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動力取向藝術治療歷程對受疏忽兒童客體關係影響之個案研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研究旨在探討心理動力取向藝術治療介入一名受疏忽兒童的轉變歷程,以進一步瞭解對其客體關係之影響。

研究者採質化為主、量化為輔的單一個案研究法,以一名國小一年級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78.128.221.219)您好!臺灣時間:2022/09/0907:21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論文連結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彭婉芳研究生(外文):Wang-FangPerng論文名稱:心理動力取向藝術治療歷程對受疏忽兒童客體關係影響之個案研究:探尋生命交會的曙光論文名稱(外文):TheEffectandProcessofPsychodynamicOrientedArtTherapyonaNeglectedChild’sObjectRelations指導教授:陸雅青指導教授(外文):Dr.Yea-ChingLu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系所名稱:藝術治療碩士學位學程學門:藝術學門學類:應用藝術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10畢業學年度:98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226中文關鍵詞:心理動力取向藝術治療、受疏忽兒童、客體關係、個案研究外文關鍵詞:psychodynamicorientedarttherapy、neglectedchildren、objectrelations、casestudy相關次數: 被引用:9點閱:1760評分:下載:0書目收藏:11 本研究旨在探討心理動力取向藝術治療介入一名受疏忽兒童的轉變歷程,以進一步瞭解對其客體關係之影響。

研究者採質化為主、量化為輔的單一個案研究法,以一名國小一年級受疏忽的男童為研究對象。

研究者身兼藝術治療師,藉由十二週(每週一次,每次60分鐘)的藝術治療及追蹤訪談所謄寫的逐字稿、個案創作作品、研究者之圖像及文字札記、幼兒人格測驗之前後測及追蹤測驗、個案教師依平日觀察所完成的行為觀察記錄表等資料進行分析,以回應研究目的。

本研究之結論整理如下:一、在本研究中,個案的藝術治療歷程可分為四個階段:依序為建立治療投契關係階段、探索創傷階段、修復自我感階段,以及結束關係階段。

而此四階段歷程均出現在「藝術創作---當事人---治療師」之三角關係的三個面向上,即個案與藝術創作的關係、個案與治療師的關係、治療師與個案創作的關係。

二、本研究中,藝術治療對個案客體關係的影響可歸納為以下五點:(一)藝術治療介入對個案客體關係有正面的影響。

可藉由研究結果的三個部分來說明:1.幼兒人格測驗中,個人適應、社會適應、以及總適應分數百分等級皆有進步,顯示其內在自體與客體的正向修復。

2.行為觀察記錄中,同儕關係的融洽度、上課積極度、問題行為的發生頻率皆有改善,顯示其外在客體關係的改善。

3.從訪談內容得知,個案的轉變可概分為兩大部分:第一個部分是他在人際關係上的成長,包括原本負向的人際模式逐漸改善,以及能主動與導師和同學建立正向的關係。

第二個部分,是他在自我功能上的成長:包括情緒的穩定度增加、.自我覺察與內省能力提升,以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提升。

(二)藝術治療提供了過渡空間與過渡客體。

個案在藝術治療的過渡空間中,於創作過程中進行幻想式的攻擊,對治療師及創作的破壞性體驗有助於個案將客體的本質視為外在現實的一部份,進而產生分化。

(三)藝術治療師於創作歷程中扮演了「夠好的母親」之角色,藝術創作則分擔著夠好母親的任務,豐厚了個案於歷程中之正向移情。

(四)藝術治療即如自體與客體關係的修復及重建過程。

首先,個案在正向外在客體(治療師、創作)的抱持及涵容下,使得原本的內在客體解構及重整;其次,內在客體的修復進而改善其自我知覺、帶動自體表徵的修復;最後,個案將修復後的內在經驗帶入現實生活中,因而改善了他與外在客體(老師、同學及家人)的關係。

(五)藝術治療促進了個案分離與個體化的發展。

個案在與治療師及創作互動的過程中,歷經「正常自閉期」、「正常共生期」、「分離-個體化期」,在治療結束時則停在「分離-個體化期」次階段中的復合期狀態,彷彿重新經歷Mahler所說的心理誕生階段。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的過程與發現提出省思及建議,以供實務工作者與未來研究之參考依據。

