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寫作課: 51位紀實寫作名家技藝大公開, 教你找故事 - 誠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哈佛寫作課: 51位紀實寫作名家技藝大公開, 教你找故事、寫故事、出版故事:哈佛紀實寫作課——向大師取經,寫作者必修!普利茲獎、奧斯卡獎、艾美獎、美國國家圖書獎…51 ...
誠品線上
中文出版
社會科學
媒體/傳播
哈佛寫作課:51位紀實寫作名家技藝大公開,教你找故事、寫故事、出版故事
TellingTrueStories:ANonfictionWriters'GuidefromtheNiemanFoundationatHarvardUniversity
作者
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商品描述
哈佛寫作課:51位紀實寫作名家技藝大公開,教你找故事、寫故事、出版故事:哈佛紀實寫作課——向大師取經,寫作者必修!普利茲獎、奧斯卡獎、艾美獎、美國國家圖書獎…51位
相關類別
經典小說
文學小說
經典文學
人物故事
經典人物
經典故事
小說人物
小說故事
小說分析
人物分析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哈佛紀實寫作課——向大師取經,寫作者必修!普利茲獎、奧斯卡獎、艾美獎、美國國家圖書獎…51位頂尖紀實寫作名家罕見齊聚,教你——把人物、事件、想法,寫成一個好故事記者、媒體工作者、自由作家、部落客、網站寫手…寫作必讀案頭書,暢銷十年經典1.51大名家連袂傳授紀實寫作秘技,絕無僅有麥爾坎.葛拉威爾(《以小勝大》作者)談人物特寫、湯姆.沃爾夫(新新聞主義之父)談用小說技巧寫故事、諾拉.伊佛朗(《當哈利碰上莎莉》作者)教你三幕劇式結構敘事、索妮雅.納薩瑞歐(《被天堂遺忘的孩子》作者)傳授拿捏跟受訪者的距離……巨星雲集,深度分析,是卡司最強、最全方位的紀實寫作經典。
2.蒐羅各派寫作技巧,寫作者必讀書中包羅各項寫作技巧:主題選擇、資料蒐集(採訪及調查研究)、敘事結構、寫作品質、編輯流程……,以及各種文體:回憶錄、遊記、散文和記實報導。
十年長銷不衰,是寫作者必備的案頭工具書。
3.全民寫作時代來臨,人人都要寫好故事記者、部落客、臉書PO文、網站寫手及編輯、影視節目製作……都得寫一手好故事。
本書教你善用寫作元素、技巧,將看到的人/事/物寫出來,還能寫得好看、動人。
看到新鮮的事、特別的人、難得的景色,想與人分享,要怎麼將你眼中所見化為文字,寫成一篇篇能感動人的好故事、好報導?這是媒體、文學界、出版界…的永恆課題。
不知如何下筆?聽獲獎大師們指點!51位獲獎記者、暢銷作家、知名編劇分享經驗,幫寫作者建立一套從找題目、採訪、書寫、編輯到出版的完整觀念,處處可見無價提點,諸如:●文思枯竭時,自問:「我還應該去找誰?」/《紐約時報》記者大衛·哈伯斯坦假如你是橄欖球比賽轉播的執行製作,那麼,你是用二十台攝影機去拍,還是只用兩台攝影機效果會比較好?同理,你見到的人越多、收集的觀點越多、做的採訪越多,效果也就會越好。
●找到故事的「大概念」(bigidea)/《聖彼德堡時報》專題作者萊恩•德葛列格里如果你能在一個故事裡發現一個帶有普世性的真理,哪怕這個真理很白痴,白痴到像「人就是喜歡在酒吧裡攪和一下」這種結論,也是很重要的。
當你從普世性真理這種層面去思考時,你就是把你的議題放進了一個框架裡,而有了這個框架,你的主題就不再僅僅是某一個酒吧裡的某一個人,而是變成了某種人人都能理解和體會的象徵或者符號。
●寫人物:我們能寫的只是一個切片/《引爆趨勢》、《決斷兩秒間》作者麥爾坎‧葛拉威爾當我要做一篇人物特寫,我通常也會採訪二十個寫作對象生活中相關的人士。
其實最好的素材來自於他們,而不是你要寫的對象。
●在哪裡採訪:受訪者的地盤/《紐約客》專欄作家凱薩琳‧博我從來不會把受訪者帶到餐廳去吃飯。
因為這基本上可以說是一個記者所能做得最糟糕的事。
相反的,你得待在他們的地盤上,在他們的世界裡採訪他們。
如果他們對你說,「我現在得去幼稚園接孩子了,然後還得去一趟雜貨店買點東西。
」你就可以說,「好啊,我可以在我們坐公車的時候寫點東西」。
●向編劇學寫作:三幕劇式結構/《當哈利碰上莎莉》、《絲克伍事件》和《西雅圖夜未眠》劇本諾拉.伊佛朗故事是在哪裡開場的?開場要在哪裡結束,而故事中間段又從哪裡開始?故事中間段將在哪裡結束,而結局又從哪裡開始?在電影學院,這三個問題是用來學習如何創造典型的三幕劇式結構的。
