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第一講 - 维基文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我今天就拿這個名詞來下一個定義,可說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會的生存、國民的生計、群眾的生命便是。
我現在就是用民生二字,來講外國近百十年來所 ...
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第一講
語言
監視
編輯
的戰爭,有地主和農奴的戰爭,有貴族和平民的戰爭,簡而言之,有種種壓迫者和被壓迫者的戰爭。
到了社會革命完全成功,這兩個互相戰爭的階級才可以一齊消滅。
由此便可知馬克思認定要有階級戰爭,社會才有進化;階級戰爭是社會進化的原動力。
這是以階級戰爭為因,社會進化為果。
我們要知道這種因果的道理是不是社會進化的定律,便要考察近來社會進化的事實。
近幾十年來社會是很進化的,各種社會進化的事實更是很複雜的。
就是講到經濟一方面的事實,也不是一言可盡。
但是用概括的方法來講,歐美近年來之經濟進化可以分作四種:第一是社會與工業之改良;第二是運輸與交通事業收歸公有;第三是直接徵稅;第四是分配之社會化。
這四種社會經濟事業,都是用改良的方法進化出來的。
從今以往,更是日日改良,日日進步的。
這四種社會經濟事業是些什麼詳細情形呢?
譬如就第一種,就是要用政府的力量改良工人的教育,保護工人的衛生,改良工廠和機器,以求極安全和極舒服的工作。
能夠這樣改良,工人便有做工的大能力,便極願意去做工,生產的效力〔率〕便是很大。
這種社會進化事業在德國施行最早,並且最有成效。
近來英國、美國也是一樣的仿行,也是一樣的有成效。
就第二種的情形說,就是要把電車、火車、輪船以及一切郵政、電政、交通的大事業都由政府辦理,用政府的大力量去辦理那些大事業,然後運輸才是很迅速,交通才是很靈便。
運輸迅速,交通靈便,然後各處的原料才是很容易運到工廠內去用。
工廠內製造的出品,才是很容易運到市場去賣,便不至多費時間,令原料與出品在中道停滯,受極大的損失。
如果不用政府辦,要用私人辦,不是私人的財力不足,就是壟斷的阻力極大。
歸結到運輸一定是不迅速,交通一定是不靈便,令全國的各種經濟事業都要在無形之中受很大的損失。
這種事業的利弊,在德國明白最早,所以他們的各種大運輸交通事業老早就是由國家經營。
就是美國私有的大運輸交通事業,在歐戰期內也是收歸政府辦理。
至於第三種直接徵稅,也是最近進化出來的社會經濟方法。
行這種方法,就是累進稅率,多征資本家的所得稅和遺產稅。
行這種稅法,就可以令國家的財源多是直接由資本家而來。
資本家的入息極多,國家直接徵稅,所謂多取之而不為虐。
從前的舊稅法只是錢糧和關稅兩種,行那種稅法,就是國家的財源完全取之於一般貧民,資本家對於國家只享權利、毫不盡義務,那是很不公平的。
德國、英國老早發現這種不公平的事實,所以他們老早便行直接徵稅的方法。
德國政府的歲入,由所得稅和遺產稅而來的,占全國收入約自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八十。
英國政府關於這種收入,在歐戰開始的時候也到百分之五十八。
美國實行這種稅法較為落後,在十年之前才有這種法律,自有了這種法律以後,國家的收入便年年大形增加。
在一千九百一十八年,專就所得稅一項的收入而論,便約有美金四十萬萬。
歐美各國近來實行直接徵稅,增加了大財源,所以更有財力來改良種種社會事業。
第四種分配之社會化,更是歐美社會最近的進化事業。
人類自發明了金錢,有了買賣制度以後,一切日常消耗貨物多是由商人間接買來的。
