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自忠-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推薦指數: 80 %
1945年2月10日,國民政府決定將湖北省宜城縣改名自忠縣,以紀念抗日之張自忠將軍 :7658。
張自忠殉國年五十,遺有二子一女,妻李氏,因病在上海療養 :161 ...
張自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提示:此條目的主題不是張治中。
張自忠陸軍二級上將張故將軍自忠代理北平市市長任期1937年7月28日-1937年8月6日前任秦德純繼任熊斌第12任天津市市長任期1936年6月26日-1937年7月28日前任蕭振瀛繼任張廷諤第7任察哈爾省政府主席任期1935年11月8日-1936年6月26日前任蕭振瀛繼任劉汝明
個人資料出生(1891-08-11)1891年8月11日(光緒17年7月7日) 大清山東省臨清縣逝世1940年5月16日(1940歲-05-16)(48歲) 中華民國湖北省宜城縣方家集政黨 中國國民黨配偶李敏慧親屬張廉珍(兒子)張廉靜(兒子)張廉雲(女兒)獲獎青天白日勳章軍事背景暱稱剝皮將軍效忠 中華民國服役中華民國陸軍服役時間1914年-1940年軍階二級上將(追晉)指揮第三十三集團軍、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參戰北伐中原大戰對日抗戰
喜峰口戰役
臨沂保衛戰
徐州會戰
武漢會戰
隨棗會戰
棗宜會戰
張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字藎臣,後改藎忱,漢族[1],山東省臨清縣塘園村人,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原為西北軍系將領,中原大戰後接受中央政府改編,轉任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第三十八師師長,曾參與喜峰口戰鬥。
1935年冀察政務委員會成立後,曾先後任察哈爾省主席與天津市長。
1937年抗戰爆發後,曾代理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與北平市長,後升任國民革命軍第五十九軍軍長,後升第卅三集團軍總司令兼第五戰區右翼兵團司令,曾參與臨沂保衛戰、徐州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與棗宜會戰等。
1940年被日軍包圍於南瓜店,戰死,追晉陸軍二級上將。
《抗戰軍人忠烈錄》(第一輯)中的張自忠烈士遺像
目次
1早年經歷
2中年經歷
2.1長城戰役至七七事變
2.1.1喜峰口戰役
2.1.2冀察政務委員會
2.2抗日戰爭
2.2.11938年
2.2.21939年
2.2.31940年
3陣亡
4榮譽和紀念
5名言
6參見
7注釋
8參考資料
8.1引用
8.2書籍
9外部連結
早年經歷[編輯]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7月7日,張自忠生於山東省臨清縣唐園村。
張家為臨清望族,其父張樹桂(字冬榮)曾任江蘇省贛榆縣知縣,1905年卒於任內。
張自忠6歲入私塾,後隨父至江蘇,由父親教導。
父親過世後隨母扶柩返回臨清,1908年進入臨清高等小學堂就讀,1910年畢業後進入天津市北洋法政學堂,1911年加入中國同盟會,並轉入濟南法政專門學校。