●確定讀者看到的就是你要寫的/普立茲新聞獎得主雅基‧巴納金斯基作者把文章給對報導對象一無所知的人看看,而那個新的讀者必須能夠回答,且必須用一句話來回答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你認為這個人的特質是什麼?第二個:在讀完文章後,你是否知道自己是不是喜歡這個人?●散文也需要戲劇性/散文家、小說家、影評人菲力浦‧洛派特作為作者,我們必須像個演員般,藉由特殊的造型或聲音的特質,把自己小小的特點極大化,以戲劇性的方式表現出來。
我們必須將自己戲劇化,將我們的特點放在最清楚可見的聚光燈下。
去掉那些不必要的部分,只強調那些能引出激烈衝突的性格特質。
看大師分享自身經驗、提出無價建議,宛如親授寫作課:從確定寫作主題、採訪人物、安排結構、布局故事,到寫初稿、編輯、修改……,教讀者逐步寫好故事的訣竅。
無論寫作新手、老手,每次翻頁能獲得啟發,並且——立即運用在下一則故事裡。
各界推薦
各界推薦◎聯合推薦《商業周刊》總編輯/郭奕伶國際獨立記者/張翠容資深記者/董成瑜(依首字筆畫序)「……本書集結多名新聞記者的經驗談,不厭其煩地交待自己的心得與做法。
這樣的內容讓老記者看起來,像是再一次體會新聞工作無國界的特質。
而對年輕記者來說,更可以減少嘗試錯誤的時間。
」--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林照真「……要找到一本著作,能說清楚紀實書寫全貌,著實不易,《哈佛寫作課》的翻譯與出版,確實令人雀躍不已。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系主任/須文蔚
作者介紹
作者介紹■作者簡介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TheNiemanFoundationatHarvardUniversity)1938年成立,其宗旨為推動和提升美國新聞業水準,為業界優異人士提供教育及資源支持。
2001至2009年間,每年(或隔年)舉辦為期三天的「尼曼紀實新聞會議」(NiemanConferenceonNarrativeJournalism),主題是紀實敘事寫作藝術和技巧,內容包括演講、工作坊和研討會,有上千名線上作者和編輯參加,來自美國各州及來自世界幾乎每大洲的國家。
本書提煉和修訂會議講者的建議和經驗之談,堪為紀實寫作者的案頭指南。
更多資訊詳見網站:http:nieman.harvard.edu馬克‧克雷默(MarkKramer)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總監暨駐會作家。
1991至2001年任波士頓大學新聞系教授暨駐校作家,在此之前任教麻塞諸塞州的史密斯學院十年。
曾為多家報紙及雜誌寫稿,著有《ThreeFarms》《InvasiveProcedures》《TravelswithaHungryBear》。
並共同編輯敘事報導的教科書《LiteraryJournalism》,曾在丹麥及日本出版。
溫蒂‧考爾(WendyCall)西雅圖自由作家暨編輯。
南墨西哥的美國當代國際事務研究所(InstituteofCurrentWorldAffairs)會員,布雷德洛夫作家創作營(BreadLoafWriters'Conference)學者,暨西雅圖雨果屋(RichardHugoHouse)創作基地的駐地作家。
她的敘事報導文章曾發表於六個國家的雜誌或選集。
在2000年開始投身全職寫作和編輯前,她在西雅圖及波士頓從事十年的草根及社會正義運動。
著有(無聲的歡迎)《NoWordforWelcome》,曾獲2011年格拉布街國家圖書獎(GrubStreetNationalBookPrize)的非文學書獎,及2012年國際拉丁美洲圖書獎(InternationalLatinoBookAward)最佳歷史及政治書獎。
產品目錄
產品目錄推薦序:新聞寫作就是說個好故事/林照真推薦序:為紀實書寫驗明正身/須文蔚前言第一章來寫作吧!●故事,說的是人類的靈魂●你有好奇心嗎?●點子決定成敗●高難度採訪是種高級樂趣第二章找到寫作主題●主題:作者自我檢視的七個問題●主題:編輯檢視作品的七個問題●準備:給記者的十個提醒●該不該錄音?●訪談:建立「速成的親密關係」●心理訪談●採訪:把自己送進虎穴●採訪:到現場去●適時離開現場●對象:如何做跨文化採訪●對象:如何報導「自己人」●寫作:從現場筆記到完整草稿●你的採訪做夠了嗎?●案例:一個關於膝蓋的故事●案例:給非科班出身者的敘事寫作課第三章紀實敘事的體裁●人物特寫:提問與觀察●抽象階梯●人物特寫:像寫一首史詩●遊記:內在和外在的旅程●散文:和自己保持適當距離●第一人稱,有時就是寫你自己●專欄:私密的公開對話●歷史寫作:從投入到超越●在歷史中冒險●調查報導:尋求真相之路●公共廣播:說一個在地故事第四章建立文章架構●向編劇學寫作●為開場定一個音●寫作中的「敘事距離」●傾聽受訪者:善用引述句和對話●傾聽受訪者:謙卑求證真相●故事透過結構傳達意義●概述性敘事vs.