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經濟 - MBA智库百科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聚集經濟(Economies of agglomeration),也稱聚集經濟效益、聚集規模效益聚集經濟是指企業向某一特定地區集中而產生的利益,是城市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原因和動力。

聚集經濟 用手机看条目 扫一扫,手机看条目 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 聚集經濟(Economiesofagglomeration),也稱聚集經濟效益、聚集規模效益 目錄 1什麼是聚集經濟 2國外聚集經濟研究的新進展 2.1一、新經濟地理學與聚集經濟 2.2二、新經濟增長理論與聚集經濟 2.3三、新馬歇爾理論與聚集經濟 2.4四、創新經濟學與聚集經濟 2.5五、地區競爭優勢理論與聚集經濟 3本條目相關鏈接 [編輯]什麼是聚集經濟   聚集經濟是指企業向某一特定地區集中而產生的利益,是城市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原因和動力。

  城市是企業比較集中的地區。

集中有兩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屬於同一產業,或性質相近的許多企業的集中,如紡織企業的集中。

在一個地區內同類企業數目的增大,必然帶來生產規模的擴大,生產總量的增加,分工協作的加強,輔助產業的發展,其結果不僅創造大規模的外部經濟,而且提高企業的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費用和成本。

第二種類型是:屬於不同產業,或不同性質的企業的集中。

這比各個企業孤立地分散設立在各個地區會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

表現在:   ①擴大市場規模。

企業和人口的集中,彼此形成市場,產生較大規模的市場經濟,為工商企業增加了潛在市場,有利於它們擴大生產規模。

在市場經濟發達的地區,商業、金融、科技、信息機構條件更為優越,適合於企業進行生產經營活動。

  ②降低運輸費用,降低產品成本。

企業集中在一起,企業之間互為市場,彼此提供原材料、生產設備和產品。

不僅生產協作方便,供銷關係固定,而且距離縮短,運輸費用降低,銷售費用縮減,從而有利於降低產品成本和銷售價格。

  ③促進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的建立、發展和充分利用。

企業進行生產和經營,需要與之相適應的交通運輸、郵政通訊、水電供應等各項設施。

集中建設、使用和管理這些設施,比各個企業單獨進行建設、使用和管理大大節約費用,而且這些公共設施又為企業和居民所共用,使它們得到充分的利用,產生更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④企業的集中必然伴隨熟練勞動力、技術人才和經營管理幹部的集中。

既使企業能夠得到它們所需要的各類人員,同時各類人員也容易獲得合適的工作崗位,發揮專長,從而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

  ⑤便於企業之間直接接觸,達到彼此學習,相互交流,廣泛協作,推廣技術,開展競爭,從而刺激企業改進生產、開發產品、提高質量,創造出巨大的經濟效益。

  概括起來說,聚集經濟效益主要是由“外在因素”(或稱外在經濟效益)所組成。

即一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會對其他企業產生影響,提高(或降低)其經濟效益。

在一般情況下,當企業在地理上彼此接近時,會給企業和居民帶來外在利益,即聚集經濟效益。

城市具有明顯的聚集經濟效益,正是它促使企業向城市聚集,使城市規模日益擴大,變成擁有成千上萬個企業的地區。

世界上大城市的勞動生產率、按人平均的工業產值、國民收入等,一般都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當然,聚集經濟效益並不是絕對的,不是集中的規模愈大愈好。

當企業和居民過分集中,即城市規模過大時,同樣會產生和擴大外在的不經濟,明顯地增加生產和流通費用,造成環境污染,破壞合理的經濟結構和比例,最終導致聚集經濟效益的下降,甚至出現負效益。

所以,城市企業和居民聚集存在一個合理的“度”,也就是需要一個最佳的城市規模。

[編輯]國外聚集經濟研究的新進展   聚集經濟是指經濟活動在地理空間分佈上的集中現象,主要表現為相同(類似)產業或互補產業在一個特定的、鄰近地理區位上的集中所形成的產業群或相互依賴的區域經濟網路。

聚集經濟是一種古老的經濟現象,1750年世界經濟就開始出現引人註目的經濟地理集中現象,到了20世紀7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西方發達國家如美國、聯邦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國相繼涌現出了一大批聚集的“新產業區”,在地理空間上高度聚集的新產業,極大地促進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和科技創新,成為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競爭力的典型代表。

