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洛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約翰·洛克(英語: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FRS),著名英國哲學家,最具影響力的啟蒙哲學家之一,並被廣泛形容為自由主義之父。
在知識論上,洛克 ...
約翰·洛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20年7月6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約翰·洛克"—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此條目的主題是17世紀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
關於約翰·洛克的其他用法,請見「約翰·洛克(消歧義)」。
約翰·洛克FRS約翰·洛克出生1632年8月29日 英格蘭薩默塞特郡逝世1704年10月28日 英格蘭埃塞克斯郡教育程度牛津大學時代17世紀地區英格蘭學派
經驗主義
基礎主義[1]
概念論[2]
間接實在論(英語:Indirectrealism)[3]
真理符應論[4]
小體論[5]
社會契約
自然法
古典自由主義
主要領域形上學、知識論、認識論、政治哲學、精神哲學、教育著名思想空白心靈、「政府要經過被統治者的同意」、自然狀態,以及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權利
受影響於
柏拉圖、亞里斯多德、阿奎納、格勞秀斯、笛卡爾、霍布斯
影響於
大衛·休謨、伊曼努爾·康德、以及之後的許多政治哲學家,尤其是美國開國元勳和叔本華
簽名
約翰·洛克(英語:John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FRS),著名英國哲學家,最具影響力的啟蒙哲學家之一,並被廣泛形容為自由主義之父[6][7][8]。
在知識論上,洛克與喬治·貝克萊、大衛·休謨三人被列為英國經驗主義的代表人物,同時洛克也在社會契約理論上做出重要貢獻。
他發展出了一套與湯瑪斯·霍布斯的自然狀態不同的理論,主張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並且保障人民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時,其統治才有正當性。
洛克相信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時,社會契約才會成立,如果缺乏了這種同意,那麼人民便有推翻政府的權利。
約翰·洛克將國家權力分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對外權,並主張立法權與行政權的分立,行政權與對外權的統一;立法權是國家最高權力。
洛克的思想對於後代政治哲學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並且被廣泛視為是啟蒙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義者。
他的著作也大為影響了伏爾泰和盧梭,以及許多蘇格蘭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和美國開國元勳。
《美國獨立宣言》亦受到他的古典共和主義(英語:Classicalrepublicanism)觀念和自由主義觀念影響[9]。
洛克的精神哲學理論通常被視為是現代主義中「本體」以及自我理論的奠基者,也影響了後來大衛·休謨、讓·雅各·盧梭、與伊曼努爾·康德等人的著作。
洛克是第一個以連續的「意識」來定義自我概念的哲學家,他也提出了心靈是一塊「白板」的假設。
與笛卡爾或基督教哲學不同的是,洛克認為人生下來是不帶有任何記憶和思想的。
目次
1生平
2著作
2.1《論宗教寬容》
2.2《人類理解論》
2.3《政府論》
3影響
3.1財產理論
3.1.1累積的限制
3.2政治理論
3.2.1卡羅來納憲法
3.3自我理論
4主要著作
4.1未發表的著作
5洛克的墓誌銘
6參見
7參考文獻
8延伸讀物
9外部連結
生平[編輯]
約翰·洛克黑白素描
1632年8月29日,洛克生於薩默塞特郡的威靈頓村,一個距離布里斯托大約12英里的地方。
他在同一天被受洗。
洛克的父親也叫做約翰·洛克,是一名在薩默塞特郡擔任地方法官書記的律師[10],曾經在英國內戰時擔任議會派部隊的軍官。
洛克的母親艾妮絲·金恩是一名製革匠的女兒,據傳長的相當漂亮。
洛克的雙親都是清教徒。
洛克出生後不久,他家搬到了布里斯托以南7英里的彭斯福德(英語:Pensford)鎮,洛克在那裏的一個農村長大。
1647年,在父親的友人、也是議會議員的亞歷山大·波帕姆(英語:AlexanderPopham)的資助下,洛克被送至倫敦就讀西敏(威斯敏斯特)中學(WestminsterSchool)。
在從西敏中學畢業後,洛克接著前往就讀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
雖然洛克的成績相當傑出,他卻對大學安排的課程感到相當乏味和不滿,他發現一些當時的哲學家例如笛卡爾等人的著作都要比大學裡教授的古典教材還要有趣。
透過在西敏中學認識的同學理查·洛爾的介紹下,洛克開始將興趣轉向一些實驗哲學和醫學的研究,並且成為了皇家學會院士。
1656年,洛克獲得學士學位,接著在1658年獲得碩士學位[11]。
由於在牛津期間廣泛學習醫學、並且曾與許多知名的科學家如羅伯特·波義耳、羅伯特·胡克共事,1664年,洛克獲得了醫學學士的學位。
在1666年,洛克認識了沙夫堡伯里伯爵,伯爵當時正為肝臟感染疾病所苦,在接受洛克的悉心治療後相當感激,於是說服洛克成為他的助手。
找到新工作的洛克於是在1667年搬進了沙夫堡伯里伯爵於倫敦的住所,兼任他的個人醫師。
