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哲學】不教孩子孝順,只教他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墨子談「以愛說孝」:李安導演曾說過:「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 ... 其實「以愛說孝」並不是新鮮的事物,古代中國的墨家思想早已經提倡這樣的想法。

人訂閱 泛哲學 不教孩子孝順,只教他愛 墨子談「以愛說孝」 李安導演曾說過:「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只教他愛。

」這句話差不多是年青人最為接受。

可是,「孝」真的是過時嗎?所謂「只教他愛」即是以「愛」代替「孝」嗎?怎樣才算是「以愛說孝」呢?其實「... by:韓曉華,06/27/2022-12:00 您在這裡首頁»專欄»泛哲學 By韓曉華on週一,06/27/2022-12:00 加入書籤,請先登入網站 泛哲學 難度: 4 筆者在大學裏教授中國文化的通識課程,「孝道」是一個重要的課題,課程會從哲理上作觀念探討,亦會以《孝經》的歷史地位演進作討論。

然而,年青人對於「孝」就有著不同的理解,他們往往認為「孝」只是守舊、愚昧,甚至只是不對等的「霸權」思想,「孝」似乎已經是不合時宜的古舊想法。

李安導演曾說過:「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只教他愛。

」1這句話差不多是年青人最為接受。

可是,「孝」真的是過時嗎?所謂「只教他愛」即是以「愛」代替「孝」嗎?怎樣才算是「以愛說孝」呢? 李安導演的說法有點語焉不詳,其實「以愛說孝」並不是新鮮的事物,古代中國的墨家思想早已經提倡,甚至倡言「孝,利親也」(《經上》),明確提出「孝」是需要有「利」於至親的行為,又說「愛利不相為內外」(經說下),「愛」與「孝」都是以「利」為準則,而墨家提倡「兼相愛,交相利」正是他「以愛說孝」的原則。

究竟墨家怎樣論說「以愛說孝」呢?這樣的「以愛說孝」是否仍然不合時宜呢?下文主要論述及整理墨家「以愛說孝」的說法。

2墨家說「孝」可以分成兩個步驟:一,針對儒家「厚葬久喪」的問題而說「孝」;二,指出「孝」要以「利親」為準則。

壹,「厚葬久喪」就是「孝」嗎? WikimediaCommons 墨子,BC470–BC391 在《墨子》書中「孝」字出現51次,而「孝子」一詞出現23次,在《節葬下》就出現了12次,特別釐清「厚葬久喪」並非「孝子之事」。

3下文試以墨家的「節葬」討論「孝」或「孝子之事」。

4 墨家針對儒家的「厚葬久喪」而提出「節葬」,明白地指出「厚葬久喪」難以作為「孝」的準則,認為「厚葬久喪」可以是「仁義」(孝),亦可以是「非仁義」(非孝),端在於對「仁義」的判準。

墨家並非簡單地否定「厚葬久喪」,而是批判「厚葬久喪」背後的「仁義」觀念。

扼要來說,墨家是以「三表法」的「用之者」及「本之者」來考察「厚葬久喪」的問題。

5 《墨子.節葬下》:「計厚葬久喪,奚當此三利者?我意若使法其言,用其謀,厚葬久喪實可以富貧眾寡,定危治亂乎,此仁也,義也,孝子之事也,為人謀者不可不勸也。

」 【譯文:衡量厚葬久喪在哪一方面能符合(「富、眾、治」)三種利益。

假使仿照他們的說法,採用他們的考量,若厚葬久喪確實可以使貧者富、寡者眾,可以使危者安、亂者治,這就是仁的、義的,是孝子應做的事,替人籌劃的人不能不勉勵(他)去這樣做。

】 以「用之者」的具體生活經驗來說,「厚葬久喪」在「富貧」、「眾寡」及「治亂」等三個項目都成問題: 「厚葬久喪」會釀成社會財富的重大損失,「厚葬」有不少繁文縟節的無謂財產消耗,如棺木、葬禮、壽衣、墓穴等都必會隆重;高舉「久喪」更會讓生產力直接停頓,禁止勞動力參與生產,「厚葬」與「久喪」實際上是雙重打擊整體社會的求富可能。

「久喪」就是減少男女交往的機會,造成人口生產上的限制,直接減少人口增長的可能,以為「久喪」可以讓國家富強就像是用劍指身體而求長壽。

「久喪」致使「上不聽治,刑政必亂;下不從事,衣食之財必不足」。

在上位者作出「久喪」即無閑處理政事,如全國都覆行「久喪」,國家的治理與財富實在處理停滯。

《墨子.節葬下》:「死者既以葬矣,生者必無久哭,而疾而從事,人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