戲劇性敘事●將故事與概念結合●寫個好結尾第五章寫一篇好文章●描寫人物性格●細心詮釋細節●用事件呈現人物性格●如何重建故事場景●一個重建的場景●有張力的場景安排●布局故事線●寫複雜的故事●如何找到重點●抓住故事的情感核心●說故事,講真話●找到自己的文字風格第六章新聞倫理●事實與虛構的界線●紀實記者的倫理守則●觀察採訪的進退原則●徵得受訪者授權●真相與後果●該不該對受訪者伸出援手?●浸入式採訪的兩難●當寫作題裁攸關自身……●以第一人稱代言的寫作倫理●標示資料來源●要不要加附注?第七章編輯你的文章●讓文章的風格現形●當作者遇上編輯●修改再修改●將一百一十本筆記化成三萬五千字●挖出故事的感情做支點●四種類型的敘事●系列報導寫作策略●作者和編輯的溝通手冊第八章編輯部能做的事●紀實報導的初心●紀實報導簡史●培育紀實報導寫作能力●一份紀實寫作詞彙表●敘事作家的日常習慣●建立紀實報導團隊●兩種角度,一個系列:作者與編輯的討論●六十四人合作完成的報導●用照片說故事●發起敘事寫作學習小組第九章走在敘事記者這條路●如何成為自由撰稿人●別停筆——寫作時間管理一個普立茲獎評審的期許●與出版經紀人合作●好書是怎麼磨出來的?●從點子到出版合約●書和市場●紀實作家的寫作思考●寫作的熱情
商品規格
書名/
哈佛寫作課:51位紀實寫作名家技藝大公開,教你找故事、寫故事、出版故事
作者/
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
簡介/
哈佛寫作課:51位紀實寫作名家技藝大公開,教你找故事、寫故事、出版故事:哈佛紀實寫作課——向大師取經,寫作者必修!普利茲獎、奧斯卡獎、艾美獎、美國國家圖書獎…51位
出版社/
英屬蓋曼群島商家庭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城邦分公司
ISBN13/
9789869532921
ISBN10/
9869532926
EAN/
9789869532921
誠品26碼/
2681502477002
裝訂/
平裝
頁數/
384
語言/
中文繁體
級別/
無
尺寸/
22X17CM
試閱文字
產品試閱:【推薦序】新聞寫作就是說個好故事
文/林照真(曾為資深記者,現為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教授)
剛從一場長夢醒來,夢中情節已不復記憶,場景卻是我最熟悉的報社。
這樣的夢境已多次出現,可見這份工作實在讓人懷念。
從事新聞工作是我的初衷,我在工作中明白新聞記者的角色,心裡一直以從事新聞工作為榮。
現在我在大學教新聞,以培養未來的好記者為職志。
課堂上我常會情不自禁地告訴學生:「還有什麼工作會比新聞工作有趣?」雖然當下媒體陷入惡質競爭,學生面臨相當嚴峻的挑戰。
但我告訴學生,新聞工作可以發揮社會影響力,儘管新聞大環境不好,讀者還是分得出好記者與不好的記者。
新聞經驗需要傳承,我在課堂中的力量是微薄的。
然而,《哈佛寫作課》一書,匯集數十名優秀記者不同的經驗,是個出版的大工程。
如今,《商業周刊》再翻譯成中文出版,相信可以引起國內新聞界的注意。
本書內容皆由平面記者提供,書中所言一樣可以運用在其他媒體身上,但本書更在意的是如何精進文字的報導。
與時下先進的傳播工具相比,有人可能認為文字毫無視覺感,將在數位時代失去吸引力。
這樣的想法已經失準,文字是數位傳播中,速度最快的資訊形式;就算搭配了炫目的多媒體設計,還是須依賴文字傳達複雜、抽象的資訊。
毫無疑問,在講究數位科技的年代裡,文字依然重要。
奧妙文字的產製,是個辛苦的過程。
新聞工作者須傾全力寫好報導,忠於事實,絕不賣弄。
新聞系所學生的訓練一定離不開寫作,想寫好一篇深度報導,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
就像本書提到的,非虛構的紀實寫作,和劇本一樣講究過程和結構;和電影一樣有鏡頭場景的變化;也和小說一樣有情節和人性。
而這樣的工作,卻必須用一般人理解的文字表達,未必容易。
如果不是曾經一遍又一遍地體驗,是不可能參透文字的張力的。
本書集結多名新聞記者的經驗談,不厭其煩地交代自己的心得與做法。
這樣的內容讓老記者看起來,像是再一次體會新聞工作無國界的特質。
而對年輕記者來說,更可以減少嘗試錯誤的時間。
本書的作者群提供生動的案例說明,就像課堂中的演講一樣鮮活。
寫作課是我在大學中,必然負責的課程。