在倫敦,洛克在知名醫師湯瑪斯·西德納姆(英語:ThomasSydenham)的指導下繼續研讀醫學,西德萊姆對於洛克在自然哲學上的概念產生極大影響,這種影響可以在後來洛克所著的《人類理解論》一書裡發現。
隨著沙夫堡伯里伯爵的肝臟病情逐漸惡化,洛克所學習到的醫學知識也備受考驗。
洛克負責協調其他幾名醫師一同參與治療,並且說服沙夫堡伯里伯爵接受一次開刀手術(開刀在當時本身就是可能致命的)以移除肝臟內的囊腫。
手術進行得相當成功,疾病也逐漸復原了,伯爵感激的稱讚是洛克救了他一命。
在擔任沙夫堡伯里伯爵醫師的時期,洛克開始撰寫一些在後來被出版為《人類理解論》一書的草稿,其中有兩份草稿依然保存至今。
也是在這個時期洛克擔任了伯爵所創建的貿易與種植園事務委員會的秘書,提供伯爵有關國際貿易和經濟上的意見。
沙夫堡伯里伯爵身為輝格黨的創立者之一,對於洛克的政治思想有極大影響。
伯爵於1672年被指派為英國大法官,洛克也隨之參與各種政治活動。
1675年,在伯爵於政壇失勢後,洛克前往法國旅行。
在1679年當伯爵的政治情勢稍微好轉時,洛克又回到了英格蘭。
也是在這個時期,很可能是出於伯爵的鼓勵,洛克開始撰寫知名的《政府論》一書。
本書一度被認為是洛克替後來1688年的光榮革命進行辯護,但後來的學者們卻發現在光榮革命之前本書既已成稿。
書中洛克批評了湯瑪斯·霍布斯等人的獨裁主義政治哲學。
雖然洛克是與較具權勢的輝格黨共事,他所提出的自然權利以及政府理論在當時可說是相當激進而革命性的。
然而到了1683年,由於被懷疑涉嫌一件刺殺查理二世國王的陰謀(雖然根本沒多少證據能證明他直接參與了謀刺案),洛克逃亡至荷蘭。
在荷蘭,洛克終於有時間繼續開始撰寫許多著作,花了許多時間重新校對他的《人類理解論》以及《論寬容》的草稿,直到光榮革命結束為止洛克都一直待在荷蘭。
在1688年洛克跟隨奧蘭治親王的妻子一同返回英格蘭。
在抵達英國後不久洛克開始將大量的草稿出版成書,包括了《人類理解論》、《政府論》、以及《論寬容》都在這段時期接連出版。
洛克的密友瑪莎姆女士(英語:DamarisCudworthMasham)邀請洛克前往她在艾塞克斯郡的鄉下住所定居。
雖然當時洛克的身體狀況已經因為哮喘病發作而飽受折磨,他仍成為了輝格黨的英雄人物。
在這段期間洛克也經常與艾薩克·牛頓等人討論各種議題。
從1691年開始洛克一直住在瑪莎姆女士的家中。
在此期間,洛克的健康狀況不斷惡化,最終於1704年10月28日去世,並被埋在艾賽克斯郡東部的海弗拉弗(英語:HighLaver)小鎮的一個教堂墓區[12]。
洛克終身未婚,也沒有留下任何子女。
雖然洛克一生中經歷了王政復辟、倫敦大火、倫敦大瘟疫等許多歷史事件,他仍沒來得及在有生之年看到他的理念被實踐。
君主立憲制和議會民主制的發展在洛克的時代都還處於早期階段。
著作[編輯]
洛克的著作中反映出了他的清教徒背景以及身為輝格黨員的一些政治立場。
雖然洛克經常被視為是現代政治自由概念的奠基者,他在書中提出的一些觀點也難免與現代的主流觀點有些差別。
洛克的第一本主要著作是《論寬容》。
洛克對研究當時英國的於宗教寬容程度相當感興趣,他在死前寫下了許多主張宗教寬容的論文。
非國教徒的新教徒背景長大的洛克對於不同的神學觀點相當敏感。
不過後來洛克改變了立場,因為他對許多非國教徒的教派的行徑感到反感,轉而成為了英國國教會的堅定支持者。
洛克採取了較為寬容的宗教立場,但仍認為擁有一個國教可以促進社會的和諧。
而洛克最知名的兩本著作則分別是《人類理解論》和《政府論》。
《人類理解論》早在1671年便開始撰寫,有如洛克描述的,在接下來18年裡斷斷續續撰寫才完成了整本書,最後於1689年出版。
雖然洛克開始撰寫《政府論》的時間仍有待爭議,很明顯的是書中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在1679-1682年期間撰寫的。
因此《政府論》一書最初不太可能是為了1688年的光榮革命才撰寫的,雖然在光榮革命之後洛克的確曾大幅修訂全書以替革命辯護。
《論宗教寬容》[編輯]
盧克最初是以不具名的方式在阿姆斯特丹發表了拉丁文的《論宗教寬容》一書,雖然這本書很快便被翻譯為英文出版。
盧克區分了一個教會與民間政府的差異,包括兩者在目標上的差異、以及在實踐的手段上的差異。
政府是為了維持和平才存在的,並且必須保有武力才能達成這個目標;而教會則是自願構成的群體,為了提供靈魂救贖才存在的,而且必須使用說服的手段傳教。
個人並不能被從他們自己的靈魂上分開,也因此政府並沒有提供他們救贖的責任,武力也不可能達成救贖的目標,即使能夠達成,以這種壓迫方法傳教的宗教也並不一定是真正良善的宗教。
因此,即使當政府傾向於支持某個特定的教會時,政府不能為此而干擾民間的和平。
不過,政府可以出自政治上的目標而管制宗教,例如禁止在公共場合宰殺動物以維持環境的衛生,即使是當這些政策妨礙了某些宗教傳統時亦然。
而那些不願接受洛克提出的寬容原則的宗教教派必然會企圖改變政府,也因此政府有權以維持和平為由加以鎮壓。
由於沒有了對上帝的恐懼便沒有了信守承諾的理由,而社會的和平也需要人們願意保持承諾,因此政府可以在這種情況下主動推廣一部份的宗教發展。
《人類理解論》[編輯]
主條目:人類理解論
在《人類理解論》一書中,洛克批評了宣稱人生下來便帶有內在思想的哲學理論,他主張人所經歷過的感覺和經驗才是形塑思想的主要來源。
由於他在這方面的理論,洛克可以被歸類為經驗主義者,而非他的批評者萊布尼茨等人所信奉的理性主義。
《人類理解論》的第二卷提出了洛克對於思想的理論,他區分出了被動取得的'「簡單思想」—例如「紅色」、「甜美」、「圓形」等等,與主動架構起來的「複雜思想」—例如數字、因果關係、抽象、實體觀念、本體、以及差異性概念。
洛克也區分了物體既有的「主要特質」—例如形狀、動作、和長寬高,以及「次要特質」—亦即「在我們體內產生不同感覺的能力」(II.viii.10),例如讓我們感覺到「紅色」或「甜美」的能力。
洛克主張次要特質是取決於主要特質的。
在第二卷中洛克也討論到了人的本體以及人的思想,他在這裡所提出的理論直到今天都還有所爭議。
第三卷主要討論語言,第四卷則討論知識,包括了直覺知識、數學、道德哲學、自然哲學(「科學」)、以及信仰和輿論。
《政府論》[編輯]
1689年到1690年寫成的《政府二論》是洛克最重要的政治論文。
