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尼·狄德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德尼·狄德羅(法語:Denis Diderot,發音:dəni did(ə)ʁo,1713年10月5日-1784年7月31日)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和翻譯家,百科全書派的 ...
德尼·狄德羅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
跳至搜尋
德尼·狄德羅DenisDiderot德尼·狄德羅,路易斯-米歇爾·范盧繪於1767年出生(1713-10-05)1713年10月5日法蘭西王國香檳朗格勒逝世1784年7月31日(1784歲-07-31)(70歲)法蘭西王國巴黎時代啟蒙時代地區西方哲學家學派百科全書派主要領域宿命論、無神論、決定論、政治哲學
受影響於
巴魯赫·斯賓諾莎約翰·洛克伏爾泰米格爾·德賽凡提斯勞倫斯·斯特恩尼可洛·馬基維利塞繆爾·理查森艾薩克·牛頓盧克萊修勒內·笛卡兒
影響於
埃蒂耶納·博諾·德·孔狄亞克保爾·霍爾巴赫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米蘭·昆德拉君特·格拉斯雅克·巴贊(英語:JacquesBarzun)
簽名
德尼·狄德羅(法語:DenisDiderot,發音:dənidid(ə)ʁo,1713年10月5日-1784年7月31日)是法國啟蒙思想家、唯物主義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和翻譯家,百科全書派的代表。
他的最大成就是以二十年之功主編《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通常稱為《百科全書》)。
此書是18世紀啟蒙運動的最高成就之一。
目次
1生平
2著作目錄
2.1翻譯
2.2論文
2.3小說
2.4戲劇
2.5編纂
3參看
4參考文獻
5延伸閱讀
5.1主要來源
6外部連結
生平[編輯]
狄德羅出生於法國朗格勒,父親是一個刀匠。
從小接受基督教教育,但沒有接受舅父的神甫職務,1729年進入巴黎大學學習,並於1732年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在此期間,他半工半讀學習,給牧師寫講道詞賺錢維生。
[1]:46-47
1745年,法國出版商布雷頓準備邀請34歲的狄德羅和數學兼物理學家達朗貝爾將英國百科全書譯成法文。
他們接受下來後,卻在翻譯過程中,發現英國的這套百科全書內容支離破碎,觀點陳舊,充滿了令人窒息的宗教思想,於是狄德羅提出由他組織人,編寫一套更好的百科全書。
出版商接受了這個建議。
狄德羅的計畫得到了伏爾泰、盧梭、霍爾巴赫、愛爾維修等20多位著名學者的支持。
在他們的幫助下,狄德羅把法國最優秀的100餘位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政治家,以及工程師、航海家、軍事專家和醫生組織起來,共同從事這項偉大的事業。
由狄德羅任主編,達朗貝爾任副主編。
在編輯百科全書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代表第三等級利益,以反對封建專制、天主教會和經院哲學為己任的「百科全書派」。
1749年盧梭曾參與為狄德羅《百科全書》音樂和經濟學方面寫稿。
1772年出版28卷。
哲學上,狄德羅早期受到斯賓諾莎的泛神論影響,是一個自然神論者[1]:47。
1746年寫的《哲學思想錄》中認為感覺是一切知識的源泉,感覺是外部世界作用於感官的結果,觀念和思維能力都是由感覺發展而來的,這是感覺主義心理學思想。
並把認識歸結為:從感覺回到思考,又從思考回到感覺。
狄德羅一生提倡科學,曾被教會關押三個月,但他毫不畏懼,臨終時說「我死後,隨便人們把我葬在哪裡都行,但是我要宣佈我既不相信聖父,也不相信聖靈,也不相信聖族的其他任何人!」
1749年,他在《盲人書簡》中開始擺脫自然神論的影響,認為上帝的存在是虛妄的。
也因此在同年被關進監獄[1]:47。
他繼承並發展了笛卡爾、洛克和拉·美特利的唯物主義,反對貝克萊和休謨的唯心主義與不可知論。
他認為沒有超物質或離開肉體的精神和心理,他把人比喻為一架具有感覺和記憶能力的鋼琴,嘲笑貝克萊「以為自己是世界上存在的唯一的鋼琴,宇宙的全部和諧都發生在它身上」,這真是一架「發瘋的鋼琴」。
他把個體心理的發展和心理的過程都看作物質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他說:「這些物質因素逐步產生的結果,便是一個遲鈍的生物,一個有感覺的生物,一個有思想的生物。
」
他除了主編《百科全書》,其他主要著作有《對自然的解釋》(1754年)、《關於物質和運動的哲學原理》、《達蘭貝爾和狄德羅的談話》和《生理學基礎》,以及一些小說、劇本、評論論文集以及寫給很多朋友和同事的才華橫溢的書信。
著作目錄[編輯]
參見:百科全書,或科學、藝術和工藝詳解詞典
由於審查的關係,狄德羅很多作品在身後才得以發表。
翻譯[編輯]
《論美德與德性》,英國沙夫茨伯里,Essaisurlemériteetlavertu,byShaftesbury(1745)
《醫學通用詞典》,英國RobertJames(1746-1748)
《百科全書;或藝術與科學通用字典》,英國伊弗雷姆·錢伯斯(1750)
論文[編輯]
《哲學沈思》Penséesphilosophiques,essay(1746)
《懷疑者漫步》LaPromenadedusceptique(1747)
《論盲人書信集》Lettresurlesaveuglesàl'usagedeceuxquivoient(1749)
《論聾啞者書信集》Lettresurlessourdsetmuets(1751)
《對解釋自然的思考》Penséessurl'interprétationdelanature,(1751)
《關於一劇的談話》EntretienssurleFilsnaturel(1757)
小說[編輯]
《八卦珠寶》Lesbijouxindiscrets,novel(1748)
《修女》lareligieuse
《宿命論雅克和他的主人》Jacqueslefataliste
戲劇[編輯]
私生子LeFilsnaturel(1757)
《一家之主》Lepèredefamille(1758)
編纂[編輯]
《百科全書》L'Encyclopédie,(1750–1765)
參看[編輯]
維基語錄上的德尼·狄德羅語錄
百科全書
百科全書派
參考文獻[編輯]
^1.01.11.2金常政.百科全书的故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03.ISBN 7501326231.
