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報導者》年度文章推薦:為了更好的未來那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推薦專題:港人移台進行式──移民浪潮下的台港新地景 致自由:2020年的港、 ... 旅遊,各種數位轉型策略的蓬勃發展,或那些永遠拉下鐵門的熟悉小店。
贊助深度×開放×非營利贊助訂閱深度×開放×非營利贊助訂閱深度×開放×非營利評論專題攝影多媒體議題2020《報導者》年度文章推薦:為了更好的未來那天(設計/黃禹禛)評論12/30/2020致報導者評論12/30/2020致報導者評論12/30/2020致報導者這一年,世界巨變、秩序顛倒、混沌未明,我們仍希望點一盞燈。
有文、有聲、有影、有燈,就有人。
★推薦人:何榮幸(執行長)推薦報導:歐洲擴大自行車道、補貼購車抗汙防疫,台灣電動化政策卻剎車
致關心全球疫情的人:這才是宏觀與進步的「超前部署」視野。
Fill1歐洲各國在解封後,紛紛鼓勵市民以零碳的自行車取代其他交通工具。
(攝影/REUTERS/AnnegretHilse/達志影像)推薦報導:政治家族參選觀察:當政三代套上清新形象,彰化地方派系如何進化?
致關心台灣民主發展者:所有的政治都是地方政治,誠非虛言。
★推薦人:李雪莉(總編輯)推薦報導:「國民阿嬤」陳淑芳:我這一生就是演員,我應該要演好,別人看不見也沒關係
致專注:愈複雜混亂的年代,活得更簡單吧。
用一輩子把一件事做好,在每個循環和復始間,專注、修正、盡善。
一生懸命。
Fill12020金馬獎,以《親愛的房客》、《孤味》分別拿下最佳女配角、女主角的陳淑芳,是典禮上最大亮點之一,全體觀眾起立致意。
(攝影/林彥廷)推薦報導:落在世代缺口的愛與傷──高學業成就青年為何關上與父母對話的大門?
致父母:你的孩子是否總是渴望你的認同,不願讓你失望?是否為了學歷、拼代表大使、實習交換、IG追蹤人氣而焦慮?希望你能和孩子共讀這篇文章,讓他們知道人生不總是陽光普照,當挫折來臨,你和這世界不會輕易遺棄他/她。
致優秀的你:優秀是光,憂鬱是影。
我們理解那孤高憂愁背後的心苦與辛苦,你並不孤單。
完整專題:強光下的暗憂──背負情緒隱傷的高學業成就青年Fill1在普遍互動比上一代親密的五年級父母和八年級子女之間,對於「情緒困擾」仍有一條對話鴻溝──出自不同世代對生涯選擇和情緒處理的殊異想像。
(插畫/洋子)
推薦報導:製毒、走私、銷售,台灣毒梟「一條龍」串起安非他命的亞洲販運鏈
致讀者:疫情封鎖下,我們艱難地完成了跨國調查報導,追蹤跨境暴利的安非他命運毒集團。
邀你重訪《安毒幽靈》。
★推薦人:楊惠君(總主筆)推薦報導:他曾改寫國際整外教科書,如今擔心台灣未來沒醫師開刀──魏福全看見的健保價值和困境
致為病患創造翅膀的醫者:謝謝您們,讓失去重力的殘破生命重新起飛。
推薦報導:「通姦除罪化」橫跨20年的挑戰,兩代法官接力點燃釋憲引信
致被辜負的人:有些正義無法透過法律,而是對生命不完美的包容與理解。
推薦報導:相信記憶之力量──獨家專訪《佔領立法會》匿名香港紀錄片工作者
致暗夜裡的港人:齊上齊落,將是歷史永恆的迴聲。
Fill1《佔領立法會》尾聲,隨著拍攝者的呼吸聲,回到在手足「一起走!一起走!」高聲撤退後,幾已無人的會議廳。
鏡頭凝視場內,一切恍如隔世。
(劇照提供/金馬影展執委會)★推薦人:劉致昕(副總編輯)推薦報導:歐洲年度新創失速記:破募資紀錄的瑞士新媒體,3年後為何關門倒數?
