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菩提达摩(梵語:बोधिधर्म,羅馬化:Bodhidharma,[boːd̪ʱid̪ʱɐɽmɐ],382年-536年),又作菩提達磨,簡稱達摩,為南天竺人或波斯人,經海路将大乘佛教禪宗带 ... 菩提达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达摩」重定向至此。

关于其他用法,请见「達摩(消歧义)」。

菩提達摩 明朝時的菩提達摩像出生382年南天竺圓寂536年熊耳山著名成就開創中國禪宗宗派楞伽宗(禅宗)頭銜西天禪宗第二十八代祖師、東土禪宗初祖師承般若多羅、求那跋陀羅徒弟與學生慧可、道育、曇林(或作曇琳)著作二入四行論 中國禪宗 宗派楞伽禪– 法融牛頭宗|弘忍東山宗– 神秀北宗禪|惠能南宗禪– 北荷澤宗|南洪州宗|南石頭宗|保唐宗 惠能系曹溪南宗– 石頭禪–雲門|法眼|曹洞 洪州禪–臨濟(杨岐 ·黄龙)|溈仰 保唐宗 寺院 初祖少林寺 二祖无相寺 三祖山谷寺 四祖幽居寺(四祖寺塔) 五祖東山寺 南华寺 臨濟寺 净居寺 黄蘖寺 普利寺 宝积寺 宗師 初祖菩提达摩 二祖慧可 三祖僧璨 四祖道信 五祖弘忍 六祖惠能 公案 南泉斬貓 趙州茶 野狐禪 經典、著作與史記 《金剛經》 《楞伽經》 《六祖壇經》 《信心銘》 《十牛圖》 《五燈會元》 《指月錄》 《宗鏡錄》 《敕修百丈清规》 佛教主題查论编 菩提达摩(梵語:बोधिधर्म,羅馬化:Bodhidharma,[boːd̪ʱid̪ʱɐɽmɐ],382年-536年),又作菩提達磨,簡稱達摩,為南天竺人或波斯人,經海路将大乘佛教禪宗带入中國,為中國禪宗之開創者,被尊稱為達摩祖師、「東土第一代祖師」[1]並與寶誌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

據說其於南北朝時來到南朝梁,梁武帝曾遣使者迎入金陵。

但因與梁武帝話不投機,而轉投北魏少室山的少林寺面壁閉關,並著作《少室六門集》,不過近世學者認為其中僅有《二入四行論》為達摩親傳。

民間則認為达摩是少林武術瑰寶《易筋經》、《洗髓經》、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创造者,所以江湖幫派(如洪門、青幫等)、跌打師傅、少林派門人多奉祀其為祖師。

達摩的事蹟繁多,是一位拥有诸多神妙传奇的人物。

目录 1名稱意義 2身世師承 3渡江面壁 4思想 4.1二入四行論 5公案軼事 6聖跡 6.1河南 6.2广州 6.3南京 6.4重慶 7信仰 7.1佛寺 7.2民間信仰 7.2.1臺灣 7.2.2香港 8參見 9注释 10參考資料 11外部链接 名稱意義[编辑] 菩提(Bodhi)本意为“觉悟”、“至高知識”[2],达摩(梵語:Dhamma,巴利語:Dhamma)本义则有“佛法”(Dharma)、教義(Dhammapada)、自然、事實(dhammasanantana)、規格、道德(Dhammajivina),[3]“菩提达摩”四字意譯為覺法。

