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寶貝的教養拉鋸戰 - 嬰兒與母親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寶貝好像很固執?! 1歲的孩子除了認知的發展以外,雙腳開始行走,並開始講出第一個有意義 ...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cookies,
關於更多cookies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說明。
我知道了
0%
首頁
育兒
學習當爸媽
1~2歲寶貝的教養拉鋸戰
作者:
Editor|發表日期:2011-04-27
收藏
關鍵字:
幼兒
、
教養
、
探索期
、
聽覺
、
嗅覺
、
味覺
、
視覺
、
好奇心
、
自我
、
固執
、
氣質
、
挑食
、
不吃飯
、
食慾
、
食譜
、
上廁所
、
訓練
、
學語兒
、
情緒
、
專注力
、
教養衝突
1歲的寶貝,介於躺在床上的嬰兒與活動自如的幼兒之間,脾氣似乎總是顯得特別倔強,讓媽咪在管教時傷透腦筋,活像是寶貝的青春叛逆期提早來到…抓好你的底限,一場驚人的拉鋸戰才正要開始。
認識篇:你的1歲自我中心寶貝
依據皮亞傑的理論,1歲孩子正處在一個感官敏感的時期,並運用肢體探索認識這個世界,無論是聽覺、嗅覺、味覺、視覺等等刺激對這個時期的孩子來說都是重要的,孩子總是會因為好奇而在空間中移動他的腳步探索這個世界;另一個處於這個時期幼兒的特點就是──自我中心,孩子意識到「我」的存在,什麼事情都希望自己可以完成,卻無法多面向的思考,更無法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不一樣的事物,皮亞傑著名的「三山實驗」,便清楚的證明這個觀點。
從三山實驗了解孩子的自我中心
著名的三山實驗中,皮亞傑將一個大型三座山的模型擺放在1歲孩子與實驗者之間的桌子上,並於模型中放置一個娃娃,讓孩子描述娃娃所看到的景象是什麼…在孩子回答之前,爸比媽咪先想一想,若詢問你相同的問題,你會怎麼回答呢?按照常理來說,我們會先以娃娃所在的地方,及它的眼神思考它所看到的景物是什麼,但在實驗中證明1歲的孩子無法運用「設身處地」的思考方式,當實驗者詢問孩子任何關於娃娃所看的景象時,孩子都是以自己所看到的景象作回答,因為他就是認為娃娃看到的景象就應該和自己看到的一樣。
這個時期的孩子認為自己就是這個宇宙的中心,其他人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想法不會有任何不一樣,希望自己獨立完成許多事的寶貝,就像是進入了人生中的「叛逆期」,這個皮亞傑稱之為「感官動作期」的階段,即一切都以直接的感官接收為主;1歲半之後進入前操作期,但自我中心的認知不會馬上消失,孩子必須隨著心理逐漸成熟之後意識到:「原來別人和我想的不同」,且越來越能同理他人感受。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黃馨慧副教授舉了自己孩子的一個自我中心有趣例子:在幫女兒洗澡時,女兒一邊與媽媽描述一個她自己編寫的故事,擦頭髮時毛巾遮住了女兒的耳朵,女兒便對黃馨慧副教授說:「咦,這樣你會聽不到耶!」這就是孩子自我中心時期的特點──用自己的觀點看世界。
寶貝好像很固執?!
