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歲貢生員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童生到貢生的過程:本章分為五節,探討入學考試、在學考試、升廩方式、俟貢資格、 ... 隨著時代的推演,使得歲貢制度在挑選貢生方面產生弊端,朝廷有鑑於此制度的疏失 ... 資料載入處理中... 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 網站導覽| 首頁| 關於本站| 聯絡我們| 國圖首頁| 常見問題| 操作說明 English |FB專頁 |Mobile 免費會員 登入| 註冊 功能切換導覽列 (178.128.221.219)您好!臺灣時間:2022/07/1317:55 字體大小:       ::: 詳目顯示 recordfocus 第1筆/ 共1筆  /1頁 論文基本資料 摘要 目次 參考文獻 紙本論文 QRCode 本論文永久網址: 複製永久網址Twitter研究生:張毓玲論文名稱:明代的歲貢生員指導教授:吳智和學位類別:碩士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系所名稱:史學研究所學門:人文學門學類:歷史學類論文種類:學術論文論文出版年:2004畢業學年度:92語文別:中文論文頁數:242中文關鍵詞:明代、歲貢、生員、教育、學校相關次數: 被引用:1點閱:429評分:下載:0書目收藏:3 對於歲貢生員層的觀察,實際上與其他問題的層面都有其關聯性。

明代的教育政策始終貫著穿「養育」的精神,比起前代的取士制度更加寬廣,而且提供不同的階層都可透過學校的培育,進入政府組識中的官僚體系來服務。

這是有助於上、下階層間有上升流動的機會,雖然流動的幅度是有限的,仍是具有其時代性的義意。

童生到貢生的過程:本章分為五節,探討入學考試、在學考試、升廩方式、俟貢資格、生員充吏。

首先說明童生進入地方學校的經過,明制生員必須參加入學考試來取得身份;進入府、州、縣學之後的定期舉行的測驗,並以成績作為升廩出學的依據。

隨著時間的推演及俟貢生員的積滯,依照年資的多寡來決定俟貢的資格,成為歲貢生員邁入國子監坐監等待出仕;至於在學期間,德行、學業有虧或違犯學規,依例罰充吏或為平民。

歲貢類別及其貢法:明初建立歲貢法,成為政府選用人才的途徑之一。

隨著時代的推演,使得歲貢制度在挑選貢生方面產生弊端,朝廷有鑑於此制度的疏失,於是因應各時期而有不同的貢法出現,如選貢、恩貢、納貢等。

本章探討各貢法出現的時代背景、推行後產生的影響與結果。

雖然終明一代歲貢制度並沒有被廢除,但歲貢生員的素質卻是不斷的下降,使得科舉制度成為明代選士的主要途徑。

歲貢條例的變動:本章分為歲貢條例、罰則、部試、院試四方面論述。

本文運用《明實錄》、《禮部志稿》、《大明律》、《提學敕諭》的條文,指出歲貢生員的考試過程、考試內容、以及生員、教育管理人員的管理責任等方面的問題。

關於罰則方面,朝廷對於貢生本身要處罰,連帶管理人員也要接受罰則,二者皆有不同程度的處罰。

政府透過經濟、法律上的罰則,迫使儒學能夠達到一定的教學標準和效果,使其歲貢制度確實落行選才的標準。

貢生的出路:關於貢生的出路,可分為入監深造、教職、地方正官、佐貳等方面。

貢生在政治上表現之優劣,完全視當時的政策而定。

換言之,貢生上升流動,全在國子監制度之健全與否。

然而明中晚期隨著科舉日重而愈發不振,使得大量的貢生投入科舉的行列。

貢生在監者多半是歷次科考的失意者,精力已衰,晚景已迫,不得不為生活之計,於是委身於地方正官、佐貳的貢生比例增多,故將統計出貢生在府、州、縣的選授官職的比重作計量分析,以便求出不同時期在數量比例上的變化,期望能解釋貢生在有明一代的政治位階。

貢生的政治社會地位:明初肇建時,因制度尚未建立,官多缺員,此時期的貢生往往可擔任國家的重任,而晉身於九卿之列。

朝廷無資格、出身的限制,社會也無等第、流品的歧視,上下相安,政治日定。

但隨科舉制度的興起不斷地汲取民間俊秀,使得貢生的政治、社會地位逐漸下降。

再加上資格論的提出,迫使貢生的政治生涯受到衝擊,造成貢生在仕途已多是五、六十的年紀,往往使得貢生在官場中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反觀,貢生在地方上是當地的知識份子之一,於是貢生在地方上是相當受到禮遇與重視,甚至也可以間接掌握著地方的行政、經濟等資源。