Thisisamainlyqualitativeandaccessorilyquantitativecasestudyofhowpsychodynamicorientedarttherapyaffectedthetransitionalprocessandobjectrelationsofaneglectedboyinthefirst-grade.Asapracticingarttherapist,thereseachercarriedoutweeklyone-hourarttherapysessionsoveraperiodoftwelveweeks.Afterwards,ananalysiswasmadeofavarietyofdata,includingtheverbatimmanuscriptoftwelvesessionsandfollow-upinterviewswiththeboy’steacherandguardian,theboy’sartwork,myowndrawingsandnotes,personalitytests(pre,post,andfollow-up),andthebehaviorreportskeptbyhisteachers.Theresultswereasfollows:1.Thecourseoftherapywasdividedintofourstages:esablishingatherapeuticraport;determiningthetrauma;repairingthesenseofself;andconclusion.Thetriangularrelationshipbetweenartwork,client,andtherapistwasusedtofacilitatethesefourstages.2.Theeffectofarttherapyontheobjectrelationsoftheboycanbesummedupasfollows:1)Arttherapyhadapositiveeffectontheboy’sobjectrelations,asdemonstratedinthreeareas:a)Thepersonalitytestsindicatedimprovementsinpersonal,social,andoveralladaptability,clearlydemonstratinganenhancedinternalsenseofselfandobject;b)Thebehaviorreportsindicatedincreasedharmonywithclassmates,greaterinterestinschoolwork,andadecreaseindisruptivebehaviors,clearlydemonstratingimprovedexternalobjectrelations;c)Thefollow-upinterviewsindicatedthatthechangeswereoftwotypes.Withrespectto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hisoriginallynegativebehaviorgraduallyimproved,andonhisownaccordhebegantoestablishmorepositiverelationshipswithhisclassmatesandteacher.Withrespecttoegofunctions,hedemonstratedenhancedemotionalstabilityandself-awareness,aswellasanincreasedabilitytosolveproblemsindependently.2)Arttherapyprovidedtransitionalspaceandtransitionalobjects.Theboyusedthetransitionalspacecreatedbyarttherapytoenactanimaginaryattack,helpinghimtoseetheessentialqualityoftheobjectasapartofextrinsicreality,andthengoontomakeadifferentiation.3)DuringthecreativeprocessIplayedtheroleofthe“goodenoughmother”,andtheartworksharedtheroleofherduty,helpingtoenrichtheboy’spositivetransference.4)Arttherapycanbeseenasawayofrestoringtheobjectrelations.First,theholdingandcontainingofthepositiveexternalobjects(therapistandartwork)helpedtheboytodeconstructandreintegratetheoriginalinternalobject.Next,therestorationoftheinternalobjectmadeitpossibletoenhancetheboy’sself-perceptionandself-representations.Finally,hisenhancedinternalexperiencebecameapartofhiseverydaylife,leadingtoanimprovedrelationshipwithexternalobjects(theteachers,classmates,andfamily).5)Arttherapypromotedseparationandindividuation.Ininteractingwiththetherapistandtheartwork,theboypassedthroughthestagesofnormalautism,normalsymbiosis,andseparation-individuation.Attheconclusionofthetherapy,theboywasintherapprochementphaseofseparation-individuation,asifhewerereenteringwhatMahlercalledthe“psychologicalbirth”.Finally,basedonthefindings,Ipresentsomeconcludingreflectionsandrecommendationsformentalhealthprofessionalsandfutureresearchers. 目次博碩士論文上網授權書…………………………………………iii學位考試委員審定書………………………………………………v誌謝…………………………………………………………………vii中文摘要……………………………………………………………ix英文摘要……………………………………………………………xi目次…………………………………………………………………iii表次…………………………………………………………………xvi圖次…………………………………………………………………xvii1.緒論11.1.研究動機11.2.研究目的與問題31.2.1.研究目的31.2.2.研究問題31.3.名詞解釋31.3.1.藝術治療31.3.2.客體關係41.3.3.受疏忽兒童41.3.4.個案研究51.4.研究範圍與限制51.4.1.研究範圍51.4.2.研究限制62.文獻探討72.1.藝術治療理論72.1.1.藝術治療的兩大取向與特質72.1.2.藝術治療的理論取向82.1.3.藝術媒材使用與活動設計之理論架構142.1.4.兒童藝術治療162.2.客體關係理論與藝術治療192.2.1.客體關係理論192.2.2.藝術治療與客體關係理論之關聯282.3.兒童心理與繪畫發展342.3.1.嬰幼兒期:0-3歲352.3.2.幼兒期:3-6歲402.3.3.兒童早期:6-9歲41幼小銜接之階段性影響432.4.兒童疏忽452.4.1.兒童疏忽的類型452.4.2.疏忽兒童的家庭之特徵462.4.3.兒童早期受疏忽的影響472.4.4.藝術治療運用於受疏忽兒童503.研究方法533.1.研究設計533.1.1.選擇現象學方法的原因533.1.2.選擇個案研究的原因543.2.研究參與人員553.2.1.研究對象553.2.2.研究者613.2.3.研究對象之監護人與教師643.2.4.藝術治療督導643.2.5.協同分析員653.3.研究工具653.3.1.研究者之札記(包括文字與圖像記錄)653.3.2.藝術創作作品663.3.3.治療活動過程錄音錄影與拍照663.3.4.幼兒人格測驗663.3.5.行為觀察記錄表683.3.6.監護人與教師訪談錄音與記錄683.4.研究程序693.4.1.籌備醞釀階段(97.7-98.8)693.4.2.評估與介入階段(98.9-99.1)703.4.3.資料處理分析與統整階段(99.2-99.6)713.5.資料的處理與分析733.5.1.質化資料分析743.5.2.量化資料分析784.研究結果與討論814.1.個案於治療歷程中之表現與探究814.1.1.個案於歷次創作歷程中之表現824.1.2.整體創作歷程分析1084.2.前後測驗、行為觀察與追蹤訪談結果1444.2.1.「幼兒人格測驗」前後測及再測結果之比較與說明1444.2.2.行為觀察記錄之結果1494.2.3.追蹤訪談之發現1554.3.藝術治療對個案客體關係之影響1605.結論、省思與建議1755.1.研究結論1755.1.1.個案的治療歷程階段及治療性三角關係之轉變1755.1.2.藝術治療介入對個案客體關係之影響1785.2.省思1825.2.1.研究者角色的省思1825.2.2.治療師角色的省思1845.3.建議1855.3.1.對實務工作方面1855.3.2.對未來研究方面187後記189參考文獻191中文部分191西文部分196附錄附錄一藝術治療研究同意書………………………………………203附錄二個案輔導研究邀請函………………………………………204附錄三行為觀察記錄表……………………………………………205附錄四個案藝術創作作品…………………………………………208附錄五個案藝術治療衡鑑作品……………………………………214附錄六治療師反思創作作品………………………………………216附錄七文字札記範例………………………………………………218附錄八疏忽養育子女之評估量表…………………………………220表次表2-3-1兒童性心理、社會心理、認知和繪畫發展階段表35表2-3-2依附的階段表38表3-2-1個案相關評量測驗資料60表3-2-2個案藝術治療衡鑑結果摘要(作品詳見附錄五)60表3-2-3個案之藝術治療目標規劃61表3-5-1意義單位之範例(節錄)76表3-5-2編碼類別範例(節錄)77表4-1-1歷次藝術治療架構摘要回溯一覽表82表4-1-2第一階段之治療性三角關係分析摘要110表4-1-3第二階段之治療性三角關係分析摘要119表4-1-4第三階段之治療性三角關係分析摘要129表4-1-5第四階段之治療性三角關係分析摘要137表4-1-6個案整體創作歷程分析摘要一覽表142表4-2-1「幼兒人格測驗」前、後測及追蹤再測百分等級比較144表4-2-2「相屬的意識」分測驗前後測及追蹤再測作答結果改變說明146表4-2-3「社會標準」分測驗後測及追蹤再測作答結果改變說明147表4-2-4「家庭關係」分測驗前後測及追蹤再測作答結果改變說明148表5-1-1個案的藝術治療歷程與分離-個體化階段進展之對照表182圖次圖2-1-1表現性治療層次架構ETC15圖2-1-2媒材層次架構MDV15圖2-1-3藝術治療中治療師、當事人及作品的關係18圖2-2-1創造性藝術治療的治療行動的基本模式29圖3-2-1家庭圖與個人色彩情意象徵資料57圖3-4-1研究流程圖72圖4-2-1「幼兒人格測驗」前、後及再測百分等級曲線比較圖145圖4-2-2上課積極度變化圖(導師版)150圖4-2-3同儕關係融洽度變化圖(導師版)150圖4-2-4上課吵架次數變化圖(美勞教師版)151圖4-2-5上課打架次數變化圖(美勞教師版)152圖4-2-6違抗規則次數變化圖(美勞教師版)152圖4-2-7上課積極度變化圖(美勞教師版)152圖4-2-8同儕關係融洽度變化圖(美勞教師版)152圖4-2-9上課吵架次數變化圖(英語教師版)153圖4-2-10違抗規則次數變化圖(英語教師版)154圖4-2-11上課積極度變化圖(英語教師版)154圖4-2-12同儕關係融洽度變化圖(英語教師版)154圖4-3-1個案在課餘時間到美勞教室的次數變化圖161圖5-1-1上課積極度曲線比較圖(結論版)179圖5-1-2同儕關係融洽度曲線比較圖(結論版)179圖5-1-3吵架次數曲線比較圖(結論版)179圖5-1-4打架次數曲線圖(結論版)180圖5-1-5違抗規則次數曲線比較圖(結論版)180圖5-1-6個案客體關係修復歷程圖示181 中文部分于而彥、廖世德譯(2003)。

