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靈恩現象的辨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有人以「靈恩派」思想為一種異端,有人以為靈恩運動是一個信仰純正的教會更新運動,也有人以為這是一個 ... 在此我們只能探討當代靈恩運動中較具爭議性的兩個現象: 【當代靈恩現象的辨識】 宣道會神學及時事立場委員會撰文:張慕皚資料來源:《宣訊》,第十八期,1999年10月   近代靈恩運動開始於本世紀初,由一九○一年至五十年代未段,這運動被稱為第一波或五旬節運動。

這段時期的強調點在於靈洗(浸)、方言、預言和神蹟醫治;信眾多來自西方社會的低下階層。

第二波從六十年代初開始,稱為靈恩運動。

信仰上的特色和第一波大同小異,不同之處在於其跟隨者來自社會的中上階層、各大宗派、大專院校和天主教。

八十年代初出現的第三波亦稱為萄葡園運動或神蹟奇事運動,在信仰上主張不再強調方言和靈浸,而強調神蹟醫治、趕鬼、知識言語、預言和權能性恩賜的彰顯。

近年來所謂第四波的出現,意圖將「靈恩派」和「福音派」的關係拉近,但相信在現今的大氣候下可行性不高。

  當代靈恩運動是一個充滿熱誠的運動,有很多值得欣賞的地方:傳福音的積極、尋求在敬拜中經歷神的同在,看重神的權能在教會的彰顯,恩賜的發展和對肢體生活的重視等。

這種活潑生動的靈恩教會生活和信徒的委身事奉,對近代一些僵化而沉悶的福音派教會,帶來極大的挑戰。

不能一概而論   當代靈恩運動是一個人數眾多、增長迅速的全球性運動,在信仰和實踐上有很多分歧,故此要對靈恩運動作一個統一性的評估,是不可能的事。

有人以「靈恩派」思想為一種異端,有人以為靈恩運動是一個信仰純正的教會更新運動,也有人以為這是一個信仰走上極端的運動,這些都是以偏概全的評估。

  在近一百年的歷史演變中,靈恩運動確有異端成份在其中。

例如第一波時期,有一派不相信三位一體的真理,稱為「唯獨耶穌派」(JesusOnly),「先知」蓋恩(PaulCain)師承五十年代的「神醫」百林翰(WilliamBranham),而百氏的信仰一塌胡塗,他宣稱三位一體的真理是鬼魔的道理,奉他自己的名為人施浸,而且相信他的跟隨者才是基督的新婦。

靈恩派中也有不少人相信真理的特別啟示,並非局限於新舊約聖經,現在還有新的真理啟示,第二波的神學家RodmanWilliams和基督徒作家CatherineMarshall都相信這種延續性的啟示,這也是正統信仰所不能容納的。

在近代靈恩運動的複雜信仰中,還有一些沒有清楚聖經根據的偏差信念,如聖靈擊倒、仿效動物的叫喊聲、知識言語、財富與健康信念、以驅趕地域邪靈作為傳福音的新策略等,這些都是在真理上有偏差的看法。

  還有其他一些富有爭論性的靈恩信仰,如靈浸和方言的關係,驅趕邪靈的釋放禱告,內在醫治,預言和權能佈道者,都在真理的探討中很有商榷的餘地。

同時,我們也發現,在靈恩運動中,也有不少信徒並不強調靈恩信仰中一些偏差的地方,基本上持守傳統上的福音信仰;也有很多來自不同宗派的靈恩派信徒,得著靈恩後,沒有離開教會,甘願在宗派的傳統信仰的約束下發揚靈恩信仰的特色。

  因此,要評估一個複雜而多變化的信仰,如靈恩運動,必須從個別人物或不同派別的獨特信念入手,而不能作整體的評檢。

在此我們只能探討當代靈恩運動中較具爭議性的兩個現象: (一)教會的權能與神蹟; (二)敬拜生活的更新。

前者是整個靈恩信仰的基礎性問題,後者則是對今日教會影響最深的課題。

現象一:教會的權能與神蹟   靈恩運動是一個追求教會更新和復興的運動。

從初期教會的現象,他們得出一個結論:神透過神蹟奇事的大能帶來初期教會的興旺,今天軟弱無能的教會,須要回到初期教會的模式,讓聖靈的大能在教會中彰顯,而神在教會中顯露大能的記號就是神蹟奇事。