我常告訴學生,新聞寫作不是高深的學問,想寫得好卻不容易。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新聞寫作時要放棄艱澀用語、學術理論,盡可能只用白話表達。
新聞寫作貴在寫作者的用心,可以達情,可以批判。
可以是具高度可讀性的人情趣味文章,也可以是精煉的調查報導。
和其他寫作形式非常不同的是,新聞寫作幾乎脫不了採訪。
由於記者有時問了蠢問題的事件遭傳開後,不少人會認為一個好記者一定會問好問題。
這個標準並沒有錯,就像本書所說的,新聞記者在採訪前要先閱讀文獻等各種資料,從採訪中找到問題核心。
本書也非常強調記者要像平常人般生活,了解一般人的想法。
還有人建議當編劇前,應該先去當記者。
這樣的比喻都是為了說明,任何形式的寫作,都需要豐富的人生體驗,記者工作就是一個可以接觸人生百態的特殊工作。
新聞寫作前的工作除了採訪外,相關專業還包括聆聽、觀察與思考。
多年經驗下來,我更在意聆聽,這點本書中也有多名記者同樣強調。
好好聽受訪者講話,實在是新聞記者的使命。
有時,我們也能從中聽出受訪者心口不一,還可能有意外的新聞發現。
我記得自己曾經坐在板凳上,聆聽一個受訪者敘述他的一生。
他的人生受盡歷史捉弄,終於在卑微中活了下來。
他用五個小時敘述自己的人生,還記得他的雙眼時而絕望、時而泛紅,一生悲喜彷彿在他的臉上,再重演一遍給眼前這個記者看。
我何其有幸。
和受訪者談完後,我的心情滿滿的,有一種「非把這個人的故事好好寫下來不可」的衝動。
同時,我還有一種感覺,覺得自己似乎內力更強,任督二脈好像打通了。
一個用心的新聞記者,對社會非常重要。
謹以此書與所有記者相互砥礪,矢志為讀者寫出好的、真實的新聞故事。
【推薦序】為紀實書寫驗明正身
文/須文蔚(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系主任)
紀實書寫(nonfictionwriting)並不是文學、媒體或出版界的新住民,但一直有很多古怪的洋名字。
事實上,包含古典的史傳文學、散文、雜文、紀實小說等,乃至於西方現代媒體發達後,繼而發展出敘事新聞(narrativejournalism)、新新聞(newjournalism)、報導文學(literaryjournalism)、特寫(featurewriting)、專欄等文體,占據了我們閱讀的空間,影響我們對世界的認知乃至於行動。
在台灣,紀實書寫常見的名字是「非虛構寫作」。
在國家級的出版獎「金鼎獎」的分類上,在文學圖書之外,分出「非文學圖書類」。
在金石堂書店的圖書分類上,很長一段時間用「小說」與「非小說」名之。
顯然,紀實文學有相對存在的文體,就是虛構、純文學以及小說,但追本溯源,無論是新聞報導、史傳文學、寫實主義小說或報導文學雖然都本於真實,但也不乏與小說、戲劇或詩互文(intertextuality)的現象,更別說步入文學經典殿堂的紀實作品也所在多有,非文學與非小說顯然有偏失,非虛構用反面例示,詰屈聱牙,遠遠比不上「紀實書寫」簡單明瞭。
紀實,就是記錄與述說一個真實的故事,題材小至一篇報端的純淨新聞寫作、專欄或小品文,或是篇幅稍大的特寫、調查報導、雜誌專題寫作、報導文學,乃至於書寫紀實圖書或拍攝紀錄片,究竟該如何採訪?如何觀察?如何確認文體?依循何種書寫的倫理?如何結構文章?如何說個好故事?理應有一套核心觀念與技巧。
台灣過去有不少新聞採訪寫作的教程,比較針對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需求,太偏向報導寫作的面向。
近來臧國仁與蔡琰兩位老師,孜孜不倦,建構「敘事傳播」的理論,就是從敘事學的角度,提醒大眾,新聞固然追求客觀,但絕不冰冷與枯燥,其核心是以人為本的說故事傳播行為。
在討論台灣報導文學書寫上,我也在二○○二年編輯《台灣報導文學讀本》時,提出「鬆綁論」的主張,就是希望有志紀實書寫者,本於真相,能與文學作品文本互涉,向編劇與小說家借火,說好故事,一改過去太偏重資料、報導與評論的文風。
但是要找到一本著作,能說清楚紀實書寫全貌,著實不易,《哈佛寫作課》的翻譯與出版,確實令人雀躍不已。
《哈佛寫作課》既是一本寫作指引,內在也是一本寫作理論著作,編者有庖丁解牛的功力,集五十一位名家的紀實寫作經驗談,把各門派的書寫技巧、方法與原則,濃縮精要,摘錄重點,分門別類,讓讀者容易按圖索驥,建立一套從找題目、採訪、書寫、編輯到出版的觀念,觀點新穎,處處都是金句,相信初學者可以打好根底,教師或研究者更可以從豐富例證中,再延伸與發展出更體系性的論述。
最值得參考的,莫過於本書的第七、八、九章,討論紀實書寫的出版與編輯。