我國自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隨著我國經濟特區、經濟開放城市和經濟開發區的不斷發展,以產業群為代表的聚集經濟已經是推動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20世紀80年代末,經濟活動在地理上的聚集現象開始受到主流經濟學派的關註,不同的學者從主流經濟學、經濟地理學、創新經濟學和組織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聚集經濟現象,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聚集經濟研究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成果不斷出現,且研究聚集經濟各學派的理論交叉融合的趨勢尤為明顯,產生了許多有說服力的新學說。

在這些新理論學說中,尤以新經濟地理學、新經濟增長理論、新馬歇爾理論、創新經濟學和地區競爭優勢理論最為突出,以下分別對這些理論研究的新進展進行綜述。

[編輯]一、新經濟地理學與聚集經濟   (一)新經濟地理學與聚集經濟的形成動力   1.新經濟地理學的形成。

標準國際貿易理論主要以新古典經濟學所假設的世界為基礎,即標準化的靜態均衡模型、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這對以不完全競爭、規模報酬遞增和歷史積累作用為基礎的聚集經濟沒有任何理論上的解釋空間。

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的經濟學者在20世紀80年代接受了規模報酬遞增和不完全競爭的概念,並將這兩個概念與地理因素納入了標準貿易模型之中,形成了新經濟地理學。

克魯格曼曾說“天賜神物或來自真實世界的神物很驚喜地在經濟地理和國際貿易理論這個獨特的領域中被髮現。

”新經濟地理學主要是通過離心力和聚集力的互動,來模擬聚集經濟的形成過程,解釋了受這兩種力量影響的經濟地理分佈和這兩種力背後廠商的微觀決定。

  2.新經濟地理學與聚集經濟的形成動力。

從新經濟地理學的角度來解釋聚集經濟是一種全新的思路。

1991年克魯格曼提出了完善的中心外圍理論,它揭示了經濟地理聚集的內在運行機制。

該模型假設有南方和北方兩個地區,每個地區都生產農產品和製造品兩種產品,農產品是同質的,生產是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的;製造品包括許多差異產品,每種差異產品的生產都是規模經濟,進而形成了壟斷競爭的市場結構;每種生產要素都用於特定生產部門,農業工人只生產農產品,工業工人只生產製造品。

在中心外圍理論模型中克魯格曼認為行業地理集中主要受三種效應驅動。

一是市場準入效應,即壟斷廠商總是將其生產安排在大市場同時並向小市場出口的趨勢;二是生活成本效應,它分析了廠商區位對當地生活成本的影響,在有大量廠商集中的地區商品價格相對較低,從而會吸引大量的消費者聚集在該地區,進而節約了消費者的生活消費支出;三是市場擁擠效應,在存在競爭的情況下,廠商總是向競爭者相對少的地區集中,也就是說,大量廠商集中在一起的結果,就會使得該地區的一些廠商向廠商相對較少的地區移動;前兩種效應的合力形成聚集力,它有利於廠商和消費者在地理上的集中,並且相互促進;後一種效應則形成離心力,促使廠商在地理上的擴散。

  根據中心外圍理論,假設“南”、“北”兩個地區的初始狀態是相同且對稱的,並假設初始狀態的對稱關係被一個單一的工業工人從南向北移動所打破,由於移出的工人在當地(北方)消費,所以南方市場因勞動力的北移而變得相對狹小,北方市場因勞動力的移入而變得相對較大,這進而導致南方工業部門廠商整體移址到北方,此時北方大量工業廠商的集中會導致廠商之間的競爭進一步加強,工業產品的價格就會下降,北方的生活成本效應就會起作用,使得北方名義工資因商品價格的下降而更具吸引力。

也就是說,市場準入效應和生活成本效應所帶來的北方與南方工資的相對改變,將進一步激勵南方勞動力向北方移動,從而形成迴圈積累因果效應,而且這種迴圈積累因果效應是自我加強的。

  當然,廠商向北方移動的同時也會增加北方廠商之間的競爭,日益集中的廠商將會以更低的名義工資來打破已有的均衡點,北方工業的過度競爭使得北方的地理區位對工人和廠商越來越失去吸引力,此時“市場擠出”效應就會顯現。

因此,市場準入效應、生活成本效應與市場擠出效應之間存在衝突。

當市場準入和生活成本效應(聚集力)大於市場擠出效應(離心力)時,則勞動力的移動就會啟動並自我加強,從而導致所有工業工人和所有工業都集中在一個地區(中心地區);當離心力大於聚集力時,勞動力移動的衝擊將會相對降低北方的實際工資,企業就不會再有離散的動力。

