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新店區黃氏宗親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二)紫雲派黃氏族譜云:吾姓之源陸終之後、封姓於黃、郡出江夏。
(三)大溪黃氏族譜黃振譜序云:我 ... 黃昭祿為清末台灣台北巨富,曾將居宅捐建台北黃氏大宗祠(種德堂)。
|入會方式
|交通資訊
|回到首頁|
到訪:
人
熱門消息:
新北市黃氏宗親總會
黃姓(氏)
家訓
敦孝悌
孝悌為百行之首,凡為人子,為人弟者,當盡孝悌之道,不可以忍滅天性,茲惟望吾族孫宜敦孝悌於一家。
睦家族
宗族為萬年所同,雖枝分派別,則源同一脈,不可相親為秦越。
茲惟吾族務宜敦一本之誼,共成親親之道。
和鄉鄰
鄉鄰為同井之居,凡出入相友,守望鄉助,切不可相殘鄉鬥,務宜視異姓如同骨肉之親。
明禮讓
禮讓為持己處世人之道,非徒拜跪坐揖之文,必使亢戾不萌,驕泰不乍,庶成謙謙遜順之風。
務本業
士農工商各有其業。
古人云:業精於勤,毋荒於嬉。
惟務其業者,乃得自食其力。
可見食其力者,敢不耑其事乎。
端士品
士為四民之首,隆其名,正以貴其賓。
故宜居仁由義,以成明體達用之學。
若使踰閑不惟,上達無士,且士類有玷。
隆師道
師道為教化之本,隆師重道,正以崇其教也。
若不兼崇,不惟教化不行,且有褻瀆之嫌,何得漫言傳道。
修墳墓
墳墓所:以藏先人之魂骸,每年宜詣故祭,掃剪其荊榛,去其坭穢。
以妥祖靈,切勿挖掘拋露,致使祖宗之怨恫。
戒犯諱
同源苗裔每派宜擇定一字為名。
凡屬五服內之嗣孫,不得犯父兄伯叔之名,即上祖之名字,亦當共避之。
戒爭訟
爭訟非立身之道。
凡事必有失,訟則終離。
宜以忍讓處之為尚,勿致有斷情絕義之路,傾家盪產之悔。
戒非為
非為乃非人生可作可為之事。
凡所行者,必要光明正大,天理良心,切勿貪財設計,貪色行奸,宜見得必然思義。
戒犯上
自古尊卑上下,各分昭然。
不得以卑凌尊,以上犯上。
宜徐行長後,勿致有干犯在上之失。
戒異端
異端乃非聖之道,所作乃無父無軍之事也,願吾族盟若聞邪術妖言。
宜必遠之,勿致其害累矣。
畏法律
法律者朝廷之偉例也。
凡人若王法之章,不怕爾心如鋼如鐵,到其間自必有鎔化之刑矣,宜必畏之免之。
戒輕譜
家普之修所以敘一本也,譜編成軼乃一家之寶物,宜同為珍重,以便考查世系。
切勿拋棄以褻祖宗也,宜共凜之。
黃族源流考簡略
黃族遠祖源流、古今說者紛紛而莫有定論、其已成為修譜者之最大困惑。
有黃氏族譜幾乎一致主張黃族發於江夏,誤以為郡望為古黃國故也。
甚至說黃氏即為江夏,言之鑿鑿令人信以為真,貽誤甚也。
黃族起源地
我黃族源出於東夷少昊氏、在山東齊魯、古為東夷泰族所居、東夷部族又分為九支族。
黃族為其中之一、後漢書東夷傳曰:「夷有九種:曰畎夷、子夷、方夷、黃夷、白夷、赤夷、玄夷風夷、陽夷」。
我族可能即為「黃夷」一族所衍下來的。
經過演變而稱為黃人、黃人所立之國即稱為「黃國」黃國被滅後子孫以國為氏、乃有黃氏、後因姓氏演變廢姓用氏以氏為姓、乃為黃姓矣。
故黃族出自東夷之黃夷一支族,發祥於東方齊魯。
【黃姓由:東夷~黃夷~黃人~黃國~黃氏~黃姓演變而來】。
一、
山西汾川、河南光州皆為黃國故地
發祥於山東齊魯的贏姓部族、後因環境的變化而分為二股向西方及東南方遷流發展、各自擇地建立部落、再由部落演進為國向西方發展的主要部族有秦趙梁耿沈姒蓐黃等、其餘皆為古部落國、其建國遠在周朝之前、其形成係由氏族部落而演進為國,離開老家故鄉的山東西遷必在夏桀之前。
河南光州的弋陽縣設於漢代、所轄區域正是古黃國故地、即分河南省潢川縣。
春秋時代黃國的所在地、根據考證是在今河南省潢川縣的西方。
二、
黃族祖源
史記秦本紀讚語云、「秦之先為贏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
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
此言明黃為贏姓分封十四氏之一,為伯益之後也。
伯益為少昊金天氏之後。
根據考證,楚滅江黃的黃,亦即河南光州的黃,祖自伯益、而伯益又為少昊金天氏之後、於是伯益為黃氏始祖。
少昊是為黃氏遠祖也。
三、
江夏為黃氏郡望
黃氏族譜或姓書都言古黃國在江夏、甚至說黃字為江夏、而認為江夏為黃族起源地、其繆也甚矣。
(一)如江夏黃氏大成宗譜云:按吾黃氏之宗、肇自黃帝有熊氏之後、九傳陸終公、乃以黃為氏、受封於江夏。
(二)紫雲派黃氏族譜云:吾姓之源陸終之後、封姓於黃、郡出江夏。
(三)大溪黃氏族譜黃振譜序云:我黃氏出自江夏、或云顓頊曾孫陸終為陸氏、其後受封於黃或云伯益為贏姓、其後受封於黃。
(四)黃田黃氏世系源流考則云:陸終子雲公生子熊啟、封江夏候即分武昌。
珠璣世系譜所言亦同。
主黃國在江夏者、又都以江夏郡黃州即分湖北黃岡縣或武昌或江西弋陽縣三地為古黃國故地、皆錯也。
江夏郡設於漢代、郡治初於湖北雲夢縣、後漢徒治黃岡縣、即清、明以前的黃州。
降至晉代徒治湖北安陸縣、南北朝則在湖北武昌、直到元廢為止。
可知江夏郡治自南北朝起、至宋元止、約近千年間、在湖北武昌(中間只有北魏移治泌陽縣、未幾還治於武昌)後人誤以江夏武昌為古黃國故地,此為其中之一。
江夏郡古為楚地、黃國被楚滅後、黃人楚人化、誤把楚人之祖為己祖、後有黃歇公後裔娶居武昌一帶復有黃歇公墳墓在武昌黃鶴鄉、至東漢有賢臣名宦黃香公居江夏安陸縣、世出顯貴、江夏成為黃氏第一大郡望、於是天下黃氏都冒稱江夏之望、其實江夏不過是黃氏一大宗派之郡望而已、何況黃國有二、其一在河南光州、另一在山西分川、黃族子孫佈滿天下、豈止於江夏一望哉。
總之、江夏僅為黃氏郡望之一、既非古黃國故地、亦非黃族起源地也。
五,黃氏世系譜考疑
黃氏各派世宗譜都有可疑之處,大體於元、明以降的世系較為可信、而唐、宋以上者莫不令人生疑、不僅根本源流紛歧不一、而且同出一祖傳衍支分派別、經過數十年或數百年之後又聚合於一人、然後又再支分傳衍、後來又再復合於一人、如此反覆支分復合、一直沿到宋、元之交始見稍歛。