台灣近年來,大量的紀實書寫跳過報紙與雜誌,直接進入出版社的編輯台,作者與編輯都面對前所未見的挑戰,無論是環境運動、動物保護、勞工權益、農業議題等,都能推動社會改革,但也不乏因為虛構與身分造假,引發軒然大波。
如何邁向一個更成熟的紀實出版環境,《哈佛寫作課》給出版業、作者與編輯,許多值得深思與借鏡的課題。
【摘錄1】_前言
寫出好文章很難,甚至是一種煎熬。
寫好文章需要勇氣、耐心、謙卑、博學、領悟力、毅力、智慧和感受力——全都集合在你孤單的書桌上。
《哈佛寫作課》是一部手把手的指南,從構思到出版的每一個階段,你都能從中獲益。
這本文集收錄了五十一位名家的建議,他們都是美國在紀實寫作領域最有經驗的人士。
有關真實故事的寫作以多種名稱出現:敘事新聞(narrativejournalism),新新聞(newjournalism),報導文學(literaryjournalism),創意紀實寫作(creativenonfiction),專題寫作(featurewriting),紀實小說(thenonfictionnovel),紀錄敘事(documentarynarrative)。
它出現於各種媒體:日報,生活月刊,週報別刊,和年度「最佳紀實圖書」名單。
它吸引了無數廣播聽眾、影像紀錄片粉絲和電視觀眾。
大學校園裡,許多科系會開某種形式的敘事紀實寫作課程,如人類學系、傳播學系、創意寫作系、歷史系、新聞系、文學系和社會學系。
各科系的老師們常常不清楚其他科系所用的方法和優點。
本書作者群則代表了各種各樣的敘事傳統,從調查報導、雜誌編輯、電影製作到詩歌。
因此,本書較諸大多數教科書另類,也比許多寫作技巧指南更具實務性。
我們稱為「敘事紀實」(或「敘事」)的體裁,對讀者和作者都是挑戰。
它混合了人的故事、學術理論以及所觀察到的事實,涵蓋對日常事件的某種專業的理解,整理歸類來自一個複雜世界的資訊。
它始於作者走進真實世界去了解某種新事物。
《紐約客》(NewYorker)作者凱薩琳•博寫道:
高難度的採訪,也是孤獨的新聞工作。
我曾經搭乘灰狗巴士橫越美國南部去採訪。
那一次,孟菲斯車站就是我的「凱悅大飯店」。
結果,我的背部痠痛,我的屁股刺痛,整整四天,我睡在孟菲斯車站,沒睡過一夜好覺。
可是,無論是思想上還是情緒上,我一點都不覺得無聊——實際上,我的狀態跟無聊截然不同。
確實,這是一份高壓的工作。
可是,當你讀到……在這份工作上長期耕耘的作者寫出的出色作品,你就一定能懂得,這實際上也是一份能讓你的心智得到發展、生命得以提升,且超級有趣的工作。
凱薩琳•博的這段倡議來自她在尼曼敘事新聞會議(theNiemanConferenceonNarrativeJournalism)上的發言,本書絕大部分的內容也做同樣主張。
每年秋天,哈佛大學尼曼基金會(theNiemanFoundation)會舉辦三天的會議,主題是紀實敘事寫作藝術和技巧,內容包括演講、工作坊和研討會,主角是上千名在職中的作者和編輯,他們來自美國各個州,也包括來自世界幾乎每個洲的國家。
(更多資訊詳見網站:www.nieman.harvard.edu/)
本書包含了該會議演講者的建議和經驗之談,經過提煉和修訂,以滿足更廣泛的說故事族群:紀實寫作的工作者、學生和老師。
編輯這九十一篇文章時,我們做了濃縮、萃取和重編,並與作者一起,一字一句仔細琢磨。
結果我們把原稿的六十萬字大幅精簡了五分之四,成為一大鍋富含經驗和說明的濃縮高湯。
這鍋湯的廚子眾多,不僅僅是那些被列出名字的五十一位作者,還包括他們的老師、同事和學生,以及尼曼研討會的聽眾,因為書中的部分內容取材自工作坊的問答單元,透過討論激盪而更聚焦且精進了講者的思想。
《哈佛寫作課》為紀實敘事的工作者提供了一種資源,其中說明了這件工作的困難和值得為之努力的各個面向。
我們先是概述這個工作內容,然後探討寫作主題的選擇和資料的蒐集(採訪及調查研究)。
我們還會談到各種文體(回憶錄、遊記、散文和記實報導)、敘事結構、寫作品質、倫理、編輯流程、新聞寫作和職涯規劃。
也許你會從頭到尾讀完這本書,更多讀者則將其當作參考書——一本案頭指南。
本書的編輯設計,務求不管用哪種讀法都對讀者有益。
紀實寫作講的是真實的故事,但要做好這件工作實在太難了,而且,每一次都那麼難。
我們但願當你盡力想把故事講得更好時,這本書會是你最好的夥伴。
祝你能具備企圖心和靈感,把這件重要的事做到你的極致。
馬克•克雷默、溫蒂•考爾,本書編者
【摘錄2】_第四章∥建立文章架構
為開場定一個音/德芮•布朗(《華盛頓郵報》專題作者)
寫作一開始,最困難的事情是面對空白的螢幕。
寫作就像從自己身上刮下一層皮,讓別人看到皮膚下面的東西。
我坐在電腦前,左手邊是裝著減肥代餐的盒子,右手邊是Godiva巧克力,而我被一堆書包圍著,其中許多是短篇小說集。
螢幕刺眼,游標虛無的閃爍著,像是在嘲諷著我:「各就各位!預備!開始!」這次你想寫什麼呢?
