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何謂政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政治是妥協與共識。

... 政治是權力與資源的分配。

... 演講時說:「政治並不是科學……,反而更像是一種藝術」。

... 傳統的定義,其源自古希臘對政治一詞的早期意涵。

... 以換成 ... Thisisthehtmlversionofthefilehttp://ebook.taaze.tw/do/preview/viewer2.aspx?oid=11100597449.Googleautomaticallygenerateshtmlversionsofdocumentsaswecrawltheweb.Thesesearchtermsarehighlighted:政治是權力的行使Tip:Toquicklyfindyoursearchtermonthispage,pressCtrl+For⌘-F(Mac)andusethefindbar. 第一章何謂政治? Page1 第一章 何謂政治? 「人依其本性乃政治的動物」(Manisbynatureapoliticalanimal)。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政治學》(Politics,1) 因為人們對政治的見解互有歧異,所以政治呈現五彩繽紛的景象。

人們對他們應該 如何生活,抱持不同的看法。

另外,誰應該得到什麼?如何分配權力及其他資源?社會 應該建立在合作或衝突的基礎上?再者,人們對解決上述問題所應該採取的途徑也是眾 說紛紜。

人們應該做出怎樣的集體決策?誰應該擁有發言權?每個人擁有的影響力有多 少?對亞里斯多德而言,政治因此被視為「首要學科」:也就是說,人類首要的工作是 去改進其生活並創造良善的社會。

總而言之,政治就是一種社會活動。

政治永遠是雙向 的溝通,而非單向的對話。

離群索居的個人,例如《魯賓遜漂流記》的主角魯賓遜•克 魯梭(RobinsonCrusoe)雖能發展出簡單的經濟和生產的技藝等,但是他們卻無法參與政 治。

在《魯賓遜漂流記》一書中,當一位男士(或女士)富萊迪(Friday)到來時,政治才開始 逐漸成形。

儘管如此,人們見解的互異,構成了政治的核心,也進一步形成本書探討的 主題,並且決定了我們應該探究的方式。

人們對以下兩種現象有不同的看法:(1)促成社 會互動具「政治性」的因素何在?(2)分析與解釋政治活動的最佳途徑何在? 本章所要探討的重要議題如下: 重要的議題 ◆就政治是一種活動而言,政治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各思想家和傳統如何瞭解「政治」的意涵? ◆政治是否發生在所有的社會機構內部,或僅見於某些場所而已? ◆學術界探究政治採取的研究途徑有哪些? ◆政治研究是否可以達到科學的境界? ◆概念、模型與理論在政治的分析中,扮演著何種角色? 3 Page2 4 第一部分政治的理論 壹、政治的界定 從最廣泛的角度來看,政治(politics)是人們透過制定、 維繫和修正其生活一般規則的活動。

再者,政治也是學術 上的主題(有時「政治」以首字P大寫,即“Politics”的方式 出現),很明顯地政治學是指稱這類活動的研究,也因此政 治無可避免地與衝突(conflict)和合作(cooperation)的現象有 所關聯。

一方面,不同意見、需求、期望和利益的存在, 導致了人們對其生活所遵循的規則並無一致的看法;另一 方面,人們也認知到:為了影響這些規則或確保這些規則 獲得支持,人們必須與其他人互動,於是,鄂蘭(Hannah Arendt)將政治權力界定為「同心協力的行動」。

這就是為 什麼政治的核心經常被描繪成一種解決衝突的過程,不同 的意見或對立的利益因而得以彼此妥協。

然而,上述對政 治較寬廣的定義,被視為僅限於研究衝突之解決,卻未對 政治之目的加以說明。

再者,並非所有衝突都可以被解決。

儘管如此,人類周遭呈現出的差異性(diversity,即人們不可 能一模一樣)以及稀有性(scarcity,即資源不可能取之不 盡),使政治成為人類環境無可避免的特徵。

任何想嘗試釐清「政治」的意涵,必然須面對以下兩 項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大眾經常將「政治」一詞與日常生 活的事物發生聯想;換言之,政治是個「混雜的」辭彙。

大多數人在論及經濟、地理、歷史或生理學時,僅將這些 名詞視為學術的主題,但大多數人皆對政治抱持既定的刻 板印象。

例如,很多人會很自然地假定從事政治研究的學 者和老師,必然帶有某種程度的偏袒,他們難以相信政治 可以透過不偏不倚和冷靜的態度來加以探究。

尤有甚者, 政治通常被視為是個「骯髒的」字眼:一方面,它與糾紛、 分裂或甚至暴力聯想在一起;另一方面,它又與欺騙、支 衝突(Conflict) 意指各方敵對勢力之間 的競爭,它反映了意見、 偏好、需求或利益的多樣 性。

合作(Cooperation) 意指攜手並進;透過集體 行動達成目標。

4 Page3 5 第一章何謂政治? 配、謊言等行為扯上關係。

上述的聯想一點也不令人感到 新奇。

早在一七七五年,約翰生(SamuaelJohnson)即輕蔑地 將政治界定成「僅是想駕馭世界的工具」,美國十九世紀 的歷史學家亞當斯(HenryAdams)將政治假定為「一群令人 嫌惡者的有體系之組合」。

因此,任何嘗試對政治所做的 界定,一定要擺脫上述對政治所發揮的聯想。

所以,我們 必須試著澄清「政治」一詞被賦予的不道德意涵,以便將 政治建構成一個有意義的,甚至是值得讚許的活動。

第二個更為棘手的問題在於:甚至政治學權威學者也 未能對政治的意義達成一致的看法。

因此,政治有下述不 同方式的定義:政治是權力的行使、政治是權威的運用、 政治是集體決策的制定、政治是稀有資源的分配、政治是 詭詐與宰制的使用等。

本書對政治的定義如下:「人們制 定、維繫和修正其生活一般規則的活動」。

在各種定義中, 此定義可說相當地周延。

然而,當將此一定義抽絲剝繭或 重新審視時,就會浮現出問題。

例如,「政治」是否意指 著制定、維繫和修正規則的特殊方式(亦即透過和平的討論 方式),或是此規則是否放諸四海皆準呢?同樣地,政治是 否在所有的社會脈絡和政治制度之下運作,或僅見於某些 場所(亦即政府機構和公共生活)? 從這個角度來看,政治可被視為具「各式各樣」的概 念,就此一觀點而言,政治一詞有許多可接受或適當的意 涵。

另一方面,這些不同的看法可能僅是針對相同的概念, 從不同的角度切入。

不論我們是在處理相對立的概念,或 是在探討可選擇性的觀念,關於「何謂政治?」的爭辯, 確實值得加以推敲,因為針對此一主題的研究,學術界在 見解上和意識型態上有著非常深刻的分歧。

有關對政治的 不同看法,本節整理如下: •政治是政府的藝術。

•政治是公共事務。

5 Page4 6 第一部分政治的理論 •政治是妥協與共識。

•政治是權力與資源的分配。

一、政治是政府的藝術 首相俾斯麥(Bismarck)應邀至德意志帝國議會(Reichstag) 演講時說:「政治並不是科學……,反而更像是一種藝術」。

俾斯麥心中所謂的藝術,意指政府的藝術,亦即透過集體 決策的制定和執行,對社會實施控制。

這或許是政治最為 傳統的定義,其源自古希臘對政治一詞的早期意涵。

政治(politics)一字源自希臘字“polis”,其字面上的意義 是「城邦」(city-state)之意。

古希臘社會星羅棋佈著各個獨 立的城邦,而每個城邦都有其自治的政府。

其中最大且最 具影響力的城邦是經常被視為民主政府發源地的雅典 (Athen)。

從這個角度來看,政治即是指城邦的事務,亦即 「城邦所關切者為何種事務?」此一定義的現代形式,可 以換成以下這句話來問:「國家所關切者為何種事務?」。

從這個觀點來詮釋政治,明顯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用語: 當某人擔任公職時,他就被認為「涉入政治」,或某人嘗 試進入政府機構時,他就被視為「正要捲入政治」。

此一 定義也是學術界人士歷久不衰的想法。

在很多方面,政治是「與國家有關的事務」,此一觀 念是對政治的傳統看法,這反映了一些學者的政治研究均 將焦點集中於政府的人事與機構。

因此,就本質而言,政 治研究即是政府研究,或更廣泛地說,即關於權威運作的 研究。

此一觀點被具影響力的美國政治學者伊斯頓(Easton, 1979,1981)進一步地發揚,他將政治界定為:「價值的權威 性分配」(authoritativeallocationofvalues)。

依此一定義,他 所謂的政治意指政府回應社會壓力的各種過程,特別是透 過分配利益、酬賞或處罰來回應。

因此,「權威性的價值」 (authoritativevalues)被社會所廣泛接受,並且對一般大眾具 城邦(Polis) 希臘文,該字傳統上被理解 成最高的或最令人期待的社 會組織之形式。