在世系譜所載、這種支分復合的怪現象都有所見、而且每所復合之人物皆係當世達官顯貴豪紳、無一寒微貧賤者。
例如:黃歇公、黃霸公、黃香公、黃瓊公、黃琬公、黃權公、黃滔公、黃峭山公等先賢、皆為各支派復合的共祖對象。
結果世系紛亂真偽是非莫辨、各族派譜家當然堅持己譜為正宗無誤。
以歇公為起點:
邵武峭山公派族譜所載歇公之父為四九世祖通公、妣尹氏。
候官元方公派下譜所載歇公之父為七二世祖惠公、妣不詳。
莆田涵江派世系譜所載歇公之父為七二世祖騤公、妣不詳。
膺公派----世系譜所載歇公之父為八二世祖建公、妣王氏。
不同世系不同身份的三人所生的竟然同一人、豈有一人四父四母之理,實極荒謬。
而歇公有子十三人此為各譜所同。
然邵武峭山公派出自十三子穵公、候官元方公派出自九子沖公。
膺公派則出自八子向公。
三大派共祖歇公、後由歇公之子支分派衍下去。
例如:峭山公派歇公傳至五代後有霸公出現、而第十一代出香公。
元方公派歇公傳至五代後亦有霸公出現、而第八代出香公。
膺公派歇公則傳至七代後亦有霸公出現、而第十一代出香公。
可見三大派又歸合於一人為共祖。
從其子再分傳出去、到了東漢黃香公時、三大族派下子孫又復聚歸於香公一人、香公又成為三大族派的共祖了。
另邵武志公派與膺公派原為不同派系的二大支派、傳到唐末宋初之際兩派皆有峭山公出現、甚至候官元方公派下的紫雲派也有峭山公現世、峭山公一人竟出現於不同地區的不同時代及不同派系、真是令人撲朔迷離莫所適從
例如:黃香公之長子瓊公、傳到100世沖公、再由其長子岸公入莆田黃巷、傳下三黃各派、金墩分派、泉郡安平支派、崙峰支派、檗谷派、靈慈支派、玉湖派、南雄珠璣派、岡州派等。
而沖公次子崖公入泉州、始創紫雲寺、傳下紫雲派。
另由香公之四子瓚公、傳到一一七世峭山公才有三妻二十一子之傳、可見今之黃氏並非人人皆出自峭山公一元也。
另一種原因、故意假冒世系------中國古代原為母系社會、自伏羲定姓氏制嫁娶以後、始逐漸轉為父系社會、在過渡時期如父貴母賤則從父系、如母貴父賤則從母系、其所以假冒世系、可能是受後代重男輕女觀念之影響、認為從母系不甚光榮所以故意假冒。
也有朝代更替兵禍逃命流離他鄉時散失家譜者、日後重修家譜時可能憑口傳併湊現象。
我黃氏凡有四十二望、而獨江夏為盛、翻閱黃氏各族譜、幾乎盡皆江夏矣。
其主因、在東漢時有黃香公望出江夏、香公為尚書令、且其孝行列入二十四孝之班、故有江夏黃香天下無雙、其品學德行可見一斑矣。
凡望出江夏之黃氏、皆以稱為江夏始祖也。
因此、江夏黃氏早在漢代已成為天下之名門大族、門第之凡大盛、人人競冒顯姓大族所謂「江夏」本來是漢朝時的一個郡名、位於現在的湖北省雲夢縣的東南、是我黃氏家族最初發祥之地方、所以世代子孫才會一直以「江夏」為堂名、表示慎終追遠、不忘所出之意。
江夏黃氏不過是諸多支派中之一支族派、今日所見「江夏堂」之普遍、因為故黃氏郡望以江夏堂最貴、幾乎一律出自江夏黃香、所有堂號無不盡以「江夏堂」、其中必有不少是冒稱無疑。
又如今日閩粵之黃氏、若言及其祖系、又幾乎一致認為出自峭山公之後、蓋峭山公為邵武望族、詩遺二十一子而聞名天下、但亦有不明源流世系者、祇聞人人稱為峭山公三妻二十一子之後、而認為自己既系姓黃、當屬峭山公之後無疑而誤。
古譜中人物、事蹟、時代等的錯綜複雜、並非始自今起、其誤固有由來---。
歸納因由約有下例幾項:
l
冒他族而誤:姓族有名族與寒族、而同族中又有郡望之別、故有假冒他族、遇貴即合遇賤即分、以光門第之舉、這是屬於創誤之類。
l
譜牒散失而誤:歷史朝代更替必有禍、加之由於水、旱、蝗之災、流寇及塞外民族侵犯造成禍害、後以欲重修家譜是時家譜已失、溯源無綜、只憑據族老口傳以致憑空捉摸、再加以搜尋拼湊之、致有矛盾現象、誠非得已之誤。
l
踵誤而誤:前人有誤後人照抄、而未予詳考推究、沿襲而誤、這一類較為普遍。
例如黃氏始姐、前人誤以為陸終之後,這是因黃國為楚所併後與楚人雜居錯住、逐誤認楚人之祖為祖、後人不知又不加考據以致有祖陸終之誤也。
l
錯抄而誤:普通一般修譜都以抄錄他譜為常、稍一不慎即有抄錯之誤或有漏抄之誤、因此所誤者亦屬不鮮。
據悉、「江夏」雖是黃氏的共同郡望、但在江夏後又另外再分出許多望族自成一郡望、因「江夏」是為吾故黃氏眾多望族中最為繁盛也為最貴、所以堂號無不盡以「江夏堂」、其中必有不少是冒稱無疑。
又如今日閩粵之黃氏、若言及其祖系、又幾乎一致認為出自峭山公之後、蓋峭山公為邵武望族、詩遺二十一子而聞名天下、但亦有不明源流世系者、祇聞人人稱為峭山公三妻二十一子之後、而自認為自己既系姓黃、當屬為峭山公之後無疑而誤。
而「江夏」後代子孫除了延續「江夏」堂號之外、後來另外又再分出諸多派系。
◎
閩粵黃氏的第三大宗派:
閩粵黃氏宗族淵源世、一般認為不外是邵武禾坪派峭山公三妻二十一子派與開元寺紫雲派守恭公五安所傳各分支派。
邵武峭山公與紫雲守恭之外、守恭公之伯父岸公、與其弟崖公(即守恭公之父)分道揚鑣、自福州候官遷居莆田之後,傳下莆田涵江東黃、前黃、後黃之三黃各派。
前黃復傳碧溪、金墩、安海、潘湖、靈慈、崙峰與惠安文峰各派以及檗谷派、粵省南雄珠璣派(岡州派)
等等、而且功名顯赫世代簪纓、科甲文章代不乏人、不下於峭山與紫雲二派也。
◎
邵武禾坪峭山公派:
邵武在閩西而邵武派是代表閩西黃氏者也、由邵武分支到閩北、閩南、江西、廣東等地藩衍不勝其數、邵武黃氏又分為二大派:
其一:為志公派、在晉末至南北朝初代、從江西廣信府上饒縣(信州和平縣)入閩卜居邵武者、歷經北朝、隋唐、唐末至五代間出一位大名鼎鼎的峭山公、傳下二十一子分散各地成為華南之一大族派。
其二:為膺公派、在唐末隨王潮兄弟從河南光州固始縣南流入閩卜居邵者、膺公即為其入閩始者。
此二派的分支是在東漢香公時代、志公派即香公長子所傳衍派之一。
膺公派即香公第四子所傳衍派之一。
◎
黃氏祖訓的來源:
(本資料節錄自黃氏族譜
世系表九十世「黃峭公」的說明)
九十世峭公:號峭山,字實郎,生於後晉天福元年丙申歲十一月二十七日辰時,宋真宗祥符元年第九名賜進士,初任江夏太守有功,遷奎章閣侍制直學士,歷尚書後,追贈少保謚文烈,娶官、吳、鄭三妻,各生七子共八十三孫,作詩分授曰:
