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 - 人人焦點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讀萬卷書」是指應該全面吸收書本知識,使自己具有淵博、紮實的文化素養;「行萬里路」是指不能單純地沉迷於書本,還必須廣泛了解、認識和接觸社會,並把 ... 人人焦點 影視 健康 歷史 數碼 遊戲 美食 時尚 旅遊 運動 星座 情感 動漫 科學 寵物 家居 文化 教育 故事 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 2021-03-01太平洋建設六集團 古人說「人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可見要求得知識,一靠學習,二靠實踐,離開了實踐,學習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無數的客觀事實證明,只有從實踐中來,又經過實踐檢驗的理性認識,才是真正的科學知識。

無論做什麼事,都要親自去體驗、去實踐,去嘗試才會明白其中的奧妙與個中的道理。

累積的經驗越多、閱歷的知識豐富,對事物的認識便更爲正確透徹。

所以說「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一點也不爲過。

古往今來,那些在各個領域有所建樹的發現者、創立者,都印證了這一點。

司馬遷的《史記》被魯訊先生尊爲「史家之絕唱」。

他把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寫得如此有聲有色,栩栩如生,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19歲時的一次全國大遊歷。

游淮陰他追蹤韓信早年的足跡;訪齊魯他瞻仰孔廟,觀察儒風習俗;到彭城,他聽取漢高祖劉邦的傳說故事;達大梁,他憑弔信陵君「竊符救趙」故事中的著名的夷門……可以說司馬遷因爲青年時有了行萬里路的親身實踐,才能著出不朽的史書。

無獨有偶。

蘇軾在《石鐘山記》一文中,記敘了他深入實地考察,揭開了石鐘山得名之謎的故事:鄱陽湖口有座石鐘山,下臨深潭。

關於石鐘山得名的由來,衆說不一,但都不能令人信服。

爲了弄清這個問題,一天晚間,蘇軾和兒子蘇邁乘坐小船來到石鐘山的絕壁下面,只聽水上不停地發出噌吰的聲音。

蘇軾仔細觀察,原來山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微波流入,沖盪撞擊,便形成這種聲音,又發現有塊大石頭擋在水流中心,它的中間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風浪吞吐,發出款坎鏜嗒的聲音,與剛才噌吰的聲音互相應和,如同歌鐘演奏一樣。

至此,蘇軾探求到了石鐘山得名的真正原因。

蘇軾躬行踐履之舉,被後世傳爲佳話。

還有明代的醫學家李時珍的事例也能說明實踐的重要。

李時珍爲了完成《本草綱目》的著述,不辭辛勞遠出旅行考察,上山採藥和拜訪有實際經驗的人。

他歷盡千難萬險,中草藥藥材豐富的崇山峻岭,都留下他的腳印。

白天深山採藥,晚上對每一顆藥草,從產地、裁培到苗、莖、葉、根、花果以及形態氣味、功能等研究得非常深入、細緻。

就這樣李時珍辛勤勞動了19年多,記下了數百萬字的筆記,經過幾士遍的反覆修改,終於在60歲時完成了他的巨著《本草綱目》。

全書分爲16部62卷,共載藥物1892種,附方11096個,並附圖1160幅,而且價值極高。

李時珍之所以完成了《本草綱目》,主要在於他富有「行千里路」實踐精神。

司馬遷青年時的遊歷,蘇軾躬行踐履之舉,李時珍的遠出考察,這些事例都說明了,生活中只要你勇於實踐,善於探索,就會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成就。

陸遊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即僅從書本上學到的知識終究是淺薄的,要真正精通學問,必須親自去參加實踐。

故,行千里路勝讀萬卷書。

相關焦點 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世界那麼大,只有心裝得下 這位詩人走過的路,不比今天的你我少。