《政府論》的第一篇是對羅伯特·菲爾默的《君權論(英語:Patriarcha)》(或先祖論即論國王之自然權)的反駁。
洛克極力並有效地駁斥了費尼默的君權神授的主張。
洛克主張政府的權威只能建立在被統治者擁有的基礎之上,並且支持社會契約論。
不過他也強調社會契約論是可以廢除的。
在《政府論》的第二篇中,洛克則試圖替光榮革命辯護(但根據拉斯萊特的考證,政府論發表之時,光榮革命尚未發生,因此這部著作是在呼喚一場革命而不是為已經發生的革命辯護),提出了一套正當政府的理論,並且主張當政府違反這個理論時,人們就有權推翻其政權。
洛克還巧妙的暗示讀者當時英國的詹姆斯二世已經違反了這個理論。
洛克提出了一套與湯瑪斯·霍布斯的「自然狀態」不同的理論,他主張每個人都擁有自然權利,而他們的責任則是保護他們自己的權利、並且尊重其他人的同等權利。
透過洛克稱為「理性」的自然法的概念,人們就能理解為何他們必須尊重其他人的權利,包括了尊重他人經過勞動而獲得的財產的權利。
由於在實踐上自然法經常被忽略,因此政府的保護是必要的,然而政府的統治也必須經過被統治者的同意,這樣的統治也只有在一個全體的法律體制下才能表現出來。
因此所有的政府都只是人民所委託的代理人,當代理人背叛了人民時,政府就應該被解散。
當立定的法律被違反、或是代理人濫用權力時,一個政府便是背叛了其人民。
當政府被宣告解散後,人民便有權再建立一個新的政府,以對抗舊政府的不正當權威,這種情況又可以稱為「革命」。
影響[編輯]
洛克對於哲學和政治哲學界產生極大影響,尤其是自由主義的發展。
現代的自由意志主義者也將洛克視為其理論的奠基者之一。
他主張生命、自由、財產是人類不可剝奪的天賦人權。
洛克對於伏爾泰有極大影響,而他在自由和社會契約上的理論也影響了後來的亞歷山大·漢密爾頓、詹姆斯·麥迪遜、托瑪斯·傑佛遜、以及其他許多的美國開國元勳。
洛克的理論激勵了後來的美國革命與法國大革命。
洛克在知識論上也有極大貢獻,他提出了「主觀性」——或稱之為「自我」的定義,查爾斯·泰勒等歷史學家認為洛克的《人類理解論》一書是現代哲學中有關自我的概念的奠基者[13]。
財產理論[編輯]
在《政府論》中洛克主張公民社會是為了對財產權利提供保護才產生的。
洛克所謂的財產是以拉丁文的「proprius」一詞為基礎,代表了一個人所擁有的東西—包括了擁有他自己。
也因此,洛克所謂的「財產」包括了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權利。
政治社會創立的目標便是為了提供財產權利更好的保護,因為財產能夠代表其成員私人的(非政治性的)利益,但卻無法代表一些只有與共同體裡其他人結合才能實現的利益。
從這個理論延伸,每個人必然都在社會以外(例如在自然狀態下)擁有一些財產,因此政府並不是財產權利的唯一來源,也不能夠隨意挪用個人的財產。
如果政府存在的目標是為了保護財產權利,財產必然是先於政府存在並且完全獨立的。
洛克的對手羅伯特·費爾默爵士主張如果自然狀態真的存在(他否認其存在),那麼所有東西必然是屬於公共所有的,私人財產不可能存在。
湯瑪斯·霍布斯對此也抱持類似的看法。
洛克因此提出了一套解釋財產如何在沒有政府的情況下存在的解釋:
首先,洛克主張每個個人都「擁有」他自己,所以每個人在自然狀態下都是同樣自由而平等的。
因此,每個人也必然擁有他勞動所得的產品,要否認這點便等同於將他視為奴隸。
也因此每個人都有權在自然賦予的資源上混合他自己的勞動:一顆長在樹上的蘋果對所有人都沒有用處,只有當某個人將其採收後它才有可能被食用,而蘋果便成為了那個採收的人的財產。
洛克同時提出另一種論點,他主張我們必須允許蘋果被採收為私人財產,否則無論世界上的資源有多麼豐富,所有人類都只有餓死一途。
一個人也必須被允許進食,因此他有權利食用經過他勞動所得的果實(同時他也有權拒絕其他人食用他的果實)。
當蘋果被他吃下的,他也必然是這顆蘋果的所有人,無論是在他咀嚼時、當他啃咬時、當他將蘋果送至嘴邊時,只要他在這棵蘋果上混合了他的勞動(透過採收它的動作)。
不過這還沒有說明為何一個個人應該被允許在自然賦予的資源上混合勞動。
由於人必須進食,採收蘋果也是必要的,但這還不足以解釋為何人們必須尊重其他人的財產。
因此洛克假設在自然狀態下資源是相當豐富的:只要其他人還有機會取得「同樣多」和「同樣好」的資源,一個人便有權利拿走一部分的自然資源,而由於自然資源是相當豐富的,一個人可以在拿走所有他自己會用到的資源的同時,也不會侵犯到其他人的資源。
除此之外,一個人不可以拿走超過他能使用到的數量,以免資源被糟蹋。
洛克也因此提出了兩個取得財產的但書:「同樣多和同樣好」的條件、以及避免「浪費糟蹋」的條件。
透過這一連串理論,洛克主張一個完整的經濟體制的確可以在沒有政府的自然狀態下存在。
私人財產因此是先於政府而存在的,社會也是為了保護私人財產才形成的。
累積的限制[編輯]
勞動創造財產,但財產的累積也有其限制。
依據洛克的說法,沒有被使用的財產是一種浪費,也是對於自然的侵犯。
不過,隨著「長久產品」的引進,人便可以賣出他們手上過多的會腐爛的產品以交換長久產品,如此一來便不會違反自然法了。
由於黃金、銀塊、和其他各種貴金屬及寶石並不會腐爛,除了美觀價值以外,它們對於人的生存是沒有用處的。
也因此一個人可以自由的累積它們,或者以它們進行貿易換取食物。
透過人與人之間的自願同意,它們便成為了貨幣(一個人可以用黃金換取蘋果、而另一個人則可以用黃金換取小麥)。
透過貨幣的買賣,一個人便能夠避免對於資源的浪費,例如在果實腐爛之前便將它們變賣以讓他人食用。
但是貨幣機制的使用也使得對物品的過多占有。
洛克最終對於採用貨幣機制採取了一種至少在表面上看來不太連貫的態度。
政治理論[編輯]
共和主義
核心概念
反君主主義
自由
人民主權
共和制
公眾事物
社會契約
流派
古典
聯邦
凱末爾
納賽爾
新
韋尼澤洛斯
共和制的類型
自治
資本主義
基督教
企業
民主
聯邦
聯邦議會
伊斯蘭
議會
人民
革命
姐妹
蘇維埃
重要思想家
漢娜·阿倫特
西塞羅
詹姆斯·哈靈頓
湯瑪斯·傑佛遜
約翰·洛克
詹姆斯·麥迪遜
孟德斯鳩
波利比烏斯
讓-雅克·盧梭
阿爾格農·西德尼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歷史
羅馬共和國
部落議會
古雅典
威尼斯共和國
熱那亞共和國
佛羅倫斯共和國
荷蘭共和國
美國革命
