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漢語詞類劃分與教學語法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過去漢語詞類系統經常沿襲西方語言學的傳統劃分模式與命名,劃分標準則多採以語義、句法和詞形等綜合判斷的折衷主義(eclecticism) ... 指導教授: 鄧守信.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78.128.221.219)您好!臺灣時間:2022/06/2822:13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外文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電子全文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王楚蓁研究生(外文):Chu-chenWang論文名稱:現代漢語詞類劃分與教學語法指導教授:鄧守信指導教授(外文):Shou-hsinTeng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系所名稱: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學門:人文學門學類:中國語文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8畢業學年度:96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145中文關鍵詞:詞類、教學語法、詞類劃分外文關鍵詞:partsofspeech、wordclasses、Chineseparts-of-speechsystem、pedagogicalgrammar相關次數:
被引用:24點閱:2965評分:下載:370書目收藏:2
過去漢語詞類系統經常沿襲西方語言學的傳統劃分模式與命名,劃分標準則多採以語義、句法和詞形等綜合判斷的折衷主義(eclecticism),易造成「就(預設)詞類推論劃分標準」的作法,缺乏漢語詞類發現程序的具體操作,亦忽略漢語的語言特性及跨語言的對應關係,將傳統的漢語詞類系統運用於華語教學上,產生諸多負遷移之影響。
本文檢視Jackendoff(1977)、Wierzbicka(2000)、Croft(1991)等學者從生成語法、原型理論及型態句法的角度提出詞類劃分的不同模組,進一步探討三者應用於劃分漢語詞類時的適切性和優缺點。
本文採Croft(1991)的主要詞類劃分模組,輔以Hengeveld(1992)語言詞類類型劃分,初步建立劃分漢語詞類之架構。
並討論劃分漢語詞類的先備條件,藉以釐清漢語詞法與句法的界面,以便於句法層面上討論劃分漢語詞類的句法測試程序,並說明本文提出的詞類之句法測試如何處理漢語詞類兼類與名物化問題。
詞類本為理論語言學運作的基本單位,應用於教學上時,則產生依不同教學法、不同程度或不同學習對象所訂定的權宜分類,因此目前華語教材的詞類表仍是眾家紛紜,詞類的劃分標準、詞類的數目、詞類術語(terminology)及詞類於教材語法點中之編寫等形同雜集,此現象不利於漢語教學語法(pedagogicalgrammar)之建構。
教學語法的編寫須考量L1與L2跨語言之間的對應關係,詞類於跨語言間的不對應性是造成L2學習者負遷移的常見因素,對於L1與L2可相對應之詞類(如三大詞類),卻經常能達到正遷移之效,因此完善漢語詞類系統可助語法教學事半功倍之力。
鑑於此,本文從L2學習者於漢語詞類使用的偏誤現象著眼,探討對外漢語教材詞類標記之使用現況,並以本文提出的漢語詞類劃分架構為軸,建立基於教學語法理念的漢語詞類系統與個別詞類的編寫要點,冀於日後能將漢語詞類的教學語法推廣納為華語教學領域內,以提升對外華語教材素質與教學品質。
WithrespecttoWesternlanguagestherehasbeenalongtraditionofcategorizingwordsforthepurposeofgrammaticaldescription.ThefieldofChineselinguisticscommonlyfollowstheseWesterncategorizationconventionsandtriestoapplycriterionssuchassemantics,syntax,morphologyandothersuchconventions,whendefininingChinesewordclasses.Asaconsequenceofthisandbecauseoftheabsenceofaconvincingdiscoveryprocedureandthelackofinter-languagecorrespondingrelations,thereisanintrinsicriskofnegativetransferswhenteachingChineseasasecondlanguage.ThisthesisinspectsvariousmodelsofPartsofSpeechsuchastheonesproposedbyJackendoff(1977),Wiezbicka(2000),Croft(1991)orHengeveld(1992)containingdifferentapproachstogrammartheorysuchasGenerativeGrammar,PrototypeTheoryandMarkednessTheory.ThisthesisadoptsmainlyCroft’smajorparts-of-speechmodelandcomparesittoHengeveld’sWFMprincipleofdifferentiatingparts-of-speechsystemswiththeobjectiveofestablishingthebasicfoundationsofaproperChinesepart-of-speechsystem.Inordertoattainthisgoal,thethesisproposesChinesewordhoodtestsandsyntacticdiagnostictests,andexplainsingreaterdetailhowthesyntacticstestscouldbeusedtoanalyzeChinesepeculiaritiessuchaszerodiversionandnominalization.Thetraditionaltheoreticallinguisticsmodelusuallybeginswiththedefinitionofaparts-of-speechsystemandwhenthismethodologyisappliedtoteachChineseasasecondlanguage,itismodifiedtovariousexpedientclassificationsystemsaccordingtodifferentteachingmethodologies,studentlevelsandlearningtargets.Therefore,atpresenttheutilizationofgrammaticalcategoriesinChinesetextbooksisstilladisparatemixofmodelsthathandicapsthegoaltoestablishamoresuitableChinesepedagogicalgrammar.Theasymmetryofinter-languageparts-of-speechsystemsisthemainfactorfornegativetransfers,andtoreversethesituationweshouldaimtoperfectandestablishasymetricChinesepartsofspeechsystemandthetheoriesthatsustainit,withtheclearobjectiveofreachingthehighdesirablepositivetransferscenario.Inconsiderationofthesefacts,thethesistacklesthecommonerrorsofChinesepartsofspeechaimedtoL2learnersanddiscussestheactualstatusquoofpartsofspeechinChineseteachingtextbooks.ThethesisestablishestheidealmodelofaChinesepartsofspeechsystemandthenecessaryprinciplesrequiredtocompileparticularwordclassesusingastrongpedagogicalgrammarbase.ThepurposeofthisthesisistobringintotheTCSLfieldanaccurateChineseparts-of-speechsysteminordertoimprovethequalityandeffectivenessofChinesetextbooksandChineselanguageinstructions.
中文摘要I目錄V表目錄VIII圖目錄X圖目錄X第一章緒論11.1研究動機與目的11.2研究範圍與架構3第二章文獻探討52.1詞類的定義52.2劃分詞類的標準82.2.1詞形82.2.2語義112.2.3句法142.2.4綜合標準(多重標準)172.2.5語用功能192.3詞類劃分的方法論212.3.1分布分析與詞類劃分212.3.2演繹法與詞類劃分242.4小結26第三章漢語詞類劃分之基礎研究273.1現代漢語詞類劃分的先備條件273.1.1漢語特性與詞類劃分283.1.2漢語「詞」的界定303.1.3漢語詞類的階層關係413.2現代漢語詞類劃分之理論基礎483.2.1普遍語法與漢語詞類劃分483.2.2類型變異與漢語詞類劃分523.2.3原型理論與漢語詞類劃分583.2.4小結61第四章現代漢語詞類劃分與測試634.1現代漢語詞類的發現程序634.2漢語的名物化與兼類問題804.2.1現代漢語的名物化與詞類劃分804.2.2兼類問題與詞類劃分884.3現代漢語詞類的診斷測試944.3.1天生的詞類944.3.2詞類的句法測試內容954.3.3深層句法結構與詞類劃分98第五章現代漢語詞類的教學語法1035.1華語教材的語法標記使用現況與探討1035.1.1華語教材語法標記使用現況1035.1.2華語教材生詞表語法標記之功能探討1065.2現代漢語詞類的教學語法架構1115.2.1教學語法的定義1115.2.2現代漢語詞類教學語法架構1135.2.3現代漢語詞類教學語法編寫要點116第六章結論1296.1總結1296.2研究限制與展望130參考文獻132附錄一139附錄二142
Anward,J.(2000).ADynamicModelofPart-of-speechDifferentiation.InB.C.PetraM.Vogel(Ed.),ApproachestoTypologyofWordClasses(pp.3-45).BerlinandNewYork:MoutondeGruyter.Baker,M.C.(2003).LexicalCategories:verbs,nouns,andadjective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Bloomfield,L.(1933).Language.NewYork:HenryHolt.Brinton,L.J.,&Traugott,E.C.(2005).LexicalizationandLanguageChang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homsky,N.(1968).LanguageandMind.NewYork:HarcourtBraceJavonovich.Chomsky,N.(1970).RemarksonNominalization.InR.Jacobs&P.Rosenbaun(Eds.),ReadingsinEnglishTransformationalGrammar(pp.184-221).MA:Ginn.Chomsky,N.(1981).LecturesonGovernmentandBinding.Foris:Dordrecht.Comrie,B.(1981).LanguageUniversalsandLinguisticTypology.Oxford:BasilBlackwell.Cook,V.J.(1988).Chomsky'sUniversalGrammar.Oxford:BazilBlackwell.Croft,W.(1991).SyntacticCategoriesandGrammaticalRelations.ChicagoandLondon: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Croft,W.(2000).Partsofspeechastypologicaluniversalsandaslanguageparticularcategories.InB.C.PetraM.Vogel(Ed.),ApproachestotheTypologyofWordClasses(pp.65–102).Berlin;NewYork:MoutondeGruyter.Croft,W.