1歲的孩子除了認知的發展以外,雙腳開始行走,並開始講出第一個有意義的字,與外界的溝通方式大大的改變了,看世界的角度也因此變得非常不同。
此時的孩子雖然字彙不多,但聽覺可不輸給大人,大部分的指令孩子都可以聽得懂,理解能力隨著溝通能力也漸漸提升;唯一要注意的是孩子在這個時期的專注力時間是非常的短的,也暫時還無法控制其生物的本能(想要的東西就是要拿到!)爸比媽咪可能會因為同樣的事情已經和孩子講了很多遍而感到氣餒,但請相信這只是寶貝在學習社會化的一個過程,他們必須要有足夠的成熟度來控制自己並體會他人的感覺。
此時能給予孩子的幫助只有協助他在固執時能轉移注意力,或是與孩子共同找出適合的控制策略;孩子這樣的現象是必經的路程,爸比媽咪應盡量試著輕鬆看待,也不要指責寶貝的表現,試著理解他們,才不會給予自己太大的壓力。
這個時期的寶貝溝通還不是非常順暢,因此照顧者所給予的關注及理解就變得相當重要。
由於孩子的單字詞彙量還不多,常常會發生「一字多義」或是「過度固著」的狀況,例如「車車!」代表的也許是坐車(且專指自己家中的車)、你看那裡的車車等各種意義,主要照顧者若與孩子有足夠親密的關係,將可以較輕鬆的方式理解孩子的需求,避免許多孩子因無法達成欲望而哭鬧的情緒發生。
「氣質」也是寶貝是否好帶的關鍵
即使有「自我中心」及「固著」兩種特質,卻也不是每個1~2歲的孩子都很難帶;黃馨慧副教授表示,「氣質」就如同個性,每個寶貝的表現不同,帶起來自然會有不一樣的心得。
有些孩子具有非常衝動的氣質,當自己已經做好決定時,就不容別人再改變他的行動並盡快達成,此時家長對於寶貝的安全問題就應嚴加戒備。
尤其孩子在過馬路時總喜歡自己一個人快速的穿越時,家長應先多次提醒必須先牽好媽媽的手才能過去,並預告孩子應該做的事(過來牽媽媽的手),或乾脆跑在孩子的前面先一步抓住他的身體,才能有效避免可怕的事故發生。
面對堅定、衝動的孩子,父母的打罵不見得有用,有時越講反而越故意,試著先消極的移除所有可能發生危險的物品或是事件是父母的責任,孩子會不斷嚐試觸碰父母的底限,因此家長必須比孩子更加堅持才行。
每一種氣質的孩子都有其發揮的空間,以氣質較隨和的孩子為例,雖然家長在照顧的過程中會覺得這樣的孩子「很好帶」,似乎什麼事都能順從父母的意思,但同時這樣的孩子在面對與其他人的互動中可能容易被欺負,家長一定要注意。
氣質堅定衝突的孩子,雖然在小的時候總讓父母覺得煩心,但是長大以後卻有著越挫越勇的特質,因為總是堅定的往自己所認為「對」的路走,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雖然辛苦,也應注意到孩子在此性格中較正面的面向。
實戰篇:與寶貝的拉鋸戰
由於這個時期的寶貝具有自我中心、用感官及雙腳探索世界及溝通能力尚未成熟等等各種特質,在相處之間與家長便容易發生許多衝突,孩子還無法立即性的做理性且配合大人的許多要求,每日的相處就如同一場場讓雙方精疲力竭的戰爭,在拉鋸戰之前,爸比媽咪先了解了孩子的特質及衝突的解決方式,將有機會減少很多爸比媽咪越帶孩子越累的經驗。
拉鋸1:別讓食物追著跑
1歲算是寶貝接受食物的轉捩點,孩子在此時期由母乳進步到完全與大人可以吃相同的食物,爸比媽咪為寶貝準備餐桌食物時可與大人相同,若擔心寶貝還無法順利的咀嚼,則可以將主食調整成較軟爛的,例如粥或是煮得較久的麵,並漸漸讓孩子在1歲半之後嚐試咀嚼較有硬度的食物幫助口腔發展,另外纖維太粗或太油、太甜的食物也不適合寶貝食用。
必須注意調味要清淡,黃馨慧副教授提醒,孩子的口味是父母培養出來的,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盡量不添加太多口味,以免孩子愛吃口味過重的食物、影響身體健康。
為什麼不吃飯?