概念的澄清 權威(Authority) 權威最為簡單的定義 是:「正當性的權力」。

若說權力意指影響他人 行為的能力(ability),則權 威正是發揮此影響力的 權利(right)。

因此,權威 建立在被公認必須遵守 的義務上,而不是動輒採 取某種形式的強制力或 支配力。

從這個角度來 看,權威根基於正當性或 正確性的權力。

韋伯依據 順從建立所奠基之理由 區分三種類型的權威:(1) 傳統型(traditional)權威是 以歷史的傳統為其基 礎 ;(2)領 袖 魅 力 型 (charismatic)權威是源自 於對某種類型性格的崇 拜;(3)合法−理性型(legal- rational)權威則是奠基在 一系列非個人取向的法規 〔參考本書第十章第三節 第三小節有關「權力的正 當化」(legitimizingpower) 的討論〕 Page5 7 第一章何謂政治? 馬基維利(NiccolòMachiavelli,1469-1527) 義大利的政客兼作家。

他是一位律師的兒子,馬基維利對公共生 活的體認,取材自處於政治極端不穩定的佛羅倫斯(Florence)。

他 曾任職第二總理(1498-1512),且奉命出使法國、德國和義大利其他 地區。

在經歷一小段牢獄之災以及麥迪西(Medici)家族統治重新掌 權之後,馬基維利就致力於寫作生涯,他的重要著作:《君王論》 (ThePrince;譯者按:中華書局有中譯本),出版於一五三一年,該書 深刻地描寫波吉亞(CesareBorgia)的統治行為,以及在其統治期間 的權力鬥爭。

該書的寫作旨在提供統一後義大利君主的行為指 導。

於是,「馬基維利主義的」(Machiavellian)此一形容詞,後來 被用來意指「狡詐的和表裏不一的」。

有約束力量。

從這個角度來看,政治與「政策」有所關聯, 亦即與正式的或權威性的決策有關,而這些決策策劃出社 群的行動。

然而,令人感到驚訝的是,上述定義相當程度地窄化了政治 的視野。

在此定義之下,政治在政體(polity)中發生,所謂的 政體是指一種社會組織的體系,其焦點集中在政府的運作。

因此,政治意指由數量有限且特定團體的人士、著名政客、 文官人員和遊說者,在內閣、議會、政府部門等場所中從事 的活動。

在此定義之下,意味著大多數人、大部分機構和社 會活動都被視為與政治無關。

從這個角度來看,商業行為、 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社區團體、家庭等,感覺上都是「非 政治的」(nonpolitical),因為它們沒有從事「治理國家」的行 為。

同樣地,將政治描繪成主要以國家為範圍的活動,將因 此忽視國際或全球趨勢對現代生活日益增強的影響力,例 如跨國技術和多國籍企業(multinationalcorporation)的衝 擊。

從表面看來,此項對政治所做的定義是民族國家時期 的殘留物,當時的民族國家在國際事務上,被視為獨立的 行為者。

尤有甚者,人們逐漸承認社會的複雜性已難以經 由個別政府來管理,而需涉及更廣泛的公部門與私部門領 域,這也反映出管理將逐漸被「治理」(Governance)所取代。

儘管如此,上述定義可以進一步縮小其範圍。

就趨勢 政體(Polity) 指透過政治權威的運作所組 織起來的社會組織;對亞里 斯多德而言,它意指由多數 人統治且追求所有人利益的 政治型態。

6 Page6 8 第一部分政治的理論 而言,明顯可將政治視為「政黨政治」(partypolitics)的等同 物。

換言之,「政治的」範圍可侷限在基於意識型態前提而 競逐國家領導權的行為者,以及嘗試成為諸如政黨等正式組 織的成員。

從這個角度來看,政客就被描述成「政治性」人 物,至於謹守著執行中立且專業角色的文官人員反而成為 「非政治性」人物。

同樣地,法官也是「非政治性的」人物, 因為他們不偏不倚地詮釋法律且根據證據來判案,但是如果 他們受到個人偏好的影響,或抱持某些其他形式的偏袒,此 時的法官就可能被指控為「政治性」人物了。

政治與國家事務之間的關聯,也解釋了人們為何經常對 政治抱著負面或嫌惡的印象。

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政治 與政客的活動彼此緊密地交織在一起。

魯莽地說,政客經常 被視為「追逐權力的偽君子」(power-seekinghypocrites),他 們透過官場上的辭令及意識型態上的堅持,以隱藏其個人野 心。

事實上,這種看法在現代變得相當普遍,因為媒體充斥 著政客貪污和腐敗的報導,強烈地灌輸民眾對政治負面的評 價,因此興起一股「反政治」(anti-politics)的情結。

這種傳 統上對政治人事運作百態的嫌惡,根植於人們將政治視為追 求自我利益、兩面討好且沒有原則的活動,這可以從「宮廷 政治」、「鑽營政治」等負面辭彙的使用,得到佐證。

上述 對政治的印象,有時可追溯至馬基維利(NiccoloMachiavelli) 反政治(Anti-politics) 對正式和既有的政治過程, 有一股疏離之情,該情緒反映 在不參與政治、支持反體制的 政黨或訴諸直接的行動。

7 概念的澄清 治理(Governance) 治理的概念比管理一詞更為廣泛。

雖然治理至今仍無一致的定 義,但以最廣泛的意義來說,治理意指藉由各種方式來調和社會 的生活。

因此,管理可視為是治理機制的一部份。

學者認為「沒 有政府的治理」有其產生的可能性(Rhodes,1996)。

治理主要的模 型為市場、層級制度、網絡。

廣義的治理反映出國家/社會的界 線日漸模糊,造成此現象的主要原因在於公共管理的新形式發 展、公私夥伴關係的增加、政策網絡的重要性提升,以及超國家 組織與國內組織的影響力擴大(多層次的治理)。

雖然有些聯合治 理的運作脫離結構的命令與控制,而走向諮商與談判的方式,但 有人卻認為此暗示將邁入一個「更少的管理與更自由的市場」。

Page7 9 第一章何謂政治?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22BCE) 希臘哲學家,他是柏拉圖的門 生,曾擔任年輕亞歷山大 (AlexandertheGreat)的家庭教 師。

西元前三三五年,在雅典 創辦一所哲學經院。

由於習慣 邊散步邊與學生對談,後人將 之稱為「逍遙學派」(peripatetic school)。

在現有二十二篇遺作 中,範圍涵蓋邏輯學、物理 學、形上學、天文學、氣象學、 生物學、倫理學和政治學。

中 世紀,其著作成為伊斯蘭教哲 學的基礎,隨後又為基督教神 學所引用。

亞里斯多德最為著 名的政治作品是《政治學》 (Politics),探討理想憲法的形 式。

的著作,在他的《君王論》(ThePrince[1531]1961)一書中, 馬基維利從實際的效益來審視政治,他建議政治領袖應集中 心力於詭詐、惡毒和操縱行為的運作。

上述對政治負面的看法,主要反映了自由主義的觀點, 自由主義認為當個人具有自我利益取向,政治權力會基於人 的自私性而流於腐化,並且誘使「掌握權力」的人利用其職 權追求個人的利益,就算犧牲他人利益也在所不惜。

艾克頓 爵士(LordActon,1834-1904)因此講了一句刻骨銘心的話: 「權力易流於腐化,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

儘管如此, 對政治抱持上述看法的人依舊認為政治活動是難以避免 的,並且是自有社會以來即已存在的現象。

然而,姑且不論 政客是如何腐敗,一般人都接受(就算有點勉強)政客總是伴 隨在我們身邊。

誠如早期社會契約理論家指出的,如果缺乏 權威性價值的分配機制,則社會將分裂成數個對立的群體而 爆發內戰。

因此,重點不在消滅政客的存在,以及使政治消 失無蹤,反而是將政治引導至一個相互制衡和牽制的架構之 中運作,以確保政府的權力不被濫用。

二、政治是公共事務 政治第二項更為廣泛的概念,乃是由原先將政治限定在 概念的澄清 權力(Power) 從廣泛的意涵來看,權力 意指有能力達成某些預 期的結果。

權力有時指涉 去做某事的「力量」。

這 包括了使其生存下去的 能力,以及政府促進經濟 成長的能力。

然而,在政 治學上,權力通常被視為 一種關係,亦即有權者在 使他人喪失選擇之情況 下,影響他人行事之能 力。

果真如此,我們可以 指稱此人對他人「擁有權 力」。

從較為狹義的角度 來看,權力與懲罰或酬賞 的能力有關,因此相較於 包含理性說服意涵的「影 響力」,它更接近於強制 力和支配力的意涵。

剛性 權力(‘hard’power)與柔性 權力(‘soft’power)之間亦 具有此種區別。

Page8 10 第一部分政治的理論 政府運作的範疇,轉而將政治界定為一種「公共生活」或「公 共事務」。

換言之,區別出「政治」與「非政治」之間的不 同,同時也將區別出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

此類對政治的看 法,經常可回溯至古希臘時期著名的哲學家亞里斯多德 (Aristotle)。

在其《政治學》(Politics,譯者按:水牛出版社有中譯 本)一書中,亞里斯多德認為「人類天生是政治的動物」, 在此意義之下,他指出唯有在政治的社群中,人類才得以過 著「良善的生活」。

從這個角度來看,政治是一項道德的活 動,涉及如何開創一個「正義社會」;正是基於這個原因, 亞里斯多德將政治學視為「首要科學」(masterscience)。

然而,如何劃分「公共」生活與「私人」生活之間的界 線?傳統上,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之間的區分,涉及國家與 市民社會之間的差別。