[4] 身世師承[编辑] 達摩塑像 達摩的身世,後世傳說甚多。

弟子曇琳指出達摩原是南天竺國國王的第三个儿子,後出家為僧[5]。

但北魏人楊衒之所作《洛陽伽藍記》則記載他是西域波斯國人[6][7][8][9]。

达摩被禪宗尊為释迦牟尼第二十八代弟子,同时是天竺禅宗二十八代祖师。

[10][11]不過,胡適在《荷澤大師神會傳》中考證二十八祖的法脈是後人杜撰的。

在梵文中也沒有印度禪宗二十八祖法脈的記載。

傳說达摩曾问师父得到其真谛之后該去何处传教,师傅吩咐他去中國,但告诉他不要去南方,因為南方君主好大喜功,无法领悟佛教真谛。

達摩在南北朝劉宋(西元470年-478年)年間,乘船來到中國南越地方(今廣州)。

[12]根據《楞伽師資記》,達摩至中國後成為求那跋陀羅的弟子,屬於南天竺一大乘空宗(又稱楞伽師)[13]。

求那跋陀羅(Gunabhadra),意譯為功德賢,中天竺人,於劉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譯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後菩提達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經》傳授徒眾[14]。

除《楞伽經》之外,達摩也相當重視《般若經》、《維摩詰經》,釋印順推測可能與他曾在江南一帶生活,受到江南佛教的影響所致。

[15] 渡江面壁[编辑] 之後他北渡北魏,「遊化嵩洛」,教授禪法。

他所傳授的禪法,在當時受到很大的爭議[16],主要的門徒只有道育、慧可、曇林等人。

[17][18][19] 傳統上認為,达摩自海路來到中國後,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于是至金陵(今江苏南京)与其谈法。

梁武帝是笃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抄经、度僧、造像甚多,是以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

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为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

”武帝不能理解。

因雙方理念不合,达摩即渡江入魏(“一苇渡江”之傳說來源)[20][21][22],止於嵩山少林寺,於寺中面壁九年,称“壁观婆罗门”。

[23][24]民間則相信達摩在石洞留下至高無上武學《易筋经》和《洗髓经》。

[25] 不過《續高僧傳》和《楞伽師資記》等文獻中均無菩提達摩會晤梁武帝的記載,胡適也在《菩提達摩考》和《書菩提達摩考後》兩篇文章中引用《續高僧傳》說明,達摩來華最遲在劉宋滅亡(479年)以前,此時梁朝還未建立。

[26] 思想[编辑] 《少室六门集》常被認為是達摩著作,其中四篇《二種入》(即下文之二入四行論)、《血脈論》、《破相論》、《悟性論》等更被並稱為少室四論。

不過根據近世考證,四論中僅《二入四行論》為達摩親傳。

[15] 二入四行論[编辑] 廣州市光孝寺內的《六祖大鑒禪師殿記》拓本及《菩提達摩像》拓本。

主条目:二入四行論 本論相傳由達摩口述,並由其弟子曇林紀錄、作序,《續高僧傳》、《楞伽師資記》、以及近世學者胡適、釋印順等皆認同此篇為達摩親傳[27] 釋印順認為,本論指出大乘佛法不外乎理入(悟理)、行入(修行)兩條途徑,亦即了悟道理並落實於生活中,以求消除積習、修至究竟圓滿。

其中理入的重點在於了解、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覆,不能顯了」(如來藏思想),願意「捨妄歸真」、「凝住壁觀」,保持心如牆壁般安住、不加辨別、不為外緣所動,以達「與真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之境界。

[15] 行入包含「報怨行、隨緣行、無所求行、稱法行」四種。

釋印順認為其中前三者是「順物」,即透過克服「怨憎會」、「愛別離」、「求不得」等苦達到克己利他、自他無礙、皆大歡喜;稱法行則是「方便」,透過不執著於相的去實踐六度波羅密利他,從而能消除妄想習氣、證成道果。

[15] 釋印順認為,其後中國禪者雖稟承達摩的禪法,不過卻專重「理入」,遂形成了偏重理悟的中國禪宗。

[15] 公案軼事[编辑] 主条目:一葦渡江 【一葦渡江】,為南北朝時期,印度東渡於中土的高僧,菩提達摩的一段佛教公案。

菩提達摩聽說梁武帝信奉佛法,於是前往金陵(今南京)與他相談佛法。

但雙方卻是話不投機的,賓主不歡而散。

[28] 就在《歷代法寶記》與《碧巖錄》皆有記載了:菩提達摩受梁武帝之應請,雙方在金陵和武帝的對話:梁武帝虔誠篤信佛教,即位以後從事於建寺、抄寫經文、供養僧人無數、造像甚多,因而請示達摩︰「我做了這些事有多少功德?」達摩卻說︰「並無功德。