(2001).RadicalConstructionGrammar:SyntacticTheoryinTypologicalPerspective.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Curme,G.O.(1935).PartsofSpeechandAccidence.Boston:D.C.HeathandCompany.Dixon,R.(1995).ComplementClausesandComplementStrategies.InJ.Lyons&F.R.Palmer(Eds.),GrammarandMeaning(pp.175-220).Cambrige:CambrigeUniverisityPress.Duanmu,S.(1998).WordhoodinChinese.InJ.L.Packard(Ed.),NewapproachestoChinesewordformation:Morphology,phonologyandthelexiconinmodernandancientChinese(pp.135-196).Berlin:MoutondeGruyter.Ellis,R.(1994).TheStudyof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Emonds,J.(1985).AUnifiedTheoryofSyntacticCategories.Foris:Dordrecht.Gil,D.(2000).SyntacticCategories,Cross-linguisticVariationandUniversalGrammar.InB.C.PetraM.Vogel(Ed.),ApproachestotheTypologyofWordClasses(pp.173-216).Berlin;NewYork:MoutondeGruyter.Givón,T.(1984).Syntax:aFunctional-typologicalIntroduction(Vol.1).Amsterdam:JohnBenjamins.Givón,T.(2001).Syntax:AnIntroduction(Vol.1).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Haspelmath,M.(2001).Wordclassesandpartsofspeech.InP.B.Baltes&N.J.Smelser(Eds.),InternationalEncyclopediaoftheSocialandBehavioralSciences(pp.16538-16545).Amsterdam:Pergamon.Hatch,E.,&Brown,C.(1995).Vocabulary,Semantics,andLanguageEducation.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Hawkins,R.(2001).SecondLanguageSyntax:agenerativeintroduction.Oxford:Blackwell.Hengeveld,K.(1992).Partsofspeech.InM.Fortescue,P.Harder&L.Kristoffersen(Eds.),Layeredstructureandreferenceinafunctionalperspective(pp.29-55).Amsterdam:Benjamins.Hengeveld,K.(2007).Parts-of-speechsystemsandmorphologicaltypes.ACLCWorkingPapers2007(1),31-48.Hockett,C.F.(1958).ACourseinModernLinguistics.NewYork:Macmillan.Huang,J.C.-T.(1984).Phrasestrcture,lexicalintegrityandChinesecompounds.JournaloftheChineseLanguageTeachersAssociation,19(2),53-78.Huddleston,R.(1984).IntroductiontotheGrammarofEnglish.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Jackendoff,R.(1977).X-barsyntax.Cambridge:MITPress.Jesperson,O.(1924).ThePhilosophyofGrammar.London:GeorgeAllen&Unwin,Ltd.Kapatsinski,V.,&Riordan,B.(2005).HomographyinRussianandEnglish(Publication.Retrievedhttp://cognitrn.psych.indiana.edu/busey/q551/Phenomenology/Homonymy%20BV_2.pdf,fromIndianaUniversity:Lakoff,G.(1987).女人、火與危險事物:範疇所揭示之心智的奧秘《Women,Fire,andDangerousThings:WhatCategoriesRevealAboutTheMind》.台北:桂冠圖書公司.(梁玉玲、楊靜寬、王稼鈞,1994(中譯本)).Langacker,R.W.(1987).FoundationsofCognitiveGrammar:TheoreticalPrerequisites(Vol.1).Stanford:StanfordUniversityPress.Li,C.N.,&Thompson,S.A.(2003).MandarinChinese.Taipei:TheCranePublishing.Little,D.(1994).WordsandtheirProperties:ArgumentsforaLexicalApproachtoPedagogicalGrammar.InT.Odlin(Ed.),PerspectivesonPedagogicalGrammar.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Lyons,J.(1968).IntroductiontoTheoreticalLinguistic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Lyons,J.