國家的機制(指政府機構、法院、警 察機關、軍隊、社會安全體系等)可以視為「公共的」,因 為它們是為社群生活謀求集體利益的組織。

再者,它們受惠 於公共經費的補助,其支出來自於稅金的收入。

相對地,市 民社會(civilsociety)是由如柏克(EdmundBurke)指稱的「小單 位」(littleplatoons)所組成,例如家庭、血緣團體、私人企業、 工會、俱樂部、社區團體等機構。

就這項意涵而言,它們之 所以被稱為「私人的」,在於其成立和經費來源是來自個別 的公民,且是為了滿足其自身利益,而非為了追求較高層次 的社會福祉。

在此「公共/私人」的區分基礎之下,政治被 限定在國家本身的活動和責任範圍內,而分別由各公共機構 執行其適當的職責。

至於個人的生活領域則是在處理其自身 的事務(包括經濟、社會、家庭、個人、文化和藝術等方面), 因此明顯歸類於「非政治的」領域。

「公共/私人」的區分,尚可根據一種更精細的分法, 也就是「政治的」與「個人的」之間的差異(參見圖1.1)。

雖然市民社會有別於國家,但是市民社會仍包含很多被視為 「公共的」機構,從較為廣泛的角度來看,這些是開放性的 機構,它們在公開場合運作,而一般大眾皆可接近。

關於這 8 Page9 11 第一章何謂政治? 公共的 私人的 國家: 政府的機構 市民社會: 自主性的機構:企業、 工會、俱樂部、家庭等 公共的 私人的 公共領域: 政治、商業、工作場所、 藝術、文化等 個人領域: 家庭與居家生活 圖1.1:「公共/私人」分類法的兩種面向 點所隱含的重要意涵之一,是它放寬了我們對政治概念的理 解,特別是將經濟事務從私人活動轉換成公共的領域。

依此 看來,政治的形式可以在工作場所找到其蹤跡。

雖然此一看 法將企業、社區團體、俱樂部和工會視為「公共的」機構, 但是對於政治的看法,仍嫌不夠寬廣。

根據這個觀點,政治 不能也不應該侵入「個人的」事務或機構。

女性主義思想家 曾特別指出:這意味著政治在住家門口就已止步,政治不會 發生在家庭、居家生活或個人關係中。

這類觀點可從政客將 其職業內的行為與他們個人的或居家的行為截然二分中,得 到一些佐證。

就分類而言,欺騙配偶或虐待子女皆是屬於「個 人的」事務,由於這類行為並未觸及公共事務層面,因此它 們不具政治的重要性。

上述將政治本質視為「公共的」活動,造成正面和負面 兩種評價。

就傳統的評價而言,可回溯至亞里斯多德時代, 當時政治之所以被視為一種高尚且文明的活動,是由於政治 具有「公共的」特質。

此一看法為鄂蘭(HannahArendt)所發 揚光大,在她的《人類的條件》(TheHumanCondition,1958) 一書中,鄂蘭認為政治是人類活動最重要的形式,因為它涉 及自由與平等公民之間的互動。

政治賦予了生活意義,也肯 定每個人皆具獨特性。

像是盧梭(Jean-JacquesRousseau)和彌 爾(JohnStaurtMill)等思想家,他們認為政治參與在本質上有 9 Page10 12 第一部分政治的理論 鄂蘭(HannahArendt,1906-75) 德國的政治理論家兼哲學家。

鄂 蘭成長於中產階級的猶太家 庭。

一九三三年她為了免於納粹 主義的迫害而逃離德國,最後在 美國落腳,這也是她主要著作成 書之處。

她博學多聞,她的特殊 風 格寫作,受到存在主義 (existentialism)學者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1889-1976)及雅斯培 (KarlJaspers,1883-1969)的 影 響;她將這般經歷形容為「無障 礙思考」。

其主要的著作包括《極 權主義的起源》(TheOriginsof Totalitarianism,1951,譯者按:時 報公司有中譯本)、《人類的條件》 (TheHumanCondition,1958)、《論 革命》(OnRevolution,1963)及《耶 路撒冷的艾賀曼》(Eichmanin Jerusalem,1963)。

其中《耶路撒 冷的艾賀曼》一書強調「平庸之 惡」(banalityofevil),她將艾賀 曼(Eichmann)描述為納粹官員而 非瘋狂的思想家,因而引發爭 議。

其正面意義,因而得出類似的結論。

盧梭指出,唯有透過所 有公民直接且不斷地參與政治生活,國家方能追求普遍的公 益(commongood),或形成所謂的「全意志」(generalwill)。

彌爾認為涉入「公共的」事務具有教化意義,促進個人在自 我、道德和智識上的發展。

然而,與前述正面評價形成強烈對比的是,政治作為一 種公共活動,也被描繪成一種不必要的干涉形式。

特別是自 由主義思想家,他們對市民社會的偏愛甚過國家,因為「私 人的」生活就是一種個人自由和個人責任選擇的領域。

透過 縮小「政治的」領域,最能彰顯此一觀點,這類看法常見的 論點是「將政治排除在私人活動(例如企業活動、運動和家 庭生活)之外」。

從此觀點而看,政治是有害的,因為它阻 礙人們依其選擇而行動。

例如,它可能介入公司如何經營其 企業、干涉我們和誰一起運動以及如何運動、或是我們如何 養育子女。

三、政治是妥協與共識 政治的第三項概念與其說和政治運作的範圍有關,倒不 Page11 13 第一章何謂政治? 如說是與決策方式有關。

具體而言,政治被視為解決衝突的 特定方式,亦即藉由妥協、折衝與談判,而不是透過武力或 赤裸裸的權力鬥爭。

這意味著政治被描繪成「達成可能解決 途徑的藝術」。

此一定義常見於日常所使用的辭彙中。

例如, 將問題的解決途徑描述成一種「政治的」解決途徑,意指進 行和平的辯論與仲裁,有別於經常被引用之「軍事的」解決 途徑。

再者,此一看法可以回溯至亞里斯多德的著作,特別 在他的見解中,他所謂的「政體」是指理想的政府體制,這 是一種同時綜合貴族政治和民主政治特徵的「混合」形式。

針對此一看法,現代主要的新詮釋者之一是克里克(Bernard Crick)。

在其經典之作:《政治的辯護》(InDefenceofPolitics) 一書中,克里克指出以下的定義: 政治是各種利益在特定規則之下相互折衝的活動,並 依其對整個社群生存與福祉重要性的比重,來分配權 力的大小(Crick,1993:21)。

因此,在他的看法中,政治的核心即是廣義的權力分配。

有鑑於衝突無可避免,克里克認為當社會團體和利益團體各自 擁有某種程度的權力時,就必須進行妥協,而不能只是一味地 衝突。

克里克將政治描繪成「為秩序問題尋求解決之道,選 擇妥協而不是暴力和壓制」。

對政治抱持此一看法,與「自 由主義式的理性主義」有很大關聯。

該觀點奠基在對辯論與 討論之效益的信念上,也深信社會應建立在共識而非誓不兩 立的衝突之上。

換言之,就算有歧異的存在,亦可迎刃而解, 無須訴諸脅迫和暴力的手段。

然而,有人批評克里克對政治 的認知,過於偏重發生在西方多元主義國家的政治運作形 式;事實上,他將政治視同選舉的抉擇與政黨的競爭。

因此, 克里克對政治的詮釋,難以適用於一黨制國家或軍事政權。

依這種角度對政治所做的詮釋,有一種令人讚許的正面 意義,亦即政治當然不是指烏托邦的解決途徑(妥協意指由 概念的澄清 共識(Consensus) 共識一詞意指達成一種 協議,只不過多半涉及某 種特定形式的協議。

首 先,其意味著一種廣泛的 協議,而此協議由許多個 人或團體所接受。

其次, 意指同意某些原則或基 本原理,而不是達成精確 或確切的協議。

換言之, 共識容許在某些重點上 或細節上有些許差異。

共 識型政治(consensuspoli- tics)有兩種意涵。

一是程 序上共識(proceduralcon- sensus),它表達了透過協商 和談判以做出決定的意 願,其方式是經由各政黨 間的諮商,或是藉由政府 與各利益團體間的協議來 達成。

另一是實質上的共 識(substantiveconsensus),是 指兩個或兩個以上政黨在 意識型態立場上的交集, 反映針對基本政策目標所 達成的協議,例如英國戰 後「社會民主的共識」 (social-democraticconsensus) 和德國「社會−市場的共識」 (social-marketconsensus)。

10 Page12 14 第一部分政治的理論 各方所做出的讓步,因此沒有一方能完全滿足),但相較於 流血和暴動等選項,較易為各方所接受。

從這個面向來看, 政治可視為較文明的手段。

人們應該重視政治的正面功能, 而將之視為一種活動,並應該隨時準備參與其所屬社群的政 治生活。

政治是一個妥協與調停的過程,其過程必然是屈折 的且困難的(因為它牽涉到必須仔細聽取別人的意見);然 而,對以上的概念無法理解,可能已經在許多已開發國家中 造成對民主政治漸增的普遍覺醒。