」武帝又問︰「何以並無功德?」達摩說︰「此是有為之事,屬人天乘果,不是實在的功德。

」武帝接著問:「如何是真功德?」達摩回答:「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

」....[29] 達摩與梁武帝兩人會晤的不順利,並沒有讓菩提達摩失去信念,達摩毅然決定渡江北上弘法,天色漸晚,浩翰的江面不見來往的舟船,達摩面對西方雙手合十,喃喃說道:我之西來,深有密意,法若無生,我願沉江,法若得興,天助我也。

[30] 接著,菩提達摩摘了一根蘆葦拋投於江流之中,自即撩起了僧袍,站立於蘆葦之上,直向於江心駛去,一身飄然過江。

[29]達摩於渡江後來至洛陽,入嵩山少林寺,面壁靜坐長達九年。

聖跡[编辑] 河南[编辑] 少林寺-相傳為祖師面壁禪修之處,留有許多相關建築如立雪亭、達摩洞、初祖庵等。

广州[编辑] 广州市上下九古为珠江码头,现为繁华步行商业街,其中华林正街内有“达摩祖师西来登岸处”石碑,并有千年古刹“华林寺”(初名“西来庵”),相传为达摩所建。

寺内的石塔中藏有21颗释迦佛的真身舍利。

光孝寺内有達摩“洗钵泉”,俗称“達摩井”。

南京[编辑] 雨花台高座寺,相传达摩祖师在此听主持神光讲法,摇头不以为然,神光诧异,后追随至少室山,雪中断臂求法,终成禅宗二祖慧可。

长江边上幕府山下有达摩洞,相传是达摩“一苇渡江”前休憩之处; 江北六合區长芦镇有“长芦寺”遗址,为纪念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所建,历朝历代屡废屡建,现正异地复建中; 江北浦口區有「定山寺」遗址,为达摩一苇渡江后的第一个驻锡的寺院,有“达摩岩”等遗迹,作为禅宗祖庭比少林寺还要早。

该寺现正在重建中。

重慶[编辑] 菩提寺-《長壽縣誌》記載祖師曾到此弘法,目前建有菩提聖燈、達摩道場、達摩塔、袈裟石、說法石、達摩伏虎、達摩洞等。

信仰[编辑] 佛寺[编辑] 禪宗後人常於寺院禪堂(僧人修習禪定之處)、祖師堂內供奉達摩祖師,例如廣州華林寺、臺灣臺南開元寺等。

其他陪祀祖師的佛寺包含北京慈善寺、臺灣新北土城廣承岩寺、新北烏來妙心寺、新竹北區淨業院、桃園大溪齋明寺[31]、雲林崙背慈惠寺[32]、嘉義大埔達磨禪直指心園、臺南北區大觀音亭、臺南中西區重慶寺、臺南東區彌陀寺、臺南佳里善行寺[33]:16-119、臺南白河大仙寺[33]:16-221、高雄阿蓮超峰寺、新超峰寺、龍湖庵、蓮峰寺、花蓮玉里玉泉寺等。

此外另立佛寺紀念者,例如河南初祖庵、臺灣南投中寮無心山禪寺、臺南白河善知院、花蓮吉安天竺山金龍寺等。

民間信仰[编辑] 臺灣[编辑] 臺灣民間信仰主祀祖師之廟宇包括臺北木柵石軍巖、臺北萬華𧊀蚋達摩寺、新北瑞芳達玄宮、臺南中西區正德堂、臺南永康蕭德寺、高雄左營紫玄宮、高雄大樹龍目祖師府、宜蘭員山枕山伏聖宮等,其中亦有由跌打師傅、練武人士所建造祭祀者,如新北淡水保安堂[34]、彰化花壇達摩卦山少林寺[35]、嘉義新港北港老塗獅達摩祖師會、宜蘭羅東雷雄寺[36]、臺東市鴻海堂等。