1914年,前往奉天(今瀋陽市)。
張投效陸軍第三師隨營學校[2]:161。
後加入軍籍,投效第二十師第三十九旅第八十七團(團長車震),駐屯在新民屯鎮。
1916年,護國戰爭爆發,車震已升為旅長,率第三十九旅至湖南長沙以鎮壓護國軍。
當時湖南將軍湯薌銘將第三十九旅擴編為湖南陸軍第一師,師長車震,張自忠被委任為軍官,任師部幕僚。
但該師旋即被湖南護國軍第一師擊敗,所部瓦解。
張自忠遂改投馮玉祥第十六混成旅,歷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
中年經歷[編輯]
1924年,張自忠任團長,參與第二次直奉戰爭。
1926年,任第十五混成旅旅長,入山西與晉綏軍作戰。
因戰事不利,恐為其直屬長官、第六師師長石友三所害,遂率部入晉(但並未加入晉軍)。
直到1927年4月,馮玉祥加入國民革命軍北伐序列,改編西北軍為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後,張自忠方從山西回歸馮玉祥麾下,任集團軍總部副官處長(總務行政庶務)。
1927年底,任第二十八師師長兼第二集團軍軍官學校校長。
1928年北伐結束後,任第二十五師師長,該師曾在1929年的全國軍風紀考察中列為全國第一。
1930年中原大戰爆發,張自忠任第六師師長,先後擊敗國民革命軍第四十八師(師長徐源泉)與教導第二師(師長張治中)。
西北軍失敗後率第六師殘部入晉追隨馮玉祥。
1931年1月接受張學良節制與改編,西北軍殘部編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後改番號為第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張自忠任第三十八師師長。
長城戰役至七七事變[編輯]
喜峰口戰役[編輯]
主條目:喜峰口戰鬥(抗日戰爭)
當承德於1933年3月4日被日軍占領後,日軍繼續往南佔領長城各隘口。
第二十九軍原奉命至冷口接應萬福麟部,但途中即接獲該部已退至喜峰口附近,於是第二十九軍改道至喜峰口阻敵。
3月7日,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師長馮治安)與國民革命軍第三十八師張自忠在距喜峰口30公里處設立敵前指揮所,3月9日開始雙方在喜峰口周邊激戰,於是張自忠、馮治安,與在喜峰口的第一○九旅旅長趙登禹商議後,決定進行夜襲。
3月11日夜,由趙登禹率領,分三路從日軍後方突襲陣地;由於西北軍的傳統,第二十九軍士兵均配一副大刀,因此突襲隊又稱為大刀隊。
該役共殲敵千餘人,此後雙方僵持於喜峰口,日軍一部轉攻羅文峪,於是從第三十七師與第三十八師各抽調一團至羅文峪,歸第二十九軍暫編第二師(師長劉汝明)指揮,再度擊退日軍。
不過當商震部在冷口為日軍突破後,第二十九軍為避免腹背受敵,遂向西南方向退卻。
由於在喜峰口與羅文峪等地的戰功,第二十九軍的高級軍官共11人,在1935年7月獲頒青天白日勳章。
冀察政務委員會[編輯]
身穿大禮服的張自忠
任天津市長的張自忠
長城戰役後,第二十九軍返回山西,後將察哈爾省的抗日同盟軍繳械,全軍移駐察哈爾省,張自忠仍任第二十九軍第三十八師師長,駐宣化。
1934年張自忠率第二十九軍營長以上軍官至廬山參加廬山軍官訓練團,張自忠以第一名結訓。
1935年6月,由於何梅協定,國民政府中央軍退出河北省,於是日軍默許下,第二十九軍進駐平津。
