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煩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煩惱是,例如,執著或慾望、忿怒、忌妒、自傲、自大,等等。

有些煩惱會導致破壞性的行為,但也不是一定都這樣。

例如執著跟慾望可以有破壞性,例如去偷東西。

但我們也有被愛 ... 🎉 我們要慶祝開站二十週年了! 🎉 想支持我們下一個二十年,把古老的西藏智慧帶給世界嗎? 立即捐助 StudyBuddhism › 西藏佛教 › 心靈訓練 › 處理煩惱情緒 什麼是煩惱? 亞歷山大·伯金博士 當我們的心被忿怒、執著、自私、或貪婪所擾亂,我們的能量很可能也被擾亂。

我們感到不舒暢,我們的心不平靜,我們的念頭狂野。

我們會說或作出之後會後悔的言行。

如果我們注意到一種忽然出現的心或能量的擾亂,我們可以確認這是來自某種擾亂的煩惱情緒。

秘訣是當它升起時就盡快抓住它,施以與之相反的心理狀態,例如慈愛跟悲憫,以避免我們敗給製造問題的煩惱後,依之行動而造成的麻煩。

facebook Shareonfacebook 內容概觀 何謂煩惱? 煩惱也可能伴隨著建設性的心緒 如何認出我們正受到煩惱的情緒、態度或心緒影響 非煩惱(非困擾性的情緒) 無明是煩惱的背後原因 其他語言 العربية বাংলা བོད་ཡིག་ Deutsch English Español فارسی Français हिन्दी Indonesia Italiano 日本語 Монгол मराठी မြန်မာဘာသာ پنجابی Polski Português Русский සිංහල ไทย Türkçe اُردو TiếngViệt 简体中文 何謂煩惱? Arrowdown Arrowup 煩惱的定義是,當發生時會導致失去心靈平靜跟自我控制的心的狀態。