駿馬匆匆出異鄉
任從勝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
朝夕莫忘親命語
晨昏須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
才郎峭老有三妻
官吳鄭氏七子齊創業興家離別地歸來報命省親為
吾年八九難相會
奕葉分枝為汝題倘有富貴與貧賤相逢須念共根蒂
禱告蒼天住各鄉
官吳鄭氏三七郎奉奏分命吾兒去投轍綿綿奕世昌
和梅荀蓋楚龜洋
政化衢盧福林塘發井允延城潭貴官吳鄭氏永流芳
峭公當日官何職、大宋奎章內閣郎、代代兒孫須謹記、支支蕃衍紹書香爾兄弟各執為記,願如水裏之魚,仞露霜中之筍,子孫蕃衍,務勤耕讀,分處遐遠,宜認親屬,有能念此詩者,即請升堂,無詩亦是歇公流裔,不可以簡慢待之,公九十八壽,卒于宣和七年,葬在禾坪鶴窠,坐東向西,撫州地方,逢送洞余蘭閣,墳前有一湖,子孫兩邊,即今臨州縣。
這首在中國譜牒學史上頗具盛名之「黃氏祖訓」,其始作俑者,根據一些黃氏族譜之記載,說是衍自於周朝末年春秋戰國時代楚國令尹(即後來之宰相)春申君黃歇所作的一首「送子行」。
自其後千百年的流傳中,因歷代各派衍先祖為了讓各該派衍後裔,對自身所屬支系能有個依據以辦識之憑藉,另行經過一再的各自更改了其中少許內容字詞,或由於口誤之故,遂致發展成今天各派衍各自擁有,與其他派衍稍有差別的種類,但其內容卻又大同小異的「私記」版本。
經筆者加以蒐集初步統計,將總數達百餘首不同作品
一再比對分類歸納後結果顯示,其種類竟然已達大約六十種之多的地步,可謂洋洋大觀,創下不論是中外史上,在同一文學作品中被一再修改次數最高,且又同時並存的唯一作品,如果把它入世界金氏記錄也當之無愧。
◎莆田派:
總99世芳公生子沖、沖生子二、長岸由候官入莆田、次崖由候官入泉州。
岸公字魁傑、初居黃州江夏中徒光州固始後徒福州候官。
再遷莆田為黃氏始遷祖、生子三:長瑤、次典、三樂。
據岸公派下106世孫唐代校書郎文簡公璞公所撰「閩候黃巷族譜序」云:元方公仕東晉之刺史、種封郡予晉安、車馬南浮、衣冠隨從、卜居福塘今候官黃巷即舊居之名、年深世遠枝葉繁盛。
迨至唐有桂州刺史贈金紫光大夫、忠義開國公岸公、遷于涵江黃巷。
後分三鼎峙:散騎常侍華公之後為前黃。
華公曾孫忠義司徒碣公之後分為碧溪之黃。
大理評事莫公之後為後黃。
監史滔公之後為東黃。
◎金墩派:
莆陽黃氏始祖黃岸五世孫黃巘自黃巷徙居鞏溪(今仙游宋洋),開莆陽黃氏鞏溪派,有宋一代,鞏溪黃氏為興化著姓大族,簪纓相繼,出現一門八進士之盛事。
莆陽十三世(鞏溪九世)祖黃徹,登宋宣和六年進士,曆官嶽州平江令,政績頗著,(福建通志),湖南,莆田、仙遊各地志書均有列傳,所著(鞏溪詩話)一書入載(四庫全書),為宋代著名文學評論專著。
黃徹生四子,第三子黃府,登宋隆興元年進士,仕江蘇揚州府江都令,自興化軍城遷黃石金墩,為金墩派始祖。
二世黃安石,登宋紹熙四年進士,朝請郎,生子二,長黃近,宋末新州教授,生五子:松、權、檟、木昂、梨;次子黃遠,生二子:梧、棣。
自此七房繁衍昌盛,再開金敦一派。
◎金敦黃氏始遷泉州安平世紀:
黃自千一始遷泉郡,至雲軒公居安平逐有安平黃。
推其流派乃金墩諱府公,即碧溪諱公十世孫巘公即刺史諱岸公五世孫。
綜而計之,世世相傳、共得一十有七。
今以淵源遡遠、別子為祖、各自為宗、故我安平以千一公為一世祖、以府公為自出祖、所謂金墩黃氏從此名也。
然主及碑雖填一世、而族譜則紀十三世、序則載十七世、猶不忘乎函頭碧溪之所自出也。
◎安平金墩派:
始姐元隱士黃松,字本茂,行千一,遷泉州,生子良輔,孫四:長孫元壽往雲南,三孫元修遷惠安奎峰,次孫元裕暨四孫元嗣遷安平(今安海金),衍安平上金、下金兩世系,並分支莆田涵江,南安楊美茂、前宅,泉州靈慈等地,旅居海外及港、台地區也甚多。
安平金墩黃氏為安平五大姓之一,歷來詩禮傳家,人物輩出。
◎金墩分派泉郡支派安平世紀昭穆:
世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字行:
士
本
子
昌
廷
敏
允
純
伯
以
明
俞
肇
甫
孫
爾
世次: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字行:
君
恩
萬
年
福
祿
攸
同
祖
德
式
孚
孝
思
維
則
◎潘湖金墩派:
始祖元處士黃權,字本經,行千二。
遷居今晉江池店潘湖,並繁衍至晉江霞浯、奄上、華州、舊鋪、淄石黃後,泉州石頭街美山、歐厝,後坑、石獅梅林,港邊,南安洪獺、董埔、侖蒼及港澳東南亞等地。
而衍傳台灣則為十六世黃光淵、光長兄弟即乾隆年間首渡台,與隨後而來宗親共同開墾所居地,並以地村名冠之,稱”潘湖渡頭”今台灣黃氏中的「金墩派」即標明祖地來自潘湖,居台族親達數萬人。
家族傑出人物:明寧波府同知黃鵬江;新興知州黃陽和;崖州府感恩縣教諭黃惟衷;清福州府、漳州府教授黃寅亮;資政大夫台灣人黃昭祿。
黃昭祿為清末台灣台北巨富,曾將居宅捐建台北黃氏大宗祠(種德堂)。
現代人物如僑領黃朝鼻、黃朝圓;海外實業家黃廷國等;
◎字行(五十字)
【本希顏孟伯于汝際國爾甫宗孫世克繩昭穆進朝廷孝友光先業文章式典型卿相揚祖武叔仲衍基生念若賢嗣遠尚斯允敬】、、、、燈號:金墩衍派
◎金墩分派崙峰支派:
摘自:金墩黃府望族文史研究會
金墩侖後始祖為十四致政諱鳳行一少名洲字仕元號潘山
晚號十四致政其墓在今晉邑二十四都教授山其土曰、”掃手山”別呼、”少錦山”。
系福建省莆田市黃石鎮金墩三世祖近公之長孫,元處士天麟黃權行千二之長子,母洪氏出,黃松之嗣子(松行千一元配陳氏無出、侄黃鳳少名洲入承為其長子)其排行一,以祖近公(廣東新州府教授蔭)蔭任元朝布金院蒙古學教授之教職,元至正十四年致政(即致仕退休)歸,此”十四致政”為其晚號也。
◎金湖黃氏家傳總序:
(據台灣侖峰黃氏家譜)