總之,當聚集力占主導作用時,移民衝擊將會自我加強,導致農業和工業分別在“南”“北”的聚集;當離心力起主導作用時,移民衝擊會自我校正,不會發生產業聚集現象。

  (二)新經濟地理學與聚集經濟的形成機制   1.新經濟地理學與聚集經濟形成動力的決定因素。

行業的地理集中主要取決於聚集力和離心力的相互作用,但是什麼因素決定了這兩種力的大小呢?   克魯格曼認為,聚集力與離心力的大小主要取決於南方和北方之間的貿易成本。

離心力主要受南北方之間貿易自由化水平高低的影響,一般說來,離心力是隨著貿易自由化的加強而逐漸下降的。

當南北方貿易完全自由化時,來自另外一個地區廠商的競爭和來自於當地廠商的競爭是一樣的,此時,競爭不是當地化的,從南到北的勞動力移動對廠商收入和對工人所付工資是沒有影響的;如果南北之間禁止貿易,兩地之間的貿易成本很高時,當地企業數量對當地競爭和工人工資的支付水平有很大的影響。

  聚集力同樣也受南北之間貿易自由化水平的影響。

如果兩地之間的貿易自由化水平很高,貿易成本就相對較低時,不管廠商生產的空間如何佈局,兩地商品的價格就沒有太大的差別,廠商生產區位的轉移對相對生活成本的影響就較小;如果兩地之間的貿易自由化水平很低,兩地之間的貿易成本就相對較高時,當地生產商品的市場份額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很大,廠商生產區位的轉移就會影響對當地的生活成本,當地生活成本的下降對另一地區的勞動力來說就越具有吸引力;與此同時,隨著該地區勞動力的增加,生活成本效應將導致當地名義收入的提高,對另一地區廠商也有吸引力,則該地區的市場準入效應就越強。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知,聚集力和離心力都隨兩地貿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而不斷下降,但它們隨著貿易自由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斷下降的幅度是不同的。

當貿易成本很高時,離心力比聚集力要大得多,但隨著貿易成本的遞減,離心力下降程度比聚集力下降的程度快得多(如下圖,這一現象可用數學模型求解得出的結果來證明)。

當貿易成本下降到某種程度(均衡點)時,聚集力將會超過離心力,並且會自我啟動迴圈積累因果效應,使得所有工業都位於一個地區,進而形成行業的地理集中。

  中心外圍模型揭示了行業地理集中形成的重要特征:在初始均衡的兩個地區,隨著貿易成本的逐漸降低,當聚集力大於離心力時,勞動力的移動最終會導致行業的不對稱地理分佈。

在這一過程中,最初貿易成本的削減對廠商生產區位並沒有任何影響,當貿易成本一旦下降到“均衡點”,聚集力將起主導作用,所有的工業則會移到一個地區,而此時勞動力和工業區位的轉移並不是逐漸發生的,而會發生突變,這種現象雖然在經濟學中很少見,但在物理學中這種突變卻是很常見的。

中心外圍理論以同樣的方式來塑造地球上的經濟地理,其根本力量是逐漸積累的,就如地球上的地震和火山沉寂了幾十年或上百年,一旦爆發就能迅速改變地貌一樣。

  2.新經濟地理學的意義及其最新發展。

新經濟地理學的核心是說明規模報酬遞增和運輸成本如何互動,從而影響生產活動的地理分佈的。

在資源不可流動的假設下,生產總是聚集在最大的市場,從而使運輸成本最小並取得遞增報酬,但經濟地理集中的形成是一個力量積累的歷史過程。

中心外圍理論意義在於它可以預測一個經濟體中經濟地理模式的漸進化過程,初始狀態時,一個國家的地理區位可能有某種優勢,它對另一地區的特定廠商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並導致這些廠商生產區位的改變,一旦某個區位形成行業的地理集中,該地區的聚集經濟就會迅速發展並獲得地區壟斷競爭優勢。

  新經濟地理學的出現又進一步引起了人們對中心外圍模型中特定產業的關註,開啟了對垂直生產地理聚集和水平生產地理聚集的研究,巴瑞特(Barryt)和埃克赫姆(Ekholm,2003)等人認為,垂直聚集和水平聚集主要與貿易自由化程度、兩地距離、兩地要素價格差異和潛在市場的大小相關。

如果兩地貿易自由化程度越低、距離越遠、兩地要素的價格差異越大,就越容易導致生產的垂直聚集;如果兩地貿易自由化程度越高,兩地距離越近,兩地要素價格差異越小,潛在市場越大,就越容易導致生產的水平聚集。