不是推薦是自我提醒(笑):讀者有興趣的話,也能看看新媒體的困與難。
Fill1瑞士新創媒體「Republik」總部設在紅燈區的老飯店裡,辦公室的牆上,輪播著每一個會員的個人相片以及「想說的一段話」。
(攝影/劉致昕)★推薦人:張子午(主編)推薦專題報導:1年26萬公斤的工業笑氣,如何毒害年輕人?
致讀者:每個時代不同的「癮」,都像是一則個體、家庭與社會互動的啟示錄。
加碼聽Podcast:從ㄎㄧㄤ掉到癱掉:中小學生的「吸氣球危機」,追蹤消失的26萬公斤笑氣★推薦人:何柏均(主編)推薦專題:港人移台進行式──移民浪潮下的台港新地景
致自由:2020年的港、台,經歷過了總統直選與港版《國安法》的生效,宛如在民主的道路上彼此「向左走、向右走」一起面對中國政權影響,有著風雨同路的無奈。
台灣因特殊的歷史背景,成為移民港人追尋自由的避風港之一,未來的路還很長,期盼「香港人,加油!」Fill1從2019年反送中運動到2020年的年中,已逾2萬港人移居海外。
在離境關口的阿Sam,只肯舉起英國國民(海外)護照拍照,他說:「(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區護照是全世界最醜的護照。
」(攝影/陳朗熹)★推薦人:嚴文廷(資深記者)推薦報導:專訪是枝裕和:我期待有一天,拍出屬於自己的《悲情城市》
致自由、致平等、致天賦人權;致電影、致創作、致生活。
Fill1推掉既定行程、隔離14天,來台參與「金馬57」的日本導演是枝裕和,為終身成就獎得主侯孝賢擔任引言人,以實際的行動和誠摯的語言,溫暖了台灣觀眾與影人。
(攝影/蘇威銘)★推薦人:曹馥年(資深記者)推薦報導:終於來到解禁這一天,疫情下台灣百工心內話
致你我:解禁後200天,這篇報導讀起來依然貼近。
雖然絕大多數人的生活已恢復運轉,氛圍卻與6月時並無二致──自由中忐忑猶存。
拉開的200天時間軸,足以讓我們檢視被疫情改寫命運的百工你我如何建構後疫情時代的台灣社會樣貌,例如百花齊放的國內旅遊,各種數位轉型策略的蓬勃發展,或那些永遠拉下鐵門的熟悉小店。
異變之年,最微小的「尋常」都彌足珍貴,尤其是能大口呼吸。
推薦報導:【寄養家庭老了】不忍放手又等不到人接手,阿公阿嬤成主力,寄養體系現危機
致讀者:高齡化、晚婚晚生,不婚不生,人口金字塔結構的改變,正影響社會的方方面面。
當台灣的出生率已開始低於死亡率,或也來到重新檢視寄養與收養制度的時機,讓每個孩子都有在合適家庭成長的權利。
Fill1擔任寄養媽媽23年,67歲的鐘秀容是寄養家庭的高年級模範生。
她不諱言時常肩負壓力,但看到等著寄養的孩子,又不忍放手。
(攝影/蘇威銘)★推薦人:孔德廉(記者)推薦報導:【用藥常人的告白3】吸毒吸到像「吸塵器」,警察叫我去買安毒才抓我
致不安者:面對不安和躁動,我們永遠希望有更多選擇,更好的未來,但事實不一定如此。
只希望這則故事能給深陷困境的人一些啟示。
完整專題:《安毒幽靈│毒梟・死囚・施用者──台灣人在亞洲的毒品「長征」》Fill1安非他命已成為盤桓台灣的幽靈,施用者面貌不只藍領,白領階級快速增加。
(攝影/蔡耀徵)推薦報導:台灣直播主的中國夢:上線當「主播」,拼一場雲端富貴
致現代社會:雲炒鞋、共享經濟、蛋殼公寓,新一代的直播送禮撈金,像極了崛起中的中國夢。
Fill1曾有近4個月的時間,Sky(化名)在線下是30歲的台中單親媽媽,在線上的中國直播間裡則是25歲的「才藝主播」。