這個時期的爸比媽咪在餵飯時遇到最大的難題往往是孩子不肯吃飯、或吃飯時動來動去。
針對不吃飯的問題,新北市私立勁寶兒托兒所附設托嬰中心所長林翠櫻表示,當寶貝不想吃飯時,首先應回想寶貝的作息時間是否穩定?不穩定的作息時間,對寶貝的飲食會產生不好的影響。
其次,供餐時間是否穩定,若兩餐之間時間較短,孩子沒有充份消化吸收食物的時間,也會食慾缺缺;再者,孩子每天的活動量要夠,當有足夠的活動量時,身體的熱量消耗,讓孩子的食慾容易被挑起,用餐情形就會正常。
除此之外,林翠櫻所長也建議,避免寶貝有挑食現象,爸比媽咪應檢視是否有以下狀況,適時修正:
* 以身作則:爸比媽咪對食物的喜好取捨,避免在寶貝面前表現出來,如果爸比媽咪都挑食,對寶貝的挑食影響,也就不言可喻了。
* 餐點的適切性:食物是否適合寶貝?應加以考量,除前面所提到之外,對餐點的內容、軟硬、口味、較容易引起過敏及寶貝未吃過的食物,都應注意寶貝是否能夠接受?若有比較無法接受的食物,應合宜的做選擇及調整。
*餐點變化性:若每天能在食物的營養、顏色、種類、均衡攝取上多用心思,孩子會覺得用餐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就不會有挑食的困擾了!有時,可參考各式嬰幼兒食譜、多花一些時間為孩子準備清淡可口的餐點,相信寶貝會喜愛用餐,就不容易養成挑食的習慣了!
黃馨慧副教授認為,營造餐桌上的良好氣氛,一次不介紹太多種新奇的食物讓寶貝認識,並給予餐桌上所有食物讓寶貝試試看,若孩子在嚐試各式烹調方式過後真的不喜歡就不要勉強,每個人都有不喜歡吃的食物,大人亦然,不需要太勉強孩子吃他們不喜歡的食物,只要用其他食物補足孩子所需的維生素即可。
家長在烹調時讓孩子一同參與也是很棒的作法,當孩子了解到食材由原本的樣子經過他的巧手後成為桌上的佳餚,成就感的驅使下他們會很願意嚐試看看!
別當孩子的餵飯跟屁蟲
寶貝開始會走了以後就不再願意乖乖坐在餐椅上吃東西?如果正為了孩子無法專心吃飯、一頓飯要吃一個小時以上而感到苦悶,建議爸比媽咪們重新建立起家中吃飯的規矩,將能很輕鬆的看到孩子在餐桌上的進步。
1歲的孩子自從手部抓握的力量足夠以後,便非常願意自己用手抓握餐具或是直接抓取食物用餐,爸比媽咪此時便可放手讓孩子自己坐在餐椅上吃飯,擔心不好清理的話,可在地板上墊一塊大塑膠布接住掉落的食物就好。
林翠櫻所長認為,當家長過度把吃飯的主導權往自己身上放時,訓練孩子自己吃飯的時間將會越拖越長;愉快的用餐氣氛對孩子練習吃飯很有幫助!養成孩子與家人一同用餐的習慣,讓孩子在愉快、正確及受尊重的引導下,完成用餐。
1歲半之後,寶貝在吃飯時,家人們應一同坐在餐桌旁享用餐點,用餐時間、地點應予規律的安排;用餐時間一定避免引開孩子注意力的玩具或物品出現在餐桌附近,用餐前避免給予零食或其他點心,以免影響正餐的食用,造成寶貝因食慾不佳,而想離開餐桌。
若寶貝坐不住跑下餐桌,家長也要堅持離開後除非回到原本的位置坐好,否則將不可以吃任何食物,當孩子坐好吃飯時給予大力讚賞,並於1小時後把所有的餐點收拾乾淨,不厭其煩的多次訓練之下孩子自然會知道要定時定點把肚子填飽。
用餐過程中,無論寶貝表現如何,家長都應用「正面的言語」引導、讚美及鼓勵喔!
