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是为了更好的阅读_腾讯新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由学徒实习,实验项目,实地考察等方式获取知识,一如最近几年很流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说法,这些都是“学习” 的一种。

阅读是为了更好的生活,思考是为了更好的阅读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在1929-1948年间发表于各大杂志报刊的,算是“半命题”文章的结集,分为“读书之道”、“读书之趣”和“读书之悟”三部分。

先生在书里向我们分享了如何读书、做学问、写作、写书评的心得与体会,还很谦虚的列举了部分经他品读筛选后值得一读的人文类书目,而借由这些书单,我们又能得以一窥先生读书做学问的态度及品性的由来,真可谓相得益彰,果然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朱光潜先生虽是民国时期的作家,但读他的文字却没有半点的晦涩难懂,字里行间也并无任何教条式的说理。

整个阅读的过程,只感受到一种经由诗书与阅历沉淀后的坦然与娓娓道来,及至读完全书,反而应了先生在书里的那句话:“只言片语妙天下”。

故而,就着这份心情,也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先生关于读书、做学问、写作、写书评的心得体会,想着读这篇小文的你们也能有所收获,更想着能将此文作为我自己今后读书写字的备忘。

一、读书与学问 聊这个话题前,首先得澄清一个误解:我们经常想当然的都以为做学问就是读书,但在先生这里,实则不然。

“学问”二字,顾名思义,当是“学习+追问”。

世间可学习可追问的事理甚多,知识技能须学问,品格修养也还须学问;学问是任何人对于任何事理,由不知求知,由不能求能的一套功夫。

而读书,显然只是学问里面“学习”的一种方式。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借由学徒实习,实验项目,实地考察等方式获取知识,一如最近几年很流行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这些都是“学习”的一种。

只不过相较于其他那些方式,读书是较为可行也更易获取到的一种资源。

所以,做学问的第一要事,就是借由“学习”将知识系统化,有机化,个性化。

比如学历史,先学通史,把历史大势作一预览,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学断代史,政治史,经济史等专史。

总结为两句话,则是: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

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

之于“问”,则是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获取到的知识进行问题化。

正如孔子所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倘若只是一味的读书而不加思考,我们甚至连电脑的硬盘都不如,毕竟我们还没有那么好的记忆力,可以存储海量的信息,况且经生活验证,死记硬背只会让我们成为“书呆子”,并无任何好处。

而朱光潜先生在文章中也明确的告诉我们: 就智慧说,学问是训练思想的工具。

就性格说,学问是道德修养的途径。

故简言之,读书做学问,就是“学习+提问+思考”,如此才是修炼我们品性的最佳方式。

二、写作与书评 朱光潜先生在文章中说, 写作,是整理知识与整理思想的最好方法。

知识要借写作才能明确化,思想要借写作才能谨严化,知识和思想都要借写作才能系统化,有机化。

我深以为然。

从去年九月加入阅益书社,和小伙伴们一起每天读书,写总结,虽然一开始很不习惯,觉得每天写总结挺浪费时间的,关键是经常不知道要写什么。

可是一段时间坚持下来之后,明显感觉受益匪浅,最直接的体会是对于自己花时间写过笔记的书,总是印象更为深刻。

而且借由写笔记,也会不自觉的从大脑里调用之前看过的内容,开始慢慢有融会贯通的感觉。

虽然目前的水平仍在写日常读书心得,写读后感的层面,与先生在文章里提到的写作,还相差甚远。

但,道理是相通的。

况且,先生对于书评也自有他的一番讲法: 首先,书是读不尽的,自然也评不尽。

书评家也应该是一个探险家,为着发现好书,不能不读数量超过好书千百倍的坏书。

每个人都应该读些坏书,不然不能真正地懂得好书的好处。

我就特别喜欢先生这种很直白的道理,一语中的。

那些有关到底读经典还是读流行的争论,通通都可以站一边去了。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读自己感兴趣的,有需要的,不管是经典也好,新书也罢,但凡能因读书而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那便是适合我们的。

其次,对一个作品来讲,最有意义的批评往往不是一篇说是说非的论文,而是题材相似的另一个作品。

一部书在没有比它再好的书出来以前,尽管是不圆满,仍旧有它的功用,有它的生存权。

先生的这几句话,正好验证了“因为独特,所以存在”的说法。

时下人的焦虑急进,对于一些新书常是人云亦云的随意赞同或者不假思索地反对,往往失了个人主见。

一味跟风,未免偏颇。

今后,可以多学习一下先生的这种想法,“以彼之矛,攻彼之盾”,以同类型的好书,对比不好的作品,这也可以促使我们进行大量的主题阅读,养成知识系统化的读书思考方式。

最后,书评是读者与作者的见解和趣味的较量。

天赋与修养的不同,导致文艺的趣味也因而不同。

提笔写书评的唯一理由是,对于那部书有个人特殊的见解,由内而发,诚实,即便走偏,哪怕是离奇,对于作者与读者总是新鲜有趣的。

这最后的几句话更是彻底安了我写书评的心,只要认真读了,用心思考了,有所感悟,有所收获,便可“我手写我心”,尽情流露个人的所读所感即可,不必装腔,更不必作势。

而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告诉我自己,写书评不要太追求全面与完美,只要选取几点自己感悟最深刻的来写就好了。

倘若是很值得阅读的书,如先生所言,可以“一读再读”的,那么也不必急于一时将所有的感悟与收获都一一列举写出来,留一些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慢慢发酵,等下次再读时,指不定会生成怎样的美妙呢~ 三、结语 朱光潜先生的这本《谈读书》,很薄,真的很薄,薄到我们拿起书来不过1个小时就能看完。

然而,书里的很多道理却值得我们在日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一品再品。

最后还想分享一句先生的生活态度之言: 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只能算是第二桩事。

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

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悟”,是“修养生机”。

先生当真是活得透彻,看得明白。

只不过要想更好的领悟并享受生活,却离不开对知识的获取与思考。

不然我们即便优游日月山川,也只能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

所以,我们的肉体需要营养,心灵也不能“辟谷”。

肚皮装得饱饱的,是一件乐事;心灵装得饱饱的,是一件更大的乐事。

如先生所言。

楚汐の插画 ·End·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