《溫尼考特:客體關係的代言人》。

(原作者:MichaelJacobs)。

生命潛能。

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2009)。

《兒童虐待與疏忽統計資料》。

2009年3月23日,取自:http://www.ccf.org.tw/index_1.php王文秀、謝淑敏、李沁芬、陳瑩珊、彭一芳譯(2009)。

《性侵害兒童的處遇策略:從受害者轉化成倖存者》。

(原作者:CherylL.Karp&TraciL.Butler)。

台北:心理。

王文科、王智弘(2004)。

《教育研究法(第八版)》。

台北市:五南。

王秀絨(2000)。

〈死亡與創造:兼論藝術治療之應用〉。

《東海社會科學學報伍啟元院長紀念專刊》,19,1-23。

台中:東海大學王德育(譯)(1990)。

《創造與心智的成長:透過藝術談兒童教育》。

(原作者:LowenfeldViktor)。

台北:文泉出版社。

水軏、靳希平譯(2007)。

《反思性分析:現象學研究入門》。

(原作者:LesterEmbree)。

台北市:漫遊者文化。

丘羽先譯(2006)。

《兒童分析的故事》。

(原作者:MelanieKlein)。

台北:心靈工坊。

白玉玲、王雅貞譯(2006)。

《兒童發展》。

(原作者:RichardA.Fabes&CarolLynnMartin)。

台北市:雙葉書廊。

江學瀅譯(2004)。

《兒童藝術治療》。

(原作者:EdithKramer)。

台北市:心理。

江學瀅、蔡順良(2009)。

〈一名拒學症青少年藝術創作歷程中的投射認同現象〉。

《台灣藝術治療學刊》,1,71—93。

李文瑄(1999)。

《客體關係心理治療》。

台北市:天馬。

李茂興譯(1999)。

《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原作者:GeraldCorey)。

台北:揚智。

李長俊譯(1982)。

《藝術與視覺心理學》。

(原作者:RudolfArnheim)。

台北市:雄獅。

李甦譯(2008)。

《兒童繪畫心理學:兒童創造的圖畫世界》。

(原作者:Golomb,C.)。

中國北京:輕工業。

呂俊宏、劉靜女譯(2002)。

《繪畫評估與治療:心理衛生專業人員指南》。

(原作者:GeraldD.Oster&PatriciaGould)。

台北:心理。

吳文侃等(1992)。

《比較教育學》。

台北:五南。

吳明富譯(2006)。

《藝術治療研究法:以藝術為基礎的研究法》。

(原作者:ShaunMcNiff)。

台北:五南。

吳芝儀、李奉儒譯(2008)。

《質性研究與評鑑》。

(原作者:MichanelQuinnPatton)。

嘉義市:濤石文化。

何函儒(2005)。

《學前經驗與小一新生社會適應關聯之研究》。

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縣。

汪文聖(2001)。

〈現象學方法與理論之反思:一個質性方法之介紹〉。

《應用心理研究》,12,49-76。

林秀慧、林明雄譯(2001)。

《客體關係治療:關係的運用》。

(原作者:SheldonCashdan)。

台北市:心理林世華譯(2005)。

《社會科學研究法:量化與質化取向》。

(原作者:KeithF.Punch)台北:心理。

林玉華譯(2005)。

《兒童精神分析》。

(原作者:MelanieKlein)。

台北:心靈工坊。

林合懋譯(2004)。

《兒童發展指標》。

(原作者:ChipWood)。

台北市:遠流。

林佩璿(2000)。

〈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239-263。

高雄市:麗文。

林美珠(2008)。

〈親子遊戲治療中的客體關係修復之個案研究〉。

《中華輔導諮商學報》,24,35—44。

林翠湄等譯(2004)。

《發展心理學》。

(原作者:DavidR.Shaffer)。

台北市:學富。

林德真(2008)。

《藝術治療介入肌肉萎縮症自傷青少女之個案研究》。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侯禎塘(1997)。

《行為導向藝術治療對國小多重障礙兒童行為問題及圖畫概念之輔導效果之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侯禎塘(2002)。

〈兒童美術發展與特殊兒童美術教育〉。

《特殊教育文集(六)》,67-117。

屏東:國立屏東師範學院特殊教育中心。

范瓊方(2006)。

《藝術治療-家庭動力繪畫概論(第二版)》。

台北市:五南。

高淑清(2000)。

〈現象學的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95-132。

高雄市:麗文。

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2004)。

《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

(原作者:MaxvanManen)。

嘉義市:濤石文化。

高淑清(2008a)。

《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

高雄市:麗文。

高淑清(2008b)。

《質性研究的18堂課:揚帆再訪之旅》。

高雄市:麗文。

高穎、李明、楊廣學(2007)。

《藝術心理治療》。

中國:山東人民。

孫淑琴(1999)。

《學童依附關係、內在運作模式和同儕衝突處理策略之相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慕蓮(1987)。

《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徐燕如(2004)。

《身心靈能量整合團體對大專生自我覺察經驗之效果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連廷嘉、徐西森譯(2006)。

《諮商與心理治療質性研究》。

(原作者:JohnMcLeod)。

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本聖、洪志美譯(2005)。

《心理衡鑑大全》。

(原作者:GaryGroth-Marnat)。

台北:雙葉。

張芬芬譯(2005)。

《質性研究資料分析》。

(原作者:MatthewB.Miles&A.MiahaelHuberman)。

台北市:雙葉書廊。

張春興(1996)。

《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

台北市:東華。

張鳳慈(2005)。

《藝術治療取向團體對高中生親子關係之影響》。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輔導活動教學碩士論文,彰化市。

張鳳燕等(譯)(2002)。

《人格心理學:策略與議題》。

(原作者:RobertMLiebert)。

台北:五南。

許玫倩(2006)。

《一位藝術治療團體之ADHD成員在兒童發展中心之歷程與效果研究》。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向明(2002)。

《社會科學質的研究》。

台北市:五南。

陳莉芹(2008)。

《以藝術治療介入一位低自尊大學生之歷程研究》。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俞余(1999)。

《國小一年級兒童學校適應之個案研究》。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陳登義譯(2006)。