臺灣同祀祖師之廟宇則有新北淡水金福宮、臺北大同區大稻埕霞海城隍廟、新北新莊慈祐宮、新竹市東區竹蓮寺、苗栗竹南全天宮[37]:163、苗栗竹南普濟寺[37]:179、雲林西螺廣興宮[38]、雲林北港代天府、雲林北港後溝聖平宮(與太祖仙師、白鶴仙師一同奉祀)[39]、臺南北區龍虎寺、臺南中西區開基永華宮、臺南新營中山大禪寺[40]、臺南仁德九肉北極殿[33]:16-79、臺南仁德一甲忠義宮、臺南後壁上茄苳顯濟宮[33]:16-198、高雄楠梓援中港清水巖[41]、嘉義六腳港尾寮代天府(奉祀大仙翁仔)[42]、高雄鳳山五甲協善心德堂、高雄鳳山五甲龍英府、屏東市玉皇宮、屏東崁頂力社北院廟、宜蘭頭城石觀音寺、宜蘭蘇澳玄揚慈惠堂[43]、臺東鹿野寶華山慈惠堂等。

亦有部分廟宇將祖師列為十八羅漢之一,如前述臺南大觀音亭、臺南北區開基天后宮等。

香港[编辑] 觀塘秀茂坪聯光佛堂、新界清德堂達摩祖師廟主祀祖師,由廣東省汕尾市海豐及陸豐移民建造。

參見[编辑] 少林寺 禪宗 惠能 神秀 達摩(玩偶):日本以達摩坐禪形象製作之玩偶 法鼓山 注释[编辑] ^《永嘉證道歌》:「明明佛勅曹溪是,第一迦葉首傳燈。

二十八代西天記,法東流,入此土。

菩提達磨為初祖,六代傳衣天下聞。

後人得道何窮數。

」 ^《巴漢詞典》MahāñāṇoBhikkhu編著 ^《巴漢詞典》明法尊者增訂 ^《法華經疏義纘》卷3 ^曇琳《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序》:「法師者,西域南天竺國人,是婆羅門國王第三之子也。

」 ^《洛陽伽藍記》:「西域沙門菩提達摩者,波斯國胡人也。

」 ^Bodhidharma-ChineseBuddhistEncyclopedia.www.chinabuddhismencyclopedia.com.[2018-07-3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0)(英语).  ^Broughton,JeffreyL.TheBodhidharmaAnthology:TheEarliestRecordsofZen.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1999-09-21[2018-07-30].ISBN 978052092336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30)(英语).  ^Broughton1999,p.54–55. ^其后智炬作《宝林传》,本北魏吉迦夜、昙曜译《付法藏因缘传》时叙述的西天(天竺)世系的说法 ^西天佛祖相传自迦叶至菩提达摩为二十八世,以后此说复为《景德传灯录》、《传法正宗记》等所采用。

^《續高僧傳‧達摩傳》:「初達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

隨其所止,誨以禪教」 ^《楞伽師資記》:「魏朝三藏法師菩提達摩,承求那跋陀羅三藏後。

」 ^《續高僧傳‧慧可傳》:「初,達摩禪師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觀漢地,惟有此經,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 ^15.015.115.215.315.4釋印順.《中國禪宗史‧達摩論》.北京市:中華書局.2010-06[2019-07-18].ISBN 9787101074826.(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8).  ^曇琳《菩提達磨大師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序》:「亡心之士,莫不歸信,存見之流,乃生譏謗。

」 ^《楞伽师资记》推求那跋陀罗为初祖,菩提达摩为二世,下以神秀为七世。

^宋道原《景德传灯录》 ^契嵩《传法正宗记》 ^记敦煌出土的佚名《历代法宝记》 ^唐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二之上 ^《碧岩录》 ^《会元达磨章》:“达磨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曰默然。