今天要正確地評估靈恩運動的信仰,必須先從新約聖經中解決一個問題:神在教會中顯示能力,帶來教會的更新和復興,是透過「神蹟」或是「神道」?新約聖經給我們清楚看見,教會的元首耶穌基督,命定教會必須透過神道的權能叫教會得著興旺和能力,而不是透過神蹟奇事的彰顯帶來教會的興旺和權能,以下幾點聖經的真理清楚顯明這個論點: 1.神蹟在初期教會的作用   主耶穌和初期教會的使徒們廣行神蹟的原因,是要藉這些神蹟奇事證明他們的身份和信息,當施洗約翰懷疑主耶穌的彌賽亞身份時,便差遣他的門徒向主查問,主的回答是:「你們去,把所看見所聽見的事告訴約翰,就是瞎子看見,瘸子行走,長大痳瘋的潔淨,聾子聽見,死人復活,窮人有福音傳給他們。

」(路七22)希伯來書的作者論到初期教會的神蹟,也同樣指出:「這救恩起先是主親自講的,後來是聽見的人給我們證實了。

神又按自己的旨意,用神蹟、奇事和百般的異能,並聖靈的恩賜,同他們作見證。

」(來二3-4)保羅亦指出,他所行的神蹟奇事,證實他有使徒的身份(徒十四3;羅十五18-19;林後十二12)。

當基督和使徒們的身份被神蹟奇事證明後,就不必再用同樣的方法證明,四福音和使徒行傳把這些神蹟奇事記載下來,成了主的「身份證」,有了「身份證」以後,便不必再用神蹟奇事證明基督的身份。

今天傳揚福音,不必強調神蹟奇事,只要宣講聖經的真理就足夠了。

這就是約翰在主復活後所宣稱的:「耶穌在門徒面前另外行了許多神蹟,沒有記在這書上。

但記這些事要叫你們信耶穌是基督,是神的兒子,並且叫你們信了祂,就可以因祂的名得生命。

」(約二十30-31) 2.基督命定以神道、非神蹟建立神國   約翰福音指出,神的兒子以「神道」的身份降臨人間,並以拉比的身份,到處宣揚神國的真道,當迦百農人將他們的病人都帶出來給祂醫治時,祂卻對門徒說:「我們可以往別處去,到鄰近的鄉村,我也好在那裡傳道,因為我是為這事出來的。

」(可一38)祂到處去傳道,從來沒有宣稱祂去的目的是醫病或趕鬼,祂到每一個地方去,都是為了傳講天國的真道;同時有病醫病,有鬼趕鬼,醫病趕鬼是為了證明祂的身份,「傳道」卻是祂建立神國的方法。

3.主反對用神蹟奇事吸引人歸信祂   四福音中,凡到主面前求神蹟的,都遭祂的責備(太十二39,十六4),因祂不想以神蹟滿足人的好奇心。

祂用財主和拉撒路的故事,清楚表明不應以為有神蹟才能叫人信主。

在陰間的財主要求亞伯拉罕派拉撒路回人間向他的兄弟作見證,以為他看見了復活的大神蹟,必然悔改歸向神,但亞伯拉罕卻堅持,他們有摩西和先知的話,就足夠了。

因此,今天以神醫為號召的佈道會,缺乏聖經的根據,也不符合主以神道建立神國和教會的原意。

新約聖經教導我們為病人抹油禱告,最適切的方式是在崇拜過後選擇一安靜的地方進行此事,教會也應隨時隨地為病人禱告。

4.初期教會走「神道」的路線   初期教會堅守主所教導,以神道建立教會的路線,主所頒佈給教會的大使命,是一個以神道建立教會的使命,當使徒們選立執事協助他們時,堅稱這樣做,目的為了使他們能專心以祈禱、傳道為事;撇下神的道去管理飯食,是不宜的(徒六1-4)。