《客體關係入門:基本理論與應用》。

(原作者:LaviniaGomez)。

台北市:五南陳美如譯(2004)。

《標準音樂治療入門》。

(原作者:篠田知璋、加藤美知子)。

台北市:五南陳鳴譯(1995)。

《藝術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原作者:TessaDalley等)。

台北市:遠流梁培勇(2006)。

《遊戲治療:理論與實務(第二版)》。

台北市:心理。

畢恆達(2005)。

〈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

《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259。

陸雅青譯(1997)。

《兒童藝術治療》。

(原作者:MarciaL.Rosal)。

台北市:五南。

陸雅青(2000)。

《藝術治療團體治療實務研究:以破碎家庭兒童為例》。

台北市:五南。

陸雅青(2006)。

〈臨床醫學與藝術的思考:表達性藝術治療面面觀〉。

《臨床醫學與人文社會藝術之思考論壇》,醫學教育-醫學人文研討會,長庚紀念醫院。

陸雅青(2005)。

《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第三版)》。

台北市:心理。

陸雅青等譯(2008)。

《藝術治療:心理專業者實務手冊》。

(原編著者:CathyA.Malchiodi)。

台北市:學富。

陸雅青、劉同雪譯(2008)。

《心理診斷與人格測驗手冊(第三版)》。

(原作者:DonaldP.Ogden)。

台北市:心理。

陸雅青(2009)。

〈從塗鴉看治療中的危機與轉化〉。

《台灣藝術治療學刊》,1,1—13。

郭小平、翟燦譯(1994)。

《藝術心理學新論》。

(原作者:Arnheim,R.)。

台北市:台灣商務印書館。

黃水嬰譯(2006)。

《藝術治療手冊》。

(原作者:CarolineCaseandTessaDalley)。

中國:南京。

黃月霞譯(1990)。

《兒童諮商與治療:理論與實務》。

(原作者:JimGumaer)。

台北市:五南。

黃瑞琴(1999)。

《質的教育研究方法》。

台北市:心理。

傅娟芬(2004)。

《治療取向的繪畫活動對國小情緒障礙兒童的輔導成效之個案研究》。

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楊添圍、周仁宇譯(2001)。

《人我之間:客體關係理論實務》。

(原作者:N.GregoryHamilton)。

台北市:心理。

鄔曉艷、余萍譯(2009)。

《客體關係入門(第二版)》。

(原作者:JillS.Scharff&DavidE.Scharff)。

北京:世界圖書。

葉重新(2001)。

《教育研究法》。

台北市:心理。

趙雲(2007)。

《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

台北市:藝術家。

廖婉如譯(2007)。

《塗鴉與夢境》。

(原作者:DonaldW.Winnicott)。

台北:心靈工坊。

樊雪梅譯(2002)。

《嬰兒觀察》。

(原作者:LisaMiller,MargaretRustin,MichaelRustin&JudyShuttleworth)。

台北市:五南。

劉金花、林進材(1999)。

《兒童發展心理學》。

台北市:五南。

潘恩典譯(2001)。

《腦內藝術館:探討大腦的審美功能》。

(原作者:Zeki,S.)。

台北:商周。

潘建平、楊子尼(2003)。

《中國3-6歲城區兒童忽視常模的研制》。

中國公共衛生部。

鄭玄藏等譯(2002)。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與實務》。

(原作者:GeraldCorey)。

台北市:雙葉書廊。

鄭玄藏譯(2003)。

《短期心理治療:心理動力取向》。

(原作者:GertrudMander)。

台北市:心理。

鄭宇彣(2003)。

《與父母分離-個體化、貴人經驗與國中生的人我知覺、人際互動模式之關係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蔡宜珍(2004)。

《小一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表現研究:以台東縣某國小幼小銜接活動為例》。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蔡順良(2003)。

《客體關係理論在教育與輔導上的運用:作學生生命中的貴人》。

台中縣輔導教師第一次定期會報專題演講記錄與摘要。

2008年10月5日,取自:http://www.tcvs.tcc.edu.tw/counsel/counselhome/蔡錚雲譯(2005)。

《現象學導論》。

(原作者:DermotMoran)。

台北市:桂冠。

賴念華(1994)。

《成長團體中藝術媒材的介入:一個成員體驗的歷程分析》。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與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賴念華(2009)。