[編輯]二、新經濟增長理論與聚集經濟   新經濟增長理論主要研究巨集觀經濟增長的機制及其主要動力,該理論雖然沒有把聚集經濟作為研究重點,但理論本身卻涉及到對經濟聚集現象的研究。

  (一)新經濟增長理論的基本思想與聚集經濟   1.新經濟增長理論的形成。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是以資本為基礎的經濟增長理論,該理論著重建立了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模型。

雖然該理論強調了技術的重要性,但並沒有將技術包含在模型之中,認為技術是“天賜神物”,以一個外生的固定的比率增長。

在發展經濟學中,技術有其固定含義,主要指生產過程將投入轉化為產出的方式,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Y=Ka(AL)1−a中,A就是一個技術指標(參數a也是生產技術的一部分)。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把對生產有著決定作用的技術視為外生變數,是其理論上的重大缺陷。

  新經濟增長理論是在彌補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缺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20世紀80年代中期,保羅·羅默對創新和經濟增長的關係進行了研究,他認為創新與商品有著絕然不同的內在特性,這種特性就是它的非競爭性,即創新不會被創新廠商所專用,其他廠商也會從技術外溢中受益;創新對廠商要素積累的報酬是不變的,但對整個國家的全要素積累的報酬卻是遞增的。

羅默將創新的這些獨特的屬性納入其經濟增長模型中,新經濟增長理論由此而產生。

  2.新經濟增長理論的基本思想與聚集經濟。

羅默對新經濟增長理論最卓越的貢獻是將技術內生化,羅默的技術內生模型有兩個重要的部分:即總生產函數和一系列生產要素投入方程。

總生產函數描述了資本存量K、勞動力L以及創新存量A與產出Y之間的關係,總生產函數為Y=Ka(AL)1−a,其中,A是介於0與1之間的一個參數。

如果將A視為給定的技術水平,總生產函數中的K和L的規模報酬不變;如果將創新A視為生產投入要素,即內生化時,總生產函數的產出就存在規模報酬遞增,即兩倍的資本、勞動力和創新存量的投入,會得到多於兩倍的產出,這種規模報酬遞增的存在從根本上說是源於創新的非競爭性,這種規模收益遞增正是廠商追求的所在。

  廠商對創新所導致的規模收益遞增的追求,使得廠商將其廠址儘可能的聚集在創新活躍的地區,因此,經濟增長總是集中在創新比較集中的地區,創新的地理集中就會形成聚集經濟。

  (二)新經濟增長理論中創新的動力機制與聚集經濟的形成   1.創新動力機制的特點。

根據羅默的總生產函數模型,投入要素創新是知識存量在歷史進程中到時間t為止的創新總量,而任何一給定時間所產生的創新增量就等於試圖創新的人數LA乘以他們的創新速率。

即:(勞動力既用於生產,又用於創新發明,所以,經濟體面臨著勞動力的約束為LA+LY=L)。

對整個社會而言,創新增量函數中的創新速率可被簡化成為一個常量,但這一常量具有雙重屬性:一是創新速率依賴已有的創新存量,即是A的增函數;二是創新速率受已有創新的約束,創新一旦產生(即使是最簡單的),後面的創新可能就越發困難,即是A的減函數。

羅默對創新速率的這一雙重屬性進行了模型化,建立了創新速率的數學模型,即:。

在創新速率方程中,δ和均為常數。

當時,表明創新速率隨著已有創新存量的增加而提高;當時,表明創新速率隨著已有創新存量的增加而下降;當時,表明前兩者的作用正好相互抵消,創新速率與知識創新存量無關,。

  創新增量方程和創新速率方程揭示了創新動力機制的特點。

一是對整個社會而言,社會創新速率被認為是給定的,單個創新者是渺小的,其創新速率被忽視,社會創新增量只與創新的人口有關;二是單個創新者而言,即使單個創新存在一個微小的變動,它也會對總體創新速率產生顯著影響。

因此,對單個創新個體來說具有顯著的外部性,特別是當時,單個創新就會產生正的知識溢出效應,這個效應被稱之為“站在前人肩膀上”(OnShoulderEffect)的效應,它會對整個社會的創新速率產生顯著的外部性。

  2.創新的動力機制與聚集經濟的形成。

根據羅默的創新增量方程,雖然創新增量還取決於任何一給定時間點從事創新的人口數LA,但創新人數越多,重覆創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創新增量只與從事創新人口中的凈創新人口有關,與重覆創新人口沒有關係。