如同史托克(Stoker, 2006:10)所言:「政治是為挫敗而設計的;它的結果通常是 混亂、模稜兩可且不確定的」。

四、政治是權力 政治的第四項定義,可說是既廣泛且激進的。

該定義並 非將政治侷限於某一特殊的領域(例如政府、國家或「公共」 領域),這類觀點反而認為政治見於所有的社會活動中,而 且是自有人類以來就已存在的事實。

誠如萊夫維奇(Adrian Leftwich)在《政治是何物?政治的活動及其研究》(Whatis Politics?TheActivityandItsStudy,2004)一書中所指出的:「政 治是所有集體性社會活動的核心,不論是正式的或非正式 的、公共的或私人的,政治存在於所有人類的團體、機構和 社群中」。

因此,政治發生在社會互動的每一個層級;可發 生在小至家庭和同儕團體,大至國際互動的全球層次中。

然 而,政治活動有何獨特性?何種性質可以說明政治不同於其 他形式的社會行為? 從最為廣泛的角度來看,政治指涉社會運作的過程中, 有關資源的生產、分配和使用。

就實質的內容而言,政治就 是權力:有能力透過任何手段以達成預期的結果。

這類觀念 簡潔有力,就如同拉斯威爾(Lasswell,1936)在《政治:誰得 到什麼?何時得到?如何得到?》(Politics:WhoGetsWhat, When,How?,譯者按:時報文化有中譯本)著作中的書名一樣。

11 Page13 15 第一章何謂政治? 焦點闡述iiii 權力的「面向」 權力的操作型定義可以界定如下:A有能力驅使B去做B所不太樂意做的事時,則 稱A比B有權力。

儘管如此,A對B施以影響力有許多方式,我們區分以下幾個不同層 次的權力「面向」: ◆權力就是政策的制定(Powerasdecision-making): 權力的面向乃涉及有意識的行動,亦即透過某些方式來影響決策的內容。

對權力 這種形式的傳統解釋,可見於達爾(Dahl,1961)的《誰來統治?美國城市的民主與權力》 (WhoGoverns?DemocracyandPowerinAmericanCity),該書透過分析行為者在現有選項 所做出的決策,藉以判斷誰擁有權力。

然而,有很多途徑可以影響此類的決策。

鮑汀 (Boulding,1989)在《權力的三個面向》(ThreeFacesofPower)一書中,區分三種權力運 作的方式:(1)使用強制力或脅迫力(即棍子);(2)使用互蒙其利的交換方式(即交易);(3) 訴諸義務、忠誠的途徑(即情感)。

◆權力就是議題的設定(Powerasagenda-setting): 權力的第二個面向,誠如巴克拉赫和巴拉茲(BachrachandBaratz,1962)提出的,是 指防止做出決策的能力,事實上,該權力面向又稱為「非決策」(non-decision-making), 這是指有能力設定或控制政治議題,因而得以阻止不利於決策者的議題或提案發生。

例如,私人企業可能同時運用以下兩種權力:透過競爭以重挫有關消費者保護的立法 提案(第一個面向);遊說政黨和政客以防範有關消費者權利的議題付諸於公眾討論(第 二個面向)。

◆權力就是思想的控制(Powerasthoughtcontrol): 權力的第三個面向,就是按照他/她的想法和需求去塑造另一個人的思想、需求 或慾望的能力。

這種權力的運作乃透過意識型態的信仰或心理上的控制來達成。

這就 是路克斯(Lukes,2004)所謂權力的激進觀點,與「柔性」權力之概念重疊。

比方說,廣 告藉由耕耘與「品牌」之間的關聯,而擁有形塑消費者品味的能力,便是一個例證。

在政治生活中,這種形式權力的運作,可見於宣傳工具的靈活運用,更為常見的方式 是發揮意識型態的影響力。

從這個脈絡來看,政治有多樣性和衝突性的特色,然而主 要的形成因素仍在於資源的稀少性,這是基於以下簡單的 事實:人類的需求和慾望無限,而滿足人類且可供利用的 資源卻總是有限。

因此,政治被視為是在競奪這些稀有的 資源,而權力正是進行此類鬥爭的手段。

主張以權力來詮釋政治的人,包括了女性主義者和馬 克思主義者。

現代女性主義者特別對「政治的」觀念感到 興趣。

這起因於傳統對政治所做的界定,相當程度將女性 Page14 16 第一部分政治的理論 柏拉圖(Plato,427-347BCE) 古希臘哲學家。

柏拉圖誕生 在一個貴族的家庭,後來拜 蘇格拉底(Socrates)為師,當時 蘇格拉底是倫理學與哲學對 話的主要代表人物。

蘇格拉 底於西元前三九九年辭世之 後,柏拉圖創立他自己的學 院,以訓練新的雅典統治階 級。

柏拉圖認為物質世界是 由許多抽象且永恆的「理念」 所組成。

在《理想國》(The Republic,譯者按:聯經有中譯 本)與《法律篇》(TheLaw)的 著作中,他依正義論(theoryof justice)來闡述其理想的國 度。

這兩本著作充滿威權主 義色彩,對個人自由毫無著 墨,相信權力應賦予受過教 育的菁英(哲君),由此可見 其反對民主的堅定立場。

柏 拉圖的著作對基督教神學與 歐洲文化,發揮相當廣泛的 影響。

排除在政治生活之外。

婦女傳統上被限定在「私人」領域, 主要是在履行家庭和家政的職責。

相對地,男性總是支配 傳統的政治以及其他領域的「公共」生活。

因此,激進女 性主義者抨擊「公共/私人」的分法,宣稱「個人就是政治」。

這個標語相當簡潔地道出激進女性主義者的想法:他們相 信凡是發生在家庭事務和個人生活之事,皆屬於政治,而 且就是所有其他政治鬥爭的基礎。

顯而易見地,對政治抱 持較激進看法的人闡述了此一立場。

米麗特(Millett,1969: 23)在《性別政治》(SexualPolitics)一書中總結上述觀點, 她將政治界定為「權力結構的關係,在此架構之下,某團 體的人受到另一團體的控制」。

由此可知,女性主義者關 切「日常生活的政治」。

從女性主義的觀點來看,家庭內 部成員如丈夫和妻子、父親和子女之間的關係,就如同雇 主和勞工或政府和公民之間的關係,一樣具有政治的內 涵。

馬克思主義者曾從兩種層面來思考「政治」一詞。

一 方面,馬克思對政治的詮釋一如傳統看法,將政治視為國 家機器。

在《共產主義宣言》(CommunistManifesto,譯者按: 《當代雜誌》第一百二十八期專刊評論並原文照登此一宣言)中,他 12 Page15 17 第一章何謂政治? 指出政治權力指涉「僅是某個階級的組織化權力,它是用 來壓迫另一個階級的工具」(Marx[1848]1967)。

對馬克思 來說,政治和法律、文化一樣,皆是「上層建築」 (superstructure)的一部分,而有別於經濟的「底層建築」 (base),後者是社會存在(socialexistence)的真正基礎。

然而, 馬克思並沒有將經濟的「底層建築」與法律和政治的「上 層建築」完全分離。

他相信「上層建築」發源於並反映了 經濟的「底層建築」。

此外,從更深層面來看,馬克思認 為政治權力根源於階級體系;誠如列寧指出的,「政治是 經濟最核心的形式」。

相對於相信政治僅限於國家和公共 領域的看法,馬克思主義者相信「經濟的就是政治的」(the economicispolitical)。

於是,馬克思主義者相信市民社會是 以階級鬥爭為其特徵,並構成了政治的主軸。

採上述看法來詮釋政治者,大部分將政治描寫成帶有 「負面」意涵的辭彙。

他們認為政治簡言之就是壓制 (oppression)和鎮壓(subjugation)。

激進的女性主義者認為社 會是家父長式的(patriarchal),婦女從屬並臣服於男性權力 之下。

傳統馬克思主義者認為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運作, 以資產階級剝削無產階級為特徵。

另一方面,有人認為政 治可充當挑戰不公正和支配局面的工具,因而平衡了上述 對政治所賦予的負面涵義。

例如,馬克思預測階級剝削將 被無產階級革命所推翻,激進的女性主義者宣稱唯有透過 性別革命(sexualrevolution),兩性之間的關係才得以平衡。

然而,當政治被形容成是一種權力和支配的關係時,也不 必然一定要以社會生活為特徵。

女性主義者透過建構「無 性別歧視的社會」(nonsexistsociety),來終結「性別政治」 (sexualpolitics),在此架構之下,評判一個人的價值是根據 個人的貢獻,而不是以性別為基礎來定奪。