人莫测之,谓之壁观婆罗门。

” ^《释门正统》(卷八):“独以真法如是安心,谓壁观也。

”“客尘伪妄不入曰壁。

” ^一灯大师印度师弟原型:天竺医僧史话.腾讯网.[2006年].(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9)(中文(简体)).  ^胡適.〈菩提達摩考〉.《胡適文存三集》卷四(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2015:293─302.ISBN 9787543963597(中文(中国大陆)).  ^黃,偉雄.〈菩提達摩在中國禪宗史的地位〉.《國際佛學研究》.1992-12,(第二期):頁19–20[2019-07-05].(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5).  ^“一苇渡江”是真的吗?-禅宗-佛商网 ^29.029.1一葦渡江的菩提達摩.[2019-11-20].(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6).  ^黃復彩《禪的故事》一葦渡江.[2019-11-20].(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12).  ^陳,清香.〈略論大溪齋明寺早期建築與供像風格〉(PDF).《桃園文獻》.2018-06,(第六期):頁48–49[2019-08-03].(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9-10-19).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適應與變異—詔安客信仰祭祀文化子計畫成果報告書〉(PDF).2016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詔安客家研究發展計畫-臺閩詔安客文化的傳承與嬗變:64.2016[2019-08-03](中文(臺灣)).  ^33.033.133.233.3中華民國內政部(编).《全國寺院宮廟基本資料-台南縣部分》(PDF).2010[2019-08-03].(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2-01-31).  ^黃繁光等(编).《淡水鎮志‧宗教禮俗志》(PDF).新北市:新北市淡水區公所.2013-07:24[2019-07-18].ISBN 9789860365252.(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9-10-30)(中文(臺灣)).  ^許惠雯、曾淑惠.達摩卦山少林寺.中研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2012-06-05[2019-07-02].(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2)(中文(臺灣)).  ^游榮華主修;游永富監修.《羅東鎮志.宗教篇》(PDF).2002:680[2019-07-18].ISBN 9570107707.(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3-08-10).  ^37.037.1黃鼎松(编).《重修苗栗縣志‧卷八宗教志》(PDF).苗栗市:苗栗縣政府.2007-04[2019-08-03].ISBN 9789860089806.(原始内容(PDF)存档于2019-08-03)(中文(臺灣)).  ^顏祁貞.廣興宮.中研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2012-11-30[2019-08-0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3)(中文(臺灣)).  ^李凱翔.聖平宮.中研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2012-11-26[2019-08-04].(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4)(中文(臺灣)).  ^張耘書.中山大禪寺.中研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2011-10-07[2019-08-03].(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3)(中文(臺灣)).  ^援中港清水巖.中研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2012-04[2019-07-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8)(中文(臺灣)).  ^蔣亞霖.代天府.中研院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2012-06-28[2019-07-18].(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18)(中文(臺灣)).  ^彭瑞金(编).《蘇澳鎮志下卷‧宗教篇‧第二章民間信仰》(PDF).宜蘭縣:宜蘭縣蘇澳鎮公所.2014-06:747[2019-08-03].ISBN 9789860392845(中文(臺灣)).  參考資料[编辑] 胡適.〈禪學古史考〉.《胡適文存三集》卷四(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5:255─34.ISBN 9787543963597(中文(中国大陆)).  外部链接[编辑]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菩提达摩 《少室六门集》 小岛岱山:〈菩提达摩石碑碑文并参考资料〉。