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從童生到貢生第一節入學考試第二節在學考試第三節升廩方式第四節俟貢資格第五節生員充吏第三章歲貢類別及其貢法第一節歲貢第二節選貢第三節恩貢第四節納貢第四章歲貢條例的變動第一節歲貢條例第二節歲貢罰則第三節歲貢部試第四節歲貢廷試第五章貢生的出路第一節貢生入監第二節在監科舉第三節除授正官第四節選授佐貳第六章貢生的政治社會地位第一節官場文化下的貢生第二節貢生在社會的位階第三節貢生在地方的勢力第四節時人對貢生的評議第七章結論 一、史料(一)一般明.不著撰人,《條例備考》,24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明嘉靖刊本。

明.王瓊,《雙溪雜記》,1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239,台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10月台1版,據涵芬樓影印明刻今獻彙言本。

明‧王士性,《廣志繹》,3卷,《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明.甘雲鵬,《潛江貞石記》(北京)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8月1版1刷。

明.何孟春,《餘冬序錄》,65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雜家類101,台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10月台1版,湖南圖書館藏明嘉靖七年郴州家塾刻本。

明.余寅,《宦歷漫談》,8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明天啟刊本。

明.吳亮,《萬曆疏抄》,50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469,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三十七年刻本。

明.呂坤,《呂公實政錄》7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164,台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10月台1版,故宮博物院圖書館藏明萬曆二十六年趙文炳刻本。

明.李樂,《見聞雜記》,9卷、續2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子部242,台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10月台1版,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明.李東陽,《明會典》,180卷,《文淵閣四庫全書》史部375,台北: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明.李東陽等奉敕撰修、申時行等奉敕重修,《大明會典》,228卷,台北:新文豊出版社,1976年7月初版,據明萬曆十五年司禮監刊本景印。

明.沈一貫,《敬事草》,19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479~48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

明.周孔教,《周中丞疏稿》,16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48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據吉林大學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周永春,《絲綸錄》,6卷,《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74,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北京圖書館藏明刻本。

明.周應賓,《舊京詞林記》,6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259,北京:台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10月台1版,據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民國三十二年輯玄覽堂叢書影印明萬曆刻本)明.俞汝楫,《禮部志稿》,100卷,《文淵四庫全書》史部597,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6年3月初版。

明.茅元儀,《暇老齋雜記》,32卷,《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29,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清光緒李文田家鈔本。

明.夏原吉,《明實錄》,3045卷,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4年5月再版。

明.孫旬,《皇明疏鈔》,70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

明.徐學聚,《國學典彙》,200卷,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1年1月初版,據國立中央圖書館珍藏善本景印。

明.張鹵,《皇明嘉隆疏抄》,22卷、《嘉隆新例附萬曆》,6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46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明.張萱,《西園聞見錄》,107卷,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1月初版,據民國二十九年北平哈佛燕京社排印景印。

明.張邦翼,《嶺南文獻》,32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10月台1版,據中山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明.郭盤等,《皇明太學志》,12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三十六年原刊明末迄清順治間增刊本。

明.郭子章,《黔記》,60卷,《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之43,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不著出版年月,據萬曆刻本。

明.陳九德,《皇明名臣經濟錄》,18卷,《四庫禁燬書叢刊》史部9,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明嘉靖二十八年刻本景印。

明.陳子龍,《明經世文編》,504卷、補遺4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6月1版3編。

明.焦竑,《國朝獻徵錄》,119卷,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61年1月初版,據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善本。

明.閔洪學,《撫滇奏章》,12卷,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明天啟六年序刊本。

明.黃佐,《南雍志》,24卷,台北:國家圖書藏朱絲欄抄本。

明.葉盛,《葉文莊公奏議》,40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崇禎四年葉氏賜書樓刻本影印。

明.葉向高,《綸扉奏章》,30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據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明刻本影印。

明.鄒元標,《鄒忠介公奏疏》,5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崇禎十四年林銓刻本影印。