延伸閱讀[編輯]
Anderson,WildaC.Diderot'sDream.Baltimore:JohnsHopkinsUniversityPress,1990.
App,Urs(2010).TheBirthofOrientalism.Philadelphia: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ISBN978-0-8122-4261-4,pp. 133–87onDiderot'sroleintheEuropeandiscoveryofHinduismandBuddhism.
Azurmendi,Joxe(1984).Entretiend'unphilosophe:Diderot(1713-1784),Jakin,32:111-121.
Ballstadt,KurtP.A.Diderot:NaturalPhilosopher.Oxford:VoltaireFoundation,2008.
Blom,Philipp(2010).TheWickedCompany.NewYork:BasicBooks
Blum,Carol(1974).Diderot:TheVirtueofaPhilosopher
Brewer,Daniel.UsingtheEncyclopédie:WaysofKnowing,WaysofReading.Oxford:VoltaireFoundation,2002.
Clark,AndrewHerrick.Diderot'sPart.Aldershot,Hampshire,England:Ashgate,2008.
Caplan,Jay.FramedNarratives:Diderot'sGenealogyoftheBeholder.Manchester:ManchesterUP,1986.
Crocker,LesterG.(1974).Diderot'sChaoticOrder:ApproachtoaSynthesis
DelaCarrera,Rosalina.SuccessinCircuitLies:Diderot'sCommunicationalPractice.Stanford,Calif.:StanfordUP,1991.
Fellows,OtisE.(1989).Diderot
France,Peter(1983).Diderot
Fontenay,Elisabethde,andJacquesProust.InterpréterDiderotAujourd'hui.Paris:LeSycomore,1984.
Furbank,P.N.(1992).Diderot:ACriticalBiography.NewYork:A.A.Knopf,.ISBN0-679-41421-5.
GregoryEfrosini,Mary(2006).DiderotandtheMetamorphosisofSpecies(StudiesinPhilosophy).NewYork:Routledge.ISBN0-415-95551-3.
Havens,GeorgeR.(1955)TheAgeofIdeas.NewYork:HoltISBN0-89197-651-5.
Hayes,JuliaCandler.TheRepresentationoftheSelfintheTheaterofLaChaussée,Diderot,andSade.AnnArbor,Mich.:UniversityMicrofilmsInternational,1982.
Kavanagh,Thomas."TheVacantMirror:AStudyofMimesisthroughDiderot'sJacquesleFataliste,"inStudiesonVoltaireandtheEighteenthCentury104(1973).
Korolev,SergueiV.LaBibliothèquedeDiderot:Versunereconstitution.Ferney-Voltaire:Centreinternationald'etudeduXVIIIesiecle,2014.ISBN978-2-84559-093-9
Kuzincki,Jason.Diderot,Denis(1713–1784).Hamowy,Ronald(編).TheEncyclopediaofLibertarianism.ThousandOaks,CA:SAGE;CatoInstitute:124–5.2008.ISBN 978-1-4129-6580-4.LCCN 2008009151.OCLC 750831024.(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3).
Mason,JohnH.(1982).TheIrresistibleDiderot
Peretz,Eyal(2013)."DramaticExperiments:LifeaccordingtoDiderot"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
Rex,WalterE.Diderot'sCounterpoints:TheDynamicsofContrarietyinHisMajorWorks.Oxford:VoltaireFoundation,1998.
Saint-Amand,Pierre.Diderot.Saratoga,Calif.:AnmaLibri,1984.
Simon,Julia(1995).MassEnlightenment.Albany:StateUniversityofNewYorkPress,.ISBN0-7914-2638-6.