此聖王之法也。

⋯⋯是古聖王制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體,衣衾三領,足以覆惡。

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壟若叄耕之畝,則止矣。

」 【譯文:死者下葬後,生者不必長久哭喪,應趕快地幹活各盡所能而取得利益。

這就是作為聖王的方法。

⋯⋯古代聖王制定的埋葬方式:棺木只厚三寸,足夠遮蔽身體,三件衣服,足夠遮蔽屍體。

埋葬時,下棺毋需要觸及地下水,能不讓屍臭上湧就可以。

墓地的佔地不多於三畝就好了。

】 從「本之者」的以上古聖賢的事跡來說,「厚葬久喪」也不合於「聖王之法」,「聖王之法」從「交相利」與「崇儉去奢」兩方面講: 「薄葬短喪」能夠減短情感上的哭喪,讓勞動力趕快投入生產,從而達至「交相利」的效果。

「薄葬短喪」在堯帝、舜帝時已實踐,堯舜在死時下葬亦只是「衣衾三件,桐棺三寸(谷木之棺)」,下葬後的墓地更可以讓牛羊放牧或成為耕地。

由此,墨家批評或針對儒家的「厚葬久喪」而倡議「薄葬短喪」,論證過程中屢屢重新界定「仁義」與「孝子」,藉此展現墨家思想中「以愛說孝」的想法。

先從「仁義」來討論,墨家明白地提及「此仁也,義也,孝子之事也」,即以「仁義」作為界定「孝」或「孝子之事」,而墨子所說的「仁義」則有別於儒家或道家的「仁義」,「仁義」的具體內容即是「愛利」。

貮,「孝」如何才算「利親」呢? 一,「仁義」即「愛利」 作為衡量「孝子」的「仁義」並不能由習俗作規範。

用現代的話來說,「仁義」的觀念並非傳統的、一成不變的,墨家對「仁義」作出有別於傳統習俗的界定。

《墨子.節葬下》:「上以為政,下以為俗,為而不已,操而不擇,則此豈實仁義之道哉?此所謂便其習,而義其俗者也。

」 【譯文:上層認為是好的政事,下層則以為是風俗習慣,就此堅持而不放棄,但這樣又怎算是仁義呢?這就是流於習慣,而以習俗為正確。

】 既然「仁義」的準則不在於傳統習俗,墨家更認為「仁義」的判準是內在而非外在,甚至指出「仁義」是依從個體的內在情感或智慧作出判準。

關於內在情感的表現,墨家表述為「愛」;而內在智性的判準,墨家則表述為「利」。

由此,墨家重新界定「仁義」即「愛利」。

《經下》:「仁義之為內外也。

悖,說在牾顏也。

」 【譯文:把仁與義分別說成是內外之分,這是矛盾的,就像是把顏臉的位置攪混。

】 《經說下》:「仁,愛也;義,利也。

愛利,此也,所愛所利,彼也。

愛利不相為內外,所愛利亦不相為外內。

」 【譯文:仁即是愛人,義即是利人。

愛人與利人都是由我所施予,而所愛及所利都是由他人接受。

由此,愛人利人不能分為內外,而所愛所利都不能分為外內。

】 Videoof〈哲學床邊談,甜甜的〉S02第五集:爸爸,你為什麼愛我? 墨家所說的「仁義」即是「愛利」,「愛」與「利」在實踐上無論是施與的或是接受的都是相同,並不能區別為內外,是一個價值規範的實踐行為之整體。

依此,墨家既講「義利合一」,又說「仁愛合一」,甚至是「仁愛義利合一」。

「合一」的意涵在於以「愛」泛指「仁」的形式概念,以「利」充實「義」的內容概念,亦即是墨家主張的「兼相愛,交相利」。

換言之,當墨家說「孝,利親」時,「利親」正是「愛」的具體表現,亦即是作為判別「孝子之事」的「仁義」。

二,「孝子」當「利親」 理解墨家由「愛利」界定「仁義」後,回看《墨子》所列舉出「孝子」應當作的事,有兩點可作出釐清: (一)「利親」並非「效益主義」 既然「仁義」即「愛利」,則判別「孝子之事」即以「利」為要。

這種「利」究竟以甚麼為判準呢?是現代的「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嗎?如果「效益主義」強調的「效益」(利)具有「可計算性」(calculability)及「可代換性」(replaceable),即「效益」可以完全「量化」(quantify)的話,則墨家主張的「愛利」其實並不是能夠作為可以代換的手段,墨家提倡的「利」依然是源於「愛」,僅是「愛」的表現或具體化就是可見的「利」。