(攝影/許𦱀倩)★推薦人:林雨佑(記者)推薦報導:當日本變移工首選──越南一條街,預警台灣搶工危機
致台灣最美的風景:美麗的風景不該因人而異,好好對待每一位外國朋友,才得以讓美景永續。
完整專題:《國際搶工與人權大浪來襲:製造業、40萬移工、上千家人力仲介如何迎接巨變?》Fill1越南河內市近郊的紙橋郡,是最著名的勞務街,短短600公尺的街道聚集上百家仲介公司。
記者直擊,這條街上輸往日本的移工人數已超越輸往台灣。
(攝影/簡永達)★推薦人:林慧貞(記者)推薦報導:山林解禁,然後呢?缺乏生態監測,山椒魚棲地險變山屋
致土地:願你的子民重新找回連結,彎下腰傾聽萬物的聲音。
Fill1南湖山屋營地,以及附近的南湖溪,都是重要的南湖山椒魚棲地,而絡繹不絕的登山客踏實土壤、汙染水源已影響生態。
(攝影/葉書妤)★推薦人:陳潔(記者)推薦報導:青貧族繳保費、銀髮族去看病──青年可能扛不起的健保未來,如何解?
致讀者:全民健保透過社會集體力量,讓全台灣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就醫。
這個影響2千3百萬人的制度已經25年,勢必需要與時俱進;但也因影響太大,改革不易形成共識。
為了讓良善制度繼續走下去,值得所有人關心。
健保發生什麼事?完整專題請見:《健保的崩時代──低薪、高齡夾擊下,財務制度、醫療場域新危機》Fill1健保應即刻啟動世代正義,讓保費收費基礎、政策核定制度健全,開創下一個更公平、正義、互助與有效益的健保新局。
(攝影/余志偉)★推薦人:楊智強(記者)推薦報導:從移民公司、投審會到淡水──離港抵台,他們的選擇與關卡
致在台港人:離開不是結束,這是一個短暫的休息與再出發。
推薦報導:專訪前「劍橋分析」業務總監:只要臉書的生意繼續,民主就有危機
致社群媒體使用者:每天減少一點對社群媒體的依賴,也是每天減少一點遭社群媒體控制的可能。
Fill1前「劍橋分析」業務總監布特妮.凱瑟(BrittanyKaiser)接受《報導者》越洋專訪,揭露影響多國的操縱選舉手法,提出對民主危機的警告。
(攝影/REUTERS/StefanWermuth/達志影像)★推薦人:柯皓翔(數據記者)推薦報導:疫苗,行不行?流感VS.COVID-19十大問題解析
致讀者:疫苗或將帶來曙光,過往歷史也提供人們經驗教訓。
有關COVID-19疫苗的疑問,我們一次整理給你。
推薦影像報導:【致我們還能這般生活的日常──疫情升溫下的台灣系列影像】之一、之二、之三
致讀者:好好生活,保持活力,迎接2021。
Fill1上班上課戴口罩,就連週末晚上跳舞聯誼要戴上口罩,已成為台灣防疫期間的尋常風景。
(攝影/張良一)★推薦人:藍婉甄(Podcast製作人)推薦報導:357天等待職災補償的折磨:一名泰國移工之死
致讀者:希望圓夢寶島不再碎裂成血和淚;希望這塊土地上的所有人,同樣平等自由。
Fill1在一起工殤事故發生的第357天,受災的泰國移工拜倫與專程來台照顧他的兒子天倫永隔。
希望職工中心和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召開記者會,希望勞動部對目前雇主可輕易規避賠償的制度提出具體改善措施,且建立職災墊償制度。
(攝影/吳逸驊)★推薦人:曾清陽(資深工程師)推薦報導:愛牠的5個方式:野生動物交往守則