(1977).Semantics(Vol.2).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Odlin,T.,&Natalicio,D.(1982).SomeCharacteristcsofWordClassificationinaSecondLanguage.TheModernLanguageJournal,66(1),34-38.Rijkhoff,J.(2000).Whencanalanguagehaveadjectives?Animplicationaluniversal.InB.C.PetraM.Vogel(Ed.),ApproachestotheTypologyofWordClasses.Berlin:MoutondeGruyter.Robins,R.H.(1990).AShortHistoryofLinguistics(3rded.).LondonandNewYork:Longman.Saeed,J.I.(2003).Semantics(2nded.).Oxford:BlackwellPublishing.Schachter,P.(1985).Parts-of-SpeechSystems.InT.Shopen(Ed.),LanguageTypologyandSyntacticDescription(Vol.1,pp.3-61).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Searle,J.R.(1969).SpeechActs:anessayinthephilosophyoflanguage.Lond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Stern,H.H.(1992).IssuesandOptionsinLanguageTeaching.Oxford:OUP..Taylor,J.R.(2003).LinguisticCategorization(3rded.).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Teng,S.-h.(1975).ASemanticStudyofTransitivityRelationsinChinese.Berkeley:UniversityofCaliforniaPress.Teng,S.-h.(1990).ChineseGrammaticalCategories.PaperpresentedattheProceedingsoftheInternationalSymposiumoftheChineseLanguage,Singapore.Teng,S.-h.(1997).TowardsapedagogicalgrammarofChinese.JournalofChineseLanguageTeachersAssociation32(3),29-40.Teng,S.-h.(2003).GrammaticaldescriptionsinL2Chinese.世界漢語教學(1),75-86Whaley,L.J.(1997).IntroductiontoTypology:TheUnityandDiversityofLanguageNewburyPark:Sage.Wierzbicka,A.(2000).Lexicalprototypesasauniversalbasisforcross-linguisticidentificationof"partsofspeech".InB.C.PetraM.Vogel(Ed.),ApproachestotheTypologyofWordClasses(pp.285-317).Berlin:MoutondeGruyter.丁邦新譯(2002)。
中國話的文法(增訂版)。
台北:學生書局(趙元任,1968)王力(1954)。
中國語法理論。
北京:中華書局。
王力(1985)。
中國現代語法。
北京:商務印書館。
王海棻(1991)。
馬氏文通與中國語法學。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史有為(1996)。
詞類問題的癥結及其對策--漢語詞類柔性處理試探。
胡明揚(編),詞類問題考察(頁56-92)。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朱德熙(1980)。
現代漢語語法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1982)。
語法講義。
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1984)。
關於向心結構的定義。
中國語文(6),401-403。
朱德熙(1985)。
語法答問。
北京:商務印書館。
朱德熙(1991)。
詞義和詞類。
語法研究和探索(五)。
北京:語文出版社。
呂必松(2006)。
試論二合的生成機制與組合漢語(二)(國際漢語教育學會專稿)。
檢自:http://www.isclp.org/mjjt/9.html呂叔湘(1954)。
關於漢語詞類的一些原則性問題。
中國語文(9)。
選自《呂叔湘集》,2001。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呂叔湘(1979)。
漢語語法分析問題。
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1981)。
現代漢語八百詞。
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英哲、盧卓群(1997)。
漢語連詞發展過程中的若干特點。
湖北大學學報(4),49-55。
李靜延(2003)。
從形容詞狀語探討漢語狀語。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沈家煊(2000)。
認知語法的概括性。
外語教學與研究(1)。
汪小寧(1996)。
實詞•虛詞•中詞─現代漢語基本詞類劃分新探。
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3),68-70。
邢福義(2003)。
詞類辨難。
北京:商務印書館。
周國光(2004)。
關於現代漢語句法結構系統的理論思考。
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23-34。
易荷梅(2007)。
現代漢語「離合詞」的研究及其在教學上之運用的探討。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施關淦(1981)。