法國大革命
西屬美洲獨立戰爭
自由三年
法國二月革命
1910年10月5日革命
辛亥革命
俄國二月革命
德國十一月革命
土耳其獨立戰爭
1921年蒙古革命
1922年9月11日革命
1935年希臘未遂政變
西班牙內戰
1946年義大利憲法公投
7月23日革命
7月14日革命
北葉門內戰
桑給巴爾革命
1969年利比亞政變
1970年柬埔寨政變
政權變革
伊朗伊斯蘭革命
1987年斐濟政變
尼泊爾內戰
各國
澳大利亞
巴貝多
加拿大
愛爾蘭
牙買加
摩洛哥
荷蘭
紐西蘭
挪威
西班牙
瑞典
土耳其
英國
蘇格蘭
美國
日本
相關主題
社群主義
民主
自由主義
君主主義
政治主題閱論編
政治系列自由主義
發展自由主義思想歷史古典自由主義歷史
思想政治自由主義政治自由文化自由主義民主資本主義民主教育經濟自由主義自由貿易 ·個人主義自由放任自由民主制自由主義中立性消極/積極自由市場經濟 ·開放社會人民主權權利政教分離
學說美國自由主義 ·無政府自由主義社會 ·古典 ·保守民主 ·綠色自由意志主義 ·市場民族 ·新自由主義調和自由主義 ·古自由主義激進主義
重要人物約翰·洛克亞當·斯密亞當·福格森湯瑪斯·傑佛遜湯瑪斯·潘恩 ·大衛·休謨孟德斯鳩伊曼努爾·康德 ·傑里米·邊沁湯瑪斯·羅伯特·馬爾薩斯威廉·馮·洪堡弗雷德里克·巴斯夏約翰·斯圖爾特·密爾湯瑪斯·希爾·格林倫納德·特里勞尼·霍布豪斯約翰·梅納德·凱恩斯伯特蘭·羅素路德維希·馮·米塞斯弗里德里希·哈耶克 ·以賽亞·伯林約翰·羅爾斯 ·羅伯特·諾齊克
區域全球自由主義歐洲自由主義美國自由主義各國自由主義
宗教自由主義基督教 ·伊斯蘭教 ·猶太教
組織自由主義政黨國際自由聯盟國際自由青年聯盟(IFLRY)歐洲自由民主改革黨(ELDR)歐洲自由民主聯盟(ALDE)歐洲自由青年聯盟(LYMEC)亞洲自由民主聯盟(CALD)非洲自由聯盟(ALN)拉丁美洲自由聯盟(Relial)
自由主義主題
政治主題閱論編
與湯瑪斯·霍布斯不同的是,洛克相信人的本質是帶有理性和寬容的。
但與霍布斯相同的是,洛克認為自私是人性的本質,這也是他在貨幣理論上的基礎。
洛克認為在自然狀態下所有人都是平等而獨立的,沒有人有權利侵犯其他人的「生命、自由、或財產」。
洛克也主張應該對政府權力實行監督與制衡,並且認為當政府背叛了人民時,革命不但是一種權利,也是一種義務。
這些理論對於美國憲法及其獨立宣言都有極大影響。
卡羅來納憲法[編輯]
洛克經常被視為是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也是美國革命的先驅。
不過,學者批評洛克曾透過一間英國公司投資了在新大陸的奴隸交易,也批評他在擔任沙夫茨伯里伯爵秘書期間曾參與了卡羅來納憲法(英語:FundamentalConstitutionsofCarolina)的起草,那份憲法在新大陸的卡羅來納州建立了一套封建的貴族制度、並且給了奴隸主對奴隸的絕對控制權。
一些人認為洛克提出的圈地財產的理論正當化了對於美洲原住民的土地侵占。
學者舉出洛克在著作裡的反貴族和反奴隸理論,質疑他言行不一。
[14]
自我理論[編輯]
洛克是不列顛經驗主義的開創者,雖然他本人並沒有完全貫徹這種哲學思想。
洛克認為人類所有的思想和觀念都來自或反映了人類的感官經驗。
洛克將「自我」定義為「會以意識思考的東西(無論其本體,無論其是由何種精神、物質所單獨構成或混合而成,皆是如此),這種東西是可以進行感覺的,會感覺到快樂或痛苦、幸福或不幸,而其意識延伸的程度,便是其自我所關心的程度。
」[15]但洛克並沒有忽略「本體」的重要性,他寫道:「肉體是構成人的一部分。
」[16]因此洛克認為「自我」是一種在體內的自我察覺、以及自我意識的反射。
在《人類理解論》中洛克解釋了這種意識靈魂的發展過程,他批評了聖奧古斯丁派所提出的人生下來皆帶有原罪的理論,也批評了笛卡爾提出的人生下來皆帶有基本邏輯知識的理論。
洛克認為人的心靈開始時就像一塊「白板」,而向它提供精神內容的是經驗(即他所謂的觀念)。
觀念分為兩種:感覺的觀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觀念[17]。
感覺來源於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則來自於心靈觀察本身。
與理性主義者不同的是,洛克強調這兩種觀念是知識的唯一來源。
洛克還將觀念劃分為簡單觀念和複雜觀念,不過並沒有提供合適的區分標準。
我們唯一能感知的是簡單觀念,而我們自己從許多簡單觀念中能夠形成一個複雜觀念。
洛克在《教育漫話》一書就是他對於如何教育這種空白心靈的大綱;他相信教育才是構成人最重要的部分,或者更根本的說,心靈開始時都只是一個「空櫥櫃」,他還說:「我想我會說在我們所遇到的人之中,其中有九成的人的好壞或是能力高低,都是取決於他們所受到的教育。
」[18]
洛克也主張「在我們嬰兒時期所受到的任何瑣碎印象,都會對我們以後有相當重大而持久的影響。
」[19]他主張在一個人年輕時所形成的聯想(觀念的聯合)比那些後來才形成的更為重要,因為它們是自我的根源—它們是第一波留在「白板」上的印象。
在《人類理解論》中,洛克引入了這些概念,還提出了一個例子:例如我們不應該讓一個「愚蠢的女僕」告訴小孩在晚上時會有「小妖精和鬼怪」出沒,否則「夜晚便會永遠和這些可怕的念頭結合在一起,他從此再也擺脫不掉這些想法了。
」[20]洛克的聯想理論大大影響了後來的聯想心理學,對18世紀的思想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尤其是對於教育理論。
幾乎所有的教育家都會警告父母不該讓小孩們發展出負面的聯想。
這也推動大衛·哈特利在《人之觀察》(ObservationsonMan,1749年)一書中嘗試去發現聯想理論的生物學機制,從而導致了心理學和其他新學科的發展。
主要著作[編輯]
(1689)《論寬容》—ALetterConcerningToleration
(1690)《論寬容第二篇》—ASecondLetterConcerningToleration
(1692)《論寬容第三篇》—AThirdLetterforToleration
(1689)《政府論》—TwoTreatisesofGovernment