商人用極低的價錢,從出產者買得貨物,再賣到消耗者,一轉手之勞便賺許多傭錢。
這種貨物分配製度,可以說是買賣制度,也可以說是商人分配製度。
消耗者在這種商人分配製度之下,無形之中受很大的損失。
近來研究得這種制度可以改良,可以不必由商人分配,可以由社會組織團體來分配,或者是由政府來分配。
譬如英國新發明的消費合作社,就是由社會組織團體來分配貨物。
歐美各國最新的市政府,供給水電、煤氣以及麵包、牛奶、牛油等食物,就是用政府來分配貨物。
像用這種分配的新方法,便可以省去商人所賺的傭錢,免去消耗者所受的損失。
就這種新分配方法的原理講,就可以說是分配之社會化,就是行社會主義來分配貨物。
以上所講的社會與工業之改良、運輸與交通收歸公有、直接徵稅與分配之社會化,這四種社會經濟進化,便打破種種舊制度,發生種種新制度。
社會上因為常常發生新制度,所以常常有進化。
至於這種社會進化是由於什麼原因呢?社會上何以要起這種變化呢?如果照馬克思的學說來判斷,自然不能不說是由於階級戰爭。
社會上之所以要起階級戰爭的原故,自然不能不說是資本家壓制工人。
資本家和工人的利益總是相衝突,不能調和,所以便起戰爭。
社會因為有這種戰爭,所以才有進化。
但是照歐美近幾十年來社會上進化的事實看,最好的是分配之社會化,消滅商人的壟斷,多征資本家的所得稅和遺產稅,增加國家的財富,更用這種財富來把運輸和交通收歸公有,以及改良工人的教育、衛生和工廠的設備,來增加社會上的生產力。
因為社會上的生產很大,一切生產都是很豐富,資本家固然是發大財,工人也可以多得工錢。
像這樣看來,資本家改良工人的生活,增加工人的生產力,工人有了大生產力,便為資本家多生產,在資本家一方面可以多得出產,在工人一方面也可以多得工錢。
這是資本家和工人的利益相調和,不是相衝突。
社會之所以有進化,是由於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相調和,不是由於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利益有衝突。
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利益相調和,就是為大多數謀利益。
大多數有利益,社會才有進步。
社會上大多數的經濟利益之所以要調和的原因,就是因為要解決人類的生存問題。
古今一切人類之所以要努力,就是因為要求生存;人類因為要有不間斷的生存,所以社會才有不停止的進化。
所以社會進化的定律,是人類求生存。
人類求生存,才是社會進化的原因。
階級戰爭不是社會進化的原因,階級戰爭是社會當進化的時候所發生的一種病症。
這種病症的原因,是人類不能生存。
因為人類不能生存,所以這種病症的結果,便起戰爭。
馬克思研究社會問題所有的心得,只見到社會進化的毛病,沒有見到社會進化的原理。
所以馬克思只可說是一個「社會病理家」,不能說是一個「社會生理家」。
再照馬克思階級戰爭的學說講,他說資本家的盈餘價值都是從工人的勞動中剝奪來的。
把一切生產的功勞完全歸之於工人的勞動,而忽略社會上其他各種有用分子的勞動。
譬如中國最新的工業是上海、南通州和天津、漢口各處所辦的紗廠布廠,那些紗廠布廠,當歐戰期內紡紗織布是很賺錢的,各廠每年所剩的盈餘價值少的有幾十萬,多的有幾百萬。
試問這樣多的盈餘價值,是屬於何人的功勞呢?是不是僅僅由於紗廠布廠內紡紗織布的那些工人的勞動呢?就紡紗織布而論,我們便要想想布和紗的原料,由此我們便要推及於棉花。
因為要研究棉花的來源,我們便要推到種種農業問題。
要詳細講到棉花的農業問題,便不能不推及到研究好棉花種子和怎麼種植棉花的那些農學家。
當未下棉種之初,便不能不用各種工具和機器去耕耘土地,及下棉種之後,又不能不用肥料去培養結棉花的枝幹。