12月成立冀察政務委員會,由宋哲元任委員長,張自忠任委員,兼察哈爾省省主席與第三十八師師長。
1936年6月改任天津市長,第38師亦移防天津。
1937年3月,日軍突邀宋哲元訪日。
依日軍駐北平市特務機關部輔佐官寺平忠輔的內部報告所示,是為「如何使宋哲元逃不出我們的掌握,乃是北平特務機關應盡全力的任務。
」為減輕日方壓力,宋哲元遂命張自忠率團訪日。
從4月23日至5月29日,張自忠訪問了東京、大阪、神戶、奈良、名古屋等地,但日方則宣傳為「代表團在日期間受到各方面熱烈的招待,滿載而歸,每個人都滿臉喜氣,親日氣氛的造成已收到相當效果。
」雖然張自忠發表聲明稱僅考察日本工業,但國內輿論並不相信,自始張自忠被視為親日派,甚至是漢奸。
1937年的七七事變爆發後,張自忠與宋哲元均認為日本還不至於對中國發動全面戰爭,但7月17日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蔣中正在廬山發表談話,已拒絕對日方做進一步的讓步。
7月25日,冀察政務委員會中止對日軍協商,同日日軍發動攻擊,28日第二十九軍軍部被日軍攻破,佟麟閣副軍長與趙登禹師長殉國。
於是宋哲元決定將第二十九軍撤到保定,將冀察政務委員會與北平市長都交由張自忠代理,以掩護第二十九軍撤退。
張自忠於是成為眾矢之的,全國各大報刊紛紛發表痛斥張自忠的文章,報界一度凡提及必稱「張逆自忠」。
待第二十九軍撤出平津之後,張自忠從8月1日試圖逃離北平。
8月4日,化裝騎自行車逃出北平,[3]:874但一直到9月3日才成功抵達天津,10月10日才在秦德純與張樾的陪同下,在南京市與蔣中正見面,之後張自忠以軍政部中將部附的身份留在南京。
中央政府於12月遷至武漢後,才發表張自忠為升任第五十九軍軍長[註1],編入第一戰區戰鬥序列。
抗日戰爭[編輯]
1938年[編輯]
主條目:1938年中國和臺兒莊大捷
1938年1月,第五十九軍改由第五戰區節制,任機動預備隊。
日軍為打通津浦鐵路,第13師團(師團長荻洲立兵)於1938年1月進攻淮河一線,2月初突破第五十一軍(軍長于學忠)的防線,在淮河北岸建立了橋頭堡。
第五十九軍奉命前往救援後,於2月15日抵達前線,對日軍展開攻擊。
到22日,日軍在淮河北岸要點小蚌埠被第五十九軍收復,第13師團被迫退回淮河南岸,兩軍遂在淮河一線對峙。
3月,由於日軍第5師團(師團長板垣征四郎)與第三軍團(司令龐炳勳)於多日激戰後相峙於臨沂保衛戰,第五十九軍於3月12日抵達臨沂西郊後,在13日至17日,與24日至30,會同第三軍團龐炳勳的部隊兩度與日軍第5師團展開戰鬥,最後第5師團被迫往東北撤退。
臨沂一戰阻隔了日軍第5師團與第10師團(師團長磯谷廉介),使之無法合流進攻徐州。
後第10師團在臺兒莊被重創,是為臺兒莊大捷。
張自忠亦因功升第二十七軍團軍團長兼第五十九軍軍長,轄第五十九軍與第九十二軍。
雖然臨沂與臺兒莊兩次戰鬥均獲得勝利,但之後由於日軍華北與華中派遣軍共派出7個師團與兩個獨立旅團,從南、北兩路在5月上旬切斷了徐州西面的交通線,集中於徐州的部隊有被包圍之虞。
於是國軍主力於5月18日起往西南撤出徐州,第五十九軍負責斷後。
至6月1日,第五十九軍退至許昌後才停止。
當武漢會戰於6月11日展開時,第五十九軍在豫南與日軍作戰,直到9月6日奉命至潢川以掩護鄂北部隊的集結。
從6日至18日,第五十九軍與日軍第10師團(師團長篠塚義男)展開潢川的爭奪戰。
由於日軍從6月16日起對第五十九軍施放毒氣,且在18日切斷了潢川西方的交通線。
鑒於已達成掩護的任務,張自忠在19日凌晨下令部隊從潢川西南方突圍。