我坐下來開始寫,但是我想先不要被故事本身限制住,就好像我現在要把這個故事講給正坐在我面前的某個人聽,我扯開嗓門喊道:「坐下來!聽我說!」文章開場很重要,因為你是在和讀者建立一種關係。
你希望受邀來說一段故事。
湯姆•沃爾夫在《新新聞主義》(TheNewJournalism)的序言中寫到:「為什麼讀者就該平躺著任人踐踏,就好像他們的腦袋是旋轉門似的。
」
●「這故事是關於什麼的?」
當讀者開始讀一個故事時,感覺應該要像即將展開一段旅程,開始朝一個目的地出發。
作家必須決定這個故事要反映的更大的意義是什麼,然後帶著讀者抵達這個意義。
故事是要探討恐懼?羞愧?痛苦?愛?背叛?恨?還是信仰?
當我在構思如何起頭時,我會問我自己:故事是關於什麼的?主題是什麼?我如何能很快在一個場景中帶出一個角色?怎麼吸引讀者?我該怎樣讓讀者進入角色的思維,分享主角的感覺?
我曾經寫過一個墮胎女子的故事,也正是在那天,反墮胎偏激份子約翰•薩爾維那家婦產科診所,所以她沒能做成墮胎手術。
之後,她起訴政府,要求負擔撫養她小孩的費用。
我和她一起待了幾天,然後回到編輯部跟我的編輯談起此事。
他說:「這個故事是關於什麼的?」我說:「嗯,是關於一個去診所的女人……而現在她要告政府。
」但他又再問了一遍:「這故事是關於什麼的?」而我也重複著說:「嗯,是關於這個女人……」
「不,」他說,「是關於選擇。
」我琢磨了一下,最後,故事的每一個場景都聚焦在選擇的核心主題上。
下面是你開始寫作時要問自己的幾個問題:如果不考慮編輯,如果你壓根不在意你的故事是不是出現在報紙的頭版或者是否能刊出,如果你打長途電話給你媽媽告訴她這個故事,如果你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呈現你的角色的所有對話,讓人們以真正說話的方式進入文章,你會寫什麼?你看到的全部真相嗎?
如果你是全知敘述者,你會在哪裡開始你的故事?作為記者,我們必須讓自己成為採訪者且是寫作者;我們必須要像說書人那樣寫出我們的故事,讓手指在鍵盤上飛舞,寫繆斯女神要我們寫的。
不要為了怕用錯哪個標點符號而停下來,讓文字飛舞就是了,因為你比世界所有人都更了解那個故事。
你已經找出每一個細節,讀遍了所有的資料。
●第一段就喚起故事的靈魂
故事中的每一個句子都要建立在前一個句子之上,透過資料吸引讀者,直到他們上鉤。
我的報導通常以我碰到的最緊張的時刻來開頭,我會從一個小點起頭,然後擴展開來。
用近景起頭,然後拉遠。
電影經常會以私密時刻為開頭,然後拉回鏡頭。
我從具體細節開始寫起,然後詮釋整個故事。
不但整個故事需要有起頭、中段和結尾,而且每一場都需要有自己的起頭、中段和結尾。
有一次我把自己寫的故事發給我的編輯菲爾•狄克森,他退稿給我說:「這個故事可以放在都市版,甚至可以放在頭版,但是你沒有喚起故事的靈魂。
」我從他的座位走開時邊想著:「如果這故事好到足以上頭版,那就在報紙上發表,我繼續寫其他的吧。
」我沒聽懂他到底要說什麼,我重寫了幾種故事的開場,但還是被他退稿,只說:「不,不是這樣的。
」
我最後終於聽懂他的意思了:不要告訴我某某人說了什麼,某某人感覺如何。
告訴我某某人真正想要說什麼,他為什麼要這麼說,是什麼使得他說出這些話。
編輯的意思是:要創造出故事和人物的各個面向。
要夠深入。
想想菲爾•狄克森說的,「喚起故事的靈魂」,讓我意識到好的故事就像一首好歌,就像艾瑞莎•佛蘭克林(ArethaFranklin)的歌,高低起伏;像詹姆斯•布朗(JamesBrown)的歌,不斷迴旋,時而低沉、時而高亢,時而飆高音。
故事的開頭就像是歌曲的第一個音符。
最終,被狄克森退稿多次的故事發表了,文章是這樣開頭的:
潔西卡•布拉德福特認識五個被殺死的人,這本來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她說。
所以她告訴父母,如果她在六年級舞會之前被槍殺,她希望能穿著舞會禮服下葬。
潔西卡才十一歲。
在她五年級那年,就已經知道她要在自己的葬禮上穿什麼。
「我覺得我的舞會禮服是所有衣服中最漂亮的,」潔西卡說,「我死後,我希望為爸爸媽媽穿得美美的。
」
在過去的五年間,哥倫比亞特區有兩百二十四名十八歲以下的孩子被殺害,有的被當作槍擊目標,有的只是遭池魚之殃。
在槍口下倖存的孩子如潔西卡,和一些離槍口遠一點的孩子,已經理解什麼叫屠殺。
當他們玩任天堂遊戲、花式跳繩和長除法的同時,一些孩子已經開始對自己周圍的環境有些理解,知道死亡幾乎近在咫尺。
所以,像潔西卡這樣的孩子,已經開始計畫自己的葬禮了。