潘湖去郡城十裏許東依吟嘯西倚大橋夾九十九溪之水舟駛波淺北有一山連蜷如獅謂之獅山歐陽先祖聚于歐嶺歐祠山之趾名曰潘湖歐厝後漸隨湖畔南移吾初祖處士天麟諱權公宋末元初由莆陽黃石之金墩經安平而來徙潘湖天麟山黃厝明洪武二年即移至歐厝繼外祖之業也。
十八世鳳公乳名洲字仕鳳號潘山晚號十四致政行萬一處士權長子洪氏出以祖蔭薦征辟為泉郡布金院蒙古學教授征仕郎元至正十四年致政歸公晚號由此名也由安平市拱北經潘湖居晉邑二十四都侖山元世祖至元癸已年五月二十日子時生元順帝至正戊申年十一月十四日申時卒壽七十有六配三十三烏石山吳氏女葬晉邑二十四都教授山穴形金獅戲珠坐辰向戌兼乙辛子二長(示貫)字文祥號明室隨父居泉郡布金院後次福字文吉號頤齋居歐祠山黃宅其六世孫鳳翔明榜眼南京禮部尚書文山鋪開族祖其裔又分居華亭園頭靈川東港浙江松山浦江黃宅台中之文山。
◎紫雲黃氏:
紫雲黃氏始祖黃守恭(629~712)父黃崖,隋末自候官遷南安,卜居縣豊州東南郊(今泉州鯉城區),生守恭、守美。
守恭公少習詩書,博通經史,馨蜚士林,時稱”郡儒”。
為人倜儻尚義,樂善好施,濟貧扶危,咸稱”長者”,唐垂拱二年(686年)守恭因感桑蓮肇瑞,遂舍宅建寺,寺殿建之時曾有紫雲覆地,因名紫雲大殿,寺初稱蓮花道場,開元26年(736年)始稱開元寺。
守恭元配李氏生四子:曰經、曰紀、曰綱、曰綸;長子經居縣北蘆溪(今南安市);次子紀居縣東黃田(今屬惠安縣);三子綱居縣西葛磐(今屬安溪);四子綸居縣南坑柄(今屬同安縣);繼配司馬氏生五子緯居漳浦南詔(今屬詔安縣)。
共以”紫雲”為堂號。
裔孫遍佈泉州各縣市,為八閩名族。
江夏紫雲守恭五安公遺詩:
(子孫相逢時憑詩相認)
1、妣三綠絳慎非常
瓜瓞緜緜吐異香應是山門昭瑞氣須知天地發禎祥一門驕子英雄志千載箕裘勝樂康二十一子傳俊傑
上官吳鄭永留芳註:1、上官吳鄭為峭公三夫人、二十一子即峭公之二十一子也。
2、紫雲五安早於峭山公,此詩是否可作實證?此詩既非峭祖親撰的遺詩、也不是守恭公親撰、但作為以教訓後世子孫則無不過。
此僅以作為參考。
3、按黃守恭為唐初人,而黃峭山為唐五代時的人,時間相差百餘年、因此守恭五安之遺詩內容似乎有所疑慮。
頗有待加以考證之必要也。
認祖詩:
紫雲黃又被人稱為
鐃鈸黃、在匡護禪師把鐃鈸分給四兄弟之後、黃守恭即口占一律、令他兒子們牢記在心、俾子孫們可以憑這首詩互認、茲將原詩抄下、詩曰:
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異竟猶吾境
日久他鄉即故鄉
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宜荐祖宗香但願蒼天多庇佑
俾我兒郎盡熾昌
註:1、而峭山公派下的尾句則是「三七兒孫總熾昌」只差尾句其他雷同。
2、按黃守恭為唐初人、而黃峭山為殘唐五代時的人、時間相差百餘年、而其認祖詩卻儘雷同甚少差別、究竟此詩是黃守恭作的呢?抑或是黃峭山作的呢?頗有待加以考證之必要也。
◎紫雲黃氏(泉州開元寺)守恭公派下:
*南安長房十七都蘆山分派和埔頭良庵公支派昭穆【昭穆對照表】
守恭公派世次: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良庵公支派世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世
子
德
謙
秉
奇
汝
載
恒
卿
甫
夫
伯
侯
元
*以下南、惠、溪、同四安派共同修譜。
括弧(
)內者係蘆山派為避前代字倫而另訂之。
守恭公派世次: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良庵公支派世次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先
人
貽
禮
則
奕
世
種
書
田
文
章
昭
國
瑞
(仲
叔
孫)
北
(異)
*晉江石獅南門外園鄉昭穆自31世起到35世止為:
31世:長
32世:淑33世:季34世:禮
35世:則
(以下皆相同)
守恭公派世次: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良庵公支派世次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忠
孝
本
家
傳
行
達
明
新
學
修
崇
德
性
堅
守恭公派世次: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庵公支派世次: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資
元
利
永
貞
謙
光
榮
太
平
多
福
其
自
取
(安
份
齊
仁
壽
和)
守恭公派世次: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良庵公支派世次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丕
承
乃
後
賢
以
新
善
繼
述
振
繩
億
萬
年
紫雲惠安二房與鋪錦支派昭穆:
舊倫:乾元濬哲維殷長發其祥鐘清植火景培
新倫:繼世必公侯文武衣冠克振傳家以孝友祖德榮功
諱倫:欽淑根炳堯錦淵懋耀在鍳漢材烈堅鎮澤松然垂
安溪派(後又分參山分派、鳳山分派、三腳木支派、下金谿支派、仁宅支派)
安溪房
參山分派南安仁宅支派昭穆
貽謀孫子永承家慶世受國恩
紫雲派
安溪三房南安仁宅鄉支派昭穆
郁胤延纘承熙兆咸寧
(意上舊譜字行)
伯仲叔季惟孝友于脩德懋才保世滋大(以上新訂自行)
紫雲同安房
金柄派昭穆:
貽汝景奕尚思克、懋德維紹古世傳、美名珠玉國家寶、毓子聯登步金鑾。
肇慶衍明左右振、鴻嘉天錫文武全、漢江培瑞如雲錦、晉水廷祥大有寬。
春永蘭芳添貴馥、秋來俊秀守丹翰、益謙奎璋年壽廣、乾元亨利貞高官。
同安金柄派昭穆:
仲同邦器源日體山中鼎胤迪志、貽汝景奕尚思克、懋德維紹。
益志伯有茂甫卿士允宜超良希卓章奕獻。