1938年10月12日,張自忠因功升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仍兼第五十九軍軍長。
11月13日,張自忠又被任命為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所轄部隊除第三十三集團軍外,還包括第二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王纘緒)、第廿八軍團(軍團長劉汝明)、江防軍及若干獨立部隊等,司令部設於荊門龍泉書院。
1939年[編輯]
主條目:1939年中國和隨棗會戰
1939年3月,由於在京山一役擊退日軍,國民政府加張自忠為二級上將銜[註2],並頒四等寶鼎勳章。
4月2日,蔣介石以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張自忠率部與日軍苦戰,屢建奇勳,特電嘉獎[4]:6027。
4月3日,第五戰區張自忠部渡襄河圍攻鍾祥,4月5日在城西與日軍激戰斃敵300餘人[4]:6027。
5月1日,日軍第11軍(軍長岡村寧次)向襄河以東的隨縣與棗陽進攻。
6日,襄河以東陣地為日軍突破,張自忠率第五十九軍渡河,擊退日軍後,在5月10日反而切斷了日軍的交通線,迫使日軍撤退。
該役之後定名為隨棗會戰。
12月12日,軍事委員會發動冬季攻勢,以第五與第九兩個戰區為主攻地區。
張自忠指揮13個師攻擊日軍第13師團(師團長田中靜壹),但由於日軍已經掌握國軍的計畫,於是國軍部隊被迫進攻日軍的既設陣地。
雙方在鍾祥、長壽店纏鬥三個星期後,在周碞的第七十五軍支援之下,嚴重損失的日軍才在2月下旬後撤。
1940年[編輯]
主條目:1940年中國和棗宜會戰
1940年5月1日,日軍為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運輸線,且由於日軍冬季攻勢損失嚴重,為消除第五戰區威脅,遂調集6個師團,裝甲與航空大隊,向棗陽與宜昌一線進攻,拉開棗宜會戰序幕。
日軍在各戰場均無重要成就,遂分兵兩路冀圖犯中國陪都重慶,一路攻襄河東西兩岸,牽制國軍南下,一路沿長江犯沙市宜昌,動員兵力10萬以上[2]:160。
張自忠第三十三集團軍在鍾祥京山斷日軍歸路,以完成合剿兜抄之戰略[2]:160。
5月1日,日軍第3師團(師團長山脇正隆)、第13師團(師團長田中靜壹)、第15師團(師團長渡邊右文)、與第39師團(師團長村上啓作)對右翼兵團襄河以東各陣地發動攻擊,以其會師於棗陽。
5月3日,右翼兵團長壽店陣地被突破。
之後,張自忠將軍決定在5月7日率領第七十四師至河東以增援第三十八師與第一七九師。
臨行前張自忠將軍寫信給集團軍副總司令馮治安,內容是:
「仰之我弟如晤:因為戰區全面戰事之關係及本身之責任,均須過河與敵一拼。
現已決定於今晚往襄河東岸進發。
到河東後,如能與38D、179D取得聯絡,即率該兩部與馬師不顧一切向北進之敵死拼;設若與179D、38D取不上聯絡,即帶馬之三個團,奔著我們最終之目標(死)往北邁進。
無論做好做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
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
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或永離,不得而知。
專此布達。
小兄張自忠手啟五月六日於快活鋪」
5月8日,日軍第3師團與第13師團會師,第39師團佔領棗陽。