达摩一苇渡江典故出处1500年定山寺将重建 前任:無 漢傳佛教禪宗初祖 繼任:慧可  少林寺现任住持:释永信历史 北周武帝灭佛 告柏谷坞少林寺上座书 十三棍僧救唐王 建筑 常住院 塔林 武僧院 初祖庵 二祖庵 人物 菩提达摩 少林寺住持 武僧团 十八銅人 少林五祖 少林五老 机构 少林药局 少林书局 少林慈幼院 衍生下院 水峪寺 普照寺 北少林寺 空相寺 超化寺 显圣寺 商丘观音寺 洞林寺 慈云寺 妙湛寺 土主庙 法定寺 昆明观音寺 相关 少林塔沟武术学校 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 南少林 武林风 少林英雄 文化功派 少林功夫 少林派 少林拳 中国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 著作 天龙八部 易筋经 剑经 电影 少林木人巷(1976) 少林三十六房(1978) 南少林与北少林(1978) 少林與武當(1980) 少林寺(1982) 少林小子(1984) 南北少林(1986) 龍在少林(1995) 少林少女(2008) 新少林寺(2011) 少林寺十八羅漢(2020) 少林寺之得宝传奇(2021) 电视剧 武尊少林(1993) 少林僧兵(2008) 新少林寺(2000) 决战少林(2003) 少林寺传奇(2008) 少林寺传奇2(2009) 少林寺传奇3(2011) 少林问道(2016) 少林寺传奇之东归英雄(2017) 少林寺的圖像與媒體 少林寺的分類 佛教主題 查论编禅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源流西天二十八祖 –初祖菩提達磨 –二祖慧可大祖 –三祖僧璨鑒智 –四祖道信大醫 –五祖弘忍大滿 –六祖慧能大鑒發展禪宗法脈早期禪宗楞伽禪 –牛頭宗|東山法門/黃梅禪 –神秀系北宗禪|惠能系南宗禪 –北荷澤宗|南洪州宗|南石頭宗|保唐宗五家七宗沩仰宗 –臨濟宗(黃龍派 ·杨岐派) –曹洞宗 –云门宗 –法眼宗明清禪宗天童系 –磐山系 –雲門系 –壽昌系各地传承台灣禪宗 ·日本 –朝鮮半島(禅门九山 ·南韓曹溪宗) –越南(無言通派 ·滅喜禪派 ·草堂禪派 ·竹林禪派) –東南亞地區 –世界禅法門和教義禪(禅修 ·禅定) –不立文字(日语:不立文字) –如來禪 –祖師禪 –看話禪 –默照禪 –文字禪 –念佛禪(佛随念 ·念佛) –开悟 –頓悟和漸悟 –明心見性 –即身成佛 –機鋒 –十牛圖 –公案 –百丈清规 –丛林制度 –禪淨雙修經典心經 –金剛經 –圆觉经 –楞伽經 –楞嚴經 –維摩詰經 –六祖坛经 –大乘起信论禅僧 ·禪師 ·汉传佛教十宗 ·佛教主题 查论编佛教主题佛學大綱(英语:OutlineofBuddhism) 三宝 佛 諸佛 法 僧 四圣谛 苦 集 滅 道 八正道 十二因缘 五蘊 色 受 想 行 識 十八界 涅槃 緣起 三學 波罗蜜 三法印 空性 真如 中道 釋迦牟尼佛 佛陀 如来 佛誕 四門遊觀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足印 神迹(英语:MiraclesofGautamaBuddha) 家庭(英语:FamilyofGautamaBuddha) 净饭王(父亲) 摩耶夫人(母亲) 摩訶波闍波提(姨母,庶母) 耶输陀罗(妻子) 罗睺罗(儿子) 阿难(堂弟) 提婆達多(堂弟) 佛陀弟子 十大弟子 大迦葉 目犍連 富樓那 須菩提 舍利弗 羅睺羅 阿難陀 優婆離 阿那律 迦旃延 五比丘 憍陳如 跋提 跋波 阿說示 摩訶男 周利槃特 央掘魔羅 迦旃延 佛教人物列表(英语:ListofBuddhists) 术语 三相 无常 苦 無我 緣起 蕴 因果论 結生 轮回 行 烦恼 无明 贪爱 五蓋 結 根 無上正等正覺 般涅槃 真如 二諦 空性 菩提心 菩萨 佛性 心相續 大圆满 倫理和世界觀 佛教伦理(英语:Buddhistethics) 在家眾/居士 優婆塞 優婆夷 维摩经 維摩詰菩薩 善生經 居士戒 五戒 八戒 十善業戒 菩薩戒 佛教因果論 業與業力 六因五果 無我 無常 菩薩道 慈悲 佈施 轮回 轉世 亡人落道 金瓶掣籤 活佛 转世灵童 法界 世間 出世間 大千世界 娑婆世界 须弥山 四大部洲 十法界 三界 欲界 欲界天 五道/六道 天道 人道 阿修罗道 餓鬼道 畜生道 地獄道 功德 佛性 忏悔 供养 佛教神話 佛教與暴力(英语:Buddhismandviolence) 佛教與墮胎(英语:Buddhismandabortion) 佛教與自盡(英语:Buddhismandeuthanasia) 斋食 放生 佛教環保運動 佛教中的女性(英语:WomeninBuddhism) 八敬法 善女子佛教女眾國際協會 佛教与身体(英语:Buddhismandthebody) 