〈表達性藝術治療在失落悲傷團體之效果研究〉。

《台灣藝術治療學刊》,1,15—31。

衛生政策研發中心(2006)。

《兒少虐待及疏忽:醫事人員工作手冊》。

台北市: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盧玲文(2000)。

《對佛洛依德之自我發展歷程的剖析》。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

盧美貴(1993)。

《蝌蚪變青蛙:幼稚園與國小的銜接》。

幼教簡訊,8,2-4。

謝珮玲、楊大和譯(1998)。

《客體關係理論與心理劇》。

(原作者:PaulHolmes)。

台北市:張老師。

龐麗娟、李輝(1995)。

《嬰兒心理學》。

台北市:五南。

西文部分Aldridge,D.(1994).Single-caseresearchdesignsforthecreativearttherapist.TheArtsinPsychotherapy,21(5),333-342.Anderson,F.E.(1994).Art-centerededucationandtherapyforchildrenwithdisabilities.UnitedStates:ChrlesCThomas.Arnheim,R.(1992).Totherescueofart:twenty-sixEssays.BerkeleyandLosAngeles,CA: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Ball,B.(1998).I,youandtheart:Theinteractivespaceinarttherapywithchildren.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NewYorkUniversity,NewYork.Bath,H.,&Haapala,D.(1993).Intensivefamilypreservationserviceswithabusedandneglectedchildren:Anexaminationofgroupdifferences.ChildAbuseandNeglect,17(2),213-225.Bavolek,S.J.,&Comstock,C.M.(1980).Nurturingprogramsforparentsandchildren.EauClare:UniversityofWisconsin.Bion,W.(1962).Learningfromexperience.London:Heinemann.Brazelton,T.B.,&Greenspan,I.G.(2000).Theirreducibleneedsofchildren.Whateverychildmusthavetogrow,learn,andflourish.NewYork:PersesusBooks.Cantwell,H.B.(1997).Theneglectofchildneglect.InHelfer,M.A.,Kempe,R.S.&Krugman,R.D.,Thebatteredchild.Chicagoand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Case,C.,&Dally,T.(1994).Workingwithchildreninthearttherapy.NewYork:Routledge.Case,C.,&Dally,T.(1992).Thehandbookofarttherapy.NewYork:Routledge.Corey,G..(1996).Theoryandpracticeofcounselingandpsychotherapy.PacificGrove,CA:Brooks/Cole.Coohey,C.(1995).Neglectfulmother,theirmotherandtheirpartners:Thesigificanceofmutualaid.ChildAbuseandNeglect,19(8),885-896.Crittenden,P.M.(1993).Aninformation-processingperspectiveonthebehaviorofneglectfulparents.CriminalJusticeandBehavior,20(1),1-15.Crittenden,P.M.,&Ainsworth,M.D.S.(1989).Childmaltreatmentandattachmenttheory.InCicchetti,D.&Carlson,V.(Eds),Childmaltreatment:Theoryandresearchonthecausesandconcequencesofchildabuseandneglect,(p.432-463).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rittenden,P.M.(1996).TheAPSAChandbookonchildmaltreatment.ThousandOaks,California:SAGEPublications,Inc.Dean,D.(1979).Emotionalabuseofchildren.ChildrenToday,8,18-20.Dubowitz,H.(1999).Neglectedchildren:Research,practiceandpolicy.ThousandsOaks,California:SAGEPublications,Inc.Dufour,M.(2000).Throughthelookingglass:Thetherapeuticpotentialofvideotapingasanadjuncttoolinnondirectivearttherapyinanobjectrelationsperspective.Unpublishedmaster’sthesis,ConcordiaUniversity,Canada.Echegoyen,R.H.(1999).Thefundamentalsofpsychoanalytictechnique.London:KarnacBooks.Egeland,B.,Sroufe,A.,&Erickson,M.(1983).Thedevelopmentalconsequencesofdifferentpatternsofmaltreatment.ChildAbuseandNeglect,7,459-469.Erickson,M.F.&Egeland,B.(1996).TheAPSAChandbookonchildmaltreatment.ThousandOaks,California:SagePublications,Inc.Freedman,S.(2006).Toomanykingsinthecastle:Arttherapywitha7-year-oldboynegotiatingtheOedipalphaseandothernormativedevelopmentaltasks.Unpublishedmaster’sthesis,ConcordiaUniversity,Canada.Gable,S.(1998).School-ageandadolescentchildren'sperceptionsoffamilyfunctioninginneglectfulandnon-neglectfulfamilies.ChildAbuseandNeglect,22(9),859-867.Gaudin,J.M.(1996).Familyfunctioninginneglectfulfamilies.ChildAbuseandNeglect,20(4),363-377.Gerity,L.A.(1997).Thereparativequalitiesofarttherapy:Dissociativeidentitydisorderandbodyimagedevelopment.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NewYorkUniversity,NewYork.Gilroy,A.,&McNeilly,G..(Eds.).(2000).Thechangingshapeofarttherapy:Newdevelopmentsintheoryandpractice.Philadelphia:JessicaKingsley.Glaser,D.(2000).Childabuseandneglectandthebrain:Areview.JournalofChildPsychologyandPsychiatryandAlliedDisciplines,41(1),97-116.Golomb,C.(2004).Thechild’screationofapictorialworld.UnitedStates:LawrenceErlbaumAssociates,Inc.Gomez,L.(1997).AnIntroductiontoobjectrelations.London:FreeAssociationBooks.Harter,S.(1983).Cognitive-developmentconsiderationsintheconductofplaytherapy.InSchaeffer,C.E.,&O’Connor,K.J.(Eds.),Handbookofplaytherapy,(p.95-127).NewYork:Wiley.Henley,D.R.