拉鋸2:如廁訓練慢慢來
終於到了寶貝可以脫離昂貴尿布的時間,計劃懷第二胎的爸比媽咪也希望寶貝快一點學習到自己如廁,會節省許多將來手忙腳亂的麻煩;爸比媽咪要記得,如廁訓練急不得,黃馨慧副教授建議先以以下3點判斷孩子是否已經準備好進行如廁訓練:
*尿布是否常常是乾的?寶貝在嬰兒時期總是想到就尿,尿布大部分時間都是濕濕的,大一點之後尿布乾的時間比較長,想尿也會一次尿比較多量;另一個現象是寶貝在想大便時會有用力的動作,這都表示他的大小便已經可以控制得比較好,如廁訓練也可以準備開始了。
*是否可以溝通?寶貝語言發展成熟後,會以言語告訴爸比媽咪:「便便!」、「尿尿~」
*是否願意坐在小馬桶上?坐馬桶是如廁訓練最重要的程序之一,因此願意坐馬桶也是如廁訓練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當孩子符合以上3點條件,就表示爸比媽咪的如廁訓練可以開始囉!如廁訓練中大便因為感覺比較明顯,訓練時會比小便容易,大概1歲半到2歲可以開始嘗試訓練,而小便較難控制,因此大概要等到2歲~2歲半才適合開始訓練。
林翠櫻所長建議,有的孩子一開始還不習慣坐馬桶時,那麼爸比媽咪應先找出原因,如:可能馬桶座溫度較低,可以墊上軟布;或是寶貝對脫掉尿布沒有安全感,剛開始可以穿著尿布坐小馬桶上,熟悉後再脫掉尿布訓練即可;也有可能是爸媽太急,讓寶貝有壓迫感而排斥;總之,練習如廁的訓練方法很多,耐心引導最重要。
除了實際訓練,利用書籍或故事引導,讓孩子更了解大小便的意義,將如廁變成一件愉快的事,是縮短訓練時間的好方法,另外,大人也可以親身示範,大人上廁所時,帶著寶貝一同前往,看著大人如廁的方式,寶貝會模仿,漸漸就會使用自己的馬桶大小便了!
尿下去也沒關係
訓練的時程因每個人的發展而不太一樣,有的孩子很快就可以訓練完成、有的孩子則不一定,中間難免會遇到孩子還不會控制自己的身體、讓尿濕褲子的狀況發生,這都是很正常的,應給予諒解、耐心清理,並隨時保持愉快的心情,自然的指導正確作法,不造成孩子的緊張、焦慮或罪惡感,孩子的如廁訓練就能夠更輕鬆愉快的完成。
為了避免孩子尿在褲子上,爸比媽咪每隔1~2個小時,就可帶著寶貝到小馬桶上尿尿,並於坐馬桶的時間與孩子輕鬆聊聊天,告訴孩子小便應該要去該去的地方,當孩子順利尿尿或大便在馬桶內時,就給他大力的讚賞。
林翠櫻所長認為,選擇溫暖的季節是比較適合訓練孩子如廁的時機,因為孩子穿得少,穿脫衣物較為方便、尿濕時也較不會著涼感冒;不包尿布的訓練時間選擇,先由白天訓練開始,再漸進實施至午睡及晚上睡覺時間的訓練。
若托育中心已經開始訓練孩子如廁,家長可主動詢問老師訓練方式,在家中同步進行,對孩子的適應才會更有幫助。
成功的如廁訓練,對寶貝的人格、自信有很大的幫助喲。
拉鋸3:與學語兒相處
1歲之後的寶貝們開口之初,幾乎都以單詞與人溝通,每個單詞所代表的意義只有長期與他們相處的照顧者能猜得出來。
與這樣的孩子進行溝通是相當有趣的一件事,就如同我們在綜藝節目上常常看到的「比手劃腳」遊戲,每當孩子說出一個詞彙時,家長們便可重覆或是詢問孩子要表達的意思是不是自己所理解的,孩子也會運用除了語言之外的肢體與表情配合他想說的內容,直到與家長達成對某詞彙的共識為止。
爸比媽咪們不必太擔心孩子說的話太少或是不知道如何與孩子溝通,如一開始的認識篇所提及的,孩子從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可以接收家人所給予的指令,只因語言發展需要時間讓孩子的語言系統(無論是大腦內的還是生理構造)成熟,過度的揠苗助長也不一定會有很好的效果。
語言太少?不講話?
