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醫生教你:放輕鬆,不焦慮! - 人間福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台大精神部門診中,常常聽到這樣緊張的聲音:「醫師,我每天都很不快樂, ... 為什麼要看精神科? ... 「別擔心,到精神科看診,並不代表有精神病。
首頁>
醫藥養生>
醫藥養生>
台大醫生教你:放輕鬆,不焦慮!
台大醫生教你:放輕鬆,不焦慮!
陳玲芳 |2014.03.01
語音下載
12932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林奕廷醫師表示:「唯有知道焦慮所在,才能真正克服病態焦慮。
」圖╱本報資料照片、心靈工坊提供明 焦慮、壓力會引發許多身心疾病。
圖╱本報資料照片、心靈工坊提供明 女性比男性更易焦慮;女性一生中,每十人就有三人可能罹患焦慮症。
圖╱本報資料照片、心靈工坊提供明
文╱記者陳玲芳?
明感覺心臟很不舒服,為什麼經過一連串的檢查,卻找不出毛病?常因工作壓力而感到焦慮,這樣下去會得憂鬱症嗎?為什麼常失眠、頭
痛,每天總有操心不完的瑣事?現代人的壓力與日俱增,「減壓」與「抗焦」成為生存的必備技能,台大精神科醫師林奕廷提出「抗焦」三大法門,希望大家都能「放輕鬆,不焦慮」,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壓力和焦慮,是許多身心疾病的源頭。
」台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林奕廷,近期以多年的臨床經驗與豐富真實的案例,出版《放輕鬆,不焦慮》一書(心靈工坊),詳細探討焦慮的成因與種類、對身心造成的影響、與自律神經的關係,以及焦慮症家族的解析與治療方法。
林奕廷表示,每個人感受到的壓力不同,反應當然也有天壤之別。
「適度的壓力,有益成長;過大的壓力,有礙健康。
」
美國一項調查顯示,焦慮症盛行率約為百分之十七點七(亦即每一百個人中,有近十八個人,在一年之中得到焦慮症),比例相當高。
且女性罹病率,約為男性的兩倍,女性的終生盛行率可以高達百分之三十點五(換言之,女性一生中,每十個人就有三人可能罹患焦慮症)。
知「焦慮」所在 少走冤枉路
林奕廷醫師強調,每個人都 會焦慮,即使是精神醫療從業人員也不例外。
如他在受邀參與「台大醫師到我家——精神健康系列」叢書的撰寫時,便感到極大的焦慮。
但想到這套叢書的醫療與社會意義時,他很快地就將焦慮放下,並選擇以其做為出書的主題。
日常生活中,「焦慮」是隨時隨刻都會經驗到的情緒;在精神醫學中,「焦慮症」是最常見的一類精神疾病;甚至在其他專科門診中,許多身體症狀都與焦慮有關。
即使如此,人們往往受焦慮所苦而不自知,或是無法擺脫焦慮的惡性循環。
林奕廷說,臨床常見許多患者,就醫原因是焦慮情緒和相關的身體症狀,但他們的臨床表現和嚴重度,不見得符合任何一種焦慮症;換句話說,任何原因所致的顯著焦慮,都足以影響生活品質,甚至造成「失能」。
主要是,許多人會感覺到焦慮造成的生理不適,卻未察覺情緒的緊張,所以反覆在內外科門診尋求身體的治療,而走了冤枉路。
林奕廷表示:「唯有知道焦慮所在,才能真正克服病態焦慮。
」
如「自律神經失調」,是許多人就醫的原因,但常遭到忽略的是它與「焦慮」的密切關係。
台灣許多地方的醫師和患者,習慣用「腦神經衰弱」來指稱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其實,腦神經衰弱有其特別的定義。
身心不適 從精神保健著手
對現代人來說,各種身心不適的症狀,愈來愈普遍。
讓人困惑的是,明明感覺到身體很不舒服,但經過一連串的檢查,卻找不出生理上的毛病,這時候,就是精神科(或者稱為「身心科」)醫師登場的時刻了。
在台大精神部門診中,常常聽到這樣緊張的聲音:「醫師,我每天都很不快樂,一點點小事都會讓我呼吸變快、心跳加速,看了心臟科,醫生說心臟好得很,卻要小心得了『焦慮症』,建議我看精神科。
我怎麼了?難道我有神經病嗎?為什麼要看精神科?」
「醫師,我這兩年都睡不好,有時胸悶喘不過氣,又常常胃痛,腸胃科說我是『自律神經失調』,那怎麼辦呀?為什麼我要吃精神科的藥?自律神經失調是一種神經病嗎?」
從這些敘述中,林奕廷感覺到患者的心慌,同時,這也是許多病友共同的疑問。
「別擔心,到精神科看診,並不代表有精神病。
」
林奕廷說,上述各種例子,不論是「焦慮症」、「自律神經失調」或「腦神經衰弱」,多半都跟精神壓力有關,所以,要恢復健康,讓身心舒適,還是得從「精神保健」著手。
臨床案例
一般來說,人們比較容易注意到身體的不適,卻不容易覺察情緒的壓力和困擾,因此,患者的主訴,往往是從身體症狀開始。
林奕廷醫師舉出三個臨床案例來說明:
【失眠案例】二十三歲的碩士班學生孫小姐:「已經三個月了,我總是要躺在床上翻來覆去二個小時,才有辦法睡著。
」有許多因素會導致失眠,壓力和焦慮是最常見原因之一。
所以醫師會詢問患者最近的生活狀況,是否有明顯的壓力事件,如考試、求職、家庭、戀愛、人際關係的困擾。