明.劉萬春,《守官漫錄》,5卷,《四庫禁燬書叢刊》子部37,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明萬曆四十八年劉氏澹然居刻本。

明.嚴嵩,《南宮奏議》,30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詔令奏議類47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據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二十四年嚴氏鈐山堂刻本影印。

明.顧公燮,《消夏閑記摘抄》,3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民國六年上海商務印書館排印本。

明‧沈榜,《宛署雜記》,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4月第1版。

明‧沈德符,《萬曆野獲編》30卷,《元明史料筆記叢刊》,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1月第1版。

清.吳汝綸,《深州風土記》,(北京)國家圖書館善本金石組編,《歷代石刻史料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年8月1版1刷。

清.孫承澤,《春明夢餘錄》,70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清康熙間鈔本,1980年10月。

清.張廷玉,《明史》,332卷,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3月1版6刷。

清.談遷,《國榷》,不分卷,《續修四庫全書》史部.編年類36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據北京圖書館清抄本影印。

清.顧炎武,《原抄本日知錄》,32卷,台北:明倫出版社,1970年10月3版。

(二)文集明.不著撰人,《條例備考》,24卷,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明嘉靖刊本。

明.王樵,《方麓居士集》,16卷,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善本明萬曆間刊本崇禎八年補刊墓志銘本。

明.何三畏,《雲間志略》,24卷,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6月初版,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藏明刊影印。

明.何景明,《大復集》,38卷,《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6年3月初版。

明.吳鵬,《飛鴻亭集》,20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83,台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10月台1版,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吳惟貞刻本。

明.李兆先,《李徵伯存稿》,11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78,台南:莊嚴文化出版社,1997年10月台1版,明正德二年刻本。

明.李維禎,《大泌山房集》,134卷、目錄2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50~153,北京:台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10月台1版,中山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至隆慶刻本。

明.汪可進,《公餘草就集》,3卷,《四庫未收書輯刊》第5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明萬曆二十四年淑艾堂刻本。

明.金瑤,《金栗齋先生文集》,11卷,《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4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據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四十一年瀛山書院刻本影印。

明.姜寶,《姜鳳阿文集》,38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明刊本。

明.姚鏌,《東泉文集》,8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46,台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10月台1版,南京圖書館藏明嘉靖刻清修本。

明.范淶,《休寧范氏族譜》,9章,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明.夏言,《桂州奏議》,26卷,《國立中央圖書館藏善本》,明嘉靖間刊本。

明.徐三重,《採芹錄》,《文淵閣四庫全書》子部,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3月初版。

明.祝允明,《野記》,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79年8月初版。

明.張鼐,《寶日堂初集》,32卷,《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76,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明崇禎二年刻本。

明.張采,《知畏堂集》,12卷,《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81,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清康熙刻本。

明.郭正域,《合併黃離草》,30卷,《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4,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明萬曆四十年史記事刻本。

明.陳完,《皆春園集》,4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82,台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10月台1版,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明.陶珽編,《說郛續》,《續修四庫全書》子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據清順治三年宛委山堂刻本。

明.章袞,《章介菴文集》,11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81,台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10月台1版,首都圖書館藏清乾隆十八年章文先刻本。

明.湛若水,《湛甘泉先生文集》,32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56,台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10月台1版,山西大學圖書館藏清康熙二十年黃楷刻本。

明.湯賓尹,《睡庵稿》,36卷,《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63,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明萬曆刻本。

明.馮琦,《宗伯集》,81卷,《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5,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明萬曆刻本。

明.黃汝良,《河干集》10卷附1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明天啟四年序刊本。

明.萬表,《皇明經濟文錄》,41卷,《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8,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明萬曆刻本。

明.葉春及,《石洞集》,18卷,《文淵四庫全書》集部1286,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1986年3月初版。

明.趙南星,《趙忠毅公詩文集》,24卷,《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68,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明崇禎十一年范景文等刻本。

明.蔣臣,《無他技堂遺稿》,16卷,《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72,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清康熙四十九年蔣于湄刻本。

明.蔡獻臣,《清白堂稿》,17卷,《四庫未收書輯刊》第6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明崇禎刻本。

明.鄭明選,《鄭侯升集》,40卷,《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75,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明萬曆三十一年鄭文震刻本。