(1998).Theoriginalcreativeimpuls:Anethologicalapproachtoartandarttherapywithchildrenandanimals.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TheUnionInstitute,UnitedStates.Henley,D.R.(2002).Clayworksinarttherapy.London:JessicaKingsley.Herrenkohl,R.C.,Herrenkohl,E.C.,Egolf,B.P.,&Wu,P.(1991).Thedevelopmentalconcequencesofchildabuse:TheLehighlongitudalstudy.InStarr,R.H.,&Wolfe,D.A.(Eds.),Theeffectofchildabuseandneglect,(p.57-81).NewYork:Guildford.Holmes,J.(2001).Freud,psychoanalysis,andtheartstherapies.InSearl,Y.,&Streng,I.(Eds.),Whereanalysismeetstheart:Theintegrationoftheartstherapieswithpsychoanalytictheory,(p.13-26).London:KarnacBooks.Horwath,J.(2005).Identifyingandassessingcasesofchildneglect:LearningfromtheIrishexperience.ChildandFamilySocialWork,2005,10,99-110.James,B.(1994).Handbookfortreatmentofattachment-traumaproblemsinchildren.Lexington,NY:LexingtonBooks.Jellinek,M.,Murphy,J.M.,Poitrast,F.,Quinn,D.,Bishop,S.J.,&Goshko,M.(1992).SeriouschildmaltreatmentinMassachusetts:Thecourseof206childrenthroughthecourts.ChildAbuseandNeglect,16(2),201-215.Johnson,D.R.(1998).Onthetherapeuticactionofthecreativeartstherapies:Thepsychodynamicmodel.TheArtsinPsychotherapy,25(2),85-99.Joyce,A.(2002).PrinceBlackthornandthewizard:Fantasyingandthinkinginthepsychoanalysisofaten-year-oldboy.InCaldwell,L.(Ed.),Theelusivechild.(p.113-132).London:KarnacBooks.Kaler,S.,&Freeman,B.(1994).Analysisofenvironmentaldeprivation:CognitiveandsocialdevelopmentinRomanianorphans.JournalofChildPsychologyandPsychiatry,35,769-781.Kaplan,H.I.,&Sadock,B.J.(1998).Synopsisofpsychiatry.LippincottWilliamsandWilkins:Maryland,USA.Kempe,R.S.(1987).Adevelopmentalbasisofchildabuseandneglect:Anepidemiologicalapproach.InHeler,R.E.,&Kempe,R.S.(Eds.),Thebatteredchild,(4thed.,p.360-381).Chicago: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Keve,K.B.(1994).Arttherapyinthepublicschools:Primarypreventionforchildrenatrisk.Unpublisheddoctoraldissertation,TheUnionInstitute,UnitedStates.King,B.T.(1996).Anobjectrelationsapproachtoarttherapy:Acasestudyexploringtreatmentofsexualabuseand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Unpublishedmaster’sthesis,ConcordiaUniversity,Canada.Kramer,E.(1971).Artastherapywithchildren.NewYork:SchockenBooks.Landgarten,H.(1993).Magazinephotocollage:Amulticulturalassessmentandtreatmenttechnique.NewYork:Brunner/Mazel.Levens,M.(2001).Analyticallyinformedarttherapy.InSearl,Y.,&Streng,I.(Eds.),Whereanalysismeetstheart:Theintegrationoftheartstherapieswithpsychoanalytictheory,(p.41-60).London:KarnacBooks.Liebmann,M.(1986).Arttherapyforgroups.London:CroomHelm.Liebmann,M.(1990).Arttherapyinpractice.London:JessicaKimgsley.Leirvåg,L.M.(2001).Aproposeddance/movementtherapyassessmenttoidentifychildneglect.Unpublishedmaster’sthesis,MCPHahnemannUniversity,UnitedStates.Lincoln,Y.,&Guba,E.(1990).Judgingthequalityofcasestudyreports.QualitativeStudiesinEducation,3(1),53-59.Lowenfeld,V.,&Brittain,W.L.(1987).Creativeandmentalgrowth.NewYork:Macmillan.Luzzatto,P.(1989).Drinkingproblemsandshort-termarttherapy:workingwithimagesofwithdrawalandclinging.InGilroy,A.,&Dalley,T.(Eds.),Picturesatanexhibition:selectedessaysonartandarttherapy,(p.207-219).London:Routledge.MacFee,J.(1970).Preparationforart.Belmont,CA:Wadsworth.Malchiodi,C.A.(2003).Psychoanalytic,analytic,andobjectrelationsapproachesinarttherapy.InMalchiodi,C.A.(Ed.),Handbookofarttherapy,(p.41-57).NewYork:GuildfordPress.Malchiodi,C.A.(1999).Medicalarttherapywithchildren.London:JessicaKingsley.Malchiodi,C.A.(1997).Breakingthesilence:arttherapywithchildrenfromviolenthomes.(2nded.).NewYork:Brunner/Mazel.Mahler,M.S.,Pine,F.,&Bergman,A.(1975).Thepsychologicalbirthoftheinfant.NewYork:Inc.Publishers.Mann,E.,&McDermott,J.F.J.(1983).Playtherapyforvictimsofchildabuseandneglect.InSchaefer,C.E.,&O’Conner,K.J.(Eds.),Handbookofplaytherapy,(p.287-307).NewYork:Awiley-IntersciencePubilcation.McGregor,I.(1990).Unusualdrawingdevelopmentinchildren:whatdoesitrevealaboutchildren’sart?InCase,C.,&Dally,T.(Eds.),WorkingwithChildrenintheArttherapy,(p.39-53).LondonandNewYork:Tavistock/Routledge.McMurray,M.&Schwartz-Mirman,O.(2001).Integrationandworkingthroughinarttherapy.TheArtsinPsychotherapy,28,311-318.Milner,M.(1969).ThehandsofthelivingGod.London:Virago.Milner,M.