保羅也指出,神託付他的責任是「藉揚的工夫把祂的道顯明了。

」多一3)彼得也同樣走主所定下的傳福音路線;並且宣稱人得救是「藉著神活潑長存的道」。

今天的宣道會相信和確認神蹟在信徒中彰顯,但卻不應以神蹟奇事為教會更新和復興的策略和記號。

現象二:教會敬拜的更新 當代靈恩運動中敬拜的模式,帶來教會最大的影響,同時也成為今日教會爭議不休的課題。

  大體而論(不能一概而論),近代靈恩運動的敬拜將傳統靜態的崇拜聚會,變成充滿動感和感動的敬拜(motionandemotion),拼棄傳統的西方聖詩,選用的大都是六十年代以後的創作短歌。

將傳統以講道為主的崇拜,轉為以短歌讚美為主的敬拜。

這種敬拜的形式已逐漸被越來越多的非靈恩教會所接受,而這些教會大部份仍然維持自己宗派的信仰不變,在敬拜聚會中亦沒有方言和神蹟奇事的彰顯。

對今日敬拜模式的爭論,以下幾點值得我們留意:1.敬拜是教會首要的責任,也是將來永恆裡信徒群體的主要事奉。

神關注我們對祂的敬拜,因此主耶穌宣稱:神尋找用心靈和誠實拜祂的人(約四23的「父要這樣的人拜祂」,在原文有尋求之意)。

但聖經對於敬拜,就如其他的教會生活一樣,只提供一些基本的原則和要素,而沒有提示一套詳盡、永恆不變的敬拜形式和程序。

因此教會應有自由在不同文化和社會環境裡,根據這些敬拜的基本原則,去設計不同形式的聚會。

ElmerTowns就在他的PuttinganEndtoWorshipWars一書中,指出近代六種不同的敬拜典範: I.傳福音形式的敬拜; II.釋經講道形式的敬拜; III.教會更新形式的敬拜; IV.肢體生活形式的敬拜; V.禮儀形式的敬拜; VI.公理制形式的敬拜。

  這些不同形式的敬拜各有長短和利弊,教會更新形式(靈恩形式的敬拜屬於這一類)也不例外。

任何形式的敬拜都可以帶來更新。

我們不能以靈恩式的敬拜為唯一迎合時代需要的敬拜。

新約教會的敬拜以講道和主餐為主幹。

以道為焦點的敬拜源自會堂制度,而以主餐為焦點的敬拜則源自新約家庭敬拜。

近代研究敬拜的學者RobertWebber在BlendedWorship指出,這以講道和主餐為骨幹的新約敬拜,在歷史的發展中帶出四大敬拜部份:神道:進入神的同在--耹聽主的話;主餐:以感恩作回應--出去表揚神的愛和事奉以宣講神道和領受主餐為焦點是敬拜不變的真理。

程序的編排和表達方式則可以多樣化。

敬拜不但是主日一段時間的活動,更是全人、全時間的一種生活方式,就是神的話語塑造出來的一種聖潔生活。

活出這種聖潔生活就是一種全人、全時間的敬拜。

就如詩人所提醒:當以聖潔的裝飾敬拜耶和華。

若然只有主日歡樂感人的敬拜行為,而沒有六天聖潔生活的敬拜,便是只有敬虔的外貌,失了敬虔的實意(提後三5),也就是以賽亞書第一章中神討厭以色列人的祭品和敬拜的原因,這也就是為何新約聖經強調敬拜聚會必須以宣講神道為主的原因,主自己宣稱:真理叫我們成聖(約十七17)。