我們一想到那些器械和肥料,便不能不歸功到那些器械和肥料的製造家和發明家。
棉花收成之後,再要運到工廠內來紡紗織布,布和紗製成之後,再運到各處市場去賣,自然要想到那些運輸的輪船火車。
要研究到輪船火車之何以能夠運動,首先便要歸功到那些蒸汽和電氣的發明家。
要研究到構造輪船火車是些什麼材料,自然不能不歸功於金屬的採礦家、製造家和木料的種植家。
就是布和紗製成之後,社會上除了工人之外,假若其餘各界的人民都不穿那種布、用那種紗,布和紗當然不能暢銷。
布和紗沒有大銷路,紗廠布廠的資本家怎麼樣可以多賺錢,可以多取盈餘價值?就這種種情形設想,試問那些紗廠布廠的資本家所取得的盈餘價值,究竟是屬於誰的呢?試問紗廠布廠內的工人,怎麼能夠說專以他們的勞動便可以生出那些布和紗的盈餘價值呢?不徒是紗布工業盈餘價值的情形是這樣,就是各種工業盈餘價值的情形都是一樣。
由此可見,所有工業生產的盈餘價值,不專是工廠內工人勞動的結果,凡是社會上各種有用有能力的分子,無論是直接間接,在生產方面或者是在消費方面,都有多少貢獻。
這種有用有能力的分子,在社會上要佔大多數。
如果專講工人,就是在工業極發達的美國,工人的數目也不過是二千多萬,只佔全美國人口五分之一。
至於其他工業不發達的國家,像我們中國做工的人數,更是很少。
像這樣講,就令在一個工業極發達的國家,全國的經濟利益不相調和,發生衝突,要起戰爭,也不是一個工人階級和一個資本階級的戰爭,是全體社會大多數有用有能力的分子和一個資本階級的戰爭。
這些社會上大多數有用有能力的分子,因為都要求生存,免去經濟上的戰爭,所以才用公家來分配貨物,多征資本家的所得稅、遺產稅,來發達全國的運輸和交通事業,以及改良工人的生活和工廠的工作,做種種大多數的經濟利益相調和的事業。
歐美各國從這種種經濟利益相調和的事業發達以後,社會便極有進化,大多數便享幸福。
所以馬克思研究社會問題,只求得社會上一部分的毛病,沒有發明社會進化的定律。
這位美國學者所發明的人類求生存才是社會進化的定律,才是歷史的重心。
人類求生存是什麼問題呢?就是民生問題。
所以民生問題才可說是社會進化的原動力。
我們能夠明白社會進化的原動力,再來解決社會問題,那才很容易。
馬克思認定階級戰爭才是社會進化的原因,這便是倒果為因。
因為馬克思的學說顛倒因果,本源不清楚,所以從他的學說出世之後,各國社會上所發生的事實便與他的學說不合,有的時候並且相反。
譬如他的門徒在一千八百四十八年開過一次國際共產大會,發表了種種主張,這次所組織的國際共產黨,在普法戰爭的時候就被消滅了。
後來又成立第二次的國際共產黨。
第二次國際共產黨和第一次國際共產黨不同的地方,是第一次國際共產黨要完全本階級戰爭的原理,用革命手段來解決社會問題,主張不與資本家調和,所謂不妥協。
至於黨員加入國會去活動是共產黨所不許可的,以為這不是科學的方法。
但是後來德國的共產黨通同走到國會去活動,延到今日,英國工黨又在君主立憲政府之下組織內閣。
照這些事件來看,世界上所發生許多的政治經濟變動,都不是第一次國際共產黨所定的辦法。
因為第一次國際共產黨和第二次國際共產黨的主張太不相同,所以後來馬克思黨徒的紛爭更是厲害。
這都是馬克思在當時所沒有料到的。
由於這些不能料到的事情,便知道我的學說是知難行易。
馬克思主張用科學來解決社會問題,他致力最大的地方,在第一次國際共產黨沒有成立以前,用很多工夫把從前的歷史和當時的事實都研究得很清楚。
由於他研究從前的歷史和當時的事實所有的心得,便下一個判斷,說將來資本制度一定要消滅。
他以為資本發達的時候,資本家之中彼此因為利害的關係,大資本家一定吞滅小資本家。
弄到結果,社會上便只有兩種人:一種是極富的資本家,一種是極窮的工人。
到資本發達到了極點的時候,自己便更行破裂,成一個資本國家,再由社會主義順著自然去解決,成一個自由社會式的國家。