從《節葬下》的「富、眾、治」等作為衡量「利」及「孝子」而言,墨家「愛利」的要點僅在於實際的效果,即墨家對「孝子」與否的考量僅具有實效、後果論的理論性格,讓「孝子之事」的衡量免流於空泛。

《經上》:「孝,利親也。

」 【譯文:孝,就是做對父母有利的事情。

】 《經說上》:「孝,以利親為芬(分),而能能利親。

不必得。

」 【譯文:孝,以做對父母有利的事情為自己的本分,而有能力又能做到對父母有利的事情,但不一定能得到父母的喜歡。

】 《經上》說「孝」是以「利親」為要,《經說上》把「利親」解釋為「孝」的「本分」與目標,這樣的「孝」行為甚至是未必能夠讓父母親喜歡。

換言之,墨家認為「孝」與否是需要從「利」作為判斷。

至於怎樣判斷某行為是「利親」是「孝」,這是墨家「以愛說孝」面對的第一個問題,簡要來說,墨家的「利親」就是嘗試從智性的、後果式的思考衡量「利」。

(二)「利親」並非「自利」或「泛愛」 WikimediaCommons 孟子批評「墨氏兼愛,無父也」是否合理? 討論墨家的「以愛說孝」即涉及「兼愛」觀念的理解,並由此連帶「孝」的適用範圍之問題。

如果墨家的「以愛說孝」僅是「利親」的話,則墨家的「孝」在於為着父母親的「利」設想,這是否表示墨家為「自利主義者」;又,如果墨家的「兼愛」只是「周愛」(即一視同仁而無有差等的愛,UniversalLove)的話,則所謂「以愛說孝」的對象是否變成遍及所有人,而「孝」的行為就變成泛指愛及所有人的行為,不必特定以「父母」為對象。

孟子曾批評:「墨氏兼愛,無父也。

」(《孟子.滕文公下》),這樣說就顯得有一定道理。

由此,墨家說「兼愛」或「以愛說孝」的討論即有兩點要注意: (1)墨家說的「愛」可以區分成「兼愛」、「盡愛」及「周愛」。

6一般說墨家的「兼愛」總以「一視同仁」或「無有差等」的特質作說明,唯在考察《墨子》一書,「兼愛」觀念在《兼愛》三篇中實有發展性,比利時漢學家戴卡琳(CarineDefoort)提出《兼愛》三篇文字所重的是「兼相愛」,「相」的意涵在於個人與個人相互之間,唯「兼相愛」的範圍與程度不斷擴大,「相」的意涵已不適用,遂刪掉「相」字而成「兼愛」。

7 扼要來說,墨家言「愛」,先從「愛人若愛其身」(《兼愛上》)的視人如己而說「兼愛」,又有「無窮不害兼,說在盈否」、「不知其數而知其盡也」(《經下》)的推衍普及於天下而說「盡愛」,再有「愛人,待周愛人而後為愛人」(《小取》)的普遍無私而說「周愛」。

依此,墨家的「以愛說孝」固然以「利親」為要,然而,此「利親」仍然需要逐步從「兼愛」、「盡愛」至「周愛」作考量,並不僅是為至親的爭取「利」作限定目的。

《大取》:「智親之一利,未為孝也。

」 【譯文:只知道有利於自己的雙親,未算是「孝」。

】 墨家的「以愛說孝」固然是「利親」為要,卻並非以「自利」作目標,《大取》明言只知「親之一利」並非「孝」,明確地以推衍「愛利」思想。

此外,在批評儒家的「厚葬久喪」時,從「富貧」、「眾寡」及「治亂」等普及天下的價值作衡量「孝子之事」。

(2)墨家說的「愛」能夠從「兼愛」而至「周愛」,顯見並非「自利」地實踐孝道,反過來說,以無差等的「周愛」說孝道又如何避免孟子「無父」的批評呢?墨家「以愛說孝」會否淪為「泛濫的愛」呢?墨家在此提出「倫列」的觀念。

《大取》:「義可厚,厚之;義可薄,薄之:謂倫列。

德行、君上、老長、親戚,此皆所厚也。

為長厚,不為幼薄。

親厚,厚;親薄,薄。

親至薄,不至義。

厚親不稱行,而類行。

」 【譯文:義理上可以厚愛的,就厚愛;義理上可以薄愛的,就薄愛。

這是所謂無等差的愛。

有德行的,在君位的,年長的,親戚之類,這都是應當厚愛的。

厚愛年長的,卻不薄愛年幼的。

親厚的厚愛;親薄的,薄愛。

有至親的,卻沒有至薄的。

義是厚愛至親的,不以那人的行為而厚愛或薄愛,而是由親到疏以類而厚愛到薄愛。

】 墨家所說的「倫列」即是從「義」作為「愛」的厚薄之判別。

「周愛」所表明的無差等之「愛」,即愛任何人在道德上都是等價的(equalmoralweight),但所對待的關注程度卻可以有所差異,此中的厚薄差異是以「義」為準,義厚當厚待,義薄則薄待,而非以親疏為準,所謂「義,利」(《大取》),即從實效上或後果上具有貢獻或好處。