佛教和性(英语:Buddhismandsexuality) 同性戀與佛教 佛教經濟學(英语:Buddhisteconomics) 佛教哲学 佛教和西方哲学(英语:BuddhismandWesternphilosophy) 佛教和心理学(英语:Buddhismandpsychology) 佛教和科学(英语:Buddhismandscience) 佛教聖地 佛教聖地 修行制度 比丘 比丘尼 沙彌 沙彌尼 出家人 阿姜 西亞多 三藏法师 禪師 老师(英语:Rōshi) 喇嘛 仁波切 格西 祖古(活佛) 菩萨 在家眾/居士 優婆塞 優婆夷 声闻 十大弟子 修行法门 四護衛禪 四梵住 慈 悲 喜 捨 三學 戒 定 慧 三十七菩提分法 四念住 四正勤 四神足 五力 七覺支 八正道 波罗蜜 佈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禪定 般若 皈依 四依四不依 献身(英语:Buddhistdevotion) 法會 祭品(英语:Offering(Buddhism)) 跪拜(英语:Prostration(Buddhism)) 梵唄 持戒 五戒 菩薩戒 波羅提木叉 功德 护卫经(英语:Paritta) 佈施 出離 五学力 信 禅 禅修 諦(印度哲學) 諦(佛教) 禪定 曼特罗 四十业处 随念 安那般那念 奢摩他 内观 默照禪 禪坐 公案 曼荼羅 自他交換法 怛特羅密教 伏藏師 伏藏 念佛 淨土法門 忏悔 苦行 頭陀 證量 佛陀 辟支佛 菩萨位 四向四果 須陀洹 斯陀含 阿那含 阿罗汉 涅槃/般涅槃 悉地 九次第定 神通 三明六通 果位 即生成佛 肉身菩薩 經典 三藏 经藏 律藏 論藏 佛經總集 巴利文大藏經 大正藏 乾隆大藏經 藏文大藏经 原始佛教 阿含經/巴利經藏 法句經 本生經 四分律/五分律/巴利律藏 阿毘達磨 大乘佛教 華嚴經 維摩經 大般若经 金剛經 心經 六祖坛经 妙法莲华经 淨土三經 梵網經 金剛乘佛教 大日經 金光明經 九分教 十二分教 判教 天台宗判教 流派與系統 三乘 聲聞乘 緣覺乘 菩薩道 南传菩萨道 一佛乘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 北傳佛教 漢傳大乘佛教十宗 漢傳密宗 唐密 东密 台密 禅宗 淨土宗 律宗 天台宗 唯識宗 藏傳金刚乘佛教 宁玛派 噶舉派 佛教组织 歷史 初期佛教 部派佛教 上座部佛教 大乘佛教 金剛乘佛教 結集 第一次結集 第二次结集 第三次结集 第四次结集 十事非法 根本分裂 法難 三武一宗滅佛 大乘非佛說論諍 上座部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识 三期法运 地区/国别 南亞佛教(英语:BuddhisminSouthAsia) 印度佛教 阿富汗佛教 孟加拉國佛教 尼泊尔佛教 巴基斯坦佛教 斯里兰卡佛教 东南亚佛教 泰國佛教 緬甸佛教 柬埔寨佛教 寮國佛教 越南佛教中、南部 印尼佛教 马来西亚佛教 新加坡佛教 菲律宾佛教(英语:BuddhisminthePhilippines) 文莱佛教(英语:BuddhisminBrunei) 马尔代夫佛教(英语:BuddhismintheMaldives) 東亞佛教 中国佛教 日本佛教 朝鲜佛教 台灣佛教 越南佛教北部 藏地佛教 藏地佛教史(英语:HistoryofTibetanBuddhism) 不丹佛教 蒙古佛教 內蒙古佛教(英语:Religion_in_Inner_Mongolia#Buddhism) 俄罗斯佛教西、南部 中亞佛教(英语:BuddhisminCentralAsia) 烏茲別克斯坦佛教 中东佛教(英语:BuddhismintheMiddleEast) 伊朗佛教 西方佛教 美国佛教 英国佛教(英语:BuddhismintheUnitedKingdom) 法国佛教(英语:BuddhisminFrance) 比利时佛教(英语:BuddhisminBelgium) 澳大利亚佛教(英语:BuddhisminAustralia) 阿根廷佛教(英语:BuddhisminArgentina) 巴西佛教(英语:BuddhisminBrazil) 委内瑞拉佛教(英语:BuddhisminVenezuela) 藝術 佛教藝術 符号(英语:Buddhistsymbolism) 佛教建築(英语:Buddhistarchitecture) 寺院 日本佛教建築 藏地佛教建築(英语:TibetanBuddhistarchitecture) 佛教音樂 梵唄 法器 佛像 中国佛教雕塑 佛足石 佛教題材作品 佛教電影節 提纲(英语:OutlineofBuddhism) 分类 詞表 索引(英语:IndexofBuddhism-relatedarticles) 共享 语录 规范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NE:XX950618 