同安金門分派昭穆:
清芳可誦遠大長承安心為善高步連登
春華秋實祥瑞呈榮守貴保富學士用銘
同安派:如復公派下南安文斗店支派昭穆:
為爾英傑光大我家聲
紫雲詔安派:
及南靖支派昭穆:
元欽萬國定封疆億庶超群奕世昌重義興仁崇政教榮華富貴耀宗(示方)
昭明日月乾坤泰珠玉田財大發芳為官拜相朝天子金榜標名永代揚
漳州詔安隆乾堡:
黃為通文遠公昭穆:
黃波編繕序重義興仁孝
廷士國心承龍文榮藻井
英傑達皇朝富貴耀宗示方
超群奕世昌萬里定封疆
新北市黃氏宗親會第九屆祕書長
台灣金墩安平世紀派下
黃勝雄
黃氏由來與始祖考究
一、本題是關係我黃氏極為重要的議題,凡屬姓黃的都有須研究及探討的義務和權利。
首先必須瞭解,黃氏真正始祖是誰方德談論由來,由於歷史悠久,黃氏子孫繁衍,由江夏分怖千枝萬葉,支派繁多,因各分支派別所述譜序和各立之始祖不一,況且古代又少有記錄可考,採證甚難,誰敢任意憑臆測或採一己之主觀逐行論斷,事關族譜倘如失實或亂真,豈非甘冒大不諱之咎。
二、列為黃氏始祖者,應前未有姓氏兒首稱姓,且以後不再宗分他姓氏者,方得稱為姓氏之始祖,但若是支派開基一世祖者,稱為開基始祖尚無不可。
三、至於黃氏始祖及黃氏所自出之人,論者莫哀一是,目前據知共有多種說法:
1、金天氏之後鄭子產之言。
2、陸終之後鄭樵等主之。
3、伯翳(伯益)之後王應麟等主之。
4、贏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黃氏。
類此紛繁,欲復把梳不易,後之作者,幾乎無所適從。
以上分類是否恰當姑且不論,然問題點出,的確非常重要。
為要作澈底的研究,在社會文化科學,特別是民族學,人類學,考古學,新史學與文化學,昌明的今日,如非根據新的方法學和比較史料及詳加剖析,實難對年代渺遠的古史,獲得一個幾近正確的文化統形。
四、又,台灣黃氏,並非全部來自中國,依據資料顯示,台灣被外來政權統治數百年,到西元1661年鄭成功據台時,就有約3萬多人被迫漢化為漢民,後又於清乾隆23年再被賜漢姓名,而日據時期,又把原住民(平埔族先民)祖先(番祖)接到漢族族譜,另有一種情況,亦有是私墊的老師(社師)所賜的,於領取漢文畢業證書時被賜給「祖籍地」,變為漢人,免得被人叫作「番仔」。
因此想尋根時,要先清潔來台祖先實來自何地,族譜地址若不對,有可能是平埔族人。
因此,要建立族譜或尋根者,更要小心,切莫尋到假祖先。
五、虛假的「族籍地」害得平埔族先民消失在自己的國度裡,還是漢人精於虛構,天天罵你「番仔」,使平埔族先民精神錯亂,而趕緊學習閩南話,才有資格進入漢人虛構的漢人社會。
西元1778年(乾隆42年),官方明令戶籍登記上,台灣平埔族人不再被記為「土番」或「番社」,而登記為「民」,聚落稱「民社」。
甚至到西元1881年(光緒7年),再將台灣平埔族皆劃為漢籍。
應注意的是,中國在宋代以前不准民間私修族譜,為了統治需由官方公佈,所以古族譜往往不可靠。
到明代之後私修族譜才漸成風氣。
且中國沿海住民,大部份均選擇移民南洋,主要原因是橫渡黑水溝的風險興很高,而往南洋一路順著南下的洋流,並且順著路地的海岸邊而行,可一帆風順到達,一點風險都沒有。
往台灣的風險:第一關,要渡過黑水溝,風險很高。
第二關,時為台灣瘴癘問題。
所以,特別是,在廣東一帶看到中國人的族譜,很多都是移民南洋的記載。
盖自炎帝神農氏起及繼承帝位在位年史
-----節(不在位)
(在位140年)
(在位80年)(在位49年)(在位45年)(在位48年)(在位43年)
------茎
炎帝神農氏------臨帝---------帝明----------帝宜----------帝來---------帝里------------坐
-----克-------帝榆罔(在位五十五年)
(至此止後改朝、黃帝有熊氏)
-----戰
御賜黃氏發源諭
(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冬腊月)(例一)
黃之先得自「有熊世」之后啟封于江夏之間。
陸終封于黃,始為黃氏,今望出江夏安陸。
(一世)----(二世)---(三世)
-------(四世)---(五世)---(六世)
-----------(七世)
---
------蒼舒
------聵凱
----摯(號少昊)
-----禱戰
-----大臨
妣邹屠氏生----格明-------夏禹--------龐降
黃帝有熊氏
------庭堅
------中容
------仲達
----昌意-------顓頊-(在位78年)
----黎
---樊人(封于昆吾)
---卷章---
妣發左脇生----惠連(封于黃國)
---鐵堅(封于彭城)
---回--------------陸終
妣滕聵氏生--
---會人(封于鄭虛)
妣發右脇生-----曹安(封于邾虛)
---季連(封于楚地)
---窮憚-----大舜
黃氏源流【御賜黃氏發源流諭】
盖自炎帝神農氏起及繼承帝位之在位年史
(例二)
炎帝神農氏(在位140年)
|
臨帝(在位80年)
|
帝明(在位49年)
|
帝宜(在位45年)
|
帝來(在位48年)
|
帝里(在位43年)
|
帝里(生:節、茎、坐、克、戰、皆不在位)
|
帝榆罔(在位55年)。
帝榆罔為克之四子,因諸侯離心,其蚩尤作亂,兒帝遷都涿鹿(在河南中部),其諸侯侵伐,帝不能禁,眾諸侯賓從軒轅,軒轅修德治兵,撫萬民,度四方,尊為天子,即黃帝有熊氏。
一世
黃帝有熊氏名軒轅,又稱黃帝。
黃帝母曰付實,初見大電繞北斗樞星,感而懷孕,24個月后生帝于軒轅之丘,而名為軒轅。
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國于有熊氏,是為黃帝。
黃為中和之色,自然之性,萬事不易。
帝始作制度,得中和,萬事長存,故稱黃帝也。
帝之四妃共生24子,在位百年,享壽112歲。
元配娶西陵氏之女,曰螺祖,長摯(号昊天),生次昌意(不在位)。
二世摯(少昊金天氏)
有熊氏長子,承帝位。