(1690)《人類理解論》—AnEssa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
(1693)《教育漫話》—SomeThoughtsConcerningEducation
(1695)《聖經中體現出來的基督教的合理性》—TheReasonablenessofChristianity,asDeliveredintheScriptures
(1695)《為基督教合理性辯護》—AVindicationoftheReasonablenessofChristianity
未發表的著作[編輯]
(1660)FirstTractofGovernment(或theEnglishTract)
(c.1662)SecondTractofGovernment(或theLatinTract)
(1664)QuestionsConcerningtheLawofNature(拉丁文寫成,後被翻譯為英文)
(1667)EssayConcerningToleration
(1706)OftheConductoftheUnderstanding
(1707)AParaphraseandNotesontheEpistlesofSt.Paul
洛克的墓誌銘[編輯]
(從拉丁文翻譯而來)
「停下你的腳步阿,路人!躺在這裡的就是約翰·洛克。
如果你想問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他會說他是一個以自己的小財產過著滿足生活的人。
身為一個學者,他以追求真相為他學習的唯一目標,你可以在他的著作裡發現這點,任何有關他的事物都寫在他的著作裡了,也都比本墓誌銘對他的讚美還要真實。
確實,他的美德,並不足以讓他自己提出來炫耀、也不足以拿來給你做為典範。
讓他犯下的邪惡隨著塵土掩埋吧。
如果你要尋求作人的典範,去從聖經裡找尋吧;如果你要尋找邪惡的典範,希望你不會找到它;如果你要尋找死人(如果這能夠幫助你的話),你在這裡就可以找到一個、也可以在任何其他地方找到啊。
」
參見[編輯]
自由主義
古典自由主義
自由意志主義
洛克條件
參考文獻[編輯]
^Fumerton,Richard.FoundationalistTheoriesofEpistemicJustification.StanfordEncyclopediaofPhilosophy.2000-02-21[2018-08-1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4-24).
^DavidBostock,PhilosophyofMathematics:AnIntroduction,Wiley-Blackwell,2009,p.43:"AllofDescartes,Locke,Berkeley,andHumesupposedthatmathematicsisatheoryofourideas,butnoneofthemofferedanyargumentforthisconceptualistclaim,andapparentlytookittobeuncontroversial."
^JohnW.Yolton,RealismandAppearances:AnEssayinOntolog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0,p.136.
^TheCorrespondenceTheoryofTruth(StanfordEncyclopediaofPhilosophy).[2021-02-08].(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14).
^VereClaiborneChappell(ed.),TheCambridgeCompaniontoLock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4,p.56.
^Hirschmann,NancyJ.2009.Gender,Class,andFreedominModernPoliticalTheory.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79.
^Sharma,Urmila,andS.K.Sharma.2006.WesternPoliticalThought.Washington:AtlanticPublishers.p.440.
^Korab-Karpowicz,W.Julian.2010.AHistoryofPoliticalPhilosophy:FromThucydidestoLocke.NewYork:GlobalScholarlyPublications.p.291.
^Becker,CarlLotus.TheDeclarationofIndependence:aStudyintheHistoryofPoliticalIdeas.NewYork:Harcourt,Brace.1922:27.
^Broad,C.D.EthicsAndtheHistoryofPhilosophy.UK:Routledge.2000.ISBN978-0-415-22530-4.
^Uzgalis,William.[2001]2018."JohnLock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StanfordEncyclopediaofPhilosophy,editedbyE.N.Zalta.
^BritannicaOnline,s.v.JohnLokce
^Seigel,Jerrold.TheIdeaoftheSelf:ThoughtandExperienceinWesternEuropesincetheSeventeenthCentury.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5)andCharlesTaylor,SourcesoftheSelf:TheMakingofModernIdentity.Cambridge:HarvardUniversityPress(1989).