再者,馬克思 主義者相信「階級政治」終將因無產階級之共產主義社會 的建立而宣告壽終正寢。

這最終將導致國家的「萎縮」 (witheringaway),也終結了傳統意義上的政治。

13 Page16 18 第一部分政治的理論 貳、政治的研究 一、政治研究的途徑 人們對政治活動的本質,看法相當分歧。

同樣地,學術 界對政治本質的見解,亦有所爭議。

政治是知識研究上最為 古老的領域之一,它原先被視為哲學、歷史和法律的分支。

政治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解開疑竇,並找出人類社會所賴以維 繫的基礎。

然而,自十九世紀末葉以來,嘗試將政治轉化為 科學原則的意圖,逐漸取代強調政治的哲學意涵。

這種發展 在一九五○年代和一九六○年代達到顛峰,當時的學術界公 開排斥較早期的研究取向,並將之視為無意義的形上學。

然 而,自此之後,上述對政治研究採取嚴格科學取向的熱潮卻 有所減退,政治學界有一股重新重視政治價值和規範性理論 的呼聲。

如果追求普遍價值的「傳統」研究途徑已被大多數 人所唾棄,科學堅持獨自作為揭露真實面貌之工具亦無法倖 免。

現今政治學界發展出來的原理,正因為接受了廣泛的理 論取向以及不同學派的分析途徑,而富有創造力且令人振奮。

∎哲學的傳統 政治分析的起源可追溯至古希臘,這方面的研究通常被 視為「政治哲學」。

該時期主要討論倫理、道德或規範性 (normative)的議題,反映了「應然」(should)、「必然」(ought) 或「必須」(must)的命題,而不是「實然」(is)的問題。

一般 視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為此一傳統的建立者。

中世紀思想家 奧古斯丁(Augustine,354-430)和阿奎那(Aquinas,1225-1274)再 度擷取他們的思想精髓。

例如,柏拉圖的思想核心嘗試描述 理想社會的本質,依他的構想,理想的國度是由仁慈的統治 者:哲君(philosopherkings)來治理。

規範性的(Normative) 行為之價值和準則的規約 (prescription);即論及「應然」 而非「實然」的問題。

Page17 19 第一章何謂政治? 上述著作形成所謂「傳統的」政治研究途徑之基礎。

這 涉及研究分析政治思想核心中的觀念與原理。

此研究途徑最 常見的方式,是以政治思想史來探討「重要的」思想家(例 如,從柏拉圖一直討論到馬克思)及其「經典之作」的思想 精髓。

該途徑以分析文獻著稱:主要在於審視重要思想家的 言論,以及他們如何發展和解釋其觀點,並且探究他們所建 構的智識文本。

雖然此類的分析吹毛求疵、小心翼翼,但從 科學的角度來看,卻非客觀的(objective),理由即在於此途 徑著重規範性的問題,例如「我為何應該服從國家?」、「利 益應該如何分配?」以及「個人自由應該是如何?」。

∎經驗的傳統 雖然經驗研究的傳統不如規範理論之源遠流長,但是依 然可以在非常早期的政治思維中,找到描述性和經驗性研究 的蹤跡。

例如,亞里斯多德嘗試對憲法進行歸類、馬基維利 對於治國權術(statecraft)的現實考量、孟德斯鳩(Montesquieu) 關於政府和法律的社會學理論。

從很多方面來看,上述著作 構成現在「比較政治」的基礎,而且為制度研究的崛起奠下 基礎。

尤其是在美國和英國,經驗分析可以說是政治研究上 的主流。

政治分析的經驗途徑,特色是嘗試提供一種冷靜且 客觀的角度,來詮釋政治的實際運作。

這是種「描述性的」 (descriptive)研究途徑,旨在嘗試分析和解釋;至於規範的研 究途徑則是「規約性的」(prescriptive),旨在做出判斷和提 供建言。

描述性的政治分析從經驗主義中獲取其哲學上的根 基,自十七世紀以降,藉由洛克(JohnLocke)、休姆(David Hume,1711-1776)這類思想家的著作,使該研究途徑得以向 外擴展。

根據經驗主義的信條,經驗是獲得知識的唯一基 礎,因此,一切假設和理論皆應透過觀察的過程來加以檢 視。

到了十九世紀,上述觀念曾進一步發展成為所謂的實證 主義(positivism),這是一種智識上的運動,特別從孔德 客觀的(Objective) 自觀察者中跳脫出來,且可 以反覆論證的,而不受情 感、價值或偏袒的束縛。

14 Page18 20 第一部分政治的理論 (AugusteComte,1798-1857)的研究中得到啟發。

該原理堅稱 社會科學以及所有形式的哲學研究,基於實證主義的立場, 應該嚴格地遵循自然科學的方法。

一旦科學被認為是探求真 理的唯一可靠方法時,政治科學的發展將成為無可抗拒的一 種趨勢。

∎科學的傳統 首位嘗試以科學辭彙來描述政治的理論家,當推馬克思 (KarlMarx)。

馬克思運用所謂唯物史觀(materialismconception ofhistory),來嘗試解開歷史發展的動力。

馬克思根據「法則」 (laws)來預測未來,這使馬克思的推論享有如同自然科學定 律般的地位。

科學分析在十九世紀蔚為風潮,漸成為主流。

一八七○年代,「政治科學」的課程被引進牛津(Oxford)、 巴黎(Paris)和哥倫比亞(Columbia)等大學;到了一九○六年, 《美國政治學評論》(AmericanPoliticalScienceReview)這份 專業期刊問市了。

然而,致力使政治學成為科學的研究,一 直要到一九五○年代和一九六○年代才發展至巔峰,當時尤 其是美國浮現出相當倚重行為主義(behaviouralism)的政治分 析取向。

這是政治學首次發展出可信賴的科學信條,因為政 治學長期以來一直欠缺可供假設檢證的客觀且量化之資 料。

諸如伊斯頓(DavidEaston)等政治學者,他們主張政治學 可以採取自然科學的方法論,這促使採取數量分析方法的研 究,如雨後春筍般地湧現,例如投票行為、立法行為以及市 府政客和遊說者行為的研究。

儘管如此,自一九六○年以後,行為主義即遭受排山倒 海的批判。

首先,有人批評行為主義相當程度地窄化了政治 分析的範圍,使其研究範疇僅侷限於直接可觀察的事物。

雖 然透過行為主義分析毫無疑問地在諸如投票研究等領域 上,已經(並持續)獲得珍貴的發現,但也因為執著於量化研 究,而使政治學淪為只研究一些枝微末節的事物。

更令人憂 心的是,行為主義者完全摒棄傳統的規範性政治思想之研 行為主義(Behaviouralism) 相信社會理論應該僅建立在 可觀察的行為之上,而且應 該提出可供量化的資料來進 行研究。

15 Page19 21 第一章何謂政治? 究。

「自由」(liberty)、「平等」(equality)、「正義」(justice) 和「權利」(rights)等諸如此類的概念被視為是無法進行經驗 (empirically)檢證的實體,因此有時被棄之如草芥。

到了一九 七○年代,隨著人們對規範性問題感到興趣,而日益不滿於 行為主義的研究取向,像是羅爾斯(JohnRawls)、諾茲克(Robert Nozick)這類學者的著作即反映了再度對規範性議題的重視。

再者,行為主義的科學信條也開始遭受質疑。

行為主義 論證的基礎在於客觀與可信度,它宣稱研究過程必須是「價 值中立的」(value-free),不被倫理或規範的信念所污染。

然 而,如果分析焦點是可觀察的行為,則除了描述現有的政治 情況之外,很難能再進行更多的研究,因此,行為主義儼然 有現狀(statusquo)就是理所當然的意味。

這種保守的價值偏 袒,可以從行為主義者將「民主政治」從可觀察的行為來加 以界定得到明證。

因此,行為主義者不將民主政治定義為「人 民自治的政府」〔(popularself-government,字義上就是「為 民所治的政府」(governmentbythepeople)〕,而是定義為代 表各路人馬的菁英透過普選機制,以爭取權力的競爭過程。

換言之,民主政治在行為主義的眼中,就是指稱西方已開發 國家的民主政治體制(democraticpoliticalsystems)。

∎最近的發展 在最近政治學理論的發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所謂的形 式政治理論(formalpoliticaltheory),它以不同的名稱出現, 包括政治經濟學(politicaleconomy)、公共選擇理論(public- choicetheory)、理性選擇理論(rational-choicetheory)。

這種研 究途徑大量擷取經濟理論的精髓,以程序規則為基礎來建構 模型,通常是涉及個人的理性且自利的行為。

該研究途徑在 美國享有堅實的基礎,特別與所謂的「維吉尼亞學派」 (VirginiaSchool)有所關聯,形式政治理論可說是一種有用的 分析設計,它提供研究選民、遊說者、官僚人員和政客行為, 以及分析國際體系之內國家行為時的一些洞察。

這種研究途 經驗的(Empirical) 建立在觀察和實驗基礎之 上。

經驗性的知識是擷取自感 官的資料和經驗。

概念的澄清 科學(Science); 科學主義(Scientism) 科學(science,源自拉丁字 “scientia”,意指知識)是一 種研究上的領域,旨在藉 由反覆地實驗、觀察和推 論,形成對現象的可靠解 釋。