昌意有熊氏仲子,不在位,生子顓頊。
三世顓頊昌意之子,号高陽氏,稱為歷帝(在位78年)。
娶邹屠氏之女,生格明,格明傳夏禹,夏禹生八子。
又娶滕氏之女,生卷章、窮憚。
四世格明生夏禹。
卷章
娶女嬌,生曰黎、曰回。
窮憚
生大舜。
五世夏禹
生八子:蒼舒,聵凱,禱戰,大臨,龐降,庭堅,中容,仲達,稱為八愷。
曰黎
卷章長子,生陸終。
大舜
窮憚子。
曰回
卷章仲子。
六世陸終
回之子,娶鬼方氏:發左脇生樊人、惠連、鐵堅。
發右脇生會人、曹安、季連。
金墩黃氏潘湖支派世系圖序表
金墩4世
泉郡1世
潘湖1世
2世3世4世
5世6世7世
8世9世10世
---仕鳳(少名洲洪氏出承松公嗣)(另開崙峰支派)
----真生
----真寶
---尚仁----天爵
---日休----守星------兆日
----長遜-----
--尚德------天倫--------日章----守魁------兆昌
---真賜------尚義
----日习----守偉
---尚盾
---福---
----真回
---尚智
(均玉)
----晃
----昊(承晃嗣)
----光璠-----喬松-----烺
----長永---
----綏-------
---喬昆-----爟-
(長治)
----昶-----
----光瑀-----喬遠-----火員
----長生
---晟-----
---煇
----喬棟-----燁
----顯文(遷漳郡溪山)
----燧
---光昇------喬植-----琰
權(千二)------仕龍------祿--------顯章(遷井頭房)
-----绶-------
----喬棠-----火延
(潘湖開基)
(均實)
----顯奇(遷笋江前墩)
----光慶------喬梁-----火立
---光霽------喬柱-----燉
----顯奇(遷笋江前墩)
---壽(均寶傳奄上)
----顯矮(遷南京金湖鄉)
-----齋
----文漢--------延楫(居縣后街)
---香-------顯奴----
-----銘--------才碩(出承)
-----齊----
---英
-----金榮-----才碩(入承)
----君章
----伯元----廷滿
---仕虎------玄元
----子美------廷昭
(居霞塢)
----子明----廷宗
----玄才------子孔
----子智
----子信
◎編者註:如有錯字或誤載,敬請提出更正以免造成誤導
金墩黃氏崙峰支派世系圖序表
金墩4世
泉郡1世
崙峰1世
崙峰2世
崙峰3世
崙峰
4世
崙峰5世
崙峰6世
崙峰7世
崙峰8世
-------道關
----智--------------內遜
------公庚
-------摜(示貫)
---
-------寅生
------佛關-----------媽奴
----晉-------
------華嚴
松(千一)----仕鳳(權之子)-
------外遜
(崙峰開基)
------應---------------怡--------------祺(姓之子)---金------------文晏
-------福-----------------賢-----
-----------祝
------鳳梧
----------祥
---------繼宗---------鳳翊
----惠----------------姓--------------禮-----
-------鳳翔---
---------繼昇
----------祺(出承怡嗣)
9世
10世
11世
12世
13世
------淳中--------禎允-----------志輔-------------之燦
----禎允(出承淳中嗣)
--------錫爵
-----正中--------堅允----------志濳--------------揚騰----
-------錫禧
----鐘允-----------志敏-------------之煒
--------錫祥
------之綱------------德濟
--------志美-------------月丹------------道頃(居蓮花巷)
------經國
------之騄-----------必成(居蓮花巷)
--------志遴--------------之駒-----------志高(居南安自葉鄉)
--------之華-----------德濟(徒台)
------
-----熙允------------志遵-------------之駟------------德第(徒台)
------之綢
--------志延--------------之乾
--------志廉--------------之藻-----------必健(居南安双口溪)
--------志長--------------之驥(徒小金門)
------之騏
----盾中---------矩允----------志猷---------------之駒(入承)
-------志遠--------------之騏(入承居郡蓮花巷)
----高允----------嘉藏
----升允----------志宣---------------之衍
14世
15世
16世
17世
18世
19世
------戶衣銘
------戶衣監
-------志奭----------方藺
-----景允---
------德嵩
-------志昊----------德祜
-----宏中--------
-------志姬
-----聚允----------志羽中(裔遷居台中、淡水基隆、台北)
-------志琬----------德寶---------叔琳
-----徽允---
------德祐--------若思(居仙邑西鄉)
-------志璋----
-----叔珪(衍華亭園頭靈川東港)
-----瀚中--------
------德斐
-----罔允----------志常----------之哲
-----帙允----------志爍----------之賢