Tunstall,KateE.(2011).BlindnessandEnlightenment.AnEssay.WithanewtranslationofDiderot'sLetterontheBlind.Continuum
Wilson,ArthurMcCandless(1972).Diderot,thestandardbiography
Vasco,GerhardM.(1978)."DiderotandGoethe,AStudyinScienceandHumanism",LibraireiSlatkine,LibraireChampion.
主要來源[編輯]
Diderot,Denis,ed.ADiderotPictorialEncyclopediaofTradesandIndustry,Vol.1(1993reprint)excerptandtextsearc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iderot,Denis.Diderot:PoliticalWritingsed.byJohnHopeMasonandRobertWokler(1992)excerptandtextsearch,withintroduc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MainworksofDiderotinEnglishtranslation
Hoyt,NellieandCassirer,Thomas.Encyclopedia,Selections:Diderot,D'Alembert,andaSocietyofMenofLetters.NewYork:Bobbs-MerrillCompany,1965.LCCN 65--26535.ISBN0-672-60479-5.
外部連結[編輯]
維基文庫中該作者的作品:
德尼·狄德羅
維基語錄上的德尼·狄德羅語錄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德尼·狄德羅
DenisDiderot的作品-古騰堡計劃
網際網路檔案館中德尼·狄德羅的作品或與之相關的作品
來自德尼·狄德羅的LibriVox公共領域有聲讀物
DiderotSearchengineinFrenchforhumansciencesintributetoDiderot
DenisDiderot:Rêved'Alembert(d'Alembert'sDream)(FrenchandEnglishtex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onversationbetweenD'AlembertandDiderot(alternatetranslationofthefirstpartoftheabov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DenisDiderotArchiv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英文)
DenisDiderotWebsite(inFrench)(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法文)OnlineversionoftheEncyclopédi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Thearticlesareclassifiedinalphabeticalorder(26files).
TheARTFLEncyclopédi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providedbytheARTFLProjectoftheUniversityofChicago(articlesinFrench,scansof18thcenturyprintcopiesprovided)
TheEncyclopediaofDiderot&d'AlembertCollaborativeTranslationProject(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productoftheScholarlyPublishingOfficeoftheUniversityofMichiganLibrary(anefforttotranslatetheEncyclopédieintoEnglish)
Shortbiography
DenisDiderotBibliograph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LeNeveudeRameau–DiderotetGoeth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閱論編法國大革命
舊制度
起因
國民制憲議會
君主立憲
國民公會
共和
督政府
執政府
年表
重要事件1788年
磚瓦之日(1788年6月7日)
維濟耶集會(1788年7月21日)
1789年
《第三等級是什麼?(法語:Qu'est-cequeleTiers-État ?)》出版(1789年1月)
通宵暴動(1789年4月28日)
三級會議集會(1789年5月5日)
國民議會(1790年6月17日-7月9日)
網球廳宣誓(1789年6月20日)
攻占巴士底獄(1789年7月14日)
大恐怖(1789年7月20日-8月5日)
八月法令(1789年8月11日)
人權和公民權宣言(1789年8月27日)
凡爾賽遊行(1789年10月5日)
1790年
高等法院的廢除(1790年2月至7月)
廢除貴族(1790年6月19日)
教士的公民組織法(1790年7月12日)