雖然不必過於擔心孩子的詞彙不足,但平日生活中的語言刺激絕對能幫助孩子在幼年時期的溝通更加順利,生活中處處是學習。
黃馨慧副教授認為,語言刺激不一定是刻意幫孩子補充各種詞彙,日常生活中的對話包括對物品的形狀、顏色、觸感等等的描述,或是日常生活所做的各項動作都是最好的語言教材,與其兩個人在生活中安安靜靜的散步,爸比媽咪不如多利用生活中的各種發現與孩子對話,即使孩子尚不能有非常完整的回應,也不該放棄所有可以與孩子說話的機會。
孩子還正處於以詞彙形容所有事物的階段,當孩子以短短的辭彙回應父母的話題時,父母可以幫孩子把句子完成,例如孩子指著自家車說:「車車」時,爸比媽咪可以詢問:「坐車子出去玩嗎?」父母對於孩子語言的輔導,可比孩子現有的能力再提升一些,以詞彙階段的孩子為例,父母就應引導孩子朝向完整句子的表達發展。
林翠櫻所長補充,除了生活中的刺激以外,說故事及閱讀也能幫助孩子認識新的詞彙及語言表達,一開始可選擇圖片較多的繪本,從5分鐘開始慢慢進步到15分鐘把一個完整的故事講完,並與孩子回顧故事情節,以問答的方式完成。
另外當孩子在說話的過程中出現不對的發音或文法時,家長可再正確重複一次同樣的語句,而不要糾正孩子的錯誤,以免孩子認為說話是一件令人感到氣餒的事。
閃字卡幫助孩子認識語詞?
市面上有些語文教材利用是一疊厚厚的字卡,在孩子面前快速的唸出每張字卡上面的語詞,經過多次練習孩子就可以知道字卡上的文字為何。
黃馨慧副教授表示,根據研究追蹤,當年使用字卡說出許多詞彙的孩子,過了幾年再以同樣的字卡詢問其文字,孩子就答不出來了,因此閃字卡在目前的研究中尚未有非常卓越的成效,父母於日常生活中的學習,讓孩子有動機及實際接觸才是最深刻有用的。
林翠櫻所長則表示,孩子的學習及能力發展,是將生活中的經驗與實際接觸結合起來;字卡的接觸也是一種經驗,儲存於大腦建立的巨大資料庫中,當生活經驗與之連結,將因而刺激幼兒對閱讀的興趣和提升對文字的理解能力。
實際的運作上,在園所內的教學經驗中,已獲得顯著的成果。
經過字卡學習的孩子,除具有優於同儕的專注力外,當開始學習符號、字詞及閱讀時,理解力上展現的成就,也比未受字卡訓練的孩子高出許多。
拉踞4:建立不起來的規則
1歲的孩子開始探索世界之後,所有事物對他來說都是相當新鮮有趣的,用手摸一摸、用腳跑一跑的動作是孩子這個時期最重要的動作;即使孩子對於這個世界充滿熱情,但這個世界卻不一定完全適合孩子隨意探索,父母因為安全上的顧慮或是建立孩子的秩序開始給予孩子許多生活上的規則,但幼小自我中心的孩子並不一定能馬上遵守許多規則,甚至似乎會去挑戰父母所給予的規則,此時父母的堅持與孩子的挑戰立刻成為劍拔弩張的拉鋸戰、衝突也在每日的戰爭中一觸即發。
黃馨慧副教授認為,其實生活中過多的規則對孩子來說要遵守不太容易,因此家長應先思考哪一些規則對孩子來說是優先順序最高的,再一一加入其他規則並反覆練習。
林翠櫻所長則認為,規則的建立應從小開始,從規律的日常生活中落實其簡單明確的規則;一開始所設定的標準一定要堅持,不隨著生活中的狀況而有所改變。
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是,孩子的能力是慢慢發展形成的,所以父母建立規則之後,仍需時時提醒,以協助孩子規則建立的確定性更加穩固;以收拾玩具為例,突然要孩子將所有玩具都收好可能會導致孩子的反抗,因此若希望孩子在玩玩具之後將玩具收拾乾淨,應於孩子遊戲時間的最後5分鐘前開始預告,讓孩子先有心理準備,真正需要收拾時才不會有太大的反抗。
父母的示範是建立規則最重要的階段之一,要孩子學習收拾玩具,訓練初期在遊戲結束時家長就要帶著孩子一起將玩具收拾好,就慢慢會確立規則的穩定性,規則就會成為孩子行為的習慣了。
安全是最大的規則
對1歲~2歲的孩子來說,生活中最重要的規則應是「安全」的議題,這個時期的孩子燙傷、跌倒、碰撞的情況常見,包括小手不可以去摸插座、過馬路時不可以一個人直直的往前跑等等都是父母應確實落實的規則,不一定要讓孩子實際觸摸插座以後受傷才知道危險(這個動作本身就相當危險了!)重覆不厭其煩的讓孩子知道其危險性及嚴格執行不能碰觸的規則,若無法轉移孩子的興趣就乾脆將危險的物品收拾乾淨隔絕其危險的因子(將抽屜鎖上、插座蓋起、烤箱收到高處),當父母堅持10次、20次不可以用手去碰時,孩子也可能會插座失去興趣了。