BNF:cb12114090k(data) DILA:A001361 FAST:1808655 GND:119017172 HKCAN:9811106909503406 ISNI:0000000059535342 LCCN:n79095450 NDL:00314107 NKC:jn20010525129 NLP:A10452862 NTA:10542949X SELIBR:179995 SUDOC:029534526 VIAF:29565694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菩提达摩&oldid=69706357” 分类:382年出生536年逝世少林寺禪僧南北朝僧人在中國的印度人印度佛教出家眾6世紀哲學家金庸筆下真實人物广州历史人物汉传佛教宗派创始人隐藏分类:CS1英语来源(en)含有梵語的條目包含BNE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BN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DDB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FAST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GND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HKCA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ISNI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LCCN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DL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K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LP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NTA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ELIBR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SUDOC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VIAF标识符的维基百科条目包含15元素的规范控制 导航菜单 个人工具 没有登录讨论贡献创建账号登录 命名空间 条目讨论 不转换 已展开 已折叠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阅读编辑查看历史 更多 已展开 已折叠 搜索 导航 首页分类索引特色内容新闻动态最近更改随机条目资助维基百科 帮助 帮助维基社群方针与指引互助客栈知识问答字词转换IRC即时聊天联络我们关于维基百科 工具 链入页面相关更改上传文件特殊页面固定链接页面信息引用本页维基数据项目 打印/导出 下载为PDF打印页面 在其他项目中 维基共享资源 其他语言 العربيةAsturianuБългарскиCatalàکوردیČeštinaCymraegDeutsch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Galegoעבריתहिन्दीMagyarBahasaIndonesiaItaliano日本語한국어LatviešuMalagasyമലയാളംमराठी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NederlandsNorskbokmålPolski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سنڌي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lovenčina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தமிழ்తెలుగుไทยTürkçe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TiếngViệt吴语文言粵語 编辑链接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