因為我們失去心的平靜,所以它叫困擾性的。

我們的心失去平靜時,我們並不是真的清楚自己在想什麼跟感受到什麼。

因為這種缺乏明晰,我們失去明辨的感知,故也失去自制。

我們必須要能明辨在特定狀況下,什麼是有益的,什麼不是,什麼是合宜的,什麼不是。

煩惱也可能伴隨著建設性的心緒 Arrowdown Arrowup 煩惱是,例如,執著或慾望、忿怒、忌妒、自傲、自大,等等。

有些煩惱會導致破壞性的行為,但也不是一定都這樣。

例如執著跟慾望可以有破壞性,例如去偷東西。

但我們也有被愛的慾望跟執著,所以我們會為了被愛而去幫助別人。

幫助別人不是破壞性的,它是建設性的,但它背後可能有煩惱:「我想被愛,請用愛回報我對你的好」。

又或以忿怒為例。

忿怒可以導致破壞性行為,例如因為激憤而傷害甚至殺害別人。

這是破壞性的。

然而,比如說我們對特定體系或情境的不公義感到憤怒,故而著手改變之。

改變不見得牽涉到暴力,但主要問題是即使作的是建設性跟正面的,動機還是煩惱。

我們沒有平靜的心,因此即使作的是正面的行動,我們的心並沒有很清明,情緒也沒有很穩定。

這些例子中,我們有被愛的慾望,有希望消除不公的忿怒。

這些並不是穩定的心或情緒狀態,因此我們沒辦法很清楚地思考怎麼著手達到所想。

故而,我們沒有自我控制。

例如我們可能想幫某人做某事,但其實最好的方式是讓他自己做。

好比說我們有個已成年女兒,我們想幫她煮飯、打掃房子、帶小孩,這些都可能是一種干擾。

女兒很可能並不喜歡被指導怎麼煮飯或怎麼養孩子。

但我們想被愛跟想要有用,所以我們強把自己推給她。

我們是從事建設性的活動,但過程中卻可能失去自制,最後結局反而會讓自己覺得「我不如閉嘴,不要幫忙好了。

」即使我們真的以合宜的方法幫助了別人,我們也沒有放鬆,因為我們期待回報。

我們想要被愛,我們想被需要、被感謝。

心裡有這些慾望作為條件,當我們的女兒不用我們所期待的方式回應時,我們就會很不高興。

這種煩惱的機轉讓我們失去平靜的心跟自制,在為公義奮鬥時看得更清楚。

因為受不了不公義,我們感到很不高興。

以這種不高興為行動的基礎,我們行動前多半不會想得很清楚。

所以常常我們並沒有用最好的行動方式來帶來改變。

簡言之,不管我們是做破壞性或建設性的事情,如果我們的動機跟作的當下是有著煩惱,那我們的行為就會帶來麻煩。

僅管我們無法準確預測所作的事是否一定會給別人帶來麻煩,我們已經先給自己帶來麻煩。

這些麻煩不見得會馬上發生;主要是用煩惱作為動機,會導致一種一再以煩惱行事的習慣,這是長期問題。

最後會建立長期的煩惱驅動的強迫行為模式,我們從此難有平靜的心。

一個清楚的例子:若我們以想被愛跟被欣賞的動機去幫助別人,在其背後我們其實是有不安全感。

我們越是用這種動機去作善事,我們越不滿意。

我們不會感到:「現在我被愛了,這樣夠了,不需要更多」。

我們不會滿足的。

而我們的行動會加強這種強迫思考的習慣:「我必須感到被愛,我必須自覺重要,我必須感到被欣賞」。

你只會更加想被愛,但老是感到沮喪。

你沮喪是因為當對方感謝你時,你卻想著「他們不是認真的」。

因此,永遠都沒有平靜的心,只是越來越糟,症狀不斷重複。

這就叫輪迴—不自主地重覆著問題。

當煩惱讓我們去作負面或破壞性的行為時,就不是那麼難以辨識。

例如我們可能經常被惹到,因為我們經常被小事惹到,就會經常對別人講難聽的話。

自然而然我們就不討人喜歡,而且別人也不愛跟我們相處,我們的關係就陷入困境。

這種狀況很容易察覺。

不過藏在正面行為背後的煩惱就比較不容易察覺了。

我們必須兩種都察覺才行。

如何認出我們正受到煩惱的情緒、態度或心緒影響 Arrowdown Arrowup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如何去認識自己正受到煩惱情緒或態度的影響?不一定是情緒,也可能是對生活或對自己的態度。