5月中旬,張率部渡過襄水,阻截由襄花路向棗陽集中之日軍主力[2]:161。
張與第三十八師與第一七九師取得聯繫。
於是張自忠將軍在5月11日親率部隊往北追擊(此時張自忠將軍所指揮的部隊共第三十八師、第七十四師、第一七九師、第一八〇師等,與騎兵第九師,共5個師番號,但戰鬥兵力僅2萬人),以求截斷日軍退路。
為避免此一結果,日軍第13師團與第39師團便往南正面攻擊張自忠將軍部。
5月13日,由於第一七九與第一八〇師為日軍所阻,因此張自忠將軍命第三十八師為左縱隊,接應第一七九師,他親率第七十四師與騎九師4個團為右縱隊,接應第一八〇師;而日軍以第39師團攻擊右縱隊,5月15日,日軍第39師團將張自忠將軍的第七十四師圍於宜城南瓜店十里長山。
陣亡[編輯]
1940年5月16日,張率第七十四師與日軍在方家集激戰[2]:161。
張部隨身官兵僅2,000人,而日軍步騎在4,000人以上,砲20餘門,遂分左右向張部包圍於南瓜店[2]:161。
張所部官兵在激烈的攻防戰鬥中僅剩1,500餘人。
國軍傷亡殆盡,張在槍林彈雨中指揮,肩部已中彈,仍誓不退後,所有官兵均一致以最後生命,爭持南瓜店陣地[2]:161。
屬下警衛員谷瑞雪勸其向東南山口撤退,但遭張拒絕並親自到陣前指揮攻擊,身中5彈卻仍不退後。
未幾張將軍再中一彈,擬拔槍自盡,為屬下阻止,張終聲竭而殉國[2]:161。
張在彌留之際,喃喃說道:「我這樣死,對國家,對長官,對人民,良心平安」後,欲持佩槍自戕,為部下奪槍阻止;日軍隨後在大約16:00時分攻破張指揮部,張最終壯烈殉國,其麾下之第七十四師官兵亦全部戰死[註3]。
日軍把張遺體審認無誤後,在方家集徵調來一口棺木盛殮,並豎木牌,墓碑上書:「支那大將張自忠之墓」;當天深夜,日軍設在漢口之廣播電台插播張自忠陣亡消息[5]。
第三十八師師長黃維綱獲報後,組織了一支敢死隊將遺體奪回,5月18日送回集團軍司令部,以上將禮服重殮,經宜昌轉送回重慶。
張將軍殉國後,國府明令褒揚特予國葬[2]:161,追晉陸軍二級上將。
5月28日,靈柩抵達重慶,蔣介石率軍事委員會的高級將領與國民政府五院院長親臨致祭,蔣介石撫棺痛哭。
之後蔣委員長親題「英烈千秋」石碑,樹立於山麓,以示永遠的悼念。
從此,一代英魂長眠於梅花山下,留給世人無限的懷念與景仰。
榮譽和紀念[編輯]
參見:張自忠路
1940年7月7日,國民政府明令褒揚故陸軍上將、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令稱:張自忠「久膺軍寄,夙著忠貞,蘆溝橋事變後,轉戰前方,屢建奇勳,方冀干城永寄,翊成復興大業,乃以鄂中戰役,親當前鋒,抱成仁取義之決心,奮勇截敵,重創喋血,猶復猛進不已,並淳諄以效忠國家民族雪恥復仇勖勉部眾,終因傷重殉職,全軍感痛,政府追懷壯烈,軫悼良深」[4]:6329。
11月16日,故陸軍上將張自忠靈櫬移厝重慶北碚新建墓地,是日舉行移靈典禮,蔣介石親臨主祭,馮治安及重慶軍政高級長官均前往致祭[4]:6415。
1940年8月15日,延安各界千餘人舉行追悼張自忠、陳安寶、鄭作民、鍾毅將軍大會,朱德、蕭勁光、王若飛、王稼祥、王明等到會,毛澤東送「盡忠報國」輓詞[4]:6351。
張自忠夫人李敏慧
1942年12月31日,國民政府明令將抗戰殉職將領張自忠入祀全國忠烈祠[4]:7021。
1944年8月10日,國民政府令改湖北宜城縣為自忠縣(今宜城市),以紀念故陸軍上將張自忠將軍[4]:7496。
1945年2月10日,國民政府決定將湖北省宜城縣改名自忠縣,以紀念抗日之張自忠將軍[4]:7658。
張自忠殉國年五十,遺有二子一女,妻李氏,因病在上海療養[2]:161。