林翠櫻所長認為,有些家長因擔心孩子出事,便將所有可能發生意外的因子移除,讓孩子只在安全無虞的遊戲床上遊玩,其實是本末倒置的;孩子將來在其他環境中仍會遇到其他有危險的環境,除非有立即性的危險,建立規則會比完全消極的避免來得有意義。
林翠櫻所長的女兒小時候喜歡將抽屜開開關關,一開始林所長並未阻止孩子將抽屜打開,而是先觀察孩子的目的及作法是否安全?但後來發現孩子是因好奇抽屜中的物品,想要了解媽媽放了甚麼?所以只要注意有無危險的物品,並注意活動場合週遭有無危險的區域?影響安全因素排除後,就可讓孩子盡情的探索、玩得開心,由於好奇心和探索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只要把安全擺在第一位,就可讓孩子做各種不同的接觸及探索,對他們長大後的觀察力及創意會有很大的幫助!現在林所長的女兒正就讀倫敦藝術大學設計科系,創意對她的幫助,效益明顯!
不能遵守規則?父母要反思
除了安全上的議題,父母在要求孩子做到某些規矩、孩子卻怎麼都無法達成時,父母就必須反思規則是否太難太多孩子無法了解,可改變方式一次建立一種規則並在時間內密集地不斷重覆,或是思考另一種可能的原因──規則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來說還太難,他們無法了解。
例如有些父母期望自己1歲的孩子懂得與別人分享玩具,每一次有其他小客人來時便將寶貝的玩具拿出來讓大家一起玩或是把玩具送給別人;常常這樣的狀況會導致孩子開始鬧脾氣,怎麼樣都不願意和別人分享玩具,父母也會以為孩子無法學習分享而對孩子動怒。
父母不了解的是,這個時期的孩子還不能了解「分享」的概念,他們的生活有自己的秩序感,自己的東西就是自己的,他們不是小氣,只是不懂而已。
獎勵大於懲罰
對孩子來說,做到一項新的常規很不容易,父母應在孩子有新的成就時予以大力稱讚,讓他知道自己正在做「對」的事,新行為轉變成習慣需要反覆練習,給予孩子正面的獎勵絕對比懲罰有用。
當父母發現孩子正處於要破壞規則的臨界點時,必須預知孩子接下來的行為,以正向的方式阻止孩子做出不恰當的動作,例如父母知道孩子在爭奪玩具時容易失控動手打人,在孩子手舉起前便先告訴孩子:「你今天很不錯耶,媽媽上次告訴玩玩具時不可以打弟弟,你今天都沒有動手很棒耶!」即使孩子已經要做打人的動作,也會因為父母的提醒而把手放下來、學著再控制自己一下,寶貝與父母間的怒目相向也就再少了一點。
不處罰孩子一個最大的原因是希望孩子不要將負面的態度學習起來,否則當孩子看見別人不恰當的行為時,也會直覺性的動口動手,對其發展沒有太大的好處。
父母在教養孩子的時候,若已經無法控制自己責罵孩子時,可先暫停自己當下的情緒,將孩子托給身旁的親友暫時看顧,等到脾氣過了以後再繼續給予孩子正確的規則。
建立情緒規則有技巧
幼小的孩子有時會有胡亂發脾氣的狀況發生,這是孩子在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階段,因為表達能力尚未發展成熟,便只能以鬧脾氣取代,父母在處理時可先了解孩子鬧脾氣的真正原因是什麼,是不是生理上的需求沒有滿足?(是餓了?還是累了?)社會化過程中的孩子情緒表達來得快也去得快,父母於此時應先以同理的方式讓孩子感覺到有人正在關心他:「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氣因為…,媽媽了解你的感覺」,再找到讓孩子情緒轉移的關鍵點,以不同的事物包括玩具、遊戲取代孩子當下的情緒,都是給予孩子情緒教育的良好示範,將來孩子面對相同的情緒時,也可以正確的策略學習自己處理。
當孩子因為無法得到某樣事物而發脾氣時,父母除了堅持自己的規則之外,也不要以「騙」的方式讓彼此得到短暫的平靜:「好啦~媽咪下次會買給你!」孩子必須學習延宕自己的欲望,爸比媽咪越誠實告訴孩子當下的狀況,孩子會越快學習到處理自己內心的欲望。
拉鋸5:專注力為什麼不集中?