(1989).Thesuppressedmadnessofsanemen.London:Tavistock.Naumburg,M.(1950).Anintroductiontoarttherapy:Studiesofthefreeartexpressionofbehaviorproblemchildrenandadolescentsasameansofdiagnosisandtherapy.NewYork:TeachersCollegePress.Niederland,W.G..(1989).Trauma,loss,restoration,andcreativity.InDietrich&Shabad’s(Eds.),Theproblemoflossandmourning:psychoanalyticperspectives.Connecticut:InternationalUniversitiesPress.Paddon,M.(1991).Transitionalphenomenainarttherapy:Insideoutandinbetween.Unpublishedmaster’sthesis,ConcordiaUniversity,Canada.Padgett,D.K.(1998).Qualitativemethodsinsocialworkresearch:Challengesandrewards.ThousandOaks,CA:Sage.Pearce,J.W.,&Pezzot-Pearce,T.D.(1997).Psychotherapyofabusedandneglectedchildren.NewYork:GuildfordPress.Perez,C.M.,&Widom,C.S.(1994).Childhoodvictimizationandlong-termintellectualandacademicoutcomes.ChildAbuseandNeglect,18(8),617-633.Polansky,N.A.,Gaudin,J.M.,Ammons,P.W.,&Davis,K.B.(1985).Thepsychologicalecologyoftheneglectfulmother.ChildAbuseandNeglect,9,265-275.Reichert,P.E.M.(1992).Twosonsofabsentfathersseeninarttherapy.Unpublishedmaster’sthesis,ConcordiaUniversity,Canada.Riley,S.(2001).Groupprocessmadevisible-grouparttherapy.London:JessicaKingsley.Robbins,A.(1973).Thearttherapist’simageryasaresponsetoatherapeuticdialogue.ArtPsychotherapy,1,3/4,181-184.Robbins,A.(1987).Thetherapistasartist.NewYork:HumanSciencesPress.Robert,L.H.(1999).Familyviolence:preventionandtreatment.(2nded.).U.S.A.:SagePublications.Rubin,J.(1978).Childarttherapy:Understandingandhelpingchildrengrowthroughart.NewYork:VanNostrandReinhold.Rubin,J.(1984).Theartofarttherapy.NewYork:Brunner/Mazel.Rubin,J.(1987).Approachtoarttherapy-theoryandtechnique.NewYork:Brunner/Mazel.Ruiz,D.(1998).Objectrelations.AmericanJournalofArtTherapy,37(1),30-32.Salome,R.A.,&Moore,B.(1979).Developmenoffigureconceptsinthegraphicartworkbychildrenfromdifferentcountries.Chicago,IL:InternationalFilmBureau.Salome,R.A.,&Moore,B.(1979).Developmenofspatialrelationsinthegraphicartworkbychildrenfromdifferentcountries.Chicago,IL:InternationalFilmBureau.Schakel,J.A.(1987).Emotionalneglectandstimulusdeprivation.InBrassard,M.R.,Germain,R.,&Hart,S.N.(Eds.),Psychologicalmaltreatmentofchildrenandyouth.GreatBritain:PergamonBooks.Schaverien,J.(2001).Artandanalyticalpsychology.InSearl,Y.,&Streng,I.(Eds.),Whereanalysismeetstheart:Theintegrationoftheartstherapieswithpsychoanalytictheory,(p.27-40).London:KarnacBooks.Searle,Y.&Streng,I.(2001).Integrationandcomplementation.InSearl,Y.,&Streng,I.(Eds.),Whereanalysismeetstheart:Theintegrationoftheartstherapieswithpsychoanalytictheory,(p.189-198).London:KarnacBooks.Segal,H.(1975).Artandtheinnerworld.TimesLiterarySupplement,No.3827(18July).Stern,D.N.(1985).Theinterpersonalbirthoftheinfant.NewYork:BasicBooks.Stevenson,O.(1998).Neglectedchildren:Issuesanddilemmas.BlackwellScience,Oxford.Stevenson,O.(2007).Neglectedchildrenandtheirfamilies.(2nded.).BlackwellScience,Oxford.Tappan,M.B.(2001).Interpretivepsychology:Stories,circles,andunderstandinglivedexperienceinsubjectstosubjectivities:Ahandbookofinterpretiveandparticipatorymethods.NewYorkUniversityPress.Taylor,J.,&Daniel,B.(2005).Childneglect:Practiceissuesforhealthandsocialcare.London:JessicaKingsleypublishers.Treacher,A.(2002).“Ilikemylife,Ijustlikemylife”:Narrativesofchildrenoflatencyyears.InCaldwell,L.(Ed.),Thedelusivechild,(p.177-192).London:KarnacBooks.Wadeson,H.(1980).Artpsychotheraphy.NewYork:JohnWiley&Sons.Winnicott,D.W.(1953).Transitionalobjectsandtransitionalphenomena.InternationalJournalofPsychiatry,34,89-97.Winnicott,D.W.(1988).Playingandreality.Harmondsworth,Penguin.  國圖紙本論文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註: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個人及家庭因素影響國小新生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 2. 學童依附關係、內在運作模式和同儕衝突處理策略之相關研究 3. 小一學童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表現研究-以台東縣某國小幼小銜接活動為例 4. 行為導向藝術治療法對國小多重殘障兒童行為問題及圖畫概念之輔導效果研究 5. 治療取向的繪畫活動對國小情緒障礙兒童的輔導成效之個案研究 6. 一位藝術治療團體之ADHD成員在兒童發展中心之歷程與效果研究 7. 與父母分離-個體化、貴人經驗與國中生的人我知覺、人際互動模式之關係研究 8. 學前經驗與小一新生社會適應關聯之研究 9. 身心靈能量整合團體對大專生自我覺察經驗之效果研究 10. 藝術治療取向團體對高中生親子關係之影響 11. 藝術治療介入肌肉萎縮症自傷青少女之個案研究 12. 以藝術治療介入一位低自尊大學生之歷程研究 13. 對佛洛依德之自我發展歷程的剖析 14. Hill夢工作在短期藝術治療上的應用與療效之分析 15. 從利科文本詮釋學理解姚瑞中【恨纏綿】中的藝術療癒   1. 王秀絨(2000)。