-----潤中-------
------志煒-------道升-------文標
-----圖巩----------志焕---
------道泰
-----袤允
-----裘允
-----滚允
-----灝中-------
-------維聰
-----琮-----
--------維杰
-----杰--------------志忡
-----昱--------------志青
--------志川
-----琦中------------鐘允-----------志亭
--------志嵩
◎編者註:如有錯字或誤載,敬請提出更正以免造成誤導
檗谷黃氏源流世系圖序表
總100世
101世
莆陽1世
莆陽13世
碧溪9世
檗谷開基檗谷1世
-------杲
------東
------
岸(莆陽始祖)----
(世次不詳)---瑀-----------查
------幹
------橁
--------
仙錫(洲):惠安後坑派始祖。
------龍-------------
仙舉(濤):晉江檗谷本宗始祖。
元方-------冲------
(檗谷始祖)
--------
仙逸(瀛):龍溪北溪派始祖。
------崖----(子守恭遷泉州開元寺為紫雲派始祖)
晉江檗谷派(太乙—仙錫,仙舉,仙逸)
檗谷1世
檗谷2世
檗谷3世
檗谷4世
檗谷5世
檗谷6世
-------仙錫--------------潘山-----------------鎮山(玉湖派始祖)
-------
一郎(鎮崗)
-------
二郎(鎮嵐)
-------子文--------------
三郎(鎮崳)
-------
四郎(鎮崓)
-------
二十六郎(鎮嵩)
龍--------------仙舉-------
--------君仲
-------
二十七郎(鎮崇)
-----
--------君仁
-------子海---------------
二十八郎(鎮岩)
--------守聰-
-------
二十九郎(鎮崖)
-------三十二郎---------永后----------------守富
--------守慶
-------
三十郎(鎮岸)
-------仙逸
檗谷6世
7世8世
9世10世
11世12世
13世14世
15世
----------陽
-------
一堵
------光萃
----------治------------普賢----------美成---------
一懋----
-----香珀
-----
一森
------光芮---------日珀
----------環(分派西邑曾庄鄉)
----蒸日-------景習-------知宰-------白亮
------普榮
-------祖養----------光楚
守聰------------
葉------------
普惠
------通------
------普恩------
--------祖成----------光侯
-------選
----景性
------思模----------光騰---------丙日--------景寬
----景德
---宗斗--------景盛-------知福
-----光鼎------
--------普元--------天祥-----------思可----
----宗仰
--------伍-------
-----宗遲
--------普亨
------光彩-----
------思所----------光岳
----宗進
------天惠
------璧
------天敏----------光照
------進誠-----------繼祖------------奎------
------天有
------覺
------天福----------光璽
------天明---------親士
守富----
------普觀------
------光明
------天亮---------仁士-----------光輝------------光達
------天性--------天賦
-------普議-----
------有增
------進兒------
------天質--------有述-----
一懷
-----有紹
-------偉-----------官翰
-------普泗-----
-------汶
檗谷6世
7世8世
9世
10世
11世12世
13世14世
15世
---知享
---知石
----景桓----
------亮族
---知恩
-----亮遭
---知梃----
----宗全---
----亮寮
----命紫
-----亮鋤
----景閣
---------旺紫
-------有秩
----豸紫
--------寬胤-----------權紫----
-------鳳呈----
-----知聚
----
劍亮
守慶-----
-------勳紫
------有倫------------鳳語
----雄紫
-----知寬
----戟亮
--------寬鞠
--------鳳紀
----景周
----錫鳳----
-----知郡
----景監
----宗猛----
-----知端---
----景嚴
----宗紫
----知斟
-----度亮
----景協
----宗對
-----芮亮
----宗貞
-----知丙
-----芮亮
編者註:如有錯字或誤載,敬請提出更正以免造成誤導
莆陽雷山龍溪【檗谷】黃氏世系表
1代岸(入莆始祖)--------2代瑤--------3代華-------4代昌期-------5代巘(興化鞏溪始祖)-------6代曹-----
7代珍(曹公次子兼承碣公嗣)--------8代佑--------9代達---------
10代寵------11代中庸
-------12代偊-----
-----14代仙錫(諱洲)分居後坑。
----13代敵(龍)(龍溪始祖)------------14代仙舉(諱濤)守居檗谷。