「這本書的出版」中「出版」的詞性。
中國語文通訊(4),8-12。
胡明揚(編)(1996)。
詞類問題考察。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胡裕樹、范曉(1994)。
動詞形容詞的「名物化」與「名詞化」。
中國語文(2),81-85。
徐通鏘(2001)。
對比和漢語語法研究的方法論。
語言研究,4(45),1-7。
高名凱(1953)。
關於漢語的詞類分別。
中國語文(10).。
袁毓林(2000)。
一個漢語詞類的準公理系統。
語言研究(4),1-28。
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漢語水平考試部(1994)。
漢語水平等級標準與語法等級大綱(徵求意見稿)。
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張誼生(2000)。
現代漢語副詞研究。
上海:學林出版社。
郭銳(2002)。
現代漢語詞類研究。
北京:商務印書館。
陳立元(2005)。
漢語把字句的教學語法。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陳俊光(2007)。
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
台北: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湯廷池(1992)。
漢語詞法句法三集。
台北:學生書局。
湯廷池(2000)。
漢語語法論集。
台北:金字塔出版社。
程工(1999)。
語言共性論。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齊滬揚(編)(2005)。
對外漢語教學語法。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劉月華、潘文娛、故韡(1996)。
實用現代漢語語法。
臺北:師大書苑出版暨發行。
劉沛騏(2003)。
現代漢語動名兼類和名物化用法之探討。
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劉蘭英&孫全洲(1998)。
語法與修辭(上冊)。
台北市:新學識文教出版。
鄧守信(2008)。
對外漢語教學語法。
台北:文鶴出版社(出版中)。
黎錦熙(1960)。
語法再討論--詞類區分和名詞問題。
中國語文(1)。
錢乃榮(2002)。
現代漢語概論。
台北:師大書苑。
戴會林(2006)。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詞類偏誤研究綜述。
宿州教育學院學報,9(3),109-111。
辭典與教材鄧守信、孫珞編(2004)。
今日台灣。
台中:東海大學華語中心葉德明主編(2007)。
新版實用視聽華語(第一至第四冊)。
台北:正中書局葉德明主編(1991)實用視聽華語(第一、二冊)。
台北:正中書局劉珣(2002)新實用漢語課本(第一至三冊)。
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劉月華等主編(1997)中文聽說讀寫(第一至二冊)。
Boston:Cheng&TsuiCompany黃仲珊&張陵馨(編)(1998)語言與修辭學辭典。
台北:書林出版公司.
電子全文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漢語把字句教學語法
2.
現代漢語助動詞的界定與教學應用
3.
論現代漢語詞素、詞、詞組之界定及其教學啟示
4.
現代漢語「離合詞」的研究及其在教學上之運用的探討
5.
從形容詞狀語探討漢語狀語
6.
現代漢語動名兼類和名物化用法之探討
7.
現代漢語詞類界定
8.
漢語「好」的語義、篇章、語用分析及教學應用
9.
現代漢語可能性副詞可能性排序之研究
10.
兒童文本詞類指標分析系統建置與應用
11.
現代漢語「好」的語義、句法及語用分析
12.
現代漢語「只」與日語相應形式對比分析與教學應用
13.
現代漢語複合詞的研究與教學應用
14.
現代漢語「是......的」句次結構分析與教學語法
15.
華語初級教材語法項目的選擇與排序原則之探討
無相關期刊
1.
現代漢語詞類界定
2.
論現代漢語詞素、詞、詞組之界定及其教學啟示
3.
現代漢語「是......的」句次結構分析與教學語法
4.
現代漢語助動詞的界定與教學應用
5.
漢語動詞分類的句法搭配與教學應用
6.
漢語把字句教學語法
7.
漢語方向介詞語義分析與教學語法
8.
現代漢語複合詞的研究與教學應用
9.
漢語能願動詞「可以」之教學語法
10.
現代漢語語法點等級化初探
11.
「要」的多義性解釋與教學語法
12.
華語初級教材語法項目的選擇與排序原則之探討
13.
現代漢語詞類與部首之關聯分析與教學應用
14.
漢語時態詞'在'與'著'制教學語法-以韓籍學習者為例
15.
現代漢語動詞後置成分之語法意義與教學排序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延伸文章資訊
- 1當代中文課程A Course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詞類也是. 本教材的一大特色,我們採用鄧守信博士為華語教學所規劃的詞類架構,呈現出. 詞類與語法規則的對應,並有效防堵學習者的偏誤。我們相信學習者對詞類的認. 識是 ...
- 2我讀鄧守信的〈漢語詞類的教學語法〉 - Dicky's Karma
關於詞類,眾說紛紜。 華語詞類的發現可以有三個程序:詞形(morphology)、語義(semantics)和結構(syntax)。詞形透過 ...
- 3現代漢語詞類劃分與教學語法
我深深感謝我的指導教授鄧守信老師,他擁有非凡的學問與氣度,以及驚人. 的幽默感。他指引了一條腳踏實地的學術之道,啟發我受限的盲點,樹立我獨立.
- 4鄧守信教授之道一以貫之1 - 台灣語言學學會
5,以下是鄧教授詞類系統的呈現。 4. 揭示漢語語法體系:六個基式結構與十二個信息結構。理想漢語詞類系統能.
- 5現代漢語詞類劃分與教學語法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過去漢語詞類系統經常沿襲西方語言學的傳統劃分模式與命名,劃分標準則多採以語義、句法和詞形等綜合判斷的折衷主義(eclecticism) ... 指導教授: 鄧守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