致喜歡大自然的讀者:疫情無法出國的關係,使得我們有更多機會走進台灣山林,享受明媚風光的同時,也不要忘了了解最基本的交往守則噢!完整專題:《山林開放後,我們與動物的距離》Fill1(設計/黃禹禛)★推薦人:方泰鈞(資深工程師)推薦報導:為何替性侵加害人釋憲──逆風法官在社會安全與人權界線間的抉擇
致讀者:刑罰有其界線,不能用來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
縱使要立即提出完整的解方是困難的,但妥協的存在也不應建立於因程序保障不足致受刑人極大程度的損害之上。
閱讀完整專題《違憲邊緣的治療之網──台灣性侵犯強制治療爭議》,理解爭議與掙扎。
Fill1設在台中監獄裡的強制治療專區,猶如監視器照不到的角落──台灣發展出全球最嚴格強制治療性侵加害人的模式,卻長年踩著違憲的爭議紅線。
(攝影/吳逸驊)推薦報導:防疫措施有沒有做?Google最知道:「洗手」關鍵字愈熱搜、該國病例數愈少
致台灣人:您今天洗手了嗎?★推薦人:林珍娜(介面設計師)推薦報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部侯孝賢──直面現實、解放心靈,與他不可讓渡的電影專業
致追夢人:堅毅是塊磨刀石能將才華磨亮,一直做、做到不能做為止,總會被看見的。
Fill1金馬57將終生成就獎頒給侯孝賢,《報導者》專訪李安、朱天文、李屏賓、陳玉勳等8位電影工作者,回顧侯導電影映照在他們心中的風景,以及它開啟的台灣電影視野。
(照片提供/金馬執委會)★推薦人:黃禹禛(設計)推薦報導:縫補痛楚的說書人吳念真:很多事情,是在低潮時莫名做出來的
致不同世代的人:願我們都不忘在溝通和理解之間一同並肩前行。
Fill1不知道是天賦,還是後天的練習,吳念真擅於將失去轉化成安慰,悲慟昇華為成長。
除了將知識奉獻社會,更開始傳承。
(攝影/蔡耀徵)★推薦人:江世民(設計)推薦報導:遊走在新聞、紀實與情緒之間──陳朗熹無以名狀的攝影記憶
致手足:前路再崎嶇黑暗,我們仍與你一同見證。
更多歷史見證影像:
在運動中保持沉默,讓照片說話──林亦非的攝影書寫
找尋潮湧中的出路──林振東記錄反送中運動的攝影初心
港傷之下,讓「看見」的力量直擊觀者──高仲明的攝影直球Fill1因對催淚彈嚴重過敏、必須遠離前線的香港攝影記者高仲明,尋找同為警暴受害者而拍攝的《港傷》照片,引起西方社會極大關注,甚至連美國國會討論香港事務時都曾引用。
(照片提供/高仲明)★推薦人:余志偉(攝影部主任)推薦報導:終於來到解禁這一天,疫情下台灣百工心內話
致讀者:在超過半年的疫情大敘事之後,隨著解禁日的到來,我們走入街坊,將鏡頭轉向庶民百工,讓他們分享自己的防疫日常。
★推薦人:楊子磊(攝影部副主任)推薦報導:土地開發優於土地正義──台南鐵路地下化政策從原軌到東移的轉彎關鍵
致高牆後的人:我們不會忘記迫遷是如何發生。
完整專題:《家園變鐵道──南鐵東移的公權與私權戰役》Fill1南鐵東移抗爭,是全台反對政府土地徵收的冰山一角。
一次一次人民與政府慘烈對峙的過程,都讓我們應深度思考,在都巿建設、翻新地景、改善交通下,如何把個人犧牲降至最低,讓社會溝通、對話更有效益,避免讓公共利益成為唯一的價值座標。
(攝影/楊子磊)★推薦人:吳逸驊(資深攝影)推薦報導:專訪泰國學運領袖:無懼15年刑罰,為何他們激進喊出「王室改革」?