明.鄧宗齡,《吹劍齋文集》,8卷,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明刊本。

明.蕭儀,《重刻襪線集》,20卷、附2卷、贈言4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31,台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10月台1版,江西省圖書館藏清乾隆五年重刻本。

明.瞿景淳,《瞿文懿公集》,16卷,《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09,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瞿汝稷刻本。

明.聶豹,《雙江聶先生文集》,14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72,北京:台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10月台1版,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明嘉靖四十三年吳鳳瑞刻隆慶六年印行。

明.顏俊齋,《盟水齋存牘》,北京法政大學出版社,2001年1月一版一刷,740頁。

明.嚴嵩,《鈐山堂集》,40卷、附錄1卷,《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1336,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據明嘉靖24年刻增本影印。

明.嚴怡,《嚴石谿詩稿》,6卷,《四庫禁燬書叢刊》集部101,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年1月1版1刷,明萬曆五年劉效祖刻本。

明.謝一夔,《謝文莊公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70年3月初版,據明嘉靖四十一年新建謝氏刊本。

(三)方志明.王懋德、陸鳳儀纂修,《萬曆金華府志》,30卷,《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46,台南:莊嚴文化出版公司,1997年10月台1版,北京圖書館藏明萬曆刻本。

明.李遜等修,《安慶府志》,31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嘉靖甲寅刊本。

明.唐誥等修、齋柯等纂,《和州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8月臺一版,據明萬曆三年刊本影印。

明.徐師曾纂、曹一麟修,《嘉靖吳江縣志》,28卷、首1卷,台北:學生書局,1987年6月初版。

明.葉秉敬,《衢州府志》,16卷,台北:國家圖書館藏明天啟二年刊本。

明.薛綱修、吳廷舉續修,《湖廣圖經志書》,20卷,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明嘉靖二年刊本。

明‧邵有道修、何雲等編,《嘉靖‧汀州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39,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12月第1版,據明嘉靖刊本影印。

明‧柳瑛纂修,《弘治‧嘉興府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179,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8月第1版,據上海圖書館藏明弘治刻本影印。

明‧胡居安等纂,《嘉靖‧仁化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廣東省19,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不著出版年月,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

明‧范嵩、汪佃,《嘉靖‧建寧府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之28,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64年11月,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景印。

明‧唐冑編集,《正德‧瓊臺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廣東省18,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不著出版年月,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

明‧孫仁、朱昱纂修,《成化‧重修毗陵志》,《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地理類179,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8月第1版,據中國方志叢書影印明成化刻本影印。

明‧馬性魯纂修,《正德‧順昌邑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37,上海:上海書店,1990年12月第1版,據明正德刊本影印。

明‧張元忭,《萬曆‧會稽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續編》28,上海:上海書店,據明萬曆刻本影印。

明‧張古修、董弦等編集、王崇慶校正,《嘉靖‧內黃縣志》,《天一閣藏明代方志選刊》河南省15,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不著出版年月,據寧波天一閣藏明刻本影印。

清.朱珪修、李拔纂,《福寧府志》,《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8月臺一版,據清乾隆二十七年修、光緒六年重刊本。

清.何栔,《康熙.鎮江府志》,台北: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清康熙二十四年序刊本。

清.李衛等撰,《浙江通志》,《中國省志彙編之二》,台灣:華文書局印行,1967年,據乾隆元年重修本影印。

清.李鋐、王柏等修,昌天錦等纂,《平和縣志》,《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8月臺一版,據光緒十五年重刊本。

清.洪亮吉、施晉纂、魯銓、鍾英修,《嘉慶.寧國府志》,《續修四庫全書》史部.地理類710,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據清嘉慶二十年刻本影印。

清.胡文銓修、周應業纂,《乾隆.廣德州志》,《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3月台一版,據清乾隆五十九年刊本。

清.耿繼志等修、湯原振等纂,《康熙.鳳陽府志》,《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3月台一版,據清康熙二十四年刊本。

清.常明、楊芳燦等,《四川通志》,四川:巴蜀書社出版,1984年12月第1版。

清.梁園隸等纂修,《重修興化縣志》,《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8月臺一版,據清咸豊二年刊本。