再經由「科學方法」 藉由取得的資料來驗證 假設,可證實假設(即被證 明為真)。

因此,科學方法 被視為追求價值中立和 客觀真理的手段。

然而波 普(KarlPopper,1902-94)指 出科學僅能進行假設的 否證(falsify),因為「事實」 總是被稍後的實驗推 翻。

至於科學主義則秉持 科學方法是可信賴知識 唯一來源的信念,不但適 合自然科學,也同樣可應 用在哲學、歷史和政治等 各個領域上。

從這個角度 來看,像是馬克思主義、 功效主義和種族主義的 原理都是科學的。

Page20 22 第一部分政治的理論 焦點闡述iiii 囚犯的困境(Theprisoners’dilemma) 兩個囚犯被關在不同的牢房裡,兩人皆面臨「出賣對方」與「不出賣對方」的選擇。

如果只有其中一方承認,能夠提供證據使另一方被認為有罪,則他將無罪開釋,此時他 的同夥將承擔所有罪刑,並被判服監十年。

如果兩名囚犯都自我招供,則他們將各自被 判六年徒刑。

如果雙方均拒絕承認,則他們僅獲判較輕的處罰,他們各自受到一年刑期 的宣告。

各種可能的選項如圖1.2所示: 從他們所面臨的困境來看,兩名囚犯可能都將選擇招供一途,因為他們害怕如果他 們不承認,則另一方將會「出賣對方」,而使其獲判最高的徒刑。

嚴格地說,該賽局顯 示出理性行為會導出最不利的結果(兩名囚犯徒刑合計有十二年)。

事實上,他們之所以 受罰,是因為未能合作或彼此信任對方。

但是,如果該賽局反覆實施多次,則囚犯可能 學習到透過合作可以增進自我的利益,而促使雙方皆拒絕承認犯罪。

囚犯B 承認不承認 承認 囚犯A 不承認 圖1.2:囚犯困境的選擇 徑已對政治分析造成廣泛的影響,通常以「制度的公共選擇 理論」(institutionalpublic-choicetheory)之姿出現。

採用此類 技術的學者有唐斯(AnthonyDowns)、奧爾森(MancurOlson)、 尼司坎南(WilliamNiskanen),研究領域涵蓋政黨競爭、利益 團體行為以及稍後章節所要探討官僚人員對政策的影響。

這 類研究途徑也以賽局理論(gametheory,譯者按:或譯為博弈理 論)的形式應用,該理論的發展來自數學領域甚於經濟學領 域。

此研究途徑運用第一原理(firstprinciples)來分析有關個 人行為上的困惑,其中最為人所熟知的範例,就是「囚犯困 境」(prisoners’dilemma)的賽局理論(參見圖1.2)。

然而,以「理性選擇途徑」對政治所做的分析,並非廣 A:B A:B: 6,6 0,10 A:B: A:B: 10,0 1,1 Page21 23 第一章何謂政治? 泛為人所接受。

支持者宣稱它為政治現象的討論注入一劑強 心針,至於批評者則質疑其基本的假定。

例如,理性選擇途 徑可能高估人類理性而忽視以下的事實:人們很少明訂一系 列明確且具偏好順序的目標,而且人們也鮮少能根據完全且 精確的訊息進行判斷。

再者,就個體的抽象模型來說,理性 選擇理論的推論過程並未注意足夠的社會和歷史因素,尤其 是未能體認到,人類在許多方面的自利傾向可能受到社會的 制約,而不全然是與生俱來的。

於是,在研究政治的現象時, 很多不同的途徑被採用,而逐漸使政治學成為一門學科。

這使現代政治分析變得既豐富且多樣。

不單是理性選擇 理論,許多晚近的觀念與主題也都加入了傳統上規範的、制 度的和行為的研究途徑中。

特別是自一九七○年代後,女性 主義的興起,意識到性別的差異以及家父長式的結構,並質 疑建構「政治」觀念之過程。

「新制度主義」則將注意力從 正式的、結構的制度(institutions)面跳開,著重於更廣的脈 絡、人們的真實行為、與政策過程之產出。

綠色政治(Green politics)也已對人類中心論提出挑戰,強調既有的政治與社 會理論,並且提倡應以所有的途徑來理解政治與社會。

批判 理論則於一九二三年建立,其奠基於法蘭克福學派的新馬克 思主義,將批判的觀念延伸至社會實踐,而造成廣泛的影響 力,其中包括弗洛伊德(Freud)與韋伯(Weber)。

而後現代主義 開始質疑絕對的觀念與普遍的真理,並在許多事物中醞釀出 論述理論(discoursetheory,或譯為言說理論)。

最後,一項影響 深遠而重要的轉變是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在目前看來已不 是如此涇渭分明的研究模型,也不再如此的對立。

事實上, 人們已承認政治哲學與政治科學僅是揭開政治知識之謎的 兩種對照途徑罷了。

二、政治研究可以達到科學的境界嗎? 儘管政治研究應該朝向科學的途徑,已普遍為人所接 制度(Institution) 具有正式任務與法規的完善 體系;廣義而言,指確保行為 的規律性及可預測性的一組 規則,即「遊戲規則」(therules ofgame)。

16 17 論述(Discourse) 意指人類的互動,特別是指 溝通;論述可以拆解或闡明 權力的關係。

Page22 24 第一部分政治的理論 受,但是誠如前面所指出的,該發展方向仍備受爭議。

但嚴 謹而論,政治學可以是科學的,只要嚴格地恪遵自然科學的 方法論即可。

這種取向被馬克思主義者和實證主義社會科學 家進一步發揚光大,並且成為一九五○年代「行為主義革命」 (behaviouralrevolution)的核心。

「政治科學」(ascienceofpolitics) 的吸引力是相當明顯的;它提供一種不偏不倚且可信賴的方 法,以分辨「真理」(truth)與「虛假」(falsehood),因而使我 們得以接近政治世界中的客觀知識。

達成此一目標的關鍵 是:必須區分「事實」(facts,指經驗性的證據)與「價值」(values, 指規範性或倫理性的命題)之間的差異。

由此觀之,事實是客 觀的,可以正確且持續地出現,而且也可以被加以驗證;相 對地,價值在本質上是主觀的,它是內在觀點的表達。

然而,嘗試建構一門「政治科學」勢必得面對下述三種 困境。

首先必須面臨的問題是資料的取得。

不論研究情境的 良莠優劣與否,人類不像蝌蚪一樣,可以置入實驗室來進行 試驗,也不能如細胞一般放在顯微鏡下觀察。

另外,我們無 法「進入」人類的內心世界,或針對人類行為進行反覆地試 驗。

因此,我們所觀察到的個人行為,可說是有限的且表面 的。

在缺乏正確資料的情況下,我們沒有可靠的方法來檢證 我們的假設。

處理這類問題的唯一方法,是透過決定論 (determinism)的原理,刻意地忽視思維方面的主題。

採取此 一方法的例子之一是行為論〔(behaviourism,此一名詞相對 於行為主義(behaviouralism)〕,這是心理學的一個派別,由 華特森(JohnB.Watson,1878-1958)與史金納(B.F.Skinner, 1904-1990)所發展出來。

該學派主張人類行為終究可根據特 定條件下的反應或反射行為(conditionedreactionsandreflexes) 來進行解釋。

另一個範例是「辯證唯物論」(dialectical materialism),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內涵,曾支配著前蘇聯學術 界的研究取向。

其次,政治學研究科學化的困難點,源自於政治有隱含 價值的存在。

一旦對政治進行更深一層的審視時,政治學上 決定論(Determinism) 相信人類行動和選擇是完全 受制於外在的因素;因此, 決定論認為自由意志是一種 虛幻的說法。

Page23 25 第一章何謂政治? 的模型和理論恐怕難以完全地維持價值中立。

由於「事實」 與「價值」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因此通常無法將之截然兩分。

因為理論勢必建立在有關人類本質、人類社會、國家角色等 假定上,這些假定皆有其內在的政治和意識型態意涵。

因 此,採取行為主義、理性選擇理論與政治體系理論的學者, 似乎有一股保守主義價值傾向的偏袒(bias)。

同樣地,女性 主義的政治理論則是根基於以下的假定:性別差異有其特定 的本質與重要性。

最後,社會科學有著中立性(neutrality)的迷思。

自然科 學可以站在客觀且不偏不倚的態度上,來探討其研究的題 材,對於正在挖掘的問題並沒有預設任何立場,然而,此一 境界難以或者不可能在政治學中實現。

不論政治如何定義, 它探討的問題與我們居住、生長的社會結構和運作有關。

家 庭背景、社會經驗、經濟地位以及個人同情心等,都能塑造 每一個人對周遭政治與世界的認知。

於是,儘管科學的客觀 性表現出絕對公正或中立性,但在政治的分析中,無論我們 的研究方法多麼具說服力,維持絕對的中立性依舊是難以達 成的目標。

因此,對可靠的知識積累威脅最甚的是或許並非 來自偏袒本身,而是來自於未能承認偏見的存在(這反映在 對於政治中立性的妄稱)。

三、概念、模型與理論 概念、模型與理論都是政治分析的工具。

然而,和政治 學的大部分研究一樣,我們都必須慎選分析的工具。

首先, 讓我們進行概念的討論。

概念是對某種事物所形成的一般觀 念,通常以一個字(word)或一小段片語(phrase)出現。

概念並 不僅止於一個適當的名詞或某事物的名稱而已。

例如,談論 一隻貓(意指對一隻特定的貓),以及擁有一個「貓」的概念 (意指對貓的觀念),兩者之間是有差異的。

對貓的概念並不 是一個「事物」(things),而是一種「觀念」(idea),該觀念 偏袒(Bias) (通常不由自主地)影響人類 判斷的同情心或偏愛;偏袒 意味著扭曲(見概念的澄清 「政治偏袒」項)。