1791年
路易十六的出逃(1791年6月20日-21日)
戰神廣場慘案(1791年7月17日)
皮爾尼茨宣言(1791年8月27日)
1791年法國憲法(1791年9月3日)
自抑法(1791年9月30日)
國民立法議會(1791年10月1日-1792年9月)
1792年
新的巴黎自治政府(1792年6月)
1792年6月20日示威遊行(1792年6月20日)
布倫瑞克宣言(1792年7月25日)
八月十日事件(1792年8月10日)
九月屠殺(1792.9)
國民公會(1792年9月20日-1795年10月26日)
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成立(1792年9月22日)
1793年
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1793年1月21日)
革命法庭(1793年3月9日-1795年5月31日)
恐怖時期(1793年6月27日-1794年7月27日)
救國委員會
治安委員會
吉倫特派(1793年7月13日)
馬拉之死(1793年7月13日)
全民動員(英語:Levéeenmasse)(1793年8月23日)
嫌疑犯處治法(1793年9月17日)
瑪麗·安托瓦內特被送上斷頭臺(1793年10月16日)
去基督教化運動(全年)
1794年
丹敦和德穆蘭被處死(1794年4月5日)
牧月22日法令(1794年6月10日)
熱月政變(1794年7月27日)
第一次白色恐怖(英語:FirstWhiteTerror)(1794年秋季)
雅各賓俱樂部關閉(1794年11月11日)
1795年
共和三年憲法(1795年8月22日)
葡月政變(1795年10月5日)
督政府(1795年-1799年)
1797年
果月政變(1797年9月4日)
第二次拉施塔特會議(英語:SecondCongressofRastatt)(1797年12月)
1798年
花月22日法令(1798年5月11日)
1799年
牧月30日政變(1799年6月18日)
霧月政變(1799年11月9日)
共和八年憲法(1799年12月24日)
執政府
革命戰爭1792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2)
瓦爾密戰役
保皇黨叛亂
舒昂黨叛亂
旺代戰爭
多芬
凡爾登戰役
圍攻蒂永維爾(法語:SiègedeThionville(1792))
圍攻里爾
圍攻美因茨(法語:SiègedeMayence(1792))
熱馬普戰役
圍攻那慕爾(法語:SiègedeNamur(1792))
1793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3)
第一次反法同盟
旺代戰爭
下溫登戰役(英語:BattleofNeerwinden(1793))
法馬爾斯戰役(1793年5月23日)
奪取聖彼得羅和聖安蒂奧科(1793年5月23日)
凱撒斯勞滕戰役(英語:BattleofKaiserslautern)
圍攻美因茲(英語:SiegeofMainz(1793))
瓦蒂尼戰役(英語:BattleofWattignies)
翁斯科特戰役(英語:BattleofHondshoote(1793))
圍攻貝勒加德(英語:SiegeofBellegarde(1793))
佩爾斯托特戰役(英語:BattleofPeyrestortes)
土倫港之役(1793年9月18日-12月8日)
第一次維桑堡戰役(英語:FirstBattleofWissembourg(1793))(1793年10月13日)
特魯亞斯之戰(英語:BattleofTruillas)
第二次維桑堡戰役(英語:SecondBattleofWissembourg(1793))(1793年12月26-27日)
1794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4)
維萊昂科希戰役(英語:BattleofVillers-en-Cauchies)(1794年4月24日)
布盧戰役(英語:BattleofBoulou)(1794年4月30日-5月1日)
圖爾寬戰役(1794年5月18日)
圖爾奈戰役(1794年5月22日)
弗勒呂斯戰役(英語:Battle_of_Fleurus_(1794))(1794年6月26日)
朱安黨叛亂
阿爾登霍芬戰役(英語:BattleofAldenhoven(1794))(1794年10月2日)
1795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5)
巴塞爾和約
1796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6)
洛納托戰役(英語:BattleofLonato)(1796年8月3-4日)
卡斯奇里恩戰役(1796年8月5日)
泰寧根戰役(英語:BattleofTheiningen)
內勒斯海姆戰役(英語:BattleofNeresheim)(1796年8月11日)
安貝格戰役(英語:BattleofAmberg)(1796年8月24日)
維爾茨堡戰役(英語:BattleofWürzburg)(1796年9月3日)
羅韋雷托戰役(英語:BattleofRovereto)(1796年9月4日)
巴薩諾戰役(英語:BattleofBassano)(1796年9月8日)
埃門丁根戰役(英語:BattleofEmmendingen)(1796年10月19日)
施林根戰役(1796年10月26日)
第二次巴薩諾戰役(英語:SecondBattleofBassano)(1796年11月6日)
加利亞諾之戰(英語:BattleofCalliano)(1796年11月6-7日)
阿爾科萊戰役(英語:BattleoftheBridgeofArcole)(1796年11月15-17日)
