際電子資料保存庫「e-Depot」的功能。
荷蘭國家圖書館的電子資料保存庫「e-Depot」於1993年建立以來,每天處理一萬件以上的電子出版品。
旨在確保文獻不因時代變遷,電子載體更新而有所流失,多年來與出版社合作吸納電子出版品,亦不時加強與科技公司如AT&T、IBM,研發數位存檔系統(DIAS系统),以PDF、XML儲存這些電子文獻。
為了平衡出版商與讀者的權益,這些電子資料限制於館內使用,不開放網際網路閱讀,至於全文檢索則只有加入合作的出版商出版品。
另外,該館電子資料保存庫也不接受單一的出版品,加入這種管理系統者以機構或出版商為主,且必須提供全文及Metadata詮釋資料,他們企圖與全世界20家大出版商合作。
目前經費來源為荷蘭政府,但仍企圖與企業基金會等合作取得更多的資源。
至於國際合作部份則傾向於限制性合作,取得合法版權並有永久保存文獻提供全球共享研究理念的出版社,是屬意的對象。
簡報後再導覽書庫、展覽廳以及認識善本書的保存與維護。
KB的特藏約有30餘種,包含中世紀和現代手抄本、古籍善本、冊頁、裝訂書象棋西洋棋、報紙、兒童書等。
特藏書結合修護與保存專家進行牛皮或羊皮書籍破損之修繕。
為方便維護需求,與荷蘭文化資產研究所合作出版特藏文獻保存指南問世。
荷蘭萊頓大學總圖書館以及漢學院圖書館:
因時間短促,主要以參閱該校總圖書館的特藏古籍手稿為主,其東方手稿多半有關印尼以及中東,有關於漢字手稿大致是17世紀藏書,中西文混合的如字典、教科書等則約略是19、20世紀時的書籍,並有中文或廈門語相關書籍60本之內容解說。
萊頓大學漢學院圖書館藏書量一向為歐洲地區漢學家所稱羨,南明時期的資料、早期的聖經版本、東南亞以及印尼的資料,有關台灣早期的資料亦不少,該館藏書約為320,000冊,其中中文為270,000冊(包含中日韓資料),為歐洲八大漢學圖書館之第二,僅次於柏林國家圖書館的650,000冊。
漢學院圖書館藏書中的善本書室最初由高羅佩教授捐贈包含明清時期文學、藝術、音樂、通俗小說約2500種10000餘冊的藏書,故以其姓氏命之(TheVanGulikRoom),隨後又有GoCollection(273種,約2000冊有關19及20世紀印尼華僑家庭的資料),HulsewCollection,KNAGCollection(荷蘭最早兩位漢學家Schlegel/deGreys的藏書)GützlaffCollection,另有明代寶卷、蒙古以及滿州善本書,明清孤本等。
8.最後,想請主任跟我們分享一下若是未來想要從事圖書資源管理或者是圖書相關的工作需要有哪些先備訓練?並以前輩的身份給予學弟妹們一些鼓勵與建議。
以我自己的研修圖書資訊學的經驗來說,作為歷史系畢業生,最缺乏的圖書館學基礎課程就是分類編目,所以當時我讀研究所也是從分類編目開始修起。
可是時代變化太大,就我所知,現在圖書館學系幾乎多將分類編目課程改為選修,但也有改以資源組織與整理為課程名稱,將人類知識進行分類與整理。
由於科技發達使得過去需要用人腦記憶判斷的方法,現在或可利用電腦大數據分析來判斷主題進行自動分類。
未來的圖書資源管理當更為複雜,除了傳統的紙本圖書、資料庫外,更增加了現時代的原生數位資源,如:網路資源的網站或網頁、臉書等社群媒體、各類型電子資源等,再加上我們現在進行的許多數位化計畫的內容,都是人類知識的載體,也都是未來圖書資源管理所要面對的,因此資訊組織及電腦相關的課程,仍屬核心主題。
此外,語言能力相當重要。
相信不管在什麼領域,語文都是很重要的能力。
因為曾在國外求學的經歷,語文能力得以提升,讓我在進行國際合作事務上能較快地掌握狀況並互動交流。
不論具備哪一國語言,都是開拓人生的視野,並有更多的機會體驗人生。
語言能力不錯就可以深入體驗當地文化,並且快速地建立人際網絡,相當有助於將來職場上的發展。
在大學四年,學習第二專長語言很重要。
當然未來如已擇定想投入什麼領域,就可以先去了解那個學系的課程,並注意該領域相關發展資訊。
最後,我想談的是職場上的持續學習也極為重要。
調任特藏組時,圖資學及歷史學的領域要跨至善本古籍的領域還是有所不同,例如古籍的版本學、目錄學。
我的學習方式是邀請前輩回來分享經驗,很幸運地幾位特藏組的前輩願意回來指導我們,其中尤以盧錦堂主任長期無私地傾囊相授最令人感佩,幾乎每周五上午都可以看到他,抱著親筆書寫蠅頭小楷的講義來為我們上課,讓我們能很快地了解特藏領域的基礎及精髓,傳承並學習前輩的經驗。
所以除了具備基礎的學科背景知識之外,後續在職場上的持續的專業學習更為重要,始能儘速勝任當下的工作任務。
目前版本目錄學的課程學習管道似出現斷層,因此職場上的訓練學習與自我充實相較之下變得更形重要。
學歷史除了走學術研究的路之外,或許也可以透過後續發展與持續學習,結合歷史系的訓練,而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路。
我常在想,能因緣際會進入特藏文獻組與漢學研究中心工作,或許也因自己有歷史系的背景吧!
(訪談後不久,筆者於104年10月離開工作了15年的國家圖書館,轉任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簡任編纂,106年7月再奉調登錄保存處專門委員。
由圖書館的善本古籍到博物館的文史藝術文物,再度面對不同的工作領域與挑戰學習。
)
2013/07/30參加教育部102年優秀公務人員授奬後返回國圖特藏文獻組辦公室所攝
2014/02/06參加2014年台北國際書展於「數位出版論壇」報告
回電子報第20期主頁面
●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 第20期
●發行人:臺師大歷史系主任 陳秀鳳 發行單位:臺師大歷史系圖書室 編輯:楊鎮魁
●E-mail:[email protected] 電話:(02)77341507 傳真:(02)23633032
※本報歡迎所有臺師大歷史人的投稿,您可以透過上述聯絡方式與編輯討論您的任何創意發想。
延伸文章資訊
- 1線上資料庫(不分組) - 中研院圖書館服務
- 2大英圖書館簡介
如果一天看五件藏品,你大概需要八萬年才能看完所有館藏 · 每年新增三百萬件藏品 · 館內可容納一千二百位讀者 · 總藏品可填滿六百二十五公里長的書架,每年的 ...
- 3臺師大歷史系電子報第20期‧學術活動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至於歷史系在查找資料、參據引證的訓練對我很有幫助,特別是在圖書館學領域裡資訊組織 ... 參與合作館的自動化系統如顯示單本典藏於ReCAP,可直接在網上進行調閱註記。
- 4東吳大學圖書館
圖書館雲端自動化系統 可查詢本館館藏(含圖書期刊等各類資料)。 館藏查詢. 館藏查詢. 查詢個人 ...
- 5大英圖書館虛擬經典典藏The British Library: Turning the Pages
本文與同學們分享大英圖書館製作的Virtual Books「虛擬書」 ... Word已設定過Endnote CWYW增益集,重新啟動仍無法自動顯示EndNote工具列? Next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