致年輕人:在狂飆年代變革泰國歷史。
Fill1泰國學運的示威者在10月21日快閃活動中,身著安全帽、雨衣、頭盔、護目鏡等裝備,在遊行隊伍前線與警方對峙。
(攝影/周思宇)★推薦人:蘇威銘(攝影)推薦報導:【用藥常人的告白4】只是需要「走下去」的動力
致失去希望的人:雖然身處黑夜,也不要放棄尋找微光。
Fill1《報導者》接觸了不少安非他命的施用者,他/她們擁有或曾有過專業的職業:醫護人員、工程師、博士生⋯⋯,平日努力扮演好父母、好員工、乖小孩,是生活在你我周遭的常人;然而在人生的某個時刻,因各自未解決的生命課題,接觸了毒品,成為「用藥常人」。
(攝影/楊子磊)★推薦人:鄭淑芬(行政經理)推薦專題:虛幻的善終大國神話──國際樣版評鑑下,拔管孤兒、安樂死代辦醫師的掙扎實況
致讀者:善終不易,請為自己及至親預立醫療決定(AD)。
Fill1嘉義陽明醫院進行的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團體諮商,意願人在現場提出問題,大家一面聽醫師解答、一面討論。
(攝影/曹馥年)★推薦人:李盈臻(行銷)推薦報導:【疫情背面的微光】COVID-19危機帶給世界的10個契機
致讀者:時間會推著一切前進,黑夜總會過去,會慢慢變好的。
Fill1(設計/黃禹禛)★推薦人:張詩芸(社群部主任)推薦報導:一場辦了12年的晚會,一群追求「平安好過日」的媽媽、老師和變裝皇后
致凡人:無論社會如何變化、價值如何碰撞,還有一群懂得愛與理解的人類,攜手平安過日。
Fill1在這場晚會,有異性戀情侶、老師、家長和變裝皇后,他們唱歌跳舞,重演與家人的衝突,用話劇的方式演出反同方的各種質疑和言語攻擊,彷彿一起面對歧視、一起直視傷口,是平安過日的第一步。
(攝影/張家瑋)推薦報導:TheLastofUs:荒原裏惟有獨木橋
致世界:圖文四處埋藏著密碼,是手足共感的痛楚與荒涼,是真正預知末日將近下的心情。
歷史必須記得這篇私語。
Fill1舉步維艱,躡手躡腳攀到獨木橋上,愈窄的路,愈會遇見人。
極權的陰霾或從未離開,日光之中無新事,我只希望跟大家一起坐穩。
和你同在,我很愉快。
(攝影/陳朗熹)★推薦人:陳思樺(社群編輯)推薦報導:
1.手語是愛與使命──那些手譯員的人生故事
2.走出疫情記者會,看見手譯員困境:專業被當做愛心,人力、薪資兩不足
致我們:永遠記得看見閃耀榮光背後的血淚故事、看見即便制度有缺仍不退縮的無名推手,在「讚」聲熱潮之後,持續關注;在渾沌亂世之中,不忘初心。
Fill1因應疫情,手語翻譯員派案量與曝光度大增,但背後卻存在人力不足、城鄉落差大、聽障者需求無法真實呈現等制度面問題。
(攝影/張家偉)同場推薦Medium:《報導者開放實驗室》:不重新發明輪子!一個「通用型新聞敘事元件庫」的實踐之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感謝無私分享的魔法師,讓程式麻瓜受惠。
★推薦人:洪琴宣(社群編輯)推薦報導:擋掉上百關鍵字、自封「全球抗疫典範」,中共如何打武漢肺炎輿論戰?