清.陳壽祺等撰,《福建通志》,《中國省志彙編之九》,台灣:華文書局,1968年,清同治十年重刊本。

清.曾國荃,《湖南通志》,《中國省志彙編之六》,台灣:華文書局,1968年,清光緒十一年重刊本。

清.黃宅中等修、鄧顯鶴等纂,《道光.寶慶府志》,《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8月台1版,據清道光二十九年修,民國二十三年重印本。

清.楊宜崙、夏之蓉等纂,《高郵州志》,《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8月臺一版,據清道光二十五年范鳳諧等重校刊。

清.葉滋森等修、褚翔等纂,《靖江縣志》,《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8月台1版,據清光緒五年刊本。

清.劉權之修、張士範等纂,《乾隆.池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3月台一版,據清乾隆四十三年刊本。

清.鄭一崧修,《永春州志》,《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8月台1版,據清乾隆五十二年刊本。

清.錢人麟等纂修,《乾隆.寧國府志》,《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3月台一版,據清乾隆十八年刊本。

清.顧蘭生、林廷傑纂,雙全、王麟書修,《同治.廣豊縣志》,《中國地方志集成》,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96年5月第1版,據清同治十一年刻本影印。

清.龔嘉雋修、李楁纂,《杭州府志》,《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印行,1970年8月台1版,據民國十一年鉛印本。

民國.李洣修、陳漢章纂,《象山縣志》,《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8月臺一版,據民國十五年鉛印本。

民國.陳壽祺,《福建通志》《中國省志彙編之九》,台灣:華文書局,1968年,據清同治十年重刊本。

民國.劉玉璣修、張其昌纂,《臨汾縣志》,《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8月臺一版,據民國二十二年鉛印本。

二、論者(一)專書尹選波,《中國明代教育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4月1版1刷,215頁。

牛健強,《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253頁。

王凱旋、李洪權,《明清生活掠影》,沈陽:沈陽出版社,2001年11月1刷,320頁。

王興亞,《明代行政管理制度》,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364頁。

田澍,《嘉靖革新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10月1刷,271頁。

朱倩如,《明人的居家生活》,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3年8月初版,306頁。

朱誠如、王天有主編,《明清論叢》,第3輯,北京:祡禁城出版社,2002年5月一版一刷,338頁。

何冠彪,《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7年10月初版,297頁。

何懷宏,《選舉社會及其終結—秦漢至晚清歷史的一種社會學闡釋》,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12月第二次印刷1版,438頁。

吳晗,《讀史劄記》,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局出版,1956年2月第1版,頁358。

吳晗、費孝通,《皇權與紳權》,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10月第1版,150頁。

吳宣德,《中國教育制度通史.明代》,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557頁。

吳智和,《明代的儒學教官》,台北:台灣書局,1991年3月初版,360頁。

吳調公、王愷,《自在、自娛、自新、自忏—晚明文人心態》,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154頁。

岑大利,《鄉紳》,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242頁。

李民實,《明代考選制度》,台北:考選部,1984年6月初版,175頁。

李雙璧,《入仕之途:中西選官制度比較研究》,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331頁。

林麗月,《明代的國子監》,台北:私立東吳大學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1978年6月初版,167頁。

邵曼昫,《明代中期蘇州文人生活研究》,台北: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年6月,313頁。

姜德成,《徐階與嘉隆政治》,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453頁。

柏樺,《明代州縣政治體制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497頁柏樺,《明清州縣官群體》,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1刷,403頁。

商傳,《歷代文化沿革—明代文化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次印刷,427頁。

張仲禮,《中國紳士—關於其在19世紀中國社會中作用的研究》,上海: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月第3次印刷,249頁。

張仲禮著,費成康、王寅通譯,《中國紳士的收入》,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375頁。

張建仁,《明代教育管理制度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年5月初版,264頁。

張懋鎔,《書畫與文人風尚》,台北:文津出版社,1989年8月台灣初版,196頁。

曹淑娟,《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356頁。

盛奇秀,《中國古代考試制度》,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8年4月第1版,128頁。

陳萬益,《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台北:大安出版社,1988年5月第1版,197頁。

楊果,《中國翰林院制度研究》,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303頁。

楊成鑒、金濤聲,《中國考試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5年3月第1版,407頁。

趙子富,《明代學校與科舉制度研究》,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2月第1版,311頁。

趙淑敏,《明代科舉命運觀之研究:以筆記小說為線索》,台北: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139頁。