18 Page24 26 第一部分政治的理論 是由不同要素所組成,因而賦予貓獨特的性質:『有毛的哺 乳動物』、『體型不大的』、『馴養的動物』、『會捕捉老 鼠的』等。

至於「平等」(equality)的概念則是一種原理或理 想,此辭彙不同於某短跑選手「平了」(equalled)世界記錄此 一用詞,也迥異於遺產由兩兄弟平分此一用法。

同樣地,「總 統」(presidency)此一概念並非單指任何特定的總統,而是指 掌握行政部門權力的一組觀念。

那麼概念有何價值?概念是我們思考、批評、論證、解 釋和分析時的工具。

若僅僅感受到外在世界,仍無法給予我 們對於外在世界的知識。

為了瞭解這個世界,我們必須對周 遭事物賦予某些意義,這得藉由觀念的建構來完成。

坦白 說,我們若想將貓當貓來看,首先必須對它是何物形成概 念。

另外,概念亦有助我們對事物進行分類,因為我們可以 將具有類似形式和相似特質的事物,歸為同一類。

例如,貓 是「貓科動物」的一員。

由此可知,概念通常是「一般性的」: 概念與某些事物有所關聯;事實上,它可指涉任何本身符合 一般特性的對象。

如果說我們對政治世界的知識,是建立在 發展和修正某些概念的基礎之上,使我們瞭解周遭的世界, 這種說法一點也不誇張。

從這個角度來看,概念可說是人類 知識的基石。

然而,概念也可能變動不居。

首先,我們嘗試瞭解的政 治實體不斷地變動且高度複雜。

諸如「民主政治」、「人權」、 「資本主義」等此類的概念雖然較為圓通且一致性較高,但 是對於這些尚未定型的實體,在我們嘗試描述這些概念時, 總是冒著對該概念無法捉摸的危險。

韋伯(MaxWeber)透過 理想型(idealtypes)此一特定概念,來嘗試克服上述的問題。

所謂「理想型」意指藉由篩選出某個現象的某些基本或核心 特徵,這意味著其他特徵都將被摒棄或忽視。

從這個角度來 看,「革命」此一概念可以被當成一種「理想型」,強調根 本變革的產生,而且通常是透過暴力的方式來達成政治變 革。

於是,有助於我們瞭解一七八九年法國大革命以及一九 概念的澄清 理想型(Idealtype) 理想型[有時又稱為「純粹 型」(puretype)]是一種心 智的建構,嘗試從難以捉 摸且複雜的事物中,篩選 出其中的意義,藉以呈現 一種最佳的邏輯。

例如, 理想型最先運用在經濟 學上,藉以闡述完全競爭 (perfectcompetition)的觀 念。

在社會科學中,為韋 伯所引用,他將之當成解 釋的工具,而不是實體的 相近物;理想型無法窮盡 一 個 實 體(exhaust reality),也無法提供一種 倫理學上的理想。

韋伯學 派的理想型範例,包括了 權威的類型以及官僚組 織。

Page25 27 第一章何謂政治? 輸出 輸入 輸入 輸出 圖1.3:政治體系(政治系統)圖 八九年至一九九一年間的東歐革命,透過闡述兩者之間的重 要特徵,使我們得以掌握革命的精髓。

儘管如此,必須謹慎 地運用概念,因為概念也會隱蔽重要的差異,因而扭曲了我 們的理解,例如在上述革命的例子中,有關革命的意識型態 與社會特質,兩者之間就有所差異。

基於此一理由,我們最 好不要將概念或理想型判定為「真」(true)或為「假」(false), 而只是將之視為究竟有無「可供運用之處」(useful)即可。

另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是:政治概念經常陷入嚴重的意識 型態爭議。

在部分的層面上,政治就是針對某些辭彙或概 念,爭取適當的詮釋。

敵對雙方之所以會相互爭辯、搏鬥或 兵戎相向,乃因彼此都宣稱是在「捍衛自由」、「堅守民主 政治」或「為其子民爭取正義」。

然而,問題在於諸如「自 由」、「民主政治」和「正義」等字眼,對不同的人而言, 各有其不同的意義。

我們如何確立何謂「真正」民主政治、 「真正」自由或「真正」正義的概念意涵?答案是我們無法 確立。

就如同前面嘗試對「政治」進行定義一樣,我們必須 承認很多政治概念有著許多不同的說法。

此類概念最好視之 為「本質上眾說紛紜的概念(essentiallycontested)」的概念 (Gallie,1955/1956),關於這些概念的爭議極大,以至於無法 達成一個中立且確切的定義。

實際上,某個單一名詞可能指 人民 守門者 政府 19 Page26 28 第一部分政治的理論 涉一些不同的概念,其中卻沒有任何一個可代表其「真正」 意涵的概念。

例如,將政治定義為有關國家的事務、公共生 活的行為、爭辯與妥協、權力和資源的分配等說法,都相當 合理。

相較於概念而言,模型與理論就更為廣泛些;它們是由 一組觀念而不是單一觀念所組成。

模型(model,譯者按:就物 理對象而言,譯成「模型」;就以人的活動為對象而言,此時另譯成「模 式」較佳,以免誤蹈科學主義的窠臼)通常被視為某些事物的縮 影,且一般以較小規模的姿態出現,例如模型屋或玩具的飛 機模型。

從這個角度來看,模型的目的是盡可能忠實地仿造 原始的實體。

然而,概念的模型(conceptualmodel)卻無須與 實體相像。

例如,如果有人堅持經濟學所運用的電腦模型應 該符合經濟本身生理上的相似性,勢將貽笑大方。

更確切地 說,概念的模型是個分析工具,其價值在於對所蒐集的事實 賦予意義,否則會成為雜亂無章地蒐集資料。

由於事實不會 不言自明,因此事實必須加以解釋,並且有必要加以組織。

模型有助於上述目標的達成,因為模型包含關係的網絡,而 得以闡明相關經驗資料的意義與重要性。

瞭解這點的最佳方 式,是配合例子的說明。

政治分析最具影響力的模型之一, 是由伊斯頓(Easton,1979,1981)所提出的政治體系(political system,譯者按:或譯為政治系統)模型。

該模型以圖1.3來說明 之。

這個雄心勃勃的模型被設計來解釋整個政治過程,以及 主要政治行為者的功能,亦即透過所謂系統分析(systems analysis)來進行解釋。

政治體系是由許多複雜的單元體所組 織而成的,它們彼此相關且互相依賴而構成一個整體。

在政 治體系的範例中,存在著如伊斯頓所稱的「輸入項」(inputs) 和「輸出項」(outputs),而將各單元體予以連結起來。

輸入 至政治體系的要項包括了來自一般大眾的要求(demands)和 支持(supports)。

要求的範圍從向政府施壓以爭取較高的生活 水準、改善就業環境及更為周延的福利津貼,到對弱勢團體 模型(Model) 一種理論的架構,用來陳述 經驗性的資料,目的是透過 闡述內部的重要關係和互 動,來增進對知識的瞭解。

20 Page27 29 第一章何謂政治? 和個人權利更大程度的保障皆屬之。

另一方面,支持是指一 般大眾對政治體系的貢獻,透過繳納稅金、遵守法規、參與 公共活動等都可表示對政府的支持。

輸出項則是由政府的決 策和行動所組成,包括了政策的制定、法律的通過、稅金的 徵收以及公共經費的分配。

明顯地,這些輸出項尚須仰賴「回 饋」(feedback)此一步驟,使政治體系不斷地產生新的要求和 支持。

伊斯頓模型所呈現的主要洞察力,是政治體系朝向長 期均衡或政治穩定的傾向,但其生存依靠輸出項與輸入項兩 者間之有效配合。

然而,必須記住的是,概念的模型充其量只是對其所嘗 試解釋的實體之簡化。

它們只是個輔助理解的工具,而不是 可靠的知識來源。

例如,在伊斯頓的模型中,政黨和利益團 體被形容成「守門者」(gatekeepers),其主要功能是針對輸 入至政治體系中的各種來源進行管制。

雖然這可能是政黨和 利益團體所履行的重要功能之一,但是它們也處理公共認知 的問題,因此能有助於塑造公共需求(publicdemand)的本 質。

簡言之,政黨和利益團體,實際上較前述政治體系模型 所指稱的更為有趣和複雜。

同樣地,伊斯頓的模型在解釋政 治體系如何和為何回應人民壓力時,較具有說服力;至於在 解釋政治體系為何採取鎮壓和強制上,則有某些程度的缺 憾。

理論(theory)一詞在政治學中,經常與模型一詞相互混 用。

理論和模型都是概念的架構,它們充當政治分析上的工 具。

然而,嚴格地說,理論是一種命題。

理論能針對一組經 驗性的資料提供系統化的解釋。

相對地,模型僅是一種解釋 的設計,較像是尚待檢證的假設〔譯者按:「假設」(hypothesis) 是指從既有理論中推導出來而有待蒐集資料後再去檢證的命題,「假定」 (assumption)則是指理論建構的出發點,這是不證自明的信念,此二名詞 在方法論上具有不同的意義〕。