為此,我們必須對自己的內在感受有點敏感度跟內省。

同時為煩惱下定義也是很重要的:煩惱能讓我們失去平靜的心跟自制。

當我們要說或作什麼之前,如果我們內在覺得有點緊張,而不是全然放鬆,那表示有某種煩惱在。

這可能,而且經常是下意識的,但在後頭是有一些煩惱情緒在的。

例如我們要跟某人解釋某事,若我們注意到講話時胃有點不太舒服,那很可能就是背後有自傲在。

我們可能覺得「我好聰明,我懂這個,我要幫你了解這個。

」當然我們可能真心地要幫助別人,所以才去解釋,但如果我們身體感覺不太舒服,那應該是有些自傲在作祟。

這特別容易發生在談論自己的成就或優良品質時,經常我們會體驗到一些不舒服。

或以煩惱的態度為例,我們經常有「每個人都應該注意我」的態度。

我們不喜歡被忽略—誰喜歡呢?所以我們覺得「人們應該注意我,聽我說什麼」等等。

這也會伴隨某種內在的緊張,尤其人們不注意我們的時候。

可是為什麼他們一定要注意我們呢?當你仔細去想,其實沒有理由呢。

煩惱的梵語:克列夏,或藏語:紐盟,很難翻成英文。

這邊英文翻成困擾性的情緒或態度。

(中文依佛經譯例翻為煩惱)。

難翻的原因是有些煩惱很難用情緒或態度來定義,例如愚痴。

我們可以對我們行為對他人的影響非常無知,或者對情境或真實情況非常無知。

好比說,我們對別人不舒服或不愉快無知,結果就是我們對我們對他說的話的影響無知,以至於他被我們惹得非常不高興,即使我們的立意良善。

當我們有這種煩惱心緒,我們不一定會在內心覺得不舒服,但最後我們還是會失去平靜的心,因為我們的心不清明。

愚昧無知造成心的不清明,我們自己關在自己的小世界當中。

從這個角度,我們失去自制,因為我們自我侷限,並且無法分辨何者為有益的或適當的,何者不是。

因為缺乏分辨能力,我們無法合宜合理地行動。

也就是說,我們沒有自制能力去作適當的事,不作不適當的事。

因此,愚痴是合乎煩惱的定義,僅管很難去說愚痴是情緒或態度。

所以我說,「克列夏」很難找到適合的翻譯詞彙。

非煩惱(非困擾性的情緒) Arrowdown Arrowup 梵語或藏文當中沒有「情緒」這種字眼。

這兩種語言討論的是組成我們每一刻心理狀態的心理因素。

它們把這些因素分類成困擾性的跟非困擾性的,破壞性跟建設性的。

這兩組不見得可以代換。

此外,也有心理因素不落在兩邊的。

以西方的「情緒」定義,有困擾性跟非困擾性的。

佛教的目標完全不是要去除所有的情緒,我們只需要去除困擾性的。

這有兩個步驟,第一步是控制它們,第二步是消除它們讓其不再升起。

什麼又是非困擾性的情緒呢?我們可能覺得「愛」或「悲憫」或「忍耐」是。

但我們去分析這些字眼在歐洲語言中的意義時,我們會發現這些字都可能有困擾性或非困擾性的兩種解釋。

所以我們要小心謹慎。

如果我們的愛是「我很愛你,我需要你,不要離開我!」,那這種愛其實是煩惱。

因為如果對方沒有愛我們,或不需要我們,我們就非常不快樂。

我們可能會很生氣,忽然所有的情緒都變了:「我也不愛你了。

」所以,當我們分析我們的心,僅管我們可能認為只有一種情緒,叫作「愛」,事實上它是很多心理因素的混合。

我們不止體驗到一種情緒。

我們的情緒狀態其實總是混合的,有許多不同成分。

那種我們感覺到的「我愛你,我不能沒有你」的愛,顯然是依賴性的,而且相當困擾性。

但有一種非困擾性的愛,僅僅是希望對方快樂,以及具足快樂的因,不管他們做什麼。

我們不求回報。

例如,我們可能對我們的孩子有這種非困擾性的愛。

我們並不期望他們回報,至少部分父母是這樣吧。

一般說來,不管孩子作什麼,我們都還是愛他,希望他快樂。

但經常這個愛又跟其他困擾性情緒混合,例如我們希望是我們自己讓他們快樂。

如果我們做了某種努力要讓孩子開心,例如帶他們去手布偶秀,結果沒用,他們不開心,他們寧可打電動,我們就覺得很糟。

我們覺得很糟是因為我們希望自己才是那個讓孩子快樂的原因,而非電動。

但這還是可以叫作對孩子的「愛」。

「我希望你快樂,我會試著讓你快樂,但我要是你生命中讓你快樂的最重要的人。

」這些長篇討論的目的是告訴大家,我們真的要很小心地檢視我們的情緒狀態,不要被我們標記不同情緒的字眼給絆住了。

我們需要真正地探究我們心理狀態當中讓我們失去平靜、清明、自制的困擾成分。

這是我們要努力的。

無明是煩惱的背後原因 Arrowdown Arrowup 如果我們想要遠離這些擾亂的心理狀態或情緒或態度,我們需要抓住它們的成因。

如果我們去除其底層的成因,我們就能避免之。

那麼,什麼才是擾動心理的最深成因呢?我們發現到的是,翻譯為「愚癡」,我喜歡「不覺」這個翻譯。

我們不明白某事,是因為我們不知道。

愚癡聽起來像是我們很笨。

並不是我們很笨,只是我們不知道,或是我們迷惑了:我們了解錯誤。

我們迷惑什麼,不覺什麼呢?基本上就是我們行為的影響及其結局。

我們因某事非常憤怒、或執著、或不高興,而這讓我們依照過去的習慣跟模式,以被驅迫的方式行動。

這基本上完全就是在講業力,強迫性地依靠煩惱或擾亂的態度,失去自制力而行動。

在那強迫行為背後的是不覺知:我們不知道我們言語跟行為的影響會是什麼?或者我們迷惑:我們以為偷東西會讓我們快樂,但其實不會。

或者我覺得幫助你會讓我自己覺得被需要跟被愛,但其實不會。

所以我們其實不知道行為的後果。

「我不知道那樣說會讓你受傷」或者我們困惑。

「我以為那會有幫助,結果沒有」「我以為那會讓我快樂,結果沒有」或者我以為那會讓你快樂,結果沒有。

或者對情況的誤解「我不知道你很忙」。

或者「我不知道你結婚了」,或者「我以為你有很多時間」,但其實不是。

「我以為你單身,沒跟人交往,所以我追求你」結果並不適當。

所以我們是不瞭解情況,要嘛我們不知道,要嘛我們搞錯了。

的確,缺乏覺知是我們強迫行為的根源。

但表面上不容易看出它也是煩惱的根源,而煩惱跟強迫行為非常有關。

所以我們要對這些地方更加留意。

視頻:傑尊瑪顛津巴嫫—「自覺重要性」請點擊影片右下角的「字幕」圖樣以開啟字幕。

要更改字幕語言,請點擊「設定」圖樣,然後點擊「字幕」選擇想要的語言。

慈悲 煩惱 無明 Document 對真實的不覺 執著:處理煩惱 亞歷山大·伯金博士 對某人執著是基於不切實際的投射,但藉由更客觀的見地,我們可以學習以更慈愛跟周到的方式對待對方。

Document 道次第的傳統概述 參查什貢仁波切 使用傳統案例。

參查什貢仁波切解釋道次第,強調珍惜並善用我們寶貴人生的重要性。

支持我們的計畫 我們能維持並延續本計畫實有賴於您的支持。

如果您覺得我們的教材有所助益,敬請考慮提供單次或按月捐款。

捐款 Top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