新約的敬拜以基督為中心。

注重講道和主餐的敬拜就是以基督為中心的敬拜,因為整本聖經都是有關基督的記載。

上乘的敬拜聚會是高舉基督,讓信眾經歷聖經中的「基督事件」(Christ-event)改變和提升生命的能力。

新約的敬拜亦以人的服侍(service)為目標。

人的服侍有兩個向度:I.對神的服侍;II.對人的服侍。

對神的敬拜和讚美就是人對神的服侍。

對人的服侍就是愛鄰舍和社會關懷。

初期教會守主餐前的愛筵,要求信徒攜帶超過愛筵所需要的食物和衣物。

在聚會完畢後,把食物和衣物送贈窮苦人家,表達信徒對社區的關懷。

新約的敬拜和事奉息息相關。

(聖經中敬拜和服侍是同一個字,西方教會稱崇拜聚會為worshipservice,也就表達了這種敬拜和服侍的密切關係。

)西方的牧師稱為minister,因為服侍是他們的職份,強調敬拜的服侍觀是西方傳統禮儀教會的優點。

這也就是禮儀教會往往比其他傳統教會更積極投入社會關懷的原因。

透過神的道叫生命更新所帶來的敬拜更新,才是有效的敬拜更新。

期望用創新的敬拜模式帶來敬拜的更新果效不大,亦不是正途。

新的敬拜模式可以帶來一時的新鮮感,但經過一段時間,新鮮的漸變成傳統和陳舊的。

近年靈恩教會的敬拜便有這種情況出現,當JohnArnott在加拿大多倫多建立機場葡萄園教會之初,乃跟隨溫約翰(JohnWinber)的敬拜模式,但後來在他們的敬拜中加入了神聖歡笑(holylaugh)和動物式的叫喊,溫約翰認為這種新敬拜模式不可接納,便與他們脫離關係。

其實當初溫約翰的葡萄園教會也因敬拜形式不同而離開所屬的加略山教堂運動(CalvaryChapelMovement)。

我們並不反對敬拜模式的變化,而是反對為變而變的所謂模式上的更新,只求滿足人的好奇心和新鮮感。

.近代教會更新形式的敬拜所以大受歡迎,主要因為敬拜音樂的形式,迎合現代人的文化品味、流行曲調的「上口」和感情的表達,幫助現代人適切地投入敬拜。

教會在敬拜形式上和音樂上為適切時代和文化的需要而改變,是無可厚非的,但要留意的卻是:我們不能完全讓未信者在文化和潮流上的喜好,決定敬拜的模式、音樂的形式和敬拜的內容,這就是MarvaDawn在ReachingOutwithoutDumbingDown和DonaldP.Hustad在TrueWorship,ReclaimingtheWonderandMajesty中所關注的。

教會聚會的內容應將人提升,卻不應降低標準以遷就庸俗。

還有,如果敬拜的設計只尋求信眾在敬拜過程中的享受,和感情上的抒發,敬拜便變成了一種以人為中心的活動,結果鼓勵了信徒在敬拜中追求滿足自己,成為屬靈享樂主義者。

任何不以三位一體神為中心的敬拜都是偶像的敬拜。

當然設計靈恩敬拜的,都主張雙向式的敬拜(讓神有所得著,也讓人有所得著),但這種雙向的敬拜比禮儀形式單向的敬拜,明顯地更容易失落在偶像敬拜的陷阱中。

當敬拜者的注意力過份集中在自己的感受、方言和神蹟奇事的彰顯,而沒有聚焦在那位厚賜百物給我們享用的神,偶像敬拜便出現了。

結語   在一個多災多難的時代,面對艱苦的挑戰,人類深感軟弱無能。

一個強調神蹟和權能的宗教運動,必然有其獨特的吸引力。

在一個追求以感性認識真理的後現代社會裡,靈恩派活潑、生動、滿有感動力的敬拜聚會,是另一處迎合現代人口味的地方。

神要求教會重視質和量的增長(路十四15-35),不過,教會的增長必須符合聖經的原則。

靈恩運動的一些權能性恩賜的彰顯,在聖經的亮光下,都顯得極有商榷餘地。

透過追求方言而得「靈浸」和「聖靈擊倒」,都是「速遞」式的成聖追求。

靈恩派喜歡用趕鬼式的釋放禱告對付沉溺性的罪,也是尋求速戰速決的「即食」式的靈性操練。

但聖經告訴我們成聖的追求,其正途是透過神栽種的道,透過漸進式的重生和成長而,得著生命的改變和更新。

(雅一21;彼前一22-24)成聖須用工夫,這是不易的真理。

敬拜方面,靈恩式的敬拜只是今日不同敬拜模式的一種,有很多值得其他教會借鏡和學習的地方。

要留意之處,在於不能單單依靠敬拜形式的改變,尋求敬拜的更新;而且,沒有一種敬拜形式或音樂形式能長久保持新鮮感,最嚴重的危機,還是在於這種雙向的敬拜,容易落在屬靈享樂主義和偶像敬拜裡,但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