羅默將創新人口的這一特性進行模型化的方法就是引入了創新人口函數,其中λ是一個介於0和1之間的參數。

將這一函數代入創新增量函,則新的創新增量函數為。

在羅默模型中,人力資本是創新技術進步的一個關鍵投入要素,更多的科研人員就會生產更多的創新,且由於創新非競爭性的存在,經濟體中的每個人都會從中受益。

也就是說,總人口中從事科研的人數比例持續提高對經濟的長期增長會產生積極的推動力,這也是經濟持續增長的動力源泉。

總之,人口越密集、教育水平越高、人力資源投入越多的經濟體,提供的潛在創新者就越多,創新的可能性就越強,即創新的供給效應;人口的高度集中,創新的潛在市場也就越大,科研人員創新的積極性就越高,即所謂的創新需求效應。

  根據以上的分析,聚集經濟之所以產生,主要有兩大原因:一是廠商追求創新外溢所帶來的規模報酬遞增,二是廠商為了獲得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即技術創新,而技術創新與科研人員的地理集中以及科研人員占總人口比率的增長密切相關。

所以,凡是科技人口雲集且科技人口持續增長的地區,大都是經濟增長率較高和經濟活動比較集中的地區。

[編輯]三、新馬歇爾理論與聚集經濟   新馬歇爾理論主要是在外部規模經濟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從經濟全球化的角度研究了全球化對聚集經濟形成要素的影響。

  (一)外部規模經濟理論與聚集經濟   外部規模經濟理論首先由著名的經濟學家馬歇爾在1890年提出,後經克魯格曼等學者的完善而得到發展。

外部規模經濟理論認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行業規模較大的地區比行業規模較小的地區生產更有效率,行業規模的擴大可以引起該地區廠商的規模收益遞增,這會導致某種行業及其輔助部門在同一或幾個地點大規模高度集中,形成外部規模經濟。

外部規模經濟對廠商的地理集中具有強大的吸引力,這是因為:   1.行業地理集中能促進專業化供應商隊伍的形成。

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工業部門對所需設備的專門化水平要求就越高,各個環節的生產設備都要由專門的廠商來生產和供應。

而大量的廠商集中在一起,可提供一個足夠大的市場來維持專業化供應商的生存;同時,專業化供應商的聚集,也分散了專業化設備的開發和供應成本,單個廠商可以集中精力乾他們最擅長的專業分工。

因此,密集的專業化供應商網路的存在,使行業聚集地區的廠商比其他地區的廠商擁有更大的優勢,這會進一步強化行業地理集中的趨勢。

  2.行業地理集中可促進勞動力市場共用。

行業的地理集中會導致一個穩定的人才市場,從而對勞動力的供需雙方都有好處。

克魯格曼在1991年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證明瞭他們之間的關係,克魯格曼認為:在行業集中地區工人的預期工資率為:,当工人总数量L一定时,预期工资率ω与厂商数量n成正比。

而厂商预期利润率为:,当厂商数量n一定时,厂商预期利润π与工人总数量L成正比。

可见,当其他条件一定时,行业地理集中可增加工人的预期工资率,而劳动力的地理集中可增加厂商的预期利润率。

因此,行业地理集中所导致的劳动力市场共享对工人和厂商都是有益的。

  3.行业地理集中能促进知识外溢。

如果许多厂商都在同一个地区,厂商的专业技术人员有了新设计或新想法就会与别人交流,这种想法就会得到普及,同时该设计者在与其他人的交流中也会获得改进的建议来完善自己的设计。

因此,行业地理集中所导致的人才集中有助于技术外溢和普及,节约成本的技术会迅速推广,当地厂商在与其他国家同类厂商的竞争中就会居于有利地位。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新马歇尔理论与聚集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许多学者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对外部规模经济理论与聚集经济进行了新的诠释,形成了新马歇尔理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提高了聚集经济在全球经济网络中的专业化水平和生产的特质性,扩大了产品的消费市场,增加了获取全球信息和新知识的途径,促进了当地厂商的持续创新能力,增强了聚集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全球化导致的聚集经济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当地聚集的引力,特别是世界大型跨国公司在当地的聚集。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活动的地理聚集之间的关系类似“鸡与蛋”之间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依存。