依他的判斷,資本發達到極點的國家,現在應該到消滅的時期,應該要起革命。
但是從他至今有了七十多年,我們所見歐美各國的事實和他的判斷剛剛是相反。
當馬克思的時代,英國工人要求八點鐘的工作時間,用罷工的手段向資本家要挾。
馬克思便批評以為這是一種夢想,資本家一定是不許可的,要得到八點鐘的工作時間,必須用革命手段才可以做得到。
到了後來,英國工人八點鐘的要求,不但是居然成為事實,並且由英國國家定為一種通行的法律,令所有全國的大工廠、銀行、鐵路中的工人都是作工八點鐘。
其他許多事實,在馬克思當時自以為是料到了的,後來都是不相符合,令馬克思自己也說「所料不中」。
別的事實不說,只就資本一項來講,在馬克思的眼光,以為資本發達了之後便要互相吞併,自行消滅。
但是到今日,各國的資本家不但不消滅,並且更加發達,沒有止境,便可以證明馬克思的學理了。
我們再來講德國社會問題的情形。
德國當俾士麥執政的時代,用國家力量去救濟工人的痛苦,作工時間是由國家規定了八點鐘;青年和婦女作工的年齡與時間,國家定了種種限制;工人的養老費和保險費,國家也有種種規定,要全國的資本家擔任去實行。
當時雖然有許多資本家反對,但是俾士麥是一位鐵血宰相,他便有鐵血的手腕去強制執行。
當實行的時候,許多人以為國家保護工人的辦法改良,作工的時間減少,這是一定於工人有利、於資本家有損的。
再照比例的理想來推,從前十六點鐘工作的生產力,自然要比八點鐘的生產力大得多。
但是行了之後的結果是怎麼樣呢?事實上,八點鐘的工作比較十六點鐘的工作還要生產得多。
這個理由,就是因為工人一天作八點鐘的工作,他的精神體魄不至用盡,在衛生上自然是健康得多。
因為工人的精神體魄健康,管理工廠內的機器自然是很周到,機器便很少損壞;機器很少損壞,便不至於停工修理,便可以繼續的生產,生產自然是加多。
如果工人一天做十六點鐘的工,他們的精神體魄便弄到很衰弱,管理機器不能周到,機器便時常損壞,要停工修理,不能繼續生產,生產力自然要減少。
如果大家不信,我可舉一個比喻,請諸君各人自己去試驗。
比方一個人一日要讀十五六點鐘的書,弄到精神疲倦,就是勉強讀得多,也不容易記清楚。
如果一日只讀八點鐘的書,其餘的時間便去休息遊戲,保養精神,我想讀過了的書一定是很容易記得,很容易瞭解。
講到時間的關係,馬克思在當時所想到了的,以為作工八點鐘,生產力一定要減少。
後來德國實行時間減少政策,生產力反為加多,駕乎各國之上。
於是英國、美國便奇怪起來,以作工時間減少,工人保護費加多,生產力應該要減少,何以德國行這種政策,生產力反加多呢?因為奇怪,便去考察德國的情形。
後來英國、美國也明白這個道理,便倣傚德國的辦法。
馬克思在當時總是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他便斷錯了。
再照馬克思的研究,他說資本家要能夠多得盈餘價值,必須有三個條件:一是減少工人的工錢;二是延長工人作工的時間;三是抬高出品的價格。
這三個條件是不是合理,我們可以用近來極賺錢的工業來證明。
大家知道美國有一個福特汽車廠,那個廠極大,汽車的出品極多,在世界各國都是很銷行的,該廠內每年所賺的錢有過萬萬。
至於那個廠內製造和營業的情形是怎麼樣呢?不管是製造廠或者是辦事房,所有一切機器陳設都是很完備,都是很精緻,很適合工人的衛生。
工人在廠內做事,最勞動的工作,最久不過是做八點鐘。
至於工錢,雖極不關重要的工夫,每日工錢都有美金五元,合中國錢便有十元;稍為重要的職員,每日所得的薪水更不止此數。
廠內除了給工人的工錢薪水以外,還設得有種種遊戲場,供工人的娛樂;有醫藥衛生室,調治工人的疾病;開設得有學校,教育新到的工人和工人的子弟;並代全廠的工人保人壽險,工人死亡之後,遺族可以得保險費,又可以得撫恤金。