致逝去的人、犧牲的人、被消失的人:相信有些事永不該被遺忘,有些事該比社群媒體上的記憶更長久。
Fill1(設計/林珍娜)同場推薦Podcast:我爸爸是鄭南榕,我看了五千頁他的監控檔案。
這些是我看見的、我想說的。
評論12/30/2020致報導者用行動支持報導者獨立的精神,是自由思想的條件。
獨立的媒體,才能守護公共領域,讓自由的討論和真相浮現。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您的支持將有助於《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促進多元進步的社會對話。
請與我們一起前進,共同推動這場媒體小革命。
贊助我們本文依CC創用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3.0台灣授權條款釋出影像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選集:歷史地層的99道刻痕2020新聞事件一波波襲來,不斷考驗我們對世界的適應。
《報導者》攝影團隊與合作夥伴依舊帶著鏡頭走進現場,盡力呈現一整年台灣在時間與空間的視野,關注人們的處遇與公共議題的影響力。
2020/12/28影像2020《報導者》年度照片選集:歷史地層的99道刻痕2020/12/28我也聽《報導者》Podcast!8組職人私房推薦,他們最難忘的是?Podcaster凱莉、《親子天下》媒體中心總編輯陳雅慧、廣播DJ歐馬克、歌手阿爆、作家陳思宏、甜點師黃偈、《那些電影教我的事》主持人水尢水某、主播夏嘉璐……他們為什麼聽《報導者》Podcast?這一篇,真心話大放送。
2020/12/29我也聽《報導者》Podcast!8組職人私房推薦,他們最難忘的是?2020/12/29評論2019《報導者》年度文章推薦:致親愛的人們,讓我們從對話拓寬彼此視野2019最後一天,《報導者》團隊從記者編輯到設計行銷,每個人都選出2019年內心深處最想推薦的新聞文章,期待所有立場相同、不同的人們都能彼此理解、嘗試對話,看見更寬廣的世界。
2019/12/30評論2019《報導者》年度文章推薦:致親愛的人們,讓我們從對話拓寬彼此視野2019/12/30影像2019《報導者》年度照片選集:致讀者們,讓我們用影像回顧共同記憶告別躁動的2019年,我們一起走過365個日子,報導者重溫今年跟你一起發生的共同記憶,讓我們用影像開始另一個嶄新年度。
2019/12/30影像2019《報導者》年度照片選集:致讀者們,讓我們用影像回顧共同記憶2019/12/30評論報導者推什麼?我們2018年最想私心分享的文章「人人心中,都有一篇《報導者》。
」這裡首次公開從記者、攝影到工程師的「報導者們」,內心深處最想推薦的2018心頭好!2019/1/1評論報導者推什麼?我們2018年最想私心分享的文章2019/1/1評論讀者看什麼?2018年《報導者》10大熱門關鍵字揭曉2018年,你對《報導者》的印象是什麼?你和你的同溫層關注那些話題?來看讀者對《報導者》點閱熱烈的關鍵字!2018/12/29評論讀者看什麼?2018年《報導者》10大熱門關鍵字揭曉2018/12/29載入更多文章《報導者》是台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調查報導,與社會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媒體環境。
關於我們New作者群New聯絡我們New加入我們New常見問題New隱私政策New捐款徵信New許可協議New基金會新聞New影響力報告New訂閱電子報NewPodcast節目列表New報導者開放實驗室New品牌設計規範New贊助我們公益勸募許可字號|衛部救字第1101363853號Copyright©2022TheReporter.
延伸文章資訊
- 1數位專題– 報導者開放實驗室 - Medium
Read writing about 數位專題in 報導者開放實驗室. 這裡是非營利媒體《報導者》的新聞敘事實驗場,記載著調查報導、多媒體敘事和數位產品設計的實務經驗,還有一些辛酸 ...
- 22017年《報導者》數位專題與資訊圖表作品
報導者走入第2年,我們除了繼續製作不同的數位專題,也嘗試政策追蹤平台以及懶人包等呈現方式,並於部落格分享製作流程與心得。
- 3新媒體充電站- 報導者The Reporter
2018年《報導者》數位專題與資訊圖表作品 ... 報導者走入第2年,我們除了繼續製作不同的數位專題,也嘗試政策追蹤平台以及懶人包等呈現方式,並於部落格分享製作流程與 ...
- 42018年《報導者》數位專題與資訊圖表作品
2018年《報導者》共製作了7個數位專題、5個圖表報導、1個測驗遊戲、2個動畫與插畫作品。除了嘗試將衛星圖、影像、對話機器人等素材融入報導外,也希望能透過改善文章 ...
- 52016年《報導者》數位專題與資訊圖表作品
《報導者》上線1年,除了深度調查報導,我們也嘗試了許多不同的數位呈現方式,包含新聞遊戲、運用各種素材的多媒體專題、資訊圖表、攝影頻道、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