遠征愛爾蘭(英語:Expéditiond'Irlande)(1796年12月)
1797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7)
布列塔尼海軍集結(英語:Actionof13January1797)(1797年1月13日)
里沃利會戰(1797年1月14-15日)
加的斯灣戰役(英語:Actionof25January1797)(1797年1月25日)
萊奧本條約(英語:TreatyofLeoben)(1797年4月17日)
新維德之戰(英語:BattleofNeuwied(1797))(1797年4月18日)
坎波福爾米奧條約(1797年10月17日)
1798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8)
埃及遠征(1798年–1801年)
1798年愛爾蘭起義(1798年5月23日-9月23日)
美法短暫衝突(1798年-1800年)
農民戰爭(英語:Peasants'War(1798))(1798年10月12日-12月5日)
1799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799)
第二次反法同盟(1798年-1802年)
亞克圍城戰(英語:SiegeofAcre(1799))(1799年3月20-21日)
奧斯特拉赫戰役(英語:BattleofOstrach)(1799年3月20-21日)
史塔卡赫戰役(1799年3月25日)
馬尼亞諾戰役(英語:BattleofMagnano)(1799年4月5日)
卡薩諾戰役(1799年4月27日)
第一次蘇黎世戰役(英語:FirstBattleofZürich)(1799年6月4-7日)
特雷比亞戰役(1799年6月19日)
諾維戰役(英語:BattleofNovi(1799))(1799年8月15日)
第二次蘇黎世戰役(1799年9月25-26日)
1800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800)
馬倫哥戰役(1800年6月14日)
霍亨林登戰役(1800年12月3日)
第二次武裝中立聯盟(1800年-1802年)
1801年(英語:FrenchRevolutionaryWars:Campaignsof1801)
呂內維爾條約(1801年2月9日)
佛羅倫薩條約(英語:TreatyofFlorence)(1801年3月18日)
阿爾赫西拉斯灣之戰(英語:BattleofAlgecirasBay)(1801年7月8日)
1802年
亞眠和約(1802年3月25日)
軍事將領陸軍
厄斯塔什·夏爾·達烏斯特(英語:EustacheCharlesd'Aoust)
皮埃爾·奧熱羅
亞歷山大·德·博阿爾內
讓-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
路易-亞歷山大·貝爾蒂埃
讓-巴蒂斯特·貝西埃爾
紀堯姆·布律納
讓·弗朗索瓦·卡爾托(英語:JeanFrançoisCarteaux)
讓-艾蒂安·瓦希耶·尚皮歐內
沙皮伊·德·圖維爾(英語:CharlesBertinGastonChapuisdeTourville)
居斯蒂納伯爵(英語:AdamPhilippe,ComtedeCustine)
路易·尼古拉·達武
路易·夏爾·安托萬·德塞
雅克·弗朗索瓦·迪戈米耶(英語:JacquesFrançoisDugommier)
夏爾·弗朗索瓦·迪穆里埃
皮埃爾·馬里·巴泰勒米·費里諾(英語:PierreMarieBarthélemyFerino)
路易-夏爾·德·弗萊爾(英語:Louis-CharlesdeFlers)
保羅·格勒尼耶(英語:PaulGrenier)
埃曼努爾·格魯希
雅克·莫里斯·阿特里(英語:JacquesMauriceHatry)
拉扎爾·奧什(英語:LazareHoche)
讓-巴普蒂斯·儒爾當
弗朗索瓦·克里斯多夫·凱勒曼
讓-巴蒂斯特·克萊貝爾(英語:Jean-BaptisteKléber)
皮埃爾·肖代洛·德拉克洛
讓·拉納
夏爾·勒克萊爾
克洛德·勒古布(英語:ClaudeLecourbe)
弗朗索瓦·約瑟夫·勒費弗爾
艾蒂安·麥克唐納
讓-安托萬·馬爾博
馬塞蘭·馬爾博
弗朗索瓦-塞韋朗·馬爾索(英語:FrançoisSéverinMarceau)
奧古斯特·德·馬爾蒙
安德烈·馬塞納
邦·阿德里安·讓諾·德·蒙塞
讓·維克多·莫羅
愛德華·莫蒂埃
若阿尚·繆拉
米歇爾·內伊
皮埃爾-雅克·奧斯滕(英語:Pierre-JacquesOsten)
尼古拉·夏爾·烏迪諾
多米尼克·凱瑟林·德·佩里尼翁
讓-夏爾·皮什格魯
約澤夫·波尼亞托夫斯基
洛朗·古維翁-聖西爾
巴泰勒米·路易·約瑟夫·謝雷(英語:BarthélemyLouisJosephSchérer)
讓-馬蒂厄-菲利貝爾·塞律里埃
約瑟夫·蘇昂(英語:JosephSouham)
尼古拉·讓·德迪厄·蘇爾特
路易·加布里埃爾·絮歇
貝爾格朗·德·沃布瓦(英語:Claude-HenriBelgranddeVaubois)
貝盧諾公爵
海軍
夏爾-亞歷山大·利努瓦(英語:Charles-AlexandreLéonDurandLinois)
敵軍奧地利
約瑟夫·阿爾文齊
卡爾大公
克萊費特伯爵(為奧地利戰鬥的瓦隆人)
弗里德里希·弗萊歇爾·馮·霍策(為奧地利服務的瑞士人)
卡爾克羅伊特伯爵
帕爾·克賴(為奧地利服務的匈牙利人)
朗貝斯克親王(為奧地利服務的法國人)
馬克西米利安·巴耶·德·拉圖爾(為奧地利服務的瓦隆人)
卡爾·馬克·馮·萊貝里希
魯道夫·里特·馮·奧托(為奧地利服務的薩克遜人)
薩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的約西亞親王
彼得·夸斯達諾維奇
羅伊斯-普勞恩親王
約翰·梅薩羅什·馮·索博斯洛(為奧地利服務的匈牙利人)