〈死亡與創造:兼論藝術治療之應用〉。

《東海社會科學學報伍啟元院長紀念專刊》,19,1-23。

台中:東海大學 2. 江學瀅、蔡順良(2009)。

〈一名拒學症青少年藝術創作歷程中的投射認同現象〉。

《台灣藝術治療學刊》,1,71—93。

3. 李文瑄(1999)。

《客體關係心理治療》。

台北市:天馬。

4. 汪文聖(2001)。

〈現象學方法與理論之反思:一個質性方法之介紹〉。

《應用心理研究》,12,49-76。

5. 林美珠(2008)。

〈親子遊戲治療中的客體關係修復之個案研究〉。

《中華輔導諮商學報》,24,35—44。

6. 侯禎塘(1997)。

《行為導向藝術治療對國小多重障礙兒童行為問題及圖畫概念之輔導效果之研究》。

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7. 畢恆達(2005)。

〈生活經驗研究的反省:詮釋學的觀點〉。

《本土心理學研究》,4,224-259。

8. 陸雅青(2009)。

〈從塗鴉看治療中的危機與轉化〉。

《台灣藝術治療學刊》,1,1—13。

9. 趙雲(2007)。

《兒童繪畫與心智發展》。

台北市:藝術家。

10. 賴念華(2009)。

〈表達性藝術治療在失落悲傷團體之效果研究〉。

《台灣藝術治療學刊》,1,15—31。

  1. 從客體關係理論觀點看親職化個案參與藝術治療的歷程經驗解析 2. 親子藝術治療團體方案發展與成效之研究 3. 愛情諮商團體成員客體關係衝突之轉變歷程分析 4. 藝術治療對憂鬱症基督徒之影響:從Winnicott的觀點探究之 5. 臺灣青少年藝術治療歷程之實例分析:ETC觀點 6. 藝術治療作為ADHD兒童輔導媒介之個案研究 7. 親子組藝術治療對兒童情緒管理之個案研究 8. 藝術治療父母成長團體對親子關係影響之個案研究:尋找整合之鑰與藥 9. 離婚或不離婚?婚姻關係解密之探究~~客體關係理論的詮釋 10. 一位罹癌學齡兒童的居家藝術治療歷程分析:個案研究 11. 焦點解決藝術治療取向對憂鬱症青少年的自我概念改變歷程探究 12. 受虐兒童在藝術治療團體中情緒經驗轉化之敘說研究 13. 藝術治療介入暴食症患者之探討 14. 表達性藝術治療團體對父母離異兒童生活適應之效果研究 15. 尋訪秘密花園:亞斯伯格症兒童藝術治療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