我們每一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講故事的衝動。
我們從小時候起就聽故事,也知道故事該怎麼講。
小說家瑪格莉特‧愛特伍(MargaretAtwood)在《與死者協商》(NegotiatingwiththeDead)一書中寫道:「故事處於黑暗之中,這就是為什麼靈感看起來閃閃發亮的原因。
深入敘事的過程是一條黑暗的路。
你看不到你前面的路……靈感之井是一個引人下墜的洞。
」
深入到黑暗之中,尋找故事吧。
【摘錄3】_第五章∥寫一篇好文章
布局故事線/湯瑪斯•法蘭奇(其系列紀實作品《天使和魔鬼》曾獲普立茲專題寫作獎)
順序是文章的內在本質。
觀眾欣賞攝影或繪畫作品時,接受的是框架之內的資訊;儘管視線可能會遊走在框框裡的各個部分,但所有資訊都是同時呈現出來的。
相形之下,讀者則是依照順序接受文章裡的資訊。
敘事性寫作的行為就是排列這些元素:從每一個句子,每一個段落,到每一個章節。
技巧純熟的作者會安排出一條讓讀者很容易跟上的線。
這條線,即讀者的線性體驗,是敘事的基本元素。
我們所學的許多寫作技巧,都是為了保持這條線的完整性。
以「少用形容詞或副詞」(UseadjectivesoradverbsSparingly)為例。
過多的形容詞、副詞會攪亂時間線,在讀者理解主語、動詞、受詞所表達的行動時被干擾而分心。
作者在架構故事時所要問自己的問題,很多都是大方向的順序安排問題:如何介紹主角出場?以什麼樣的順序?如何讓讀者記住這些角色?如何埋下一個情節的線索?如何搭建一個場景?如何創造驚奇?
如果你想努力維持一條簡潔的故事線,請記住下面七條安排順序的原則:
●原則一:首先研究自然順序
所有的行為,無論是發生在五分鐘內、一天還是跨越好幾年,都有一個本來的順序。
寫每一個故事時,不管是一篇小稿子,還是一個長篇系列,我都會先問自己:「事情的本來順序是什麼?」我研究這些事情是以什麼順序展開的。
我最後通常不會選用本來的順序來寫故事,但必須清楚一切是怎麼發生的,才能決定用哪種方式呈現最好。
一般情況下,你寫文章時不會只是原原本本的把事情複述一遍。
即便你是在寫一篇顯然必須按時間序展開的稿子,比如「市長生活的一天」,你也不會把他一天內的所有事鉅細靡遺全都寫出來。
你會選擇特殊的時刻,從一個過渡到另一個,強調某些重要的部分,簡述某些關鍵點。
你越清楚原本的順序,寫作時就要越巧妙,以確保敘事順暢。
過渡部分通常很難寫,因為它們可能會叉開原本的時序。
新手作者有時會以為,必須跳出原本順序來講故事,才會看起來更有趣。
其實原本順序大部分也都是很有趣的,有時它的確是最佳的敘述方式。
●原則二:沿著一條清楚、簡單的線採訪與寫作
下面的引文來自題為「途中的給予和獲得」(GiveandTakeontheRoadtoSomewhere)的文章,作者大衛•芬克(DavidFinkel)在其中描述了一位農場主人開車去一個科索沃難民營分送食物的故事。
文章刊登於一九九九年四月六日的《華盛頓郵報》。
更多麵包發出去了,更多瓶水發出去了,更多盒牛奶發出去了。
「牛奶,給我的孩子」,一個女人呼喊著。
現在所有人都試圖爬到車門裡,一旦一個人成功了,其他人就更拚命,一時間所有地方看過去都是人,努力爬進車鬥,爬上拖拉機,爬上輪胎,盡一切可能接近食物。
有人滑倒,有人摔倒在其他人身上,尖叫著,推擠著。
一個禮拜之前他們還在自己家裡;而現在,他們是如此渴望食物,以至於分發食物的人得朝著他們搖瓶裝水,試圖讓他們保持秩序。
但他們無法保持秩序。
「給孩子的,給孩子的,」一個女人在尖叫,手臂伸出,試圖抓住車鬥。
她戴著耳環、頭巾,穿著毛衣;摸不到車鬥時,她把手放在頭上,捂住耳朵,因為身後是她的女兒,大概八歲,被擠來擠去,正抓住她的母親尖叫。
她身後是另一個女孩,大概十歲,穿著粉紅色夾克,上面裝飾的圖案有貓咪、星星、花朵,現在又加上,泥巴。
看看最後一句話的順序。
芬克設計整個句子,就是為了引出最後一個詞:泥巴。
這順序能讓讀者從他的視角看到這個女孩。
他以順時序交代整個故事,沿著一條筆直的、按照時間先後的線進行,除了一個恰到好處的小回溯「一個禮拜之前他們還在自己家裡」。
他的回溯給讀者提供了關鍵資訊:這些人是最近才變成難民的。
這種回溯是事件主線的小插曲,讓你將必要的背景資訊放進去。
竅門是不要在其中放太多資訊,只要把讀者必須知道的東西濃縮精煉。
●原則三:放大
科索沃的難民牽涉到上百萬人。
芬克選擇了這場龐大危機中一個很小的事件來放大:一個農場主人分送食物給一群難民。
決定選取一長串時序中的哪個部分來描述,是排序的關鍵。