^Farr,James.Locke,NaturalLaw,andNewWorldSlavery.PoliticalTheory.2008-08-01,36(4):495–522.ISSN 0090-5917.doi:10.1177/0090591708317899.(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01)(英語).
^Locke,John.AnEssayConcerningHumanUnderstanding.Ed.RogerWoolhouse.NewYork:PenguinBooks(1997),307.
^Locke,Essay,306.
^美國國際百科全書第9冊,紐約J.J.Little公司,1954年,
^洛克:《教育漫話》,10.
^洛克:《教育漫話》,10.
^Locke,Essay,357.
延伸讀物[編輯]
Ashcraft,Richard,1986.RevolutionaryPollitics&Locke'sTwoTreatisesofGovernment.Princeton:PrincetonUniversityPress.(DiscussestherelationshipbetweenLocke'sphilosophyandhispoliticalactivities.)
Bailyn,Bernard,1992(1967).TheIdeologicalOriginsoftheAmericanRevolution.HarvardUni.Press.(DiscussestheinfluenceofLockeandotherthinkersupontheAmericanRevolutionandonsubsequentAmericanpoliticalthought.)
G.A.Cohen,1995.'MarxandLockeonLandandLabour',inhisSelf-Ownership,FreedomandEquality,OxfordUniversityPress.
Cox,Richard,LockeonWarandPeace,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60.(AdiscussionofLocke'stheor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
Chappell,Vere,ed.,19nn.TheCambridgeCompaniontoLocke.CambridgeUni.Press.
Dunn,John,1984.Locke.OxfordUni.Press.(Asuccinctintroduction.)
------,1969.ThePoliticalThoughtofJohnLocke:AnHistoricalAccountoftheArgumentofthe"TwoTreatisesofGovernment".CambridgeUni.Press.(IntroducedtheinterpretationwhichemphasisesthetheologicalelementinLocke'spoliticalthought.)
Macpherson.C.B.ThePoliticalTheoryofPossessiveIndividualism:HobbestoLocke(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62).(EstablishesthedeepaffinityfromHobbestoHarrington,theLevellers,andLockethroughtonineteenth-centuryutilitarianism).
Pangle,Thomas,TheSpiritofModernRepublicanism:TheMoralVisionoftheAmericanFoundersandthePhilosophyofLocke(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8;paperbacked.,1990),334pages.(ChallengesDunn's,Tully's,Yolton's,andotherconventionalreadings.)
Strauss,Leo,NaturalRightandHistory,chap.5B(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53).(Arguesfromanon-MarxistpointofviewforadeepaffinitybetweenHobbesandLocke.)
Strauss,Leo,"Locke'sDoctrineofNaturallaw,"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52(1958)490-501.(AcritiqueofW.vonLeyden'seditionofLocke'sunpublishedwritingsonnaturallaw.)
Tully,James,1980."ADiscourseonProperty :JohnLockeandhisAdversaries"CambridgeUni.Press
Yolton,J.W.,ed.,1969.JohnLocke:ProblemsandPerspectives.CambridgeUni.Press.
Zuckert,Michael,LaunchingLiberalism:OnLockeanPoliticalPhilosophy.Lawrence,KS:UniversityPressofKansas.
LockeStudies,appearingannually,publishesscholarlyworkonJohnLocke.
Robinson,Dave;JudyGroves.IntroducingPoliticalPhilosophy.IconBooks.2003.ISBN978-1-84046-450-4. 引文使用過時參數coauthors(幫助)
Rousseau,GeorgeS.NervousActs:EssaysonLiterature,CultureandSensibility.PalgraveMacmillan.2004.ISBN978-1-4039-3453-6.
黃偉合:《英國近代自由主義研究——從洛克、邊沁到密爾》(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外部連結[編輯]
從維基百科的姊妹計劃了解更多有關「約翰·洛克」的內容
維基詞典上的字詞解釋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多媒體資源
維基新聞上的新聞
維基語錄上的名言
維基文庫上該作者的作品
維基教科書上的教科書和手冊
維基學院上的學習資源
著作的全文(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約翰·洛克的作品-古騰堡計劃
史丹佛哲學百科的傳記Archived2011-08-14atWebCite
傳記PortugueseWebArchive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10-13
洛克的手稿收藏PortugueseWebArchive的存檔,存檔日期2009-10-13
TheDigitalLockeProject
江宜樺:〈洛克的自由主義思想〉(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08年)
江宜樺:〈西方自由主義之父洛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2010年)
相關條目連結閱論編啟蒙時代 相關主題
無神論
資本主義
公民自由
反啟蒙運動(英語:Counter-Enlightenment)
批判性思維
自然神論
民主
經驗主義
百科全書派
開明專制
自由市場
哈斯卡拉運動
人文主義
人權
自由主義
自由、平等、博愛
方法的懷疑
自然哲學
客觀性
同理心
理性
理性主義
理智
還原論
「敢於求知」
科學
科學方法
社會主義
共相
魏瑪古典主義