從這個角度來看,在政治學中, 理論可謂較為「真實」,而模型則可說是較為「有用」。

但 是明顯地,理論與模型經常是相互關聯的:周延的政治理論 理論(Theory) 有系統地解釋經驗性的資 料,通常(不同於假設)被視 為可靠知識的來源。

Page28 30 第一部分政治的理論 可能根據一系列模型來進行解釋。

例如,多元主義理論(參 見第四、五章的討論)涵蓋了國家模型、選舉競爭模型以及 團體政治模型等。

然而,政治學中所有的概念設計、理論和模型皆包含 隱而不宣的價值或含糊的假定。

這正是為何政治學界難以 建構純粹經驗性理論的原因;價值和規範性信念難免摻雜 其間。

例如,就一些概念而言,人們對某些名詞有賦予讚 許(例如民主政治、自由和正義)或貶謫(例如衝突、無政府、 意識型態、甚至政治這個字眼)的傾向。

再者,模型和理論 因涵蓋面較廣,因此它們包含了許多偏袒。

我們難以接受 理性選擇理論(如前所述)能維持價值的中立。

由於理性選 擇理論是建立在人類基本上是自我取向和自利的假定上, 自然該理論所提議的政策結論經常帶有政治保守主義的傾 向。

同樣地,由馬克思所提出的階級理論是立基在有關歷 史和社會的廣泛理論之上,而該理論最終仍仰賴整個社會 哲學的效度而定。

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分析上的設計(例如模型與微 觀理論)乃建立在較廣泛的宏觀理論基礎之上。

這些政治分 析上重要的理論(如多元主義、菁英主義以及階級分析等)所 要處理的是有關權力與國家角色的議題。

這些理論將在第 四、五章加以探討之。

然而,就更深的層次而言,許多這類 宏觀理論反映了一項或多項重要意識型態傳統(ideological traditions)的假定和理念。

這些傳統在運用上有點類似孔恩 (Kuhn,1962)在《科學革命的結構》(TheStructureofScientific Revolutions,譯者按:遠流有中譯本)著作中所指稱的典範 (paradigms)。

典範是由一系列相關的原則、原理和理論所組 成,有助於建構知識研究的過程。

事實上,典範建構出探求 知識的架構。

在經濟學中,我們曾目睹凱因斯學派 (Keynesianism)典範被貨幣學派(monetarism)典範取代了(或許 隨後又回到「新凱因斯學派」);另外,在運輸政策上,我 們也可以發現綠色環保觀念的崛起。

概念的澄清 典範(Paradigm) 一般而言,典範是一種模 型或模型,闡述某特定現 象的相關特徵,有時以 「理想型」的姿態出現。

然而,孔恩(Kuhn,1962)採 用的典範,意指一種知識 的架構,由彼此相關的價 值、理論和假設所組成, 在此架構之下,從事探索 知識的活動。

「常態」 (normal)的科學便是在現 有的知識架構下進行; 「革命性」(revolutionary) 的科學則意指嘗試以新 典範來取代舊典範。

這種 理論有其激進的意涵,指 出「真實」與「虛假」終 究無法永保不變。

它們只 是在既有的典範架構下 所做的暫時性判斷,舊典 範最終還是會被取代。

21 Page29 31 第一章何謂政治? 根據孔恩的看法,自然科學在任何時間皆受某單一典範 的支配;科學界曾引發一系列的「革命」,而使舊典範被新 典範所取代。

然而,政治和社會研究領域就大為不同,因為 其間充斥著各種林立的典範。

這些典範以社會哲學的形式出 現,我們通常冠之以某種意識型態的名稱:例如自由主義、 保守主義、社會主義、法西斯主義和女性主義等。

每一種典 範對社會存在的事實皆有一套自身的解釋;它們皆有其各自 的世界觀。

當然,有些人恐怕難以苟同將這些意識型態視為 理論的典範,從這個角度來看,政治分析有很大部分淪於狹 隘意識型態的框架裡,各類意識型態皆護衛著某特定團體或 階級的利益。

我們不得不承認政治分析通常是在特定意識型 態的傳統之下進行。

例如,政治學多半是根據「自由主義式 的理性主義」(liberal-rationalist)的假定而建立起來的;於是, 政治學被注入一般自由主義傳統的風格。

各種層次的概念分析,可用圖1.4來加以說明。

概念 模型與 個體理論 總體理論 意識型態傳統/典範 圖1.4:概念分析的層級 ■結論 ◆政治是人們透過制定、維繫和修正其生活一般規定的活動。

因此, 在本質上,政治主要是指一種社會活動。

一方面,它與分歧和衝 突相互交織在一起;另一方面,它又有合作和集體行動的意願。

由於並非所有衝突都可以獲得解決,因此政治被視為尋求衝突解 例如:權力、社會階級、權利、法律 例如:系統分析、公共選擇、賽局理論 例如:多元主義、菁英理論、功能主義 例如:自由主義、馬克思主義、 女性主義 22 Page30 32 第一部分政治的理論 決的途徑,而不是解決衝突的目的,可能較為適當。

◆各思想家透過不同的傳統和方式來理解政治的意涵。

政治被視為 政府的藝術或與國家有關的事務、公共事務的處理與管理、透過 爭論和妥協來達成衝突的解決、以及社會運作過程中資源的生產 和分配。

◆關於「政治的」領域何在,曾引起頗大的爭議。

傳統上,政治僅 限於範圍在「公共」領域內運作的制度和行為者,它涉及社會生 存的團體組織。

然而,當政治是根據權力結構的關係來理解時, 便可能在「私人」領域中看到政治的運作。

◆在政治學界,有各種不同的研究途徑曾被採用來研究政治,這些 包括了政治哲學或規範性理論的分析、經驗性的分析(特別是針對 制度和結構的研究)、透過行為分析而引入科學嚴謹的嘗試,以及 包括理性選擇理論的各種現代研究途徑。

◆在某些程度上,政治研究可以是科學的,透過區分事實和價值, 我們可能獲取有關政治世界的客觀知識。

由於難以掌握可信賴的 資料、政治模型和理論隱含著某些價值、以及政治學者在進行研 究時所呈現的偏袒現象,政治科學化這條路倍感艱辛。

◆概念、模型和理論都是政治分析的工具,它們提供建構知識的途 徑。

然而,它們僅是一些分析上的設計。

相較於人們所嘗試描述 之未成形且複雜的實體而言,這些分析工具較有體系且一致,它 們有助於增進對事物的瞭解。

最後,所有政治和社會的研究方法 皆在特定的知識架構或意識型態典範之下進行。

■問題與討論 ◗如果政治實質上是社會活動,為何並非所有的社會活動皆具政治屬 性? ◗為什麼政治經常與負面的評價產生關聯? ◗你如何將政治界定成有價值且高尚的活動? ◗政治是否無可避免?政治是否有終止的一天? ◗為何政治的科學觀念曾如此地吸引學者的注意? ◗政治有無可能進行客觀且毫無偏袒的研究? Page31 33 第一章何謂政治? ■進階閱讀書目 Ball,A.andB.GuyPetersModernPoliticsandGovernment(7thedn.) (Basingstoke:PalgraveMacmillan,2005).一本簡單介紹政治學的 熱門書,包含廣泛的主題與議題。

(譯者按:韋伯文化有中譯本,書 名:《最新現代政治與政府》) Crick,B.InDefenceofPolitics(rev.edn.)(HarmondsworthandNew York:Pengium,2000).一本具有深度的書籍,它嘗試為政治進行辯 解(以相當自由派的角度來思索問題)。

Hay,C.,PoliticalAnalysis:ACriticalIntroduction(Basingstokeand NewYork:PalgraveMacmillan,2002).本書內容連貫、淺顯易懂, 是政治學重要議題的入門書籍。

(譯者按:韋伯文化有中譯本,書名: 《政治學分析的途徑:批判導論》) HeywoodA.KeyconceptsinPolitics(Basingstoke:PalgraveMacmillan, 2000).對於政治分析中的主要觀念與概念有清楚而易理解的導讀 之書。

Lefwich,A.(ed.)WhatisPolitics?TheActivityandItsStudy(Cam- bridge:PolityPress,2004).該書蒐集許多頗值得一讀的文章,探討 各種不同的政治概念,並且對比各種學說的觀點。

Marsh,D.andG.Stoker(eds)TheoryandMethodsinPoliticalScience (2ndedn.)(BasingstokeandNewYork:PalgraveMacmillan,2002). 廣泛且深入地探究政治學原理的內容與範圍,這是一本接受度頗 高的書籍。

(譯者按:韋伯文化有此原文書第二版的中譯本,書名:《政 治學方法論與途徑》,二○○九年中譯本又革新修正上市) Stoker,G.,WhyPoliticsMatters:MakingDemocracyWork(Basing- stokeandNewYork:PalgraveMacmillan,2006).本書對民主政治 註定挫敗之因、以及如何提振公民的政治參與等兩項議題做一精 采分析。

23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