新马歇尔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1.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与聚集经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当地聚集的厂商被引入到一个空间更加广泛的国际分工之中,它超越了当地厂商集聚地区的地理界限而扩展到了全球范围,跨国公司及其相关的跨国生产网络也可参与当地劳动力的生产分工,进一步提高了当地聚集厂商参与国际分工的专业化程度,增强了当地聚集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2.中间投入品供给方向变化与聚集经济。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为了迅速成功地适应需求的变化和掌握本地尚未运用的新的专业化技术,那些对当地集聚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中间投入品,会更多地从全球市场上采购,中间投入品的全球采购,虽然降低了聚集经济对当地产业的粘性和依赖程度,但却进一步增强了当地聚集经济在全球生产网络(或生产链)中专业化的特殊性和专属性,使当地聚集经济置根于更广阔的全球背景之中,从而扩展了当地聚集经济的成长空间。

  3.消费群体的变化与聚集经济。

在外部规模经济中,中间产品主要卖给聚集区内的厂商,最终产品主要卖给聚集区外的消费者。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随着聚集经济内部生产加工的更加深入和专业化,特别是全球范围内多个地区消费者广泛存在所带来生产风险减少的情况下,中间产品生产商发现把其产品卖给聚集区之外的消费者更为有利,他们可以从更大的消费规模中获得递增的报酬。

因此,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消费市场重叠的存在,使聚集经济获得了更为持久的动力。

  4.厂商之间网络联系的变化与聚集经济。

厂商之间的网络联系和信息互动是聚集经济分享创新思想和信息的主要机制,也是创新的基础(Keeble,1999)。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化的网络联系为当地厂商获取全球知识和信息提供了新的网络渠道,对当地厂商在全球市场上的成功竞争是十分重要的,它为厂商提供当地不能提供的知识和技术资源,使当地厂商能够保持长期持续的创新,并避免“自生自灭”。

因此,当地厂商组织与外界联系网络的国际化,已被证明是决定厂商创新能力大小和竞争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

  5.网络集体学习与聚集经济。

有管理、有组织地参与区域集体学习并推动知识创新,对维持厂商和经济聚集地区的创造力是十分重要的。

厂商为了获取全球信息和新技术知识,避免创新能力的枯竭,当地厂商的学习日益步入了全球化的学习网络,全球化的网络集体学习对当地聚集经济竞争力的维持和增强具有重要作用。

[編輯]四、创新经济学与聚集经济   (一)创新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区别   创新经济学在研究聚集经济时与传统经济学有很大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点:   1.研究的重点不同。

创新经济学更关注技术的变化和经济个体差异对创新的影响,由于经济个体的有限理性和信息不对称,随着学习的不断积累,他们的创新行为会随时改变,所以,创新是一个复杂的互动学习过程的结果,它既依赖于创新行为的动态变化,也依赖于创新个体之间的交互影响;而传统经济学只关注创新本身。

  2.研究的范围不同。

创新经济学更关注创新机制和历史的影响,以更加开放的方法将经济、政治、历史和社会等因素融合在一个理论之中,而传统经济学只关注经济理论本身的合理性。

  (二)创新经济学对聚集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   1.技术知识的隐含属性与聚集经济。

  创新的固化结果通常表现为知识,而知识根据其传播和学习的特征可分为明示知识和默示知识两类。

明示知识就是公共知识,也是模式化的知识,它很容易储存、复制和传播,且远距离传输的成本也很低;默示知识就是隐含的知识,也是非模式化的知识,主要表现为技术知识,它只有通过个人的经验、经历、参与或是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交谈、示范、指导等方式才能获得,它是通过经济个体之间的互动学习来进行直接传输的。

因此,厂商地理集中有利于厂商之间的相互接触和学习。

厂商为了获取特定的隐含性技术知识,总是选择聚集在相同或类似厂商所在的地区。

因此,厂商聚集在特定地理区位的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厂商之间的互动交流来获得这种默示性的技术知识。

  2.创新过程的特性与聚集经济。

  首先,创新是一个风险不确定的过程。

这种不确定主要来源于创新相关信息的有限性和创新结果的不可知性,如果经济个体与外部伙伴一起参加创新,共同参与或协作可使这种不确定性最小化。

所以,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激励厂商集中在一起组成互动网络来进行创新活动。

  其次,创新活动对即期研究非常依赖。

在100多年的经济发展历史中,大学等科研机构的即期研究对创新过程有持续的影响,单个厂商的创新主要依赖基础研究提供的科研机会。

因此,厂商为了获得即期研究成果,一般尽可能地接近科研机构较密集的地区,因为这些科研机构是前沿科技知识和信息自由传递的重要来源。

  第三,创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影响创新活动的因素经常发生变化,技术研究的复杂性也会日益增加,因此,当地厂商参与正式研究机构的创新活动,可降低获取自身创新所需信息的成本。