啟蒙時代的思想家法國
讓·勒朗·達朗貝爾
埃蒂耶納·博諾·德·孔狄亞克
布豐
孔多塞侯爵
德尼·狄德羅
克洛德·阿德里安·愛爾維修
保爾·霍爾巴赫
孟德斯鳩
布萊茲·帕斯卡
讓-雅克·盧梭
弗朗索瓦·魁奈
薩德侯爵
伏爾泰
勞恩男爵
日內瓦
菲爾曼·阿鮑齊特
讓-雅克·盧梭
奧拉斯-貝內迪克特·德索敘爾
德意志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
約翰·哥特弗雷德·赫爾德
威廉·馮·洪堡
伊曼努爾·康德
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
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
摩西·孟德爾頌
弗里德里希·席勒
克里斯多夫·馬丁·維蘭德
賽繆爾·馮·普芬多夫
格奧爾格·克里斯托夫·利希滕貝格
克里斯蒂安·沃爾夫
希臘
里加斯·費萊奧斯(英語:RigasFeraios)
阿達曼提奧斯·科拉伊斯(英語:AdamantiosKorais)
愛爾蘭
喬治·貝克萊
羅伯特·波義耳
埃德蒙·伯克
約翰·托蘭德
義大利
切薩雷·貝卡里亞
蓋塔諾·菲蘭傑里(英語:GaetanoFilangieri)
安東尼奧·傑諾韋西(英語:AntonioGenovesi)
皮埃特羅·維里(英語:PietroVerri)
路易吉·伽伐尼
詹巴蒂斯塔·維柯
尼德蘭
巴爾薩澤·貝克(英語:BalthasarBekker)
彼得·代·拉·考特(英語:PieterdelaCourt)
柏圖斯·庫那烏斯(英語:PetrusCunaeus)
胡果·格老秀斯
弗朗索瓦·赫姆斯特休斯(英語:FrançoisHemsterhuis)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亞德里亞安·科爾巴格(英語:AdriaanKoerbagh)
弗雷德里克·范·林霍夫(英語:FrederikvanLeenhof)
安東尼·范·列文虎克
伯納德·紐汶蒂(英語:BernardNieuwentyt)
巴魯赫·斯賓諾莎
揚·斯瓦默丹
亨德里克·韋爾馬斯(英語:HendrikWyermars)
波蘭
塔德烏什·恰茨基(英語:TadeuszCzacki)
胡戈·科萬塔伊
斯坦尼斯瓦夫·科納爾斯基(英語:StanisławKonarski)
伊格內修·克拉西茨基(英語:IgnacyKrasicki)
尤利安·烏爾辛·聶姆策維奇(英語:JulianUrsynNiemcewicz)
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
延傑伊·希尼亞德茨基(英語:JędrzejŚniadecki)
斯塔尼斯瓦夫·斯塔西茨(英語:StanisławStaszic)
約瑟夫·維比茨基(英語:JózefWybicki)
葡萄牙
塞巴斯蒂昂·若澤·德卡瓦略-梅洛
俄羅斯
葉卡捷琳娜二世
傑尼斯·伊萬諾維奇·馮維辛
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拉季舍夫
羅曼諾夫娜·沃龍佐娃·達什科娃(英語:YekaterinaVorontsova-Dashkova)
西班牙
卡洛斯三世
貝尼托·赫羅尼默·費伊豪·蒙特內格羅(英語:BenitoJerónimoFeijóoyMontenegro)
英國
弗蘭西斯·培根
約瑟夫·布拉克
詹姆士·包斯威爾
亞當·福格森
愛德華·吉本
羅伯特·胡克
大衛·休謨
弗蘭西斯·哈奇森
塞繆爾·詹森
約翰·洛克
艾薩克·牛頓
湯瑪斯·里德
亞當·斯密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美國
班傑明·富蘭克林
湯瑪斯·傑佛遜
詹姆斯·麥迪遜
喬治·梅森
湯瑪斯·潘恩
分類
閱論編形上學學者古代
巴門尼德
柏拉圖
亞里斯多德
中世紀
邁蒙尼德
迦毗羅
普羅提諾
鄧斯·司各脫
湯瑪斯·阿奎那
近代
弗朗西斯科·蘇亞雷斯
尼古拉·馬勒伯朗士
勒內·笛卡兒
約翰·洛克
大衛·休謨
湯瑪斯·里德
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
艾薩克·牛頓
巴魯赫·斯賓諾莎
18~19世紀
伊曼努爾·康德
喬治·貝克萊
G.W.F.黑格爾
亞瑟·叔本華
卡爾·馬克思
弗里德里希·尼采
查爾斯·桑德斯·皮爾士
若瑟·馬雷夏(英語:JosephMaréchal)
19~20世紀
馬丁·海德格爾
亨利·柏格森
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黑德
路德維希·維根斯坦
伯特蘭·羅素
魯道夫·卡爾納普
威拉德·范·奧曼·蒯因
當代
朵洛西·埃米特(英語:DorothyEmmet)
喬治·愛德華·摩爾
讓-保羅·薩特
吉爾伯特·賴爾
希拉蕊·懷特哈爾·普特南
斯特勞森
柯林武德
阿道夫·斯托爾(英語:AdolphStöhr)
索爾·阿倫·克里普克
伊莉莎白·安斯康姆
唐納德·戴維森
麥可·達米特
阿爾文·普蘭丁格
彼得·范·因維根(英語:PetervanInwagen)
德里克·帕菲特
理論
行動理論
反實在論(英語:Anti-realism)
決定論
二元論
生成論(英語:Enactivism)
本質主義
存在主義
自由意志
印度教唯心主義
唯心主義
自由意志主義(英語:Libertarianism(metaphysics))
自由
唯物主義
機械唯物主義
生命的意義
一元論
自然主義
虛無主義
現象主義
實在論
物理主義
柏拉圖式唯心主義(英語:Platonicidealism)
相對主義
數論
科學實在論
唯我論
主觀主義
實體論(英語:Substancetheory)
類型論
概念
抽象客體
世界靈魂(英語:Animamundi)
存有
範疇
因果
選擇
我思故我在
概念
涉身認知(英語:Embodiedcognition)
實體
本質
存在
經驗
有實體設定的抽象(英語:Hypostaticabstraction)
想法
同一性
同一性與變化
信息
洞察
智力
意思表示
情態
物質(英語:Matter(philosophy))
意義(英語:Meaning(existential))
模因學
心靈
運動
必要性
觀念(英語:Notion(philosophy))
客體
模式
知覺
物體
原理
性質
感質
質(英語:Quality(philosophy))
現實
靈魂
主體
實體形式(英語:Substantialform)
思想
時間
真理
類型–個例之辨(英語:Type–tokendistinction)
共相
不可觀測性
價值
相關話題
價值論
宇宙學
知識論
後設
本體論
精神哲學
科學哲學
心理學哲學(英語:Philosophyofpsychology)
自我哲學
時空的哲學(英語:Philosophyofspaceandtime)
目的論
理論物理學
分類
主題
專題
相關更改
閱論編知識論學者
湯瑪斯·阿奎那
希波的奧古斯丁
威廉·阿爾斯頓(英語:WilliamAlston)
羅伯特·奧迪(英語:RobertAudi)
A.J.艾耶爾
喬治·貝克萊
勞倫斯·邦久(英語:LaurenceBonJour)
勒內·笛卡爾
愛德蒙德·葛梯爾
阿爾文·戈德曼(英語:AlvinGoldman)
納爾遜·古德曼
保羅·格萊斯
大衛·休謨
伊曼努爾·康德
索倫·克爾凱郭爾
索爾·克里普克
約翰·洛克
G.E.摩爾
羅伯特·諾齊克
阿爾文·普蘭丁格
柏拉圖
希拉蕊·普特南
湯瑪斯·里德
P.F.斯特勞森
W.V.O.蒯因
伯特蘭·羅素
維根斯坦
尼古拉斯·沃特斯多夫(英語:NicholasWolterstorff)
維也納學派
理論
真理融貫論
建構主義認識論(英語:Constructivistepistemology)
情境主義
決定論
經驗主義
進化知識論(英語:Evolutionaryepistemology)
可謬論
女性主義知識論(英語:Feministepistemology)
信仰主義
基礎主義
發生認識論(英語:Geneticepistemology)
整全觀
無限主義(英語:Infinitism)
固有觀念說(英語:Innatism)
內在主義與外在主義(英語:Internalism_and_externalism)
樸素實在論(英語:Naïverealism)
自然主義知識論(英語:Naturalized_epistemology)
現象主義
實證主義
還原主義
可靠主義(英語:Reliabilism)