張自忠與夫人李敏慧在1908年結婚。
育有二子張廉珍、張廉靜和一女張廉雲。
張夫人後於上海因癌症過世[註4],國民政府特頒「相成忠傑」匾額以嘉節行。
1946年,張自忠獲國府頒榮字第一號榮哀狀。
1947年3月13日,北平市政府頒令,將鐵獅子胡同改為張自忠路,該路名沿用至今。
天津市和平區海河西岸有張自忠路,上海和武漢亦有張自忠路以示紀念。
5月10日,國民政府明令國葬國民政府故委員蔡元培、故陸軍上將張自忠[4]:8352。
1951年,蔣介石至台灣阿里山視察,發現該區有一紀念台灣總督兒玉源太郎之地名「兒玉」,更名為自忠。
臺灣桃園市中壢區有自忠街、自忠二街和自忠三街,以紀念張自忠將軍。
1982年4月16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追認張自忠為革命烈士。
2010年5月16日,重慶市舉行儀式紀念張自忠將軍殉國70週年。
名言[編輯]
“
軍人就是要不怕死,並且要光榮的為國而死
”
——張自忠
參見[編輯]
民國30年國民革命軍集團軍序列
抗日戰爭、抗日烈士列表
天津領導人
柯俊雄
張自忠故居(天津)、張自忠舊居(北京)
英烈千秋、勇士們(電視劇)
注釋[編輯]
^第29軍撤至保定後擴編為第一集團軍,第五十九軍即第三十八師擴編而成
^加上將銜,是根據國民政府公佈之《陸軍中將加銜暫行條例》:「合於晉任二級上將之規定者,因為員額所限得先加上將銜」,「陸軍第二級上將出缺由已加上將銜之中將擇優轉補。
」
^日軍戰史資料中記載,張自忠最後是由日軍第三中隊長軍曹堂野開槍打中頭部,而第四隊一等兵藤岡再以刺刀補擊刺殺。
^張自忠女兒張廉雲說父親陣亡三個月後,母親也因為癌症去世了[6]
參考資料[編輯]
引用[編輯]
^中国抗战军人之魂——张自忠.[2021-06-07].(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7).
^2.02.12.22.32.42.52.62.72.82.9李怡.《抗戰畫史》.臺北:力行書局.1969.
^劉紅.《蒋介石全传3》第一版.北京:團結出版社.2017.ISBN 9787512650206.
^4.04.14.24.34.44.54.64.74.8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韓信夫、姜克夫主編(編).《中華民國史大事記》.北京:中華書局.2011.ISBN 9787101079982.
^謝塵.《戰爭年代的民族英雄》.並稱:「我皇軍第三十九師團官兵在荒涼的戰場上,對壯烈戰死的絕代勇將,奉上了最虔誠的崇敬的默禱,並將遺骸莊重收棺入殮,擬用專機運送漢口。
」
^扬壮烈之志铸军人之魂——怀念父亲张自忠.
書籍[編輯]
祝康.《英烈千秋-張自忠傳》.先烈先賢傳記叢刊.近代中國社.1982.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張自忠烈士傳》.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67.
張其昀,魏汝霖.《抗日戰史》.國防研究院與中華大典編印會.1966.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張自忠
梅花上將張自忠民間紀念站、59軍人物誌、西北軍史料彙編
抗戰殉國的最高將領:英烈千秋張自忠
前任:秦德純
中華民國北平市市長1937年-1938年
繼任:?