-----14代仙逸(諱瀛)徒漳州北溪頭。
===========================================================================
◎【莆陽世紀】
1世
2世3世4世
5世6世7世
8世9世10世
-------英
------峰
------瑤------------蓋
------昌齡
-------山周
-----華----
-------環(歿)
岸----------典
------昌朝-------------峻--------碣------
--------珍(曹公次子)
-----遇
------埱-----------佑-----------通
------革
------安
------達----------定
------樂
------祐----------寵----
-----憲
-------莫
------逵----------寧
-------巘-------曹------
-----寶
----寬
-----雋
-----珍(兼承碣工嗣)
------逞----
-----完
-----裕-----------連
------宛
-----遑----
-------敏
-----窨
------佩------------祿-----
(遷永福)
-------毓
11世
12世13世14世
15世16世
17世18世
--------徹
-----仙賜(洲)
---------潘山---------鎮山-------潛隱------周塘---------
-------禹-----
(游洋龍溪)
-----鎮崗
-----子文---------鎮嵐
-----鎮崳
-------龍(敵)--------仙舉(濤)
--------鎮崓
--------徼
(檗谷本宗)
-----鎮嵩
-----子海---------鎮崇-------君仲------順公
-------中庸-------------仲----
------鎮岩
------仙逸(瀛)
--------子田
-----鎮崖
(惠安後坑)
------念楚
-----鎮岸
-------微
------修-----------鐘
-------徽
-------伷---
------徵
------伸----------汝賢
19世20世
21世22世23世
24世25世
---------景明
----敬齊
---------景仿
---
---------潤---------伯敬---------國彥---------彝-------------景昭
----梓裏---------克復------
---------景嘩
---------景曦
---------深---------伯憲---------國賢---------萼-------------景煥
◎編者註:如有錯字或誤載,敬請提出更正以免造成誤導
峭公三祖妣裔孫識別考
黃氏:
官氏太夫人:外八詩第一句,駿馬騰騰出異方。
祖宗牌位前
擺一個香爐,春節食素一餐,拜全菜碗。
吳氏太夫人:外八詩第一句,駿馬悠悠出異方。
祖宗牌位前
擺二個香爐,春節食素二餐,拜熟牲禮。
鄭氏太夫人:外八詩第一句,駿馬匆匆出異方。
祖宗牌位前
擺三個香爐,春節食素三餐,拜生牲禮。
峭公號峭山字實郎諱嶽,生于後晉福元年。
宋真宗祥符
元年第九名進士,初任江夏太守有功,追贈少保謚文烈,娶
官、吳、鄭三妻,各生七子,作詩分授曰:爾兄弟各執為記,
子孫分衍,分處遐遠,宜認親屬,有能認此詩者,即為生堂,
無詩亦是歇公後裔,不可以簡慢待之。
祖訓:
外
駿馬匆匆出異方
任從勝地立綱常
八
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
句
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
詩
但願蒼天垂庇祐三七男兒總熾昌
內
一脈流傳藩異鄉八言遺囑實非常
八
子孫追本敦前境世代尋源仍故鄉
句
鼎案碎全遵命語牲儀腥熟薦馨香
詩
宗功祖列垂庇祐三七分房俱克昌
新北市新店區黃氏宗親會 版權所有Copyright©2013
會務辦事處:台北市文山區景華街47號1樓(捷運景美站2號出口)
電話:(02)2932-5187、0928-217283傳真:(02)2932-9697
延伸文章資訊
- 1黃氏族譜(民國62年出版) - 祭祀公業法人桃園市黃鼎坤
黃氏族譜(民國62年出版) 檢視, 民國62年農曆6月1日第一本黃氏族譜由第六房21世祖財生公協助編纂整理後編印, 2016年7月17日清晨7:23, 黃鼎坤. Ċ, 黃氏族譜(黃阿壁題).
- 2台150萬「黃氏」多數起源哪? 台青尋根「江夏」族姓最繁
黃姓是台灣的第三大姓氏,灣2300多萬人口中,就有150多萬黃姓。據考證,黃姓得姓於中原的古黃國,大昌於古江夏郡。後來大多數的人從明清時代的 ...
- 3黃氏家譜大全,黃姓人必看!(來源+郡望+祖訓+圖騰)
江夏黃元方字彥豐又名黃允入居福建,始於晉代。宋元之際,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到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至 ...
- 4新北市新店區黃氏宗親會
(二)紫雲派黃氏族譜云:吾姓之源陸終之後、封姓於黃、郡出江夏。 (三)大溪黃氏族譜黃振譜序云:我 ... 黃昭祿為清末台灣台北巨富,曾將居宅捐建台北黃氏大宗祠(種德堂)。
- 5黃氏發祖源流諭
黃氏始祖根源. ... 黃氏所有子孫該是上祖古源由江夏郡遷居各地,故郡名曰:江夏堂﹝黃姓﹞。 郡考:. 黃氏之縣曰 ... 大業六年征流求﹝台灣﹞,開江南河,大運河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