卡爾·菲利普·塞博滕多夫
達戈貝爾·馮·烏姆瑟爾
英國
拉爾夫·阿伯克龍比
詹姆斯·索馬雷茲
愛德華·珀柳
約克和奧爾巴尼公爵
荷蘭
奧蘭治親王威廉五世
普魯士
卡爾·威廉·斐迪南(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
卡爾·阿洛伊斯·祖·菲斯滕貝格
弗雷德里希·路德維希(霍恩洛厄-英格爾芬根親王)
俄羅斯
亞歷山大·科薩科夫
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蘇沃洛夫
西班牙
路易斯·費爾明·德·卡瓦哈爾
安東尼奧·里卡爾多斯
其他派系人物波旁王朝
查理十世
路易十六
路易十七
路易十八
昂吉安公爵
孔代親王路易六世
孔代親王路易五世
路易-菲利普一世
瑪麗·安托瓦內特
薩伏伊的瑪麗·路易絲公主
杜巴利伯爵夫人
路易·德·布勒特伊
洛梅尼·德布里安
查爾斯·亞歷山大·德·卡洛訥
弗朗索瓦-勒內·德·夏多布里昂
讓·朱安
格雷斯·埃利奧特
阿爾諾·德·拉波特
讓-西弗雷安·莫里
奧諾雷·米拉波
雅克·內克爾
斐揚俱樂部
安托萬·巴納夫
拉梅特伯爵
夏爾·馬洛·弗朗索瓦·拉梅特
拉法耶特侯爵
吉倫特派
雅克·皮埃爾·布里索
艾蒂安·克拉維埃
孔多塞侯爵
夏洛特·科黛
埃羅·德·塞舍爾
羅蘭·德拉普拉蒂埃
羅蘭夫人
讓·巴蒂斯特·特雷亞爾
皮埃爾·維克蒂尼安·韋尼奧
貝特朗·巴雷爾·德·維厄扎克
熱羅姆·佩蒂翁·德·維爾納夫
山嶽黨
保羅·巴拉斯
喬治·庫東
喬治·雅克·丹敦
雅克-路易·大衛
卡米爾·德穆蘭
羅歇·迪科
讓·馬里·科洛·德布瓦
讓-保爾·馬拉
普里厄-迪韋努瓦伯爵
普里厄·德拉馬爾訥
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
吉爾貝爾·羅默
讓·邦·聖安德烈
聖茹斯特
讓-蘭貝爾·塔利安
貝特朗·巴雷爾·德·維厄扎克
法布爾·代格朗蒂納(英語:Fabred'Églantine)
埃貝爾派
雅克·勒內·埃貝爾
雅克-尼古拉·俾約-瓦倫
皮埃爾·加斯帕爾·肖梅特(英語:PierreGaspardChaumette)
雅克·羅歐
波拿巴黨
拿破崙·波拿巴
約瑟芬·德·博阿爾內
約瑟夫·波拿巴
呂西安·波拿巴
德·康巴塞雷斯
雅克-路易·大衛
讓·德布里
約瑟夫·費徹
夏爾-弗朗索瓦·勒布倫
菲利普-安托萬·梅蘭
其他
讓-皮埃爾-安德烈·阿馬爾
格拉克斯·巴貝夫
讓·西爾萬·巴伊
巴泰勒米侯爵
雅克·尼古拉·俾約-瓦倫
拉扎爾·尼古拉·馬格里特·卡爾諾
安德烈·舍尼埃
讓-雅克·杜瓦爾·代普雷梅尼爾(法語:Jean-JacquesDuvald'Eprémesnil)
安托萬·康坦·富基耶-坦維爾(法語:AntoineQuentinFouquier-Tinville)
奧蘭普·德古熱
亨利·格雷戈瓦
菲利普-弗朗索瓦-約瑟夫·勒巴
雅克-多納蒂安·勒雷
讓-巴蒂斯特·羅貝爾·蘭代
紀堯姆-克雷蒂安·德·拉穆瓦尼翁·德·馬勒澤布
安托萬·梅爾蘭·德·蒂翁維爾(法語:AntoineMerlindeThionville)
讓-約瑟夫·穆尼耶
皮埃爾·塞繆爾·杜邦·德·內穆爾
弗朗索瓦·德·納沙托
路易·米歇爾·勒佩萊蒂耶·德·聖法爾若
皮埃爾·路易·普里厄
讓-弗朗索瓦·勒貝爾
路易·馬里·德·拉雷韋耶爾-勒波
薩德侯爵
安托萬·克里斯多福·薩利塞蒂
傑曼·德·斯戴爾
塔列朗
特雷薩·塔利安
居伊-讓-巴蒂斯特·塔爾熱
凱薩琳·特奧
馬克-紀堯姆·亞歷克西·瓦迪埃
讓-亨利·服蘭
夏爾·亨利·桑松
安托萬·西蒙
著名思想家
啟蒙時代
博馬舍
埃德蒙·伯克
夏爾·庫侖
德尼·狄德羅
班傑明·富蘭克林
托馬斯·傑斐遜
安托萬-洛朗·德·拉瓦錫
孟德斯鳩
托馬斯·潘恩
讓-雅克·盧梭
西耶斯神父
伏爾泰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革命產物
馬賽曲
法國國旗
自由、平等、博愛
瑪麗安娜
巴士底日
先賢祠
法國共和曆
公制
人權和公民權宣言
至上崇拜
理性崇拜
無套褲漢
弗里吉亞帽
閱論編啟蒙時代 相關主題
無神論
資本主義
公民自由
反啟蒙運動(英語:Counter-Enlightenment)
批判性思維
自然神論
民主
經驗主義
百科全書派
開明專制
自由市場
哈斯卡拉運動
人文主義
人權
自由主義
自由、平等、博愛
方法的懷疑
自然哲學
客觀性
同理心
理性
理性主義
理智
還原論
「敢於求知」
科學
科學方法
社會主義
共相
魏瑪古典主義
啟蒙時代的思想家法國
讓·勒朗·達朗貝爾
埃蒂耶納·博諾·德·孔狄亞克
布豐
孔多塞侯爵
德尼·狄德羅
克洛德·阿德里安·愛爾維修
保爾·霍爾巴赫
孟德斯鳩
布萊茲·帕斯卡
讓-雅克·盧梭
弗朗索瓦·魁奈
薩德侯爵
伏爾泰
勞恩男爵
日內瓦
菲爾曼·阿鮑齊特
讓-雅克·盧梭
奧拉斯-貝內迪克特·德索敘爾
德意志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
約翰·哥特弗雷德·赫爾德
威廉·馮·洪堡
伊曼努爾·康德
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
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
摩西·孟德爾頌
弗里德里希·席勒
克里斯多夫·馬丁·維蘭德
賽繆爾·馮·普芬多夫
格奧爾格·克里斯托夫·利希滕貝格
克里斯蒂安·沃爾夫
希臘
里加斯·費萊奧斯(英語:RigasFeraios)
阿達曼提奧斯·科拉伊斯(英語:AdamantiosKorais)
愛爾蘭
喬治·貝克萊
羅伯特·波義耳
埃德蒙·伯克
約翰·托蘭德
義大利
切薩雷·貝卡里亞
蓋塔諾·菲蘭傑里(英語:GaetanoFilangieri)
安東尼奧·傑諾韋西(英語:AntonioGenovesi)
皮埃特羅·維里(英語:PietroVerri)
路易吉·伽伐尼
詹巴蒂斯塔·維柯
尼德蘭
