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設計 - 维基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自上而下(top-down)與自下而上(bottom-up)同為資訊处理及知识排序之策略,在軟體、人文與科学理论(请参阅系统论)以及管理與组织等领域皆有所應用。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設計
語言
監視
編輯
自上而下(top-down)與自下而上(bottom-up)同為資訊處理及知識排序之策略,在軟體、人文與科學理論(請參閱系統論)以及管理與組織等領域皆有所應用。
實務上可被視為一種思維、教學或領導的方式。
自上而下方法(又稱為逐步設計和逐步細緻化,在某些情況下是「分解」的同義詞)本質上是對系統進行分解,以便以逆向工程的方式深入了解其組成子系統。
採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時,會對系統的概觀進行規劃和具體說明,但對於第一層子系統的細節則不予闡述。
接著,對每個子系統進行更詳細的細化,有時甚至在許多附加的子系統層級中進行細化,直到整個規範都簡化為基本元素。
自上而下模型通常會藉助於「黑盒子」來詳細規定,使其更易於操作。
但是,黑盒子可能會無法闡明基本機制,或可能不夠詳細而無法實際驗證模型。
自上而下的方法始於全域,由此分解至更小的部分。
[1]自下而上方法是將系統拼接在一起以產生更複雜的系統,從而使原系統成為新系統的子系統。
自下而上處理是一種資訊處理的方式,根據環境的輸入資料來塑造知覺。
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資訊朝著一個方向(感覺輸入或「底部」)進入眼睛,被大腦轉換為圖像,然後得到解釋和辨識而成為知覺(從處理歷程到最終認知所「建立」的輸出)。
採用自下而上方法時,首先會對系統的基本元素詳加規定。
然後將這些元素鏈結在一起以形成更大的子系統,然後依次將它們鏈結起來(有時在多個層級上),直到形成完整的頂層系統。
這種策略通常類似於「種子」模型,該模型的開始時雖然很小,但最終會變得越來越複雜和完整,然而這種「有機策略」可能會導致元素和子系統糾纏不清,彼此孤立發展並以局部最佳化為主,而不是滿足全域目標。
目次
1產品設計開發
2神經科學和心理學
3參見
4引用文獻
5引用和注釋
6進一步閱讀
7外部連結
產品設計開發編輯
在設計和開發新產品的過程中,設計師和工程師會同時仰賴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方法。
當所選定的元件是現成或現有的時候,就會採用自下而上方法將其整合到產品中。
舉例來說,選擇特定的緊韌體(例如螺栓),然後設計接收元件,使緊韌體能夠正確安裝。
若採用自上而下方法,就會設計客製化緊韌體,使緊韌體可以正確地裝入接收元件中。
[2]從中可看出,對於要求較為嚴格的(例如重量、幾何形狀、安全性、環境等)產品(例如太空衣)會採用自上而下方法,幾乎所有內容都是客製化設計的。
但是,當降低成本和提高元件可用性(例如使用製造裝置)更為重要時,就會採用自下而上的方法,儘可能使用現成元件(螺栓、齒輪、軸承等)。
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編輯
自上而下處理的例子:雖然這些單詞的第二個字母是模稜兩可的,但根據上下文,自上而下處理可輕易地消除歧義。
在神經科學、認知神經科學和認知心理學中也採用這些術語來討論處理歷程中的資訊流[3]。
通常感覺輸入被認為是「自下而上」的,而有更多其他來源資訊的高層次認知歷程,則被認為是「自上而下」的。
自下而上歷程的特點是感覺處理缺乏高層次的方向,而自上而下歷程的特點則是高層次的感覺處理方向,帶有著更多的認知成分,像是目標(Beiderman,19)[4]。
Rock、Neiser和Gregory認為知覺也是一種自上而下方法,是主動且具建設性的歷程。
[5][需要較佳來源],它並非由輸入刺激所直接產生,而是由刺激、內部假設和預期的相互作用所產生。
綜合理論則主張:「當呈現時間太過短暫、解析度不足,以致於刺激過於模糊時,知覺就成為了一種自上而下的方法」[6]。
相反,心理學將自下而上歷程定義為一種從個別要素發展到整體的方法。
根據Ramskov的說法,自下而上方法的支持者Gibson聲稱,視知覺的過程是一種自下而上方法,它需要由遠端刺激(distalstimulus)所產生、近側刺激(proximalstimulus)所提供的資訊[5][7][需要較佳來源]。
綜合理論則主張,自下而上歷程發生在「刺激呈現的時間足夠長,足夠清晰的時候。
」[6]從認知上來講,某些認知歷程(例如快速反應或快速視覺辨識)被視為自下而上歷程,因為它們主要依賴於感覺資訊,而運動控制和集中注意等歷程因為是目標導向的,所以被認為是自上而下歷程。
從神經學角度來講,大腦的某些區域(例如V1區域)大多具有自下而上的連接。
[6]梭狀回等其他區域有著來自較高層次大腦區域的輸入,被認為具有自上而下的影響。
[8][需要較佳來源]視覺注意的研究提供了一個例子。
如果你的注意力被田野中的一朵花所吸引,這可能是因為花的顏色或形狀在視覺上很突出。
引起你注意花的資訊是自下而上的,外界刺激本身已足以引起注意,不取決於你對花的了解程度。
與正在尋找一朵花的情況對比,你對於要找的東西有個表徵,當看到要找的物件時,它就顯得很突出了,此即為一個使用自上而下資訊的例子。
認知有兩種思維方式之分。
「自上而下」或「大塊」(bigchunk)通常是有遠見的人,或者說是看到大局和概況的人,這類的人專注於大局,並從中導出細節來支援大局。
「自下而上」或「小塊」(smallchunk)的認知則像是以關注細節為主,而非關注大局。
參見編輯
大教堂和集市參照文獻編輯
PalmerS.E.,RoschE.,&ChaseP.CanonicalPerspectiveandthePerceptionofObjects.LongJ.&BaddelyA.(編).AttentionandperformanceIX.Hillsdale,NJ:L.ErlbaumAssociates.1981:135–151.ISBN 978-0757548895.