具體地說,墨家以「周愛」說孝,即表示子女當然地以孝道對待任何的長輩,然而,個別的長輩在「義」有不同的重要貢獻,則需要強烈的關注。

《大取》說:「為天下厚禹,為禹也。

」相反地,如個別長輩(包括自身的父母)在「義」並沒有多少貢獻,如疏忽對待子女,則不需要特別的關注。

墨子曾說:「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即此言愛人者必見愛也,惡人者必見惡也。

」(《兼愛下》)依此,墨家的「以愛說孝」至少並不會是「泛濫的愛」。

至於能否回應孟子的「無父」批評,則理應從兩方面看,一方面墨家「以愛說孝」的確容許子女不對具血緣關係的父母作出特別的「厚愛」;另一方面具血緣關係的父母如未能盡「義」,亦不能責怪子女沒有特別的「厚愛」。

即是說,如果孟子僅從血緣上說子女理應待父母以孝,而墨家並非以血緣為準的話,則孟子的「無父」批評實未算能夠擊中墨家「以愛說孝」的核心問題。

8 結語:墨家的「以愛說孝」教會你怎樣的「孝」 「以愛說孝」的說法容易造成空廢的言詞,就如情侶之間會甜言蜜語地談情說「愛」,唯愛之深情之切總需要具體地表現出來,墨家「以愛說孝」正是從具體表現的角度來展示「孝」。

墨家「以愛說孝」的「愛」在內容上以「利」為要,「孝」則需要以「利親」作為具體實際的考量;墨家「以愛說孝」的「愛」是「兼愛」、「盡愛」及「周愛」,具有推衍性的「愛」令「孝」的「利親」不以「自利」為界,而即使是普遍無私的「愛」仍可以有「義」的厚薄作為關注程度的不同。

簡言之,墨家「以愛說孝」實是教導待人以實效為要的「孝道」,而這「孝道」實是一種待人以「義」的倫理觀,既不偏於「自利」,亦不是空泛講「利他」。

當然,墨家「以愛說孝」重要的是展示具體的孝道實踐,是回應「怎樣」的問題,至於「為甚麼」的問題,即作為實踐孝道的動力問題,墨家思想即借助「天志」作保證,表明「順天意者,兼相愛,交相利,必得賞;反天意者,別相惡,文相賊,必得罰」(《天志上》)、「義果自天出矣」(《天志中》)。

然而,「天志」承擔着這樣重要的理論位置,在墨家思想中卻僅算是依賴宗教直覺或倫理的價值預設作證成,能否作出合理的論證實仍有待分析。

在此,謹借唐君毅先生對「孝」觀念的話作結: 吾人欲實現其忘我而以他為自之仁心仁性,將必然首表現在父母之前,自動的將自己之現實存在性,還歸之消納之於父母之現實存在性,將對自己之現實存在之愛推而成愛父母之孝。

9 1.網站「康健」〈李安:孝順是個過時的觀念,我從不教孩子孝順,只教他愛〉 2.這裡使用「墨家」或「墨家思想」是包括早期墨家(墨子)及晚期墨家(墨家後學,如《墨經》)。

嚴格來說,墨家並沒有標題式地講「以愛說孝」,而是筆者透過兩組的命題討論作出合併,即「節葬」中重新定義「仁義」為「孝」及以「兼愛」觀念釐清「仁義」為「孝」。

此外,本文關於墨家「兼愛」觀念的思考受益於旁聽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鄭宗義教授的「中國哲學史專題研討」課程(2021-22下學期),感謝鄭老師的諄諄教誨。

3.以上統計依據「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的搜尋。

4.墨子在《節葬下》固然並非專門討論「孝」或「孝子之事」,而是透過對「厚葬久喪」的批評,指出「孝」或「孝子之事」背後的「仁義」觀念有別於儒家或道家思想,從而展示對「孝」的不同理解。