前任:蕭振瀛
南京國民政府天津市政府市長1936年8月-1937年7月
繼任:日占時期天津市市長高凌霨
閱論編北京市市長北京市政府附:順天府尹丁乃揚→張廣建→王治馨→沈金鑒附:京兆尹沈金鑒→王達→王瑚→孫振家→劉夢庚→王芝祥→薛篤弼→劉驥→李垣→張濟新→李升培(代)附:京都市政公所督辦朱啟鈐→王揖唐→謝遠涵→張志潭→蒲殿俊→錢能訓→朱深→田文烈→張志潭→齊耀珊→高凌霨→張國淦|高凌霨→程克→顏惠慶→龔心湛→吳炳湘→朱深→鹿鍾麟→何煜→沈瑞麟→何成濬附:京都市自治籌備處處長?附:京師臨時治安會領銜人員(1926年)王士珍·趙爾巽·熊希齡·顏惠慶·江瀚·孫寶琦·惲寶惠·王家襄·王寵惠·汪大燮·江朝宗·馮恕·周作民·張嘉璈·高金釗·師景雲·吳炳湘附:京師臨時治安維持會會長(1928年)王士珍北平特別市政府市長何其鞏(何成濬代)→張蔭梧(沈家彝代,王韜暫行護理)→周大文(胡若愚代)北平市政府市長周大文(胡若愚代)→袁良→宋哲元(代)→秦德純→張自忠(日軍占領)北平市地方維持會市長江朝宗(日軍占領)北京地方維持會市長江朝宗附:(日軍占領)平津地方治安維持會聯合會首席代表高凌霨北京特別市政府市長江朝宗→余晉龢北京特別市公署市長余晉龢北京特別市公署市長余晉龢(蘇體仁代)→劉玉書北京特別市政府市長劉玉書→許修直北平市政府市長(續) 熊斌→何思源→劉瑤章
附:北平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
葉劍英→聶榮臻北平市人民政府市長葉劍英→聶榮臻附: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聶榮臻北京市人民政府市長聶榮臻→彭真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市長彭真→吳德北京市革命委員會主任謝富治→吳德→林乎加北京市人民政府市長林乎加→焦若愚→陳希同→李其炎→賈慶林→劉淇→孟學農→王岐山→郭金龍→王安順→蔡奇→陳吉寧北京市市長列表
閱論編天津市市長天津市政府附:天津都統衙門都統沃嘎克(俄)·鮑爾(英)·青木宣純(日)法根海(德)·阿拉伯西(法)·福脫(美)·卡薩諾瓦(意)附:天津市政籌備處處長張汝桐→楊以德→丁宏荃→劉汝贊→項惠年→李家騏→丁宏荃→常之英→孫嘉礽天津特別市政府市長南桂馨→崔廷獻天津市政府市長臧啟芳→張學銘→周龍光→于學忠→王韜→張廷諤→商震→程克→蕭振瀛→張自忠→李文田(1894年)(代)附:(日軍占領)天津市治安維持會委員長高凌霨附:(日軍占領)平津地方治安維持會聯合會首席代表高凌霨天津特別市公署市長高凌霨→潘毓桂→溫世珍→王緒高→李鵬圖(代)天津特別市政府市長張仁蠡→周迪平天津市政府市長(晉察冀邊區行政委員會任命)張蘇天津市政府市長(續) 張廷諤→杜建時
附:天津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
黃克誠→黃敬天津市人民政府市長黃敬→吳德天津市人民委員會市長黃火青→李耕濤→胡昭衡天津市革命委員會主任解學恭→林乎加→陳偉達天津市人民政府市長胡啟立→李瑞環→聶璧初→張立昌→李盛霖→戴相龍→黃興國→王東峰→張國清→廖國勛天津縣縣長列表·天津市市長列表
閱論編察哈爾行政長官(1912年-1952年)察哈爾政府察哈爾都統署都統何宗蓮(署)→段芝貴→何宗蓮(署)→張懷芝(何元春·趙炳南代行)→田中玉(署)→田中玉→張敬堯→田中玉→王廷楨→張景惠→譚慶林(護)→張錫元→張之江(署)→鄭金聲(馮玉祥任命)→鹿鍾麟→高維嶽(張作霖任命)→高維嶽(安國軍政府任命)察哈爾都統署都統張礪生(代)→趙戴文→張會詔(護,閻錫山任命)察哈爾省政府主席趙戴文→李培基(代,未到任)→楊愛源(代)→劉翼飛→宋哲元(仵墉暫代→佟麟閣暫代)→秦德純(代)→秦德純→蕭振瀛→張自忠(代)→張自忠→劉汝明→張礪生(代)→石友三→畢澤宇(代)→馮欽哉→傅作義(孫蘭峰代)附: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張自忠(代)附:(日軍占領)
察東特別自治區行政長官公署行政長官
李守信附:(日軍占領)
察南自治政府最高委員
於品卿·杜運宇附:察南政廳長官陳玉銘宣化省公署省長陳玉銘→李煥瀛→文畫君→劉繼廣察哈爾省民主政府主席張蘇察哈爾省人民政府主席張蘇→楊耕田察哈爾行政長官列表
閱論編河北行政長官(1912年至今)河北政府直隸都督府都督張錫鑾(署)→馮國璋→趙秉鈞(署)→朱家寶(署)直隸行政公署民政長張錫鑾(署)→馮國璋(署)→劉若曾(署)→趙秉鈞(署)→朱家寶
附:加將軍階督理直隸軍務