巴爾薩澤·貝克(英語:BalthasarBekker)
彼得·代·拉·考特(英語:PieterdelaCourt)
柏圖斯·庫那烏斯(英語:PetrusCunaeus)
胡果·格老秀斯
弗朗索瓦·赫姆斯特休斯(英語:FrançoisHemsterhuis)
克里斯蒂安·惠更斯
亞德里亞安·科爾巴格(英語:AdriaanKoerbagh)
弗雷德里克·范·林霍夫(英語:FrederikvanLeenhof)
安東尼·范·列文虎克
伯納德·紐汶蒂(英語:BernardNieuwentyt)
巴魯赫·斯賓諾莎
揚·斯瓦默丹
亨德里克·韋爾馬斯(英語:HendrikWyermars)
波蘭
塔德烏什·恰茨基(英語:TadeuszCzacki)
胡戈·科萬塔伊
斯坦尼斯瓦夫·科納爾斯基(英語:StanisławKonarski)
伊格內修·克拉西茨基(英語:IgnacyKrasicki)
尤利安·烏爾辛·聶姆策維奇(英語:JulianUrsynNiemcewicz)
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
延傑伊·希尼亞德茨基(英語:JędrzejŚniadecki)
斯塔尼斯瓦夫·斯塔西茨(英語:StanisławStaszic)
約瑟夫·維比茨基(英語:JózefWybicki)
葡萄牙
塞巴斯蒂昂·若澤·德卡瓦略-梅洛
俄羅斯
葉卡捷琳娜二世
傑尼斯·伊萬諾維奇·馮維辛
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羅蒙諾索夫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拉季舍夫
羅曼諾夫娜·沃龍佐娃·達什科娃(英語:YekaterinaVorontsova-Dashkova)
西班牙
卡洛斯三世
貝尼托·赫羅尼默·費伊豪·蒙特內格羅(英語:BenitoJerónimoFeijóoyMontenegro)
英國
弗蘭西斯·培根
約瑟夫·布拉克
詹姆士·包斯威爾
亞當·福格森
愛德華·吉本
羅伯特·胡克
大衛·休謨
弗蘭西斯·哈奇森
塞繆爾·詹森
約翰·洛克
艾薩克·牛頓
托馬斯·里德
亞當·斯密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
美國
班傑明·富蘭克林
托馬斯·傑斐遜
詹姆斯·麥迪遜
喬治·梅森
托馬斯·潘恩
分類
規範控制
WorldCatIdentities
BIBSYS:90066747
BNA:000026137
BNC:000044838
BNE:XX880448
BNF:cb11900134f(data)
CiNii:DA00498080
CONOR:12351587
FAST:39603
GND:118525263
ISNI:000000012133370X
LAC:0075F5286
LCCN:n79081610
LNB:000033478
MusicBrainz:8fcecba4-e277-49dd-bf7d-2cdd670c3ae1
NDL:00437879
NKC:jn19990001750
NLA:35035585
NLP:A11517633
NNL:000039421
NSK:000035745
NTA:06837075X
RKD:361348
ICCU:CFIV006225
SELIBR:183785
SNAC:w6t72k82
SUDOC:026831406
ULAN:500220298
VIAF:54146831
取自「https://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德尼·狄德罗&oldid=70902154」
分類:1713年出生1784年逝世法國思想家法國小說家法國藝術評論家法國文學評論家知識論者形上學學者本體論者美學家文化哲學家文學哲學家科學哲學家社會科學哲學家性哲學家教育哲學家法律哲學家宗教哲學家啟蒙運動哲學家百科全書派百科全書編纂者廢除死刑運動者唯物主義者法國無神論者無神論哲學家基督教批評者法國反天主教天主教會批評者普魯士科學院院士路易大帝中學校友18世紀哲學家朗格勒人18世紀無神論者伊壁鳩魯學派哲學家18世紀法國作家隱藏分類:頁面同時使用了collapsiblelist的titlestyle的background和text-align使用受影響於參數的人物信息框含有簽名的傳記作品含有hCards的條目本地相關圖片與維基數據相同含有法語的條目缺少維基數據連結的維基文庫模板含有古騰堡計劃連結的條目含有網際網路檔案館連結的條目包含BIBSY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E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BN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INI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CONO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FAST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GN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ISNI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A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CC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LNB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