說到這個廠所製出來的汽車的價格,這是大家買過汽車的人都是很知道的,凡是普通汽車要值五千元的,福特汽車最多不過是值一千五百元。
這種汽車價值雖然是很便宜,機器還是很堅固,最好的是能夠走山路,雖使用極久還不至於壞。
因為這個車廠的汽車有這樣的價廉物美,所以風行全球。
因為這種汽車銷路極廣,所以這個廠便發大財。
我們用這個發財車廠所持的工業經濟原理,來和馬克思盈餘價值的理論相比較,至少有三個條件恰恰是相反。
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是資本家要延長工人作工的時間,福特車廠所實行的是縮短工人作工的時間;馬克思所說的是資本家要減少工人的工錢,福特車廠所實行的是增加工人的工錢;馬克思所說的是資本家要抬高出品的價格,福特車廠所實行的是減低出品的價格。
像這些相反的道理,從前馬克思都不明白,所以他從前的主張便大錯特錯。
馬克思研究社會問題,用功幾十年,所知道的都是已往的事實。
至於後來的事實,他一點都沒有料到。
所以他的信徒,要變更他的學說,再推到馬克思社會主義的目的,根本上主張要推倒資本家。
究竟資本家應該不應該推倒,還要後來詳細研究才能夠清楚。
由此更可見,知是很艱難的,行是很容易的。
馬克思盈餘價值的精華,是說資本家所得的錢是剝奪工人的盈餘,由此便推到資本家生產要靠工人,工人生產要靠物質,物質買賣要靠商人。
凡是一種生產,資本家同商人總是從中取利,剝奪工人的血汗錢。
由此便知資本家和商人,都是有害於工人,有害於世界的,都應該要消滅。
不過馬克思的判斷,以為要資本家先消滅,商人才能夠消滅。
現在世界天天進步,日日改良,如前所講之分配社會化就是新發明,這種發明叫做合作社。
這種合作社是由許多工人聯合起來組織的。
工人所需要的衣服飲食,如果要向商人間接買來,商人便從中取利,賺很多的錢,工人所得的物品一定是要費很多的錢。
工人因為想用賤價去得好物品,所以他們便自行湊合,開一間店子,店子內所賣的貨物都是工人所需要的。
所以工人常年需要貨物,都是向自己所開的店子內去買,供給既便利,價值又便宜。
到了每年年底,店中所得的盈利,便依顧主消費的多少分派利息。
這種店子分利,因為是根據於顧主消費的比例,所以就叫做消費合作社。
現在英國許多銀行和生產的工廠,都是由這種消費合作社去辦理。
由於這種合作社之發生,便消滅了許多商店,所以從前視此種合作社為不關重要的商店,現在便看作極有效力的組織。
英國因為這種組織很發達,所以國內的大商家現在都變成生產家。
就是象美國的三達火油公司,在中國雖然是一家賣油的商店,在美國便是製造火油的生產家。
其他英國的各種大商家,現在都有變成生產家的趨勢。
用這種合作社來解決社會問題,雖然是旁枝的事情,但是馬克思當時的判斷,以為要資本家先消滅,商人才可以消滅;現在合作社發生,商人便先消滅。
馬克思的判斷和這種事實又是不相符合。
馬克思的判斷既然是和事實不對,可見我的學說——知難行易,是的確不能磨滅的。
再照馬克思的學理說,世界上的大工業要靠生產,生產又要靠資本家。
這幾句話的意思,就是有了好生產和大資本家,工業便可以發展,便可以賺錢。
就我們中國工業的情形來證明,是怎麼樣呢?中國最大的工業是漢冶萍公司,漢冶萍公司是專製造鋼鐵的大工廠。
這個公司內最大的資本家,從前是盛宣懷。
這個工廠每年所出的鋼鐵,在平常的時候,或者是運到美洲捨路埠去賣1[今譯西雅圖。
],或者是運到澳洲去賣;當歐戰的時候,都是運到日本去賣。
鋼鐵本來是中國的大宗進口貨,中國既是有了漢冶萍可以製造鋼鐵,為什麼還要買外國的鋼鐵呢?因為中國市面所需要的鋼鐵都是極好的建築鋼、槍炮鋼和工具鋼,漢冶萍所製造的只是鋼軌和生鐵,不合市面的用途,所以市面要買外來的進口貨,不買漢冶萍的鋼鐵。