孩子進入到這個階段已經可以和別人互動了,閱讀、遊戲等等活動是除了生活以外的最佳學習管道,但是,孩子似乎都玩得不久?到底該如何分辨孩子是沒有興趣、還是專注力不夠呢?黃馨慧副教授認為,孩子的專注時間與氣質有關,有些孩子就可以花很長的時間探索一樣東西,有的孩子則不然,但只要是1~2歲的孩子有興趣,無論花多久時間,短則1~2分鐘、長則15分鐘都屬於正常的範疇。
這個時期由於孩子的大腦發展錯綜複雜,對於所有有趣的事物都有興趣、對於有趣事物的專注力不如大人般經過篩選,專注時間不會太長,除非孩子年紀漸長仍無法對於任何事物有較長時間的探索,否則家長在這個階段不太需要太過在意孩子的專注時間。
與專注力短暫的孩子遊戲
即使孩子的專注時間不長,爸比媽咪仍可利用一些有趣的媒介與孩子互動,林翠櫻所長表示,透過情境培養與孩子的互動,孩子平均下來的的專注力將可維持在10~15分鐘,但仍會依遊戲的不同而有所差異。
首先家長才是孩子最好的玩伴,家長可與孩子以陪伴、一起玩、一起互動的方式培養良好的關係,其間包括有信賴、安心的依附關係,如此一來孩子才能有安全感,自己去玩也充滿信心,不會玩一玩就想找爸比媽咪在哪裡,造成遊戲時讀分心。
可以與孩子一起玩的遊戲包括故事、音樂發聲玩具、拼圖、積木等等,操作互動性的玩具及富有想像力及創造力的遊戲是最佳增加孩子專注力的活動之一;另外大肌肉的訓練如跑跳、攀爬、滾球或公園裡的設施等等,都容易讓專注力短暫的孩子聚焦,專心遊戲;遊戲應以孩子為中心,家長只是提供選項給孩子挑選而已,配合孩子想做的事,如此孩子才會覺得遊戲好玩。
爸比媽咪也可利用家中的小物品,做為寶貝替代性的玩具,也是很好的方法;例如小肌肉訓練可以練習投幣的存錢筒、絲巾與紙盒(就像抽衛生紙的遊戲!);大肌肉訓練則可用大球、在家中桌子底下鑽來鑽去…等等方式進行,只要沒有危險性、零件不會剝落,都會是寶貝很棒的探索玩具。
使用多樣化的素材、變化遊戲方式,都可以提升孩子興趣,進而幫助專注力短的孩子,提升專注力及持續力。
1~2歲的孩子雖然與家長的拉鋸多,卻也是與家長互動最多的時期,爸比媽咪可要好好珍惜這短暫與孩子親密相處的時間,培養他們的社會發展能力、語言能力等等,將有助於孩子即將進入團體生活時與別人的融洽相處…1~2歲的一小步,可是將來10~20年的大跳板喔!
黃馨慧
現職: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學歷:美國普渡大學兒童發展與家庭研究所博士
經歷:托兒所保育員、單一級保母技術士檢定監評委員、幼托園所評鑑委員、幼稚園輔導方案輔導委員
林翠櫻
現職:板橋私立勁寶兒托兒所所長、私立卡爾威特托嬰中心負責人暨執行長
學歷:台北市立教育大學研究所在職學分班進修
經歷:中華民國零歲教育發展協會理事、台北縣板橋市幼兒教保協會前理事、
中國幼兒教育策進會學術交流前主委、榮獲2005全國幼鐸獎傑出園長獎
*本網站所發表之文章,均由《嬰兒與母親》及其他相關著作權人依法擁有其法律權益,若欲引用或轉載網站內容,請與本公司來信接洽,違者將依法處理。
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收藏
採訪整理/黃名瑄
諮詢/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副教授 黃馨慧
新北市私立勁寶兒托兒所附設托嬰中心所長 林翠櫻
拍攝/皮可米寶寶寫真
Model/可愛媽咪:張淑玲、活潑寶貝:周昕霈
熱門影音
海裕芬,幸福擁抱專屬親情|嬰兒與母親
李依瑾,生命是一場奇異恩典
【影音】5種NG點心,寶寶想吃要控制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看更多
孕前優生
試管「單胞胎寶寶」出生成功...