表現實在論(英語:representativerealism)
理性主義
懷疑論
理型論
先驗觀念論(英語:Transcendentalidealism)
均變論
概念
先驗
分析
分析-綜合區別
信念
因果
常識
陳述性知識
探索性思考(英語:Exploratorythought)
葛梯爾問題
理由(英語:Theoryofjustification)
知識
歸納
客觀性
歸納問題(英語:Problemofinduction)
他心問題
知覺
命題
回溯論證(英語:Regressargument)
簡單(英語:Simplicity)
思辨理性(英語:Speculativereason)
真理
更多...
相關條目
知識論概要
Alethiology(英語:Alethiology)
理性與信仰(英語:Faithandrationality)
形式知識論(英語:Formalepistemology)
元知識論
感知哲學(英語:Philosophyofperception)
科學哲學
社會知識論(英語:Socialepistemology)
主題
分類
專題
歷史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0100571
BNA:000026118
BNE:XX981831
BNF:cb11913201p(data)
CiNii:DA00668409
CONOR:7712355
FAST:40818
GND:118573748
LCCN:n79090225
LNB:000030798
NDL:00447915
NKC:jn19990005145
NLA:35309954
NLP:A11805730
NSK:000036380
NTA:068239971
ICCU:CFIV017247
SELIBR:239481
SNAC:w6j38szx
SUDOC:027272494
ULAN:500222209
VIAF:34459614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约翰·洛克&oldid=70061711」
分類:1632年出生1704年逝世埃平森林區人英國哲學家英格蘭政治哲學家自由主義英國法學家英國皇家學會院士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校友啟蒙運動哲學家17世紀哲學家形上學學者英國政治理論家無神論批評者經驗主義者英國古典自由主義者約翰·洛克在荷蘭共和國的英國人17世紀英格蘭作家隱藏分類:CS1英語來源(en)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自2020年7月需補充來源的條目拒絕當選首頁新條目推薦欄目的條目頁面同時使用了collapsiblelist的titlestyle的background和text-align使用受影響於參數的人物信息框含有簽名的傳記作品含有hCards的條目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相同含有英語的條目含有過時參數的引用的頁面含有古騰堡計劃連結的條目Webarchive模板其他存檔站點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ELI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ULA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22元素的規範控制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語錄維基文庫
其他語言
AfrikaansAlemannischአማርኛAragonésÆngliscالعربيةالدارجةمصرىAsturianuAzərbaycancaتۆرکجهБашҡортсаŽemaitėška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भोजपुरीবাংলাBrezhonegBosanskiБуряадCatalàНохчийнکوردی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EstremeñuفارسیSuomiFøroysktFrançaisNordfriiskFryskGaeilge贛語KriyòlgwiyannenGalegoगोंयचीकोंकणी/GõychiKonknniעבריתहिन्दीFijiHindiHrvatskiMagyarՀայերենԱրեւմտահայերէնInterlinguaBahasaIndonesiaIlokano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Patois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QaraqalpaqshaҚазақшаភាសាខ្មែរಕನ್ನಡ한국어KurdîKernowek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nguaFrancaNovaLombardLietuviųLatviešuMalagasyМакедонскиമലയാളംМонголमराठीBahasaMelayuမြန်မာဘာသာЭрзяньPlattdüütsch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PiemontèisپنجابیپښتوPortuguêsRomânăРусскийРусиньскыйСахатылаᱥᱟᱱᱛᱟᱲᱤSicilianu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Taclḥit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ChiSho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Kiswahiliதமிழ்ไทยTürkmençeTagalog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اردوOʻzbekcha/ўзбекчаVepsänkel’TiếngViệtVolapükWalonWinaray吴语ייִדישYorùbáBân-lâm-gú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洛克 - 哲學新媒體
John Locke - 1632CE 8 月29th to 1704CE 10 月28th 洛克是英國哲學家,牛津學者以及醫學研究者。他的重要著作《人類悟性論》,辯護了經驗主義並自認在顧及廣泛...
- 2約翰·洛克_百度百科
約翰·洛克(1632年8月29日- 1704年10月28日)是英國哲學家和醫生,被廣泛認為是最有影響力的一個啓蒙思想家和俗稱“ 自由主義”之父。認為是英國最早的經驗主義者之一, ...
- 3約翰·洛克[英國哲學家] - 中文百科知識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英國的哲學家。在知識論上,洛克與喬治·貝克萊、大衛·休謨三人被列為英國經驗主義(British Empirici...
- 4約翰·洛克 - MBA智库百科
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8.29-1704.10.28)——經驗主義的開創人約翰·洛克(John Locke,1632.8.29-1704.10.28)是英國“光榮革命”時期...
- 5洛克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 104人力銀行
洛克儀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民國80年是一家傑出的電子儀器設備代理商。 歷年來都被外國原廠推薦為亞洲最優秀的代理,它同時投資國內兩家儀器製造廠,生產最高品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