Ramskov,CharlesB.PsychologyNotes.KendallHuntPublishing.2008.ISBN 978-0757548895.
Solso,RobertL.Cognitivepsychology5th.NeedhamHeights,MA:AllynandBacon.1998.ISBN 978-0757548895.
LynamC.P.,LlopeM.,MöllmannC.,HelaouëtP.,Bayliss-BrownG.A.,&StensethN.C.Interactionbetweentop-downandbottom-upcontrolinmarinefoodwebs.2017. 參照和注釋編輯
^Top-DownDesign(IntroductiontoStatisticalComputing).bactra.org.September24,2012[September9,2015].(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8).
^Walczyk,JeffreyJ.;Mahoney,KevinT.;Doverspike,Dennis;Griffith-Ross,DianaA.CognitiveLieDetection:ResponseTimeandConsistencyofAnswersasCuestoDeception-Springer.JournalofBusinessandPsychology.January9,1997,24:33–49.doi:10.1007/s10869-009-9090-8.
^Palmer(1981).[頁碼請求]
^STEP:Scripts:Attention:TreismanandGelade1980.Step.psy.cmu.edu.March13,2003[October21,2012].(原始內容存檔於September14,2011).
^5.05.1Ramskov(2008),p.67.[需要較佳來源]
^6.06.16.2ClassicsintheHistoryofPsychology-Stroop(1935).Psychclassics.asu.edu.August15,1934[October21,2012].(原始內容存檔於January19,2014).
^Solso(1998),p.15.
^Ramskov(2008),p.81.[需要較佳來源]
進一步閱讀編輯
LuizCarlosBresser-Pereira,JoséMaríaMaravall,andAdamPrzeworski,1993.Economicreformsinnewdemocracie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ISBN 1-55587-532-7.
Dubois,HansF.W.2002.HarmonizationoftheEuropeanvaccinationpolicyandtheroleTQMandreengineeringcouldplay.QualityManagementinHealthCare10(2):47–57.
J.A.Estes,M.T.Tinker,T.M.Williams,D.F.Doak"KillerWhalePredationonSeaOttersLinkingOceanicandNearshoreEcosystems",Science,October16,1998:Vol.282.no.5388,pp. 473–476
Malone,T.C.;Conley,D.J.;Fisher,T.R.;Glibert,P.M.;Harding,L.W.;Sellner,K.G.Scalesofnutrient-limitedphytoplanktonproductivityinChesapeakeBay.Estuaries.1996,19(2):371–385.JSTOR 1352457.doi:10.2307/1352457.
Galotti,K.(2008).CognitivePsychology:Inandoutofthelaboratory.USA:Wadsworth.
Goldstein,E.B.(2010).SensationandPerception.USA:Wadsworth.
Biederman,I.;Glass,A.L.;Stacy,E.W.Searchingforobjectsinrealworldscenes.JournalofExperimentalPsychology.1973,97:22–27.doi:10.1037/h0033776.
Stewart,G.L.;Manges,K.A.;Ward,M.M.Empoweringsustainedpatientsafety:thebenefitsofcombiningtop-downandbottom-upapproaches.JournalofNursingCareQuality.2015,30(3):240–246.PMID 25479238.doi:10.1097/ncq.0000000000000103. 外部連結編輯
「逐步完善程式」[失效連結],ACM通訊,第1卷。
14,第四號,四月(1971)
整合的並列自下而上和自頂向下方法。
5月19日至22日,國際緊急情況管理協會第五屆年度會議記錄(TIEMS98),美國華盛頓,1998年。
改變主意:關於視覺搜尋中針對特徵單例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指導的貢獻,《實驗心理學雜誌:人類的知覺和表現》,第1卷。
29,第2號,483-502,2003年。
K.埃里克·德雷克斯勒(EricDrexler)和克里斯汀·彼得森(ChristinePeterson),《奈米技術和使能技術》,《遠見》,1989年第2期。
賦予患者持續的安全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相結合的好處(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ategory:序位]]
[[Category:軟體設計]]
[[Category:神经心理学]]
[[Category:資訊科學]]
[[Category:二分法]]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設計&oldid=70357606」
延伸文章資訊
- 1Top-Down vs. Bottom-Up: What's the Difference? - Investopedia
Each approach can be quite simple—the top-down approach goes from the general to the specific, an...
- 2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設計 - 维基百科
自上而下(top-down)與自下而上(bottom-up)同為資訊处理及知识排序之策略,在軟體、人文與科学理论(请参阅系统论)以及管理與组织等领域皆有所應用。
- 3Top-down和Bottom-up設計方法 - 搞笑談軟工
Top-down(由上而下)和Bottom-up(由下而上)是兩種設計與解決問題的技巧。前者對問題先有一個整體的概念,然後再逐步加上設計細節,最後讓整體的 ...
- 4由上而下法與由下而上法:差異何在? - Asana
Navigation Instructions. Use left and right arrow keys to navigate between columns.Use up and dow...
- 5上下開合(Top Down Bottom Up) - 達美簾業有限公司
預設排序, 依熱銷度, 依上架時間, 依價格排序:低至高, 依價格排序:高至低. 顯示單一結果. 首頁 上下開合(Top Down Bottom Up). C2-Clutch+TDBU-G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