  第四,“干中学”是创新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技术创新和改进主要依赖默示知识,而这种知识主要来自于个体的“干中学”,很难通过远距离传输,这就导致企业将其区位选择在与竞争者或供应者较近的位置,进而形成产业地理集中。

  第五,创新是一个历史积累过程。

创新的未来方向主要由目前的技术发展水平来决定,而企业和研究机构技术创新的可能性也主要由过去已经取得的创新成果所决定,因此,创新是一个历史积累过程。

这一特性表明在过去取得创新成功的地区,也就是未来成功创新的最佳地区,创新因而也表现出显著的地理聚集性。

  3.创新体制与聚集经济。

  创新体制是创新活动的基本保障,创新体制首先是创新机会条件。

创新机会条件主要指创新的利润机会、创新成功的可能性和创新的普及程度(新技术在不同产品和市场中的使用程度),而创新机会条件与技术和产业的类型、某些关键技术突破和当地学习能力相关。

其次是当局条件。

当局条件主要指保护创新和防止技术外溢的可能性,当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越完善,创新的动力越大;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越低,技术外溢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厂商的聚集与当局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相关。

再次是积累条件。

积累条件主要指各种创新连续的相关程度,通俗地说,过去的创新不仅限制现在的研究,而且对未来创新有影响。

最后是技术基础。

主要指创新活动所依赖技术的特性,一般说来,技术改变越快,其传输的默示性、复杂性也就越强,其非正式传递就越重要,厂商之间的距离对创新的影响就越强;技术越标准化、模式化和简单化,则其正式传递就越强,距离远近对个体之间技术的传输就越不重要,对创新的影响就越小。

  4.创新体系与聚集经济。

  创新与一国政府的政策支持体系密切相关,根据夫瑞曼(Freeman,1995)的研究,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首先由朗德瓦尔(Lundvall)在1987年提出,并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得到了极大发展。

创新体系主要包括国家创新体系、行业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置根于特定社会环境的创新体系对知识的学习传播体系和市场体系有重大影响,特别是对生产体系的地理分布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一国创新体系对聚集经济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編輯]五、地区竞争优势理论与聚集经济   地区竞争优势理论主要从组织经济学、创新经济学和经济地理学的角度来研究产业聚集现象,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学者波特(Porter,1998,2000)。

波特认为,产业聚集主要是在某些特定领域中,一群在地理上邻近、有交互关联的企业和相关法人机构,并以彼此的共通性和互补性进行的经济联结。

产业聚集通常涵盖不同的产业,产业聚集的大小、广度和发展状态也各不相同。

产业地理集中有利于地区竞争力的提高,它是地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1.产业聚集能增加厂商的生产能力。

  首先,产业聚集加强了生产要素供应商的专业化,产业聚集区内的厂商能接近优质元件、专业化员工和准确快捷的信息;同时,多元化当地需求的存在,减少了专业要素供应商经营的风险;专业要素供给配置效率不断的提高,进一步增强了厂商的生产能力。

  其次,产业聚集有利于信息的获得和传递。

大量厂商的聚集,使市场、技术和其他专业化信息集中在产业聚集区内,厂商邻近形成的员工正式和非正式联系,使信息的传播和获得更加容易。

  第三,产业聚集使厂商互补性增强,从而使产业聚集区内的产品整体质量和配置效率得以提高。

  第四,产业聚集有利于厂商接近所需要的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

厂商的发展除了需要政府部门和交通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外,还离不开教育培训、信息、商展、金融、法律服务等专业化基础设施,这些准公共产品是厂商发展的必要前提条件。

产业聚集使得这些准公共产品能被充分的利用,减少了厂商对准公共产品的投资,节约了大量的生产成本。

  最后,产业聚集有利于厂商绩效的评估。

产业聚集使厂商绩效的评估有了比较对象,厂商更容易比较厂商的内部成本;员工的声誉约束机制更容易发挥作用,节约了员工的监督成本。

  2.产业聚集能增加厂商的创新能力。

  产业聚集有利于厂商的创新,这是因为:在产业聚集区内,厂商能迅速有效地察觉到客户的新需求及其变化趋势,有很强的满足客户需要的创新动机;厂商与产业聚集区内其他实体的持续联系、互访的便利性和面对面的接触,有利于厂商在“互动中学习”(LearningbyInteraction),厂商能及早且持续地学习到发展变化中的生产技术和营销知识,产业聚集区内厂商对新观念和创新的需要的高度敏感,有利于创新的产生;同时,产业聚集会产生创新的压力,如市场竞争、同行的持续比较等,厂商必须迫使自己以有创意的方式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