比李白更早的東晉詩人謝靈運,則是文人遊走的開創者。

就是這個謝靈運帶了個頭,後來的文人都把旅遊當成了一種「必修課」。

然後才有「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然後才有「詩與遠方」然後才有現在的全民旅遊大高潮由人的天性好動而產生的「旅遊」,早已融入我們的文化之中,是今天全民大旅遊的基礎。

讀萬卷書不如精讀幾本具有真知灼見的書,行萬里路不如深深的感悟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話到底是誰說的,在網上查了一下,有很多說法:一種說是杜甫,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中這樣的句子: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二說是明末畫家董其昌的《畫禪室隨筆》卷二○畫訣中:「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立成鄄鄂。

」 讀萬卷書與行萬里路 作者:馬建紅法學博士  古人經常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來形容一個人的見多識廣,這兩件事在古代確實不容易做到。

  就說「讀萬卷書」吧。

在一個紙張匱乏、出版印刷業不發達的年代,書籍奇缺,除非自己家裡有藏書,否則單要覓得到書就得費一番工夫,更不用說還能讀到「萬卷」的程度。

而那些能落在紙上以成書的「文」,雖然「一字值千金」有誇張之嫌,但也大多有啓人心智、勸人行善或經世致用的價值,因此古人才會勸人們要「敬惜字紙」。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是一句空話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是一句空話研學,從字面意思來講,在研究中獲得學習,通過實踐取得知識的研究性學習,國家教育部在2000年1月將研究性學習作爲必修課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實驗修訂稿)》中。

作家余華勸誡青年學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作家余華勸誡青年學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2017年04月23日19:51來源:新華社作者:喻珮字號內容摘要:新華社武漢4月23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喻珮)著名作家余華近日在武漢駐校講學 與行萬里路相比,讀萬卷書可是差了十萬八千里遠 古人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就是王陽明老先生講的知行合一了,是陽明心學的核心。

在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比,行萬里路遠比讀萬卷書重要,歷史上不乏讀書高手,趙將趙括蜀將馬謖都是空談高手,卻沒有領兵打仗經驗,眼高手低,身首異處爲天下笑。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這是我今年最有感觸的一句話。

這句話的前一半很熟悉,後一半不是看今年的主持人大賽完全忘得一乾二淨了。

也是看主持大賽感觸頗大多的一句話,選手姚軼賓和王嘉寧的比賽很精彩,但是最後評委董卿的話才是亮點,我反反覆覆看了幾遍。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兩難全?顧炎武卻都做到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出自清代梁邵王《兩般秋雨庵隨筆》,強調了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重要性。

大多數人都明白這個道理,可真正能做到的,卻是少之又少。

明朝遺民、著名學者顧炎武一生手不釋卷,暢遊天下,將「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八字真言發揮到了極致。

他一生堅決主張不僅要博讀,還要經世濟用。

不僅要知識淵博,而且要實地考察,通過實踐來檢驗平生所學是否正確,以達到解決現實問題,造福社會的目的。

不能讀萬卷書,那就行萬里路|顏如玉|趙恆|萬里路|勸學詩 古有趙恆《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

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

男兒若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

讀萬卷書,增文長氣。

增長知識,平心靜氣,修身養性,寄託感情,……讀書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交流,最重要的是,它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自古有:腹有詩書氣自華!文人的一言一行之中,藏著他讀過的書。

現在的生活也許我們不能讀萬卷書,那我們就可以行萬里路。

從讀萬卷書到行萬里路我們需要怎樣的研學旅行 研學旅行延續和發展了我國傳統遊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爲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