5.「用之者」即用具體的生活經驗作為檢討;「本之者」即以上古聖賢的事跡作論證。

關於「三表法」,可參考筆者的另一篇文章〈狂舞的我們:從《狂舞派3》到淺談墨子的「非命」〉。

6.墨家「兼愛」觀念可作三變,譚戒甫說:「墨家之言愛人,先後計凡三變:即(一)兼愛;(二)盡愛;(三)周愛是已。

斯三變者,自春秋之末以至戰國之終,約三百年間,展轉遞化,皆有其最大之因為之前,而此特其所收之果耳。

」(譚戒甫:《墨辯發微》,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頁402) 7.CarineDefoort,“AretheThree“JianAi”ChapteraboutUniversalLove?”,inCarineDefoort&NicolasStandaerteds.,TheMoziasanEvolvingText(Leiden&Boston:Brill,2013),pp.33-67 8.宋儒程伊川從「理一分殊」觀點、明儒王陽明以「萬物一體」觀點回應墨家「兼愛」思想,進一步發揮孟子隱而未顯的思考,正好帶來精彩的思辯。

惟這些亦非本文的重點論述,暫不多談。

9.唐君毅:〈孝之形上學根據與其道德意義〉,《文化意識與道德理性》,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3年版,頁75。

韓曉華   香港人,學術研究是宋明理學及當代新儒家思想。

有時閱讀,有時寫作,曾出版短篇小說集《念舊:給那些像消失了的》; 喜歡儒家,欣賞道...更多 泛哲學 墨子 孟子 東方哲學史 生命倫理學 倫理學或道德哲學 墨家思想 愛 孝順 殯葬 利他 自利 仁義 兼愛 韓曉華的專欄 發表回應前,請先登入 加入書籤,請先登入網站 訂閱會員推薦 推薦0人投票。

訂閱哲學新媒體,支持作者持續創作、打造長長久久的哲普推廣與哲學教育平台。

收聽所有PODCAST節目 時事評論 泛哲學 書評 影評 劇評 相關內容 超驚嚇中國哲學 孟母搬家與鬼鄰居 第1季第2集 by:哲學新媒體,09/21/2021-07:00 哲學床邊談,甜甜的 我該如何做選擇?(孟子的魚與熊掌) by:小英,05/10/2018-20:00 哲學床邊談,甜甜的 母親節特輯:孟母三遷 by:小英,05/12/2018-20:00   1of42 下一頁› 今日熱門專欄文章 1 泛哲學 存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by:許昊仁,09/12/2022-10:00 2 影評 《楚門的世界》:假亦真時,真亦假 by:John,03/13/2020-18:00 3 影評 《香水》:愛慾與禁忌之間的辯證 by:John,12/09/2020-12:00 More泛哲學 泛哲學 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與梁惠王面談,梁惠王說:「先生,您老不辭千里來我國,對我國的經濟競爭力、GDP有何幫助?是否能... by:洛沉雪,11/11/2015-14:00 泛哲學 你爸殺人了你該怎麼辦?「親親相隱」的當代哲學論辯(下) 真正的法律、真正的正義不會要求任何一個道德主體去違反自己的道德義務和尊嚴,具有道德意識的人不會要求子... by:曾暐傑,02/12/2020-18:00 泛哲學 何謂「聖人」? 以《孟子》的文獻談起 「聖人的墮落」是否能夠貼切的形容緬甸民主領袖翁山蘇姬消極處理羅興亞人遭受鎮壓的處境呢?在回答這個問題... by:陳志杰,12/06/2021-07:00 相關文獻 哲學普及 你可以自私自利,同時當個好人 亞當斯密讓史丹佛經濟學家開啟的思辨之旅,重新認識「我是誰」,以及身而為人的意義與價值 哲學跨領域 背離親緣: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 學術專業 人性、物性同異之辨 中韓儒學與當代「內在超越」說之爭議 哲學經典 世界文明原典選讀Ⅰ:中國文明經典 哲學新媒體PhilosophyMedium是由一群哲學人組成的新創團隊,目標是結合哲學專業與網路新媒體,用富有創意的方式在社會上傳播哲學內容和推廣哲學教育。

我們提供哲學課程、服務與產品,​以期​點燃人們對智識和思辨的熱情,滿足大眾對哲學的需求與想望。

訂閱哲學新媒體 最新內容 存在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藝術存有學的方法論問題 by:許昊仁,09/12/2022-10:00 托克維爾的《民主在美國》 《政治哲學的12堂Podcast》書摘 by:哲學新媒體,09/07/2022-17:00 《聲命線索》與熊十力的體用不二 第1季第1集 by:哲學新媒體,09/06/2022-12:00 在社群媒體上追蹤我們 搜尋表單 搜尋 Copyright©哲學新媒體,2014-2022.AllRightsReserved.◎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