  3.产业聚集有利于新企业的产生和扩大产业聚集的规模。

  产业聚集区内新厂商的出现更容易,这是因为:产业聚集会产生更多更佳的商业机会,所需资产、技能、元件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很容易在当地获得,对发展新事业带来很大的便利;当地投资者和金融机构由于对产业聚集区的情况相当熟悉,投资机构因投资资金风险溢价较小而更愿意投资;产业聚集所形成的当地人才库更容易提供企业家,而且对外地企业家也有较大的吸引力,这为新厂商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大量基础性条件和优势;而且新厂商在生产深化和专业化方面的成长,可进一步提高产业聚集的优势,进一步强化了产业在当地的聚集。

总之,产业聚集在强化当地竞争优势的同时,也为产业在当地的进一步聚集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诱因。

[編輯]本条目相关链接 集聚不经济 了解更多集聚经济 了解更多集聚经济效益 取自"https://wiki.mbalib.com/zh-tw/%E8%81%9A%E9%9B%86%E7%BB%8F%E6%B5%8E" 本條目對我有幫助27 赏 MBA智库APP 扫一扫,下载MBA智库APP 分享到: 下载MBA智库,阅读全文 温馨提示 复制该内容请前往MBA智库App 立即前往App   如果您認為本條目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內容或修改錯誤內容,請編輯條目或投訴舉報。

本條目相關文檔  規模經濟、城市化和經濟聚集4頁 聚集經濟層次的拓展及其意義4頁 範圍經濟與供應鏈聚集6頁 產業聚集與經濟發展2頁 聚集經濟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11頁 規模經濟丶城市化和經濟聚集4頁 聚集經濟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11頁 試析瀏陽聚集經濟花炮經濟及其科學發展2頁 經濟地理視野下的區域經濟聚集與一體化5頁 經濟地理視野下的區域經濟聚集與一體化5頁 更多相關文檔 本条目相关课程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山林,Wwdz,AngleRoh,Vulture,Kane0135,Dan,Cabbage,Zfj3000,鲈鱼,Yixi,咪小鸭,Tiffany,连晓雾,KAER,河河,y桑,方小莉,Lin,苏青荇. 頁面分類:規模經濟 評論(共5條)提示:評論內容為網友針對條目"聚集經濟"展開的討論,與本站觀點立場無關。

Supertoby(討論|貢獻)在2008年12月4日16:24發表 excellent!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80.101.119.*在2010年11月9日05:48發表 well,somuchthingsbutIlikeit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124.88.122.*在2011年2月28日05:07發表 right!itisgood!thanks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123.150.205.*在2013年5月1日21:01發表 useful,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Mid2e0ad76ba0f26173ace5d01e3691723e(討論|貢獻)在2021年9月23日11:35發表 。

回複評論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發表評論請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有關規定。

导航 首页 文档 百科 课堂 商学院 资讯 国际MBA 商城 企业服务 個人工具 用戶登錄創建新帳號 打开APP 搜索   全球专业中文经管百科,由121,994位网友共同编写而成,共计432,373个条目   首页   管理   营销   经济   金融   人力资源   咨询   财务   品牌   证券   物流   贸易   商学院   法律   人物   分类索引   查看 條目討論編輯收藏 简体中文繁体中文 工具▼ 鏈入頁面 鏈出更改 上載文件 特殊頁面 可列印版 永久链接 導航 最新資訊 最新评论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 编辑实验 使用帮助 创建条目 随便看看 成吉思汗ISFPENFPINFJINFP臺灣大學ISTP(人格特質理論)焦慮型依戀ENTJINTP 奶頭樂理論蘑菇管理定律猴子管理法則情緒ABC理論100個最流行的管理辭彙垃圾人定律21天效應破窗效應SWOT分析模型墨菲定律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 最後更改09:57,2016年7月5日. 智库首页- 百科首页- 关于百科- 客户端- 人才招聘- 广告合作- 权利通知-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友情链接 ©2022MBAlib.com,Allrightsreserved.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2707号 问题分类 类型 反馈内容 添加图片(选填)0/9 联系方式 取消 提交 提交成功 反馈结果请前往MBA智库App查看(我的>帮助与反馈>我的反馈) 知道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