【健忘案例】四十歲的上市公司主管李先生:「最近半年記性很不好,常常忘記要做什麼,我是不是得了老人癡呆症?」四十歲得老人失智症真的太早了,可能性不高。
其實,長期的焦慮常常伴隨注意力不集中與健忘,所以,醫師會幫助患者評估自己的焦慮指數,以確認造成健忘的真正原因。
【火氣案例】五十二歲的家庭主婦林太太:「半年來,愈來愈容易發脾氣。
我自己不知道為什麼,先生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許多人處在壓力下、情緒緊繃時,脾氣也就變得不好,但很多時候自己不會察覺到是焦慮的關係。
所以,醫師會先了解患者的生活和情緒狀態,幫助患者學會紓壓、釋放焦慮,以改善發脾氣的狀況。
林奕廷醫師強調,壓力,會導致焦慮。
焦慮是一種緊張不安的情緒狀態,跟恐懼很類似。
不同的是,焦慮往往缺乏明確的對象。
如果有具體害怕的對象,那種情緒反應稱為「恐懼」;如果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害怕什麼,卻仍感到緊張不安,就稱之為「焦慮」。
焦慮情緒會伴隨生理反應,這是生物應付威脅的本能,但過度強烈的生理反應,會造成身體不適。
當焦慮的狀況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時
,就可能是「焦慮症」。
所謂「症」,是「病態式」的焦慮症候群,會使健康亮起紅燈,甚至讓人憂懼度日,生活品質下降。
此時,最好能尋求醫療上的協助,一起「抗焦」。
抗焦三大法門
林奕廷進一步提供「抗焦」的三大法門,希望大家都能克服焦慮、化焦慮為助力。
1「從身到心」調適法:先改變我們面對焦慮時的生理反應,可促成心理狀態的改變。
◎腹式呼吸:運用改善生理狀態的呼吸法,可有
效紓壓。
◎漸進式肌肉放鬆:實用的肌肉放鬆過程,能鬆
弛身心。
◎自律訓練與自我暗示:專注於內在生理感受。
◎生理回饋:透過儀器訊號的呈現,逐步去調控
生理功能,進而減輕焦慮。
2「由心到身」調適法:讓心情放鬆,由此改變我們的生理反應。
◎冥想、靜坐、各種放鬆情緒的方法:淨空思緒
、自我察覺。
◎善用想像:想像美好的景象。
3「認知行為」治療法:透過認知和行為技巧,轉換看事情的觀點,去除情緒障礙。
◎認知治療:改變看待世界的方法。
◎行為治療:暴露練習,克服焦慮。
◎認知行為治療:結合認知治療與行為治療。
總而言之,壓力和焦慮,是現代許多身心疾病的源頭。
林奕廷醫師希望讀者能藉由上述「調適法」,紓解壓力與焦慮,恢復輕鬆健康的自在人生。
但當受苦於特別的焦慮症,或是有自律神經失調的困擾時,也不要諱疾忌醫,尋求正規精神醫療,能協助克服焦慮,重新為生活注入正面的能量。
林奕廷醫師露出自信的微笑說:「放輕鬆,不焦慮。
我們都可以做自己情緒的主人。
」
前一篇文章【用藥小百科】貧血一定要補鐵嗎?
下一篇文章增強抵抗力 一定好嗎?
熱門新聞
01一碗臘八粥的智慧揭開釋迦牟尼佛覺醒的奧祕2022.01.1002111.1.11一的密碼通往天堂與地獄2022.01.1103誰還記得蔣經國?做官的莫來發財的請出去2022.01.1304武則天祭奠雙親花6年抄《金剛經》2022.01.1405MLB/張弘稜加盟海盜我國現役第三人2022.01.1606佛光山2022年春節平安燈法會 呼應「處世無畏和平共存」2022.01.1207撞臉、撞衫……遊客與世界名畫撞出靈魂奇緣2022.01.11081922平台於1月15日上午10點開放預約 1/17至1/23開打2022.01.1109社論--新冠疫情的未來2022.01.1010社論--罷免戰的勝負2022.01.1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穴位療法】紓壓、化鬱、解疲勞!圖/博思智庫提供禪定健心又益智異膚患者:許我遇見好肌膚【養眼專欄】眼藥水該如何點才正確?火燒心、夜咳?當心胃酸逆流找上門!【中醫療法】用藥+按摩+兩道飲品
作者其他文章與門諾同慶25周年為花東行動餐車注活水夜問AI智能聊天室助自評掌握夜尿症久咳誤認染新冠手球大惡性腫瘤作祟每4分20秒1人罹癌大腸癌連14年癌王年菜料理聰明吃避開暗藏4地雷逆風飛翔的心癌友走出自己的路
追蹤我們
訂閱《人間福報》
延伸文章資訊
- 1單純焦慮情緒還是罹患焦慮症?精神科醫師教你分辨| 精神.身心
焦慮出現的時候,一定要做點事情才會舒緩,因此容易導致強迫行為變多,如 ... 這個說法具可信度,因確實發現容易焦慮者,家族中也會有人常緊張兮兮。
- 2衛生福利部【台灣e院】-精神科 常見問題
您好: 我們一般在緊張焦慮下,身體多半會產生反應,部位因人而異。像您就比較反應在腸胃症狀上,但既然知是由緊張所引起的,希望您可撥空至附近身心(精神)科院所就診, ...
- 3台大醫生教你:放輕鬆,不焦慮! - 人間福報
在台大精神部門診中,常常聽到這樣緊張的聲音:「醫師,我每天都很不快樂, ... 為什麼要看精神科? ... 「別擔心,到精神科看診,並不代表有精神病。
- 4罹患「廣泛性焦慮症」卻不自知!出現這些症狀可能是警訊
- 5【專業知識】容易緊張就是焦慮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