劉小萌,《胥吏》,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37頁。

劉俊文主編,欒成顯、南炳文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9月第1版,578頁。

蔡嘉麟,《明代的衛學教育》,宜蘭:明史研究小組,2002年2月初版,244頁。

鄭克晟,《明清史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年11月1刷,462頁。

繆全吉,《明代胥吏》,台北:中國人事行政月刊社,1969年10月25日初版,781頁。

簡蕙瑩,《明代的儒學制度—淅閩粵教育体制的發展》,國立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6月,192頁。

關文發、顏廣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5月2刷,343頁。

龔鵬程,《晚明思潮》,宜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編譯出版中心,2001年10月第1版,545頁。

(二)中文論文丁榕萍,〈明代國子監研究〉,《花蓮師專學報》,八期,1976年6月,頁1~19。

尹選波,〈明代學校生員政治活動述論〉,《求是學刊》,1999年第4期,頁96~100。

尹選波,〈論張居正的教育改革〉,《廣東社會科學》,1999年3期,頁104~112。

王熹,〈明代朝野對科舉制度的評論〉,《明史研究》,第七輯,1997年,頁156~163。

田澍,〈嘉靖前期科舉制度的改革及其現代啟示〉,《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6期,頁8~13。

甲凱,〈明代的學風與士習〉,《史學集刊》,5期,1975年5月,頁179~185。

伍丹戈。

《明代的徭役的優免》,《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年第3期,頁40~54。

何朝暉〈從官箴書看明代知縣的為官心理〉,《明清論叢》,第三輯,2002年5月1版1刷,頁117~。

吳晗,〈明代的新仕宦階級,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關系及其生活〉,《明史研究論叢》,第五輯,1991年5月1刷,頁1~68。

吳智和,〈明代正統國變與景泰興復〉,《史學彙刊》,第8期,1977年8月。

吳智和,〈明代的縣令〉,《明史研究專刊》,第七輯,1984年,頁1~50。

吳智和,〈明代提學的教育生活〉,《淡江史學》,第10期,1999年6月,頁125~146。

岑練英,〈明太祖之教育政策及其得失〉,《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8期,1986年7月,頁59~112。

和洪勇,〈明代吏員的遷轉〉,《明清論叢》,第3輯,2002年5月1版1刷,頁123~132。

周均美,〈從《三言二拍》看明代社會風尚及市民觀念的變化〉,《明史研究》,第7輯,1997年,頁241~251。

林皎宏,〈晚明徽州商人的文化活動-以徽商族裔潘之恒為中心〉,《九州學刊》,第6卷第3期,1994年12月。

邱錦昌,〈明代教育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5期,1982年5月,頁151~181。

柏樺,〈明代州縣官的施政心理及障礙〉,《東北師大學報(哲社版)》,1998年1期,頁33~45。

柏樺,〈明代州縣衙署的建制與州縣政治體制〉,《史學集刊》,1995年4期。

柏樺,〈明代知縣的關係網〉,《史學集刊》,1993年3期,頁47~55。

柏樺,〈社會環境的變化對明代州縣官施政的影響〉,《明史研究》,第7輯,1997年,頁201~209。

高壽仙,〈顧炎武論明代官場病〉,《北京行政學院學報》,1999年2期。

商傳,〈明代文化的層面互動〉,《明史研究》第五輯,1995年,頁156~162。

張和平,〈晚明社會的經濟與人文〉,《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年1期,頁39~46。



張明貴,〈明代學校體制與生徒入仕的途徑與意義〉,《東方雜誌》32卷8期,頁36~41。

張顯清,〈明代縉紳地主淺論〉,《中國史研究》,1984年2期,頁75~91。

許大齡,《試論明代的封建地主階級及其歷史作用》,《北京大學學報》,1984年第4期,頁2~12。

郭紀青,〈淺談張居正及其對明代教育的改革〉,《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系社會科教育研究》,第1期,1996年12月,頁25~52。

郭培貴,〈明代府州縣學教官選任來源的變化及其原因和影響〉,《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4期,頁134~140。

郭培貴,〈試論朱元璋的教師觀〉,《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6期,頁117~120。