至於美國每年所出的鋼有四千萬噸、鐵有四五千萬噸,中國只有漢冶萍每年出鐵二十萬噸、出鋼十幾萬噸,中國所出這樣少數的鋼鐵,為什麼還要運到美國去賣呢?美國出那樣多的鋼鐵,為什麼還可以消受中國的鋼鐵呢?就是因為漢冶萍沒有好煉鋼廠,所出的生鐵要經過許多方法的製造才可以用,在中國不合用途,所以要運到外國去賣。
美國有極多的制鋼廠,只要有便宜鐵,不管他是那裡來的,便可以消納,便可以製造好鋼來賺錢。
所以本國雖然出很多的鋼鐵,就是中國運去的便宜鐵,還可以買。
漢冶萍公司所出的鋼鐵,因為是運到外國去賣,所以在歐戰的時候,對於工人減時間、加工價,還是很賺錢;現在是虧本,許多工人失業。
照馬克思的學理講,漢冶萍公司既是有鋼鐵的好出產,又有大資本,應該要賺錢,可以大發展,為什麼總是要虧本呢?由漢冶萍這一個公司的情形來考究,實業的中心是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在消費的社會,不是專靠生產的資本。
漢冶萍雖然有大資本,但是生產的鋼鐵在中國沒有消費的社會,所以不能發展,總是不能賺錢。
因為實業的中心要靠消費的社會,所以近來世界上的大工業,都是照消費者的需要來製造物品。
近來有知識的工人,也是幫助消費者。
消費是什麼問題呢?就是解決眾人的生存的問題,也就是民生問題。
所以工業實在是要靠民生。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經濟的中心和種種歷史活動的中心,好像天空以內的重心一樣。
從前的社會主義錯認物質是歷史的中心,所以有了種種紛亂。
這好像從前的天文學錯認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以計算歷數,每三年便有一個月的大差;後來改正太陽是宇宙的中心,每三年後的歷數,才只有一日之差一樣。
我們現在要解除社會問題中的紛亂,便要改正這種錯誤,再不可說物質問題是歷史中的中心,要把歷史上的政治和社會經濟種種中心都歸之於民生問題,以民生為社會歷史的中心。
先把中心的民生問題研究清楚了,然後對於社會問題才有解決的辦法。
1996年1月1日,這部作品在原著作國家或地區屬於公有領域,之前在美國從未出版,其作者1925年逝世,在美國以及版權期限是作者終身加80年以下的國家以及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這部作品也可能在本國本地版權期限更長,但對外國外地作品應用較短期限規則的國家以及地區,屬於公有領域。
取自「https://zh.wikisource.org/w/index.php?title=三民主義/民生主義第一講&oldid=2025260」
延伸文章資訊
- 1民生必需品-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擁有或可以利用民生必需品,作為一個人的基本生存才可以得到保障。 民生必需品可以分幾類:. 隨時要消耗掉的,食品、衛生用品、日用等;; 可以長期保有的 ...
- 2民生經濟 - MBA智库百科
民生經濟(Livelihood economy)所謂民生經濟,就是把保障和改善中低收入社會成員的生存發展條件作為主線貫穿於生產、分配、消費等經濟運行的全過程,通過理順勞動力、 ...
- 3漢典“民生主義”詞語的解釋
民生主義 mín shēng zhǔ yì ㄇㄧㄣˊ ㄕㄥㄓㄨˇ ㄧˋ. 國父倡行的三民主義之一。目的在求人民經濟上的自由平等,完滿解決食、衣、住、行等生活問題,具體辦法為平均地權 ...
- 4民生 - 百度百科
- 515項民生必需品賣場月均價參考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