MusicBrainz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D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K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LP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NL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SK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NTA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RKDartists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B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ELIBR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NAC-ID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SUDOC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ULAN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VIAF標識符的維基百科條目包含28元素的規範控制使用ISBN魔術連結的頁面
導覽選單
個人工具
沒有登入討論貢獻建立帳號登入
命名空間
條目討論
臺灣正體
不转换简体繁體大陆简体香港繁體澳門繁體大马简体新加坡简体臺灣正體
查看
閱讀編輯檢視歷史
更多
搜尋
導航
首頁分類索引特色內容新聞動態近期變更隨機條目資助維基百科
說明
說明維基社群方針與指引互助客棧知識問答字詞轉換IRC即時聊天聯絡我們關於維基百科
工具
連結至此的頁面相關變更上傳檔案特殊頁面靜態連結頁面資訊引用此頁面維基數據項目
列印/匯出
下載為PDF可列印版
其他專案
維基共享資源維基語錄
其他語言
AfrikaansአማርኛAragonésالعربيةمصرىAsturianuAymararuAzərbaycancaБашҡортсаБеларускаяБеларуская(тарашкевіца)Българскиབོད་ཡིགBrezhonegBosanskiCatalàČeštinaЧӑвашлаCymraegDanskDeutschZazakiΕλληνικάEnglishEsperantoEspañolEestiEuskaraفارسیSuomiFrançaisArpetanFryskGaeilge贛語GalegoעבריתHrvatskiKreyòlayisyenMagyarՀայերենBahasaIndonesiaIdoÍslenskaItaliano日本語JawaქართულიҚазақша한국어KurdîКыргызчаLatinaLëtzebuergeschLietuviųLatviešuМакедонскиNāhuatlPlattdüütschNederlandsNorsknynorskNorskbokmålOccitanਪੰਜਾਬੀPolskiPortuguêsRunaSimiRomânăTarandíneРусскийSarduSicilianuScotsSrpskohrvatski/српскохрватскиSimpleEnglishSlovenčinaSlovenščinaShqipСрпски/srpskiSvenskaไทยTürkçeТатарча/tatarçaУкраїнськаOʻzbekcha/ўзбекчаTiếngViệt吴语მარგალური粵語
編輯連結
延伸文章資訊
- 1德尼·狄德羅 - 中文百科知識
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年10月5日—1784年7月30日),出生於法國東部郎格勒,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戲劇家,百科全書派代表人物,畢業於法國巴黎大學。
- 2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百科全書》編輯狄德羅:邁向哲學的
狄德羅不僅是《百科全書》編纂人,也是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百科全書》編輯。他是個有廣博知識與興趣的人,能以令人愉悅且具公信力的風格,撰寫形式異常 ...
- 3狄德羅論繪畫:最高尚的思考到最粗魯的描述 - 博客來
德尼·狄德羅(Denis Diderot,1713—1784),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百科全書派的代表人物,法國《百科全書》的主編。主要代表作有專著《哲學思想錄》《論 ...
- 4【百科全書之父】狄德羅——令人討厭的懷疑論者 - 虛詞p-articles
狄德羅(Denis Diderot)是十八世紀的思想家,雖然人生有些波瀾,但是類似的的生平故事,在他逝世後的二百多年來,也算比比皆是:當權者感到地位受挑戰時 ...
- 5狄德羅:法國啟蒙運動中被忽略的《百科全書》編撰者 - 香港01
狄德羅的宗教觀怎樣影響他寫《百科全書》呢? · 狄德羅後來在各方好友幫助後獲釋,但已對當時宗教的思想箝制十分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