如果作者把所有東西都寫出來,會讓故事顯得相當混亂、散漫且沒有說服力。
以芬克的故事為例,如果他打算什麼都講,那他得從幾百年的歷史和幾十年來這些難民的生活講起。
相反的,他選擇了這個時序中非常微小的一段,某天一個農場主人帶來了食物,然後即時地講了這個故事。
我猜整個故事發生在一小時內。
芬克如此密實地放大它,讓故事有了張力。
●原則四:開場有力,堆疊高潮
好的故事是一步步往上升高的。
如果你在故事開頭就把最好的素材丟出來,就不可能再創造出張力。
故事第一段的最根本目的,就是吸引讀者去看第二段。
第二段的目的則是讓他繼續看第三段。
所以,即便是寫報紙新聞,我想的也不是只有開場的導言,而是整個開場部分要怎麼寫。
光想第一段是沒有用的,因為你並不希望讀者讀完第一段就停下來。
整個開場部分必須提供一種體驗,驅動讀者往下讀完你的故事。
如果讀者不能堅持到最後,不管你想表達的內容是什麼,都毫無意義了。
要做到這一點,你的故事必須在過程中越來越好看。
要用好的素材開場,並以更好的內容往前推進。
每一個時序都有它的起頭、中段和結尾。
我們在新聞院校中被教導說,起頭是時序中最重要的部分。
但是對敘事性寫作而言,結尾最重要;起頭是第二重要的。
大衛•芬克說,每次他寫作時,他都會先想好如何結尾,然後盡可能從接近結尾的方向著手寫故事。
這讓他能夠聚焦,並保持緊湊的時間線。
●原則五:做好準備
想了解排序的技巧,不妨研究一下笑話——最依賴排序技巧的說故事方式。
要成功講出一個笑話,你必須讓敘事主線裡的每一個部分都精準就位。
如果講笑話的人沒有成功地把所有關鍵元素排好序,笑點就會失靈。
在每一種說故事的形式裡——書、電影,甚至歌詞——講述者都得弄清楚如何傳遞出所有關鍵資訊,觀眾才會懂得你接下去所表達的意思。
想想契訶夫那句古老的寫作名言:「如果你在第一幕中展示了一把槍,那它就得開火。
」換句話說:如果第二幕中有一把要開火的槍,那你最好在第一幕裡就介紹它。
觀眾都是很精明的,所以你介紹這把槍時要盡可能得體。
在上菜之前,必須先擺好桌子。
下面的引文來自我在《聖彼德堡時報》寫的關於中學生的「十三」系列,我預埋了一個將要引發丹妮與父母起衝突的線索:
黎明前的黑暗中,丹妮•赫弗恩的鬧鐘再一次響起。
她進了盥洗室,洗臉、刷牙、穿好衣服。
像往常一樣,她穿上那件藍色米老鼠的套頭衫。
屋子裡很安靜,其他人都還沒起床。
她每天早上重複做同樣的事。
自己做早餐,裝好要帶去學校的午餐盒,出門等巴士。
但這天早上有些不同。
丹妮並不想裝午餐,她想買東西吃;她在想布魯克•T咖啡館的起司披薩。
昨晚,她問父母能否給她點錢,但他們拒絕了。
丹妮下了樓。
穿過客廳時,她注意到桌子尾端有些零錢。
她數了數那些硬幣:一塊錢五十五分。
她拿起這些錢,放進自己的錢包。
背上包包,離開家,在身後鎖上門。
這個場景交代了狀況,並且讓觀眾好奇:「她父母會發現嗎?他們會作何反應?」這是一個很小的衝突,但是足以引起讀者讀下去的興趣。
活動
【愛讀日】中/外/兒童書滿$1,000折$100
【買書送米】圖書滿千贈米一包(海外訂單恕不參加)
【像成功者一樣思考】商業周刊兩書結帳再95折
延伸文章資訊
- 1初級寫作班 - 小小書房
- 2寫作課:從閱讀經典寓言出發,打造五大關鍵寫作力 - 博客來
書名:寫作課:從閱讀經典寓言出發,打造五大關鍵寫作力,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5731984,頁數:220,出版社:秀威少年,作者:高詩佳,出版日期:2019/09/06, ...
- 3【爆文寫作課】運用爆文思維,讓你的靈感源源不絕!
寫作課程唯一推薦!場場爆滿的爆文寫作班,變成寫作線上課程了! 全台超過500位學員見證,敲碗不斷,就是要學寫作技巧和獨家五大爆文寫作思維訓練,讓靈感源源不絕~
- 4大人的11堂寫作課:實現讓生活、工作都成功的複利人生 - 博客來
書名:大人的11堂寫作課:實現讓生活、工作都成功的複利人生,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9054553,頁數:336,出版社:今周刊,作者:粥左羅,出版日期:2020/04/01 ...
- 5全方位高效Email 寫作班
你總是死背硬記模板,無法針對客戶需求擬定信件內容?email 訊息來回好幾封,事情還是喬不定?別讓中式英文成為你職場上的絆腳石!這堂「全方位高效Email 寫作班」以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