學習當爸媽
從小就可以培養專注力!學齡...
寶貝健康
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增多!兩...
營養&食譜
奶粉與副食品的完美搭配!滿...
健康百寶箱
別以為更年期才會發生!10大...
親子教育
大人如果沒有教,時間管理對...
學習當爸媽
3C產品讓家長又愛又恨!孩子...
學習當爸媽
擔心孩子成為下一個受害者?...
家庭關係
結婚前必須取得共識的4個話題...
看更多
1
爸爸帶孩子如何不崩潰?神隊...
2
孩子放電好去處!台中親子餐...
3
7/24國際冷笑話日!這些冷笑...
4
高蛋白×好吸收 發燒時的副...
5
及早揪出嬰幼兒先天性代謝異...
6
不用藥養孩子,發燒就是要等...
7
好心疼!寶寶呼吸不順,舒緩...
8
寶寶在外老是不停尖叫?5秘...
9
TOP10!惹惱全職媽咪的一句話
當期雜誌
看更多
● 李依瑾 生命是一場奇異恩典
●教你看懂寶寶手冊上的生長曲線
● 聽古典樂、和寶寶說話?胎教其實和你想的不一樣
● 認識亞斯伯格症! 家長如何引導亞斯伯格症小孩?
● 寶貝的小鬼萬聖節餐 香Q鬆軟烤餅配上咖哩100分
雜誌訂閱
駐站醫生看更多
曾薇蓁
專長:中醫內科、中醫針灸科、中醫婦科、中醫兒科、中醫皮膚科
施俊宇
專長:胎兒高層次超音波、腹膜外剖腹生產、硬脊膜外麻醉減痛分娩、自然產
余雅雯
專長:婦科問題,產後調理、病理皮膚、抗老美容
加入駐站醫生&專家
部落客看更多
香游氏
分享「香游事」,希望能帶給大家歡笑和共鳴。
小羊貝貝
35年人生的憤世嫉俗,12年職場的白眼嗤鼻,3年婚姻的咬指吞氣,說不出口的冷...
波波媽
波波媽,全職媽咪的生涯剛剛邁入第三年。
喜歡閱讀,旅行,手作和放空,但最...
加入駐站部落客
延伸文章資訊
- 11~2歲寶貝的教養拉鋸戰 - 嬰兒與母親
寶貝好像很固執?! 1歲的孩子除了認知的發展以外,雙腳開始行走,並開始講出第一個有意義 ...
- 2一歲半寶寶固執怎麼辦? - 雅瑪知識
一歲半寶寶不聽大人話很固執怎麼辦. 2--3歲的幼兒開始想獨立,多寬容,少訓斥,注意引導就可以。 一歲半的孩子脾氣差任性怎麼辦. 這麼大的孩子就是以自我為中心,不達 ...
- 3很堅持很固執的孩子,爸媽該如何溝通? - 天才領袖
孩子希望大人叫他做什麼事之前,都先預告或尊重他的想法,而且,教六歲以上的孩子,不要在一時半刻就逼他決定,孩子會用情緒來對抗。 固執第三名(4歲): ...
- 4陪孩子度過人生第一個叛逆期 - 親子天下
學步兒之所以「難纏」,是因為身心正面臨父母可能不知道的重要發展。 重要發展一:感受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 研究發現,一歲半到兩歲的學步兒會 ...
- 51Y5M4M。固執己見的一歲半 - 育兒的。好時光
養育一個小孩到接近一歲半的階段媽媽每天的情緒曲線就是活脫在坐大怒神:不停在天堂與地獄之間,幾萬次上下。 這個年紀無厘頭的程度,應該是連周星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