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感冒還是恙蟲病?死亡率最高六成的「蟲蟲危機」 - 康健雜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恙蟲病初期症狀容易和感冒混淆,包括發燒、喉嚨痛、咳嗽、肌肉痠痛、關節痛等。

潛伏期約一到二週,發病後可能出現連續幾天的高燒、伴隨劇烈頭痛,軀幹冒出 ...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

我知道了 大人社團 康健知識庫 癌症問康健 康健線上學習 康健嚴選 康健出版 康健影音 書香花園 天下網路書店 康健好書 雜誌 訂閱康健雜誌 訂閱電子報 首頁 看文章 醫療 迷思破解 是感冒還是恙蟲病?死亡率最高六成的「蟲蟲危機」 收藏 瀏覽數127,051 2016/06/17· 作者/陳俊辰 ·出處/Webonly 放大字體 一位外國女性遊客在蘭嶼遭恙螨叮咬,今年5月7日發病送醫,2天後死亡。

夏季是恙蟲病好發季節,卻常見誤以為感冒而錯誤治療,甚至釀成憾事。

一位旅居花蓮的野外工作者子麒(化名)突然開始發燒,沒日沒夜地燒了退、退了又燒,全身畏寒顫抖,「覺都沒辦法睡」,整整煎熬7天。

發病第1天他到診所時,醫生先開了退燒藥給他;到第3天,軀幹上冒出一片紅點。

子麒健康觀念不錯,從症狀聯想到或許是恙蟲病,向醫師提出,「這回是醫生不相信,可能是才3天,覺得要再觀察,」子麒苦笑。

到第7天他恰好休假回台北,立刻到台北榮總掛急診,院方緊急安排昏沉沉的他住院,用抗恙蟲病藥治療,當晚就漸漸退燒,隔天多數症狀已減輕。

子麒的經歷和就醫過程與其他恙蟲病病人大同小異,幸運的是他警覺性高,在惡化前治癒。

但這些經驗也凸顯出恙蟲病的危險性,危機來自兩方面:第一是病人因症狀容易和其他常見疾病(如感冒)搞混而延誤就醫時機;第二是因誤診而用錯療法或藥物。

患者最後可能因低血壓性休克、呼吸衰竭或急性腎衰竭而死亡。

不過好消息是,只要吃對藥,例如四環黴素類抗生素,通常48小時內就會明顯好轉。

衛福部疾病管制署指出,恙蟲病若未適當治療,死亡率可高達60%。

廣告 恙蟲病初期症狀容易和感冒混淆,包括發燒、喉嚨痛、咳嗽、肌肉痠痛、關節痛等。

潛伏期約一到二週,發病後可能出現連續幾天的高燒、伴隨劇烈頭痛,軀幹冒出暗紅色皮疹並擴散到四肢。

除了這些外觀症狀外,若抽血檢驗常可見白血球數目異常及肝功能指數異常。

「焦痂」是恙蟲病確診關鍵之一恙蟲病由恙螨叮咬傳播,不會人傳人。

恙螨爬在土壤表面或雜草尖,伺機攀上經過的動物,如老鼠、貓、狗、鳥,以鼠類為最大宗宿主。

花蓮慈濟醫院感染管制團隊曾在《感染控制雜誌》發表報告指出,恙螨喜愛毛髮稀少、皮膚薄而嫩又潮濕的部位,會悄悄爬進這些位置吸血。

這也是為何有病人遍尋不著恙蟲病典型症狀--焦痂,因恙螨唾液造成表皮和真皮細胞壞死而形成,不會痛--最後才發現痂痕藏在鼠蹊部;醫師也可能因未發現這些病徵,沒辦法在第一時間準確判斷出是恙蟲病。

不過,不是所有病人都會出現焦痂,因此並非唯一判斷標準。

一般來說,若連日高燒不退,且最近出入過山林、棄耕地、草叢,就不能排除恙蟲病可能性,就診時可主動說明接觸史和旅遊史,提供醫師參考。

根據疾病管制署統計,2016年截至6月上旬,全台恙蟲病病例數已近120例,其中六成集中在台東、花蓮及澎湖。

疾管署進一步指出,近期恙蟲病病例數呈現上升,歷年通報數經常從5月開始增加,6~7月登上高峰,9至10月再出現第二波流行,花東和離島地區感染者較多。

疾管署也建議,4招可以遠離恙蟲病: 廣告 1.到有風險地區(指出入山林、棄耕地、草叢)時,穿淺色長袖衣褲、手套及長靴等保護性衣物。

2.在衣物和皮膚裸露部位塗抹衛福部核可的蚊蟲忌避劑或防蚊劑(含化學成份DEET),活動結束後趕快洗澡、換洗全部衣物。

3.剷除住宅周邊、道路旁及田埂等草叢區域的雜草,並封住鼠洞及空隙,防止老鼠進入屋內。

4.居家環境保持清潔,食物收藏妥當,避免鼠類繁殖,降低傳播恙蟲病的機會。

看更多 文章關鍵字 夏天 恙螨 恙蟲病 感冒 發燒 分享 收藏 訂閱 重點分享 加入康健Line好友 看下一篇文章 【2022康健癌症趨勢論壇】精準乳癌手術 熱門文章 1. 確診居隔7天夠嗎?隔離期滿快篩陽可出門?專家4點建議 4. 新研究:中年發福和新陳代謝下降無關!專家揭2大主因才是元凶 2. 疫苗+自然感染 擁超強免疫力?幼兒重症頻傳,專家籲快備妥「這款藥物」 5. 近半染疫重症兒童併發腦炎,專家籲先送急診、把握3時機給藥,「最怕留後遺症」 3. 咖啡大哉問/一張濾紙,就能避免膽固醇升高 6. 疫情下的圖書館見「停課不停學」真相 館長感嘆:別讓這些孩子被留在原地 推薦文章 活動看板 推薦閱讀 家庭關係 曾給同志兒喝符水盼「轉性」如今她出席兒子婚禮獻祝福 最新專題 北榮專家說|讓醫療新知變得更簡單清楚 染疫醫生的確診日記 【母親節特輯】今年,不再與媽媽有距離 測測看,你有沒有心血管疾病?2022心腦血管就醫指南|康健雜誌 散光?老花?徵的就是你?|博士倫隱形眼鏡一副解決,幫你找回清晰好視力 只動不吃比只吃不動,肌肉流失更快!吃對營養,運動增肌更有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