郭培貴,〈論明代教官地位的卑下及其影響〉,《明史研究》,第4輯,1994年,頁68~77。

郭培貴,〈論明代監生的淹滯及其原因和影響〉,《北方論叢》,1996年第2期,頁37~40。

郭培貴、趙永蘭,〈洪武時期府州縣設置及其特點考述〉,《內蒙古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3期,頁104~107。

陳國棟,〈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層的社會性動作〉,《新史學》,3卷1期,1992年,頁69~94。



陳寒嗚,〈洪武儒學教育與科舉八股的形成〉,《中州學刊》,1993年第5期,頁107~111。

陳寶良,〈明代文人辨析〉,《漢學研究》,19卷1期,2001年6月,頁187~218。

陳寶良,〈明代生員的棄巾之風及其山人化〉,《史學集刊》,2000年5月第2期,頁34~39。

陳寶良,〈明代生員層的仕進之途〉,《安徽史學》,2002年4期。

陳寶良,〈明代生員層的社會職業流動及其影響〉,《明清論叢》,第3輯,2002年5月1版1刷,頁143~156。

陳寶良,〈明代生員層的經濟特權及其貧困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2年2期,頁57~64。

陳寶良,〈晚明生員層的無賴化與學變〉,《淡江史學》,第12期,2001年12月,頁121~139。

傅衣凌,《明清封建各階級的社會構成》,《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2年第2期,頁7~20。

喻蓉蓉,〈熊廷弼在南直隸提學任內的整頓士風及其與東林之關係〉,《世新學報》,1998年8期。

詹家豪,《明代國子監歷事制度述論》,《史學集刊》,1998年第1期,頁33~38。

趙子富,〈明代府州縣學儒學的教育經費下〉,《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3期,頁86~90。

趙子富,〈明代府州縣學儒學的教育經費上〉,《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2期,頁15~21。

趙世瑜,〈明代吏典制度簡說〉,《北京師範大學學報》,1988年2期。

趙世瑜,〈明代國家及官員的治吏政策〉,《社會科學輯刊》,1989年6期。

趙善嘉,〈明清科舉與文學〉,《上海師範大學學報》,1992年第1期,頁93~98。

趙鐵峰,〈山人與晚明社會〉,《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學版)》,2001年第1期。

劉秀生,〈明清時期官員隊伍的層次結構與科舉制度〉,《理論探討(哈爾濱)》,1987年3月,頁90~96。

劉祥光,〈中國近世地方教育的發展—徽州文人、塾師與初級教育(1100~1800)〉,《近代史研究所專刊》,第28期,1997年12月,頁92~98。

劉曉東,〈晚明士人生計與士風〉,《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學版)》,2001年第1期,頁39~46。

閻現章,〈論明朝的地方教育管理〉,《河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4期,頁92~98。

閻愛民,〈明代南方的人口教育和人口素質〉,《歷史教學》,1993年第6期,頁3~7。

謝景芳,〈明代仕途蹭蹬下的文人心態—「洪朝選案」的時代思考〉,收入吳智和主編,《洪芳洲研究論集》(台北:洪芳洲研究會,1998年6月初版),頁387~409。

謝景芳,〈理論的崩潰與理想的幻滅—明代中後期的仕風與士風〉,《學習與探索》(哈爾濱),1998年第1期,頁30~37。

龐乃明,〈明初儒學教官之選任〉,《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1期,頁102~106。

羅崙,〈明初教育制度之初步考察〉,《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1年第1期,頁68~78。

三、工具書山根幸夫,《新編明代史研究文獻目錄—付韓國明代史文獻目錄》,日本東京:汲古書院,1993年11月,313頁。

中文大辭典編纂委員會,《中文大辭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73年10月初版,1993年10月9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明史研究室編,《中國近八十年明史論著目錄》,鎮江:江蘇人民出版社,1981年2月初版,449頁。

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台北:明文書局,1984年12月初版,707頁。

王德毅主編,《明人別名字號索引》,台北:新文豊出版公司,2000年3月台一版,997頁。

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編纂委員會,《四庫全書存目叢書.目錄索引》,濟南:齊魯書社,1996年8月第1版,571頁。

吳智和,〈民國以來的明代史料整理與研究〉,《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四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1998年12月初版,頁785~814。

吳智和,《中國史研究指南VI.明史》,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年5月初版,頁3~74。

李小林、李晟文,《明史研究備覽》,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88年2月1版1刷,494頁。