自2013年以來,國務院以及教育部、國家旅遊局等部門陸續出台文件支持研學旅行,數億學子走出校門、走進大自然,走向火熱的生活實踐。

探索研學旅行的發展,對我國推進教育改革、促進下一代素質提升和成長、促進教育與旅遊產業跨界融合發展,都具有現實意義。

奇聯「傍百年樹,讀萬卷書」欣賞 今日欣賞奇聯:傍百年樹,讀萬卷書。

聯語既是律己,又在勉人,闡明只有「傍百年樹」的毅力,才能做到「讀萬卷書」,才能有更多的收穫。

也就是說,樹木成材需要時間,人的學問也需要積累。

如此語境,非常適合書院這種文化傳播場所,很有書香味道。

人生五堂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名師指路、自己開悟 讀萬卷書書山有路勤爲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與肝膽人共事無字句處讀書行萬里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閱人無數讀人如讀書閱人宜閱己邪正看鼻眼功名看氣宇事業看精神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這話其實沒毛病 正如老話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可是對於喜歡登山遠足的人來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成爲一名合格的登山者,並且讓家人放心,是必須的。

王文學:既要讀萬卷書,又需行萬里路 讀書,能讓萬里外之美景立於眼前;讀書,能跨越時空,讓古今中外人的思想訴之於腦海;讀書而有益,多讀而博知,但王文學認爲,讀書,只能開闊眼界,擁有知識,但收穫不到見識。

所以,王文學始終都在奉行一個道理,就是讀萬卷書的同時行萬里路。

行萬里路,古人叫做遊歷。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最好的例子就是南宋和蒙古 中國有句古話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說的就是讀再多的書,都不如實幹,理論聯繫實際才能體現讀書的價值。

就像學醫一樣,你把病理研究得再透徹,不經歷臨牀,在遇到特殊情況時又如何應對呢?所以,實踐才是讀書的目的,只讀書,不實踐,書就白讀了。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背後的人生道理,很多人都沒想到,對你會有啓發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古話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這句話的意思是想成爲對國家和社會有用的人一定要大量讀書,而且還要了解社會,熟悉人文地理,參與社會實踐。

「讀萬卷書」是指應該全面吸收書本知識,使自己具有淵博、紮實的文化素養;「行萬里路」是指不能單純地沉迷於書本,還必須廣泛了解、認識和接觸社會,並把書本知識應用於社會實踐。

綜合這兩句話的整體內涵,就是既要重視書本知識,也要重視社會實踐,或者說必須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然而,僅是上面這兩句似乎還是不足以完成人生的歷練,總是感覺缺少很多。

爲什麼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你真的這樣認爲嗎?來這兒!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想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吧。

大家或許有爭議有疑問,不是開卷有益嘛!怎麼還不如行萬里路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人們的通信交通以及信息的獲取都越來越方便,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天下事。

但那並不意味著,可以整日宅在家裡(雖然我也喜歡宅),出去看看外面的美麗,或許還會來場邂逅。

讀萬卷書,鋪就人生之路 讀萬卷書鋪就人生之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中國古人修身的兩條基本途徑。

晉代著名史學家陳壽曾給自己的書齋命名爲「萬卷樓」。

此後,歷代以「萬卷」命名的書齋有數十家,宋代有方略、石待旦等;元代有陳杰、汪惟正等;明代有項篤壽、楊儀、范欽等;清代有孫承澤、黃彭年等。

可見,「讀萬卷書」的理想在中國傳統的知識分子當中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讀「萬卷書」不僅是古人的理想,當我們懂得了讀書的意義,都會自然而然地產生強烈的博覽羣書的願望。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一定要去厄瓜多!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一定要去赤道。

在赤道上倒水,水會直線下流,在南半球,水順時針流走,在北半球則會逆時針流走。

厄瓜多的首都是基多,窄窄的街道單行線,鵝卵石鋪的,走在街上會有很悠閒,還有一種穿越的感覺,就好像回到了中世紀,大家的生活節奏都很慢,每個人見到你都會很熱情,基多分爲老城和新城。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2千人齊參與!莆田這學校火了 整個研學活動將「學」與「游」有機結合,讓學生們踐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箴言。

莆田市外國語學校十分重視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每年定期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

通過本次活動,不僅豐富學生們的課餘生活,拓展學生視野,增長實踐能力,而且使他們接受了一次生動的鄉土文化與優良革命傳統的教育,進一步培養愛國愛鄉的情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