朱家寶(署)直隸巡按使公署巡按使朱家寶附:直隸督軍署督軍朱家寶(署)→曹錕→楊以德(代)→王承斌附:督辦直隸軍務善後事宜盧永祥→李景林(署)→孫岳→褚玉璞(直隸保安司令,張宗昌任命)→褚玉璞直隸省長公署省長朱家寶→曹錕(署,汪士元暫代)→曹銳(署)→曹銳→楊以德(暫代)→高凌霨→王承斌→李景林→楊以德(代)→李景林→孫岳→褚玉璞(直隸保安司令,張宗昌任命)→褚玉璞→孫世偉河北省政府主席商震→徐永昌→王樹常→于學忠→張厚琬(暫代)→商震→宋哲元→馮治安→鹿鍾麟→龐炳勛→馬法五(代)→孫連仲→楚溪春
附: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委員長
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政務長官殷汝耕附: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宋哲元→張自忠(代)河北省公署省長高凌霨→吳贊周→杜錫鈞河北省政府省長陳曾栻(代)→榮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楊秀峰→林鐵河北省人民委員會省長林鐵→劉子厚河北省革命委員會主任李雪峰→劉子厚→李爾重河北省人民政府省長李爾重→劉秉彥(代)→張曙光→解峰→岳岐峰→程維高→葉連松→鈕茂生→季允石→郭庚茂→胡春華→陳全國→張慶偉→許勤→王正譜直隸總督·河北行政長官列表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张自忠&oldid=68704009」
分類:1891年出生1940年逝世中華民國北平市市長中華民國天津市市長中華民國察哈爾省主席張自忠中華民國陸軍二級上將國民革命軍將領西北軍將領中原大戰人物北伐人物護國戰爭人物國軍抗戰犧牲者中國國民黨黨員七七事變人物臨清人張姓葬於重慶青天白日勳章獲得者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隱藏分類: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相同使用抬升式引用的條目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已展開
已摺疊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已展開
已摺疊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語錄
其他語言
EnglishSuomiFrançaisBahasaIndonesia日本語Русский文言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王鳳山︰盤腸奮戰的抗日將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部
- 2抗日戰爭中陣亡的國民黨將軍| 誠品線上
主要從事中共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和中華民國史的研究與教學工作,出版著作數部,發表論文數篇。 商品規格. 書名/, 抗日戰爭中陣亡的國民黨將軍. 作者/, 王曉明. 簡介 ...
- 3國軍抗日十大名將_百度百科
國軍抗日十大名將,有國軍第33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國軍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第5軍軍長杜聿明,新38師師長孫立人,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衞立 ...
- 4國軍抗日10大將領都有誰? - 每日頭條
令人想不到的是,張自忠將軍殉國後,日本軍隊也為其舉辦了盛大的葬禮。 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 台兒莊戰役,李宗仁面對的是日本的王牌師團。作為中國 ...
- 5抗日戰爭中陣亡的國民黨將軍 - 博客來
書名:抗日戰爭中陣亡的國民黨將軍,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861466880,頁數:560,出版社:風雲時代,作者:王曉明,出版日期:2013/04/22,類別:社會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