周駿富,《明代傳記叢刊索引》,台北:明文書局,1991年10月初版,249頁。

國立中央圖書館,《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8年1月再版,1171頁。

國立中央圖書館特藏組,《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書目》,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86年12月增訂2版,1887頁。

新興書局編者,《筆記小說大觀叢刊索引》(附:筆畫檢字),台北:新興書局,1981年12月版,368頁。

漢學研究中心資料組,《漢學研究中心景照海外佚存古籍書目初編》,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0年3月初版,62頁。

臧雲浦、朱崇業、王雲度,《歷代官制、兵制、科舉制表釋》,江蘇: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4月第1版,289頁。

 國圖紙本論文 推文 網路書籤 推薦 評分 引用網址 轉寄                                                                                                                                                                                                                    top 相關論文 相關期刊 熱門點閱論文 1. 海外投資之人力資源狀況評估模式-以東南亞國家為例 2. 明代科舉命運觀之研究:以筆記小說為線索 3. 明代的國子監生 4. 明代的儒學制度---浙閩粵地方教育體制的發展 5. 台北市立國民小學教師參與學校行政決定之研究 6. 國中學生性別角色與生活適應、學習成就之關係 7. 台北市縣國中階段青少年的情緒特徵 8. 中等學校行政人員管理動機、內外控與其工作滿足之關係 9. 費德勒權變領導理論適用性之研究-以我國國民小學為例 10. 國民小學規模與教學環境之關係-台北市國民小學的規模研究 11. 台灣地區國民中小學學校組織行為之比較研究 12. 國民中小學男女校長領導方式與學校組織氣氛之關係 13. 國中學生刺激尋求動機、學校環境知覺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 14. 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 15. 國中高、低成就學生師生互動關係之分析研究   1. 岑練英,〈明太祖之教育政策及其得失〉,《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18期,1986年7月,頁59~112。

2. 吳智和,〈明代提學的教育生活〉,《淡江史學》,第10期,1999年6月,頁125~146。

3. 吳智和,〈明代正統國變與景泰興復〉,《史學彙刊》,第8期,1977年8月。

4. 丁榕萍,〈明代國子監研究〉,《花蓮師專學報》,八期,1976年6月,頁1~19。

5. 林皎宏,〈晚明徽州商人的文化活動-以徽商族裔潘之恒為中心〉,《九州學刊》,第6卷第3期,1994年12月。

6. 邱錦昌,〈明代教育制度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45期,1982年5月,頁151~181。

7. 張明貴,〈明代學校體制與生徒入仕的途徑與意義〉,《東方雜誌》32卷8期,頁36~41。

8. 郭紀青,〈淺談張居正及其對明代教育的改革〉,《國立台中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系社會科教育研究》,第1期,1996年12月,頁25~52。

9. 陳國棟,〈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層的社會性動作〉,《新史學》,3卷1期,1992年,頁69~94。



10. 陳寶良,〈明代文人辨析〉,《漢學研究》,19卷1期,2001年6月,頁187~218。

11. 陳寶良,〈晚明生員層的無賴化與學變〉,《淡江史學》,第12期,2001年12月,頁121~139。

12. 25.劉維琪、李怡宗(1993),「近代資本結構理論之綜合探討」,企銀季刊,第17卷,1期,1-26頁。

13. 26.劉維琪、李怡宗(1993),「融資順位理論之調查研究」,管理評論,第12卷,119-139頁。

14. 27.劉維琪、劉玉珍(1989),「融資順位理論之發展與實證」,管理評論,第12卷,7-12頁。

  1. 明代科舉研究 2. 明代建寧府的地方教育 3. 從未入流到不入流--明代雜職官制度研究 4. 明代的生活異端 5. 明代的旅遊指南 6. 明代歷史章回小說序跋研究 7. 教民化俗─明代社學教育 8. 明代地方官員的居官與宦遊生活 9. 筆記明志:明代中期的歷史書寫 10. 明代的建文朝歷史記憶 11. 明代海禁政策下的金門及其海域 12. 明代筆記所見明人社會習俗之研究 13. 鄒元標與明代中晚期的講學活動 14. 明代庶出文人之研究 15. 明代的江海聯防--長江江海交會水域防衛的建構與備禦     簡易查詢 | 進階查詢 | 熱門排行 | 我的研究室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